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有效教学的尝试(获奖论文)_新理念下的语文教学

2020-02-29 教学试卷 下载本文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有效教学的尝试(获奖论文)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新理念下的语文教学”。

富民县永定小学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考核教育科研材料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有效教学的尝试

作者:丁建芳 单位:富民县永定小学 邮编:650400 联系电话:*** 关键词:有效

定准重难点

找准切入点

把准读写结合点 内容摘要:

综观现实,在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依旧存在着许多与新课程标准极不适应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语文教学仍存在着为完成认知目标而忽略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教学设计指向教师“教程设计”而不是学生“学程设计”;教学是为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而忽视学生实际需要、发展;教学中仍存在“灌输式”,忽视学生的主动性;教师课前准备不够充分,对教材把握不够准确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等诸多问题。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不明确,没有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材重难点;没有创新精神,教学思想传统、方法陈旧等,这些与课堂教学效率不高都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下探讨有效教学活动显得尤为重要。

正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堂的基本特点。”我们学习语文的根本目的在于能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会听说读写,这应该是语文课的基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素质教育的目的以及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其实就是对“有效性”的最好注

释。课堂是实施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渠道。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教学的最优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千千万万语文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是义不容辞的职责。抓准“三点”,即重难点、切入点、读写结合点,是从事语文教学以来探索的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定准重难点——“咬定青山不放松”

确定好重难点,这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师确定一堂课的重难点时要注意三个方面的要求;培养语文素养的要求,这是方向;教材的要求,这是依据;学生的需求,这是核心。

确定教学重难点首先要吃透语文课程新课标。教师要能准确把握小学语文学科、教材、教学的性质、规律、特点、重点、难点、要点等。特别是新教师一般在把握“双基”(拼、点、字、词、句、段、篇、修等基础知识和识、书、读、听、说、写等基本能力)上容易忽视,有一定难度。因此,在备课和上课时要特别注意确定要教授和训练的双基内容,并一一落实,切忌浮在思想、情感、情节等的表面上。只有明确了一节课的完整知识体系框架和教学目标,并把课程标准、教材整合起来,才能科学确定静态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其次,确定教学重难点要以学生的需求为依据。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能的状况;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需要和思想状况;了解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作出预见,预见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的困难、产生的问题,以便对症下药。避免教学中的主观主义和盲目性,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而确定好自己的课堂教学科学切合实际的静态和动态重点难点。如《理想的风筝》这篇课文,指导学生自读感悟,体会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著的精神对即将小学毕业的学生来说较容易。对为什么以“理想的风筝”为题?理想的风筝与刘老师有什么联系等等这些问题,学生

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合理利用资源,巧妙设计,层层深入,突破难点。针对这样的学情分析,教学重点就确定为“通过典型事例,从课文的细节描写中体会刘老师坚强不屈的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教学难点确定为“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咬定青山不放松”,教学设计的形成,教学方式的选择都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紧紧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核心。唯有如此,实现有效教学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二、找准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

选好切入点,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之一。正如叶圣陶所言:“惟在启发诱导”。教师用一两个能牵动、覆盖全文的线索或问题去引导学生解决一堂课的重点难点目标,每堂课学生获益不求多只求好,长此以往,必能厚积薄发,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课文中都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或一词,或一句,或一段;或开篇,或总结,或承上启下。找准以上切入点,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课文,就会让学生对文本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文本。

1.从题目切入。题目是课文的“眼睛”,是对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有的课文,抓住题目,步步深入,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教学《鞋匠的儿子》,可以紧扣题目,引导学生思考:同样是写人的文章,为什么不与《钱学森》《詹天佑》相同,以人名为题,却以《鞋匠的儿子》为题?紧扣题目,设计几个能抓住课文重点的问题(鞋匠的儿子是谁?课文讲了他的什么故事?通过他的演讲告诉我们什么?表现出人物怎样的品质?)这样使教学设计清晰,课程目标得到整合。

2.从中心句切入。中心句的呈现方式因文而异。有的开篇点题,有的篇末

总结。有的是全文的概括,有的是段落的小结。如:《詹天佑》这篇课文,篇首“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是全文的中心句,詹天佑的杰出与爱国体现在哪儿?这就是教师组织学生研读的主话题;课文通过哪些事例表现出詹天佑的杰出与爱国的,这是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表现方法;引导学生仔细体味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抓住重点词句感悟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烟台的海》则采用变序教学,直奔结尾中心段——“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引导学生自读感悟,课文中哪些语句表出烟台的海是一幅画,一道广阔的背景,一座壮丽的舞台;然后在欣赏四季的美景中层层感悟。将诗歌中“一咏三叹”的表达方式运用于本课教学中,从而突破难点,更好地领悟文章的中心。

3.从重点语段切入。重点语段大多是思想内容精深,表现手法高超,令人击节赞叹的语段。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可围绕教学目标和任务,精心设计,对教材进行一番大胆的“剪裁”。如教学《钱学森》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直奔重点语段——钱学森的两处语言描写,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赏析,体会每一处语言的精妙,感悟钱学森热爱祖国、一心报效祖国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品味人物强烈的爱国热情。

4.从过渡段切入。有些课文结构严谨缜密,段落之间还巧妙地安排了过渡段,使文章前后内容紧密相连,又概括了主要内容,标明了关键之所在。教学时可以从过渡段切入,双向扩展,读懂文章。例如《埃及的金字塔》一文中,有一个明显的过渡段。教学时,可从过渡段切入,分三步组织教学:①解题设疑,切入中间;②双向推进,理解内容;③读议首尾,明确中心。

5.从课文插图切入。课文插图所表现的大都是文章中最精彩的片断,讲读课文时,引导学生从插图切入,让其进行形象思维,然后过渡到抽象的语言文

字,这样的设计别具一格,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可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并思考:①课文插图画的是谁,谁能说一说画面内容?②从这幅图你看出了什么?这样从画面切入引导,学生很容易寻觅到“入迷——迷恋——痴迷”这三个关键词,这样就抓住了本课学习的重点,难点也容易突破。

三、把准读写结合点——“要把金针度与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品味语言文字就是引导学生感受、理解和欣赏,学习和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并进行迁移运用。

“要把金针度与人”,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习得自主作文的方法,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多层次仿写

语言学习研究表明,儿童语言学习的基本途径之一是模仿,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儿童的知识贫乏,经验不足,模仿是他们的天性。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多层次仿写。

1.仿写句子。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这种品味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更应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从而学会运用,不断丰富、积累词汇量及修辞手法。如教学《孔子游春》一文,第二自然段用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对大自然进行了赞美,读句子后,我让学生仿照“

”的句式来赞美大自然,学生有样子可模仿,灵感自然也来了,“飘渺的云雾是她披着的轻纱,震耳的雷声是她响亮的话语 ;广

阔的碧空是她和蔼的脸庞,巍峨的高山是她健美的臂膀,清澈的湖水是她美丽的衣裳;淅沥的雨水是她辛勤的汗水;清脆的鸟语是她美妙的歌声„„”孔子凝望着泗水的绿波,论水的一段也非常精彩,采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水是“真君子”。我引导学生仿写句子,“水,它好像

。”学生积极性很高,灵感来了,“水滋润万物,孕育天地,它好像很仁慈 ;水遇到阻拦,或慢或转,它好像懂得谦和礼让;水满则溢,它好像懂得知足常乐;水流向农田、村庄,它好像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我还注重学生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在你学过的课文中,你认为 是‘真君子’,因为

。”这样的拓展和运用,激发了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也突出了知识的积累和运用。

2.仿写段落。

在写好句子的基础上,随着积累的增加,我也注重结合课文的特点,选择一些符合学生认识规律,与学生写作结合比较紧密的段落,让学生进行仿写。如教学《莫高窟》一课时,学习了中心句后,我引导学生仿照课文中的重点段落,学习围绕中心句写清楚一段话。“街上真热闹啊!”让学生围绕中心句仿写段落;教学《早》时,我便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按方位顺序描写的,引导学生按照方位顺序介绍自己的卧室或教室。这样的训练为学生今后的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真正体现了有效仿写。

3.仿写思路。

课本中有很多文章,作者的写作思路非常清晰、明了,而且学生很容易理解并能接受和运用。所以,在教学中,我就抓住了这一宝贵的资源。如教学《草原》时,引导学生按照“景——人”的顺序学习课文,课后则要求学生介绍自己的家乡,写家乡的风景美丽,人民勤劳朴实。《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典型的游记,学完课文后,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写一处景点,学生写到了宜良的九乡、富民的河上洞等,学会了随文仿写。

4、仿写不同体裁的文章。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很多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感受文章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语言美之后,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写法及文章中的语言进行仿写。如:教完《黄山奇松》后,让学生模仿课文写黄山松的方法,用上文中的好词,如“枝干遒劲、郁郁苍苍、姿态优美、姿态独特”等,采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写一写你喜欢的一种植物;教完《黄果树瀑布》后,让学生模仿课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一处景物,突出方位词,学习使用过渡句;学习《莫高窟》一课,归纳二、三自然段的写法,先让学生模仿这样的写法练说一段话,可以说景物,也可以说劳动或比赛场面,然后,布置学生观察家乡的一处景物,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考虑,然后,课上指导学生复习课文的写法(总----分----总的结构、首尾呼应的方法、过渡句的使用),学习这样的写法写一处家乡的景物。《理想的风筝》是一篇典型的写人的文章,学完课文后,可指导学生进行写人的训练(人物的外貌,通过一两件事表现人物品质,突出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这样,由易到难、由段到篇,又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准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些训练,帮助学生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印象,同时也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巧。这样的训练可以促进学生举一反三,学习的迁移,培养读写的能力,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想象补空

读写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读写结合的方法很多,可以对课文中一个简单的句子进行扩充和发挥,可以给课文续写,或假设另外一种情况进行写作,也可以填补课文的空白点。根据课文内容,对文中没有继续说下去或没有说出的部分展开想象,这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写作方式。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世界的一切„„而且是知识的源泉。”想象力不仅对作文极其重要,也与创新力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必须去启迪、开发提高、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利用课本内容便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方法。

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引导学生想象司马迁如何发愤写史记的。大雪纷飞的夜晚,司马迁

;面对狱卒的冷嘲热讽,司马迁

;生病卧床时,司马迁

。甚至省略号也是补白的最佳点,学习《鞋匠的儿子》引导学生根据省略号填空:这掌声是在赞叹,这掌声是在赞叹

,这掌声更是在赞叹

。《莫高窟》根据描写飞天后的省略号继续想象形态万千的飞天等。

这样的读写结合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练笔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另一方面,因为写是由读物而生,写能有效地促进对文本的理解。通过读写结合,达到读写相长的目的。

(三)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是指引导学生把课文的内容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做进一步的挖掘。这既是对课文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又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一种好形式。

1.随文续写。

依据原文,进行创造性的续写,对于发展孩子的创造性、合理性思维,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例如教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文,可引导学生想象:多年以后,美穗子来到中国,故事会怎样发展?他们会说些什么?学生可以进行续写训练。四年级的《雪儿》、《水上飞机》、《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等都可以进行续写。当然,在要求学生续写的时候,教师要

进行适当的引导。如《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参考文后的练习提示:假如小红马再遇到小骆驼,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学生在充分感知了课文之后,教师轻轻地点拨一下:小骆驼有哪些本领?小红马能去沙漠吗?他们会怎么做?这样,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了,续编故事也就不难了。

2、练写小传。

本学期第21课《诺贝尔》,课文后要求学生为诺贝尔写一篇1百多字的小传。这项练习在学完课文后进行。教师应给学生一些提示,利用文中的内容介绍诺贝尔的生平(出生、国籍、荣誉称号等),他一生中的发明以及主要成就(可采用莫高窟二、三自然段的写法),最后介绍逝世时间以及设立诺贝尔奖。完成了这篇小传后,可趁热打铁,为谈迁、富兰克林、高尔基写一写小传,巩固所学知识。

3、写感想、读后感、观后感。

待学生读懂全文后,可以随机提问:学了这篇课文,你读懂了什么?把自己想说的写下来。如学习《船长》一文后,我让学生写一写“哈尔威船长,我想对你说——”,学生都发自内心的把自己对哈尔威船长的敬意表达出来,从而对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得更加深刻。学习了《滴水穿石的启示》后,指导学生写读后感,先介绍课文的中心思想,再举一件自己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事例(如运动会前练习跳绳、跑步、学骑自行车、溜冰、练写毛笔字等)来说明道理,最后总结再次谈一谈自己得到的启示。继续巩固练习,《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开头与结尾方法相同,中间部分,让学生写课文中让你最感动的部分,和自己相对比,你又得到哪些启示。接着,参观禁毒知识展后,让学生仿写观后感。这样,习作训练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又提高了写作水平。学生不但表达能力提高了,而且对文章的理解领悟也提高

了一个层次。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古今中外为师者永恒的课题。为了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为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和水平。字数:6158 参考文献:《语文课程标准》

《谈语文教学》

魏书生

《做最好的老师》李镇西

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教学设计 吴起县第一中学杨培芬一、教材依据本课所处的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新世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学尝试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学尝试新课程改革给小学美术教学带来重新整合的机遇,美术教师应以新课程理念改革传统美术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让美术焕发出新活力。当前正在全国范围全面......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物理有效教学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物理有效教学摘要:为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效落实高效课堂,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理论知识,就如何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谈一点个......

新课程的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

新课程的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以上课堂的实质只是知识的灌输,其表现是课堂教学对真实生活的遗忘。这里没有对智慧的刺激,没有对道德、审美的体验,没有对生活的感悟,课堂变得机械......

“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研究阶段总结加格达奇区第一小学教育科研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必然选择。我们学校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在加区教委的......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有效教学的尝试(获奖论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有效教学的尝试(获奖论文)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新理念下的语文教学 论文 语文 新课程理念 新理念下的语文教学 论文 语文 新课程理念
[教学试卷]相关推荐
[教学试卷]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