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读后感

2022-11-06 08:03:13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读后感

单位:万隆节能设备厂作者:张静

《苏东坡传》读后感

张静 万里节能设备厂

《苏东坡传》的作者是林语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林语堂先生早年曾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还曾担任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并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创办了《论语》《人世间》《宇宙风》等刊物,作品包括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散文和杂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艺术》以及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

林语堂先生的散文半雅半俗,亦庄亦谐,深入浅出,入情入理,往往以一种超脱与悠闲的心境来旁观世情,用平淡的话语去赞扬美文,这样便形成一种庄谐并用、私房娓语式的闲适笔调。他的文字自然流畅,幽默而不荒唐,自有意趣。不过有时轻松过度,少了一份厚重。林语堂的这种风格同他对文字的见解有关。他认为:“世上有两个文字矿:一个是老矿,一个是新矿。老矿在书中,新矿在普通人的语言中。次等的艺术家都从老矿中去掘取材料,惟有高等的艺术家则会从新矿中取掘取材料。”

读一本好书,有如品一杯茗茶,林语堂先生的这本《苏东坡传记》便是如此。首先,林语堂先生并没有将苏东坡奉若神明,而是如实叙写,娓娓道来,偶尔还加以调侃,如苏东坡的长子出生时,他说,幸亏晚了一年,不然在丁母忧期间可就落人把柄了,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形象。其次,本传旁征博引,除了苏东坡的生平文字资料,还引用了大量的文史知识,让读者清楚,苏东坡是处于怎样的一个历史背景下,他的行为是处于什么考虑的。另外本书的趣味性也很强,作者尽量还原历史,把当时的情景描得绘声绘色,特别是苏在杭州的生活,无论是干劲十足地为百姓谋福利,还是惬意的游山玩水,都令人心向往之,还有很多历史故事,苏东坡与奇人异事往来的趣事,还常常穿插有哲理性的语言,如君子之交淡如水,林语堂先生理解为“水没有刺激的味道,但是人永远不会对之生厌”,很形象,也加深了对苏东坡的了解。

苏东坡的仕途生涯几乎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中,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而是主张稳健行事,凡事皆从是否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际效果出发,不去阿附迎合,不为“新法”或“旧制”所囿,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但是他却风光霁月,高高超越于蝇营狗苟的政治勾当之上。他不伎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了。他以儒家思想为本,又能博采佛道之长,奉儒而不迂执,好道而不厌世,参禅而不虚佞。处顺境时不骄惰逸乐,在逆境中能随遇而安,用乐观、洒脱的态度坚持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因此他得以实现从现实人生到艺术人生的转化,使他的坎坷境遇化作充满艺术审美情趣的人生,并体现在他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创作中。他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这正是我们太多的读者喜欢他的缘故。近千年来人们不会从内心爱慕一个品格低劣无耻的作家,他的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宋神宗的一位侍臣告诉旁人说,每逢皇帝陛下举箸不食时,必然是在看苏东坡的文章。即便在苏东坡贬谪在外时,只要有他的一首新作的诗到达宫中,神宗皇帝必当诸大臣的感叹赞美之。但是皇上对苏东坡的感叹赞美就正使某些大臣害怕,必使神宗在世一日,使苏东坡一直流放在外,不能回朝。可是那些小人自认可以打倒苏东坡的措施却始终没有达到目的。苏东坡管理之处政通人和,他颇受百姓爱戴。他处处为百姓着想。练习瑜伽,研究佛道,与高洁之士相交,访山水,与高僧相研佛道。林语堂笔下这样评价这位文坛巨子:“苏东坡始终富有青春活力。他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

比之于李白,苏东坡多了忧国忧民的情怀,苏东坡的一生都在为百姓的疾苦而奔波劳累,被贬黄州时苏东坡虽是一介草民,但是仍然心系百姓,为了改变黄州丢弃女婴的习俗更为了拯救那些无辜的生命,苏东坡用自己的积蓄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座孤儿院,使那些刚出生的女婴享有了生存的权利。出任杭州太守时苏东坡不仅整顿西湖,平衡粮价,更在杭州瘟疫盛行时为了解决农民因药价贵而没钱买药的问题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公立医院。甚至在高龄谪居海南时苏东坡仍然没忘了百姓,苏东坡教当地人读书写字,耕地种田,打井采药,为海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比之于杜甫,苏东坡又多了一些幽默和旷达,苏东坡喜欢陶渊明弃官归隐的日子,在被贬为农时安于田园生活,苏东坡曾写道:吾现在东坡种稻,劳苦之中亦自有其乐。只是因为劳而有获,衣食能够自给,苏东坡就心满意足了,这就是苏东坡的达观思想。

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生活越来越荒漠化,人们抱怨、烦躁。也许我们没有那时免费的无限风光可以游览排遣,也没有妙笔生花的文笔抒写,但可以拥有苏东坡式的心态,坦然达观,安之若素,不必媚上,不必伪装。

全书读完后对照林语堂的一些事迹,不免觉得两人有很多相通之处,我想林语堂为苏东坡作传,大概也是因为苏东坡是他希望达到的境界,自勉也勉励后人吧。

二〇一五年七月

第2篇:《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读后感范文

小鱼

背景:

作者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存心给他写本传记的念头,已经存在心中有年。那时作者希望写一本有关苏东坡的书,或是翻译些他的诗文。像苏东坡这样富有创造力,这样守正不阿,这样放任不羁,这样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有他的作品摆在书架上,就令人觉得有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全书概要:

卷一——童年与青年

苏东坡在儿时和弟弟苏子由都受到了很良好的教育。苏东坡更是第一次应试就中了高第。苏东坡的妻子也很贤惠。父亲也终于金榜题名。

卷二——壮年

苏东坡在朝为官,反对王安石变法,尽力挽救弥补,可惜被贬。被贬期间,信奉了佛教,注重了养生,滋润灵魂。

卷三——老练

苏东坡年轻时的火气已无,只剩下安静平和的心态。两耳不闻窗外事,与朋友对酒当歌,生活顺心如意,倒也滋润。后来重新当朝为官,致力于挽回王安石变法的后遗症。

卷四——流放岁月

苏东坡的一生终于了尽,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是永垂不朽的。

摘抄及点评:

摘抄:

苏东坡此人,是不可预测的。在诗的开端,习惯上总是出之以轻松自然,随之用一两个历史上的典故,再往后,谁也不知道会有什么出现,诗人他自己更是不知道。有时,他笔下写出虽不相连贯的东西,却构成了惊人的妙文;一首毫无用意的歌,记载刹那之间奇特的印象,然后忽然一变为苛酷、为讽刺、为育有深意的讥评。他不愧为诗文大家,动气笔来,真是“如行云流水,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止”。他的风格是属于那全任自然一发不能自已的一类。

点评:

苏东坡轻快、开阔、好辩、天真、不顾后果、直言无隐、玩笑戏谑,没有什么禁忌。在作者“行云流水”的刻画下,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苏东坡诗歌的放荡不羁,豪放自由。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他的诗歌,很难找到固定情调,他总是随意的发挥,文豪之“豪”字也由此而来。

评价:

没读这本书之前,我对苏东坡的的刻板印象就是一个天才的诗人、词人,然后就没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了解到我的观点原来是这么的浅显。苏东坡的文章虽然名扬天下,但是仕途坎坷艰辛,四次被贬,屡遭迫害。但是他却始终不改他乐观爽朗率真的天性。这“真”使他心中无所牵挂,胸怀坦荡,虽累遭打击而乐观情怀不变。他身上具有的浩然正气,让所有骗他、在背后说他坏话的阴险小人自愧不如,只能以贬官的方式贬离苏东坡,却暴露了他们自己的龌龊。在黄州,在岭南,在海南岛,不管环境多么艰苦,他都能苦中作乐。“酒足饭饱,倚于几上,白云左绕,清江右回,重门洞开,林峦岔人。”如此悠哉游哉,比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与洒脱,有过之而无不及。眼前皆美景,只因心中有阳光!

在官场上,他是勇敢的战士,治病的医生。谴责卑劣的政治手法,主张广开言路,废止青苗贷款法,他单枪匹马向朝廷之腐败无能进军,无情抨击“官官相护”的虐政。这样敢于为了百姓而战的人,在那个乱世真的不多见。

如果你没读这本书,你永远只记得宋朝那个“苏轼”名字,却不会记起他真正的这个人和那个一心报国的“苏东坡”!

说话需要谨慎当心,切不可向一切人谈论自己的心事。也不要一发现什么不对,就像在饭菜里找到个苍蝇一样,非要唾弃不可。要了解说话的对象,不能跟所有人都畅所欲言。否则就有可能像苏东坡一样,空有自己的才华,却无人帮忙施展,还要一次一次关入监狱。

第3篇:《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

今年寒假,奉老师之命买了厚厚一本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本是是想草草读完草草了事,没想到自己却被苏东坡命运多舛的一生所深深震撼,对这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产生了无限的敬意。

首先,林先生在文中向我们先介绍了东坡的家世,对他影响比较大的应该是他的母亲程氏,他小时读完《范滂传》,东坡抬头望了望母亲,问道:“妈,我长大之后若做范滂这样人,您愿不愿意?”母亲回答道:“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他母亲从小就给他进行好的道德熏陶,也是以后成长成才的一大要素。

接着介绍了他的学习经历,他从小就展露出他的超于常人的才气,但这一点也没妨碍他的努力。苏东坡读书时就将经史诗文、经典古籍都背的滚瓜烂熟,这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因为每当他向皇帝进谏或替皇帝草拟圣旨之际,或在引用历史往例之时,他决不会毫无头绪。苏东坡的学习经历也告诉我们天才也需要勤奋学习,也需要努力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在《苏东坡传》里不只是介绍了苏东坡其人还介绍了与他最相关的三苏其他两人,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父亲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苏东坡传》读后感

百年孤独

——读《苏东坡传》有感

我曾经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天才为何被称之为天才——或者说,是什么成就了天才。成为天才意味着你的视野比周围的人更加开阔,看待问题的角度比周围的人更加先进,处理事情的方法比周围的人更加灵敏,你的一举一动都使周围的人对你刮目相看——这就是天才。天才的诞生离不开机遇,刻在骨子里的基因注定你的一生将过得意义非凡,从出生到老死,或光鲜亮丽或贫困潦倒,这个世界从头到尾都在告诉你一个事实——你就是天才。那么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学会孤独。

苏东坡显然是个很好的例子。林语堂先生用幽默风趣的口吻娓娓讲述了苏东坡的一生,他和东坡先生一样,也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那么《苏东坡传》便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给另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写的传记”。既然是传记,那一定少不了一个忠实可靠的记述者,也少不了忠实可靠的资料记录,对于古人,我对他们的看法不失片面——通常都是抱着一种半信半疑的态度。原因很简单:各种古籍资料告诉我,古人记叙事件时,总会运用各种夸张的表现手法,以此突出人物的个性,这样一来,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苏东坡传读后感

先生一笑而起,渺海阔而天高——读《苏东坡传》有感

《苏东坡传》开篇,林语堂先生便写到:“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林先生可谓一代文豪,隔着千年的羁绊,却仍旧为东坡先生所倾倒。他给与苏东坡以至高的评价:“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敦厚温柔。在苏东坡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这些品质之荟萃于一身,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不可能多见的,而苏东坡正是此等人!”也是因此,不同于其他书作者着重于东坡先生的文词成就,林先生真力求实还原出一个立体的苏东坡,以时间顺序,以文学书写东坡先生不朽魅力的同时,缓和东坡先生政治人格线条上的对立,让我们能够看到诗词之外,个性丰满,有血有肉的苏东坡,让我们能够看到他的复杂多面,却始终不忘本心。

年少成名动汴京,入得朝堂。我能够透过林先生的文字,看出林先生对于变法亦或是王安石本人的否定,我忆起北宋时期的党派之争,实在可谓是一场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的传奇 ——读《苏东坡传》有感

其实写来还有些惭愧,不仅是因为书还只看了一半,还因为刚开始对这本书极其不感冒,在哥哥的“逼迫”下,我只好硬着头皮翻了起来。随手翻到第六章《神、鬼、人》的后半部分,看到这样一段话:

“在妻死后的第十周年,苏东坡写了一首词以寄情思,这首小词颇离奇凄艳,其令人迷惘的音乐之美,可惜今日不能唱出了,其词如下: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然后就忽的喜欢上了这位诗人,开始慢慢从头品。然后慢慢地了解他。

他感受敏锐,思想透彻,写作优美,作为勇敢,绝不为本身利益而动摇,也不因俗见而改变。他并不精于自谋,但却富有民胞物与的精神。他对人亲切热情,慷慨吼道,虽不积存一文钱,但却觉富比王侯。他虽生性倔强,絮聒多言,但是富有捷才,不过也有时口不择言,过于心直口快;他多才多艺,以儒学为准绳,而骨子里则是一纯然道家,但愤世嫉俗,是非过于分明。以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苏东坡传 读后感

1936年,林语堂在美国准备着手开始写一部有关苏东坡的传记。后来他用英文完成了《苏东坡传》,英文名字为《TheGayGenius》。无论是“放任的天才”也好,还是“同志天才”,这都已经不重要了,在整本书里看到是一种充满无法抵达的无力感的仰望和倾慕。林语堂自己都在讲:“知道一个人,或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没有关系。主要的倒是对他是否有同情的了解。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欢的人。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

而我们知道,有时我们爱上一个人,或者将之视为偶像,是因为我们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知道,这样的人是我们穷极一生也无法成为的,无论是先天的天赋,还是后天的风骨气韵,或者是大时代给与的波澜壮阔。我们挣扎在自己的人生里,一不留神就变成了尘埃,那么渺小,那么为现实所迫,一切都是有理由的不得已,因此别人的闪光天赋和放任性情就成了我们在暗夜里羡慕嫉妒恨的标的之一。

所以我总是懒得谈论一本书的主题,以及仅仅对此发表感慨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阅读体会

自认为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更宜当作一本文学性著作而非历史类作品去阅读。林语堂先生虽然在序言中也提到过其资料的可信度,但是就原始资料本身的真实度来看,这本书里所呈现的苏东坡未必就是历史上真实的苏东坡。加之林语堂对苏轼其人一种天然的偏好和喜欢,难免在描述时掺加进自己的主观想法。抑或是写到某处情节时,他将自己对东坡居士的希望、同情和倾慕倾注进了他的笔下。

苏轼本人的性格和林语堂先生似乎出现了有趣的重合,或者说林先生本人将苏轼看作是一个值得追求的完美对象:二人都是那般豁达、热情,待人是掏心窝子的真诚,是个秉性难移的乐天派,但同时也有其精明缜密的一面。似乎也同样是因为那孩童般的天真无邪,二人遭受到人生中的诸多不顺,饱受旁人的种种非议。由此看来,苏轼仕途上的不顺与林语堂人生中的坎坷是相似的,二人跨越千年的时光,通过这本书隐隐约约构建起一道桥梁。

林语堂笔下的苏轼,带着他自己对这个人物的理解和赞美,颇有名士之间惺惺相惜之感。故而在对史料的取舍,尤其是叙述王安石新政时,对王安石的憎恶和

未完,继续阅读 >

《苏东坡传读后感.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苏东坡传读后感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