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随笔:情调这东西
第1篇:心情随笔:情调这东西
心情随笔:情调这东西
深冬,好久不和朋友们联系了。
一个人呆着 。
新家离海很近,于是,喜欢上了坐在窗前看海的日子。
冬天的岸边很静,静的有些寂寞。海水也不像夏天那般喧哗,只有几只海鸥在起起飞飞地觅食。这样跟着海鸥的身影“飞”了一会,又觉得无趣了。海中有一座小岛,成了我远观的风景。它的形状像睡佛,尤其在雾天,“佛”会随着雾气悄悄地在海里消失又悄悄地从海里走出来,情景很蛊惑人。慢慢地,感觉自己似有佛缘,有好几次,身体仿佛要飘起来随佛远去。
我问红,我是不是有些无聊了?
红说,这是一种情调。
情调?我有些茫然,赶紧查百度。百度说,情调是人们情感体验的一种方式,它是作为一种情绪色彩和心理过程而表现出来的情感。
原以为,情调这两个字很神秘离我也很远。我印象中的情调,比喻说,是在阴雨天一个人跑去看自己喜欢的某种花;或许傍晚和爱人散步时,在一处树荫下说几句久违的心跳话;又或许约一位知友喝杯咖啡,用一种近似倾诉的声音说着自己的心事,有霓虹闪烁,映腮泛红霞----。
如此看来,情调这东西,只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罢了。
红是个做事大咧咧,说话大声大气的人。总之,让人觉得不是位有情调的人。
第一次到红的家,想象着她的家会和她本人一样简单。可待进了门,单是迎面的一袭小碎花窗帘,立时就给人一种清凉的感觉。令人惊喜和悦目。原来,红的内心是个有情调的女子。
坐在她家的藤椅上聊天,泡一壶大红袍茶。客厅里养着长势葱茏的绿色植物。阳光透过小碎花的窗帘照在屋里,花影便在琥珀色的茶水里抖动。再看茶叶静卧杯底,像低眉敛目的女子。在这样的环境里倾谈,觉得彼此很容易打开自己,容易看见对方,安然又清新。
与红的情调相比,父亲的做法也算是一种情调了,只不过,他的这种情调不是年轻人的特意讲究,而是散发内心的一种独白。
母亲去世后,除有儿女陪伴,就数门后的那把二胡了。走进父亲住的大院,总能听到楼下的阿姨对我说,闺女,听,你父亲的二胡又响了。没错,我也听到了,声音传到老远。而我常常当作是父亲叫孩子回家的呼唤声,就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脚步。所以,心里会酸酸的。
当然,也有欢乐的时候,有时父亲和我聊天聊高兴了,会突然拿起二胡拉上一段京剧,我知道父亲此时的高兴是发自内心的,就赶紧做倾听欣赏的样子,遇到会唱的曲子,就随他拉的调子唱上一段。这时的父亲脸色闪着光亮,头随着调子的节奏摆动着,完全沉浸其中。我望着父亲,心里感到很幸福。也算是父女相处的一种情调吧。
但是,自从父亲今年春天做了心脏搭桥手术后,这样的欢乐就很少了,一向坚强不服输有军人气魄的父亲,常常感到浑身无力,天天在家躺着,我也有多天没听到父亲的二胡在窗外飞扬了,大约只听到过一次,也就响了几声,声音涩涩的,父亲叹了口气,放下了二胡。
没有了二胡的陪伴,父亲似乎也就没了情调。我的心就像下了一层霜那样冰凉。终于明白了,无论是谁,总离不开情调这种东西。
不管你承认不承认,接不接受。
听戏,写字,聊天,发呆也是一种情调。人到一定年龄,是往回收的,收到最后,只剩下三两个知己了,再具体点,有一座老房子,有一处小院子几把木椅一方木桌,相聚时,听听戏,也读点书写写字。某天,一位不来了,另一个人就发发呆,与身边的小狗说一些可有可无的话。从腮红到暮年,把日子过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做饭,腌咸菜,煲汤也是一种情调。这情调看似婆婆妈妈,确是连接一家人快乐和睦的纽带,吃饱喝足了,在日影里睡去,光影一点点落下去,那些雕琢,那些华丽,那些不必要都悄然而去,留下的是笃定,静默,一副睡眠图,确是人生最真实最珍贵的生活原色。
而我,本是地道的北方人,却莫名地喜欢南方,尤其在北方干冷的冬天,泡上一杯茶,吹开一片茶叶,便有一种恍惚,忽而想起曾经见过的'采茶情景。谷雨之后,一片片的嫩茶尖,纷纷落入竹筐里,仿佛置身春天的江南,也一直梦想着,像一只候鸟一样,每年春天到茶乡走走,到雨巷打打伞,做一个诗意女子,浓也有味,淡也有味。
搬了新家,随着自己的喜好在装饰上做了一些改动,屋里散发着温馨的味道。多年来我只养一种叫吊兰的植物。随便拔下一簇就能养活它。茶几,窗台上,隔断上---家中全是吊兰。近日,朋友送了一盆绿树,说是叫幸福树,它就在客厅的一角,与吊兰相比,它还像是一位客人,小心翼翼地看着吊兰的眼色慢慢适应着。于是我就想,家里多了一种植物,对于它们来说,也算彼此的一种情调吧?来日方长,希望它们能相互适应,一起陪我过日子。
清晨醒来,四下寂静,滴滴答答的声音听起来格外清晰。不知是时钟在走,还是窗外风吹老柳树的沙沙声,内心突然美好起来,只觉得自己就是一颗颗绿色的吊兰,恬静而蓬勃地生长在温柔和有情调的日子里,生长在安然的光阴里。
看了看身边的他,朦胧的晨光里,他轻轻地鼾声合着滴滴答答的声音睡的很安谧。此刻,很想推醒他,和他聊聊天,说说梦,说说白天的事---但我,只是轻轻地伸过手去,挽住他的臂膀。像一棵根系悠长的藤,而他就是一颗枝叶繁茂的大树。枝叶交叠,搭起一片绿荫,相互陪伴。
此刻,此生,我在,你在,便是幸福。
唉,情调这东西。
第2篇:回忆这东西-心情随笔
回忆这东西-心情随笔
回忆这东西_心情随笔
借用艾青的一句话:为什么我们的眼里常含呆木?——因为我们对这回忆看得朦胧。
过往虽已成过去,但又有谁能肯定地说过去就一定不再提及?那么多诗,那么多文。不少篇幅就在叙述回忆。是什么魂牵梦萦着这世间底蕴最深,笔锋最顺的文字涌现?在我们的脑海深处是什么音符在跳跃?我们总是感慨着这白驹过隙,幽幽怨怨、缠缠绵绵着把该走的年华一步一步走完。到了一定年头,悲叹一声,转身瞧瞧自己深一脚浅一脚的步影:“想当年……”这样说起来,还带着点老成的忧郁。你都忘了你曾经历过什么。
我们都忘了。
若要真正探讨这回忆的来源,那谁也说不清。不是所有东西都有你想象中的水落石出,就像不是所有小说都有一个完美的结局。你先闭上眼,深呼吸,再睁开。想象着你换了一个眼光看自己,看世界。也许你会把回忆看得更透彻些。这不是由什么原子分子组成的细胞,我也不管它有没有细胞核。反正,它是一种精神世界的产物。一旦某种不明物体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在你脑海中留下点映像。你会反复思索,一遍遍闪过。有趣的是,你想忘也忘不掉。当然了,按正常情况发展,你会对这东西进行心与心的分析。它缠着你,你念着它。少了家人的亲昵,也缺了恋人的缠绵。但却有种磁力吸引着你。你,终究变为它的奴隶。当你忘了一切,看着这麻木的自己。回忆就好比伤疤,在你崩溃的时候时时刻刻都能闪至你心中,不会忘却的。触景生情什么的,难道你没经历过,就能触的了什么景,生的了什么情吗?
脚步匆匆的我们,也许就是少了那么份经历——你大概以为我是要这么写的吧。其实不然。我倒认为现代人不一定就比战争年代的人会少经历些什么。磨难也好,苦难也罢。就拿信息化的现代来说,我们的信息摄取比先人多得多得多。我们想的.看的是一种种文化凝聚的最微妙的一部分。我们应满怀感激。我们经历着种种我们不敢想象的,我们甚至可以去追溯战争年代盛行的而现代却灰飞烟灭的一种精神世界的东西。看过些文字的人普遍都会认为,精神世界绝对比肉体世界高尚一万倍。那么,就顺着这个逻辑,我也不去反驳什么。经历,还真的就不一定是在亲身触碰过的东西上,你说呢?
回忆的基因据我这个土鳖的推测,也许就是经历。
一段美好的回忆往往成就一篇唯美的诗章,一段幽怨的回忆往往成就一篇戳心的悲剧,一段尴尬的回忆往往成就一篇少年味儿的情书。
我们对我们的回忆,都干了些什么?
试着回想,当老师在滔滔不绝的时刻,你旋转着的那只黑色水笔寄载着什么小小情怀?你呆若木鸡地盯着的窗外新绿的枝丫被你心中何来的悲雨斜打着?是不是感觉发呆的时候世界就分了两边,似乎连眼前的光线都能变出几个影来,你慢慢,慢慢地陷入回忆。回忆的那段时间,好像抛下了一切,连眼睑眨一眨的迫求都抛掷脑后。我还是很想得知,我们那时都在想些什么?无从得知。
人,就是那么个奇妙的东西。好像事事都循规循矩,妥妥贴贴的时候,又有那么个无法解释的东西任你去猜测,揣摩。然后自己给自己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敷衍过去。即使真的没那么合理,反正也只是搪塞。若真的是让你想炸了脑袋也想不出半个一撇来,你还真的会痛苦上那么一段时间。不过我无法确定你是不是每次像我这样最终得知继续想只是让自己更烦恼,更神经质罢了。所以啊,回忆总是让你欲罢不能。生理上虽还是占主导地位的,但是它也会造成你精神上的转移。我坚信我们的注意力具有专一性。“一心不可二用”这一词可以为我澄清。那么,当我们全神贯注地想着我们的小小回忆时,脑海里就只剩下自己,还有自己与回忆的那微不可闻的紧密联系。除此之外,其他事情就都不再会有了的。也许只有这样,才能初步解释为什么我们在发呆的时候麻木却又自然了。
明知道有些回忆去拾起来只是会让自己难过而又更加难忘。但是我们还是会时不时地在某一个闷热的午后去唤醒这些无趣的回忆。有些悲凉都是我们自找的。有些忧郁明明可以靠自己去回避掉的。但是人就是这么一种矛盾的动物。“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但是抛掉我们主观的看法。也许,人的生活中,就是要那么点忧愁才会更丰富多彩也说不定。
也许你在街头看见某对情侣秀恩爱,你就会想起先前那段失败的感情。这恐怕才叫做触景生情。然后你的脑海里翻江倒海般的把所有早已在风中被打散的记忆全部搜刮出来。明知道越想越难过,但是精神免疫系统就是那么得不着边际。还是得去想。想逃也逃不掉,想忘也忘不掉。于是乎,我到现在才知道,那些烂言情中的“我求求你忘了我吧。”原来还真的是有那么点根据的。我不确定人是不是一个犯贱的动物。我只能揣摩很多事情都是我们自找的。但是胡乱责怪吧,又觉得对我们稍稍有点严厉。要是我们真的有那么一点自控能力,也许就真的抛掉很多的回忆,每天每时每刻都以一种期待新鲜、奇特的生活观去活着。想想这样还是令人有些后怕,还是不怎么妥当的。若一个社会里没有了回忆,那么失败教训、经验又从何来?还不是一个可悲的“无人”社会?这样就又重新矛盾,一切又都有个结了。
也许,这个自然早就赋予我们一些独有的天赋与缺憾。天赋不用解释,我们一直引以为豪的统治世界的权力就是最大的天赋。那么缺憾呢?为何要在我们这些“完美”的动物身上留下些什么缺憾呢?美中不足的我们又离完美差几步呢?也许一切无从得知。但是,回忆这东西,一定算得上我们的天赋,当然了,也是我们的缺憾。那么天赋是不可少的,缺憾也一样。现在我眼前的这个长满小草的小土坡,我们把它安在记忆的什么深度?在哪天我看到了一个和它相像的土坡,也许我就会想起它来。再如,若干年后我也许会想起如今的我正在给你们解释我眼里的“回忆”。那么那时的我对回忆又是个什么态度?会有多少变化?我不知道。但是,一切思考的基础,就是我现在正在输入的一个个小小字符。
在某个深夜,我被一个温柔的声音夹杂着淡淡喧闹敲醒。发现自己在这长长的空荡列车里独自一人,头上是地铁广播。我的头炸了。首先第一个问题是已经回答过的“我在哪里?”。其次,我为什么会独自在这节车厢中?睡着了?被绑架了?恐怖片?还是依然在梦里?此时,我所需要的正是回忆。不过,我大概呆木至3秒钟便会找回意识与记忆。然后,在地铁上睡着错过站以至于到最后一站的小事件又显得再正常不过。我起身,重新上了返程的地铁,至于会不会再次睡着错过站……谁知道呢?
我们所需回忆的,可以是让自己开心幸福的点滴,即使是伤心的过往也没多大的问题。我们依然会看开的,就像之前你还没遇见我的时候,不是吗?
回忆这东西,娓娓道来还真是有点滋味,连我自己都没想到。
解剖回忆……
啧啧啧……回忆这东西。
第3篇:友情这东西-心情随笔
友情这东西-心情随笔
人一生要走很多路,有康庄,有阡陌。会遇到很多人,有真心,有假意。
我的人生之路并非一直坦途,也不热衷于与人周旋,因此没有华丽的背景,没有绚烂的映衬。只是坚持着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不惊扰别人,亦不勉强自己,在喧哗中寻找安静,在沉闷中制造欢乐,踟蹰而行。却又何其幸运,总能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心情,遇到一些自己想遇到的人,用真心用理解用懂得来陪伴。
友情这东西,是你无须回头也知道我的到来,是不常见面也了然的.默契。
像快乐找到了共鸣的途径。像委屈找到了渲泻的出口。
像想要任性的时候,一起做的幼稚的事。像想要遁逃的时候,你说的那些损人的话。
其实,正是真心,才会不说无关痛痒的场面话,才会愿意一起偶尔的不成熟,才会不要看到谁的不理智。
友情这东西,一旦玩真的,也照样刻骨铭心。
第4篇:心情随笔:写点东西
心情随笔:写点东西
很久很久很久没写过啥了,好多年了。记得上大学的时候写过一次吧。
最近的状态用几个词可以形容:孤独,低落,无聊,迷茫,空虚。不是有意形容自己的颓废,而且自己也并没有那么颓废,只是这些天独处的时候太多,除了去现场,吃饭睡觉看电视打游戏上网,自己做的事情很少。人在孤单的时候可能会想到很多,就像我这些天的状态。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阶段的一幕幕经常浮现在眼前,没有顺序的、经常性的在脑海中掠过。念书时和爸妈的很多事情,和各个阶段的好朋友的事情,记忆深刻的`事情,都浮现在眼前。自己真的很怀念那些时光。也许人就是这样,总是容易记住美好的事情。念书时也有念书的苦衷,但现在看来,留在脑海里的东西都是美好而鲜活的,都是一去不复返的,可以令自己每每想起来时就偷偷忍不住笑,也有尴尬的事情甚至现在想起来都会脸红。
感慨一下自己也26了,念了20年的书!念书这些年积累了好多好朋友,有些都失去了联系,有些即使能联系到,也很难见面,有些即使能见面,相聚的机会也不多,大家都在忙自己的事情,忙事业,忙家
第5篇:网络这东西
网络这东西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进入信息时代,随之而来的电脑、网络也变得越来越普及了。现在,互联网联系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世界也因网络变得越来越全球化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
网络这东西真的是很好。俗话说: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只要一打开网络,随便一搜就能找到很多相关的信息什么新闻、娱乐亦或是游戏等等,一切应有尽有!现在一直流行的一句话:“有什么问题,不懂,问百度去。”看来,网络就有着它强大的功能,信息的储存不是一般的大!而且,网络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功能——能够资源共享!有用的知识、资料可以让大家一起分享。“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这句话说得实在太对了。
随着网络的发展,人们还可以在网上聊天。不管相距多远,不管你在何方,只要登陆上QQ,就能让我们面对面的交流。像那游走在他乡的异客,那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有了网络也能让他们一解相思之苦„„
“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些无尽的忧思,有了网络,至少也会减轻许多。虽然只能隔着屏幕而触不着,但至少还是能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第6篇:很想写点东西-心情随笔
很想写点东西-心情随笔
很想写点东西,这个想法不知埋藏了多久。因为我终于体会到,没有文字的生活像是一张苍白的纸张,没有任何色彩,没有任何价值,多年以后,只会慢慢泛黄,成为一张毫无价值的废纸。时间如白驹过隙,如果不记录下自己的行踪,我怀疑自己终将有一天会迷失了自己,迷失在这个匆匆忙忙、庸庸碌碌的世界里。因为我时常睡醒后会想:“我是谁?我该干什么?”就像麦琪土司家的傻子二少爷每天问自己一样:“我是谁?我在那里?”
很想写点东西,我相信从笔端流出的文字会给人力量,给人灵感,给人智慧。当然,载体可以换一换,不一定非得是纸与笔了。印象中一直有这样一个故事,它时常提醒我:天无绝人之路。汪曾祺1944年自西南联大毕业后先在昆明的一所中学教书,并与施松卿相恋。两年后,施回故乡福建省亲谋职,汪曾祺也辗转来到上海。然而,抗战胜利之后的上海,民生凋敝,物价飞涨,找份稳定的工作谈何容易,在屡屡碰壁后,陷入困境的汪曾祺甚至想到了自杀,最后惟有写信向远在北京的恩师沈从文诉苦。结果沈从文回信罕见地把汪曾祺大骂一通,最后说:
第7篇:春天的东西心情随笔
春天的东西心情随笔
春天来了,学校里的树也开始吐绿了,偶尔还是有风,吹的树枝乱摇。没有绿叶陪伴的时候,树枝总显得寂寞,被风追来追去,单薄的可怜。
和往年一样,今年的春天属于陌生的自己,去年此时,今年此时,恍如隔世。倒还是属于自己的,属于自己的青春岁月。略有遗憾。有时候想,春天是个特别容易抑郁的季节,花开了,鸟鸣了,甚至气温也开始追逐身体的温度。反倒是身体,越来越使着小性,困乏地消极应对。
也许应该是在夏天,那时,心情随着气温升高,high一点再high一点。让汗水洗刷毛孔,唱歌,张扬。然后一盆冷水,从头到脚,体验另一种不同的`感觉,说一声,好。没有什么季节和夏天一样,说变就变,人的心情也一样,说变就变。前一秒高歌一曲,后一秒体味清凉。可能是秋天,提到秋天老想起咖啡的颜色,除了那满目的落叶还有少女们的衣服,那个颜色,美好,娴静。接近于肤色,让人轻松。甚至是冬天,一边捂手,一边盼雪,总是向往那样的雪白世界,雪儿就那样盖住了暗色的屋檐,盖住了巷口的垃圾站,盖住了有点枯萎的小草。
可总没有春天,不算美丽的
第8篇:信念这东西散文
信念这东西散文
信念很喜欢这个词,一直不敢写关于信念的文字,怕自己文笔的无力,思想的狭隘玷污了这个神圣的字眼,然而还是忍不住写了。或许也是因为信念。
信念这东西很奇怪,有时让人误以为有之。年轻的我们总是有着时间拈一片在手中,揉碎了再扔去的豪情,有很多再开始的勇气。会不去管成功失败,说这是经验的积累,命运的考验。一些不顺心,也早已习惯在哭泣中坚持,在奋斗后等待,不屈不挠向往黎明的到来。然后,告诉别人,也告诉自己这是的信念。然而是吗?不是。我们可以不屈服,却不会挑战。会不流泪,却不会坚强。总是会最大程度的规避遍体鳞伤,却不会就是死亡还放手一搏的拼打。所以,这不是信念。
信念是主动的。是黑夜给了我黑的眼睛,我也要用它寻找光明。就像战士战斗中的.冲锋,明知道会牺牲,也会扑上敌人的枪口,是一息尚存,战斗不息的攻击。很多时候,我们可以在原地等待敌人的射击,却没有死也要堵住敌人枪口的决然。我们把不放弃当作了坚持,把不后退当成了冲锋。可是,信念是是群狼斗虎的惨烈,是狭路相逢,迎仞而上!。
信念是坚持的力量,也是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