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其实不冷600字作文
第1篇:油滑”其实不油滑
“油滑”其实不油滑
---浅谈鲁迅《故事新编》“油滑”
目 录
摘要···························································1 Abstract·······················································1 前言···························································2 正文···························································2
一、“油滑”表现············································21、战斗的“油滑”········································22、赞美的“油滑”········································33、悲凉的“油滑”········································4
二、“油滑”的渊源··········································41、远渊·················································42、近渊·················································5
三、“油滑”的审美价值······································61、幽默的快乐···········································62、笑中含泪,喜中藏悲的情感激荡·························7 结论··························································8 参考文献······················································9 致谢··························································10
摘 要
鲁迅的《故事新编》因满篇“油滑”而备受关注。其实,“油滑”只是表层现象,究其实质,“油滑”正是作者深刻思想和巧妙手法的体现。作为一种艺术手法,“油滑”的产生既有传统文化的影响,也受到国外相关作品的启发,但主要是由主体创作心理、文体意识、文艺思想共同作用而形成的。这种“油滑”艺术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关键词:油滑 思想深刻性 随意点染 渊源 审美价值
Abstract luxun's for full “flattering” and is a major concern.In fact, “flattering” is a surface phenomenon, investigate its eence, “flattering” embodies the author deep thoughts and gimmicky.As an artistic technique, “flattering” both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lso inspired by related work abroad, but mainly by the subject creative psychology, literary style consciousne, combination of literature and art thoughts.This “flattering” art has its unique aesthetic value.Keywords: flattering thought profundity random transition, origin of aesthetic value
前 言
鲁迅的第三部小说集《故事新编》一经问世便备受关注,当今学界也兴起了一股研究热潮。其主要原因首先在于“油滑”在作品中的大量运用。为什么鲁迅先生会一反其在《呐喊》、《彷徨》中一贯的严肃,深沉,阴冷,稳实的风格而“油滑”起来了呢?这种“油滑”的手法在作品中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这种手法的产生有什么渊源,其审美价值又如何呢?
一、“油滑”表现
“油滑”作用于我们的直觉的是,它混合着插科打诨、嬉皮幽默、滑稽怪诞、刻意自嘲、揶揄戏弄、做作扭曲、时空交错、乱点鸳鸯等多个意思。但是,这只是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诚如茅盾所言:“用历史事实为题材的作品,自五四以来,有了新的发展。鲁迅先生是这一方面的伟大的开拓者和成功者。在《故事新编》中,鲁迅先生以他特有的锐利的观察,战斗的热情,和创作的艺术,非但‘没有将古人写得更死’,而且将古人和现代错综交融,成为一而二,二而一。”可见,“油滑”其实不油滑,而是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也是一种圆熟巧妙的艺术手法。
1、战斗的“油滑”
有人称《故事新编》中的“油滑”为“鲁迅风骨”,就是因为它证明了鲁迅在险恶的历史条件下,依然一如既往地保持了自己“纠缠如毒蛇,执着如怨鬼”的韧战、实战精神。在与无边黑暗的抗争中,传统的、严肃的肉搏反而显得滑稽,而这种“油滑”,可使战斗者保持一种心理优势,利于调整与黑暗世界的距离。
“油滑”的开端,便是斗争的需要。鲁迅在《故事新编·序言》中说:“第一篇《补天》,原先题作《不周山》,还是1922年冬天写成的。开始是很认真的„„不幸正看见了谁(现在忘记了名字)的对于汪静之君的《惠的风》的批评,他说要含泪哀求,请青年不要再写这样的文字,这可怜的阴险使我感到滑稽,当再写小说时,就无论如何,止不住有一个古衣冠的小丈夫,在女娲的两题之间出现了,这就是从认真陷入了‘油滑’ 的开端。”可见,这一“油滑”的开端,就是斗争的需要。
四年以后,鲁迅从北京来到厦门,又从古书里掇拾材料,完成了《奔月》和《铸剑》。从《奔月》里的逢蒙到《铸剑》里的嗜杀的国王和颟顸的大臣,人们仍然可以在作家的鞭打中看出现实生活的投影。作品歌颂了羿和黑色人的战斗的性格,反映鲁迅主张韧战,壕堑战,“对于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决、持久不断”的彻底的思想。当他还没有从现实中充分地看到推翻旧秩序的积极力量的时候,鲁迅选择历史人物,通过他们正面地表达自己的战斗意志,虽然或多或少地流露着寂寞的情绪,却和前一阶段小说里的艺术形象不同,在羿和黑色人的身上,已经较多地熔铸了作家自己的理想。
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在后期五篇里有着深刻的反映。中国人民历经军阀战祸与自然灾害,农村经济破产,城市生产萎缩,在这水深火热的日子里,军国主义的日本突然侵占东北,步步进逼,国际帝国主义者以国际联盟为工具,阴谋共管中国。蒋介石对外采取投降政策,对内大举进攻革命根据地。一切新的和旧的社会渣滓乘间浮了起来。文艺领域内的思想更为混乱,逃避现实的作品不断出现。鲁迅对这些现象表示极度的愤慨。鲁迅运用崭新的艺术的形式进行扫荡,和杂感呼应作战,从高处着眼,为“现在”抗争。
2、赞美的“油滑”
三十年代,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人民群众越来越显示出其作为革命的生力军的雄壮气势,鲁迅不再苦吟“寄意寒星荃不察”,他意识到了在革命的洪流中,领袖的重要作用以及群众的积极力量,这促使他作品里终于塑造出平凡而又高大的正面人物的形象。这真可以说,是鲁迅思想上和创作上一次质的飞跃,一次伟大的飞跃。
《理水》和《非攻》在进行社会批判的同时,着重地写了禹和墨两个正面人物。鲁迅不仅从正面描绘出禹具有劳动农民的外貌,还概括了中国农民优秀的品质:勤劳,刻苦,朴素,从沉默中显出坚韧和力量。同时,作品借助各种场面,文化山上学者烦琐无聊的议论,水利局里大员声势煊赫的考察,通过周围那些卑微的灵魂和庸俗的言行,运用“油滑”的艺术手法进行揭露和嘲讽,从而反衬出禹的高大,塑造了这个来自人民的英雄。墨子是一个躬自操劳的古代知识分子。和儒家相反,他是庶民阶层利益的代表者,主张身体力行,提倡自我牺牲的精神。鲁迅歌颂了这两个正面形象,正如他一九三四年在一篇杂感里说的:“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禹和墨子正是被当作“中国的脊梁”来描写的。
3、悲凉的“油滑”
鲁迅认为人的生命终点不过是“坟”,对人生抱有悲观虚无的看法这使他的一些作品中难免流露出孤独、悲凉和彷徨。将悲凉心境诉诸“油滑”的表达,这是无奈的自嘲。
《奔月》中,神射手羿竟然为了使爱妻不致每天吃乌鸦炸酱面而不辞辛苦,长途跋涉,却仍然没有幸免被遗弃的遭遇;《铸剑》中复仇者孤独、落寞的处境以及《非攻》中墨子为民请命,奔波劳碌,却遭自己的人民抢劫的结局都令人啼笑皆非,欲哭无泪。不难想到,这种创作便是鲁迅对自己作为一个文化战士,多年孤军作战,不被理解,甚至遭自己人误解的悲凉心境的自嘲式的表达。不过难得可贵的是,对人生的有限与虚无,鲁迅采取了积极抗争的态度,他笔下的过客,即使知道自己行程的终点不过是坟,还是一个人孤独前行,复仇者也义不容辞的完成了复仇使命,墨子也终不言悔;人生的虚无也没有使鲁迅陷入虚无主义的消极无为,相反激发起他生命的创造力与积极性,自始至终他没有放弃自身对民族,民众的义务。
二、“油滑”的渊源
《故事新编》已越来越引起当今文艺界的广泛关注,不少人自然是对“油滑”的成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严家炎等人从创作方法上引入现代主义特别是其中的表现主义理论进行分析,认为这种“油滑”是表现主义意义上‘自我表现’。也有人引入当前盛行欧美的狂欢、怪诞理论,认为“油滑”不过“是一种变异了的狂欢式的笑,是一种发自民间的独特诙谐体式”。这种观点角度新颖,但用当代所谓“狂欢理论”去套析现代文学中的独特现象,似乎有些生硬,并有脱离历史背景之虞。
我认为,立足本民族本国文化传统以及相关的文化现象,立足作家创作的时代背景,作家本人的人生观,思想状况,创作心理,文艺观等来探讨其创作手法的形成渊源才不会导致架空分析,空乏其谈。下面就从两个方面探讨一下油滑的渊源。
1、远源
“油滑”突然在鲁迅手中诞生,并成为现代文学中的独特现象,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有其深远的根基,非但可以在中国传统文化文艺理论及作品中寻得依据,而且也不排除接受了国外相关作品的影响。这种关于“油滑”渊源外因的方面我们称之为“远源”。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依据。刘勰《文心雕龙》中就有关于类似于“油滑”的艺术手法的论述;司马迁的《史记.滑稽列传》更是以一系列人物的滑稽言行肯定了“滑稽”
是一种艺术,不管是在行为还是在言谈中,还是在文学创作中,都有出人意料的效果,都值得借鉴。在中国传统文化长廊中,更是不乏运用“油滑”的艺术形式来表现的文学作品;而且在民间艺术作品中,“油滑”得更是淋漓尽致。鲁迅的“油滑”也与中国文化“油滑“传统有密切的关系,深受其影响和启发。
其次,国外相关作品的启发。所谓故事的“新”编便是对经典文本(典籍、神话传说、历史人物等)的重写。中国传统历史小说重写方式因受到史传“直抒其事”、“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的影响,在作品内部打上了具有强烈教化色彩的道德评判字眼。但是鲁迅作为小说家登上历史前台的时候,传统历史小说的生存语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晚清梁启超的大力推介以至新文化革命中的再次推动,小说已经脱离历史传统而成为一种开启民智的文学形式。在对日本历史小说的翻译与介绍之中,鲁迅便接触了一种新的重写方式。鲁迅于1921年将芥川龙之介的《鼻子》这篇小说翻译并发表在同年5月11日至13日的《晨报》副刊上。在对芥川龙之介的介绍中,对其创作手法,鲁迅表现出有力的褒奖,在《现代日本小说集“附录关于作者的说明》中就指出,芥川龙之介“„„复述古事并不专是好奇,还有他的更深的根据:他想从含在这些材料里的古人的生活中,寻出与自己的心情能够贴切的触着的或物,因此那些古代的故事经他改作之后,都注进新的生命,便与现代人生出干系来了。”鲁迅的这段评论,已经标示出了他对芥川历史小说重写方式的认同与称赞。因此可以认为,继翻译芥川氏之作品后第二年开始创作《故事新编》,很可能是受了其作品的启发。
2、近源
任何作品的诞生,都是创作主体主动投入的创造性发挥的结晶,脱离了创作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去探讨什么渊源,是毫无意义的;探讨《故事新编》“油滑”手法的渊源,自然不能脱离作家本人创作的现实境遇,历史观念,和创作心理之间的关系。我们不妨将这种由创作主体决定成因的因素称为“近源”。
首先,“油滑”笔调植根于鲁迅的创作心理。如果考察鲁迅在创作《故事新编》的心理状态,显然是复杂的。“鲁迅在创作《故事新编》的心态极为特别,与他创作杂文那种直接、具体、迫切的状态恰好是相反的。它极为自由,是一种游戏心态,一种超越,从容地玩弄和凝视着宇宙古今„„这就是鲁迅创作《故事新编》的一种心态:凝视、玩味、游戏、悲凉而又滑稽”。“油滑”笔调正是鲁迅自由而不拘束心理状态下的机智闪现,其本身所包含的戏弄性、游戏性、滑稽性和喜剧性,正好契合了鲁迅《故事新编》写作时的创作心理。
其次,鲁迅一以贯之的文体意识催生了“油滑”笔调。鲁迅强烈的关注现实的创作态度以及对艺术形式的开放性姿态,使他决不会违背内心去遵从某种固有的写作范式。“油滑”其实正是鲁迅戏谑的心态在历史小说中的散发,不论什么文体风格,不论什么时候,只要需要,鲁迅随时会爆发戏谑的灵感。任何约定俗成的文体规范或者条条框框都不能束缚鲁迅的灵感和创造。作为文体家的鲁迅,骨子里背负了更多的反叛因子,鲁迅有着对文体规约的清醒认识和打破藩篱界线的本能;同时,鲁迅爱发议论的天性扩散到其创作领域,使其小说、诗歌、短评、序跋、书信之中都充满了浓烈的杂感味,只要有所触动,便一吐为快。显然,“油滑”笔调对常规文体的反叛和背离是鲁迅一贯“反文体”意识的外在显现。鲁迅一旦找到适合自己的文体表达方式,便毫不犹豫地延续下去,“油滑”笔调便是其一。
最后,油滑的问世跟鲁迅推崇“艺术真实的”文艺观有密切关系,也是鲁迅“为人生”的文艺创作观的延续。前文提到,《故事新编》的创作很可能是对芥川龙之介重写方式的仿写。其实,更准确地说,是对芥川氏的创作手法的扬弃。在《现代日本小说集”译者附记》中,鲁迅毫不客气地指出不满于芥川氏的两点原因:“一是多用旧材料,有时近于故事的翻译;一是老手的气息太浓厚,易使读者不欢欣。”不难看出,在这二点上鲁迅已经显示出了与芥川创作旨趣的分野。
三、“油滑”的审美价值
任何一部作品都只有在它的读者的赏鉴中获得最后的形成。《故事新编》一经问世便引起广泛关注,而人们关注更多的毫无疑问是其鲜明突出的“油滑”的艺术特色,可以说,学界对“油滑”的研究形成了一股热潮,百家争鸣,精彩纷呈。如果“油滑”仅仅是油滑,肤浅的玩笑,耍贫的卖弄,是决不会如此备受关注的。相信,凡读过《故事新编》的,应定会产生和我一样的体会:油滑其实不油滑,而是有其特殊的审美价值,给人以巨大审美愉悦!
1、幽默的快乐
“油滑”最初还是由鲁迅自己提出来的,说对自己“陷入了油滑的开端”,对自己“很不满”,这自然是谦辞。幽默是可以让人获得快乐的,并且根据弗洛伊德的幽默快乐原则,快乐不是单方(读者)的,而是双方的,是乐己乐人的。读《故事新编》我们是快乐的。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就像玩笑和喜剧一样,幽默具有某种释放性的东西”鲁迅对“油滑”这种幽默艺术欲罢不能,情有独钟了整整十三年之久,不是因为偏爱,是因为胸中多郁闷之气,不吐不快。大喜,无疑荒唐;大悲,有失尊严;而幽默是最好的抒泄工具。二三十年代,对现实的失望、不满、批判,对被人误解的失落,痛苦,都诉之于“油滑”的幽默,无疑是一种对自己复杂情绪的释放。
第二,幽默也有一些庄严和高尚的东西。这个庄严,显然在于自恋的胜利之中,自我绝不因现实的挑衅而烦恼,不愿使自己屈服于痛苦,坚信自己不会被外部世界施加的创伤所影响;实际上,它表明这些创伤仅仅是他获得快乐的机会。对于鲁迅来说,“嬉笑怒骂”、“揶揄嘲讽”的唇枪舌剑首先显示的是高尚的优越性:幽默不是屈从的,它是反叛的,他表示了自我的胜利,表明了自己反对现实环境的严酷性。这是一种豪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也是一种精神胜利法(非阿Q的精神胜利法)。
2、笑中含泪,喜中藏悲的情感激荡
情感激荡,化用了人格心理学的由美国著名创造学家奥斯本提出的“脑力激荡”一词,这个过程给人的是深刻的享受,是因为:投入作品中,与创作主体或作品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获得的是更加丰富的人生体验,仿佛在经历着两个或更多的人的人生;抽身作品外,对创作主体或作品主人公人格魅力进行关照,便受到一种感染,一种启发,一种鞭策,得到一种鼓舞,一种升华。
这种情感激荡的审美效果可以来源于任何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而当这部作品以笑中含泪,喜中藏悲的形式来发挥这种效果时,欣赏者获得的审美享受应该是倍增的,加深的,是有其独特性的。例如:《故事新编》给我们带来的作者在一定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的观照下,根据现实的内容特点和创作主体内在情绪的需要,用一种超现实的想象对世界加以重新编码,从而创造的常规所不能认同的世界,以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的内容,以笑抑泪,以苦作乐,因此,它带给人的再也不是审美心理的和谐与满足,而是“别扭”、对逆和撞击;是对平衡的破坏,然后再达到新的平衡;它不再使你共鸣、陶醉、留连忘返,而是让你在一定距离外观审玩味,目的在于引导出隐匿于现实世界后面的超常意义。这种体验理解完全不同于单纯悲剧或喜剧所产生的大喜大悲的体验那么直接;恰恰相反,它来得如此曲折,复杂,千回百转,又是如此丰富深刻!所以,我们终于被深深吸引着,被《故事新编》吸引着,被女娲,大禹,墨子等吸引着,被鲁迅的人格魅力吸引着,即获得一种“笑中含泪,喜中藏悲的”情感激荡带来的深刻的享受。
结 语
综上所述就是鲁迅的“油滑”,披着光怪陆离的形式外衣,含着光芒四射的思想内核;在中外文化精粹中含英咀华,在主体创作心理的渗透中孕育产生;在读者的阅读鉴赏中获得恒久魅力,在国内国际上发生广泛影响的“油滑”。因这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故事新编》成为现代历史文学中一块放射出灿烂光辉的奇葩。诚如茅盾所评价:“我们虽能理会,能吟咏,却未能学而几及”。这种手法在鲁迅以其新的、现代手法处理历史题材的《故事新编》中反映出来。他以冷嘲热讽的幽默笔调剥去了历史人物的传统荣誉,扯掉了浪漫主义历史观加在他们头上的光圈,使他们脚踏实地,回到今天的世界上来。他把事实放在与之不相称的时代背景中去,使之脱离原来的历史环境,以便从新的角度来观察他们。以这种手法写成的历史小说,使鲁迅成为现代世界文学上这种流派的一位大师。”
参考文献:
【1】严家炎:《严家炎论小说》,江西高校出版社,2002年4月 【2】钱理群:《走进当代的鲁迅》,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3】鲁迅.译文序跋集:《现代日本小说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4】皇甫积庆:“情结”文本《鲁迅的世界》,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 【5】鲁迅:《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6】弗洛伊德:《论幽默》,张昌华、汪修荣主编,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5年 【7】朱崇科:《张力的狂欢——论鲁迅及其来者之故事新编小说中的主体介入》,三联书店2006年
致 谢
光阴似箭,日月如棱。三年的时间,在我们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是那么的短暂,但是,这短短的三年是最真诚的青春,是最纯真的岁月,是最美丽的大学生活。我们的自学能力在这里得以提升,我要感谢所有的恩师,是您赋予我们最有意义的收获;是您带领我们走进知识殿堂,使我们收获了丰富的知识;是您给我们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发现美、创造美、欣赏美,给我们美的眼睛去发现世界的美,感悟生活的美;是你教会我们珍惜友谊和时间;是您给了我们看世界的眼睛,是你们用博大的胸怀,给予我们最无私的关怀和奉献。
岁月如梭也如歌,转眼间,三年的求学生涯即将结束,站在毕业的门槛上,回首往昔,奋斗和辛劳成为丝丝的记忆,甜美与欢笑也都尘埃落定。信阳职院以其优良的学习风气、严谨的教学氛围教我求学,以其博大包容的情怀、浪漫充实的校园生活育我成人。值此毕业论文完成之际,我谨向所有关心、帮助我的人们表示最诚挚的感谢与最美好的祝愿!
本论文是在童静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三年来,老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老师不仅授我以文,而且教我做人,虽历时三年,却赋予我终生受益无穷之道。本论文从选题到构思、资料查找到最后定稿,都倾注了老师大量的心血。在此我向我的指导老师童静老师表示深切的谢意与祝福!
本论文的完成也离不开其他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与帮助,在此我向三年中关心、帮助过我的人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与祝愿。
最后,我要向百忙之中抽时间对本文进行审阅,评议和参与本人论文答辩的各位老师表示感谢。祝各位老师,合家幸福,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第2篇:油滑”其实不油滑
“油滑”其实不油滑
---浅谈鲁迅《故事新编》“油滑”
目 录
摘要···························································1 Abstract·······················································1 前言···························································2 正文···························································2
一、“油滑”表现············································21、战斗的“油滑”········································22、赞美的“油滑”········································33、悲凉的“油滑”········································4
二、“油滑”的渊源··········································41、远渊·················································42、近渊·················································5
三、“油滑”的审美价值······································61、幽默的快乐···········································62、笑中含泪,喜中藏悲的情感激荡·························7 结论··························································8 参考文献······················································9 致谢··························································10
摘 要
鲁迅的《故事新编》因满篇“油滑”而备受关注。其实,“油滑”只是表层现象,究其实质,“油滑”正是作者深刻思想和巧妙手法的体现。作为一种艺术手法,“油滑”的产生既有传统文化的影响,也受到国外相关作品的启发,但主要是由主体创作心理、文体意识、文艺思想共同作用而形成的。这种“油滑”艺术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关键词:油滑 思想深刻性 随意点染 渊源 审美价值
Abstract luxun's for full “flattering” and is a major concern.In fact, “flattering” is a surface phenomenon, investigate its eence, “flattering” embodies the author deep thoughts and gimmicky.As an artistic technique, “flattering” both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lso inspired by related work abroad, but mainly by the subject creative psychology, literary style consciousne, combination of literature and art thoughts.This “flattering” art has its unique aesthetic value.Keywords: flattering thought profundity random transition, origin of aesthetic value
前 言
鲁迅的第三部小说集《故事新编》一经问世便备受关注,当今学界也兴起了一股研究热潮。其主要原因首先在于“油滑”在作品中的大量运用。为什么鲁迅先生会一反其在《呐喊》、《彷徨》中一贯的严肃,深沉,阴冷,稳实的风格而“油滑”起来了呢?这种“油滑”的手法在作品中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这种手法的产生有什么渊源,其审美价值又如何呢?
一、“油滑”表现
“油滑”作用于我们的直觉的是,它混合着插科打诨、嬉皮幽默、滑稽怪诞、刻意自嘲、揶揄戏弄、做作扭曲、时空交错、乱点鸳鸯等多个意思。但是,这只是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诚如茅盾所言:“用历史事实为题材的作品,自五四以来,有了新的发展。鲁迅先生是这一方面的伟大的开拓者和成功者。在《故事新编》中,鲁迅先生以他特有的锐利的观察,战斗的热情,和创作的艺术,非但‘没有将古人写得更死’,而且将古人和现代错综交融,成为一而二,二而一。”可见,“油滑”其实不油滑,而是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也是一种圆熟巧妙的艺术手法。
1、战斗的“油滑”
有人称《故事新编》中的“油滑”为“鲁迅风骨”,就是因为它证明了鲁迅在险恶的历史条件下,依然一如既往地保持了自己“纠缠如毒蛇,执着如怨鬼”的韧战、实战精神。在与无边黑暗的抗争中,传统的、严肃的肉搏反而显得滑稽,而这种“油滑”,可使战斗者保持一种心理优势,利于调整与黑暗世界的距离。
“油滑”的开端,便是斗争的需要。鲁迅在《故事新编·序言》中说:“第一篇《补天》,原先题作《不周山》,还是1922年冬天写成的。开始是很认真的„„不幸正看见了谁(现在忘记了名字)的对于汪静之君的《惠的风》的批评,他说要含泪哀求,请青年不要再写这样的文字,这可怜的阴险使我感到滑稽,当再写小说时,就无论如何,止不住有一个古衣冠的小丈夫,在女娲的两题之间出现了,这就是从认真陷入了‘油滑’ 的开端。”可见,这一“油滑”的开端,就是斗争的需要。
四年以后,鲁迅从北京来到厦门,又从古书里掇拾材料,完成了《奔月》和《铸剑》。从《奔月》里的逢蒙到《铸剑》里的嗜杀的国王和颟顸的大臣,人们仍然可以在作家的鞭打中看出现实生活的投影。作品歌颂了羿和黑色人的战斗的性格,反映鲁迅主张韧战,壕堑战,“对于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决、持久不断”的彻底的思想。当他还没有从现实中充分地看到推翻旧秩序的积极力量的时候,鲁迅选择历史人物,通过他们正面地表达自己的战斗意志,虽然或多或少地流露着寂寞的情绪,却和前一阶段小说里的艺术形象不同,在羿和黑色人的身上,已经较多地熔铸了作家自己的理想。
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在后期五篇里有着深刻的反映。中国人民历经军阀战祸与自然灾害,农村经济破产,城市生产萎缩,在这水深火热的日子里,军国主义的日本突然侵占东北,步步进逼,国际帝国主义者以国际联盟为工具,阴谋共管中国。蒋介石对外采取投降政策,对内大举进攻革命根据地。一切新的和旧的社会渣滓乘间浮了起来。文艺领域内的思想更为混乱,逃避现实的作品不断出现。鲁迅对这些现象表示极度的愤慨。鲁迅运用崭新的艺术的形式进行扫荡,和杂感呼应作战,从高处着眼,为“现在”抗争。
2、赞美的“油滑”
三十年代,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人民群众越来越显示出其作为革命的生力军的雄壮气势,鲁迅不再苦吟“寄意寒星荃不察”,他意识到了在革命的洪流中,领袖的重要作用以及群众的积极力量,这促使他作品里终于塑造出平凡而又高大的正面人物的形象。这真可以说,是鲁迅思想上和创作上一次质的飞跃,一次伟大的飞跃。
《理水》和《非攻》在进行社会批判的同时,着重地写了禹和墨两个正面人物。鲁迅不仅从正面描绘出禹具有劳动农民的外貌,还概括了中国农民优秀的品质:勤劳,刻苦,朴素,从沉默中显出坚韧和力量。同时,作品借助各种场面,文化山上学者烦琐无聊的议论,水利局里大员声势煊赫的考察,通过周围那些卑微的灵魂和庸俗的言行,运用“油滑”的艺术手法进行揭露和嘲讽,从而反衬出禹的高大,塑造了这个来自人民的英雄。墨子是一个躬自操劳的古代知识分子。和儒家相反,他是庶民阶层利益的代表者,主张身体力行,提倡自我牺牲的精神。鲁迅歌颂了这两个正面形象,正如他一九三四年在一篇杂感里说的:“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禹和墨子正是被当作“中国的脊梁”来描写的。
3、悲凉的“油滑”
鲁迅认为人的生命终点不过是“坟”,对人生抱有悲观虚无的看法这使他的一些作品中难免流露出孤独、悲凉和彷徨。将悲凉心境诉诸“油滑”的表达,这是无奈的自嘲。
《奔月》中,神射手羿竟然为了使爱妻不致每天吃乌鸦炸酱面而不辞辛苦,长途跋涉,却仍然没有幸免被遗弃的遭遇;《铸剑》中复仇者孤独、落寞的处境以及《非攻》中墨子为民请命,奔波劳碌,却遭自己的人民抢劫的结局都令人啼笑皆非,欲哭无泪。不难想到,这种创作便是鲁迅对自己作为一个文化战士,多年孤军作战,不被理解,甚至遭自己人误解的悲凉心境的自嘲式的表达。不过难得可贵的是,对人生的有限与虚无,鲁迅采取了积极抗争的态度,他笔下的过客,即使知道自己行程的终点不过是坟,还是一个人孤独前行,复仇者也义不容辞的完成了复仇使命,墨子也终不言悔;人生的虚无也没有使鲁迅陷入虚无主义的消极无为,相反激发起他生命的创造力与积极性,自始至终他没有放弃自身对民族,民众的义务。
二、“油滑”的渊源
《故事新编》已越来越引起当今文艺界的广泛关注,不少人自然是对“油滑”的成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严家炎等人从创作方法上引入现代主义特别是其中的表现主义理论进行分析,认为这种“油滑”是表现主义意义上‘自我表现’。也有人引入当前盛行欧美的狂欢、怪诞理论,认为“油滑”不过“是一种变异了的狂欢式的笑,是一种发自民间的独特诙谐体式”。这种观点角度新颖,但用当代所谓“狂欢理论”去套析现代文学中的独特现象,似乎有些生硬,并有脱离历史背景之虞。
我认为,立足本民族本国文化传统以及相关的文化现象,立足作家创作的时代背景,作家本人的人生观,思想状况,创作心理,文艺观等来探讨其创作手法的形成渊源才不会导致架空分析,空乏其谈。下面就从两个方面探讨一下油滑的渊源。
1、远源
“油滑”突然在鲁迅手中诞生,并成为现代文学中的独特现象,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有其深远的根基,非但可以在中国传统文化文艺理论及作品中寻得依据,而且也不排除接受了国外相关作品的影响。这种关于“油滑”渊源外因的方面我们称之为“远源”。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依据。刘勰《文心雕龙》中就有关于类似于“油滑”的艺术手法的论述;司马迁的《史记.滑稽列传》更是以一系列人物的滑稽言行肯定了“滑稽”
是一种艺术,不管是在行为还是在言谈中,还是在文学创作中,都有出人意料的效果,都值得借鉴。在中国传统文化长廊中,更是不乏运用“油滑”的艺术形式来表现的文学作品;而且在民间艺术作品中,“油滑”得更是淋漓尽致。鲁迅的“油滑”也与中国文化“油滑“传统有密切的关系,深受其影响和启发。
其次,国外相关作品的启发。所谓故事的“新”编便是对经典文本(典籍、神话传说、历史人物等)的重写。中国传统历史小说重写方式因受到史传“直抒其事”、“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的影响,在作品内部打上了具有强烈教化色彩的道德评判字眼。但是鲁迅作为小说家登上历史前台的时候,传统历史小说的生存语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晚清梁启超的大力推介以至新文化革命中的再次推动,小说已经脱离历史传统而成为一种开启民智的文学形式。在对日本历史小说的翻译与介绍之中,鲁迅便接触了一种新的重写方式。鲁迅于1921年将芥川龙之介的《鼻子》这篇小说翻译并发表在同年5月11日至13日的《晨报》副刊上。在对芥川龙之介的介绍中,对其创作手法,鲁迅表现出有力的褒奖,在《现代日本小说集“附录关于作者的说明》中就指出,芥川龙之介“„„复述古事并不专是好奇,还有他的更深的根据:他想从含在这些材料里的古人的生活中,寻出与自己的心情能够贴切的触着的或物,因此那些古代的故事经他改作之后,都注进新的生命,便与现代人生出干系来了。”鲁迅的这段评论,已经标示出了他对芥川历史小说重写方式的认同与称赞。因此可以认为,继翻译芥川氏之作品后第二年开始创作《故事新编》,很可能是受了其作品的启发。
2、近源
任何作品的诞生,都是创作主体主动投入的创造性发挥的结晶,脱离了创作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去探讨什么渊源,是毫无意义的;探讨《故事新编》“油滑”手法的渊源,自然不能脱离作家本人创作的现实境遇,历史观念,和创作心理之间的关系。我们不妨将这种由创作主体决定成因的因素称为“近源”。
首先,“油滑”笔调植根于鲁迅的创作心理。如果考察鲁迅在创作《故事新编》的心理状态,显然是复杂的。“鲁迅在创作《故事新编》的心态极为特别,与他创作杂文那种直接、具体、迫切的状态恰好是相反的。它极为自由,是一种游戏心态,一种超越,从容地玩弄和凝视着宇宙古今„„这就是鲁迅创作《故事新编》的一种心态:凝视、玩味、游戏、悲凉而又滑稽”。“油滑”笔调正是鲁迅自由而不拘束心理状态下的机智闪现,其本身所包含的戏弄性、游戏性、滑稽性和喜剧性,正好契合了鲁迅《故事新编》写作时的创作心理。
其次,鲁迅一以贯之的文体意识催生了“油滑”笔调。鲁迅强烈的关注现实的创作态度以及对艺术形式的开放性姿态,使他决不会违背内心去遵从某种固有的写作范式。“油滑”其实正是鲁迅戏谑的心态在历史小说中的散发,不论什么文体风格,不论什么时候,只要需要,鲁迅随时会爆发戏谑的灵感。任何约定俗成的文体规范或者条条框框都不能束缚鲁迅的灵感和创造。作为文体家的鲁迅,骨子里背负了更多的反叛因子,鲁迅有着对文体规约的清醒认识和打破藩篱界线的本能;同时,鲁迅爱发议论的天性扩散到其创作领域,使其小说、诗歌、短评、序跋、书信之中都充满了浓烈的杂感味,只要有所触动,便一吐为快。显然,“油滑”笔调对常规文体的反叛和背离是鲁迅一贯“反文体”意识的外在显现。鲁迅一旦找到适合自己的文体表达方式,便毫不犹豫地延续下去,“油滑”笔调便是其一。
最后,油滑的问世跟鲁迅推崇“艺术真实的”文艺观有密切关系,也是鲁迅“为人生”的文艺创作观的延续。前文提到,《故事新编》的创作很可能是对芥川龙之介重写方式的仿写。其实,更准确地说,是对芥川氏的创作手法的扬弃。在《现代日本小说集”译者附记》中,鲁迅毫不客气地指出不满于芥川氏的两点原因:“一是多用旧材料,有时近于故事的翻译;一是老手的气息太浓厚,易使读者不欢欣。”不难看出,在这二点上鲁迅已经显示出了与芥川创作旨趣的分野。
三、“油滑”的审美价值
任何一部作品都只有在它的读者的赏鉴中获得最后的形成。《故事新编》一经问世便引起广泛关注,而人们关注更多的毫无疑问是其鲜明突出的“油滑”的艺术特色,可以说,学界对“油滑”的研究形成了一股热潮,百家争鸣,精彩纷呈。如果“油滑”仅仅是油滑,肤浅的玩笑,耍贫的卖弄,是决不会如此备受关注的。相信,凡读过《故事新编》的,应定会产生和我一样的体会:油滑其实不油滑,而是有其特殊的审美价值,给人以巨大审美愉悦!
1、幽默的快乐
“油滑”最初还是由鲁迅自己提出来的,说对自己“陷入了油滑的开端”,对自己“很不满”,这自然是谦辞。幽默是可以让人获得快乐的,并且根据弗洛伊德的幽默快乐原则,快乐不是单方(读者)的,而是双方的,是乐己乐人的。读《故事新编》我们是快乐的。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就像玩笑和喜剧一样,幽默具有某种释放性的东西”鲁迅对“油滑”这种幽默艺术欲罢不能,情有独钟了整整十三年之久,不是因为偏爱,是因为胸中多郁闷之气,不吐不快。大喜,无疑荒唐;大悲,有失尊严;而幽默是最好的抒泄工具。二三十年代,对现实的失望、不满、批判,对被人误解的失落,痛苦,都诉之于“油滑”的幽默,无疑是一种对自己复杂情绪的释放。
第二,幽默也有一些庄严和高尚的东西。这个庄严,显然在于自恋的胜利之中,自我绝不因现实的挑衅而烦恼,不愿使自己屈服于痛苦,坚信自己不会被外部世界施加的创伤所影响;实际上,它表明这些创伤仅仅是他获得快乐的机会。对于鲁迅来说,“嬉笑怒骂”、“揶揄嘲讽”的唇枪舌剑首先显示的是高尚的优越性:幽默不是屈从的,它是反叛的,他表示了自我的胜利,表明了自己反对现实环境的严酷性。这是一种豪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也是一种精神胜利法(非阿Q的精神胜利法)。
2、笑中含泪,喜中藏悲的情感激荡
情感激荡,化用了人格心理学的由美国著名创造学家奥斯本提出的“脑力激荡”一词,这个过程给人的是深刻的享受,是因为:投入作品中,与创作主体或作品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获得的是更加丰富的人生体验,仿佛在经历着两个或更多的人的人生;抽身作品外,对创作主体或作品主人公人格魅力进行关照,便受到一种感染,一种启发,一种鞭策,得到一种鼓舞,一种升华。
这种情感激荡的审美效果可以来源于任何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而当这部作品以笑中含泪,喜中藏悲的形式来发挥这种效果时,欣赏者获得的审美享受应该是倍增的,加深的,是有其独特性的。例如:《故事新编》给我们带来的作者在一定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的观照下,根据现实的内容特点和创作主体内在情绪的需要,用一种超现实的想象对世界加以重新编码,从而创造的常规所不能认同的世界,以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的内容,以笑抑泪,以苦作乐,因此,它带给人的再也不是审美心理的和谐与满足,而是“别扭”、对逆和撞击;是对平衡的破坏,然后再达到新的平衡;它不再使你共鸣、陶醉、留连忘返,而是让你在一定距离外观审玩味,目的在于引导出隐匿于现实世界后面的超常意义。这种体验理解完全不同于单纯悲剧或喜剧所产生的大喜大悲的体验那么直接;恰恰相反,它来得如此曲折,复杂,千回百转,又是如此丰富深刻!所以,我们终于被深深吸引着,被《故事新编》吸引着,被女娲,大禹,墨子等吸引着,被鲁迅的人格魅力吸引着,即获得一种“笑中含泪,喜中藏悲的”情感激荡带来的深刻的享受。
结 语
综上所述就是鲁迅的“油滑”,披着光怪陆离的形式外衣,含着光芒四射的思想内核;在中外文化精粹中含英咀华,在主体创作心理的渗透中孕育产生;在读者的阅读鉴赏中获得恒久魅力,在国内国际上发生广泛影响的“油滑”。因这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故事新编》成为现代历史文学中一块放射出灿烂光辉的奇葩。诚如茅盾所评价:“我们虽能理会,能吟咏,却未能学而几及”。这种手法在鲁迅以其新的、现代手法处理历史题材的《故事新编》中反映出来。他以冷嘲热讽的幽默笔调剥去了历史人物的传统荣誉,扯掉了浪漫主义历史观加在他们头上的光圈,使他们脚踏实地,回到今天的世界上来。他把事实放在与之不相称的时代背景中去,使之脱离原来的历史环境,以便从新的角度来观察他们。以这种手法写成的历史小说,使鲁迅成为现代世界文学上这种流派的一位大师。”
参考文献:
【1】严家炎:《严家炎论小说》,江西高校出版社,2002年4月 【2】钱理群:《走进当代的鲁迅》,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3】鲁迅.译文序跋集:《现代日本小说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4】皇甫积庆:“情结”文本《鲁迅的世界》,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 【5】鲁迅:《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6】弗洛伊德:《论幽默》,张昌华、汪修荣主编,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5年 【7】朱崇科:《张力的狂欢——论鲁迅及其来者之故事新编小说中的主体介入》,三联书店2006年
致 谢
光阴似箭,日月如棱。三年的时间,在我们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是那么的短暂,但是,这短短的三年是最真诚的青春,是最纯真的岁月,是最美丽的大学生活。我们的自学能力在这里得以提升,我要感谢所有的恩师,是您赋予我们最有意义的收获;是您带领我们走进知识殿堂,使我们收获了丰富的知识;是您给我们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发现美、创造美、欣赏美,给我们美的眼睛去发现世界的美,感悟生活的美;是你教会我们珍惜友谊和时间;是您给了我们看世界的眼睛,是你们用博大的胸怀,给予我们最无私的关怀和奉献。
岁月如梭也如歌,转眼间,三年的求学生涯即将结束,站在毕业的门槛上,回首往昔,奋斗和辛劳成为丝丝的记忆,甜美与欢笑也都尘埃落定。信阳职院以其优良的学习风气、严谨的教学氛围教我求学,以其博大包容的情怀、浪漫充实的校园生活育我成人。值此毕业论文完成之际,我谨向所有关心、帮助我的人们表示最诚挚的感谢与最美好的祝愿!
本论文是在童静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三年来,老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老师不仅授我以文,而且教我做人,虽历时三年,却赋予我终生受益无穷之道。本论文从选题到构思、资料查找到最后定稿,都倾注了老师大量的心血。在此我向我的指导老师童静老师表示深切的谢意与祝福!
本论文的完成也离不开其他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与帮助,在此我向三年中关心、帮助过我的人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与祝愿。
最后,我要向百忙之中抽时间对本文进行审阅,评议和参与本人论文答辩的各位老师表示感谢。祝各位老师,合家幸福,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第3篇:冬天,其实不冷作文
冬天,其实不冷作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冬天,其实不冷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冬天,其实不冷作文1
在我的相册里,有一张照片,照片上有一位身穿橙色背心的环卫工人,一只手拿着扫帚,一只手拿着垃圾桶,正在清扫马路。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别急,让我慢慢告诉你。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的早晨,北风呼呼地刮着,摇曳着路旁的小树,人们都躲在暖和的被子里不敢起床,太阳似乎也变得懒散了,躲在山后取暖,我正在梦中畅游,闹钟“叮叮”响了,我才慢慢地从床上爬起,拍掉了闹铃,正想穿衣,忽然听见窗外传来“唰唰”的声音,我走到窗前,透过窗户,我隐约在黑暗中看见一个穿着橙色背心的背影,大概是环卫工人吧,我心想。他在马路上认真地弄着什么,我也不太在意。
吃完早饭后,天已晴朗太阳尽情地挥洒它的阳光,想把寒冷驱走。这时,我又一次走到窗前,又一次看到了那个穿橙衣服的环卫工人,在认真地扫马路。他先拿着一把扫把,认真
第4篇:冬天,其实不冷作文
冬天,其实不冷作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冬天,其实不冷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冬天,其实不冷作文1
冬天,虽有凛冽的朔风,阴霾的云翳,刺骨的寒气,但在我的记忆深处,冬天,其实不冷。
记得,那是一个冷风嗖嗖下着小雨的冬天的早晨,我依依不舍地与我那温暖的被窝告别,匆匆地出家门,到公交车站等车上学。这时,有一个骑着摩托车的青年人飞快地从我身边奔过,地上的水溅了我一身。我身旁的一个小姑娘与一个邮筒也被那司机添上几分色彩。
看着我那被溅湿的衣服,不禁抱怨道:“真讨厌!”正在我愤怒的时候,旁边的小姑娘慢慢地走过来:“来,姐姐蹲下点,我帮你擦擦。”边说边做了个让我蹲下来的姿势,用她那轻柔的小手,取出一张纸巾,帮我擦着脸上的水花。我从她手里接过纸巾,“谢谢你!我自己擦就好了。”她点点头,用无邪的眼睛深情地看着我,脸上洋溢着甜美的微笑。
接着,
第5篇:冬天其实不冷作文
冬天其实不冷作文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出自柳宗元的诗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萧索荒凉的冬景。一想到冬天,“寂寥”,“寒冷”······诸如此类的词,便会在脑海中一一浮现。然而我想说的是:只要有爱,只要有一颗善感的心,冬天,其实也不冷。
思绪被拉回到了去年的冬天。
那是一个冰天雪地的冬天的早晨,温室中的我伫立在窗前。透过窗玻璃,雪花漫天飞舞。外面该是怎样一个冰冷的世界啊。我想,在这样的天气,谁都不会到外面去的吧,谁都会躲在开着暖气的房间里吧。正在我漫想的时候,楼下传来“唰唰、唰唰”以及悄悄的说话声。我想看个究竟,便打开了窗户,寒风夹着雪花扑面而来。好冷啊!我赶忙关上窗户,谁会在这样一个冰冷的早晨放着暖暖的`房间不待,跑到外面去呢?是小区的清洁工,还是·······?禁不住好奇心的驱使,我再次打开了窗户,探出了头。
楼下是一位四十岁左右的中年人,仔细一看,原来是住在三楼的叔叔。只见他身边的积雪已堆到了一米多高。可见他下去的很早。不一会,一个小男孩拿着小雪铲也跑了过去。男孩个子不高,戴着棉织的帽子和
第6篇:伟人其实不伟大作文
伟人其实不伟大作文
雨果曾说:“其实天不暗,乌云终要散。其实海不宽,此岸连彼岸。其实山不险,条条路可攀。”我想说:“其实伟人不伟大,积土累成山。其实我们并不平庸,登泰山自小天下。”
探入人世的长河,我们总将伟人神话成故事里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神将,总是乱将他们捧在头顶膜拜,而忽视了自身。马克思曾言:“伟人之所以看起来伟大,只是因为我们在跪着,站起来吧!”此中就道破了伟人伟大的缘由。牛顿也曾感谢他脚下的“巨人”。可见伟人固伟,而甚伟则是由人们共推而至。至此,我们是否应深思?
古语有云:“一叶障目。”又曰:“一叶知秋。”小小的叶子既障目又成为秋天来临的使者。想到被我们推崇至极的伟人家族,除了顶礼膜拜,还有甚用?
以画著称,以诗闻名的郑板桥是个古代的绝版粉丝。可这样的一个人物却自称是“徐青藤门下走狗郑燮”,将徐渭置于心中无上的地位,只因爱其画及其诗。不像众人,只夸其美好,郑板桥学习徐渭的诗风与画风,将其凝结而成为自己固有的属性。可见,伟人除了可以顶礼膜拜还可学习求教。郑板桥不就是个中典型?
追溯往生,人其
第7篇:其实错误不可怕作文
其实错误不可怕作文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每个人对错误都十分惧怕,我也不例外。但是有一件事情让错误彻底改变了看法。其实错误并不可怕。
一次,爸爸妈妈外出。让我自己一个人在家里。刚开始我还不愿意,在家里大吵大闹,可怜的枕头被我丢来丢去。我慢慢地平静下来。我心里想:我要把房间弄得乱七八糟,好解我心头之气。这时,善良的小天使钻了出来,小天使说:你不可以这样子的。我反驳道:为什么!这样的话爸爸妈妈会骂你,会讨厌你的。我听着听着觉得挺有道理的。就在这时邪恶的小恶魔钻了出来。对着小天使说:你不要在这里妖言惑众了。小主人是不会听你的,小主人,不要听他的话,爸爸妈妈骂你又怎样,时间久了这些事情也就会被慢慢忘记的。两个说的都挺有道理的。还是让上天来决定吧,小公鸡点到谁,我就选谁。小天使胜,1比0,再来点点羊羊,点到谁来当肥羊。小恶魔胜,1比1最后,小恶魔以3比2的差距战胜了小天使。
我顺照天意,开始了我的破坏行动,噼里啪啦的声音响起,其实都是那些破玩具发出的声音;看着这间乱七八糟的房子,心里不禁发慌,我开
第8篇:其实我不快乐作文
其实我不快乐作文
记得有一天早上,我家停电了,QQ根本上不上,小荷也不能上,一个人在房间里,黑黑的,我想办法,在黑暗中摸索着找到电灯的开关,可是当我按下去,它不亮的时候,我就想起来了:家里停电,一切和电有关的东西,都打不开。当时我真的好害怕。因为昨天,我同学的电脑中了病毒,电脑上出现了死人和血。电脑上说双鱼座是很会幻想的,确实如此,当我听到死人和血的时候,我就把自己蒙在了被子了,因为我觉得电视机里会爬出来一个女鬼,从地上会伸出一只血淋淋的手,恐怖篇的出现,使我的幻觉不断用出,当我在被子蒙上了近20秒的时候,我就会猛得把被子掀开,因为我会觉得女鬼就在我的被子里。从而一直弄着被子。有时候,被子贴着我,我会觉得是女鬼在碰我,时而大叫一声。
在宿舍的时候,我经常哭,之后被男生知道了以后,某男生便叫我“爱哭鬼”,其实我也不想哭的,只是不知道为什么,一受惊吓就哭。记得有一次,我最好的班级姐姐带来了一个非常可爱的米老鼠娃娃,它的眼睛很大,所以显得很可爱。可是一到晚上,我就非常的怕它。不是因为其他的,就是因为
第9篇:作文:其实,我不完美
作文:其实,我不完美
秋天的风迎面吹过来,透过一丝萧瑟的气息,身旁枯黄的树叶翻飞着落下,而后又被风吹远。
我漫无目的地在街上走着,刚刚钢琴老师的话又浮现在脑海,仿佛她又一次在我的耳边说“不够完美,你明明可以做的更好,为什么却又一次次失败!”是呀,为什么呢?我怔怔的望着自己的手指,脑海中又浮现出老师的话语:“演奏级不是那么容易考的!你必须很好的诠释出作曲者谱曲时想表达的心情,回家多听听cd吧,尽力去模仿,这样,才考的出来。”难道,我这双手真的要如老师所说,去模仿cd里的琴声,弹奏出别人的心情吗?难道,我每天长达十个小时的练琴,只是去模仿别人吗?无数的疑问和怀疑充斥着我的内心,从小到大,每一次考级我都会顺顺利利的通过,即便,会很辛苦,可只有这一次的演奏级,让我感到前方一片阴霾,我站在岔道口,不知该向哪一个方向继续前进。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早已流逝,转眼已到了考试的时候,耳机里循环播放着演奏曲目,而我,却充耳不闻,只是呆呆的望着窗外,我到底,是演奏自己对于乐曲的理解呢,还是只是一味的模仿,弹出那所谓“
第10篇:冬天其实不冷 优秀作文
冬天其实不冷 优秀作文
冬天其实不冷
不知不觉,腊梅花香又一次弥漫了整个校园,冬日的午后冷风肆虐,我独自徜徉在校园操场中。记忆的闸门缓缓地打开,将我带到了那个寒风刺骨但又充满激情的冬天。
“嘿,兄弟,待会儿你可要加把劲啊,到时候可就都要靠你啦!”“当然喽,我一定会的,你也要加油啊!”
“嗯!”说完,两个男生互相拍了拍肩膀,相视而笑。没错,今天是我校展开拔河比赛的日子,同学们个个都兴高采烈,男生们更是为此而“疯狂”。下课铃一响,一群男生挤着冲出教室,奔到操场,又迅速聚集在一块儿,讨论拔河比赛时采用的“战术”,不时还传来阵阵击掌声,看来男生们已为比赛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就等着上场了。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那激动人心的时刻。比赛双方已经站在了拔河比赛的“战场”上,准备展开“战斗”。我班男生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老师也站在一旁,为勇士们加油打气。“嘟——”随着一声哨响,比赛开始啦!霎时间,两旁的呐喊声、加油声如雷鸣般响起。但见我班勇士,个个双手紧抓长绳,身体向后微倾,牙关紧咬,两颊憋得通红,奋力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