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日夜渡海》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2022-10-22 08:07:33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六月二十日夜渡海》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

苏 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②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③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①此诗为哲宗病死、诗人遇赦自海南岛渡海返回大陆时所作。②苦雨终风:下个不停的雨,吹个不停的风。③鲁叟乘桴:孔于曾慨叹自己的主张无法实现,想坐木筏到海外去。

(1)第一联和第二联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3分)

(2)诗中最能体现作者人生态度的是哪一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4分)

【参考答案】

(1)(3分)第一问:比喻(1分);第二问: 用“苦雨终风”变晴,“云散月明”喻自己受到的各种打击和挫折已终结(1分),表达了遇赦北还的喜悦之情(1分)。

(2)(4分)第一问: “九死南荒吾不恨” (1分)。第二问:遭受人生打击,历尽坎坷艰险,(1分)仍心胸坦荡,乐观豁达(2分)。

3.这首诗颈联中所说的“鲁叟”是指 ,而“乘桴”说的是 。(2分)

4.纪昀评此诗说:“前半纯是比体。如此措辞,自无痕迹。”“比”,即“以彼物比此物”;请你具体说说,在这首诗的前两联中,作者是如何运用“比”的手法的?(5分)

参考答案:

3. (2分)鲁叟指的是孔子,“乘桴”是说孔子曾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感慨之言。

4. (5分)首句“参横斗转”是深夜与黎明交替时分,比喻人生的黑暗即将过去;次句“苦雨终风”喻指南来所受的种种迫害;“也解晴”比喻迫害终于结束了;“云散月明”比喻所有围绕自己的**均已结束;“天容海色”比喻自己的光风霁月的人格。

译文:

发船渡海正是三更时分,参星横挂在天上,北斗七星的斗柄已转得很低。连绵下个不止的阴雨,总有停的时候;成天刮个不停的风,也总有止住的时候。天上的乌云散了,一弯明月挂在天空,不知这景致是什么人安排点缀的?其实天空的'面貌,海水的颜色,本来就是澄澈清白的,不需要外力的洗刷。我本想学“乘桴”退出官场,现在不用了,孔子的主意对我来说是用不着了。如今政局转为平和,我也是大略领会到黄帝的《咸池》乐曲温润的乐声了。被贬到这南方边远的荒岛上虽然是九死一生,但我并不悔恨。因为这次南游见闻奇绝,是平生所不曾有过的。

赏析: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是北宋诗人苏轼的一首七言律诗。1094年(绍圣元年),宋哲宗亲政,蔡京、章惇之流执掌朝政,专整元祐旧臣;苏轼更成了打击迫害的主要对象,一贬再贬,由英州(州治在今广东英德)而至惠州,最后远放儋州(州治在今广东儋县,辖境在今海南),前后七年。直到哲宗病死,才遇赦北还。这首诗,就是1100年(元符三年)六月自海南岛返回时所作。诗中回顾了他在南方流放的经历,表达了他九死不悔的倨傲之心和旷达豪放的襟怀。

苏轼绍圣四年(一O九七)被贬海南,六月十一日渡海南下,次日至海南岛,元符三年(一一OO)五月遇赦,六月二十明晃晃度海北上,量移(被贬到远方的官员,遇赦酌量移到较原地靠京城较近的地方做官)廉州(今广西合浦、灵山等地),在海南岛稽留的时间正好是三年零八天。这首诗就是写渡海北上那个晚上的情景。

头一句说发船渡海正是三更时分(约在晚上十一时至十二时),参星横挂在天上,北斗七星的斗柄已转得很低。这里关于星斗的描写是化用古人“月没参横,北斗阑干”的诗句,可能是当时的真实情景,也可能不是,只是用来说明渡海的时间是在半夜里,也说明黑夜即将过去,曙光就在前头,暗示他在政治上即将获得新生,这是一种比喻。后面三句也都是采用这种借景为喻的手法。

第二句说,连绵下个不止的阴雨(苦雨),总有止的时候,成天刮个不停的风(终风),也总有停的时候,它们“也解晴”,也能变成风静晴朗的天气。也可能当时确是雨霁云收风平浪静,但这里主要的用意不在写景,而在比喻,说明他受到各种打击和排斥 , 也总有结束的时候,今天遇到大赦,就象久经风雨见到晴天那样,心情舒畅,充满希望。第三句说,天上的乌云散了,一弯明月挂在天空,不知这景致是什么人安排点缀的?这景色主要也是用来作比喻的,意思是说,这次遇赦,不知是谁在朝廷帮忙说情,为我驱散政治上的乌云的?第四句说,天空的面貌,海水的颜色,本来就是澄澈清白的。这句承接上句,也是一种比喻,意思说,在政治上,不用别人帮我洗刷污垢,我本来就是清清白白的。有人评论说:“前半纯是比喻,如此措辞,自无痕迹。”就是说,前面四句都是用比喻的手法。的确是这样的,前四句象是写景,实则写意,比喻巧妙,不露痕迹,形象鲜明,而且还含有深刻的哲理意味。五六句是议论。孔丘曾经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意思说,政治主张行不通就算了,可以乘坐小木筏漂到海上去。第五句说,徒然剩下鲁国老人孔丘(鲁叟)关于“乘桴”的主意。言外之意是,本想学“乘桴”退出政治舞台的,现在不用学这个了,孔丘的主意对我来说是用不着的了。传说古时黄帝演奏过《咸池》这个乐曲。第六句用了这个典故,说,我大略领会到黄帝的《咸池》乐曲温润的乐声了。言外之意是说,政局转为平和了。这一联对政治的议论,说明他对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并未完全丧失信心。

最后两句说,被贬到这南方边远的荒岛上(古时“九服”中有“荒服”,指极边远处),虽然九死一生,但我并不悔恨,正如屈原《离骚》说的“虽九死其犹未悔”;这次南游,见闻奇绝,是平生所不曾有过的,可以说是第一遭儿。他对这次被贬到海南岛表示不后悔,认为是一生中挺有意义的一段经历。“冠平生”应解为“超过平生见到的景色”。全诗情调高昂,表现了苏轼的乐观精神。

第2篇: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都经常看到阅读答案的身影,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答题技巧。相信很多朋友都需要一份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自己的阅读答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②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③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①此诗为哲宗病死、诗人遇赦自海南岛渡海返回大陆时所作。②苦雨终风:下个不停的雨,吹个不停的风。③鲁叟乘桴:孔于曾慨叹自己的主张无法实现,想坐木筏到海外去。

(1)第一联和第二联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3分)

(2)诗中最能体现作者人生态度的是哪一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4分)

【参考答案】

(1)(3分)第一问:比喻(1分);第二问:用“苦雨终风”变晴,“云散月明”喻自己受到的各种打击和挫折已终结(1分),表达了遇赦北还的喜悦之情(1分)。

(2)(4分)第一问:“九死南荒吾不恨”(1分)。第二问:遭受人生打击,历尽坎坷艰险,(1分)仍心胸坦荡,乐观豁达(2分)。

题目:

3.这首诗颈联中所说的“鲁叟”是指,而“乘桴”说的是。(2分)

4.评此诗说:“前半纯是比体。如此措辞,自无痕迹。”“比”,即“以彼物比此物”;请你具体说说,在这首诗的前两联中,作者是如何运用“比”的手法的?(5分)

答案:

3.(2分)鲁叟指的是,“乘桴”是说孔子曾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感慨之言。

4.(5分)首句“参横斗转”是深夜与黎明交替时分,比喻人生的黑暗即将过去;次句“苦雨终风”喻指南来所受的种种迫害;“也解晴”比喻迫害终于结束了;“云散月明”比喻所有围绕自己的**均已结束;“天容海色”比喻自己的光风霁月的人格。

译文:

发船渡海正是三更时分,参星横挂在天上,北斗七星的斗柄已转得很低。连绵下个不止的阴雨,总有停的时候;成天刮个不停的风,也总有止住的时候。天上的乌云散了,一弯明月挂在天空,不知这景致是什么人安排点缀的?其实天空的面貌,海水的颜色,本来就是澄澈清白的,不需要外力的洗刷。我本想学“乘桴”退出官场,现在不用了,孔子的主意对我来说是用不着了。如今政局转为平和,我也是大略领会到黄帝的《咸池》乐曲温润的乐声了。被贬到这南方边远的荒岛上虽然是九死一生,但我并不悔恨。因为这次南游见闻奇绝,是平生所不曾有过的。

赏析: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是北宋诗人的一首七言律诗。1094年(绍圣元年),宋哲宗亲政,蔡京、章惇之流执掌朝政,专整元祐旧臣;苏轼更成了打击迫害的主要对象,一贬再贬,由英州(州治在今广东英德)而至惠州,最后远放儋州(州治在今广东儋县,辖境在今海南),前后七年。直到哲宗病死,才遇赦北还。这首诗,就是1100年(元符三年)六月自海南岛返回时所作。诗中回顾了他在南方流放的经历,表达了他九死不悔的倨傲之心和旷达豪放的襟怀。

苏轼绍圣四年(一O九七)被贬海南,六月十一日渡海南下,次日至海南岛,元符三年(一一OO)五月遇赦,六月二十明晃晃度海北上,量移(被贬到远方的官员,遇赦酌量移到较原地靠京城较近的地方做官)廉州(今广西合浦、灵山等地),在海南岛稽留的时间正好是三年零八天。这首诗就是写渡海北上那个晚上的情景。

头一句说发船渡海正是三更时分(约在晚上十一时至十二时),参星横挂在天上,北斗七星的斗柄已转得很低。这里关于星斗的描写是化用古人“月没参横,北斗阑干”的诗句,可能是当时的真实情景,也可能不是,只是用来说明渡海的时间是在半夜里,也说明黑夜即将过去,曙光就在前头,暗示他在政治上即将获得新生,这是一种比喻。后面三句也都是采用这种借景为喻的手法。

第二句说,连绵下个不止的阴雨(苦雨),总有止的时候,成天刮个不停的风(终风),也总有停的时候,它们“也解晴”,也能变成风静晴朗的天气。也可能当时确是雨霁云收风平浪静,但这里主要的用意不在,而在比喻,说明他受到各种打击和排斥,也总有结束的时候,今天遇到大赦,就象久经风雨见到晴天那样,心情舒畅,充满希望。第三句说,天上的乌云散了,一弯明月挂在天空,不知这景致是什么人安排点缀的?这景色主要也是用来作比喻的,意思是说,这次遇赦,不知是谁在朝廷帮忙说情,为我驱散政治上的乌云的?第四句说,天空的面貌,海水的颜色,本来就是澄澈清白的。这句承接上句,也是一种比喻,意思说,在政治上,不用别人帮我洗刷污垢,我本来就是清清白白的。有人评论说:“前半纯是比喻,如此措辞,自无痕迹。”就是说,前面四句都是用比喻的手法。的确是这样的,前四句象是写景,实则写意,比喻巧妙,不露痕迹,形象鲜明,而且还含有深刻的意味。五六句是议论。曾经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意思说,政治主张行不通就算了,可以乘坐小木筏漂到海上去。第五句说,徒然剩下鲁国老人孔丘(鲁叟)关于“乘桴”的主意。言外之意是,本想学“乘桴”退出政治舞台的,现在不用学这个了,孔丘的主意对我来说是用不着的了。传说古时黄帝演奏过《咸池》这个乐曲。第六句用了这个典故,说,我大略领会到黄帝的《咸池》乐曲温润的乐声了。言外之意是说,政局转为平和了。这一联对政治的议论,说明他对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并未完全丧失信心。

最后两句说,被贬到这南方边远的荒岛上(古时“九服”中有“荒服”,指极边远处),虽然九死一生,但我并不悔恨,正如《》说的“虽九死其犹未悔”;这次南游,见闻奇绝,是平生所不曾有过的,可以说是第一遭儿。他对这次被贬到海南岛表示不后悔,认为是一生中挺有意义的一段经历。“冠平生”应解为“超过平生见到的景色”。全诗情调高昂,表现了苏轼的乐观精神。

第3篇: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阅读答案

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阅读答案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我们都可能会接触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的领会题意和知识点,有助于个人提升。一份好的阅读答案都具备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阅读答案1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②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③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①此诗为哲宗病死、诗人遇赦自海南岛渡海返回大陆时所作。②苦雨终风:下个不停的雨,吹个不停的风。③鲁叟乘桴:孔于曾慨叹自己的主张无法实现,想坐木筏到海外去。

(1)第一联和第二联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3分)

(2)诗中最能体现作者人生态度的是哪一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4分)

【参考答案】

(1)(3分)第一问:比喻(1分);第二问:用“苦雨终风”变晴,“云散月明”喻自己受到的各种打击和挫折已终结(1分),表达了遇赦北还的喜悦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苏轼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全诗及赏析

苏轼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全诗及赏析

苏轼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释:

①参(shēn)横斗转——参星横斜,北斗星转向,说明时值夜深。参,斗,两星宿名,皆属二十八星宿。横,转,指星座位置的移动。

②苦雨终风——久雨不停,终日刮大风。

③“天容”句——青天碧海本来就是澄清明净的。比喻自己本来清白,政乱污陷如蔽月的浮云,终会消散。

④鲁叟——指孔子。乘桴(fú)——乘船。桴,小筏子。据《论语·公冶长》载,孔子曾说:“道(王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⑤奏乐声——这里形容涛声。也隐指老庄玄理。《庄子·天运》中说,黄帝在洞庭湖边演奏《咸池》乐曲,并借音乐说了一番玄理。轩辕,即黄帝。

⑥南荒——僻远荒凉的南方。恨——悔恨。

⑦兹游——这次海南游历,实指贬谪海南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变得更为美好。《晋书·谢重传》载:重在司马道子家作客,正值月色明净。道子认为极好,谢重却认为不如有点云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六月二十日夜渡海的诗歌阅读练习题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的诗歌阅读练习题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苏轼

参横斗转②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①1094年,蔡京、章惇之流执政,元祐旧臣苏轼成了迫害的主要对象,一贬再贬,由英州而至惠州,最后远放儋州(辖境在今海南),前后七年才遇赦北还。这首诗,就是1100年六月自海南岛返回时所作。②参(shēn)横斗转参星横斜,北斗星转向,时值夜深。

21.这首诗颈联中所说的鲁叟是指 ,而乘桴说的是 。(2分)

22.纪昀评此诗说:前半纯是比体。如此措辞,自无痕迹。比,即以彼物比此物;请你具体说说,在这首诗的前两联中,作者是如何运用比的手法的?(5分)

参考答案:

21. (2分)鲁叟指的`是孔子,乘桴是说孔子曾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感慨之言。

22. (5分)首句参横斗转是深夜与黎明交替时分,比喻人生的黑暗即将过去;次句苦雨终风喻指南来所受的种种迫害;也解晴比喻迫害终于结束了;云散月明比喻所有围绕自己的**均已结束;天容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六月原文翻译及赏析

六月原文翻译及赏析

六月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去岁重阳日得彦威信附六月间二小倒及从弟倒

今节恩赐沐,把菊开清尊。

天涯信音来,扩缄为一欣。

展视未竟幅,泪雨益帨帉。

辞家甫八年,边尘覆全坤。

平生几亲故,半为捕鱼死魂。

纵脱虎口涎,亦复马鬣坟。

所幸二犹子,从弟偕诸孙。

崎岖矛戟中,偶得性命存。

意欲守丘垅,死不去榆枌。

是我时陈卿,受命开帅垣。

奋身艰危际,勉图戡济勋。

铲壕峙城壁,锄荒列营屯。

敌至誓固守,为力良艰勤。

变故起肘腋,辕账塞轒輼。

一死事则已,万恨谁与论。

遗氓能几何,天未许贷原。

貔虎暂敛退,寇盗不定期纷纷。

哀我数子者,挈孥竞惊奔。

亦不免维絷,恐迫甚滋焚。

掠夺寺得脱,归来匿空村。

生涯荡无余,暴敛何寡恩。

万里无视诉我,重我忧心熏。

尔苦我得知,尔创我得扪。

岂不忆松槚,岁时荐炮燔。

永惟宗祀计,忍自遏其源。

威也吒我久,尚以穷愁言。

宁不思尔曹,命危豺虎群。

安得田二顷,有屋休寒暄。

顺风招之来,相与共饔餐。

皇后职生化,蛰蛰庶且蕃。

胡忍趣其毙,狝割如羔豚。

夙传老上殒,国乱犹丝棼。

若为秋风高,已复群吠狺。

呼童具黑渖,襞纸当前轩。

未完,继续阅读 >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