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作文
第1篇:花木兰
《花木兰》中文版:一部忠实与再创造相结合的译制片
作者-黄勋
叶楠
摘要
电影作为文化交流的一种重要的载体,必然面对不同语言之间翻译的障碍,如何把不同文化背景结合好,在两种/多种语言之间把翻译的效果做到“信、达、雅”是翻译家应该考虑的重点,本文试图通过中国源、美国版《花木兰》的剧本台词翻译过程,阐明电影翻译要重视文化差异性,观众的理解度,不拘泥于字面的意义,而重视在保持原版特色上加入再创造的元素,使之达到新的艺术高度等方面的重要性。关键词:电影翻译
忠实性
再创造
一.对原片的忠实
电影翻译,其实同文学翻译一样,有着共同的翻译标准。而提到翻译的标准,就不能不提到清末著名翻译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三大原则。所谓“信”就是忠实于原文,这是翻译最基本要求,或者说是翻译的底线;“达”就是通达,即译文通顺流畅。这本是文学翻译的传统标准,但是对电影翻译也同样适用。因为二者翻译的目的,都在于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准确而又完整地再现,从而使不同语言的人能够互相理解。而且在电影翻译中,这个准则更为突出,因为影片中人物对话的翻译不是供读者去慢慢阅读品味的,而是要转化为配音演员的声音,使观众在观赏的瞬间去理解接受。因此,仅仅达到文字上的“忠实”、“通达”是不够的,还必须使之贴近生活,使之易于上口,便于听懂。这样的译文,经过配音,才能与人物表情(包括口型)相吻合,才能最终求得自然、逼真的艺术效果。所以,电影翻译要做到“信、达、雅”,其实比文学翻译的难度还要大。
在《花木兰》的译制过程中,翻译者在“信、达”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在影片中的很多翻译难度比较大的地方,他们不但保持了原文的意义和风味,还使之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英文剧本中的很多幽默之处,本来不太适合用中文表达,但经过他们的翻译,也变得有声有色。比如有一处翻译如下:
(木兰参军后的第二天早晨,有监督练兵的宰相来点名。)宰相:Order people, order!士兵1:I’d like a pan fried noodle!士兵2:Sweet and pungent shrimp!士兵3:Moo goo gai pan 此处是利用英语单词一词多意现象所造成的幽默效果。“Order”有点名之意,但还有点菜的意思,当宰相叫“Order”宣布点名时,士兵们故意把它理解成点菜的意思,于是争相起哄,你一个我一个地点起“菜”来。这是一个典型的英文式幽默,所以当中文版的影片还没有出来时,有人在影评中说,这种幽默“不适合翻译为中文”。但经过翻译者的妙笔生花,这段剧本就变成了下面的对白: 宰相:点名了!你们吵什么? 士兵1:炒个葱花蛋!士兵2:炒个红烧猪蹄!士兵3:炒个宫爆虾仁!
这段翻译巧妙地利用汉语中“吵闹”的“吵”和“炒菜”的“炒”的谐音,达到了与原文中的“Order”异曲同工的幽默效果,不但完全表达了原文的意思,达到了“信”,而且顺畅不留痕迹,可谓之“达”,非常精彩,令看过英文原版的人为之叫绝!
中文版对原片的“信”还很大程度地体现于对歌曲的翻译上。原片中有五首需要演唱的歌曲:, , , , 其中除片尾曲以外,余下在片中出现的四首歌全部都翻译成了中文。这种翻译并不是像其他很多译制片那样,为了便于中文演唱,把整首歌的歌词重写一遍,只求大意相同,而是严格地对照英文翻译,力求每一句都能再现原文的韵味。很多人认为这样翻译出来的东西会很刻板,但在影片中的效果听起来却绝非如此。以欢快诙谐的为例,这是木兰的女眷和为她梳妆沐浴的侍女们合唱的一首歌,这里只节选其中的一些典型片段:
Bath Lady: This is what you give me to work with?(这是要我打扮的姑娘?)
Well, honey, I’ve seen worse.(噢,你可真够脏,)
We’re gonna turn this sow’s ear into a silk purse.(把这只灰色麻雀,变成金凤凰。)
We’re have you washed and dried,(先把你,洗干净,)
Primped and polished till you glow with pride,(玉洁冰清才能惹人爱,)Trust my recipe for instant bride,(经过我细心打扮的姑娘,)You’ll bring honor to us all.(会为我们争荣光。)
Make-up Lady: When we’re through you can’t fail,(打扮好,更漂亮,)
Like a lotus bloom soft and pale,(象那出水芙蓉白又香,)How could any fellow say “Not sale”.(男人见了都心花怒放,)You’ll bring honor to us all.(你为我们争荣光。)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译者基本上每一句都是遵照原文翻译的,但并不是简单的直译,而是同时考虑了压韵和曲子的长度,用的语言也很口语化,念起来比较“顺溜”。这样,翻译后的歌唱起来就朗朗上口,也易于中国观众听懂了。在电影中这首歌的效果相当好,不但保持了原版中轻松愉快的风格,还很好听,不仅仅达到了“信”,而且是“雅”了。这样翻译后的效果,是打字幕显示歌词大意所远不能及的,因为观众将可以一边听着曲调,一边理解歌词的意思,同时得到两方面的享受,感觉自然会好得多。其他在片中出现的三首歌曲也是这样翻译的,都翻译的原汁原味,与电影的画面和剧情结合得很完美(尤其是最后中断的部分),基本上看不出什么加工的痕迹。限于篇幅原因,对其他的歌曲就不再分析。
中文版对英文原版的忠实性也体现在影片的制作过程中。中方所采用的配音演员的音色都和原版非常相似,尤其是木兰那三个“损友”,简直就是原版的配音演员在讲中国话一样,像极了。几个主角的配音也还过得去,陈佩斯配的木须龙虽然不是主角,却因为陈的出色表演而格外出彩。
总而言之,《花木兰》中文版忠实的再现了英文版的原貌,翻译得准确而到位,无愧于“信”的标准。下面要讨论的,是该片翻译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原版的再创造活动。
二.积极的再创造活动(Re-Creation)翻译工作通常被认为是具有“再创造”特点的外形变换。在《花木兰》的翻译过程中,这点显得尤为突出。花木兰原本就是一个古老的中国民间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我们中国人对它耳熟能详,从小心中就有了一个中国式的花木兰形象。而美国人虽是这部卡通片的制作者,却没有这样的文化氛围,所以他们做出来的“花木兰”多多少少有些他们想象的成分。而且他们在制作过程中,会有意无意地加入很多他们熟悉和喜欢的东西,以符合他们本国人的口味,于是,《花木兰》这部电影打上了很深的“美国化”烙印。中国人在翻译过程中,由于有着对这个故事更加深刻的理解,因此有必要对原版电影中一些过于“美国化”的东西加以改造,使之更加接近于中国原著,也使中国观众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把美国人想象中的中国式的东西还原成真正的“中国味”,这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在该片的翻译过程中,“再创造”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陈佩斯的配音表演。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这样评价他所配音的角色“木须龙”:“虽然是动画片中的人物,但我确实当一个角色来处理的。美国人对龙有他们的欣赏习惯和定势。可是他们翻译过来的东西,中国的观众未必能接受。我就把这些告诉他们,告诉他们怎样处理才能令中国观众接受。小到一个小小的吆喝马的声音与方法,都与美国有很大的不同。虽然说服他们很困难,要讲清各种理由与道理,但他们那种对艺术认真的态度,让我学到了不少东西。”正如他所说的那样,“美国人翻译过来的东西,中国观众未必能够接受”,所以陈在为这个角色配音时,进行了很多再创造活动。比如,英文原版中木须龙刚出场的时候,一边口口声声要“捍卫宗族”,一边张牙舞爪,发出“HRRR”的怪叫,活脱脱一副西方人想象中的恶龙的模样;而陈在配音时,把怪叫声换成了京剧腔的“哇呀呀呀呀”的叫喊,使得木须龙一出场就带上了几分中国式的幽默。又如,有一段剧情是木须龙在雪山上跳上马背,发出“Wu Hu HaGa, Wu Hu HaGa”的西部牛仔式叫喊,陈认为用在中文版中不妥,所以,他给配的音是纯中国式的:“的儿——驾!”
在后面的表演中,这样的“发挥”更是屡见不鲜。像下面几处: 1. 木须龙决定出发去找木兰,发现蛐蛐跟了上来。
木须:Hey, what makes you think you’re coming?
陈:
你跟着搀和什么?
2. 木兰初入军营,就引起了几场争斗,使得其他新兵对她不满。木须:You know, we have to work on your people skills.陈:
我看,咱们该和他们套套近乎了。。3. 木兰到水塘里泡澡,木须极力阻拦。
木须:Hey, oh, ah, no, this is not a good idea.What if somebody sees you? 陈:
姑奶奶,可别这么干!要让人看见怎么办?
这些北京味十足的诙谐配音,虽然和原文的风格迥然不同,却缩短了木须龙和中国观众之间的差距,也使得木须龙这个典型的迪斯尼式宠物,变成了一个中国味十足的滑稽角色了。比起原版中美国笑星艾迪的美国式调侃,陈的“京味”配音风格更受中国观众,尤其是孩子们的喜爱,所以说,陈对木须龙这个角色的再创造是非常成功的。
除了陈以外,其他角色的台词也有很多地方经过了“汉化”处理。译者尽量用比较有中国特色的语言来翻译台词,使中国观众听起来更亲切。例如,“皇帝”这个角色所说的话,翻译后都带有些古文的味道,他夸奖男主角李翔时说:“I know what this means to you, Captain Li.Your father would have been very proud.” 中文版中将其译为:“你劳苦功高,前程远大,你父亲定会为你含笑九泉。”一句话用了两个成语,显得比较庄严,也更符合人物的性格。若直译为:“我知道这对你意味着什么,李翔校尉。你父亲会为你感到骄傲的。”反而会显得不地道。皇帝评价花木兰的那句话译得更是精辟,原文是“The flower that blooms in adversity is the most rare and beautiful of all”,翻译时就用了中国的一句古诗:“梅花香自苦寒来。”译得非常贴切。另一个人物,木兰的好友YAO,看到木兰抱住皇上时大为吃惊,说:“Is she allowed to do that?” 这句话被翻译成“这不是触犯龙体吗?”,也很贴切有趣。影片中还有其他类似的很多例子,感兴趣的观众可以自己细细品位,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
中文版本中有些地方,因为原文的意思在中国观众看来不太好理解,所以进行了引申,使其意思更加明朗。这也是一种再创造的活动。片中有一段情节,匈奴人行军时发现了京城派去的探子,把他们抓起来带到首领单于面前。单于说:“Well done, gentleman.You found the huns army”。引起了其他匈奴人的一阵大笑。这句话有些讽刺的意味,单于是讽刺京城探子们还没完成任务就被发现了。但是这句话如果直译的话,会使中国观众不解其意,因为“你们发现匈奴大军了”在汉语中的讽刺意味不够明显。于是译者把它的意思引申,译为“干得好啊,可以回去领赏了!”这样,中国观众就能领会这句话的幽默之处了。
三.总结
综合上述分析,《花木兰》是中国翻译得非常出色的一部电影。翻译者们对原作的忠实,以及他们在翻译过程中所付出的再创造劳动,使我们得以看到一部既成功保持了原版特色,又增加了不少“本土韵味”的《花木兰》。这部电影的翻译过程中值得借鉴的东西很多,但最可贵的,是中国翻译者们对艺术一丝不苟的精神。这种精神,才是英语学习者所真正需要的财富,有了它,各种技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英语学习才会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 花木兰英文剧本,Walt Disney Company, 1999 2. 翻译理论、实践与评析,邵志洪,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3. 文化转换:中国花木兰传说的迪斯尼化与全球化,陈韬文,见(传播学论文选萃),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 从迪斯尼《花木兰》看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秦志希、翟晶,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2004
姓名:黄勋(男)
年龄:31
籍贯:江西赣州 工作单位: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 学历:硕士研究生
职称或职务:讲师 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通讯地址:江西赣州客家大道156号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教务办 邮政编码:341000 联系电话:0*** 电子信箱:huangnan7781@yahoo.com.cn
第2篇:《花木兰》
十课:《花木兰》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反复诵读,并背诵全诗;体会本文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体会诗歌情节曲折,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方法:
诵读法:要反复诵读,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
讨论点拨法:本文材料安排有详有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本文中心来解决,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教学重点: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2.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教学难点: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
二,背景解题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出诗可能产生在后魏,这首诗形成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经后代文人的加工润色,被历代传诵,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二者异曲同工,交相辉映。它以浓挚的感情和铺叙、对照、渲染的表现手法,集中描绘了一个平凡的女子――木兰代父从军和她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的经历。《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材广泛,格调雄劲、热烈、质朴。
三,诗歌诵读,初步感知
1.教师带表情范读。让学生边听边勾划出不认识的字,并注意教师朗诵时节奏的变化。2.教师请学生对范读进行点评。3.解决生字词。教师重点强调
“十二转”的“转”读zhuàn。古代指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旧时裳”中的“裳”读“cháng”,古代指少女穿的裙子。“可汗”,读kâhán,我国西北古代少数民族君主的称号。
4.请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5.学生分组朗读比赛。四,整体感悟,走近木兰
1、这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答: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2.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初步理解,复述木兰故事。
3.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教师利用课件,引导学生思考、填空: 理清情节:
木兰停机(叹息)决心(替父从军)从军(准备)奔赴(战场)十年(征战)拒赏(高官厚禄)与亲人(团聚)。
以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局的时间为序。诗的正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叙述木兰的身份,交代从军的缘由,以及写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工作和征途上的见闻、感受。第二部分(第4段),写木兰万里长征,十年转战凯旋的生活。
第三部分(第5-6段)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功成不受赏,请求还故乡,以及爷娘姐弟迎接木兰、木兰和亲人团聚的情形。
最后一段是附文,以兔为喻,赞美木兰。五,人物赏析,品读探究 1.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例:(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5)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师总结:木兰形象特点,并一边分析,一边板书: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2.品读探究:(1)第2自然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2)第4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3)第5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4)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5)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6)文中哪些句子描写她踏上征途和途中的感受呢?(7)全诗结尾以兔作喻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明确:
(1)并不繁琐。①渲染战前紧张气氛,表明战事紧迫。②表现木兰准备工作的繁忙和出征的急切心情。③乐府诗常用的一种铺陈写法。
(2)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3)排比,渲染了木兰一家人团聚、欢乐的气氛,表现了木兰回到家中的愉快心情。(4)对木兰的赞美。再一次表现木兰的机智谨慎。
(5)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6)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7)结尾一段用兔比喻,说明在“十年征战”的生活中,识别不出木兰是女郎的原因。可以看出,木兰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不但巧妙地隐瞒了自己的女子身份,而且能同男子一样英勇无畏,为国立功,一个聪明勇敢的女英雄形象,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3、详略分析:
(1)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2)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
学生讨论明确:
(1)从军缘由――详写 出征前准备――详写 出征中的思亲心理--详写,详写女儿情态 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写,略写英雄气慨 凯旋辞官――详写 家人迎接――详写 木兰改装――详写(2)(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木兰的英雄性格,使人物形象真实感人。(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总之,诗歌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一般的就略写。
六,体验交流互动释疑
教师请学生任选下面三个话题中的一个话题,进行说话练习。(课件展示)
1.试想你就是木兰姑娘,请你说说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的心理活动。2.假如“你”就是木兰姑娘,说说自己的战斗生活。
3.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师总结:《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的优秀品质。
这首诗在叙事上,详略得当,并运用了排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方法,这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些特色。
七、拓展延伸,练习巩固
(1)自由诵读课文,直至背诵。(2)完成《训练与测评》的练习(3)完成想像作文:《木兰到家第二天》 板书设计
深明大义
巾
木 果敢坚强
帼
兰 英勇善战
诗 不慕名利
英
谨慎机敏 雄
第3篇:花木兰
《花木兰》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设计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花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说说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这节课继续学习第12课木兰从军(教师板课题)谁还记得“从”的意思?(参加)那么木兰从军的意思就是一起说:(木兰参加军队)非常正确
二、复习巩固: 检查生字词
(1)字词看看谁还记得这些生字词 指名读(2)两个多音字
三、精讲课文: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来完成这个填空:
出示,花木兰是我国()的一位()指名说师重复一般提到英雄这个词你首先想到的是男孩还是女孩 板书“古代”
过渡: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穿越时光隧道走近女英雄花木兰的故事!那是北魏末年,北方经常发生战争。听听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你对战争有了怎样的认识?(危险)战争会带来什么后果呢?(前方士兵战死,需要补充新的士兵,就要征兵)生交流(边防将士死伤无数,边疆百姓流离失所。)看一段片子?师:看,这就是敌人肆意攻犯的场面。他们践踏我们的领土,杀戮我们的百姓,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
第4篇:花木兰
花木兰
花木兰1
教学目标:
1.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产生男孩女孩虽然有很多差异,但是在任何地方都是平等的意识。
3.能够倾听别人的发言。
教学重难点:
1.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产生男孩女孩虽然有很多差异,但是在任何地方都是平等的意识。
教学过程:
1.启发谈话
同学们,常说“男生女生不一样”。首先是说性别不一样,但更多的是指男生女生在生活、学习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比如,在对待突发事件的胆量上,在学习过程中的细心耐心上,都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那么,个性差异与性别差异在为人做事及学习上都有什么表现呢?如果把这两种差异进行比较,到底哪一种差异更大?或男生女生各有什么优势和弱势呢?今天我就们围绕“个性与性别”这个话题,根据自身的体验和观察,来讨论讨论吧!
2.课前准备
根据自己的体验和观察,确定发言的主题,写出发言提纲,做好发言准备。
3.讨论交流
请同学们交流一下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请注意以下几点:
出示ppt:
1)请先将自己的观点说出来,再举具体事实依据。
2)要边听边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意
第5篇:花木兰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初步感受花木兰的英雄形象。
3、学习生字新词,读准字音,重点指导读准后鼻音。学习两个多音字“将”、“燕”,认识新偏旁“疒”,书写生字“病、征、胜、利、将”。
教学重点难点:
1、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学习生字,读准字音,写好铅笔字。培养良好读书写字习惯。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从一年级到现在,我们通过学课文认识了很多有名的人物,现在老师就来考考你们,看看你们还记不记得?(著名京剧大师 ;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是 ;回故乡探望母亲的大元帅是)今天我们还要来认识一位。
1、出示图一:图上这位姑娘,你们认识吗?对,她就是花木兰。
2、出示图二:这幅图上的大将军又是谁呢?对,也是花木兰。
3、质疑:小朋友,这两幅图上的都是花木兰,你看到这儿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4、板题读题:是呀,一个文静的姑娘怎么变成一个威武的大将军了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12课《木兰从军》,了解花木兰的传奇故事。板题,读题。
二、初读
第6篇:花木兰
花木兰(412年-502年),北魏宋州虞城(今河南商丘市虞城县)人,巾帼英雄,花木兰的事迹流传至今,中国古代民族英雄,忠孝节义,代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而流传千古,唐代皇帝追封为“孝烈将军”。应归功于《木兰辞》这一方民歌的绝唱,但花木兰的姓氏、籍贯等,史书并无确载。花木兰事迹被多种文艺作品所表现,电影、电视剧、歌舞豫剧等。2009年汇集了中国影坛巨星赵薇,陈坤主演的电影《花木兰》真实自然感人堪称经典,口碑和票房双丰收,荣获第30届大众电影百花奖优秀故事片等多项大奖。木兰故里、中国木兰文化之乡——河南商丘市虞城县木兰祠是《花木兰》重要外景地之一,2009年《花木兰》在商丘市虞城县首映。生平
花木兰是中国古代四大巾帼英雄之一,她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一个传说色彩极浓的巾帼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壮的英雄史诗
一说花木兰(412-502)是北魏宋州虞城(今河南商丘市虞城县)人。时值太武皇帝时期(424——452年)。
当时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断南下骚扰,北魏政权规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但是木兰的父亲年事已高又
第7篇:花木兰的作文
花木兰的作文
都说花木兰的父亲以前是一位军人,因此从小就把木兰当男孩来培养。木兰十来岁时,她父亲就常带木兰到村外小河边练武,骑马、射箭、舞刀、舞棒。空余时间,木兰还喜欢看父亲的旧兵书。 时值北魏太武皇帝时期,北魏经过孝文帝的改革,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较为安定。但是当时北方的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断南下骚扰,北魏政权规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但是木兰的父亲年纪大了,没办法上战场,家里的弟弟年纪又小,所以,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从此开始了她长达十多年的军旅生活。去边关打仗,对于很多男人来说都是艰苦的事情,更不要说木兰又要隐瞒身份,又要与伙伴们一起杀敌。但是花木兰最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十数年后凯旋回家。皇帝因为她的.功劳之大,认为她有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职,不过,花木兰拒绝了,她请求皇帝能让自己回家,去补偿和孝敬父母。
花木兰是中国古代巾帼英雄,忠孝节义。可是,我读这个故事的时候,却读出了另一番风韵。我认为花木兰去代父参军孝心可嘉,可是我却觉得还有另一番隐情。或许,花木兰从小热爱习武,当柔然族
第8篇:花木兰观后感作文
花木兰观后感作文
这天,我们看了一场电影——《花木兰》。
最后一节课是晚自习,一个长达一个小时的一个语文课,但这节课并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丰富有趣的。在学校看电影的经历,再一次发生了,这感觉好极了。
小时,我就能随口背出“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电影花木兰跟学过的这首诗并不太相像,但也无妨,最终都衬托出花木兰的英勇。看到这个电影,我脑海中浮现出“谁说女子不如儿男?”,“巾帼不让须眉”这类的话。
电影中添加了很多新的元素---木兰家的祖先显灵和小龙木须,小蟋蟀。他们的加入自是好的,让传统的情节发生了改变,故事更是一波三折,丰富了内容。切合我们发挥无限的想像力,突出主要人物。木兰的小马阿汗,它是一匹多么通人性的马啊!当然,这些动物的加入也大大增强了影片中的趣味性。
当然,我还不忘说这篇影片的`中国元素。其实,我认为最具有我们中华文化元素的是影片的主人公---花木兰。花木兰所穿的衣服,她的行为举止这也是中国元素。最明显的,当属那古代的建筑以及古代庆祝的方式,如:舞龙舞狮。
这部影片
第9篇:花木兰改写作文
花木兰改写作文
花木兰改写作文1
“唉——”从花家院子里传出一阵阵叹息声,只见花木兰坐在织布机上,呆若木鸡,要问她是否在思念,在回忆,却也不是。原来,昨夜见到军帖,要征兵打仗,里面就有花木兰父亲的名字,可木兰的父亲生了病,身体虚弱,不能打仗,于是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她买了一匹骏马,骑到黄河边的军营,到了军营,为了不被拆穿,她比其他人练得都要努力。后来,他们又去到了黑山头抵御匈奴,却不知何时才能再见到爹娘?
后来,因战功显赫,花木兰被升为将军,统领十万大军,在长城某处守卫。之后,匈奴的大军来攻打花木兰守卫的地方,花木兰让士兵们在城墙上射箭与匈奴僵持。可是这么耗下去也不是办法,万一来了更多军队,自然赢不了。为了打败匈奴,花木兰夜以继日地设计作战计划,终于,她想出一招妙计,她将士兵分成六队,两队到匈奴大军的左右两侧,两队到敌人的左后方和后右方,自己又率领一队,剩下一队留守在长城上。城门一开,五队人马一起杀向匈奴大队。
花木兰冲在最前,遇敌就杀,可匈奴将领也不弱,很快就冷静了下来,重整军队,抵抗花木
第10篇:《花木兰》改写作文
《花木兰》改写作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花木兰》改写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花木兰》改写作文1
花木兰打完仗,骑着她的战马回到了故乡,她顺着记忆中的路线摸索回了家。好几年不见了,不知大姐嫁人了没,小弟考中科举没,她一边想着,一边马不停蹄的赶着路,她多么想念自己的父母,她多么希望他们的身体还和以前一样好。
到了家,她看见的还是十年以前的那副场景:大门正对的是那九亩田地;田地旁,还是那口老井,老井里的水还是那么多,没有多一点,也没有少一点。木兰打开了房门,坐了坐家里的`床,换上了多年不穿的裙装,便走到她躲着窗户的梳妆台前梳理自己的头发,她取出了在抽屉躺了多年的铜镜,开始装饰自己。不一会,她听见了门外的欢呼声,急忙跑了下去,只见姐姐挽着她的丈夫,站在门口,还有自己朝思暮想的爹娘,而小弟一考完回来,见到的木兰的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