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杆节节日常识

2022-10-11 09:56:19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灯杆节节日常识

灯杆节节日常识

节日常识,是指生活中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的知识。是世界人民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节日的常识您都了解清楚了吗?下面就让小编带你去看看灯杆节节日常识吧,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灯杆节是市南茅坝镇哑塘民族点的仡佬人民的隆重节日之一。每年末,大家推选一名有威望的头人当会首,由他召集各姓族长商量决定参加人数和活动规模,并按富贫情况,通知各户准备半斤至五斤不等的茶油和咂酒(俗称坛坛酒),以备过节之用。

灯杆节通常从正月初一日到正月十五日,约有2千人参加。正月初一早饭后,仡家男女老幼,都要精心打扮,身着民族盛装,有说有笑地赶到清水堰灯杆堡。人到得差不多了,会首用酒肉祭过天地,由年青力壮的人把事先准备好的灯杆立在堡中,用绳子把点有茶油灯的大灯笼升上杆顶,然后鸣放鞭炮,宣布灯杆节开始灯杆用毕直、结实的杉木做成,高二丈以上,顶端有横木,上有铁环,吊绳穿入,可将灯笼升降添油。灯笼用油纸或玻璃纸做成,上有遮风雨的小木棚。灯光从正月初一亮到正月十五日晚上,日夜不熄灭。

这一段时间的白天和上半夜,人们在灯杆下进行各种节日活动,有的打篾鸡蛋,有的荡秋千,有的对唱山歌,有的跳芦笙舞,有的祈神祷拜,有的饮坛坛酒。过了正月十五日以后,活动停止。灯杆继续立着,第二年再用。据仡家老人讲,灯杆象征仡佬人正直勇敢,前途光明。

对于灯杆节的由来,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南宋端平年间,仡佬族年轻的头人仡拉哇带领大家开沟修堰,辛勤耕种,连续几年获得丰收。正月初一,这位头人举行婚礼,大家为他庆祝,在龙凤堡上立了一根大木杆,做个大灯笼,挂在木杆的顶端,灯光四射,仡家男女老幼在灯光下唱歌跳舞吹芦笙,一直欢庆到正月十五日。就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倘若这个传说是真,灯杆节至少已经风行758年了。节日里仡佬族人家把许多灯笼用绳子子缚好,然后升到杆子上,接着围坐在杰杆下欢饮坛坛酒。所谓坛坛酒,是指在秋天用高梁、糯米酿好,再用坛子密封起来的一种酒。这种酒要到过灯杆节时才抬出来享用。

饮坛坛酒时,在酒坛上插一根打通了竹节的小竹竿,男女老幼互相传递着竹竿,吸吮着坛里的美酒。除痛饮坛坛酒外,还在灯光下展开各种民族传统游戏。这些游戏中有“打篾鸡蛋”,即用篾条篇成蛋形的.球,球体装满棉花、碎布一类松软物质,由玩球者双方互相投接“篾鸡蛋”(球)。谁接不住球,谁就输一蛋(球)。做“打篾鸡蛋”游戏的同时,还加插着荡秋千、跳芦笙舞等娱乐。青年男女在各种娱乐中寻求知音,觅找良偶。老年人却对着灯杆进行虔诚的祈祷,祷告祖宗神灵保佑家人平安、族类昌盛、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灯杆节,从正月初一开始到十五结束,每年约二千仡佬族男女老幼,收拾收拾,穿戴节日盛装,络绎不绝赶到灯杆节杆堡,用绳子把大灯笼升上杆去。仡佬人说,灯光象征仡佬人团聚、奋进、前途光明。

灯光从正月初一亮到正月十五晚上,日夜通明,不准中途熄灭。广大群众在灯杆下进行节日的各种活动:

一:打篾鸡蛋:篾鸡蛋用篾条编成,蛋行,内装松软物质,大小不等,分甲乙两方,但参加人数不限。两方对战时,即将篾鸡蛋弹来弹去,失手落地者为输。比赛时,围观如堵,气氛热烈。

二、打秋千:参加这项活动的多数是青少年。秋千悠然摆荡,似彩蝶飞舞,笑闹不绝。

三、对唱山歌:歌者摆开阵势,你一首,我一首,问答自如,妙趣无穷。

四、跳芦笙舞:仡佬族使用的是五管芦笙。会吹芦笙的在前,不会吹芦笙的随后,笙响舞起,歌舞相伴。舞者在翩翩起舞中寻知音、结良缘。

五、祈神祷拜:老年人点燃香烛,对着灯杆磕头作揖,祝愿佳人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六、饮坛坛酒:下午,大家抬出自己的坛坛酒,在酒坛中插上一根打通了竹节的小竹杆吸吮。男女老幼,你传我递,相邀作客。无酒量的品尝品尝,有酒量的开怀畅饮,一醉方休。节日的欢乐,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

第2篇:刀杆节节日常识

刀杆节节日常识

节日常识,是指生活中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的知识。是世界人民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节日的常识您都了解清楚了吗?下面就让小编带你去看看刀杆节节日常识吧,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刀杆节”,是云南边陲轮马山一带傈僳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体育节日。时间是农历二月初八。刀杆节由来于一个传说,纪念明朝时期体察边民疾苦的兵部尚书王骥。

这个节日由来于一个传说。明朝时候,朝廷派兵部尚书王骥来边疆安边设卡。王尚书到职后,体察边民的疾苦,积极帮助傈僳族人民发展生产,使他们的日子越过越好,受到傈僳族人民的爱戴。后来,王尚书遭奸臣的诬告,被调回朝廷。在二月初八的洗尘宴上,王尚书被奸臣用毒酒害死。当这个不幸的消息传到傈僳山寨时,气得人们摩拳擦掌,为了给王尚书报仇,傈僳族人民决定将王尚书遇害的二月初八,定为操练武功的日子。

在傈僳族中,“刀杆节”的习俗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相传,明代外族入侵云南边疆,朝廷派出兵部尚书王骥带兵前往御敌。王骥到达滇西北后,依靠当地傈僳人民团结战斗,很快地驱逐了入侵者。二月初八,王骥奉旨回京,不幸在途中被奸臣害死。为了纪念这位反抗外族入侵的人物及在战斗中牺牲的人,傈僳族人民决定将这一天作为“刀杆节”,由此沿袭,逐渐形成一种传统的体育活动。

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穿上节日的盛装,成群结队地来到“刀杆节”会场,观看“上刀山,下火海”活动。

几声火枪响过之后,首先七八名“香通”(上刀杆表演者)为众人表演“跳火舞”。他们上身裸露,光着脚,模仿各种禽兽动作,在一堆一堆烧红的木炭上,来回跳动,还不时抓炭火在身上揩抹,圆浑的火球在手中翻滚、搓揉,而他们却毫不在意。经过火的洗礼,意味着在新的一年里消除各种灾难。

会场中央,矗立着二根约20米长的粗大木杆,木杆上绑有36把锋利的长刀,刀口向上,银光闪闪,形成一架高得让人生畏的刀梯。就在人们敬畏担忧之时,上刀杆必不可少的祭祀开始了,几个穿着红衣裳,头戴红包头,光着脚的勇士,健步来到刀杆下,跪在一幅古代武将画像前,然后双手举杯过头,口中念念有词,接着将酒一饮而尽。然后,他们纵身跃起,轻盈敏捷地爬上刀杆,双手握住刀口,双脚踩着刀刃,鱼贯而上。

最先爬上顶端的人,还要作高难度倒立动作,燃放鞭炮。几千名观众仰首观望,不时爆发出阵阵喝彩声。

这一古老而又奇特的“刀杆节”,已被有关部门正式定为傈僳族的传统体育活动。

于是代代相传,形成刀杆节。节日这大,几十里内外的傈僳族群众,穿着节日的盛装,从四方八面汇集到羊肠河畔的刀杆场。在夜幕降临大地时,刀杆场上的里里外外燃起许多火堆。忽然,广场中央燃起的四个大火堆的熊熊烈火腾空而起,照射春满场的`人群。接着鋩锣当当响,刀杆场上的人们互相拉起手来,围着明亮的火堆,跳起轻快的三弦舞。当场上四堆烈火燃得只剩下红红的火炭时,活动的主持者宣布“跳火海”开始。这时,五个赤着双脚的骠勇汉子立即闯入场上的火海,在里面不停地弹跳,急促的脚步踩起无数的火花四处飞溅,好似飞逝的流星。

接着,闯火者以闪电般的速度,个个手棒通红的火炭,分别在脸上和身上擦洗,然后又让火球在他们手中飞炔地翻滚、搓揉。围观的群众时而欢快,时而紧张,时而赞叹,时而惊讶…迸进发出阵阵喝彩声。经过一阵紧张激烈的表演雌堆火炭被踩成碎粒,火焰已奄奄一息时,“跳火海”活动方告结束。第二天,刀杆场上竖起两根二十余米高的红花树杆,树间交叉着三十六把刀刃朝上的长刀。晌午时刻,欢乐的人群再次挤满广场。随着主持者一声令下,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昨晚“跳火海”的五名雾大头戴蓝布帽,身装大、红袍,赤脚冲至刀杆树下,各自斟满一杯壮胆酒一饮而尽。随即纵身跳上刀杆,双手紧抓上层的刀面,赤脚斜踩于下层锋利的刀刃上,运用平时练就的气功本领撑着脚掌,手脚交替,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当勇士们登上高高的杆顶时,场上簇拥的观众,个个瞠目结舌,并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

第3篇:新米节节日常识

新米节节日常识

节日常识,是指生活中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的知识。是世界人民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节日的常识您都了解清楚了吗?下面就让小编带你去看看新米节节日常识吧,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每年的阴历九月是基诺族的新米节,当地人称为“好希早”。而佤族的新米节则根据各自粮食的成熟情况、或者以父母或祖父母去世的属相之日为节庆之日。“新米节”是稻谷成熟,喜庆丰收,品尝新米的日子。由于佤族是一个农业民族,过去生产力水平低下,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弱,因此围绕农业生产形成了很多敬神祈福的祭祀性活动。

虽然同在贵州,同在黔东南,但从江加榜这个地名对我来说不仅陌生,而且遥远。只是近来网上介绍从江加榜梯田的帖子密集出现,那壮美的梯田、古朴的民风、独特的民居才不时刺激着我的眼球,撩动着我的心扉,那种到从江加榜一摄的冲动长久地萦绕在我的'心头。

机会终于来了。九月,加榜乡将举办一年一度的传统民俗节日“新米节”,应从江摄友之邀,我与凯里摄友一行十余人于凯里出发,驱车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鲜花节节日常识

鲜花节节日常识

节日常识,是指生活中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的知识。是世界人民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节日的常识您都了解清楚了吗?下面就让小编带你去看看鲜花节节日常识吧,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怒族,有过“鲜花节”的习俗。“鲜花节”又叫“仙女节”。

传说很久以前,怒家山寨有个名叫阿茸的姑娘,不但美丽,而且心灵手巧,聪明过人。

一天,她在家里织布,看见屋檐下有个蜘蛛在凌空织网。因而受到启发,发明了溜索,她和乡亲们一道,砍来金竹,编成溜索,架立在滔滔怒江之上,解决了乡亲们的渡江难。

阿茸发明了溜索被人们誉为仙女,奴隶主知道后,便派人求婚,遭到阿茸的'拒绝。奴隶主恼羞成怒,派家丁来抢亲,阿茸知道后躲进深山中一个钟乳石洞。奴隶主反指使家丁放火烧山,阿茸不幸遇难。

怒族人民为纪念她,便把阿茸遇难这天定为“鲜花节”。

每年农历3月15日,怒江两岸鲜花盛开,怒族人民一大早就起来,她们采来一束束鲜花,带上牺牲、酒器,到各自村寨附近的“仙女洞”周围放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姓氏节节日常识

姓氏节节日常识

节日常识,是指生活中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的知识。是世界人民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节日的常识您都了解清楚了吗?下面就让小编带你去看看姓氏节节日常识吧,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姓氏节是姓族的节日,以姓为节,起源于南宋时期。以广东南雄的界址、孔江、乌经、新龙、坪田、南亩、大塘、油山等镇,盛行的姓氏节。一般以该族祖先的生日或对该氏族具有重大意义的日子为姓氏节节日。如:如乌迳新田李氏姓氏节为农历九月十三日,是新田李氏祖先李金马的生日。李金马是户部侍郎,金紫光禄大夫,政声卓著。如:界址赵氏姓氏节则为农历七月十三、十四日两天。因界址赵氏都是赵匡胤的.后裔,所以其敬奉的是宋太祖赵匡胤和赵子龙,十三日为赵屋村节日,十四日是从赵屋村迁出的赵姓村节日。届时,由轮值首事(头人)牵头筹办(公尝出资),设坛祭祀,抬菩萨(祖像)出行游村,请戏班日夜演戏,各户则广邀亲朋戚友前来作客,为时三五七天,合家团圆,全族聚会,各姓亲朋相庆,祥和友爱,热闹非凡,比之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关门节节日常识

关门节节日常识

节日常识,是指生活中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的知识。是世界人民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节日的常识您都了解清楚了吗?下面就让小编带你去看看关门节节日常识吧,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关门节,是傣族、布朗族、德昂族、佤族等信仰南传上部座佛教民族的宗教节日,每年傣历9月15日(农历七月中旬)开始举行,历时3个月。

相传,每年傣历9月,佛到西天去与其母讲经,3个月才能重返人间。有一次,正当佛到西天讲经期内,佛徒数千人到乡下去传教,踏坏了百姓的庄稼,耽误他们的生产,百姓怨声载道,对佛徒十分不满。佛得知此事后,内心感到不安。从此以后,每遇佛到西天讲经时,便把佛徒都集中起来,规定在这3个月内不许到任何地方去,只能忏悔,以赎前罪。故人们称之为“关门节”。

关门节开始后,也就进入农事繁忙季节,为了集中精力从事生产劳动,人们定下许多戒规:禁止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和嫁娶活动;和尚不得随便外出;进奘拜佛的人不能远离家庭或到别家去过夜;任何人不得进佛屋,上佛台,拿

未完,继续阅读 >

《灯杆节节日常识.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灯杆节节日常识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