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小学教学实录
第1篇:孙权劝学小学教学实录
孙权劝学小学教学实录
【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语文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这是一个名人单元。文言文《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师: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和久必分。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他就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这不,孙权又来劝说了,结果如何呢?今天咱们一起来看《孙权劝学》。
(解说:由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有所了解。)
二、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师: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学生自由发言)
师:这部书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幻灯演示)。
三、解读
师:《孙权劝学》究竟怎样个劝法呢?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先听老师来读,听的时候注意掌握字、词的读音。(配乐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及时指导,特别强调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读文章,疏通文意,有疑问的划出来
师:学习文言文我们要多积累文言词语,标注一下你觉得本文需要特别记忆的文言词语。(幻灯演示)
生甲:当涂、辞、治经、涉猎、见往事
生乙:即更
(解说: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理解及积累是文言文的教学重点。先疏通文意,再作重点记忆,合乎学生学习的思维规律。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四、整体感知
师:大家齐读课文,读完后请几位同学复述、概括故事情节。
生: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吕蒙听劝开始学习,学业大有长进的故事。
生:这个故事讲孙权两次劝学,吕蒙始就学,后大有长进。
师: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学的效果看来不错,文章中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生:吕蒙与鲁肃的对话。
师:由此可以看出通篇文章故事情节的展开都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展现的,那我们把人物对话部分挑出来。
(解说:这一环节培养学生自读及概括能力)
五、课文研析
师:全文几个人物?几次对话?
生:全文3个人物;3次对话。
师:同学们带感情读,把握人物形象。
师:三次对话语气一样吗?
生:不一样。孙权第一次劝学时态度非常坚决。不可不学,,双重否定,语气坚决。第二次时隐隐有不满、责备。鲁肃与吕蒙对话表现的是惊异。
生:孙权第二次劝学是有不满,但我以为更多的是关心、爱护。现身说教,语重心长。
生:鲁肃与吕蒙对话时,鲁肃是惊异,吕蒙是自豪。
师:权蒙对话孙权是王,对蒙的劝说态度恳切,蒙肃同为将士,对其变化之大显示出惊异、赞叹。
师:下面我们请同学挑人物读,大家注意听,看他读的好不好?哪句话读的最好?好在什么地方?
(通过有感情的读,学生容易理解把握人物)
师:读得好不好?
生:好!
师:哪位同学敢挑战他?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精彩!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读出了感情。
师:读出了感情,恰当的说应该是读出了语气。哪个词体现了语气?
生:邪
师:什么语气?
生:反问。
师:邪是表示反问的语气词,相当于现在汉语的吗。文中还有其他语气词吗?
生:有。耳、乎。
师:分别表什么语气?
生:耳是表示限制的语气词,相当于现在汉语的罢了,
乎是表示感叹的语气词,相当于现在汉语的啊。
(语气虚词的积累)
师:根据刚才我们分析的,分小组有感情的读文章,一会儿找同学分角色读。(两组同学分角色读)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好。哪一组同学能抛开课本,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再加工给我们来个小课本剧表演。(一组同学上台表演)
师:再现了当时的场景,演绎了一段白话《孙权劝学》,让我们也是刮目相待呀!
(解说: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充分朗读课文,让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课堂气氛,很好的培养学生自读古文的能力。培养学生表达、表演能力)
师:吕蒙在孙权的再三劝说下,开始读书学习,并取得良好的读书效果。文中有两个成语突出表现了吕蒙进步之大,请大家找出。
生: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幻灯演示)
六、体验反思
师:昔日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让同僚刮目相待,说到这我们不禁想到前几天学的一篇文章《伤仲永》,读完这两篇文章你有何感想?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生:学习对一个人来说,确实很重要。
生:仲永受于天而不受于人,最终泯然众人;吕蒙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人刮目相看。通过对比体现出开卷有益。
生:活到老学到老。吕蒙那么大年龄才开始学习都让人刮目相待,我们更应该珍惜时间好好学习。
师:好,活到老学到老,我把这句话送给大家。仲永天资聪颖,因后天没有学习,最终泯然众人;吕蒙那么大年纪才开始就读,但经过努力,让人刮目相待。看来读书确实有益。
(解说:新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学生的感情体验,注重学生表达能力培养。把这两篇课文比较阅读,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开卷有益的中心,引起学生感情共鸣,避免教条式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七、拓展延伸
师: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谁能说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吗?
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生: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生: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
生:书到用时方恨少。
师:书到用时方恨少,让我们一起多读书,读好书。最后送大家一句话,我们师生共勉穷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解说:课外知识积累是语文资源充分利用的一个方面,注重学生课外知识的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手段。)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劝学──不学(恳切)吴下阿蒙
又劝──就学(关心)刮目相待
论议──结友(惊赞)
【教学反思】
《孙权劝学》是一篇自读课,故事性很强,本节课教学重点放在了朗读上,通过自由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演课本剧等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把握人物形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这节课中得以充分体现。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表达、表演等方面的能力,加以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第2篇:孙权劝学教学实录
《孙权劝学》课堂实录
【课文品读】
《孙权劝学》是一篇极其简略但又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文言短文。故事主体只有两个部分,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文章主要通过对话的方式,表现人物,推进故事。对话言简义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人物寥寥数语,就表现出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和性格。在情节的安排上,亦 别具风格。吕蒙学习的起因是“孙权劝学”,学习的过程略去,学习的结果是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别”。通过“论议”“结友”来表现孙权善劝、吕蒙勤学和学有所成。直接描写、侧面衬托、留白再塑、繁简结合等手法的巧妙运用,让这一篇小短文既充满了情趣,又不乏理趣。
【设计意图】
文章简短,教材注释比较丰富,学生理解起来不会有文意上的困难。但是,因其短小,它的文学价值也往往容易被忽略。如何感受到它的文学魅力,则需要教师在深入解读后,通过生动的教学形式带领学生一道走进文本,品析欣赏。通过反复解读和剖析,挖掘出短文里文章结构、人物形象、艺术手法、文化背景等多项内容的特点,于是,以趣学文言故事作为此设计的总构思。
教学创意:披文入情,体会人物性格,趣学文言故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关键字词及重要的文学、文化常识,积累成语,复述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明白学习对成长的重大作用,获得启发。
教学难点
如何从人物语言中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重点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品味人物语言;
2、在学习的过程中懂得“人生需在学习中不断进步”的道理。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走进课文。
(设计说明:通过对“读书有益人生”成语或者俗语的回忆,创设课文主题情景,引入课文的学习,同时培养学生即时调动现有知识的能力)
师:同学们,人的一生总是在不断的学习中前进,而书本就是我们学习最好的朋友,你能说出一些关于读书益处的成语或者俗语来么?
生:(自由发言)如: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2书到用时方恨少。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4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5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6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7行万里路,读万卷书。8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9知识就是力量。10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11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12开卷有益„„
师:的确,从同学们说的这些名句、成语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明白,读书对人的成长、发展和完善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个“开卷有益”的故事——《孙权劝学》。
二.范读课文,正音断句
1.师范读,生听读,注意正音断句。
2.生试读,生评议,师随机纠正。竟读课文、自主强化
师:学习文言文首先要熟读课文,现在请大家各自大声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同时结合注解了解文章大致内容。
(学生初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解决,结合注解粗知大意。)
师:刚才大家读过课文了,现在把书合上,看投影,然后各自大声地流利地朗读课文。(学生再读课文。)
师:大家读得不错,现在能不能在大声、流利的基础上再加上个快速?试试看!
3.指名读无句读课文,要读音准确,断句正确。(投影无句读课文)
(投影片展示无标点符号之课文,训练学生断句停顿之能力。教学千法读为本。读会字音、读懂。)
师:我们来个比赛,看看谁能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课文。这节课老师还准备了最好的奖品,将给课堂上表现最优秀的同学,可不要错过机会哦!
(学生单读、小组齐读。句意、读品意味,真正用朗读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蕴。)
三.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1.交流学习资料,明确课文背景。(投影作者作品及文中人物,呼应导语)(设计说明: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积累必要的文化文学常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学生自由发言)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294卷,又考异、目录30卷。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全书贯穿1362年史事。有“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
(2)、介绍司马光
师:这部书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介绍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者的借鉴。治平三年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他反对王安石实行变法。元丰八年哲宗即位,召他入京主国政,数月间尽废新法。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著有《司马文正集》、《嵇古集》。
2.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译课文,圈点勾画疑问之处,小组讨论解决或师生全班共同解决。(投影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及示例)
师:大家刚才课文读得很好,我们借助各种参考资料继续了解课文内容,不懂的提出来互相研究,解决不了的一会儿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好的字词句也画下来,我们共同欣赏。
(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质疑问难。学生边读、边议、边圈点。)
四、研读题目,质疑(自理)
齐读题目思考:题目告诉我们的是一个关于劝学的故事,就题目而言,你有什么发现和疑问呢?
师;谁来为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学生讲述课文内容。)
师:大家看看还有哪些地方要说说?自学过程中,有没有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生:“但当涉猎”怎样解释? 师:谁来帮他解决?
生:只是应当博览群书。但,只。
生:“蒙辞以军中多务”怎样是什么意思?
生: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辞,推托。以,用。这是一个倒装句,正确的语序应该是“蒙以军中多务辞”。生:鲁肃为什么和吕蒙结友而别?
生:鲁肃佩服吕蒙的才略。
„„„
„„„
刚才老师还让同学们把你最欣赏的字词句划出来,我们共同欣赏,谁先来说说?
生:“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
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师:你能不能读出孙权的这种坚决的语气?来读读看!(生读)读得不错。谁还想说?
生:“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生@:那为什么不让他“治经为博士”呢?那样岂不更好? 生:因为吕蒙,他是一员大将,读书不是他的主要任务。
生@:那他学识渊博岂不更好?
生:因为它原来才疏学浅,学好那是不可能的。
生@:那这样严格要求他,岂不更好?
师:同学们,这位同学提的这个问题非常好,因为时间关系,我们课下再争论好吗?
生:“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师:你赏析得非常好,能不能语重心长的读一读?(生读),读得非常好!
生:“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使鲁肃既吃惊,又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师:你能不能读出鲁肃的这种吃惊的语气,来,试一试!
生:“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师:那你再读读这句话,能不能读出吕蒙的这份自豪?试试看!
生:“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说明了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师:这点发现非常了不起!
(学生对文中疑难提问;学生自答教师引导。以学生自读、发现、讨论的活动为主,还时间给学生、还主动给学生、还思想给学生。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若提不出问题,教师可就重点词句之理解发问,避免疏漏,强化理解。)
„„
五
演读课文,感知内容
(师:课文有多处对话,但人物的神态、心理并未直接表现出来,现在,假如你是编剧,你怎么来编写呢?假如让你做演员,又该怎么样演?小组内先试试。
师:哪一组主动来表演一下?
(小组编剧、表演。学生选出代表进行表演。)
师:通过表演,你认为文中的人物当时神态和心态如何?
生:我演的是孙权,我觉得他当时应该是,很严肃的,同时他对吕蒙也是非常关心的,对他寄予厚望。
师: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对文中任何一个人的看法?
生: 我觉得鲁肃是一个敬才、爱才的人。
生:我觉的吕蒙身为一员大将,能听从首领的规劝,努力读书,并才略大长,这种学习精神非常值得学习。
(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讨论发言。发挥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借此深入了解课文意蕴,开阔学生学习课文之天地。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对课文进行品味。对学生的回答不要简单地肯定或否定,鼓励学生互相解答。)
六 拓展延伸 感悟升华
师:学与不学,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学习《孙权劝学》是为了什么呢?难道说只是为了知道古人的言行吗?知道了这个故事,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可不可以跟大家说说?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进行集体交流。)
生:我们要努力学习,打好文化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为祖国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生: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必须学习,否则就会被社会所淘汰。
„„
师:很多同学都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古人在学习上还有哪些说法值得借鉴?
生:多读点历史书,了解历史,因为历史是一面镜子,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生:要广泛涉猎,博览群书。
(学生联系课文及与学习有关的名言和具体事例再次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接受教育,总结出开卷有益的道理。
师:同学们刚才说的非常好。我们应该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更应该带着深层次的问题走出课堂。根据你的理解和认识,有没有什么新问题呢?比方说大家有兴趣了解更多与孙权、吕蒙有关的事情吗?
读书使人聪明,老师建议大家课后读读《三国演义》,从中了解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
(这一环节既是照应,同时又是加深和强化,使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让他们自己教育自己。激发学生兴趣,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达到延伸拓展的目的。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自主解决问题,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五 评议总结、积累巩固
师:大家这一节课一定有许多收获,无论是课堂表现、问题回答,还是课文学习,能不能说出来,我们共同分享?
(学生就自己这堂课的表现发言。)
师:大家谈得非常好,愿不愿意也听听老师的意见?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最终由“吴下阿蒙”变得令人“刮目相待”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其实老师的总结也是受同学们发言的启发。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话给予适当肯定和总结,并升华为读书教育。与此同时可作适当的板书)
师:学习文言文,我们还要把它积累下来,让它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的成长。
(展示相关名句可拓开学生思路,开阔视野,增大知识容量。)
作业设置
师: 我们学过《方仲永》,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天才少年,方仲永与吕蒙相比,恰恰相反,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请同学们大胆设想一下,假如有一天方仲永巧遇吕蒙,他们会演绎出怎样的一段故事呢?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只要你觉得表达出你的 意思就行。(学生针对课文,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文,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加深和巩固。)或者以下的几个作业题,选做一个,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1.课下搜集与学习有关的名言、故事。
2.根据课文内容,补写一段“就学”时的情况。
3.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
4.学完本课,你肯定有所感悟,联系生活,写一篇读后感。
附板书设计:
孙 权 劝 学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吴下阿蒙
|
对
|
(详、正)
(略写)
(详、侧)
孙权
劝学
(善 劝)
启示:开卷有益
—对— 吕蒙
就学
(肯 学)
|
比
|
刮目相待
—话— 鲁肃
赞学
(敬才)
第3篇:《孙权劝学》教学实录
《孙权劝学》教学实录
《孙权劝学》是一篇初中课文,作为老师,我们在开展新课教学时应该怎么准备教学实录呢?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孙权劝学》教学实录,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导入及背景介绍,师生共同学习生字词。)
师:解决了这篇课文的生字词,我们一起来疏通文意。下面,就请同桌两人为小组,边读边译。
(生译读课文,互相解决疑难。)
师:除了刚才同学们提出的句子,老师也准备了几个句子。大家看看,这几个句子会翻译吗?
(屏显。)
蒙辞以军中多务。
生1: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
师:好,那这个“以”字是什么意思?
生2:“用”的意思。
师:这个句子的完整翻译应该是———
生3: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
师:对,翻译句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翻译完整。再来看第二个句子。
(屏显。)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生1:我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
师:这句中“, 岂”和“欲”分别是什么意思?
生2:“岂”是难道的意思,“欲”是想要的意思。
师:那这句话应该如何翻译?
生3:我难道想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
师:很好,“博士”这个词在文中的
第4篇:孙权劝学教学实录
孙权劝学教学计划
宁安镇范家学校 语文教师 孟秀梅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重点 】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教学设想】
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编课本剧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编成课本剧,一来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有益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来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合作探究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媒体】 投影片
【教时】 1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语设计
师:老师这几天遇到个难题,同学们愿不愿意帮我想个办法
第5篇:孙权劝学教学实录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一)师:翻开《三国演义》,就会看到这样一首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楮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师:今天,就让我们回到那个风起云涌,英雄辈出的时代,一起来笑谈发生在英雄们身上的一个小故事——《孙权劝学》。
(二)师:读课文,读准字音
生:邪(yé)这是个通假字。
师:卿,就是那个爱称,“卿”字对不对,大家找到没有?哦,这个字相当难写,我们一起用左手来写写看,这样会记得更深刻。
生:“更”,gēng 不读gèng,为什么这里念“gēng”,不念gèng呢? 生:因为是重新,改变的意思。
师:孤岂欲卿治经wéi博士,还是wèi博士? 生:wéi
师:因为他的意思是什么? 生:当
师:啊,是当,是作为的意思。
(三)读课文,疏通文意 学生齐读全文
生:“蒙辞以军中多务”这句话我认为意思应该是“吕蒙用军中军务繁多来推辞。” 这是一个倒装句。应该是“蒙以军中多务辞”。
生:还有,“博士”应该翻译为“专管经学
第6篇:孙权劝学教学实录
孙权劝学教学实录
孙权劝学一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下面是小编推荐给大家的孙权劝学教学实录,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导入及背景介绍,师生共同学习生字词。)
师:解决了这篇课文的生字词,我们一起来疏通文意。下面,就请同桌两人为小组,边读边译。
(生译读课文,互相解决疑难。)
师:除了刚才同学们提出的句子,老师也准备了几个句子。大家看看,这几个句子会翻译吗?
(屏显。)
蒙辞以军中多务。
生1: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
师:好,那这个“以”字是什么意思?
生2:“用”的意思。
师:这个句子的完整翻译应该是———
生3: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
师:对,翻译句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翻译完整。再来看第二个句子。
(屏显。)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生1:我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
师:这句中“, 岂”和“欲”分别是什么意思?
生2:“岂”是难道的意思,“欲”是想要的意思。
师:那这句话应该如何翻译?
生3:我难道想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
师:很好,“博士”这
第7篇:初中语文《孙权劝学》教学实录
初中语文《孙权劝学》教学实录
【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语文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这是一个名人单元。文言文《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师: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和久必分。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他就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
第8篇:孙权劝学名师教学实录
孙权劝学名师教学实录
孙权劝学是一篇经典的文言文教学案例,也是能让学生懂得许多文言知识的重要的课文,那么孙权劝学该怎么教学呢?下面请看这篇孙权劝学名师教学实录,看完你就知道了。
孙权劝学名师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⑴ 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⑵ 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 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⑵ 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3、情感目标:
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重点】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设想】
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编课本剧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编成课本剧,一来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有益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来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合作探究针对学习过程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