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教学课堂实录

2022-10-12 13:46:58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劝学》教学课堂实录

《劝学》教学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让学生熟读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翻译全文,理解文意。

步骤与方法:?

1.看“预习提示”,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初步了解课文。

2.教师出示应掌握的实词和虚词,让学生默读课文,对照注释弄明白。若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集体解答。

3.同位(桌)轮流口译课文。翻译不准确的,对方应指出来加以纠正或共同讨论;二人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集体解决。

4.教师提问几个重、难点的语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5.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上课)

师:同学们,荀况特别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劝学》就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请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集体)“学不可以已。”

(板书:学不可以已)

师:请同学们齐背第一自然段

生:(集体)“学不可以已……君子博不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师:请问本段论述了什么内容?(学生举手)××同学回答。

生(1):论述了学习的意义。

师:运用什么方法论述的?

生(1):比喻。

师:很好。本文作者运用了5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者以青青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板书:青青于蓝,冰寒水)××同学,请你回答。

生(2):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过程会发生变化。

师: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生(2):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发展。

师:对。作者又以“直木为轮”为喻,说明什么道理呢?(板书:直木为轮)(学生举手)××同学。

生(3):说明事物可以后天改造。

师:对。谁能说得更全面、更具体些?(学生举手)××同学。

生(4):比喻说明人的资质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而且一旦提高和发展了,就不会回复到原来的状态,即人若不断地学习下去,会发生质的变化。

师:很好。“金就砺”“木受绳”两个比喻引出什么结论?(板书:金就砺、木受绳)

生:(集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板书:知明而行无过)

师:此句与本段哪句相照应?

生:(集体)“学不可以已。”

师:对。荀子提出人性本恶的思想,认为只有用教育来陶冶,用礼法来约束,才能把这种生而具有的“恶”转变为“善”。这里作者运用5个比喻阐述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是人发展的过程,如果不停止地学习,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会不断地增进、提高,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

请××同学背诵第二自然段

生(5):“吾尝终日而思矣……善假于物也。”

师:很好。同学们思考一下本段写了几层内容?××同学回答。

生(6):分三层。第1句为第一层,第2、3句为第二层,第4句为第三层。

师:对。第一层阐明什么内容?××同学。

生(7):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

师:对。第二层与第三层是什么关系?××同学。

生(8):分总关系。

师:对。第二层是具体阐述“假于物”的重要,第三得出结论:“君子善假于物”。联系前文思考“善假于物的”“物”暗指什么?

生:(部分)学习。

师:对。由此看来,第二层用什么方法阐述学习的重要性?

生:(集体)比喻。

师:用哪几个比喻?××同学。

生(9):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板书: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善假于物)

师:第一、二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运用大量的比喻,从各个方面对中心论点加以阐释,使论点既鲜明又生动

师:请同学们齐背第三段,“积土成山”,开始

生:“积土成山……用心躁也。”?

师:本段主要论述什么问题?分几层?(学生举手)××同学回答。

生(10):这段主要论述学习态度。分三层:第一层,从“积土成山”到“金石可镂”,阐述要有持之以恒的态度;第三层,从“蚓无爪牙之利”到本段末,阐述学习要专心。(板书:学习态度—积累、恒心、专心)

师:很好。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论述问题的?××同学。

生(11):比喻。

师:每一层的两个比喻句是什么关系?

生(11):对比关系。

师:对。本段的三层内容都用对比设喻的方法阐述。这样的写法什么好处?××同学,你说说。

生(12):使中心论点更生动更鲜明,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师:很好。请同学们拿出纸来,按要求作练习。要求:每人写一个比喻句阐述知识的重要性,比喻要恰当。(学生动笔写,5分钟)。

师:请同学们交流一下,谁说?(学生举手)××同学。

生(13):知识如血液一样宝贵。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会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就会枯竭。

师:比喻贴切吗?(学生答:“贴切。”)××同学,你怎样写的`。

生(14):空虚的头脑若以知识来充实,犹如雨水浇灌着干旱的土地,使它能恢复生气。

师:很好。××同学,你说一个

生(15):知识是生活的明灯,没有知识的生活,犹如在黑暗中的远征。

师:好。××同学

生(16):没有知识的头脑,像不长谷物的荒地。

师:他从反面设喻,也很好。××同学

生(17):没有知识的人,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东摇西晃,虚度年华。

师:请同学们推敲一下是否贴切。××同学,说说你的意见

生(18):不贴切。“断线的风筝,东摇西晃”主要是说无明确的飞行方向,与“没有知识”无相似之处。

师:若将本体改动一下,就是一个很好的比喻句,请你改一下

生(19):将“知识”改为“志向”。

师:对。改为“志向”“目标”“理想”等,就是个很生动贴切的比喻。好的比喻必须符合合理、生动、新颖的要求

师:再请同学们运用对比设喻的方法,阐述学习要勤奋或谦虚。(学生写,6分钟)

师:我看同学们基本上作完了,下面分成几个小组交流一下,写得好的向全班同学推荐一下。(6人一组,交流7分钟)

师:哪些同学写得不错,请组长推荐一下(第二组组长举手说:××同学),请××同学读读。

生(20):谦虚的人像翱翔高空的雄鹰,知道天高地阔、学海无涯,因而刻苦好学,永不自满;骄傲的人就像井底之蛙,以为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因而浅尝辄止、夜朗自大。

师:好。这是以对比设喻阐述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还有好的吗?(第五组组长站起来说:××同学请××同学读一下。

生(21):勤奋的人,像一颗明珠,无时不刻不放出光芒;而懒惰的人,像生了锈的铁,毫无用处。

师:不错。这是以对比设喻阐述要有勤奋的学习态度。(还有组长举手)(下课铃响)还有好的句子,请课代表收集起来,贴在学习专栏里今天的作业: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议论文,论述人要有崇高的理想。适当运用比喻论证法。下课。

第2篇:劝学课堂实录

《劝学》教学实录

浙江省温岭中学

田继松

师:先说一个不太好笑的笑话?

生:好!

师:古代有个富翁,他不识字,因此经常吃亏。为了不让儿子不自己的后尘,他请了一位先生教儿子识字。先生对孩子说:“小孽种,今天我们来学写数字,把笔拿起来。”先生说:“一字是一横,会写吗?”孩子回答:“会”。“二字是两横,会写吗?”孩子回答:“怎么不会写?”“三字是三横,你不会写吧?”孩子把一扔,跑去见富翁,兴奋地说:“现在我已经会识字写字,还要先生干什么?”于是富翁就辞退了先生。一天富翁想请一位姓万的朋友喝酒,就叫儿子早晨起床写张请贴。到了中午还没有看见儿子把请贴送过来,富翁就去儿子的书房看个究竟。儿子说:“有那么多种姓氏,为什么就偏偏姓万,我从早上到现在只写了五百画。”

生:(笑)

师:天下没有免费的笑,笑过之后思考一下这则笑话是笑话哪种人?

生:自以为聪明的人。

师:其实猪都会说他是笨瓜。还有不同看法吗?

生:应该是嘲笑那些没有正确学习态度的人吧?

师:地球人都知道学习很重要。不是有句俗话:养儿不读书,不如养头猪;养女不读书,不如养头驴。怎样才能把学习搞好呢?今天我们就来聆听荀子老人家的教导。

生:(翻到《劝学》)

(一)导入新课

1.播放《三字经》同声朗读音频,只听开头四句。问:同学们刚才听到了什么? 生可能答“三字经”,也可能答读的具体内容,无论如何回答,都要将学生注意力引到所听的四句内容上来。

2.接着投影播放文字画面。请学生翻译这四句意思,重点落在“习”上。

3.师:提出“人之初,性本善”观点的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孟子(投影展示孟子的生卒年和时代)(这句话可以是教师叙述,也可以提问学生),他认为人一生下来,本性是善良的。但小他59岁的荀子却不这么认为,恰恰相反,他认为人一生下来,本性是“恶”的,就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投影展示荀子的生卒年和时代,)

说明:通过比较和投影展示,学生既能复习巩固第三单元有关孟子的常识,又能了解到荀子思想与孟子的区别,另外也明确了二人的生活时代。

师:看注释①:荀子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今存《荀子》,为荀子及门人所著。生:(作上记号)荀子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今存《荀子》,为荀子及门人所著。

师:荀子只是儒家“三个代表”之一,还有两位代表分别是谁?

生:猛子和孔子

师:司马迁的《史记》分五种体例: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生:(记)《史记》五种体例:本纪、世家、列传、书、表。

师:虽然孔子是野合而生的,但司马迁把孔子列为世家(诸侯的子弟),整篇文章有5600字左右。猛子、荀子都放在列传里面写,写猛子的文字在1200左右,写荀子的文字只有273个。字数的多少反映三个人在司马迁心中位置的高低,其实荀子多后世的影响也是相当大。有人认为荀子和庄子包办了中国文化,荀子通过两大弟子韩非和李斯创建了中国的庙堂文化。庙堂什么意思?

生:(沉没)

师:处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庙堂与江湖分别是什么意思?

生:朝廷和朝野

师:韩非子和李斯一同跟从荀子学“帝王之术”。李斯帮助秦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并担任了秦朝的丞相。韩非子是法家的开山鼻祖,而法家的思想是历代统治者治国的核心思想之一,因此说荀子荀子通过两大弟子韩非和李斯创建了中国的庙堂文化。庄子是不想当官的,在江湖中自由的行走,但他的思想和文章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说庄子创建了中国的江湖文化。

生:(津津有味)

师:荀子培养了韩非子和李斯这两位超级男生,说明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是宝典级,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如认真研究,你很有可以一不小心就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韩非子和李斯,那我就会高兴得停止心跳。

师:闲话少说,言归正传。先看标题:《劝学》什么意思?是不是荀子劝说李斯与韩非子要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生:(笑)

师:有个成语叫“惩恶劝善”,“惩”就是惩罚,那么“劝”呢?

生:鼓励,勉励的意思。

师:惩罚坏人,勉励好人。劝学什么意思?

生:勉励学习。

师:记下。

生:(记)劝:勉励。

师:在荀子看来,“学习”的最大特点是什么?我们能不能让学习“休克”?

生:不能。

师:荀子是怎么说的?

生: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师:“已”什么意思?

生:停止。

师:学习不可以停止,就像地球不能停止自转和公转(zhuàn)。一旦停止,后果很严重。

生:(笑)

师: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坚持学习,就会成为真正的人;放弃学习,就会退化成禽兽。做人还是做禽兽这是一个问题,一个值得诸位认真思考的问题。我在上高中的时候由于某种原因做了半个学期的禽兽,后来觉得做禽兽很无聊,就又开始不停的学习,又变成了人。从此以后,我再没有给自己做禽兽的机会。

生:(笑)

师: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在文中占有何种地位?是总舵主,还是二当家呢?

生:总舵主,全文的中心论点。

师:深山里的尼姑——开门见山。荀子开门见山提出了总论点,真的是“快男”。

生:(笑)

师:学习不可以停止。荀子到底要我们学习什么了?请同学把课文朗诵一遍。

生:(朗诵)

师:荀子勉励我们学习什么?琴棋书画?吹拉弹唱?坑蒙拐骗?偷鸡摸狗? 生:勉励我们学习做人。

师:没有勉励我们做禽兽。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荀子勉励我们学习做人?

生: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③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师:请君子坐下。这三句话是荀子送给我们的“做人三宝”,如果我们按荀子所说的去做就会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人生就会吉祥幸福,这样“做人三宝”就成了“吉祥三宝”。

生:(笑)

师:×××,请你把人生三宝写在黑板上。

生:(写)

师:谢谢你,祝你吉祥。我们齐读“做人三宝”。

生:(齐读)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③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师:×××,请你到前面来翻译这个句子。其他同学也要动手。

生:(翻译句子)

师:×××哪儿没有翻译好?

生1(略)

生2(略)

师:(订正)“日”这个时间名词用在动词“参省”的前面做“参省”的状语。

生:(记)名词做状语

师:“乎”介词,相当于“于”,引出动作的对象,不翻译。

生:(记)“乎”介词,相当于“于”,引出动作的对象,不翻译。

师:“则”,承接关系,就。

生:(记)“则”,承接关系,就。

师:“知”同“智”,智慧。

生:(记)“知”同“智”,智慧。

师: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反错误了。

生:(记)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反错误了。

师:“面壁思过”是有中国特色的,行之有效的修身养性的方法。金庸小说《笑傲江湖》的里面的男主角令狐冲,他是华山派掌门岳不群的大弟子。因为接受了刘正风和魔教长老曲洋二人的《笑傲江湖》曲谱,被师父惩罚,去思过崖面壁思过。机缘巧合,竟得华山前辈风清扬传独孤九剑。如果同学经常上石夫人面壁思过,也会有惊喜。

生:(笑)

师:儒家经典之一的《大学》里面有几句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如果一个人做任何事都能适可而止,那么的意志就有了定力,有了定力就能够安心于自己所处的环境,就能够静下心来,心能够静来,那么就可以好好地考虑问题和反思自己,从而能有收获。古人的一些人生智慧值得我们充分利用。一个人如果能常常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特别是反思自己的过失,就能得到一些警醒,避免在以后的日子里重复同样的错误。我建议同学每天在入睡以前反思自己当天的生活、学习:今天我吃饱了吗?学好了吗?睡足了吗?听话了吗?

生:(笑)

师:×××,你上来翻译做人第二宝。

生:(翻译)

师:(强调、订正)“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荀子写的错别字,怎么改?

生:“性”

师:“生”通“性”。有的同学心里想:古代的名人会写错别字?我也会啊,看来我可能成为名人。

生:整理通假字可以增强信心。为了增强你们的信心,我就忍痛牺牲一些课堂时间,给你们找荀子的错别字。

生:(归纳、整理通假字)

师:文中有哪些错别字?

生:①柔同揉(电脑找不到相应的字)②有同又 ③知同智 ④生同性

师: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

生:(记)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

师:在荀子看君子和小人,他们刚出生的时候本性没有差别,本性都是恶的。人人都恶贯满盈、无恶不做、凶神恶煞、穷凶极恶。

生:(笑)

师:既然人性都是恶的,为什么会出现善气迎人、择善而从、慈眉善目、与人为善这四大善人呢?哪句话?

生:善假于物也。

师:奥原来是这样,这些四大善人善于制造假冒伪劣产品,像浙江人一样。

生:(笑)

师:对吗?

生:不对。“假”是“借助”的意思。

师:谢谢你纠正我的错误。狐假虎威、不假思索、假手于人、假公济私,这四个成语里面的“假”字的意思一样吗?

生:应该一样。

师:一样,什么意思?

生:借助。

师:做人的第三宝有详细的注释,我只强调一个字,“圣心备焉”,“焉”字怎么解释?

生:(略)

师:(订正)“焉”兼词,兼有代词和句末语气词的作用,相当于“于是”、“于此”。

生:“焉”兼词,兼有代词和句末语气词的作用,相当于“于是”、“于此”。

师:“风雨兴焉、蛟龙生焉、圣心备焉”,这三“焉”字的意思一样吗?

生:一样。

师:做人要择善而从,如果坏事做多了,生儿子没有屁眼。

生:(笑)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荀子介绍的学习做人的三大宝典。说到学习,我想到了一个典故:断织劝学。知道这个典故吗?

生:古代有一个叫乐羊子的人。男子汉大丈夫志在四海,于是他就外出就学,但一年之后就回来了。妻子跪在地上问你什么这么早就回来了?乐羊子说:“长时间在外面,想你想得实在不行了,没有其它原因。”妻子于是就拿了一把刀走到织布机的旁边说:“现在如果割断织布机上的线,那么布就织不成了,你外出求学,中途而废,这与割断织不机上的线有什么区别呢?”

师:男耕女织。妻子利用职业特长,割断线来勉励丈夫学习,那么荀子是不是就要杀死耕牛来勉励后人学习?

生:(笑)

师:荀子是男性,他不可能用“断织”来劝学,他是怎样劝学的呢?请同学们朗诵全文。

生:(朗诵)

师:荀子文章的威力确实很大,效果奇佳。老师只教了20分钟,同学就能熟练地朗诵了。早知如此,《劝学》应该最先教。

生:(笑)

师:你们为什么如此听荀子的话?他主要用什么手法勉励你们学习?

生:比喻

师:《全文》290字,用了21个比喻句。这哪是文章,简直是比喻句博览会。

生:(笑)

师:农村人说话很喜欢用比喻句。我出身在农村,老家的一些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时间关系,我只介绍几句。

生:(很好奇)

师:“你说话好象捣大蒜”(用土话讲),捣大蒜的动作是很快的,你说话的语速太快了像捣大蒜一样。“你牙齿咬起来像烧死的疯狗。”被烧死的疯狗,牙齿是露在外面,而且咬得很紧,有的人骂人是咬牙切齿的。你咬牙切齿就像被烧死的疯狗,样子很难看。如果有人骂你,你

就有这句话回敬他。

生:(笑)

师:“他奥,干蛤蟆都要宁出水”(用土话)。他那个人太固执了,固执到非要从干蛤蟆里面拧出水来不可。

生:(笑)

师:我相信你们温龄方言里面也有很多比喻句,谁愿意向佃老师介绍几个?

生1:(略)

生2:(略)

生3:(略)

生4:(略)

生5:(略)

师:方言里面的比喻句有什么特点?

生:本体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或现象,浅显易懂,生动形象。

师:同学总结得很好。比喻论证的特点就是能浅显易懂、生动形象地阐述深奥的道理。

生:(记)能浅显易懂、生动形象地阐述深奥的道理。

师:课文里面的比喻句与方言里面的比喻句一样,所用的本体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常见的现象。朝阳轮胎啊,自由泳啊,汗血宝马啊,美女蛇啊。

生:(笑)

师:荀子用朝阳轮胎、自由泳、汗血宝马,美女蛇等比喻句来阐述什么道理呢?我们先看第一段,谁来读这一段?

生:(朗诵)

师:这位同学的朗诵能力比我强多了,这叫„„

生:青出于蓝(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师:“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句中两个“于”的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不一样,一个是比目鱼,另一个是美人鱼?

生:(笑)

师:你说说。

生:(略)

师:第一个“于”是从的意思,另外一个是比的意思。回答问题要完整,不要像挤牙膏一样,挤一下出来一点。

生:(笑)

师:荀子用“青”和“水”这两个比喻句来论述学习的什么作用呢?如果在后面加一句就容易理解了。(加:人,源于猴而惠于猴)

生:(笑)

师:荀子用“青”和“水”这两个比喻句来论述学习的什么作用呢?

生1:学习可以使人进化。

生2:学习可以使人进步。

师:两位同学都说得不错。学习可以提高自己。

生:(记)学习可以提高自己。

师:我们来看第三个比喻句,朝阳牌轮胎。齐读有关句子。

生:(齐读)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师:“中”是符合的意思,“揉”使动用法,使„„弯曲。

生:(记)中:符合。“揉”使动用法,使„„弯曲。

师:×××,你上来翻译一个句子。(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生:(翻译)

师:哪儿没有处理好?

生:(略)

师:(订正)虽,即使。者,表原因。即使又晒干,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

生:(记)虽,即使。者,表原因。即使又晒干,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

师:“金就砺则利”,“就”,靠近、接近的意思。

生:(记)就、靠近、接近的意思。

师:,朝阳轮胎、倚天剑屠龙刀和少林棍这三个比喻句是论述学习的什么作用?

生:学习可以改变自己。

师:荀子在第一段里面用五个比喻句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①学习可以提高自己②学习可以改变自己。

生:(记)学习的重要意义:①学习可以提高自己②学习可以改变自己。

师:有些女同志为了减肥什么恶心事都做得出来,竟然在肚子了养蛔虫。蛔虫把人体里的营养吃掉,人不是就瘦下来了吗?人是瘦下来了,但健康也没了。没有必要这样做,你就通宵达旦,废寝忘食地读书学习,你的体形就好变得苗条,因为荀子说了学习可以改变自己。学生的学习认不认真,看看体形就知道了。

生:(笑)

师:今年黑龙江省文科高考状元是禹奇锋,总成绩是667分。他学习方法是什么呢?把平时做错题目整理在一本很厚的本子上,及时抽时间认真思考这些错题,找出原因,总结经验,举一反三地思考类似的题目。这种学习方法他坚持了三年,状元就是这样炼成了。今年黑龙江的理科状元是马超,总成绩是718分。马超说自己每次做练习时,总会先总结一下上次做题时出现的错误,认真思考下一次遇到该类型题时应该从哪个角度答题,找到做题的思维方式。状元就是这样炼成了。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是这两位高考状元学习的法宝。荀子会认可他们的做法吗?请同学朗诵第二段。

生:(朗诵)

师: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是这两位高考状元学习的法宝。荀子会认可他们的做法吗?

生:不会。

师:为什么?

生:他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强调的是学习,荀子认为思考的效果远不如学习的效果。

师:思考是事倍功半,而学习是事半功倍。×××,你到前面来翻译这个句子。

生:(翻译)

师:“而”表什么关系?

生:修饰关系

师:我曾经整天思考,却不如在极短的时间内所学到的东西多。

生:(记)我曾经整天思考,却不如在极短的时间内所学到的东西多。

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生:(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师:死读书,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凭空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感到疑惑。孔圣人既重视学习又重视思考。荀子的观点与孔子的观点不一样,谁的观点是正确的?

生:当然是孔子。

师:那我就纳闷,既然荀子的学习观点不对,那为什么他还能培养出李斯、韩非子这样的超级男生?

生:(笑)

师:文章的标题是什么?

生:劝学

师:如果把文章的标题改为“劝思”,荀子又会怎样说?

生:(笑)吾尝终日而学矣,不如须臾之所思也。

师:这叫“卖瓜说瓜甜,卖醋说醋酸”。

生:(笑)

师:这一段里面有六个比喻句。“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两个比喻句的本体是哪一句?

生: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师:这两个比喻句说明学习能事半功倍。

生:(记)说明学习能事半功倍。

师:后面有四个比喻句:登高、狂叫、驾车、乘船。“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什么意思?

生:借助

师:者,„„的人;利,形容词作使动,使„„快;而,表转折。

生:(记)者,„„的人;利,形容词作使动,使„„快;而,表转折。

师: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去能够达到千里之外。

生:(记)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去能够达到千里之外。

师:《水浒传》中的神行太保戴宗,他能日行千里,夜行八百。他凭借什么?火箭?

生:(沉默)

师:戴宗会一种惊人的道术,把两个甲马拴在两只腿上,一日能行五百里;把四个甲马拴在腿上,便一日能行八百里。因此人都称做神行太保戴宗。甲马是用木头雕刻而成的。再神的人要想跑得快,跑得远都必须有所凭借。

生:(听)

师:“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什么用法?

生:名词作动词,游泳。

师:“绝”,什么意思?

生:横渡

师:别说蛙泳、蝶泳,有的人连狗刨都不会,但是他能漂洋过海去美国留学,为什么?

生:坐船呗。

师:登高、狂叫、驾车、乘船这四个比喻句的本体是哪一句?

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师:这四个比喻句说明善于借助外物则效益倍增。

生:(记)这四个比喻句说明善于借助外物则效益倍增。

师:第二段是论述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生:(记)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师:有学者认为天才是基因错排的结果。由于基因的排列顺序被打乱了,于是有人在某些方面有特殊的才能。爱因斯坦的基因排列是有问题的。

生:(笑)

师:你们的基因排列有问题吗?

生:(笑)

师:没有。毕竟天才,几百年才会出一个。大家的智商都差不多,但为什么做人的差距往往很大呢?

生:学习

师:关键是学习。人应该具备怎样的学习态度,掌握怎样的学习方法呢?请同学们快速地阅读第三段,思考一个问题:这一段的关键词是哪三个?

生:(阅读)

师:关键词是哪三个?

生:积、不舍,用心一

师:这三个词分别可以换成哪些成语?

生:日积月累、积少成多、积年累月;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师:这就是荀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生:(记)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师:“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无以:没有„„的办法。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到达千里之外的地方,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

生:(记)无以:没有„„的办法。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到达千里之外的地方,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

师:学习在于积累,一口是吃不成大胖子。大胖子也是日积月累的狼吞虎咽的结果。

生:(笑)

师:“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你到前面来翻译这个句子。

生:(翻译)

师:(订正)“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上”和“下”都是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用”,因为的意思。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去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心专一。

生:(记)

师:荀子在《劝学》里面写到了一种动物:石鼠。石鼠的外形像兔子。它有五种本事:能飞而不能上屋,能爬树却不能爬到树顶,能游泳却游不过河,能行走却没有人走得快,它会五种技能,能挖洞,但洞很浅,连自己的身子都藏不了。石鼠会五种技能,但没有一种精通。学习要专心致志,学什么就要精通什么。

生:(点头)

师:大量地运用比喻是这篇文章最主要的写作特点。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我们要学会使用。下面我们来完成一道小练习。濮存昕拍的“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的电视公益广告很好:有人这样问过我:播出一条公益广告,能不能改变我们生活中的那些陋习呢?我说:“不,公益广告对于社会中的那些不文明现象,也许不可能药到病除。但是我相信,条公益广告就好象是一盏灯,灯光光亮一些,我们身边的黑暗就会少一些;而且我更相信,每个人的心灵都象是,光亮就会进来。我相信,我们每个人迈出一小步就会使社会迈出一大步。

师:在横线上补写两个句子,使比喻句完整。

生:(补写)

师:轻同学读一读自己补写的句子。

生1(略)

生2(略)

生3(略)

师:同学很有创意,句子写得很好。这则广告的原句子是,一扇窗,窗户打开,光亮就会进

来。把这句广告词齐读一遍。

生:(齐读)公益广告就好象是一盏灯,灯光光亮一些,我们身边的黑暗就会少一些;而且我更相信,每个人的心灵都象是一扇窗,窗户打开,光亮就会进来。我相信,我们每个人迈出一小步就会使社会迈出一大步。

师:我暑假看书的时候偶然看到了一幅对联:

惜“三上”珍“三余”只为五车八斗

读《四书》研《四史》可拥千户万钟

生:(抄)惜“三上”珍“三余”只为五车八斗

读《四书》研《四史》可拥千户万钟

师:三上:欧阳修说自己所写的文章多数是在马上、枕上、厕上完成的。说明他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读书、治学,从而取得令人钦敬的成就。三余:三国时,人想拜魏国的董遇为师,董遇说:“你想跟我学习,必须先得自己把书读上一百遍。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那人一听就为难地叫苦道:“我是愿意读书的,可是哪有那么多时间啊?”董遇说:“你可用‘三余’的时间来读书啊。”那人问什么是“三余”,董遇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董遇的“三余”,就是泛指一切可以利用的余暇时间。五车:成语“学富五车”的接缩。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四史:即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四部史书的合称。由于这四部史书被列在《二十四史》的前四部,因而也称“前四史”。千户:官名。万钟:指优厚的俸禄。

希望同学都够像韩愈一样在马上、枕头上、厕所里都没有忘记读书。

生:(笑)

师:齐读对联。

生:(齐读)

惜“三上”珍“三余”只为五车八斗

读《四书》研《四史》可拥千户万钟

师:下课以后可以去上厕所,但不要带作业去做,不方便,有不雅观。

第3篇:《劝学》课堂实录

《劝学》课堂实录

《劝学》课堂实录1

师:同学们,今天早自修时,发生了什么事?

众生:有几位同学昨晚上网吧,被班主任老师发现,叫去上“政治课”了。

师:大家都有过老师和你谈心的经历吗?

众生:有啊。

师:其中和哪件事最有关系?

生:和学习有关。

师:大家听了以后,感觉效果大吗?

生(七嘴八舌,有生喊有的,有生喊没有,有生微笑,有生沉默。反应不一)

师:刚才同学们的反应,其实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劝说我们同学进行学习,老师得有一定的技巧。这次,我们一起来看看,三国时期吴国国君孙权,他是如何成功地劝说了手下一名“大老粗”进行学习,并最终让著名的鲁肃为之刮目相看的?

师:大家翻开课文第170页,轻声朗读,同时了解全文大意。

……

师:好的,刚才几名同学的翻译,大家疏通了全文的大意。接下来我们讨论一下,为什么孙权能说服吕蒙进行学习呢?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学生小组交流)

……约过了五分钟。

师:好的,大家都讨论得很充分了。接下来请同学们主动畅谈自己的理解。

生1:我们小组感觉孙权最成功的地方,是他没有因为自己是国君,用居高临下的语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劝学课堂实录

劝学课堂实录

课堂实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活动的实际记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劝学课堂实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劝学课堂实录

这次开课我是没有准备的,前一天晚上休息前接到学部电话说明天是家长开放日,要向家长开放一节课,请姜老师准备上一节课。

只有在上课时,我的心才是宁静而舒展的。只要到了讲台前,我的心便全在文本、学生那里了。当然,这一次开课还有另一种听课对象:家长。这样,三方与文本形成互动就有了难度。

师:上课!

生(1):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齐)姜老师好!

(我所执教的高一[5]班只是在上语文课时才将老师的姓齐声喊出来,其他学科没有这样做。我这样做的理由是,对教学过程而言,从来都是具体的老师在与一群有血有肉的具体的孩子进行生命的互动。所以,我安排学生每节课的师生互答礼仪要指向于具体的人。我还想说明一句的是,我的这种做法是我在张家港高级中学教教书时受语文特级教师高万祥的影响而形成的。我觉得这一个简单的组织教学的过程中确实可以见出一个教师对学生的人文情怀,这说明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你的眼中有学生。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劝学 课堂实录

劝学

课堂实录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 313—前 238),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课堂实录劝学

课堂实录劝学

师:上课!

生(1):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齐)姜老师好!

(我所执教的高一[5]班只是在上语文课时才将老师的姓齐声喊出来,其他学科没有这样做。我这样做的理由是,对教学过程而言,从来都是具体的老师在与一群有血有肉的具体的孩子进行生命的互动。所以,我安排学生每节课的师生互答礼仪要指向于具体的人。我还想说明一句的是,我的这种做法是我在张家港高级中学教教书时受语文特级教师高万祥的影响而形成的。我觉得这一个简单的组织教学的过程中确实可以见出一个教师对学生的人文情怀,这说明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你的眼中有学生。学生在这个时候,都是具体的人,而不是一个抽象的个体。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同样,永远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教师。)

师:(鞠躬)请坐下。[对家长微笑颔首]

师:同学们,本单元的学习进行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可以对诸子百家的时代进行一次归纳了。我们学习了儒家代表人物……

生:(齐)孔子、孟子的文章。

师:不错,我们说过的,这两个代表人物,和他们相关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劝学课堂实录(定稿)

劝学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有一句古话说“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还有一句我们耳熟能详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都知道这些都是劝人勤学的的名句,和先秦文学家荀子的《劝学》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在上节课已经把把全文的重点句型以及字词翻译等已经做了仔细讲解,全文翻译同学们也做得很好,对文章整体了一定的了解。今天的这节课我们将学习文章的内容,《劝学》全面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的应有的态度,使学生学习不能以为没有止境就停止学习。好,现在请同学们朗读全文,加深印象。学生朗读,教师在黑板上写下段落1、2、3、4 师:好,同学们的朗读十分精彩,现在请同学们告诉老师,文章的第一段讲的是什么?

生A: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师:好,你的回答是正确的。但是同学们要注意,这里的“学不可以已”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是没有止境的,二是要坚持学习。我们这篇课文是议论文,对于议论文来说,第一段属于什么? 全体学生:中心论点。

师:对。我们的第一段,也就是文章的第一句话是全文的中心论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劝学》课堂实录参考

《劝学》课堂实录参考

一、 导语

师:古往今来,劝勉别人学习的名言警句数不胜数,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礼记》有言曰:“学,然后知不足。”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有一首《劝学》诗:“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恨读书迟。”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关于勉励学习的文章——《劝学》。

二、 走近荀子

师:作为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与孟子在人性的问题上,持对立的观点: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但他们都很重视教育和学习的作用。荀子认为,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可以使人的本性由恶变为善,所以,他激励劝勉别人学习。

三、 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集体朗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整齐,但文中有几个字的读音需要大家注意:有、知、生,这几个字都是通假字,朗读时要注意读准字音。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用几分钟翻译课文,并完成屏幕上的练习。(幻灯片展示练习)

(学生翻译课文并做练习)

师:现在,请几位同学来完成屏幕上的'练习。

生1:知明而行无过矣 并列

吾尝终日而思矣 修饰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转折

积善成德,

未完,继续阅读 >

《《劝学》教学课堂实录.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劝学》教学课堂实录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