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猫轶事散文
第1篇:养猫轶事散文
养猫轶事散文
那年女儿考取外地一所大学,就要燕儿般飞离故乡。临走时女儿未经我与妻同意,不知从哪儿抱回一只小猫咪。那猫咪浑身绣着斑驳的毛色,圆脸秀目,像一团毛茸茸的绣球,很是惹人喜爱。刚进门,那小东西仅有一拃来长,兴许还没有断奶,就被女儿生生地将人家给骨肉分离。要不然它怎会不吃不喝,一声紧似一声撕心裂肺地哭泣呢?也许它在哭诉自己悲惨的命运。
猫咪的啼哭让我想起那些被父母遗弃的婴儿。曾记得很早以前,我去医院探望病人,亲眼目睹一被遗弃在砖石瓦砾堆里奄奄一息的婴儿。那包裹在破绵败絮中的婴儿每听到有人走动的声音,就本能地放开已经嘶哑的嗓音大声啼哭,试图以此唤回人们的同情,以求获得最后一线生存的希望。然而凄厉的啼哭最终随着人们渐渐远去的冷酷而归于沉寂。那时,年仅十几岁并且生性胆小怕事的我,曾鼓起勇气将此事告知附近的行人,但最终未能留住哪怕一个人的行进的脚步。我恨自己无用,也恨那个贫穷落后、人人自危的年代。那揪心的令人窒息的哭泣永远刺痛着我的记忆。也许就从那时起,我似乎患了一种闻泣而悲、睹泪而恐的异症。我是那种见不得眼泪、听不得哭泣的脆弱男子。
我想责令女儿将小猫咪送还原处。但转念一想,即使将猫送归原处,主人迟早会将它随意丢弃,我不想让这只小猫咪成为弃儿,让它在灌木丛、地窖或街边垃圾桶里无助地哭泣,那样做岂不更加残忍了吗!再者女儿就要远行,也许她怕母亲寂寞才抱回只小猫咪作为母女感情的替代。
我用针管和牛奶代替猫妈妈的母爱,像伺弄自己的孩子似的将小东西一天一天喂养长大。没过多久那小东西便有了出息,乖巧得像听话懂事的小姑娘,喵呜、喵呜地唱着欢歌满地乱串,还时不时在光滑透亮的地板上来回翻滚,给你表演自认为最精彩的节目。你看电视,小东西会温存地团缩在你膝头轻轻地打着呼噜;你早晨刷牙,小东西会好奇地顺着你的裤角攀爬至肩头在脸腮耳根处摩来娑去;你外出归来,小东西会早早守候门口冲你喵呜喵呜打着招呼,翘起小尾巴引领着你往内屋里走。有时你心情不好坐在那里闷闷不乐,小东西像是猜透了你的心思,远远地端居于你面前某个角落一声不吭地注视着你。假如此时你忍俊不禁,脸上掠过一丝微笑,那小东西会乐不可支屁颠屁颠奔你而来,在你的膝盖、臂弯、肩头肆意撒欢玩耍,惹得你心里直发痒。最有意思的是,每当你拖地板时,那小东西会即刻扒在拖布上,两前爪死死地抓住布墩子,任凭你带着它满地打转,憨态可掬的样子,直把你逗得前仰后翻。我的小猫咪俨然变成家庭一员,陪你悲陪你喜,陪你匆匆走过平淡却不乏温馨的日子。
那小东西就连起恭小解这样的事情都会做得非常出色。每逢它想外出玩耍或拉撒都会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冲你打招呼。它先守在门口目不转睛地注视着门,见无人搭理便不耐烦地以爪挠门,并声嘶力竭叫个不停,这时,只要你稍稍将门拉开个缝隙,它会很急迫地溜出门外,待它在外边做完认为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后会很亲昵地回来喵呜喵呜地叫门。
一晃与猫共舞数载。有一回,我正忙着搬迁,家里搞得杂乱无序。当天傍晚,忽然街坊邻居匆匆来到家中,诚恐地说,马路牙有一小猫撞了摩托,被车轮弹出老远,咋看像是你家的那只。我猫咪、猫咪满屋唤着,这才醒悟己经一天未见那家伙的身影了。忐忑中我随邻居来到事发地。只见我那小东西嘴角溢血,正静静地躺在路牙上。我赶紧上前俯身用手轻轻抚摸,虽然它软绵绵的身子尚有些余温,但的确已无生命迹象。我无不悲哀地将小东西弄回家,敛入纸箱内,并在妻的陪同下将它送到离家不远的田埂处。妻信佛,在箱前点了几炷香,口念弥陀,用心超度那小东西能轮回转世。第二天我们搬了家,心里空落落地离开旧居。
毕竟一只猫咪意外亡故。虽然我和妻很是伤心,寂寞时也难免想起那只曾给我们带来无尽快乐的小生灵,但内心的`伤痛很快为翻逝的日子给冲淡。
我喜欢小动物。此前,先后喂养过鱼类、鸟类还有猫猫、狗狗等动物,也许慧根浅,也许其他什么原因,经手养过的生灵或病或亡或丢,总之,最终都没有养得住的。自从小猫咪发生意外,我暗自发誓:从今往后不再喂养任何小动物,永远不再重复伤逝生灵的悲情。
然而乔居不久,有一天我忽然接到老邻居来电,说是我的旧居,每逢深夜深人静,总听野猫叫宅,以至吵得邻里难以正常安寝。邻居还说他曾碰见过几回,好像是我家以前曾豢养过的那只。这怎么可能呢?惊愕之余我有些不相信。后来邻居又来过几回电话。为了探明原委,那天我连夜赶了过去。旧居的窗台上果真卧着污垢不堪、瘦骨嶙峋的小花猫,并不时用惊恐的目光四下里打探。我边猫咪猫咪唤着,边忐忐忑忑凑上前去,不料那猫咪就势一跃落入我的怀中。我那已经死去的小东西,不知如何死而复生,并找到了回家的路。我有些疑惑,但我还是欣慰地将那小东西抱回新居。
妻子的心情同我一样,既惊又喜,我俩像伺弄淘气而晚归的孩儿,精心地给小东西洗澡、梳理、饮水、进食,尽量弥补着那曾经失落的爱。猫还是原来的,但经过一次生死离别后,猫的性情却大不似从前——它总是用一双阴郁惊恐的目光四处逡巡,冷漠得令人有些难堪。它除了进食、拉撒时偶尔在人前晃动一下身影,更长的时间就躲在床底阴暗角落忍耐着漫长的孤独,以至后来竟夺门而逃,再也没了踪影。
有一段时日,傍晚遛弯时,每逢听到灌丛、阴沟或瓦砾堆中传来猫叫声,我和妻便不由自主放慢脚步,驻足侧耳倾听,并迫不及待循声觅去,总幻想于黑暗的尽头,有一只迷失亲情的小猫正在独自哭泣着寻找回家的路。
转瞬多少年过去了,但我至今想不明白,我那小猫为何会死而复生?生而回归又缘何要离开我呢?也许它天生就属于我或不属于我,就如尘世间,远离忽又折返,走近却又转身的身影。
第2篇:军旅轶事散文
军旅轶事散文
我们乘坐的火车在经过一天一夜的奔跑后,于次日清晨五点左右,随着长长的吼叫,速度明显降低了下来。
带兵的首长火速把大家叫醒,要求立即打好背包准备下车,好奇的人问:我们到哪里了?首长说:看来你没有好好听火车的声音呀!“对不起,我睡着了!”“哈哈,刚才我听到了,这火车一个劲喊喝醋、喝醋,你们猜我们到了哪里?”大家一阵大笑,互相对视着谁也回答不上来。
我小时候曾听村里一个复员退伍老兵说过,山西人爱吃醋,会做醋,谁家里都会备有一个大醋缸,更有戏称,旧社会山西籍兵役每个人都会在腰间别个醋葫芦,即便被俘虏,宁愿缴枪也不缴醋葫芦。联想起带兵首长曾在笑话里说过火车变声的故事,我立刻大声喊道:“我们到山西了!”首长说“是呀!现在我可以正式告诉大家,我们部队的驻地就在山西省大同市,这里就是大同火车站,请大家准备好背包,我们马上下车!”
去哪里当兵?一直是大家心中欲解之迷,部队驻地属于军事秘密,事先谁都不知道。这下终于知道要服役的地方了,大家立刻兴奋起来。是呀,大同这个举世闻名的塞外名城,我们像孩子一样,即将投入你的怀抱,领略你的风姿,畅饮你那甘甜的乳汁,我们要为你站岗,为你放哨,我们要保护你的一草一木,守护你的一片蓝天!大同,你马上就要成为我们的第二个故乡了!
难忘新兵生活
---军旅轶事(三)
从大同火车站下车后,我们并没有直接去部队营房,而是换乘了军用解放--10卡车,驱驶50多公里来到了山西省怀仁县的五七干校。
这所干校名义上是干部学校,其实是一所关押和改造犯错误干部的地方。干校位于大同市西南部偏僻的阴山脚下,校区是一片青砖红瓦房,大约有100多栋,干校北面近邻怀仁县看守所,西面是一片大松树林,东面是一片沙丘,南面杂草丛生空旷无垠。干校四周方圆20里内没有一户人家,通往外面只有一条坑洼不平的土路,道路两旁长着稀稀拉拉的白杨树。这里就是我们新兵集训的地方呀!
汽车一路颠颠簸簸,尘土飞扬。下车后我们按要求排成一排,报数后就开始分班,我被分到了新兵三连一排二班,班长叫赵振中,一米七五的大个子,长得十分英俊,老家是河北新乐人,热情大方,亲切可爱。班长领着我们几个人来到宿舍。几位先期到达的战友热情的和我们打招呼,他们分别来自湖北、山东和湖南。
宿舍是一个两间一明的'大屋子,北侧一排大通铺,班长和几位先来新兵战友热情的帮助我们放下背包,随后给我们每人倒了一杯热腾腾的开水。班长说:大家来自五湖四海,从今以后我们就是一个战壕的战友了,大家要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我们要在一起共同度过三个月的新兵训练生活,大家一定要为我们这个新的战斗集体争光添彩!听了班长一席话,大家都感到格外温暖,格外的亲切,也很受鼓舞!屋子中央炉火通红,外面虽然已是寒冬料峭,气温接近零下30度,而室内的我们早已退去了拘束,战友间彼此寒暄,情意浓浓,温暖如春......
第3篇:老家轶事散文
老家轶事散文
一、八大家
老家是一个杂姓的大村,解放后分为三个村。许是因为村子大,旧时也便有些大户人家,以至于到现在,收古董的商贩还是都喜欢到这边来。
听老人说,解放前村子里最为富庶的,当属八大家。八大家是相互间血统关系极为亲近的几家史姓大户,据说在天津、北平开有一些商号,是大的商贾之家。大概是因为共是八家,村民们习惯称其为八大家。
老人们说,旧时普通的地主老财并不是同我们在书本上见到的那样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锦衣玉食,而是跟我们普通人家的吃穿用度并无二致,只是地多,雇几个人帮着做活,另外,盖得许多房屋,攒得许多家私与金银而已。至于读书,普通地主老财家虽有学堂,也是男儿读书,女儿多是不读的。而八大家不同,八大家的饮食起居都极为讲究,且有佣人伺候,是真正的大家气象。而且,八大家里的小姐也有专门的学堂,延了专门的塾师。
提起八大家,奶奶总说她极喜欢看八大家的小姐,个顶个地水灵。八大家小姐的穿着也让奶奶一直很是艳羡——奶奶说,她见过八大家小姐穿着猫眼蓝色的衣服,样子很是时髦。我不知道猫眼蓝到底是何种蓝色,想必
第4篇:青春轶事散文
去市里办事的那一天,坐在车内刚好路过曾经就读过的学校,只见一把冰冷的大铁锁锁住了进出的校园大门。在眼内稍瞬即逝的窗,也呈现出破败的模样。时光静静的走过了许多年,现在已是人去楼空了,没有了当初的人来人往,也没有了当初的欢声笑语······
直到回头再也看不到它的影子,我才慢慢将目光收了回来,脑海中也不由然的显现出二十多年前在这所学校所经历的一些往事······
那一年的那一天,因为庆子和建平要谈论他们之间的事,我就把房间让给了他们俩,自己则坐在寝室门口拿着一本书在手中翻阅。刚开始听着他们争论了几句,然后就是静静的没有一丝声响。我正奇怪的想探头张望,耳内只听得室内传来风铃一阵阵的脆响,脆响也打破了屋内的宁静。
只听得建平说:“庆子,还有一段时间我们就毕业了,我们俩的事怎么办?要不然我托关系把你调动到我这里来”?
“建平,你问我,我也不知道怎么办?你那单位效益也不好,再说毕业之后又有规定必须各自回原单位,我也不想离开父母”。庆子说完之后,室内又是一阵沉默。
沉默了许久之后,只见建平冷着脸走了,庆子出来问我
第5篇:乡土轶事散文
乡土轶事散文
从前乡村的修缸补甏、钉碗、补锅、染头绳,如今想起来,倒也令人回味,显得古色古香,可惜已无处觅踪了。
昔日农家,缸、甏和瓮头必不可少,水缸家家必备。绍兴甏口小肚大,农家用来装米酒装粮食和腌腊。瓮头用来腌咸菜,哪家都有十几二十只。缸甏和瓮头一旦开裂,农人是舍不得随意丢弃的,于是只要修缸补甏一来,大家按先后次序排队等候修理。修缸补甏用的必备工具是一把榔头,一个冲头,还有用来固定的铁搭,铁搭大小不一,匠人根据需要选择使用。匠人坐定,先将待补的缸甏瓮头仔细观察一番,然后就在裂缝两边对称凿洞眼。那活也要技巧,用力太小凿不进,用力过猛易将缸甏敲碎。只见匠人不紧不慢,功夫下在手腕上,麻利地凿好洞眼,然后将铁搭两脚穿过固定,收费是根居活计多少,一般比较适中,农人完全可以承受,人们小心翼翼将修补好的缸甏拿回继续使用。
常言道: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碗破了也能修,这也是事实。钉碗的工序和修缸补甏差不多,但瓷器比陶器坚硬的多,缸甏显得又点粗笨,而碗却比较精细,钉碗也真是一门传家绝技,一般人难以胜任。从前
第6篇:曾用名轶事散文
曾用名轶事散文
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响起时,我正从商务会所里走出来。中午陪一个从南方回来的同学吃饭,因为喝了一点酒,脑袋似乎还有点晕。
“我是某某某的班主任老师,您是他的家长某某某先生吗?”我从包里拿出手机,手指刚滑到接听键,手机里就传来焦急而礼貌的男中音。
“是啊!”没等我问有什么事情,那边再次传递透过空间的紧张情绪。
“您的孩子得了急性胃穿孔,已经送到省人民医院,经医生诊断,要马上动手术,要家长签字!”
我的酒醒了一些,脑子迅速把事情过滤了一遍。孩子到大学报到不到一个月,也许军训还没有结束。因为生活习惯的原因,出现胃穿孔也是可能的。
“那我马上赶过来,孩子现在在医院的哪个楼啊?”
“在急诊科,正准备送手术室。”
“那我叫孩子的妈妈先赶过去,她人就在武汉。麻烦您先给办入院手续。”
“好的,尽快啊!”
接下来的10分钟,我打电话给儿子,关机。再打大学里“一校通”号码,还是关机。或许手机没电了,想想也是,孩子病了,哪有时间给手机充电。接着拨通老婆电话,叫她马上到省人民医院急诊科,找孩子的大学班主任。联系了一个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