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中的炼字
第1篇:有关古典诗歌中的炼字
有关古典诗歌中的炼字
(一)基本概念
古人非常注重炼字。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吟安一个字,撚断数茎须、诗赋以一字见工拙等,都道出了古人对炼字的重视。而炼字也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之一,前年高考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考的就是炼字。
要做好炼字题,首先得明确几个概念,即什么叫诗眼词眼?
相传张僧繇(zhou4)(梁武帝时)画龙,一经点睛,便凌空飞去。诗眼、词眼,有似于此。
诗眼一词, 最早见于北宋。 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范成大也在诗中写到过诗眼:道眼已空诗眼在,梅花欲动雪花稀。范温的诗话更以诗眼为名, 题为《潜溪诗眼》。词眼一词, 首见于元代陆友仁的《词旨》。《词旨》分八部分,其六专论词眼。虽然诗眼、词眼的称呼出现较晚,而注意炼字,可以说与诗歌创作的历史一样久远。宋、元时代的诗论家,正是在千百年来诗歌的语言艺术日益精迸的基础上,在诗人们愈来愈自觉地注意锤炼字句的情况下,概括出诗眼、词眼这些诗学的新术语的。
古人写诗作词,讲究锤炼字面。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的,便是所谓诗眼、词眼。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如果去了闹字、弄字,所写景色原也平淡无奇。而着一闹字、弄字,就境界全出,顿然改观。
(二)炼字的基本内容:
从大的范围来说,古典诗歌的炼字不出炼实词与炼虚词两个方面。
1、炼动词。一首诗,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因为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作主语的名词以生动的形态的,主要就是常常充当谓语的动词,这样,具象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离开了炼动词,炼字艺术就会黯然失色。
例1: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哀江南》孔尚任)
在这里,一个剩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没有用留、见,其妙处就在剩虽与留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比较:你们都走吧,让我一个人留在这里。你们都走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在这里。)另外剩字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留则无这么多含义。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以今昔对比的变迁感。
例2:分析云破月来花弄影的艺术描写特色。
由于云破月来花弄影而使满篇生辉。这句词词少意多,一语三折。云、月、花、影四字写了三物四景,中间又用破、来、弄三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云破而有月来,月来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而有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仅仅七个字,从天上写到地下,云横皓月、风弄花影,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把云、月、花都拟人化了,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时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
2、炼形容词。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
例3、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风老莺雏,雨肥梅子。虽然是描写江南的初夏,但实在抵不了这一老一肥的诱惑,把它放到春天来了。风老莺雏,雨肥梅子。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一作就作的鲜活生动,呼之欲出。想那黄口雏鸟从昂首待哺的娇憨,慢慢丰了一身羽毛,再到展翅离巢,不是一天一日的时光,更待其中亲鸟的艰劳,形态种种,时日漫漫,到后来只得了一个老字,当真浓酽醉人。我们的思想就在老字中徜徉,不留神便过足了几月的时光。又一个雨肥梅子。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甜,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
3、炼数量词。数量词大约和讲究概念与逻辑的数学、物理有某种密切的关系,因此,从文学特别是诗歌的角度来看,它似乎是枯燥乏味的'。其实不然,优秀诗人的笔就仿佛是童话中一根可以使沙漠涌出绿洲的魔杖,那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却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过去有一首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永不见。庾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
例4: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僧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这故事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了,不必赘述。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
4、炼虚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盛唐诗人善于运用虚字,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欧阳修《昼锦堂记》首句本为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递走后飞骑追加二而字成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因此而使文义大为增光,那么,从上面所引的诗例中,我们就更不难领略诗词中炼虚字的美的消息。
最后要强调说明的是,炼字也必须以炼意为前提才具有美的价值。因此,有字无句或无篇,是不足取的。只有篇中炼句,句中炼字,炼字不单是炼声、炼形,同时也是炼意,只有切合题旨,适合情境,做到语意两工,这样炼出来的字才能真正精光四射。沈德潜的意见还是可供参考的: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从前引诸例来看,成功的炼字都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第2篇:盘点古典诗歌中的炼字
盘点古典诗歌中的炼字
(一)基本概念
古人非常注重炼字。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吟安一个字,撚断数茎须”、“诗赋以一字见工拙”等,都道出了古人对炼字的重视。而炼字也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之一,前年高考“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考的就是炼字。
要做好炼字题,首先得明确几个概念,即什么叫诗眼词眼?
相传张僧繇(zhou4)(梁武帝时)画龙,一经点睛,便凌空飞去。诗眼、词眼,有似于此。
“诗眼”一词, 最早见于北宋。 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范成大也在诗中写到过“诗眼”:“道眼已空诗眼在,梅花欲动雪花稀。”范温的诗话更以“诗眼”为名, 题为《潜溪诗眼》。“词眼”一词, 首见于元代陆友仁的《词旨》。《词旨》分八部分,其六专论“词眼”。虽然“诗眼”、“词眼”的称呼出现较晚,而注意炼字,可以说与诗歌创作的历史一样久远。宋、元时代的诗论家,正是在千百年来诗歌的语言艺术日益精迸的基础上,在诗人们愈来愈自觉地注意锤炼字句的情况下,概括出“诗眼”、“词眼”这些诗学的新术语的。
古人写诗作词,讲究锤炼字面。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的,便是所谓“诗眼”、“词眼”。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如果去了“闹”字、“弄”字,所写景色原也平淡无奇。而着一“闹”字、“弄”字,就境界全出,顿然改观。
(二)炼字的基本内容:
从大的范围来说,古典诗歌的炼字不出炼实词与炼虚词两个方面。
1、炼动词。一首诗,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因为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作主语的名词以生动的形态的,主要就是常常充当谓语的动词,这样,具象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离开了炼动词,炼字艺术就会黯然失色。
例1: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哀江南》孔尚任)
在这里,一个“剩”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没有用“留”、“见”,其妙处就在“剩”虽与“留”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比较:“你们都走吧,让我一个人留在这里。”“你们都走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在这里。”)另外“剩”字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留”则无这么多含义。“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以今昔对比的变迁感。
例2:分析“云破月来花弄影“的艺术描写特色。
由于“云破月来花弄影”而使满篇生辉。这句词词少意多,一语三折。云、月、花、影四字写了三物四景,中间又用破、来、弄三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云破而有月来,月来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而有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仅仅七个字,从天上写到地下,云横皓月、风弄花影,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把云、月、花都拟人化了,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时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
2、炼形容词。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
例3、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风老莺雏,雨肥梅子”。虽然是描写江南的初夏,但实在抵不了这一“老”一“肥”的诱惑,把它放到春天来了。风“老”莺雏,雨“肥”梅子。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一作就作的鲜活生动,呼之欲出。想那黄口雏鸟从昂首待哺的娇憨,慢慢丰了一身羽毛,再到展翅离巢,不是一天一日的.时光,更待其中亲鸟的艰劳,形态种种,时日漫漫,到后来只得了一个“老”字,当真浓酽醉人。我们的思想就在“老”字中徜徉,不留神便过足了几月的时光。又一个雨“肥”梅子。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甜,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
3、炼数量词。数量词大约和讲究概念与逻辑的数学、物理有某种密切的关系,因此,从文学特别是诗歌的角度来看,它似乎是枯燥乏味的。其实不然,优秀诗人的笔就仿佛是童话中一根可以使沙漠涌出绿洲的魔杖,那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却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过去有一首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永不见。”庾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
例4:“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僧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这故事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了,不必赘述。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
4、炼虚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盛唐诗人善于运用虚字,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欧阳修《昼锦堂记》首句本为“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递走后飞骑追加二“而”字成“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因此而使文义大为增光,那么,从上面所引的诗例中,我们就更不难领略诗词中炼虚字的美的消息。
最后要强调说明的是,炼字也必须以炼意为前提才具有美的价值。因此,有字无句或无篇,是不足取的。只有篇中炼句,句中炼字,炼字不单是炼声、炼形,同时也是炼意,只有切合题旨,适合情境,做到语意两工,这样炼出来的字才能真正精光四射。沈德潜的意见还是可供参考的:“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从前引诸例来看,成功的炼字都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第3篇:古典诗歌的炼字
古典诗歌的炼字
(2013-03-02 20:49:53)转载文化 ▼
标签:
分类: 学习类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古典诗歌语言中的炼字手法,范文之教案:古典诗歌的炼字(教案)。
2、让学生明确高考诗歌鉴赏中对于“炼字”的考查方式。
3、让学生学会鉴赏古典诗歌语言中的“炼字”。
4、让学生学会作答高考中诗歌鉴赏的“炼字”题型。
二、重点难点:
1、怎样鉴赏“炼字”。
2、怎样作答高考中的“炼字”题。
三、导课: 有一天黄庭坚在苏小妹家与苏轼闲谈,苏小妹出了一道题目,要求在“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两句中各加一字,成为两句五言诗。请同学们替苏小妹“炼字”,看谁填的好,是否能超过苏轼、黄庭坚和苏小妹。
“轻风____细柳,淡月____梅花”(板书)
四、理解炼字
古人很讲究炼字,杜甫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推敲”的贾岛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唐朝诗人卢延让《苦吟》诗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那么古人经常在那些字上下功夫呢,一般在“五言诗的第三个字,七言诗的第五个字,这个位置一般是动词,当然也
第4篇:古典诗歌的炼字(教案)
[古典诗歌的炼字(教案)]
第二节鉴赏诗歌的语言
第二课时 炼字(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古典诗歌语言中的炼字手法,古典诗歌的炼字(教案)。
2、让学生明确高考诗歌鉴赏中对于“炼字”的考查方式。
3、让学生学会鉴赏古典诗歌语言中的“炼字”。
4、让学生学会作答高考中诗歌鉴赏的“炼字”题型。
二、重点难点:
1、怎样鉴赏“炼字”。
2、怎样作答高考中的“炼字”题。
三、导课:
有一天黄庭坚在苏小妹家与苏轼闲谈,苏小妹出了一道题目,要求在“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两句中各加一字,成为两句五言诗。请同学们替苏小妹“炼字”,看谁填的好,是否能超过苏轼、黄庭坚和苏小妹。
“轻风____细柳,淡月____梅花”(板书)
四、理解炼字
古人很讲究炼字,杜甫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推敲”的贾岛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朝诗人卢延让《苦吟》诗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那么古人经常在那些字上下功夫呢,一般在“五言诗的第三个字,七言诗的第五个字,这个位置一般是动词,当然也有炼形容词,虚词,名词,数词的。炼
第5篇:古典诗歌炼字诗眼教案
古典诗歌炼字、诗眼赏析教案
一、课前演练:
例:1《早梅》,有句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2红杏枝头春意闹
3空山新雨后”(《山居秋暝》 4僧敲月下门
5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
二:炼字的常考语法:动词、形容词、副词、数
量词等 三:炼字的提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有修辞要强调修辞手法)(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翻译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
第6篇:高中语文 把握古典诗歌中的炼字手法论文
把握古典诗歌中的炼字手法
古人作诗,十分讲究炼字,常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在绘景状物、表情达意时,总是精心挑选那些最富表现力的字眼,把意思表达得准确、鲜明、生动、精巧。为此诗歌史上贾岛的“推敲”及诗圣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佳话广为流传。从诗歌鉴赏的角度而言,我们尤其应该注意那些富有表现力、能体现作者写作意图和情感的字词。品味这类字词的意义和作用,也是近几年语文考试中经常出现的题型。笔者以为,把握炼字手法需从以下方面着手。
明确炼字的大致范围
从常见的古诗词内容看,古人炼字手法往往体现在以下几类词中:
动词。杜甫“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垂”字,“涌”字,有力的烘托了苍渺高阔的意境。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见”字见出诗人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至高境界,一个“闹”字展示出诗人心头所感到的蓬勃春意,一个“弄”字再现出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韵。这些动词能给作主语的名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