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案
第1篇:高中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
语言知识及能力运用----句子的仿用
首师大附属丽泽中学高中部语文组张卫军
教学目标:1了解高考关于此项内容的知识及能力要求
2进一步掌握仿用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提高仿写句式的能力
教学重点:把握句子结构特征包含的修辞方式提高较熟练的实际仿写能力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法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句子的仿写既是一种语言表达的技巧,也是思维训练的体现;语言和思维本不可分,各种语言形式都是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从这个角度上说,我们对仿用句式要认真对待。
(二)复习仿写的知识:
仿写,或曰仿用句式,就是仿照题干给定的句式造句。其实,我们要掌握的“句式”,包含两个要素。一是句子的形式,二是句中包含的修辞方法;这两个要素却一不可。
(三)举例分析:
1、根据下面这句话的形式仿造三句话,再在后面加一句话,作为前面四句话的总结。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洒下一片绿荫;
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然后分析这个例句的形式特点。
学生分析:从句子结构特征看,它是一个假设复句;从修辞角度看,它包含比喻的修辞方法;并且,前四个分句完成后,又构成一组排比句。我们在仿写是一定注意这些特点。学生展示自己的练习:------如果你是一棵小草,就增添一分春色;如果你是一只雄鹰,就搏击万里长空;如果你是一只蜜蜂,就酿造一分甜蜜;让我们共同创造明天的辉煌。
2、仿照示例,拟写广告词,力求做到突出特点,新颖、简洁。
示例:我们的名牌是吹出来的。(电扇广告词)
①(无尘黑板擦的广告词)
②(打印机的广告词)
学生分析:题干中的句式好象一语双关,实际上,“吹”又落得很实。它用幽默的语言,展示厂家的自信和成功。
学生展示自己的练习:
① 为您擦出一个“无尘”。(为您擦出一片净土)
② 不打不相识。(不打记不住)
知识和能力扩展:
仿用句式,除了句子结构和修辞方法外,我们还应注意到,有不少仿用题是要借助联想和想象的思维能力才能做好的。
3、以“温暖的家庭”为陈述的对象,按照下面的句式仿写(要求句式相同,字数相近)。可爱的祖国像美丽的花园,即使我不是那盛开的花朵,也要做小草一棵,为了她的春天
献上一分生命的绿色。
学生分析:此题是一首小诗,它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借助联想和想象表达了作者对
祖国热爱并愿为她的繁荣奉献生命的情怀。
学生展示习作:
温暖的家庭像茂密的森林,即使我不是那参天大树,也要做青藤一棵,为她的夏季增添些许灿烂的颜色。
(四)教师小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和练习,同学们已经比较好的把握了仿用句式的要求和操作要点。大家还创作了相当不错的句子。特别是在语言训练的同时,我们的思维质量也得到了提升,相信大家以后会越来越好。
(五)、课后练习:
把卷子上的1----5题写完。
(六)课后反思:现代汉语知识及能力的主观题------仿用句式、变换句式、压缩语段、扩写、排序(连贯)等,在形式上以句子形态为切入点,但它们都涉及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的水平。因此,教师在辅导学生复习时,要居高临下,把这两点充分把握住,才能高质、高效的完成任务。
第2篇:高中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范例
【导言】
《祝福》是鲁迅先生一篇深刻揭示中国妇女悲剧命运的短篇名著。除了四婶、四叔、婆家人思想行动上对祥林嫂直接迫害外,周围的人对她的态度也是她终遭遗弃,无人问津的原因。当祥林嫂以再嫁再丧的身份再次来到鲁镇时,鲁镇的人没有叫她“贺六嫂”,而是依旧叫她“祥林嫂”。其声调的阴阳怪气表明世人对她再嫁的身份的否定和非难,并用“祥林嫂”这一永久的称谓对她进行精神鞭笞。本课试图以“对祥林嫂的称呼”作为突破口,挖掘作品表现的时代观念。
【实录】
师:我有个小问题,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和名,“祥林嫂”叫什么名字?小说中有没有写到鲁镇的人们对她的称呼?请把有关的句子找出来。
生(寻找片刻):“大家都叫她祥林嫂”“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
师:找得很好,看到这三句话你们有什么想法或者疑问吗?
生:为什么人们不叫她自己的名字呢? 生:她没有名字,就叫“祥林嫂”。
生:她的丈夫叫“祥林”,她就叫“祥林嫂”了。师:为什么她的丈夫叫“祥林”,她就得叫“祥林嫂”?(课堂稍有沉默。)
生:中国古代对女人有“三从四德”的要求,出嫁从夫,自然不能继续保留自己的名字。
师:说得很好。鲁镇的人们是按习惯以丈夫的名字来称呼“祥林嫂”,至于她没出嫁之前姓甚名何,人们不知道也不想知道,你们说,隐藏在这个称呼背后,鲁迅先生想表达什么些什么呢?
生:旧时女子地位低下。
师:对,“祥林嫂”的称呼正揭示了旧时女子地位的低下。
关于“祥林嫂”的称呼,你们还有没有别的疑问? 生:既然人们习惯按丈夫的名字来称呼女人,为什么“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的时候,大家还叫她“祥林嫂”呢? 师:按习惯应该叫什么了? 生:贺六嫂。
师:是啊,第二次到鲁镇的时候,祥林嫂的生活已经和以前大不相同了:再嫁,丧夫,亡子,被逐,经历了极为凄惨的遭遇。然而鲁四老爷全家和鲁镇的人们却“仍然叫她祥林嫂”,根本不按习惯改称她“贺六嫂”呢? 生:可能是大家叫习惯了,不愿改口吧? 师:是吗?能不能从文章中找些可能性出来呢? 生:课文强调“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应该不是习惯叫“祥林嫂”这么简单。从下文不让她沾手祭祀的事情看,应该是人们根本就不想承认她改嫁这个事实,认为她改嫁是“败坏风俗”的,是“不干不净”的。
师:说得很好。祥林嫂被迫改嫁,遭遇悲惨,鲁镇的人们只给予廉价的同情,甚至不按习惯称呼她“贺六嫂”,暗示了整个鲁镇社会不承认她改嫁的态度。因此,“仍然叫她祥林嫂”这一不起眼的做法绝不是习惯使然,而是反映了封建礼教对寡妇再嫁的完全否定,整个社会环境与祥林嫂的严重对立,这样的祥林嫂最终被人们彻底抛弃,也就不足为奇了。„„ „„
【后记】
鲁迅作品的语言一向为人所称道,《祝福》中祥林嫂两次到鲁镇做工,前后身份有所不同,但小说中人们对她的称呼没有发生变化,这不能不引起深思。无论是什么细节,往往都有着时代的烙印,承载着时代的思想和态度。从细节入手,容易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介入人物角色中。本片段善于寻找巧妙的切入点,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使语文课堂就有了活力和张力。
第3篇:高中语文教案
【导语】刀豆文库的会员“liaofa”为你整理了“高中语文教案”范文,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有参考借鉴作用。
高中语文教案1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2、指导学生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3、指导学生品味本文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两课时。
二、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朗读环节,指导学生在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三、结合课后练习(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一)、(二),应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利用预习效果教学,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义的讲解,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主要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师适当点拨。
五、介绍阅读课外文学作品《腾王阁序》,比较两文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水平。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简介作家作品,引导学生参看书下注释(1),教师可补充以下内容:王羲之,有“书圣”之称,也长于诗文,字和文任意而行,得自然之妙,风格潇洒放脱。王羲之曾经一度做官,他
第4篇:高中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本文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的手法;
(二)了解本文简练巧妙,热情奔放的语言特色;(三)领略黄山峰峦奇险而美妙的壮丽景色,并了解作者对祖国河山和对社会主义的热爱,赞颂之情.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课文四部分各写什么它们之间有没有联系怎样联系
分析:“一”想像大自然怎样创造
形成黄山这处胜境,实质上介绍了黄山景物的特色:云海,奇松,温泉,飞瀑,写出黄山“奇,险”的特点,给第二部分埋下伏笔,也给“三,四”作铺垫.它是全文的总起.“二”分三阶段(史前,唐宋,明清以后)写黄山的登山史,呼应“一”黄山的“险”,为后文写今天黄山化险为夷作反衬,表明时代不同,风景区已能为全民所享用.“三”着重按游踪写登天都峰的过程,与“二”对比,形成古今,虚实相映,点明题旨:“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四”写在黄山之巅所见黄山的四大景观:云海,苍松,日出,摄身光,和“一”的“奇”紧扣.这四部分联系是很紧密的,全文采用总分结构的组织形式.借用书上的句子来概括:一,大自然安排胜境;二,不可攀登的黄山;三,
第5篇:高中语文教案
交流使用作者:王婷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一、教学目标:了解文学常识(梁实秋和梁启超)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的写作方法学习加旁批的阅读方法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法
二、教学重难点:
1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刻画人物的方法)。
2作者如何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
赏析法 讨论法 朗读法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㈠情境导入:
• 大家学过历史,对本文的主人公梁启超有什么了解?
• 明确:公车上书、戊戌变法、• 云南起义、康梁
㈡介绍梁启超及梁实秋
主人公梁启超(1873-1929)
1、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2、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本新文学杂志《新小说》。
3、第一个使用“神话”一词的中国学者。
4、第一个提出建立中国图书馆学。
5、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著作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学、宗教及文化艺术等,总约千万余字,合编为《饮冰室文集》。
6、四岁开始学习四书五经,九岁即能写
第6篇:高中语文教案
【导语】刀豆文库的会员“smile77”为你整理了“高中语文教案”范文,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有参考借鉴作用。
高中语文教案 篇1
一、学习要点
1、《呐喊》是鲁迅1918年到1922年短篇小说的结集,也是他的第一部小说集。课文是这部小说集的序言,写于1922年12月30日。作者在序言中,通过回顾自己从19世纪末到五四时期的生活经历、思想发展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历程,说明写作《呐喊》的缘由和本书的主题。
鲁迅的生活经历与思想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下表所列:
地点 生活经历
思想发展
绍兴 侍亲疾 看透世态,想走异路
南京 求新知 选择学医,救民报国
仙台 攻医学 领悟“要著”,弃医从文
东京 搞文艺 悲哀寂寞,深刻反省
北京 抄古碑 苦闷沉默,思索追寻
北京 应索稿 看到希望,作文呐喊
2、鲁迅在本文中概述了自己心路的历程。透过鲁迅的思想、行为,我们可以看到时代的折射。这些情景对我们理解课文是不可缺少的。
①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走向崩溃,屡受列强的侵略而无力抵抗。
第7篇:高中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语文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中语文教案1
1.了解文艺性政论文的特点。
2.学习辩证分析丰富的人生体验的思维方式。
3.品味语言的哲理性。
教学重难点
文艺性政论文的特点和语言的哲理性。
教学准备
课件或小黑板。
设计思路
首先让学生熟读课文,从感性上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其次教师加以理论上的指导了解文艺性政论文的特点。以此合作探讨语言的哲理性,加深对哲理语言的理解,提高语文阅读能力,达到学习目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有人说过:当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时,那你必然也会错过月亮和星星。关键是你应该如何对待错过。(板书课题及作者。)
2.介绍作者。(出示课件1。)刘心武,当代作家,四川成都人。1977年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要求:记住作者及作品。
二、自主学习
(出示课件2。)
师范读课文,学生自主完成下列题目。
1.熟读课文,识记字词。
2.
第8篇:高中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范文-高中语文教案范文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范文三篇
高中教学计划小编推荐各科教学设计:
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政治、化学、物理、生物、美术、音乐、体育、信息技术
本诗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诗人通过典型意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同时巧妙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因此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为,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高中语文优秀教案范文三篇,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说教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雨巷》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这一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雨巷》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修课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2、教学目标
本诗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诗人通过典型意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同时巧妙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因此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为:(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