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诗人王维
第1篇:走近诗人王维
走近诗人王维
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化的瑰宝。有“仰天长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篙人”的李白,有“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的苏轼,也有“空前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王维。他们人生的沧桑造就了情感世界丰富,他们人性的伟大造就了情感世界的深厚。
同样的空山新雨、明月清泉,同样的竹喧莲动、浣女归舟。在王维的笔下,便构成了别样的风景。如诗如画,令人流连忘返,淡淡清远。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汉塞,归雁入胡天”。遭贬的他抑郁悲愤,心情如塞上秋风一样的.苍凉。”“少年十五二十时,不行夺得胡马骑,射杀中山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年少时候,他有那纯净不带一丝杂质的双眸,更有那满腹才情。他年仅21岁,就高中进士第一名。
王维字摩诘,苏轼曾推崇“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弹琴赋诗,啸咏终日。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仗禅门外,临风听暮蝉。”孤芳自赏中,少了几分清高;桀骜不驯间,多了几分淡然。那恬静的田园风光让王维的才华得到了宣泄。
水逝云飞间,千年的岁月匆匆划过,纵使万般念想,无济于事。只有那一篇篇乘文传下,不朽千古。
啸傲山林,琴诗相谐,生命丰富而纯净,只要心底还被阳光照耀,生活依然阳光。似有人又在耳畔吟起“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让我们走近王维,去感受那份淡淡的豪情……
第2篇:诗人王维
诗人王维
王维他的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境相当优美,故而有“诗佛”之称。
少年行
王维,字摩诘。在梵语中“维”是降伏,“摩诘”是妖魔,于是王维的名字便是“降伏妖魔”。如果大家都以字称呼他的话,其实是在喊妖怪——这是文人的幽默。但是,在佛教中“摩诘”本意为“净名”、“无垢尘”,是说王维乃一位居士,可与佛平起平坐。
王维是位早慧的诗人,九岁能属文,十七岁就写出“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脍炙人口的佳句,他最拿手的是山水田园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人欣赏着山中夜景,却不忘让我们也享受其中之乐,景美如画,诗美如画!
画史上,王维以南宗画派开创者的身份名垂青史,更以文人画的始祖而备受后世文人称道。米芾素颠,然于王维之画却不吝一分赞美;秦观才子,睹王维之画几日竞觉病愈;连苏轼这样的大才子,都“于维也敛衽无间言”,看过王维和吴道子的画后,觉得吴道于的画虽妙绝,“犹以画工论”,但王维则得之于象外,如“仙翮谢笼樊”。
除却诗画,王维在音乐上也颇有造诣。有一次,一个人拿着一幅画——《按乐图》,王维看了一眼,笑了笑,说:“这是《霓裳羽衣舞》第三叠第一拍。”此人不信,然而再次看此舞之时,却惊讶地发现,第三叠的第一拍竟然和这幅画如此相似……
风度翩翩、才华横溢的王维在岐王的带领之下来见太平公主(有说是玉真公主)。这是怎样的一个少年呢?“妙年洁白,风姿都美”,“风流蕴藉,语言谐戏”,文雅而不失灵活。当他咏诵自己的诗作时,公主大惊:想不到一直被自己反复吟咏的,以为是出自古人妙笔的佳作却皆出于这个少年之手!
然而,王维的表演并没有结束,因为他不仅有着诗情画意,还是位音乐家。一曲《郁轮袍》听得众人如痴如醉、满座动容。诗、画、乐俱工俱佳,这样的极品文人,以这样的才华,解头(解元)自然非王维莫属——其实,这才是他此行的本意,就是要和张九皋那个事先定好的“解头”一争高下。
有人说这是作弊,然而在唐朝,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干谒”(即自己推荐自己)。王维以自己的多才多艺赢得了这次干谒的胜利。如果没有真才实学,又怎么会扳动小有名气的张九皋,怎么会让公主改变初衷?
经过几年的洛阳之旅,加之成功地取得了解头,年轻的王维走上了仕宦之路。学而优则仕,当时进士人数并不多,“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王维二十左右便成为进士,这在唐朝也算是少数了。
王维的父亲早亡,既然当了官,作为家中长子的他便无可推卸地承担起抚养弟妹的义务,他从此告别童稚,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
前路白云外,孤帆安可论
初入仕途,王维便碰了钉子,看来他毕竟还不老道。可是,老道、圆滑又有何用?他陷入的毕竟是个政治漩涡。唐玄宗虽有和兄弟关系不错的名声,可是一份“自今以后,诸王、公主、驸马、外戚家,除非至亲以外,不得出入门庭,妄说言语”的诏书却透露出他到底还是不放心的。
这时,王维作为一个和睹王关系不错的人被清理出长安,贬去济州。
王维在济州生活了十年。这十年中,发妻去世,他从此孤身度过了余下的三十年;这十年中,他由当初的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成长为渐明世事的成熟男子。十年后,他终于可以再次回到长安,再续少年时的旧梦。
当看到文人宰相张九龄时,他的政治热情一下子高涨起来。他写诗给张九龄:“贱子跪自陈,可为帐下不?”这是多么大胆的自荐!多么坦率,多么真诚!张九龄欣然接纳了他。
有一次,朝中的中、高级官员们举行聚会,王维虽然官不大,但也被邀请参加,曲水流觞,把酒吟诗之后,又让王维写了一篇序。这说明王维已经融入到他们之中了,当然,是相同的政治主张把他们紧紧连接在一起。然而,世事难料,更何况政治风云诡谲跌宕,等待他们的又是什么呢?
秋日平原好射雕
大唐的政治舞台上出现了一个扳道员——李林甫,于是,历史奇妙地转了方向,张九龄败下阵来。从此,开元盛世逐渐走向了天宝危机。旧党人士有的死,有的贬,王维则被赶到了边塞。
不知道王维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但是,他没有沮丧,倒似乎为了能够远离是非而欣慰。单车间边,就这样来到了边塞,看到大漠中直线般的狼烟,还有长河尽头圆圆的太阳,灵感就这样来了,和那个萧关相逢的使者一起来了。
王维到了边塞后,没有马上回去。不知是不能,还是不愿,总之,他留了下来。“回看射雕处”,“秋日平原好射雕”,以射雕、作诗打发时光。这一两年内,他几乎没有发过什么牢骚,倒有种兴致高涨的感觉。或许是在这里看到了军中少年的风神,又温热了他年少时“纵死犹闻侠骨香”的一腔热血吧。然而,他总还是要回去的。
回到长安的王维接着又南下出了一趟差,“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出差归来后的王维可以彻底“独善其身”了,他买了宋之问的别墅——辋川。于是,后面的口子,他多与裴迪一起在这里赏景赋诗,优哉游哉。辋川真是个好地方:明月竹林,白石清滩,空山青苔,古木衰柳,飞鸟夕岚相伴,文友相与,欹湖箫声飞扬。
中国的士大夫与喜欢罢工抗争的外国人不同,他们更喜欢用消极怠工的招数。王维正是在消极怠工,但他的正义感没有被辋川风月消磨。他如同一汩清泉,无声无息地流淌在阴暗的黑林里,纵使阳光被遮挡,依然清洌……
秋槐叶落凝碧池
大唐的盛世终于走到了尽头,这回、充当改变历史的`人变成了安禄山。
“安史之乱”一下子让依然沉醉于大唐雄风中的人们醒了过来。于是,唐玄宗醒了,带着他的爱妃、儿孙逃了出去;长安的大臣们醒了,但金殿之上已无皇帝的踪影。他们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的时候,便成了安禄山的俘虏。有些人投降了,成为名副其实的伪官;有的官员被强行带到了洛阳,东去的人群中就有王维。
王维被囚禁在菩提寺中,环刃交加。在来之前,他本想能逃过去的,可是不容分说,仍被带了过来。没办法,树大招风,他虽然不是政治上很重的砝码,但却名气很大,而安禄山要的就是这个。
在菩提寺中,王维也很想逃,可是逃不了,他没有杜甫那样的人身自由。一次,凝碧池头发生了惨案。有人忍不住内心的愤慨在演奏中把乐器捧碎,向着玄宗南逃的方向痛哭,结果被残忍地杀害了。裴迪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王维,王维听后深受感动,挥笔写下一首《凝碧池》:“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在这首诗中,他的政治态度极其明确,他是站在大唐这一边的。这首诗当时在暗地里流传,竟传到肃宗那里。王维也许当时不会料到,就是这首诗日后救了他一命。
在刀剑的逼迫下,王维还是接受了给事中的伪职,这也就是他备受后人指责的原因,宋人甚至因此认为王维人品不好。王维是软弱了一点,没有杀身成仁的大义凛然,但他自己也是很痛苦的。从此之后,陷贼一事犹如在他心上刻下了深深的一刀,伤口再也愈合不了。
从此,王维才真正沉溺于佛理与山水之中,“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他精通佛学,且悟性很高,能把很多人看不懂的佛理理解得很透彻,甚至与大师们论道,倒真有些维摩诘居士的意味,而且他是真正地融会贯通,能将佛理融入诗画之中,尤其后期的有些诗,读完之后甚至会使读者也产生那种寂灭的心理。
都说涛是穷而后工,而王维一生虽然有起有落,但总体来讲一直在做官,而且他官至尚书右丞,职位不可谓不高了,可称是富贵了,然而诗却依旧写得这么好。因此,王维在当时声名很高,被称为“天下文宗”。他流传下来的诗将近四百首,但因为战乱,“十不存一”,很多都遗失了。
王维一生清高宁静,他的诗也是一样,澄清精致,贵在于洁,彰显了他作为士大夫的风雅与自矜。《诗人玉屑》评王维说:“秋水芙蕖,倚凤自笑。”闻一多先生曾说:“王维替中国诗定下了地道的中国诗的传统,后代中国人对诗的观念大半以此为标准,即调理性情,静赏自然,他的长处短处都在这里。”
公元761年,王维悄悄地离开了人世,然而,他的诗还有他的故事,却令后人说也说不尽——“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第3篇:走近诗人李清照
走近诗人李清照
我早想走近你,那个晨曦,正好读你。
放下窗外的一弯秀水,一黛青山,只为和你一起。看到你的海棠花,瘦瘦地蜷缩在雨里,丰腴的叶片上悬挂着你的愁绪、追问和怜惜。你在花的深处和鸥鹭相遇,是你的美丽点亮了鸥鹭的'翅膀吧。
目光在金兵南下的铁蹄中慌乱迷离,你的“一叶扁舟轻轻”载不动浓郁的愁绪,忧郁的清泪跌碎在泛黄的纸页上,洇开漫漶。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你的憔悴落了黄花。望着那惨白的弯月,使得这孤独融入了淡酒里,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梧桐更兼细雨,枕寒衾冷怎将息。家,已不能回;心,已无处归。你的一生被这漫天愁绪所包围,家愁、情愁、国愁,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面对着物是人非、面对着断香残酒、面对着绿肥红瘦,没有同道,没有相知,只有一杯浊酒洗情愁,那清愁里有你的学富五车,词动京华却情无所托、学无所传,在那个年代,你无疑是枝头的一朵奇葩。凛冽的秋风在摧残着,你却不甘落在地上依然倔强地挺立枝头,尽情绽放,溢出特有的清香,不曾萎枯凋谢。你的才气、倔强铸就了你的孤独,你那绝世的孤独
第4篇:诗人王维简介
诗人王维简介
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唐玄宗开元初年中进士第,开元九年(721年)为太乐丞。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诗人王维简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诗人王维简介1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mo jie) ,人称诗佛 ,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王维生前,人们就认为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理。”(苑咸《酬王维序》),死后更是得到了“诗佛”的称号。王维出生在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的家庭里,根据王维写的《请施庄为寺表》云:“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年,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王维从小就受到了母亲的熏陶,同时,根据《王右丞集注》卷二五,有一篇《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文中述及了诗人同当代名僧道光禅师的关系时说:“维十年座下,可见王维确实也与佛家因缘不浅,其晚年更是过着僧侣般的生活。据《旧唐书》记载:“在京师,长斋,不衣文俯伏受教,欲以毫末
第5篇:诗人王维简介
诗人王维简介
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王维简介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人物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jié),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原籍祁(今山西 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济),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汉族。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他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不仅如此,王维善画人物、丛竹、山水。唐人记载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则以破墨法画成,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但是传为他的《雪溪图》及《济南伏生像》都非真迹。王维在唐诗的范畴显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王维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开元九年(721年) 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其时作有《献始兴公》诗,称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