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历史《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教案
第1篇:初二历史《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教案
第四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教学目的: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义和团的兴起、八国联军入侵、八国联军的滔天罪行、《辛丑的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二、重点和难点:《辛丑的条约》及其对中国社会的严重危害
导入新课:21世纪的钟声敲响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地提高,以至于有人说21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而在20世纪的钟声敲响时,帝国主义发动了第五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那么,帝国主义为什么要发动这场战争呢?这场战争给灾难深重的中国又带来了怎样的危害呢?(板书课题)
一、八国联军的入侵:
1898年,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哪些租借地和势力范围?)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深入,中国出现了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1、入侵的目的:扑灭义和团的反帝斗争,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2、八国联军的入侵:
(1)组成:
(2)路线:大沽—天津-北京
1900年6月,英、美、法、俄、德、意、日、奥八国组成侵略联军,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天津租界出发,向北京进犯、由西摩尔率领的侵略军,沿途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的阻击。乘火车从天津到北京只需几个小时的路程,侵略者费了四天的时间才走了全程的一半——到达廊坊车站。6月14日,义和团攻进这座车站,杀死侵略军多人。几天以后,义和团再向据守在廊坊的侵略军猛攻,歼敌几十人。侵略军被迫撤退到杨村车站,又遭到义和团的狙击,死伤几十人。侵略军沿运河向天津逃命,直到26日,才在俄国援军的帮助下,逃回天津租界,死伤三百人。后来西摩尔回忆这件事说:“义和团所用设为西式枪炮。则所率联军必全体覆没。”当西摩尔联军在廊坊受阻时,八国联军30多艘军舰准备进攻大沽炮台,联合舰队向大沽守将罗荣光发出最后通谍,威迫中国守军交出炮台。罗荣光严词拒绝。侵略军向大沽炮台发起进攻,罗荣光率部英勇抵抗,敌人死伤260多人,击沉击伤敌舰6艘,6个小时之后,大沽炮台失守,天津门户被打开。侵略军增兵至2万人左右,大举向天津进犯,义和团猛烈的打击敌人,在战斗中,守卫天津的将领聂士成阵亡,天津很快陷落。大沽炮台失守的消息传到北京后,6月21日清政府被迫宣战。在北京,义和团民向东交民巷的外国使馆发动猛烈进攻,烧毁比、奥、荷、意四国使馆。清政府虽然向各国宣战,但是没有真正抵抗的决心。慈禧太后很快就下令停止攻击使馆,继而派人给使馆送去米面、蔬菜、瓜果等物品。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仓皇出逃。9月下旬,德国元帅瓦德西任联军总司令,增兵至10万,继续扩大侵略。
二、八国联军的罪行
1、屠杀:在天津,侵略者在位于市中心的鼓楼架起大炮,对准逃难群众猛轰,在帝国主义的屠杀下,整个天津城内,“但见死人满地,房屋无存。”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进行了更加疯狂的屠杀,很多地方“尸骨堆积如山”,无数家庭“虚无一人,而遗尸未殓,出户外”,东北地区俄国的屠杀情况见书。
2、劫掠:除课本所举例子外,补充:八国联军在占领北京后,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天,钦天监的古铜天文仪器被德法瓜分,他们洗劫了堆满金银翡翠和历朝宝物的皇宫、颐和园、三海,抢劫府衙库款。各处库款,所失约6000万两。大量珍贵的文物图书(包括《永乐大典》在内)的各种珍贵的图书损失达4万多册。侵略军以搜捕义和团为名,“三五成群,身挎洋枪,手持利刃,在各街巷挨户踹门而入。卧房密室,无处不至,翻箱倒柜,无处不搜。凡银钱、钟表、细软值钱之物,劫掠一空,谓之扰城。稍有拦阻,即被戕害。”联军统率瓦德西说:“所有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细数目将永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据估计损失约为10亿。
3、焚烧
三、《辛丑的条约》的签订:
各国提出《议和大纲》12条,并声称这些条件无可更改,强迫清政府接受,慈禧太后见对列强不把她当做“祸首”加以惩办,感到大喜过望,为继续保存清政府而感到庆幸,满意地批准了这个条约,并厚颜无耻地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1、时间:1901年
2、内容:经济上:赔款
政治上:划定……清政府保证严禁……
军事上:拆毁……
3、危害:
《辛丑的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丧权最多、对中国社会危害最大的条约。空前巨额的赔款,白银总数竟达10亿两,相当于清政府年财政收入的12倍,这是清政府的财政沉重负担。因此战后清政府为了弥补财政亏欠,不得不大量借外债来偿付赔款。这些外债往往附有苛刻的条件,从而使中国经济命脉掌握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手中。清政府的财政收入除田赋外,几乎全部被帝国主义列强所控制。这些赔款又被清政府层层转嫁到人民头上。条约签订后,江苏上交的钱税每年增加250万两、四川增加220万两、广东增加200万两。关于划定使馆界、拆毁炮台及在军事要地驻兵的规定,使从渤海湾到北京城的通道完全处于帝国主义直接的军事控制之下,从此北京大门洞开,大大便利了帝国主义的军事侵略。总之《辛丑的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实际上变成了洋人的朝廷,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从此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列位,你道今日中国还是满洲政府的吗?早已经是各国的了。那些财政权、铁道权、用人权,一概拱手送与洋人。洋人全不要费力,要怎么样,只要下一个号令,满洲政府就立刻奉行。中国虽说未曾瓜分,其实已经瓜分数十年了。”
章炳麟讽慈禧七十生辰“今日幸颐和,明日幸北海,何日再幸古长安?亿万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五十割交趾(越南),六十割台湾,七十更割辽东地,廿余省版图渐蹙,预期万寿祝疆无。”
练习:近代中国是怎样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第2篇:初二历史《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教案
初二历史《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教案
第四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教学目的: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义和团的兴起、八国联军入侵、八国联军的滔天罪行、《辛丑的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二、重点和难点:《辛丑的条约》及其对中国社会的严重危害
导入新课:21世纪的钟声敲响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地提高,以至于有人说21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而在20世纪的.钟声敲响时,帝国主义发动了第五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那么,帝国主义为什么要发动这场战争呢?这场战争给灾难深重的中国又带来了怎样的危害呢?(板书课题)
一、八国联军的入侵:
1898年,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哪些租借地和势力范围?)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深入,中国出现了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1、入侵的目的:扑灭义和团的反帝斗争,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2、八国联军的入侵:
(1)组成:
(2)路线:大沽—天津-北京
1900年6月,英、美、法、俄、德、意、日、奥八国组成侵略联军,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天津租界出发,向北京进犯、由西摩尔率领的侵略军,沿途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的阻击,。乘火车从天津到北京只需几个小时的路程,侵略者费了四天的时间才走了全程的一半——到达廊坊车站。6月14日,义和团攻进这座车站,杀死侵略军多人。几天以后,义和团再向据守在廊坊的侵略军猛攻,歼敌几十人。侵略军被迫撤退到杨村车站,又遭到义和团的狙击,死伤几十人。侵略军沿运河向天津逃命,直到26日,才在俄国援军的帮助下,逃回天津租界,死伤三百人。后来西摩尔回忆这件事说:“义和团所用设为西式枪炮。则所率联军必全体覆没。”当西摩尔联军在廊坊受阻时,八国联军30多艘军舰准备进攻大沽炮台,联合舰队向大沽守将罗荣光发出最后通谍,威迫中国守军交出炮台。罗荣光严词拒绝。侵略军向大沽炮台发起进攻,罗荣光率部英勇抵抗,敌人死伤260多人,击沉击伤敌舰6艘,6个小时之后,大沽炮台失守,天津门户被打开。侵略军增兵至2万人左右,大举向天津进犯,义和团猛烈的打击敌人,在战斗中,守卫天津的将领聂士成阵亡,天津很快陷落。大沽炮台失守的消息传到北京后,6月21日清政府被迫宣战。在北京,义和团民向东交民巷的外国使馆发动猛烈进攻,烧毁比、奥、荷、意四国使馆。清政府虽然向各国宣战,但是没有真正抵抗的决心。慈禧太后很快就下令停止攻击使馆,继而派人给使馆送去米面、蔬菜、瓜果等物品。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仓皇出逃。9月下旬,德国元帅瓦德西任联军总司令,增兵至10万,继续扩大侵略。
二、八国联军的罪行
1、屠杀:在天津,侵略者在位于市中心的鼓楼架起大炮,对准逃难群众猛轰,在帝国主义的屠杀下,整个天津城内,“但见死人满地,房屋无存。”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进行了更加疯狂的屠杀,很多地方“尸骨堆积如山”,无数家庭“虚无一人,而遗尸未殓, 出户外”,东北地区俄国的屠杀情况见书。
2、劫掠:除课本所举例子外,补充:八国联军在占领北京后,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天,钦天监的古铜天文仪器被德法瓜分,他们洗劫了堆满金银翡翠和历朝宝物的皇宫、颐和园、三海,抢劫府衙库款。各处库款,所失约6000万两。大量珍贵的文物图书(包括《永乐大典》在内)的各种珍贵的图书损失达4万多册。侵略军以搜捕义和团为名,“三五成群,身挎洋枪,手持利刃,在各街巷挨户踹门而入。卧房密室,无处不至,翻箱倒柜,无处不搜。凡银钱、钟表、细软值钱之物,劫掠一空,谓之扰城。稍有拦阻,即被戕害。”联军统率瓦德西说:“所有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细数目将永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据估计损失约为10亿。
3、焚烧
三、《辛丑的条约》的签订:
各国提出《议和大纲》12条,并声称这些条件无可更改,强迫清政府接受,慈禧太后见对列强不把她当做“祸首”加以惩办,感到大喜过望,为继续保存清政府而感到庆幸,满意地批准了这个条约,并厚颜无耻地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1、时间:1901年
2、内容:经济上:赔款
政治上:划定……清政府保证严禁……
军事上:拆毁……
3、危害:
《辛丑的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丧权最多、对中国社会危害最大的条约。空前巨额的赔款,白银总数竟达10亿两,相当于清政府年财政收入的12倍,这是清政府的财政沉重负担。因此战后清政府为了弥补财政亏欠,不得不大量借外债来偿付赔款。这些外债往往附有苛刻的条件,从而使中国经济命脉掌握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手中。清政府的财政收入除田赋外,几乎全部被帝国主义列强所控制。这些赔款又被清政府层层转嫁到人民头上。条约签订后,江苏上交的钱税每年增加250万两、四川增加220万两、广东增加200万两。关于划定使馆界、拆毁炮台及在军事要地驻兵的规定,使从渤海湾到北京城的通道完全处于帝国主义直接的军事控制之下,从此北京大门洞开,大大便利了帝国主义的军事侵略。总之《辛丑的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实际上变成了洋人的朝廷,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从此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列位,你道今日中国还是满洲政府的吗?早已经是各国的了。那些财政权、铁道权、用人权,一概拱手送与洋人。洋人全不要费力,要怎么样,只要下一个号令,满洲政府就立刻奉行。中国虽说未曾瓜分,其实已经瓜分数十年了。”
章炳麟讽慈禧七十生辰“今日幸颐和,明日幸北海,何日再幸古长安?亿万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五十割交趾(越南),六十割台湾,七十更割辽东地,廿余省版图渐蹙,预期万寿祝疆无。”
练习:近代中国是怎样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第3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共17篇)由网友 “非正经生活实录” 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篇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素材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发展以及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掌握《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危害。
2.明确中国近代历史的两条线索,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能力。
过程方法 通过分组学习,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增加课堂容量。
情感态度
1.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 的道理,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
2.通过学习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史实,培养学生的情感,使其继承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反抗外辱的优良传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
教学难点 《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方法一: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晚清悲歌》(《中华历史五千年》之二十一集)中
第4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_教案
第四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和发展的大致情况
2、识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时间和组成八国联军的八个国家及《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和主要内容
3、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目的,知道八国联军抢掠北京的暴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分析义和团运动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培养学生抓住主要矛盾、一分为二地分析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逐条分析《辛丑条约》的危害,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分析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义和团战士和清军部分爱国官兵团结战斗、共同杀敌的史实,让学生理解人民群众中蕴藏着伟大的力量和不屈的民族精神,加深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解
2、通过揭露八国联军破坏和掠夺中国国宝、践踏中华文明的罪行,使学生永远牢记国耻、国难,树立振兴中华的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
重点: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斗争;《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难点: 《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严重危害的认识。【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
第5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管理学院
摘要: 1900年(清光绪26年)英、法、德、美、日、俄、意、奥等国派遣的联合远征军,为镇压中国北方义和团运动而入侵中国所引发的战争。八国联军的行动,直接造成义和团的消灭,以及京津一带清军的溃败,迫使慈禧太后挟光绪帝逃往陕西西安;最终清廷与包含派兵八国在内的11国签订《辛丑条约》,付出庞大的赔款,并丧失多项主权。华北大乱之际,东南各省督抚自行宣布中立,从此清中央政府权威低落,汉族权臣抬头。战争也引起了列强在华势力的变化,并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日俄两国为争夺中国东北及朝鲜利益而引发的日俄战争。
键词:八国联军
义和团运动
扶清灭洋
清军 辛丑条约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国际地位因此一落千丈。西方列强便开始对中国这块肥肉垂涎三尺。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热潮。而随着战争赔款的加深,人民不堪重负,终于引起了义和团运动,清政府内忧外患,无力抵抗,因此西方列强更加放肆,趁火打劫,妄图吞霸中国。战争起因:本目的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瓜分中国
第6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八国联军侵占北京:1900年春,义和团势力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予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6月为镇压义和团反帝国斗争,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2000多人,由英国海军西摩尔率领,从大沽到天津向北京进犯。义和团奋起狙击侵略军,在廊坊一带把侵略军围困,经过激烈战斗,侵略军死伤多人,狼狈逃回天津。
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凶恶本质。
2、《辛丑条约》 时间:1901年
签订国家: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主要内容: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影响:《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伤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学习与思考:
1、19世纪中后期,面对外敌入侵,中
第7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及《辛丑条约》的签订。
二、学习重难点: 1《辛丑条约》。2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以及教训。
三、知识梳理:
㈠、阅读教材第一标题“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标化知识点,完成学案。
1、背景: 年春,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指 侵略势力。
2、经过: 年6月,为镇压 反帝爱国运动,八国联军由天津向 进犯。在 被义和团围困,经过激烈战斗,狼狈逃回天津。
3、罪恶:1900年8月中旬,攻占,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㈡、阅读教材第二标题“《辛丑条约》”,标化知识点,完成学案。
1、签订: 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 》。
2、主要内容: 经济: 政治:。军事: 外交:
3、危害:《
》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严重损害了。
标志:清政府完全成为 统治 的工具。中国 沦为。
㈢、合作探讨(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
1.结合《辛丑条约》的内容,分析该条约的签订带来什么严重的危害?
2.《辛丑条约》签订后,有人指出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第8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复习导入 树形结构
二、1、看视频
看到哪些信息?
2、读课本
3、学生说战争的起因、时间、经过、结果、影响 学生说有关义和团运动兴起和发展的信息。
4、八国、廊坊大捷——廊坊阻击战义和团虽然取得了大捷。但仍然没有阻止侵略军攻占天津和北京。下面,我们就来看详细内容。
5、8月中旬,攻占北京。慈禧太后带领光绪帝仓皇出逃。
教师引申]清政府的这种腐败、妥协,只能给中国带来灾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后,火烧圆明园,使闻名世界的皇家园林付之一炬。八国联军进北京后,更是肆无忌惮地烧、杀、抢、掠,犯下了滔天罪行。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彩色字内容。从中了解八国联军在北京城欠下中国人民的一笔笔血债。
[教师引导]同学们想一下,在中国近代史上,也是一次列强侵华战争,也是最高统治者出逃,也以签订了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结束。下面请同学们回忆、讨论,这是哪一次战争,当时出逃的皇帝是谁?最后签订了什么条约?为什么会在较短的时间内京城被两次攻破?这说明了什么?
这一方面表明了列强的船坚炮利,另一方面又表明清朝的腐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