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扎克葬词》教学设计
第1篇:《巴尔扎克葬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鉴赏课文情、理交融的特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中哲理性语句的含义。
2.了解巴尔扎克、雨果的作品风格及他们在法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学会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解读文章。
[教学重点]
情和理的融合。
[教学难点]
含义丰富语句的理解。
[教学方法]
1.介绍法;2.讨论法3.比较法。
[媒体设计]
投影仪:1.罗丹博物院巴尔扎克塑像图片;2.比较阅读表格;3.巴尔扎克、雨果的介绍性文字。
放音机:配乐导入语;课文配乐录音带。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语设计(借助投影打出巴尔扎克塑像图片,采用配乐导入语和教师导入结合的方式)
配乐导入语内容:
法国巴黎罗丹博物院的庭院内,默默地站着一位巨人,这就是巴尔扎克塑像,是著名塑像家罗丹留下的传神杰作。看着这尊塑像,常常令人想起巴尔扎克这位法兰西民族最光辉的文学巨匠坎坷的命运、勤奋的一生、刚强的意志、深邃的思想和犀利的笔锋。他被认为是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马克思和恩格斯称赞他的成功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之一”,认为他是“对现实关系具有深刻理解的作家”。
但是就在他取得巨大成就、还未完成他宏伟的计划的时候,1850年8月18日,一代文豪巴尔扎克在巴黎与世长辞。
教师导入:巴黎震惊,法国震惊,举世震惊,在人们的悲痛中,1850年8月20日,当巴尔扎克的遗体在拉歇斯神甫公墓下葬时,作为巴尔扎克的老朋友,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雨果对公众发表了悼念演讲。
在演讲中,他深情地悼念密友,高度评价巴尔扎克为法国文学做出的重要贡献,充满哲理地告诫人们巴尔扎克的逝世带来的不是“黑夜”和“虚无”,而是“光明”和“永恒”。他的这篇演讲词成为巴尔扎克的重要文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雨果的这篇演讲词。
第2篇:《巴尔扎克葬词》教学设计
《巴尔扎克葬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鉴赏课文情、理交融的特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中哲理性语句的含义。
2.了解巴尔扎克、雨果的作品风格及他们在法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学会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解读文章。
[教学重点]
情和理的融合。
[教学难点]
含义丰富语句的理解。
[教学方法]
1.介绍法;2.讨论法3.比较法。
[媒体设计]
投影仪:1.罗丹博物院巴尔扎克塑像图片;2.比较阅读表格;3.巴尔扎克、雨果的介绍性文字。
放音机:配乐导入语;课文配乐录音带。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语设计(借助投影打出巴尔扎克塑像图片,采用配乐导入语和教师导入结合的方式)
配乐导入语内容:
法国巴黎罗丹博物院的庭院内,默默地站着一位巨人,这就是巴尔扎克塑像,是著名塑像家罗丹留下的传神杰作。看着这尊塑像,常常令人想起巴尔扎克这位法兰西民族最光辉的文学巨匠坎坷的命运、勤奋的一生、刚强的意志、深邃的思想和犀利的笔锋。他被认为是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马克思和恩格斯称赞他的成功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之一”,认为他是“对现实关系具有深刻理解的作家”。
但是就在他取得巨大成就、还未完成他宏伟的`计划的时候,1850年8月18日,一代文豪巴尔扎克在巴黎与世长辞。
教师导入:巴黎震惊,法国震惊,举世震惊,在人们的悲痛中,1850年8月20日,当巴尔扎克的遗体在拉歇斯神甫公墓下葬时,作为巴尔扎克的老朋友,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雨果对公众发表了悼念演讲。
在演讲中,他深情地悼念密友,高度评价巴尔扎克为法国文学做出的重要贡献,充满哲理地告诫人们巴尔扎克的逝世带来的不是“黑夜”和“虚无”,而是“光明”和“永恒”。他的这篇演讲词成为巴尔扎克的重要文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雨果的这篇演讲词。
第3篇:巴尔扎克葬词
巴尔扎克葬词
作者/[法]维克多·雨果
编者按: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1799-1850),法国小说家,被称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一生创作甚丰,写出91部小说,合称《人间喜剧》,对法国各层面的人物形象和社会风俗进行了细致的刻画。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1850年8月18日,一代文豪巴尔扎克在巴黎与世长辞,人们陷入悲痛之中。在8月22日的葬礼上,雨果作为巴尔扎克的老朋友,宣读了这篇葬词。文章是一篇地道的演讲词,感情激越,饱含哲理,字里行间流露出沉痛的哀悼之情,更是对巴尔扎克的文学、思想和人格都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一篇简短的葬词,让我们领略两位法国大文豪的风采,这恰是阅读读之美。
[法]维克多·雨果
各位先生:
现在被葬入坟墓的这个人,举国哀悼他。对我们来说,一切虚构都消失了。从今以后,众目仰望的将不是统治者,而是思想家。一位思想家不存在了,举国为之震惊。今天,人民哀悼一位天才之死
第4篇:《巴尔扎克葬词》
《巴尔扎克葬词》(精选8篇)由网友 “shannana” 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巴尔扎克葬词》,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巴尔扎克葬词(网友来稿)
巴尔扎克葬词(网友来稿)
江苏省金湖中学 梁万年
课文注释补充:
显赫hè:(权势等)盛大。
泯mǐn灭miè:(形迹、印象等)消灭。
芥jiè蒂dì:比喻很轻的嫌疑或不快。
睿ruì智:英明而有远见。睿,看得很远。
鞭辟pì入里:形容能透彻说明问题,深中要害。
名列前茅:古代行军有人拿着茅草当旗子走在队伍的前面,作为报警的信号,故称“前茅”。现比喻名词列在前面。
泰然自若:形容镇定,毫不在意的样子。文中形容巴尔扎克对当时社会理解认识的清醒和坦然。
愤世嫉jí俗:对不合理的社会和习俗表示愤恨和憎恶。文中指卢梭对现代文明的抨击。
游刃有余:原指厨师宰牛技术娴熟,后比喻工作熟练,有实际经验,解决问题毫不费事。
鼎鼎大名:形容名声很大。鼎鼎,盛大的样子。
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和深邃的哲理?
思想感情:悲壮、激越和无限景仰之情。
深邃哲理: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
第5篇:《巴尔扎克葬词》教学笔记设计
《巴尔扎克葬词》教学笔记设计
《巴尔扎克葬词》教学笔记设计
一、课文悟读
雨果在巴尔扎克葬礼上的致词,是把自己对同时代的艺术大师发自内心深处的敬意,以及其逝世所引起的无比悲痛和遗憾的情感,用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独特的沉思和感受的方式表达出来。
在这个世界上,最让人仰慕和怀念的是那些用一生的时间、热情和生命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爱与关怀的人,巴尔扎克就在这样的人群中达到了从肉体到灵魂的穿越,他知道这个世界以及这个世界上的人类的病态的疯狂,他解剖了那个时代人的灵魂,同时也为那个时代以至于后代和未来的人呈现了一颗痛苦而又伟大的受难的灵魂。毫无疑问,巴尔扎克是那个时代的精神之王、思想之王。雨果,作为杰出的浪漫主义文学大师,法国文坛的巨匠,他的心与巴尔扎克的心是息息相通的。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对于伟大的心灵来说,地狱之痛苦与天堂之极乐是相通的。
盖棺论定。雨果先生在对巴尔扎克的人格作了高度评价后,又分析了巴尔扎克那“比岁月还多”的作品。那些用生命同“现代社会进行肉搏”而写就的饱满的深入灵魂的伟大作品——《人间喜剧》。
第6篇:巴尔扎克葬词 教案教学设计
巴尔扎克葬词
授课人李春玲
教学目标
1、 了解巴尔扎克、雨果的作品风格及他们在法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 通过对语言的揣摩、鉴赏,引导学生感受激越悲壮的情感美。
3、 借鉴课文中对生与死的思考,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生死观、人生观。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课文诗化、哲理化语言的揣摩、鉴赏,了解巴尔扎克和雨果两位世界级大文豪的伟大成就与贡献,领会其深刻而博大的思想。
教学难点
对雨果生死观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多媒体显示巴尔扎克肖像图片,学生进行肖像描写)
教师补充介绍:1850年8月18日,是举世哀痛的日子,一代文豪巴尔扎克在巴黎与世长辞。巴黎震惊,法国震惊,举世震惊。在8月20日那天,天气阴晦,细雨霏霏,巴尔扎克葬礼在拉雪兹公墓举行,雨果冒雨对公众发表了悼念演讲。让我们学习雨果先生的悼词,来缅怀这们伟人吧!
二、 整体感知
1、文题理解:葬词也就是悼词,它属于演说词的一种,一般内容是回顾死者生前所做的贡献,并作出评价,表达深切的悼念之情。本文是一篇出色的演说词,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采华丽,语言诗化,富含哲理
第7篇:巴尔扎克葬词 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总结比较阅读的内容和方法(内容总结见第一课时作业部分)。
二、欣赏品味
体味课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
1.教师给学生提供可以借助的方法:
①抓住关键词语揣摩语意。
②采用主干枝叶梳理法,抓主干明题旨;理枝叶明深意。
③联系内外语境揣摩,体味含义。
2.完成练习三所给句子,让学生运用方法去进行体味。
3.补充训练。
教师补充3个含义丰富的语句,师生共同讨论明确含义。
①“巴尔扎克先生属于19世纪拿破仑之后的强有力的作家之列,正如17世纪一群显赫的作家,涌现在黎塞留之后一样----就像文明发展中,出现了一种规律,促使武力统治者之后出现精神统治者一样。”
明确:体味这句话的丰富含义,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用主干枝叶梳理法明确主干部分的核心是:巴尔扎克是一个作家序列的代表者,枝叶部分显示,这个代表者是当时人们思想、精神的统治者;二是明确破折号的作用,从研究规律来理解句子含义。
②“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明确:巴尔扎克逝世时年仅51岁,他留下的作品却有91部之多,从这个方面说他
第8篇:巴尔扎克葬词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⒈把握关键语句,领会文章的深刻内含和炽热情感。
⒉理解雨果的生死观,培养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时数:1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介绍巴尔扎克,雨果和写作背景
三、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思考:
⒈划出最使你情感产生共鸣的或难以理解的句子。
⒉文章对巴尔扎克是从哪几方面评价的?
⒊从文中你能看出作者的生死观吗?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
四、课文鉴赏
㈠讨论交流--“最使你情感产生共鸣的或难以理解的句子”。
示例:
(1)对我们来说,一切虚构都消失了。
明确:重点把握“虚构”这个词。这里可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巴尔扎克的逝世,表明他创作生命的结束,他不能再给人们创造小说这一“虚构”世界了;二是巴尔扎克的逝世,是一件真实的事情,而不是他在虚构小说。这一句话,雨果沉痛宣告文学大师的逝世,提醒人们直面这一伟大的死亡。
(2)就像文明发展中,出现了一种规律,促使武力统治者之后出现精神统治者一样。
明确:这句话表面是在揭示社会发展中的一个规律,即每一大变动时代先出现武力统治者,然后才出现精神统治者。实际上作者在这里是赞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