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第1篇: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摘要:为助力学校培养社会所需的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文章先陈述了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要求,再从优化课程专业课程体系、调整专业教学内容、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专业教学方法的改进四个方面探究了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工程测量事业的发展,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也成为热点。高等院校的工程测绘技术人才培养,必须要结合课程体系与实践实训基地建设等内容,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人才质量,为国家建设发展提供人才。
一、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要求
在新的教育改革时期,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都发生了改变。在管理施工与组织施工的技术型人才培养方面,必须明确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才能够更好地完成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一是,专业知识方面。专业知识是工程测绘人才培养的基础,也是人才具有专业技能的核心。在专业知识培养过程中要针对基础知识、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及制图等应用知识进行重点讲解。另外,在路桥、隧道方面的知识传授也不能忽视。二是,专业技能方面。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必须要有操作设备仪器的技能,控制高新专业技术设备的能力,比如,全站仪。在计算机操作与应用技能方面也需要具备良好的技能。三是,专业能力方面。工程测量领域人才必须要具备对地籍、地形等图形进行测绘的能力及施工控制网的外部布设与内业计算方面的技能,在路桥、隧道、土木工程等工程方面也要具有较强的施工放样能力。同时,土地管理能力、数字化测量能力、项目施工管理与调控等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四是,专业素养方面。良好的道德品质及政治修养是工程测绘专业人才必备的基础素养,同时,还应该具备强健的体魄和坚强的内心及为社会经济建设发展奉献力量的觉悟[1]。
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优化课程专业课程体系
在工程测量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相关教育工作者要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完善和补充,培养“精测量、知施工、能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具体来说,工程测量技术课程体系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基本理论课程:主要有法律、英语、思政、计算机基础、VB语言、工程制图、高等数学等。②工程相关课程:主要有工程力学、房屋建筑理论、建筑材料学、岩石工程、施工组织及概预算等。③专业理论课程:主要有测量学、测量平差、控制测量、GPS定位技术、工程测量技术等。④专业实践课程:主要有地形测量实训、数字地籍测量实训、控制策略技术实训及工程测量实训等[2]。
(二)调整专业教学内容
在完善的课程体系基础上,还需要结合工程测量专业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适当的拓展、消减教学内容。在专业教学内容调整的过程中,要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出发,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的。课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凸显学生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精简内容,对实践内容进行仔细设计,促使学生主动进行探究。学校可以与工程测绘领域比较具有影响力的企业合作,并邀请相关技术人员来到学校进行专业讲座,为学生实训提供指导。
(三)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
培养工程测绘专业技术人才过程中,实训基地建设是一个重要环节。为了能够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教学,必须与实践相配合,因此,高校可以在校内构建固定实践基地,或者与校外企业进行合作,构建校企合作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开展实践、实训教学。
(四)专业教学方法的改进
1.建立任务和项目导向教学模式。学校应积极组织开展课间实训,实训专业课程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要将课程作为总依托,结合课程将学习内容分成几个小任务,将这些小任务穿插到课程章节之中。在制定课程教学任务时,教师要以学生探究以及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尤其是在开展测绘模拟性实训任务时,一定要注意技术方面的设计[3]。2.充分应用现代信息化教学技术。信息化教学是当前工程信息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主流方向,教师要积极引入现代化教学技术,结合学生实际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将工程测绘中相对抽象的知识,以视频、图片、数据等方式直观地呈献给学生。
三、结语
在工程测量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要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建设校园实践实训基地,引入现代化信息机教学,优化人才培养效果。对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能够更好地促进高校实践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从而推进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刘任峰,董志强.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95-97.
[2]张博.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民营科技,2017(9):136-137.
[3]李天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测绘通报,2014(9):126-128,132.
第2篇: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
一、新形势下构建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1、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
在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教学者尽注重传授学生知识,并没有利用多种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以至于学生不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过程中。学校是向社会输送优质人才的主要场所,因为要想培养综合能力强、专业技能过硬的人才需要教学者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例如:合作教学模式、小组学习模式等,根据学生存在的差异,将学生分为若干组,教学者可以要求学生针对某个假设项目进行讨论研究,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而教学者也能够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掌握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而适当的调整教学计划。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创新,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全身心投入到工程管理学习中。
2、不定期组织开展实践活动,采用“模拟企业”式实践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全面认识社会形势。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包括诸多方面:认识实习、测量实习、施工实习、甚至于各种课程设计等。当然这需要从学校的`角度出发,将实践教学贯穿学生大学生活的始终。例如:教学者定期组织开展实践活动,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过程中,可以是“模拟企业”的形式,使得学生详细了解应聘流程和对人才的要求,这样为学生实际参与到工程项目管理中创造了计划,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工程制度教学中教学者可以组织学生就近带学生带工地上进行对比教学;CAD制图时候也可以要求学生针对本学校的浇筑物进行制图,倘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设计,这样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者也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甚至于在土木工程课程中还可以在施工现场要求学生进行模板工程、钢筋工程等的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一定程度上还提升了教学效果,为教学者高质量完成教学目标奠定坚实基础。这样学生在“模拟企业”中全面了解了工程管理,还培养了学生各方面能力,提升了学生参与到社会竞争中的自信心。
3、实现校企合作,企业为学校带来先进了管理理念,学校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撑。
尽管学校定期开展实践活动,但是就整体而言还不能够准确把握市场发展脉络,就要求学校积极同校外企业合作,学生在实际过程中对社会竞争形势有一定的了解,能够引起先进的管理理念;而在企业方面,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撑。而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并在教学者和相关技术人员的帮助下解决这个问题,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另一方面来说也为教学者适当调整教学计划提供了依据,进而制定出实效性更强的教学计划。值得一提的是,学校方面要全面培养“双师型”的教师,在各方面都得到保障的情况下,引进高学历、学识水平高的教学者,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资源,也为学校向社会输送优质人才奠定基础。
二、结语
新形势下构建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在增强其参与社会竞争自信心的同时,为其未来获得更好的发展创造条件。因而也就要求教学者依据学生实际情况,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引起高度重视,而学生在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中能够明确了解社会竞争形势,一定程度上为其学习工程管理专业知识提供内在动力,提升学习效率的同时,为教学者高质量完成教学计划提供可能,进而更好的为社会输送优质人才。
第3篇: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
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
1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特点与不足
1.1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特点
从专业特性谈起: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是针对我国移动通信事业发展,对人才需求量增多而新增的专业。不属于传统专业。因为移动通信相关专业人才需求量大,比如移动手机软件开发人才、移动设备维护人才、移动通信的相关企业需要的人才等。所以,学生在毕业后的就业前景广阔。但是有利必然有弊,弊端是,迅猛发展的移动产业,使得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变快。一些主流技术在3,4年后,可能就会很少使用,甚至被淘汰。这对学校的教学内容发起了极大的挑战。
1.2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存在的不足
首先,专业创建时间短,造成该专业软硬件教学环境还不十分完善。实验室、实训室、教学基地等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要。其次,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快,高职如果不实时与企业保持联系,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就容易被知识甩在后边。出现教学与岗位技能脱节的.情况。再次新兴专业的教学资源匮乏。教材、教辅以及相关的教学资料不足,更加不能适合于每个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侧重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