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语文课堂教学实录
第1篇:《劝学》语文课堂教学实录
《劝学》语文课堂教学实录
导入新课:大家认真品读这段文字,注意它表达上的特点。
投影显示:
平淡是一枚青橄榄,初尝时,似没什么滋味,细细咀嚼,却回味悠长。
平淡是一本冗长却富含哲理的大百科全书,每天翻阅它,都会有新的收获,而用心读它越多,心灵的幽潭就越是充盈多彩。
这段文字读起来感觉如何?
生1:很形象,生动。
生2:意味深长。
师:说得很好。但是,平淡是一种感觉或者说是一种境界,应该是比较抽象难以表述的,但这两段话却没有这个感觉。原因何在?注意表达上的特点。
生3:用了比喻修辞。把平淡比成青橄榄,比成一本大百科全书。
师:非常正确。意义因比喻而精警,文段因比喻而连贯有势,可谓文采焕发。假如,用比喻来证明不易理解的事物或深奥的道理会有什么效果呢?好,我们言归正传。
大家考虑:《劝学》是一篇什么性质的文字?
生4:说理性散文。
师:好。这类文驾驭不好很容易流于枯燥单调,但这篇文却形象清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传诵不衰。比喻的论证方法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把比喻论证作为解读此问的一把钥匙。
板书:
学习重点:
1、理解思想内容。
2、学习论证方法,突破比喻论证。
大家先齐读课文。注意节奏。比如:学/不可以已。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齐读课文。)
师:这篇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大声齐答)学不可以已。
师:是作者直接提出的吗?
生5:不是,是借“君子”之口提出的。
师:有什么好处呢?
生5:(迟疑地)好象更有点说服力吧。
师:不是“好象”,而是“就是”,君子是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那么这样的人说出来的话是不是更有权威性,更有说服力呢?当然如此。
师:同学们再考虑,“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包含哪些意思呢?
(一分钟考虑,找一个中等学生回答。)
生6:学习很重要。
生7:学习应该有的态度和方法。
师:这两位同学谈的都对,如果把他们的回答结合起来就更完整了。这个观点里包含着这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习意义很大,所以不可以已,一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可以已。
师:再考虑,课文有几个分论点?
生:(齐答)三个。一是学习的意义,一是学习的作用,一是学习应有的态度和方法。
教师同时板书:
意义;作用;态度和方法。
师:下面我们就具体讨论课文是如何运用比喻论证来证明这些分论点的。找同学背诵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学习的意义”。
(生大声背诵。)
师:大家说她背的好不好?
生:(很高兴地)好!
师:字正腔圆,声音洪亮。熟读成诵对我们培养语感提高阅读能力大有好处,希望同学们都能养成背诵名篇的`习惯。下面我们看这段都用了哪些比喻?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证的?
生9:青,冰,轮,木,金等五个比喻。
师:这五个比喻是不是从同一个方面论证的?这些比喻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9:青和冰的比喻之间用了分号,它们两个之间是并列关系,说的是一个方面。
师:(鼓励地)好,那你看看讲的是什么问题?
生9:青和冰经过一定的变化都比原来有了提高。
生10:也就是说,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之后,比原来有了提高,有了发展。
师:说的非常正确。那么,它比喻学习中的哪个问题呢?
生6:人经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
师:讲中要害。(板书:提高自己)轮、木、金的比喻又说明什么问题呢?注意它们前后的变化。
生11:(急不可待地)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状况。人通过学习可以改变自己。
师:(高兴地)很好,这个同学由前一个推论的得出马上就能联系到这个推论的得出,触类旁通,很不错。对,这三个比喻谈的就是这个道理(板书:轮、木、金──改变自己)下面结论的得出就是水到渠成了。大家齐读。
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师:荀子认为人的知识品德才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断改造获得的。表现了他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同学们齐背第三自然段,看看学习有什么作用呢?
“吾尝终日而思矣”预备起──
(生齐背,教师巡视,并和学生一起背诵。)
师:看来同学们都下了一番功夫。背得不错。不过个别同学明显地信心不足,课下还要下功夫。
同学们看,这段文字句子形式有何特点?
生12:结构差不多相同,(有点犹豫),两两相对。老师,你看──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其他生皆笑了。)
师:你看,有理有据,答得很好,大家鼓励一下。
(生齐鼓掌。)
我们句子形式着手,看看,此段用了几个比喻,这些比喻有什么关系,是不是论证了同一个观点?
(给一分钟时间。)
生6:五个比喻。“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谈的是同一个问题──“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3:我觉得第一个比喻好象与其它四个不太相同。和它对称的句子不是比喻句。
师:这个同学观察得很细致。其它四个比喻两两相对,只有这个与众不同。这个比喻是和前句话联系紧密的。
生5:是比喻证明第一句的吧?
师:非常正确。“望不如登高,终日思不如须臾学”,从形式上就可以推断出来。
下面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写“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这四个比喻为什么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生沉默,思考。)
师:(提示)这四种做法取得了什么效果?
生:(齐答)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
师:
教师出示投影:
登高而招 见者远
顺风而呼 闻者彰
假舆马者 致千里
假舟楫者 绝江河
师:臂、声、足、水属于哪方面的因素?
生:(恍然大悟)是人的主观能动性部分。
生13:否定它们是想说明这些效果的取得不是因为人的本质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凭借外界客观条件。
师:概括得非常好。外界客观条件弥补了人某方面的不足。由此得出结论──
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师: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这“物”至关重要。这“物”是什么?
生:(齐)学习!
投影显示:
人──物
学习──君子
师:人通过学习,丰富了自己,提高了自己,还可以弥补不足,那么对学习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呢?
(生齐背第四自然段。)
师:这段讲了几层意思?分别用成语加以概括。
生14:三层。讲的是学习要积累,要坚持,要专一。可以用积少成多,锲而不舍,专心致志来概括。
师:答得很棒。其他同学能不能再举几个成语?
生4:第二个还可以用持之以恒来概括。
师:还有没有其它的?
生15:第二层还可以用坚持不懈来概括。
师:很好。看来第二层的很好概括是不是?我给同学们推荐几个,第一层,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第三层可以用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不过我觉得还是上位同学“专心致志”最好,有比较才有优劣嘛。
这个讨论就到这里,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再查查词典,多了解几个。时间关系不再多列举。
下面思考:三层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逐层深入。
师:积是基础,由不知到知,由量变到质变,是日积月累,就是坚持,还要始终如一,不可浮躁,层层推进。
看看这段用了哪些比喻?这些比喻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13:“积累”一层用了四个比喻,“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不积小流”正反对比,得出了一个小推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生14:用了四个比喻证明“学习要坚持”,骐骥和驽马相对,朽木和金石对比。
师:用骐骥和朽木论证了如果一暴十寒,那么──
生:(齐)再简单的知识也学不会。
生15:驽马和金石的比喻则说明了如果持之以恒,再艰深的知识也可学会。
生14:蚓和蟹的比喻说明了专心的重要。学习要专心。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也都谈到了一个问题,就是这段在比喻中还有正反对比论证,这种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生12:正确的观点鲜明。
师:对。对比中见真伪,使正确的观点显得更正确,错误的观点更加明显。
我们看全文用了约二十个比喻,从各个角度各个侧面设喻,没有烦琐累赘的感觉。它在运用比喻时手法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无枯燥的学究气。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比喻的作用用一句话概括,大家填空:(板书:化 为,化 为)深入浅出,观点鲜明。
生16: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
师:深入浅出,观点鲜明。
综观全文,此文是以荀子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他认为人的聪明才智道德品质并非先天固有,而是后天获得的。因此,他特别重视学习。课文中“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就是他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
下面我们就课文中没有节选的《劝学》的另外一段文字做一个扩展练习。
(篇子已经发到学生手中,且上有详细的注解。)
师:给大家两分钟时间读这个小片段,找找这段文字中用了几个比喻,论述了什么观点?
(学生读文,教师巡视,不时回答学生的疑问。)
(两分钟后。)
师:简单提示一下:这段文字提到了哪些事物,这些事物有什么特点,后来怎样了?
生17:提到了四个事物,有南方蒙鸠鸟的巢,有西方之木,有蓬,还有兰槐之根,蒙鸠最后是“卵破子死”,巢没有了;西方之木,虽然只有四寸,但比其它植物都高;蓬草本来是趴在地上,弯弯曲曲,但后来变直了;兰槐之根本来是香料,但后来谁也不带它了。
师:解释有理有据,也很有条理。同学们看看,他答全了吗?
(几秒钟的沉静后。)
生18:老师,还有一个他忽略了。“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白沙变黑了。
师:你很细心,确实还有一个。所以这一段一共用了五个比喻。考虑一下,论述了什么问题?稍作提示,这些事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投影显示:
南方蒙鸠之巢 系之苇苕 卵破子死
西方之木 生于高山之上 高临百仞之渊
蓬生麻中 不扶而直
兰槐之根 其渐之滫渐之 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事物) (环境) (结果)
生15:这些事物所处的环境使它们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师:概括成一句话,就是──
生:(齐)环境对人的影响。
师:非常正确。我发现同学们看问题真是有深度。“孟母三迁教子”的故事同学们一定不陌生吧,孟母为什么几次搬家呢?对,就是想给自己的儿子找一个适合他成长的环境。所以,我们平时也要注意,从自己做起,为自己也为他人创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好不好?
生:好!
师:今天的课大家都很愉快,也都有收获对不对?下面,老师要给你们布置一个课下作业。(投影显示“导入语”)同学们仿照这段文字的形式,以“生活”为本体,写两个比喻句,写在作业本上。好,下课。
班长:起立!
生:(齐声)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
第2篇:《劝学》课堂教学实录
《劝学》课堂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本单元的学习进行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可以对诸子百家的时代进行一次归纳了。我们学习了儒家代表人物„„ 生:(齐)孔子、孟子的文章。
师:不错,我们说过的,这两个代表人物,和他们相关的著作是„„ 生:(齐)《论语》和《孟子》。
师:对,这两本书,我们说过,这两本书,风格是很不相同的,从阅读方法上也可以判断得出来。我们曾谈过,这两本书,应该„„ 生:(齐)冷读《论语》,热读《孟子》。师:很好。我们接触的诸子人物还有„„ 生1:道家的庄子。
师:不错。那时候,儒与道,可以说是诸子中最具代表性的学派。道家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老子与庄子。儒家的情况其实比较复杂,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儒家体系,譬如孔子提出仁的概念,在孟子则提出了„„ 生2:仁政。
师:对,孟子发展了仁的学说。这两个老祖宗都以天下为念。孔子不用说了,他怎么说?他主张„„ 生:(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师:还有„„ 生:(齐)以天下为己任。知其不可而为之。
师:很好。我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时,充分了解了孟子关于国家的学说和民本的思想。可以说,儒家情怀之所以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理想,统治阶级之所以能利用儒家思想作为维护政权的工具,主要是依据了这样的思想基础,从而引发了一代代的知识分子甘愿放弃个人的思想而以天下为念。
师:今天,我们学习《荀子》里的文章,我们看一看,这位战国最后一个大儒,又有着怎样的思想。
师:先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在孔子那里,他是如何认识天与命运的? 生3: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师:不错。在孔子那里,天是一个不可挑战的神圣的东西。而现在到了荀子这里,天的概念与内涵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首先,天,是指自然。荀子说,人定胜天。又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板书这八个字,并请同学作解释。)师:我请***来解释一下这八个字的意义。生4、5、6:(三人合作翻译出来)自然的变化有它自己固有的规律,不因为此时是贤明的尧当家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此时是暴虐的桀主政就不存在。师:翻译得太好了。
师:看来,荀子与孔子倒有点意见相左了。可是,同学们,荀子也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啊。可见,我国儒家的思想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一直在演绎着变化着。现在,我们简单地将儒家在不同时期的几个代表人物分别作一些介绍,请同学们用心记下来。孔子、孟子之后有荀子。汉代是董仲舒,再接着,唐代是韩愈。董仲舒与秦始皇有点相似,赋予了儒家以集权的色彩,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了学术垄断。韩愈这个人不错,文起八代之衰,抗颜而为人师,恢复古道,主张学习六艺经传。再后来,儒家的发展情况就更其复杂了,它有了理学的成份,南宋的代表人物朱熹,他将儒家经典著作统统作了一次注解,也就是集传。(边说边板书上述大儒的名字在黑板的右侧。)我们说过,传是什么意思的? 生:(齐)解释经书的著作。师:我们今天研究《荀子•劝学》。首先,我想问,“劝学”之“学”是什么意思? 生:(齐)学习。
师:学习什么?是不是像我们今天一样学习数理化啊语数外啊什么的? 生:(齐笑)不是的。(家长们也在笑)师:那学习什么呢?我们只有了解到学习的内容才能最终确定荀子他老人家为什么要劝勉大家学习的。生7、8:(思考讨论)刚才老师讲到的六艺。
师:不错。六艺。但这个六艺除了六本典籍之外,还有一解,也是学习的内容,那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孔子是很讲求这些东西的。他觉得这些做人方面的内容尤其需要学习,他甚至割不正不食。也就是肉没切成方方正正 的,他老人家都不吃了。生9:孔子对学生要求太严格了。
师:你这话既对也不对。其实,这是仅就人的习惯养成来谈的。但《侍坐》里我们看到了,孔子是非常人性化的。只不过,他对学生要求高。孔子的学生吗,应该做大事,否则谁做大事呢?
(学生笑,家长笑)师:好了,我们得转入到我们今天的正题上来了。刚才我们说到孔子关于学习的话题,那么,我就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学习? 生10:荀子讲了,学不可以已。师:如果“已”了,又怎么样呢?
生11:学习一旦停止了,可能就出问题了。师:出什么问题? 生11:成绩要落后。师:还有呢?
生11:做人就不好了。
师:有这么严重?那大家的父母还有老师,都是参加工作的人,学习的时间肯定很少很少,那做人就不好了?(全班笑)
生11:那不是。老师你跟我们讲过,孔子讲过的,吾日三省吾身。你们肯定每天在“省”自己。
师:你说得太好了。你太了不起了。
(是不是觉得我这样夸奖学生太夸张了?其实不然。我们的学生基础很差,适时夸奖是对的。更何况这个学生引发出了教学高潮。)师:看来,你所说的“省”,其实也是一种学习。那么为什么要每天省察自己呢? 生:12如果不这样做的话,人是要渐渐地变坏的。
师:噢,是吗?那么,我想问一问同学们,既然大家认为人是渐渐地变坏的,那么看来,人一生下来就是非常善良的了? 生:(大部分齐)那当然。人一生下来本来就是善良的嘛。总不至于人一生下来就非常坏啊!师:人一生下来就非常善良?真的吗?想想!师:***,你的意见如何?
生13:我觉得人一生下来是善良的。人后来变坏了,是有各种原因的,譬如说,交了坏朋友,看了坏书,人就会开始变坏。师:***,你有什么不同意见吗? 生14:我大体同意***(生13)的意见。
师:很好。是不是所有同学都同意这样的观点的呢?
(在我的理解中,语文课有时候一如相声,需要抖包袱。特别是在学生对一些问题判断得不是很准确时,更要用点心眼。语文教学上的术语就是启发。但启发要在适当时候,所谓不愤不悱,不启不发。)
生15:对呀!这样的看法有什么不对的呢?人一生来,不可能就很坏吧?老师,这个问题我觉得没有必要问的。
(我这个班的学生,思想状态比较舒展,课堂上随意发言的情况屡有发生。但我从来没有加以批评过。我觉得应该让他们讲话。)
师:说得好,这里,我很想表扬一下大家。因为,大家的观点与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是一致的。孟子就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这是孟子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知道他有着重要的民本思想。今天,我们还要了解他的人性本善的思想。他认为,圣贤之人,是因为他能坚持他的本我之心,不让他心灵中的善的力量流失,因而这样的人便是圣人。我们一般的人都会持这样的观点,人一生下来,赤条条地,充满了善良与纯真。但是,假如我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是很坏的,是恶的,有谁不同意呢? 生:(大多数议论纷纷)这怎么可能,人一生下来本来就是善的嘛。(部分家长开始用眼睛相互探讨,有的则回过头来悄悄地议论)师:你们可以认为是善的,为什么不允许我认为是恶的呢?刚才我们用了个词,人是会变的,变坏了,是说人原来是善;我说有人变好了,不是说人本性是恶的吗? 生:(讨论)应该说有一部分人坏,有一部分人好。
师:我刚才说的也不是我的观点,另一个儒家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荀子,他的学说,就是建立在人性本恶的前提之下的。这就是他为什么要强调后天学习的原因。他认为,正因为人性本恶,所以,人就要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去除掉恶的部分。我们不妨来看一看这篇文章的第二小节。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段文字:青,取之于蓝„„ 生:(齐读)„„
师:同学们有几处读音需要仔细辨正一下。好,下面跟着我读一遍。师:(领读课文,生跟读)
师:现在,我们再齐读一遍。相信会比刚才读得好。生:(齐读)
(我一直强调文言文的教学应该重于诵读,有一次,我在课堂领学生读书,我读一句,学生读一句。这种做法,在我小时候我的语文老师常常这样做。我后来也经常这样做。我相信,教师的感情处理会在读的过程中传达给学生。可是,就在那一次,听我课的教师非常惊讶,他们说,哇,你是这样教学生读啊?有创新!我真的没有想到,很多教师其实不这样教学生读书。我也很惊讶。)
师:还有几个字要注意一下,一是于字,这个字怎么解? 生:可以解释为“从”,还可以解释为“比”。
师:很好。我们这里不妨作一次小归纳。以前我们知道这个字解为:在,到,向,对。现在,我们又接触了它的新义。(在黑板右侧板书于的几个义项,并要求同学们也在书边上将例句也写上)
师:还有,这里有一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有人认为,这个“参省”是“叁省”之误。如果是这样,我觉得也非常好,这说明荀子对孔子思想是有着继承的。我们讲过吾日三省吾身的话,今天老师为大家把这句话补全了。所谓三省吾身,主要是指: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好,同学们记下来。这些东西很管用的。做人用得着,作文也用得着。(在黑板右侧写下三省内容,同学们在书边上记下来。)师:本段中还有一些词,需要大家能够熟练把握,“就”、“中”、“以”、“为”、“而”、“有”,这些字是经常用到的,要认真把握。另有一些词,我们要明白他们的含意,如:“金”、“就”“槁暴”、“复”、“乎”。请同学们来谈谈这些字词的具体意义。生:(讨论回答,教师在这期间于行间巡视,解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帮助同学们解决问题。)师:同学们的研究情况很好。特别是“乎”字,这里相当于“于”字。这一点,同学们也都提出来了。很好。这个字,在很多情况下与“于”有通解。以后我们还会碰到。现在,我们再将第一段诵读一遍。生:(齐读。因为在加深理解了的基础上进行的诵读,所以,朗读效果非常好。有家长和孩子一起细声朗读。师、生、家长形成了良性互动。)师:现在我们明白了,荀子为什么强调学习吗? 生16:这一段里交代了,学习能改变人。师:怎么样改变?
生17:像金就砺则利,木受绳则直那样得到改变。
师:这是一句比喻了,这用来说明人的话,表明了人原初的状态其实与《三字经》中的并不一样。《三字经》里怎么说的? 生:(齐)人之初,性本善。
师:现在看来,这句话大有考究。在荀子这里,就受到了挑战。但我想问一句,孔子及孟子的观点固然有错,但荀子的说法是不是就对呢?人之初,真的性恶吗? 生18:(思考后举手)老师,我觉得,人一生下来,其实是一张白纸,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对人性来说,他一无所知。之所以善或恶,完全是后天决定了的。师:后天如何决定呢?
生18:后天如何影响他,他就会往哪一个方向上走。这就使我想到,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塑造人。父母将我们送到学校来,就是因为我们一开始一无所知,所以我们要来学习,使原本一张白纸的本性变得优秀起来,从而接受人类的文明,并进而在这种文明的熏陶下成长起来。
师:你说得太好了。我提议大家为***鼓掌。生、家长:(鼓掌)
师:***同学的分析实在太精彩了,我觉得这样的演讲再经过精心组织一番,完全可以参加国际大专辩论。我没有想到我们的同学这么精彩。你们今天让老师看到了你们的精彩纷呈的一面。
人一生下来人的本性是善的还是恶的,或者说是无所谓善恶,我们课后还可以进行讨论。但是,我认为,即使荀子人性本恶的观点是错的,他的“学不可以已”的观点有没有错? 生:(齐)这是不错的。
师:学习能改变一个人这一点是对是错呢? 生:(齐)也不错啊!
师:是啊。什么样的出发点不重要。撇开他的哲学、伦理思想基础,他的这一论证仍然是极有价值的。我们今天学习的第二小节,是在谈学习的重要性,在谈学习能够让人向好的方向发展。(板书:第二小节 谈学习的重要性)我们不妨再将这一小节重读一遍。生:(齐读课文)
师:现在,我们是不是可以尝试一下,将这两段文字背诵一下。不会背的地方,到时候可以偷偷地看一看。生:(非常兴奋,将书反扣桌面上,开始背书。家长们脸上露出微笑,欣喜地看着学生背书,部分家长也在尝试背诵。课堂到结束阶段再度出现一个小小的高潮。)师:我看我们的同学真的不简单。深入地研究了这两段文字,还又能初步地背诵下来。看来,荀子的“学不可以已”这样的看法,确实已经为大家所接受了。
刚才,我们通过研究,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但是学习具体有什么作用以及应该如何学习,我们还没有涉及。这是文章后一部分所要讲述的内容。课后请同学们认真预习。明天上课的时候,我检查全文背诵,如何? 生:(齐)好!师:下课!生:起立!
师:同学们再见!生:姜老师再见!师:(向学生鞠躬,示意学生下课)
第3篇:《劝学》课堂教学实录
《劝学》课堂教学实录
我的好友魏智渊先生几度催我写一篇课堂实录,我都没有时间。现在绿色课堂开通了,我想,得写上一篇了。
这次开课我是没有准备的,前一天晚上休息前接到学部电话说明天是家长开放日,要向家长开放一节课,请姜老师准备上一节课。
只有在上课时,我的心才是宁静而舒展的。只要到了讲台前,我的心便全在文本、学生那里了。当然,这一次开课还有另一种听课对象:家长。这样,三方与文本形成互动就有了难度。
(文中另起一行的括号里的文字是我的自评,或者说是夫子自道地介绍自己的上课特点。)
师:上课!
生(1):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齐)姜老师好!
(我所执教的高一[5]班只是在上语文课时才将老师的姓齐声喊出来,其他学科没有这样做。我这样做的理由是,对教学过程而言,从来都是具体的老师在与一群有血有肉的具体的孩子进行生命的互动。所以,我安排学生每节课的师生互答礼仪要指向于具体的人。我还想说明一句的是,我的这种做法是我在张家港高级中学教教书时受语文特级教师高万祥的影响而形成的。我觉得这一个简单的组织教学的过程中确实可
第4篇:劝学课堂教学实录
劝学课堂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让学生熟读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翻译全文,理解文意。
步骤与方法:?
1.看预习提示,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初步了解课文。
2.教师出示应掌握的实词和虚词,让学生默读课文,对照注释弄明白。若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集体解答。
3.同位(桌)轮流口译课文。翻译不准确的,对方应指出来加以纠正或共同讨论;二人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集体解决。
4.教师提问几个重、难点的语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5.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上课)
师:同学们,荀况特别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劝学》就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请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集体)学不可以已。
(板书:学不可以已)
师:请同学们齐背第一自然段
生:(集体)学不可以已君子博不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师:请问本段论述了什么内容?(学生举手)××同学回答。
生(1):论述了学习的意义。
师:运用什么方法论述的?
生(1):比喻。
师:很好。本文作者运用了5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者
第5篇:《孙权劝学》课堂教学实录
《孙权劝学》课堂教学实录
【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语文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这是一个名人单元。文言文《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师: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和久必分。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他就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
第6篇:《孙权劝学》课堂教学实录
《孙权劝学》课堂教学实录
《孙权劝学》课堂教学实录1
讲完语文版八上第六单元古文二则:《孙权劝学》《祖逖北伐》,课后练习处理完了,还有不少时间,于是我即兴来了下一段:
师:“同学们,这两篇文章都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老师说过,他的这本书是想给谁看的呀?”
生齐:“皇帝。”
师:“好,今天你们读了其中两篇,也是皇帝了。”
师做下跪状:“臣向各位‘小皇帝’请安!”
学生哄笑。
师:“敢问各位皇帝,读懂了吗?”
生兴奋地齐声:“懂了。”
师:“好。先就《孙权劝说》来说吧,你们如果真是皇帝,应该得到什么借鉴呢?”
学生沉默。
师:“换句话说,有什么启发什么认识。”
生:“要关心手下人。”
师:“怎么关心,把自己的王位让给他?”
生:“不是,让他们多掌握知识。”
师:“哦,在学识上关心手下人。对,皇帝手下的`人有了知识就能帮助他治国了,孙权真聪明。”
师:“还有吗?”
学生沉默。
师提示:“如果孙权是个不学无术的君主,吕蒙会听他的吗?”
学生齐声:“不会”
师:“为什么?”
生:“只有自己有知识,才能说服别人。”
师:“哦,这么回事。事事要
第7篇:《孙权劝学》的课堂教学实录
《孙权劝学》的课堂教学实录
师:谢谢大家。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篇关于学习的古代故事。说到学习,老师在平时的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同学。一开始的时候,这些同学学习成绩还不错,但是越往后走呢,成绩越差,到最后,这些同学干脆就放弃了。问他们为什么会退步这么快。他们是这样回答的:老师,我学不进去。老师,我听不进去。老师,我总是记不住――在这儿,我们可以分析一下这些同学成绩下降的原因。我认为,刚才这些同学所说的理由,其实都不能算作是理由。真正导致他们学习成绩下降的,是学习态度问题。是学习自信心问题。由于对学习失去了信心,所以也就没有了学习的动力。没有了动力,自然就会后退。我不知道咱们在座的各位同学当中,有没有出现这样的问题。如果没有,自然最好,如果有,希望今天学习了这则故事,能够给你带来一些启示。一起走进――<孙权劝学>。(板书课题)
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篇文章它的出处。这篇文章选自哪一本书?(资治通鉴)作者是谁?(司马光)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资治通鉴和司马光?
生:资治通鉴是北宋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
第8篇:《孙权劝学》《祖逖北伐》课堂教学实录
《孙权劝学》《祖逖北伐》课堂教学实录
讲完语文版八上第六单元古文二则:《孙权劝学》《祖逖北伐》,课后练习处理完了,还有不少时间,于是我即兴来了下一段:
师:“同学们,这两篇文章都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老师说过,他的这本书是想给谁看的呀?”
生齐:“皇帝。”
师:“好,今天你们读了其中两篇,也是皇帝了。”
师做下跪状:“臣向各位‘小皇帝’请安!”
学生哄笑。
师:“敢问各位皇帝,读懂了吗?”
生兴奋地齐声:“懂了。”
师:“好。先就《孙权劝说》来说吧,你们如果真是皇帝,应该得到什么借鉴呢?”
学生沉默。
师:“换句话说,有什么启发什么认识。”
生:“要关心手下人。”
师:“怎么关心,把自己的`王位让给他?”
生:“不是,让他们多掌握知识。”
师:“哦,在学识上关心手下人。对,皇帝手下的人有了知识就能帮助他治国了,孙权真聪明。”
师:“还有吗?”
学生沉默。
师提示:“如果孙权是个不学无术的君主,吕蒙会听他的吗?”
学生齐声:“不会”
师:“为什么?”
生:“只有自己有知识,才能说服别人。”
师:“哦,这么回事。事事要从自己做起,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