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取氧气》优秀教学设计
第1篇:《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三《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鸡街九年制学校 左志荣
教材分析:
“制取氧气”课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第二单元课题3的内容。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实验室制备气体的课题,是学生学化学以来遇到的第一种气体的制取,是学生具体地从化学的角度出发,学习和研究制备物质的开始,有利于进一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教学中通过对气体制取一般方法予以介绍,让学生对制取气体的方法有一定的认识,为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的研究”打下基础。本教学设计为此课题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内容主要研究实验室中如何制取氧气,在实验室里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或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分解过氧化氢溶液用到催化剂,这里介绍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另外通过对比化合反应提出了分解反应的概念。学生分析:
1、学生已经学习了“我们周围的空气”、“氧气的性质”等,对氧气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如何得到氧气,特别是在实验室的条件下如何制取氧气还没有系统,深入的认识。
2、通过前面的探究学习活动,学生对科学探究已有一些体验。在本
课题的探究学习活动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后加以表达和交流,得出相关的结论。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了解分解反应。
3.初步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过程与方法:
1、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动手制取氧气。
2、初步学习自主设计装置制取氧气。
3、采用分析对比的方法认识分解反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人们认识物质的过程和方法。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
难点:催化剂的概念和催化作用。教学方法:
本课题是学生系统、深入地学习氧气的相关知识。根据本课题的内容特点,在教学中,采用复习提问→演示实验→讨论归纳→实验探究→对比总结→得出结论→拓展视野→提高兴趣。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引导,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药品、仪器装备:过氧化氢、二氧化锰、木条、火柴;药匙、试管、铁架台(附铁夹)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
1、如何检验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
2、根据氧气的性质说明氧气有什么用途?(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师:既然氧气有如此重要的用途,那么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氧气是如何制得的,这一节课我们就来进行学习和探究这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题] 板书:课题
3制取氧气
二、新课学习
师:哪些物质可以产生氧气呢?
(学生思考、猜想,有的学生提出):空气中存在较多的氧气,能否从空气中获得氧气?
师:这个问题非常好,在工业上往往需要大量的氧气,这些氧气就是通过分离液态空气获得的,这就是氧气的工业制法。我们有时候需要少量的氧气,这要通过实验室来制取,我们现在来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实验室用什么方法获氧气,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实验2-5]
1、在试管中加入5m15%的过氧化氢溶液,不用加热,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
2、微微加热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有什么现象发生?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
3、在另一支试管中加5m15%的过氧化氢溶液,并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有什么现象发生,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 管,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时,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记录并进行思考,要求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不加热时,过氧化溶液一般不放出氧气;在稍微加热的情况下,过氧化氢溶液放出氧气;常温下,在加入二氧化锰的情况下,能迅速放出氧气。
[给学生提供探究机会,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相互启迪,从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师:在上述产生氧气的实验中,哪一种方法比较适合实验室制取氧气,理由是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得出后一种)
[通过设置三个对比实验,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生: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遇到二氧化锰时会产生氧气,二氧化锰是不是一种反应物? 师:这个问题问得很好,这也是我想问大家的,同学们讨论一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已有的知识确定二氧化锰不是反应物。师:二氧化锰到底是一种什么物质?它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化无疑为新疑,不断激发兴趣]
师: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进行探讨,大家注意观察现象并进行思考。
进行演示实验:[实验2-6]
学生观察、思考,教师引导学生由现象得出:在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二氧化锰可以重复使用,说明在反应前后它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最后教师再补充说明:在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也不变。师:二氧化锰在反应中起什么作用?
生:二氧化锰可以加快过氧化氢溶液的化学反应速率。
至此引出催化剂的概念和催化作用,教师可对催化剂的概念进行一定的解释,要求学生阅读有关催化剂部分的内容,加深认识。
[多给学生探究的机会,由实验解疑,获取新知识,从而得知学化学离不开实验]: 板书:
一、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过氧化氢 水+氧气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
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加深学生记忆]
师: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是否仅此一种? 生:还可以加热高锰酸钾。
教师展示一些高锰酸钾,让学生观察它的颜色和状态并描述。生:高锰酸钾是一种黑紫色的固体。
师:大家对于高锰酸钾其实并不陌生,医院里常用的紫药水就是高锰酸钾和水形成的溶液,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
[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意识到化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师:高锰酸钾在加热的过程中,能分解出氧气,同时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这个实验下一节课再进行实验探究。板书:
二、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高猛酸钾→加热→猛酸钾+二氧化猛+氧气 [加深学生记忆]
师:实验室制取氧气属于什么变化?这两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特征?与化合反应有什么区别?(学生进行讨论,回答)
[培养学生对比,迁移知识的能力] 板书:
三、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课堂练习:课课练相应习题。[加深理解]
三、课堂总结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可让一至两名学生到讲台前面来进行知识的总结)
[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教师小结并布置一定的作业。
[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得到及时的强化、巩固]
第2篇:《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导语】刀豆文库的会员“laijihua625”为你整理了“《制取氧气》教学设计”范文,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有参考借鉴作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实验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理解分解反应及其化合反应的区别;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二、教学重、难点 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方法。 2、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 1、实验探究法、2、讲练结合四、教学用具 实验药品: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高锰酸钾。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问题引入】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能否从空气中获得氧气? 【板书】一、氧气的工业制法 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问题】这个变化属于什么变化?为什么? 答: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可以从空气中获得氧气。 答:工业制取氧气是物理变化。因为没有新物质生成。 通过复习空气的组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分离空气制氧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设问】实验室用什么方法获得氧气?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实验】分别用酒精灯同时加热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片刻后用带火星木条伸入试管口,观察现象。 【小结】用酒精灯加热过氧化氢溶液时产生氧气。加热二氧化锰不产生氧气。 观察记录:过氧化氢溶液是无色透明液体,二氧化锰是黑色粉末。过氧化氢溶液加热后产生少量气体,使带火星木条复燃。同时加热的二氧化锰不产生气体,带火星木条没有变化。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观察实验和准确描述实验现象。
2、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实验仪器:铁架台(带铁夹)、大试管、单孔橡皮塞、导管、水槽、集气瓶、酒精灯、试管夹、药匙。
其它:火柴。棉花。
第3篇:《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初三化学 李爽
一、教学设计思路 1.课题分析
“实验室制取氧气” 这一课题是学生练习了实验基本操作后接触到的第一个气体制取的实验,这一课题的设计,有利于进一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通过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的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更为今后学习其他气体的制取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策略本课题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探究,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因而将演示实验变为随堂探究实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得出制取氧气的原理,由此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相互合作、交流的环境中去学习新知识,掌握并运用新知识。
二、教案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操作。2.了解工业制法制取氧气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2.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增强对化学的学习
第4篇: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制取氧气》(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方案
小组成员:倪妙珊、余婷婷、吴佩璇、戴媛、陈雁纯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分析
“制取氧气”课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第二单元课题3的内容。本课题是学生练习了实验基本操作后接触到的第一个气体制取实验,有利于进一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通过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思路的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更为今后学习其他气体的制取打下良好的基础。
2、知识结构图
二、教学思路
本教学资源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能够通过模拟动手探究,综合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因而变演示实验为随堂探究实验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得出制取氧气的原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的概念,了解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和实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交流的环境中去学习新知识,掌握运用新知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学会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氧气的方法;
(2
第5篇:《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内容分析:教材从空气课时,介绍了空气成分及用途,然后引入氧气的性质,用途和制法,对氧气进行了初步介绍。氧气的性质和制法为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提供了事实材料,也为概括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提供了依据,这部分教学既能加深学生对氧气性质的认识,又能通过联系实际,提供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学情分析:学生经过之前学习和活动,对氧气的性质及用途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对氧气产生了浓厚的探究欲望,加之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储备,学生早已渴望制取一瓶纯净的氧气。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气体制备,没有头绪,需要教师加以引导。本课题是气体制备的起始课,是学生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能为今后“物质的制备”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了解分解反应。
3.初步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过程与方法:
1、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动手制取氧气。
2、初步学习自主设计装置制取氧气。
3、采用分析对比的方法认识分
第6篇: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制取氧气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制取氧气教学设计1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加深对氧气性质的认识。
(3)能进行固体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固体等基本操作。
(4)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实验药品和仪器并能安全操作。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模仿进行制取氧气及其性质检验的探究活动,增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体验。
(2)学会边实验、边讨论的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兴趣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逐步认知用实验去验证化学理论,从而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学化学离不开做实验。
(3)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
2、学情
第7篇:《制取氧气》优秀教学设计模板
《制取氧气》优秀教学设计模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制取氧气》优秀教学设计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制取氧气》优秀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制取氧气》课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第二单元课题3的内容。本课题是学生练习了实验基本操作后接触到的第一个气体制取实验,有利于进一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通过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思路的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更为今后学习其他气体的制取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实验室制取物质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2)认识分解反应、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
第8篇:《制取氧气》教学设计范文
《制取氧气》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制取氧气》教学设计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材分析
《制取氧气》课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 学》(九年级)第二单元课题 3 的内容。本课题是学生练习了实验基本操作后接触到的第一个气体制取实验,有利于进一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通过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思路的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更为今后学习其他气体的制取打下良 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实验室制 取物质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2) 认识分解反应、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对获取的信 息进行加工处理。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 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