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第1篇:解决问题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解决问题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况运用三位数的加法解决问题。
2.使学生会使用竖式计算三个数的连加。
3.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估算和精算的区别和适用范围。
学习重点:会使用竖式计算三个数的连加。
学习难点:会根据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并解决它们。
一、复习旧知
1.商店上午卖出147千克苹果,下午卖出295千克苹果,一共卖出
多少千克苹果?
2.填空。
(1)小明家到学校有488米,约是()米。
(2)学校买来的故事书767本,约是()本。
二.自主学习
1.自主学习例4,并完成以下任务。
(1)任务一: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2)任务二:收银员应收多少钱?
可以把问题换成:
列式:竖式:
(3)任务三:小红的爸爸应准备多少钱?
三、当堂检测
1、完成练习九第2题。
2、完成练习九第12题。
3、完成练习册第38页。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2篇:解决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P100例2、做一做及练习二十三P103第10题、P105第14-16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并学会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并学会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分析连除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找出中间问题,并用数学语言叙述解决问题的思路。能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思路。
教学准备: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用连乘的方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还记得吗?考考你:
1、根据问题选择条件解答。
条件:①、同学们植树,分成了3组。
②、每组都有12人。
③、一共植树144棵。
问题:①、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植树?
②、平均每组植树多少棵?
2、六一儿童节快到了,为了庆祝六一,我们学校从每班挑选部分同学参加集体舞表演。(出示P100例2情景图:)看!这是他们新编的造型:
(1)从图中你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2)出示:集体舞新造型,把同学们分成2大组,每组有5个小圈,每个小圈有6人,学校共挑选了多少人参加这次集体舞表演?
3、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的数学问题,只是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不了的。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板书:解决问题)
二、 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 现在,老师将这题变一变。看!你发现哪儿不一样了吗?(后面一个条件和问题交换了)现在要你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1)学生齐读题目。谁来说说:从题中你得到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2)要解决“每个小圈有多少人?”,能一步求出来吗?
(3)那需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请根据你的想法列出算式,做完后互相说说,互相说一说你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叫解法不同的同学板演)
(4)小组讨论,指名汇报,评价、鼓励正确的想法和不同的想法。
2、 反馈(理解算理)(让学生在黑板上板演)
方法一:60÷2=30(人)
30÷5=6(人)
(1)哪些同学跟他一样?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先算每大组几人,再算每小圈几人)
60÷2表示什么?(每个组有几人?)
30÷5表示什么?(每个小圈有几人)
(2)、先算:平均每个组有多少人?60÷2=30(人)
再算:平均每个小圈有多少人?30÷5=6(人)
(3)这种方法也可以用一个综合算式表示,意义一样,谁再来说一说?
综合算式:60÷2÷5=6(人)
(4)请学生说说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方法二:5×2=10(个)
60÷10=6(人)
(1)这样列式的同学请举手,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5表示?(2组共有几个小圈)
60÷10表示?(每小圈有几人)
(2)分析:先求两大组共有多少个小圈?引导学生明确:已知平均分成2大组,每组有5个小圈,要求每个小圈有多少人,可以先算一算分成多少个小圈,再求每个小圈有多少人?
(3)、先求:一共分了多少个小圈?5×2=10(个)
再求:平均每个小圈有多少人?60÷10=6(人)
(4)能列出综合算式吗?综合算式:60÷(5×2)=6(人)
(5)请学生说说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方法三:60÷5÷2(若没有同学用这种方法就不讲)
(1)你是怎么想的?
60÷5表示什么?(2小圈为一组,每组有12人)
12÷2表示什么?(每小圈有6人)
(2)你真聪明,会想到用这种方法。
3、讨论比较:说一说这题的两种解题思路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第一种解法先把60人分成两个大圈,每个大圈再分5个小圈,求出每个小圈有多少人?而第二种解法是每个大圈有5个小圈,两个大圈一共有10小圈,求出每个小圈有多少人?第一种解法第一步用除法,第二种解法第一步用的是乘法;所以:第一种解法是用连除,第二种解法是先乘再除;虽然列式不相同:但结果都是一样的,都是求的是“每小圈有多少人?”。都要两步来计算,第二步都是用除法,
4、小结:其实,有很多数学问题都能用多种方法解答,虽然解法不同,但目的却是一样的。所以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应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选取相应的信息、选用自己喜欢的、容易理解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但不管用什么方法算,我们都应该弄清楚每一步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并正确写出单位名称。像今天所学的这类问题,在解题时我们可以用连除,当然有的时候也可以用先乘后除的方法来解决。
5、指导看书,梳理知识
(1)独立阅读教材P100例2,然后同桌互相说说每一个算式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2)质疑提出自己还不懂的地方。
6、现在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
三、 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把问题和相对应的算式连起来
学校有3层教学楼,每层8个教室,一共安装了168台风扇。
①平均每层安装风扇多少台?3×8
②平均每个教室安装风扇多少台?168÷3
③一共有多少个教室?168÷3÷8
2、(课件出示:P100做一做:)看,这是我们在活动中为家长、同学们准备的杯子,你能帮忙解决吗?
3、(课件出示:P103第10题)请你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下面这两题生活中问题?
(1)请看图,从图中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做在练习纸上。
(3)反馈:方法一:9600÷2÷4=1200(千克)
①你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列式?
(我是先算:每辆车要运几千克,再算:每辆车每次装几千克。)
②(9600÷2表示每辆车装几千克,再除以4表示每辆车每次装几千克)
③还有其他方法吗?
方法二:9600÷4÷2=1200(千克)
①说说你的想法?(我是先算:2辆车每次运几千克,再算:每辆车每次装几千克。)
②还有其他方法吗?
方法三:9600÷(4×2)=1200(千克)
①你是想法是?(我是先算:2辆车一共要运几次,再算:每辆车每次运几千克。)
小结:我们班同学非常聪明,能想出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
4、P105第14题:
5、选择正确答案序号
小红和妈妈浇了一共浇了192棵小树,小红浇左边的3排小树,妈妈浇右边的3排小树,平均每排小树有多少棵?
A、192÷(3×2)B、192÷3÷3
6、拓展练习
在短短的时间内,我们不仅学会正确获取信息,而且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你还有疑吗?
1)、补充条件、问题:变成连除数学问题
学校图书室有126本新书,平均放在3个书架上,?
(1)补充每层放几本,每个书架有几层?
(2)补充每个书架有几层,每层可以放几本?
(3)问题解决。
2)①请联系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根据算式:36÷4÷3240÷6÷2编出一道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互相检查。比一比谁编得合理。
如:医生给小明开了36片药,连吃4天,一天吃3次,每次吃几颗?…
②或者是:编题、解题。
请联系生活中的一些事情,用240、6和2这三个数数编出一道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然后独立解决,互相检查。
如:学校把买来的240本图书分给6个年级,每个年级有2个班。平均每班分得图书多少本?……
③反馈:哪组愿意先来汇报一下?
四、 总结: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用连除的方法解决问题,用连除方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往往有不同的算法,我们在解题时只要用其中的一种方法解决就可以了。解答时,我们可以先根据两个有关的条件求出一个中间问题,再根据中间问题求出要求的问题。
希望你们以后学会观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问题,解决问题。
五、板书:解决问题
方法一:方法二:
先算:平均每大组有多少人?先算:一共分了多少个小组?
60÷2=30(人)5×2=10(个)
再算:平均每个小组有多少人?再算:平均每个小组有多少人?
30÷5=6(人)60÷10=6(人)
综合算式:60÷2÷560÷(2×5)60÷5÷2=6(人)
=30÷5=60÷10
=6(人)=6(人)
练习单
1、P100做一做:
2、P103第10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3、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P10514、
4、拓展练习(1):补充条件、问题,变成连除的数学问题
,?
5、拓展练习(2):编题、解题:
联系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根据算式:36÷4÷3或240÷6÷2
编出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题目。
比一比谁编得正确、合理。
编题:
算式:
编题:
算式:
编题:
算式:
6、堂上作业:
(1)完成P105第15、16题
(2)完成P103第13、11、12题
第3篇:第八单元 解决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第一课时用两步计算的乘法解决的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99页例1,练习二十三第1、3、4题。
教学目标:
1.学会用两步计算乘法解决问题,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2.经历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从中感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
经验与方法。
3.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学会欣赏自己和同伴。
教学重点:探索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
教学难点:收集对解决问题有用的数学信息,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设计:
一.预习作业:
1.自学教材第99页,例1的主题图,想一想:
(1)画面上同学们在干什么?
(2)从图中你还获取了哪些信息?
(3)怎样解决每个方正有多少人?
(4)怎样解决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5)10×8表示什么?80×3又表示什么?
(6)你还有别的解决方法吗?并说出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尝试作业:P99做一做说一说:第1步求什么?第2步求什么?
二.预习反馈:
1.出示画面:2个班同学做操,每班4排,每排8个同学。
学生根据画面内容,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人?
2.独立解答
第4篇:解决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上册)
《解决问题》(开发型)
教师 李海娟 学科 数学 执教班级 一(5)、(6)
教学时间 年月日(第周星期) 教学地点 班级
教学内容 课本19页
教学课时 第课时 教学课型 新授 是否集体备课 否
教材
分析
教学
目标 初步懂得从教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态度,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
重点 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教学
难点 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教学
准备 课件
预设过程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课前让学生背诵语文课文《柳树醒了》
师:哇,小朋友背的真有感情,老师好象真的看到柳树醒了的样子,长出嫩绿的叶子,小花小草也醒了,争着要长大,因为--春天来了。春天的公园特别美丽,我们一起去看一看(课件演示)。哇,好热闹!小朋友们正玩得开心!你看到他们在玩什么?生:丢手绢、捉迷藏、踢足球
(师指着一处问)师:这边的小朋友在玩什么游戏?
生:捉迷藏新课标第一网
师:我们走近看一看。(放大图片)你看到了什么?你能
第5篇:颐和园教案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颐和园
一、导入新课。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教师板书课题)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二、出示幻灯片,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景观,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二、初读课文,播放课件,感受景物美。
1、播放颐和园放光片。
2、我们课文中的颐和园更美。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1)课文中的哪句话最能概括颐和园的特点?
(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3、学生自读课文,解决问题。
4、交流颐和园的特点是:大、美。
明确: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师小结:文中四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都写出要游览的地方,因此这篇课文是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这种方法就叫移步换景,也叫作地点转换顺序或游览顺序。
二、精读课文,驻足景点,品味美丽
景点1:长廊
作者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长廊,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想一想长廊有什么特点?
明确:又
第6篇:上册复习计划 教学计划(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一、 复习目标
1、 通过梳理知识点,发现各单元内容与以前所学内容之间的联系(主要有长度
和质量单位、时间的认识、有余数的除法与表内除法、分数和整数的关系),初步认识数学知识的系统性。
2、复习后,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数感、空间观念、应用意识、逻辑思维能力等得到发展,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查漏补缺,让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在复习阶段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复习内容分析(▲为学生重点,●为学生掌握不够好的地方)
1、测量:
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观念和1吨的质量观念,并能根据实际选择恰当的单位,同时能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进行测量。
2、万以内的加减法:
▲多位数加减多位数的计算方法,包括口算、笔算和估算和笔算的验算(特别是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
3、四边形:
认识平行四边形,▲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4、有余数的除法:
▲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笔算方法,知道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5、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