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

2022-10-17 08:09:49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唐朝诗人王之涣

唐朝诗人王之涣(通用7篇)由网友“wodedipan”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唐朝诗人王之涣,欢迎大家分享。

篇1:唐朝诗人王之涣

唐朝诗人王之涣

唐代诗人王之涣存诗不多,但其作为边塞诗人的大名几乎无人不晓。凡上过小学的国人,必读过奠定其文学史地位的《登鹳鹊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以及《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至于古典文学爱好者,也一定听说过被誉为盛唐文学界交游美谈的王之涣、王昌龄与高适的“旗亭画壁”的故事。然而细考之,却发现如此著名的诗人相关史料却极少,屈指可数的几条记录又皆为不确,真令人如坠迷雾。

两唐书无王之涣传,《新唐书·艺文志》中无其诗集记录,唐宋文献材料中鲜有记载,甚至连包罗万象的宋代公私书目中也未见其诗集记录。在作品几乎不传世的情况下,诗人之英名竟也一路飘荡下来。到了清代,曹寅主编的《全唐诗》中收录他的作品六首。此六首作品夯实了王之涣的文学史地位。

然而,《登鹳鹊楼》作者的署名却一直有争议。现存的古籍中,此诗首次见于中唐时期芮挺章编辑的《国秀集》。据考证,《国秀集》是芮挺章应秘书监陈希烈、国子司业苏源明的建议而编。苏源明盛名于唐代,杜甫与苏源明相交三十余年,杜甫的《八哀诗》之一即为其所作。韩愈评价为“唐之有天下,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皆以其所能鸣。”《国秀集》开编约在天宝十二载,芮挺章大约花了七到十年广泛搜集各家名诗,“探书禹穴,求珠赤水”,网罗官员、平民、隐士之作品,精选220首所成。其中收录了王之涣署名的《凉州词二首》(另一首是“单于北望拂云堆”)和《宴词》(长堤春水绿悠悠),而将“白日依山尽”这首诗以《登楼》之名归于布衣朱斌名下。以地位论,王之涣是官员,朱斌是平民;以诗名论,朱斌籍籍无名,不能与王之涣同日而语;且成书离王之涣去世不远,王之涣家人健在,高适、王昌龄等健在,苏源明、杜甫、为诗集作序的楼颖也在世,很难想象他们能允许芮挺章将此佳作张冠李戴。正因历来有署名争议,《全唐诗》收录此诗时兼顾两位作者,在卷203收入朱斌《登楼》,注明“一作王之涣诗”,在卷253王之涣名下收入《登鹳鹊楼》,注明“一作朱斌诗”。施蛰存亦指出这首诗是登近海的楼台,不适于鹳雀楼。

另一首佳作“黄河远上白云间”无署名争议,命运貌似平缓许多。传说慈禧太后看到书法家奉旨抄的扇面上少了一个“间”字,以为书法家欺负她没文化而大怒,书法家急中生智地断句为“黄河远上 ,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解了危局。这个传说反映出句读的重要,以及本诗、特别是“黄河远上白云间”一句之深入人心。

然而,连这句妇孺皆知的话也有疑点。这句话在《国秀集》中为“黄河直上白云间”,《全唐诗话》、《全唐诗》中皆为“黄沙直上白云间”。玉门关在嘉峪关外,那里看不到黄河,自古就有人提出诗人如何能站在一个看不到黄河的地方想到黄河的疑问。“黄河”还是“黄沙”成了千古谜案,众说纷纭。物候学家竺可桢特意实地勘察,认为是错将黄沙传播成了黄河。王汝弼更是说,“‘黄沙直上白云间’有甚么不好?诗人只用一句话就把边塞风光的典型特征概况出来,而且上天下地,囊括包举,请问这是何等笔力!”慈禧若是读过《全唐诗》,肯定不会令书法家轻易过关。

两首力作之外,为人熟悉的王之涣轶事便是“旗亭画壁”,而该轶事细究亦伪。旗亭画壁出自薛用弱《集异集》,大意为:开元中,王昌龄、高适、王之涣(被写作王涣之)在酒楼聚会,遇到梨园乐工和市井伎也来聚会。乐工、乐伎们喝酒唱歌,三位诗人以谁的诗被唱得多为赌,边听边在墙壁上以指甲划线来记录被唱的.诗数。乐伎唱了王昌龄两首、高适一首后,王之涣坐不住了,说乐人们都是乡巴佬、不懂阳春白雪,又指着最漂亮的那位市井伎说,如果她不唱我的诗,我就甘拜下风。佳丽开口,唱的果然是《凉州词》。酒楼又被称为旗亭,故此事被称为“旗亭画壁”。因其喜闻乐见,后被改编为传奇杂剧,如明清两代均有人创作《旗亭记传奇》。故事中提到“梨园乐工”,则必发生于长安或洛阳,因梨园是玄宗特设的私人乐坊,梨园弟子又称为“皇帝梨园弟子”,梨园乐人随玄宗往返于东西二都。开元二十四年后,玄宗再未去东都洛阳。所以这个故事可能发生在开元二十四年前的东西二都或者是其后的长安。而故事中,乐人唱的第一首是王昌龄诗歌《芙蓉楼送辛渐》,据考证,这首诗应写于开元二十九年(741)春夏以后,则将故事限定为开元二十九年春夏之后的长安。而彼时王之涣刚赴任文安县尉,高适寓居淇上。次年二月,王之涣病故。三人应无机会聚首长安。

近一个世纪,陆续出土了王之涣及其妻李氏、祖父、祖母、叔父、堂弟、堂弟媳、堂侄、堂侄重孙共八人的墓志。经多方考证还原:王之涣,原名王奂,后以字之涣为名,另取字季凌(古籍中将王之涣写作王涣之者,也许与其曾更名有关),出身官宦世家,先祖郡望为太原晋阳,后迁籍至绛郡,又迁至邺,再迁至长安。到王之涣父辈时,迁至洛阳。王之涣出生于垂拱四年(688)洛阳私邸,卒于天宝元年(742)文安县县尉任上,次年葬于洛阳北原。王之涣排行第六,而非素来认为的排行第七。一直以来,学界认为高适的《和王七度玉门关吹笛》是高适唱和王之涣的,是高王交游及王之涣出关的力证之一,但当证实了王之涣是王六而非王七后,这些论断又成了疑点。

知识扩展:后世的纪念

从洛阳千唐志斋博物馆获悉,该馆先后征集到王之涣的堂弟王之咸及王之咸第五子王绾的墓志,据该馆有关负责人称,截至目前,洛阳曾经出土过王德表及其夫人、王洛客、王之咸、王绾、王之涣等王氏家族的九方墓志,足以说明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家族的墓地就在洛阳。

王之咸的墓志记载,他的祖父名叫王德表,曾做过瀛州文安县令;父亲名叫王景,曾做过登州和莱州刺史等官职;王之咸曾做过长安县尉等职,后因故被贬为淄川郡司士。唐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四月十二日,五十七岁的王之咸因病死于淄川官舍。天宝十二年十月十七日,他和夫人李氏被合葬于洛阳北邙山。

王绾墓志记载,王绾一生曾做过十个官职,最后被授予左赞善大夫之职。公元七九三年,王绾死于京城长安。王绾的二哥当时在江南任御史中丞,听到消息后,让儿子赶到长安,护送王绾灵柩回洛阳,并于第二年四月七日葬于北邙山祖茔。

据千唐志斋博物馆研究员赵跟喜介绍,志文记载,王之涣家族原籍山西太原,死后最早葬在洛阳的为王之涣的祖父王德表。王德表晚年住在洛阳,共有五个儿子,其中一子名字不详,另外四子分别叫王昱、王洛客、王景和王昌,死后也都葬在洛阳。王之涣为王昱的儿子。千唐志斋博物馆共收藏有王氏家族七方墓志,王洛客的墓志现藏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王之涣的墓志出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现藏南京博物院。

篇2:在唐朝诗人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应该是学习唐诗的朋友们必背经典篇目之一。它的作者是王之涣。在所有的教科书上面,对王之涣的介绍都是“盛唐时期著名诗人”。然而起初王之涣并不是一位老实的读书人。

王之涣年轻的时候沉迷于击剑、打猎,放荡不羁、行侠仗义,完全是一副纨绔公子的做派。突然有一天,他觉得剑术练得再好,打猎的本领再高超,别人也不知道,不能给自己挣来点名气和关注度,又有什么用呢?当时的盛唐,诗艺是一种很实用的社交本领,于是王之涣开始学习作诗了。

不得不说,王之涣是有天赋的,也是幸运的。很快他就成了名声大噪的诗人,与诗人王昌龄、高适齐名,三人常常一起游山玩水,醉酒论诗。那会儿的唐朝诗歌是可以被歌女传唱的,谁的诗歌被传唱的越多,他们就是最流行最时尚的诗歌作家。

有一次王之涣与王昌龄、高适三人偷偷走进长安的一家酒楼里,畅饮欢谈之际,皇帝御用的梨园主班和弟子也来会饮。皇帝御用的歌舞班子,代表着全国歌舞的最高品位。她们会不会唱自己的诗作呢?三人暗想之下,悄悄约定:大家都是诗坛名人,但是一直没分出高低来。这次是个机会,他们吟唱谁的.诗最多,谁就算第一。

先有一名歌女缓缓开口: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率先赢得一票,得意洋洋地在墙上画下一笔。第二名歌女开唱道: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今寂寞,犹是子云居。这下轮到高适画了一笔。又有一名歌女唱道: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王昌龄又给自己添了一笔。就这样,歌女们唱了许久,一直没有唱王之涣的诗。

这下轮到王之涣郁闷了:自己不是已经出名了吗,怎么会没人传唱诗作呢?还有好友看着,顿时气急,便对其他两人解释道:刚才的这几个歌女一定是潦倒的乐官,只能唱一些小词小调的,阳春白雪的大作可不是这些庸脂俗粉敢随便哼唱的。这王之涣也是真要面子,当着本人面说这些话也不怕得罪朋友。为了给自己扳回一局,王之涣站起来指着最美的歌女说道:等会她若不唱我的诗,那我甘愿认输,今后再不与你两人争胜;若是唱我的诗,你们就要拜我为师。

接下来,真的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了。那位最美的女子站起来,朱唇微动,檀口轻启,唱的正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下王之涣不禁得意忘形起来,还揶揄起两位友人来。

这个故事后被载入《集异记》中,用“旗亭画壁”来代称。旗亭就是那时的酒楼,画壁是说三人打赌的时候在墙上画出标记。

在诗风盛行的大唐,普通人对诗人的追捧可比现在的追星族疯狂多了。王之涣作为盛唐极负盛名的诗人,不乏大作。可是被流传为经典的除了《凉州词》外,就是开头的《登鹳雀楼》了。因为《登鹳雀楼》的缘故,鹳雀楼也盛名在外,与武昌黄鹤楼、洞庭湖畔岳阳楼、南昌滕王阁齐名,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

篇3:唐朝诗人王之涣的诗句

唐朝诗人王之涣的诗句

王之涣(688~742),字季陵,晋阳(今太原)人,一说蓟门(今北京市)人。唐代诗人,曾任文安县尉之职。他的'诗以描写边疆风光著称,传世之作仅《凉州词》和《登鹳雀楼》等六首。

王之涣小时候非常聪明好学。钻研学问,精益求精;写作诗文,落笔惊人。他死后,靳能为他所作的墓志铭说他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他年少时,喜欢游历,结交当时一些著名诗人。尤其与王昌龄、高适来往密切,视之为知己。

一日,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旗亭这个地方饮酒论诗。当时,有几名歌女也被叫来歌诗助兴。王昌龄首先提议:我们几人在诗坛上也算小有名气了,但没有分出名次。今日可以听歌女都唱谁的诗,谁的诗被唱得多,谁就是第一。一位歌女光唱了王昌龄的两首绝句,又一歌女唱了高适的一首绝句。王、高二人都喜形于色。王之涣说:这两个歌女都是唱的下俚之曲。

说着指着一位最漂亮的歌女说:且听这位所歌何人?果然檀板一响,宛转的歌喉悠然而起: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正是王之涣的得意之作《凉州词》。歌女又唱了两首绝句,都是王之涣的作品,三人相视大笑。王之涣开玩笑地说:果然不出我所料!这几位歌女知道原因后,连连拜谢道:肉眼不识诸位诗仙。

王之涣不仅蜚声诗坛,而且也是一位清官。他在河北文安县当官期间,秉公办案,为民除害;光明磊落,毫无媚骨;还动员县城财主,集资办学,兴教育人,兴建了一个四梁八柱,十间大瓦房的义学堂,至今传为佳话。

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凉州词(二首其一)(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横吹曲辞·出塞(王之涣)

黄砂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不度玉门关。

送别(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宴词(王之涣)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九日送别(王之涣)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篇4:唐朝诗人王之涣写的诗

唐朝诗人王之涣写的诗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

凉州词二首·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鉴赏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行,明代的杨慎认为其含有讽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诗话》中言:“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作者写那里没有春风,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于不顾。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具体这两句的解释: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 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 “怨”它又有何用?

送别

作者: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宴词

作者:王之涣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译文

长堤下,春水碧明一片悠悠,和漳河一起慢慢流。

不要去理睬添愁助恨的棹声紧紧催促,要不然越来越多的离愁别恨一齐载到船上,船儿就会渐渐过重,就怕这桃花溪太浅,载不动这满船的离愁啊。

注释

⑴宴词:宴会上所作的诗。

⑵长堤:绵延的堤坝。

⑶悠悠:指水的长久绵延之态。

⑷畎(quǎn):田间小沟。

⑸漳河:位于今湖北省中部。

⑹催去棹(zhào):催促船儿离开。催,催促。去,离开。棹,长的船桨。

⑺胜:承受。

九日送别

作者:王之涣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

篇5:唐朝诗人

张九龄(673-740),字子寿,韶州(今韶关市)人

李白(701-762),字太白,晚年自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

杜甫(712-770),字子美,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属河南),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王维(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王昌龄(约690-756?),字少伯,今陕西西安人,一说为南京人或山西太原人。

丘为(694-789?),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

綦毋潜(692-749?),字孝通,今湖北江陵人,一说江西南康人。

常建(708-765?),籍贯不详,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只做过盱眙尉的小官。

岑参(715-770),南阳人,一说湖北江陵人,少时隐居河南嵩阳。

元结(719-772),字次山,号漫郎、聱叟,曾避难入猗于洞,因号猗于子,河南人。

韦应物(737-791?),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县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李颀(690-751),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号士。其先世为太原人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高适(702-765),字达夫,德州莜(今河北景县)人

唐玄宗(685-762),一称唐明皇,姓李隆基,睿宗李旦之子,公元7受禅即位,次年十二月改元开元,初期任用姚崇、宋景等贤相,政治清明,史称开元之治。唐代诗人还有很多在这里爱装网的小编就为大家简单的`介绍几位比较有名的诗人。

唐代诗人的雅号

诗佛——王维

五维参禅拜佛,在他的山水诗中,常融入佛教的思想观念。他常布置一个有情有景的“境”,但又不写明这个“境”究竟是什么,而是让读者自己通过所绘情景去领略、去体味其中的奥秘,这也是佛教禅理“无我、无住、无著”之体现。所以后人誉之“诗佛”。

诗仙——李白

李白喜欢道家,其诗潇洒飘逸,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同时代人贺知章见其诗,叹道:“子谪仙人也!” 后人便以“诗仙“尊称李白。

诗圣——杜甫

杜甫生活在唐五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他的所有计篇几乎无不洋益着热爱国家、关心人民的崇高精神,因此历代人都敬他为“诗圣”。

诗魔——白居易

白居易的诗洗净铅华,平易近人,通俗易懂,老妪都解。他做诗常常是“狂醉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故世人送他“诗魔”的美称。

诗鬼——李贺

李贺的诗,具有代表性的部分是以描写鬼神怪异为题的神怪诗。故后世诗评家称李贺为“鬼才”,称李贺诗为“鬼仙之辞”。李贺本人也得了“鬼诗”的称号。

诗囚——孟郊、贾岛 孟郊、贾岛二人做诗,同以“苦吟”著名,都强调诗歌的精神事业,喜写荒凉枯寂之境,颇多寒苦之辞,后人以“郊寒岛瘦”并称。金代元好问在《放言》诗中说:“长沙一湘景,郊岛两诗囚。”便成了孟贾二人的别称。

诗豪——刘禹锡

刘禹锡性情豪迈,善于写带有政治色彩的讽刺诗。白居易在《刘白唱和集解》中称道:彭城刘梦得,(刘禹锡的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

篇6:诗人王之涣

诗人王之涣

简介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

生平

《唐才子传》说王之涣为蓟门人,或因他年少有侠气、从五陵年少游、击剑悲歌的性格而臆猜,靳能墓志铭记载,之涣“本家晋阳,宦徙绛郡”,则晋阳(今太原)为其原籍,家居绛州(今山西新绛县)。墓志铭说王之涣卒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二月,享年55岁,推之可知生于武后垂拱四年(公元688年)。

王之涣出身于太原王家,为当时名门望族。他的五世祖王隆之为后魏绛州刺史,可能因此而移家绛州的。曾祖王信,隋朝请大夫、著作郎,入唐为安邑县令。祖王表,唐朝散大夫、文安县令。父王昱,鸿胪主簿、浚仪县令。从曾祖到父亲,虽然皆为官,但均为小官。王之涣排行第四,自幼聪颖好学,年龄还不到20岁,便能精研文章,未及壮,便已穷经典之奥。他少年时豪侠义气,放荡不羁,常击剑悲歌。到了中年,他一改前习,虚心求教,专心写诗,在十余年间,诗名大振,与王昌龄、高适等相唱和。后来,他曾一度作过冀州衡水县主簿,时间不久就被人诬陷。于是,王之涣拂衣去官,在家居住十五年,晚年任文安县尉,在任上死去。

王之涣是盛唐的著名诗人,他写西北风光的诗篇颇具特色,大气磅礴,意境开阔,热情洋溢,韵调优美,朗朗上口,广为传颂。为盛唐边塞诗人之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仅七个字,祖国壮丽山河景色跃然纸上。可惜他的诗歌散失严重,传世之作仅六首,辑入《全唐诗》中。

不知何故,王之涣未走科举之途,而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簿。任衡水主簿时,王之涣父母均已去世,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王之涣才高气盛,不愿为了衡水主薄的卑职而折腰,加上有人诬陷攻击,他便愤然辞官而去,“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谈珪爵,酷嗜闲放。”在家过了闲散自由的生活。后来他的亲朋好友觉得他这样一直沉于下层,不是办法,便劝他入仕。后来补文安郡文安县尉,仍是一不起眼之小职。他在职官风以清白著称,理民以公平著称,颇受当地百姓称道。谁料不久,他竟染病不起,以55岁之壮年,卒于官舍,葬于洛阳。

婚姻

王之涣与李氏的婚姻,可能还有一段罗曼史。开元十年(公元722年)两人结婚时,王之涣是已婚并且有孩子之人,年已35岁,而李氏年方二九,比王之涣小17岁,正是妙龄女子。县令的千金,嫁给父亲部属、35岁又已婚的小小县尉,颇耐人寻味。这一定是为王之涣的才华所倾倒。

靳能在墓志铭中称王之涣“孝闻于家,义闻于友,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可谓对王之涣一生的完美概括。

李氏嫁给王之涣后,两人恩爱。王之涣在家赋闲15年,李氏安贫乐素,跟他过着清苦的生活。王之涣再入宦场,生活刚有了转机,却染病身亡,使李氏不到40岁而守寡。王之涣死后六年,李氏也因病而死。因王之涣有前妻,两人竟不能合葬。

篇7:唐朝王之涣诗

唐朝王之涣诗

送别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凉州词二首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九日送别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宴词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赏析

这首写于宴席上的七绝所展示的,正是一幅色调清丽明快的水彩画:长堤逶迤,水色碧明,东风鼓帆,桃花逐波。然而,它的主题却是“离愁”。

春天万象复苏,生机盎然,可是诗人看到的却是碧澄的河水“悠悠”地流去了。诗人从首句起就试着撩拨读者联想的心弦,一个“绿”字点明“春水”特色,也暗示了诗人一片惜别深情。次句“畎入漳河一道流”诗人扩大视野,寓情于景,以景抒情,仍以春景唤起人们联想。那夹着田亩的涓涓渠水宛如一条细长的飘带,缓缓汇入漳河,一起向远方流去,一望无际的碧野显得非常柔和协调。然而眼前美景却激起诗人的无限忧思,春水犹能跟漳河“一道流”,而诗人却不能与友人同往,感到十分遗憾,想到好景不长,盛筵难再,一缕缕愁思油然而起。由于移情的作用,读者不由自主地和诗人的心绪贴近了。

三、四句,诗人一下子从视觉转到听觉和想象上。尽管添愁助恨的棹声紧紧催促,还是不要去理睬它吧。要不然越来越多的离愁别恨一齐载到船上,船儿就会渐渐过“重”,就怕这桃花溪太浅,载不动这满船的.离愁。诗人以“莫听”这样劝慰的口吻,将许多难以言传的情感蕴含于内,情致委婉动人。诗中以“溪浅”反衬离愁之深,以桃花随溪水漂流的景色寄寓诗人的伤感。至此,通篇没有一个“愁”字,读者却已通过诗中描绘的画面,充分领略诗人的满腹愁绪了。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现手法。一为反衬。诗中以“溪浅”反衬离愁之深。诗人想象越来越多的离愁别恨一齐载到船上,船儿就会渐渐过“重”,就怕桃花溪太浅,载不动这满船的离愁。二为想象。诗人写所想,化虚为实,借溪浅不胜舟形象地表达了离愁之重。三为借景抒情。以桃花随溪水漂流的景色寄寓诗人的伤感。

这首匠心独运的小诗含蓄蕴藉。诗人从“看到的”、“听到的”,最终写到“想到的”,不直接由字面诉说离愁,令人读之却自然知其言愁,意境深邃,启迪人思,耐人玩味。

第2篇:唐朝诗人大全

唐朝诗人大全

诗是唐朝文化的代表,在这一个朝代,无数的文人墨客写下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优美诗篇。以下是小编搜索整理的唐朝诗人大全,供参考借鉴!

唐朝诗人简介

张九龄(673-740),字子寿,韶州(今韶关市)人

李白(701-762),字太白,晚年自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

杜甫(712-770),字子美,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属河南),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王维(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王昌龄(约690-756?),字少伯,今陕西西安人,一说为南京人或山西太原人。

丘为(694-789?),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

綦毋潜(692-749?),字孝通,今湖北江陵人,一说江西南康人。

常建(708-765?),籍贯不详,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只做过盱眙尉的小官。

岑参(715-770),南阳人,一说湖北江陵人,少时隐居河南嵩阳。

元结(719-772),字次山,号漫郎、聱叟,曾避难入猗于洞,因号猗于子,河南人。

韦应物(737-791?),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县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李颀(690-751),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号士。其先世为太原人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高适(702-765),字达夫,德州莜(今河北景县)人

唐玄宗(685-762),一称唐明皇,姓李隆基,睿宗李旦之子,公元712年受禅即位,次年十二月改元开元,初期任用姚崇、宋景等贤相,政治清明,史称开元之治。唐代诗人还有很多在这里爱装网的小编就为大家简单的介绍几位比较有名的诗人。

唐代诗人的雅号

诗佛——王维

五维参禅拜佛,在他的山水诗中,常融入佛教的思想观念。他常布置一个有情有景的“境”,但又不写明这个“境”究竟是什么,而是让读者自己通过所绘情景去领略、去体味其中的奥秘,这也是佛教禅理“无我、无住、无著”之体现。所以后人誉之“诗佛”。

诗仙——李白

李白喜欢道家,其诗潇洒飘逸,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同时代人贺知章见其诗,叹道:“子谪仙人也!” 后人便以“诗仙“尊称李白。

诗圣——杜甫

杜甫生活在唐五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他的所有计篇几乎无不洋益着热爱国家、关心人民的崇高精神,因此历代人都敬他为“诗圣”。

诗魔——白居易

白居易的诗洗净铅华,平易近人,通俗易懂,老妪都解。他做诗常常是“狂醉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故世人送他“诗魔”的美称。

诗鬼——李贺

李贺的诗,具有代表性的`部分是以描写鬼神怪异为题的神怪诗。故后世诗评家称李贺为“鬼才”,称李贺诗为“鬼仙之辞”。李贺本人也得了“鬼诗”的称号。

诗囚——孟郊、贾岛 孟郊、贾岛二人做诗,同以“苦吟”著名,都强调诗歌的精神事业,喜写荒凉枯寂之境,颇多寒苦之辞,后人以“郊寒岛瘦”并称。金代元好问在《放言》诗中说:“长沙一湘景,郊岛两诗囚。”便成了孟贾二人的别称。

诗豪——刘禹锡

刘禹锡性情豪迈,善于写带有政治色彩的讽刺诗。白居易在《刘白唱和集解》中称道:彭城刘梦得,(刘禹锡的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

唐朝诗人王勃唐诗大全

1、春园作——王勃

投簪下山阁,携酒对河梁。狭水牵长镜,高花送断香。

繁莺歌似曲,疏蝶舞成行。自然催一醉,非但阅年光。

2、怀仙——王勃

玉架残书隐,金坛旧迹迷。牵花寻紫涧,步叶下清溪。

琼浆犹类乳,石髓尚如泥。自能成羽翼,何必仰云梯。

3、别王长史——王勃

别路馀千里,深恩重百年。正悲西候日,更动北梁篇。

4、道观——王勃

芝廛光分野,蓬阙盛规模。碧坛清桂阈,丹洞肃松枢。

玉笈三山记,金箱五岳图。苍虬不可得,空望白云衢。

5、关晨度——王勃

关山凌旦开,石路无尘埃。白马高谭去,青牛真气来。

重门临巨壑,连栋起崇隈。即今扬策度,非是弃繻回。

6、薛华——王勃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7、迹寺——王勃

莲座神容俨,松崖圣趾馀。年长金迹浅,地久石文疏。

颓华临曲磴,倾影赴前除。共嗟陵谷远,俄视化城虚。

8、晚眺赠王道士——王勃

金坛疏俗宇,玉洞侣仙群。花枝栖晚露,峰叶度晴云。

斜照移山影,回沙拥籀文。琴尊方待兴,竹树已迎曛。

9、径——王勃

10、主簿——王勃

穷途非所恨,虚室自相依。城阙居年满,琴尊俗事稀。

开襟方未已,分袂忽多违。东岩富松竹,岁暮幸同归。

11、兵曹——王勃

征骖临野次,别袂惨江垂。川霁浮烟敛,山明落照移。

鹰风凋晚叶,蝉露泣秋枝。亭皋分远望,延想间云涯。

12、驿饯唐少府——王勃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13、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14、郊外——王勃

东园垂柳径,西堰落花津。物色连三月,风光绝四邻。

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初晴山院里,何处染嚣尘。

15、——王勃

空园歌独酌,春日赋闲居。泽兰侵小径,河柳覆长渠。

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山人不惜醉,唯畏绿尊虚。

16、即事——王勃

烟霞春旦赏,松竹故年心。断山疑画障,县溜泻鸣琴。

草遍南亭合,花开北院深。闲居饶酒赋,随兴欲抽簪。

柰园欣八正,松岩访九仙。援萝窥雾术,攀林俯云烟。

代北鸾骖至,辽西鹤骑旋。终希脱尘网,连翼下芝田。

17、别薛华——王勃

明月沉珠浦,风飘濯锦川。楼台临绝岸,洲渚亘长天。

旅泊成千里,栖遑共百年。穷途唯有泪,还望独潸然。

18、梵宇三觉寺——王勃

杏阁披青磴,雕台控紫岑。叶齐山路狭,花积野坛深。

萝幌栖禅影,松门听梵音。遽忻陪妙躅,延赏涤烦襟。

19、平晚行——王勃

百年怀土望,千里倦游情。高低寻戍道,远近听泉声。

涧叶才分色,山花不辨名。羁心何处尽,风急暮猿清。

20、还郊——王勃

闲情兼嘿语,携杖赴岩泉。草绿萦新带,榆青缀古钱。

鱼床侵岸水,鸟路入山烟。还题平子赋,花树满春田。

21、亭夜宴——王勃

桂宇幽襟积,山亭凉夜永。森沉野径寒,肃穆岩扉静。

竹晦南汀色,荷翻北潭影。清兴殊未阑,林端照初景。

22、风——王勃

肃肃凉景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23、泉宴——王勃

披襟乘石磴,列籍俯春泉。兰气熏山酌,松声韵野弦。

影飘垂叶外,香度落花前。兴洽林塘晚,重岩起夕烟。

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终知难再奉,怀德自潸然。

24、饯别——王勃

客心悬陇路,游子倦江干。槿丰朝砌静,筱密夜窗寒。

琴声销别恨,风景驻离欢。宁觉山川远,悠悠旅思难。

25、早发——王勃

饬装侵晓月,奔策候残星。危阁寻丹障,回梁属翠屏。

云间迷树影,雾里失峰形。复此凉飙至,空山飞夜萤。

26、早行——王勃

侵星违旅馆,乘月戒征俦。复嶂迷晴色,虚岩辨暗流。

猿吟山漏晓,萤散野风秋。故人渺何际,乡关云雾浮。

27、夜宿——王勃

津涂临巨壑,村宇架危岑。堰绝滩声隐,风交树影深。

江童暮理楫,山女夜调砧。此时故乡远,宁知游子心。

28、江亭夜月送别——王勃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寂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第3篇:唐朝诗人刘长卿

唐朝诗人刘长卿

刘长卿,中国唐代诗人。玄宗天宝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工于诗,长于五言,自称“五言长城”。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相关栏目!

刘长卿

(709~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郡望河间(今属河北)。唐朝诗人,擅五律,工五言。刘长卿官至监察御史。与诗仙李白交厚,有《唐刘随州诗集》**,其诗五卷入《全唐诗》。

刘长卿,因官至随州刺史,亦称刘随州。宣城(今属安徽)人,郡望河间(今属河北)。祖籍宣城,郡望河间,后迁居洛阳。姚合《极玄集》卷下云刘长卿为“宣城人”;又中唐林宝《元和姓纂》卷五分述诸郡刘姓云:“考功郎中刘庆约,宣州人;孙长卿,随州刺史。”林宝稍早于姚合,所记一致,足消人疑。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九诗集类著录《刘随州集》十卷,并云:“唐随州刺史宣城刘长卿文房撰”,当据林、姚二

氏之说。然《新唐书·艺文志》云称刘长卿为河间(今河北河间)人,《唐才子传》袭云:“河间人”,又同卷李季兰条:“知河间刘长卿有阴重之疾”。

未完,继续阅读 >

《唐朝诗人.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唐朝诗人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