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的说课稿

2022-11-06 08:17:38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关于共工的说课稿

关于共工的说课稿

篇一:关于共工的说课稿

说教材: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选取的是关于探险的文章,重在体会人类对未知的探寻和对自身的挑战,学习英雄的伟大精神。《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则神话故事,文章篇幅短小,仅46个字就完整地讲述了共工与颛顼相争为帝的故事,塑造了共工“坚强不屈”“勇于挑战”“不怕牺牲”的英雄形象。文章的体裁是神话,教学中让学生回顾神话特点,感受远古人民丰富的想象力,领悟神话曲折地反映了原始部落间的激烈斗争和自然界的巨变这一深刻内涵。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我设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理解掌握文章的主旨;积累文言词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与翻译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文言文的能力。通过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古代人民认识、探索大自然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

3、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说学情:

初中生积累的文言知识并不多,对文言文的理解还有些难度。部分学生认为文言文枯燥无味,对文言文的学习有畏惧心理和抵触情绪。但这篇文章是一则短小精悍的神话故事,对学生较有吸引力,可抓住神话的特点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氛围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说教法、学法: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学情的分析,结合当前语文的教学理念,本文的教学可采用诵读教学法、激发想象法,探究讨论法。

诵读教学法:根据课标要求,对文言文的教学要在多层次诵读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学生在诵读中积累文言知识,体味故事的深刻意蕴。

激发想象法: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开拓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浓厚的的学习兴趣,并且在想象中丰富了神话的内涵。

探究讨论法:采用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活跃思想、开拓思维,使学生成为积极的学习者,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说教学流程:

预习作业:发挥想象,讲述这则神话故事。

篇二:关于共工的说课稿

课前作业采用“任务诱导法”来实现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的目的。讲故事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想像力,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而学生要讲述故事必定要先理解课文,在这过程中学生会自主解决文中字词,疏通文意,为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一、 情景导入:

神话代表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西方有上帝创造世界,中国有盘古开天辟地。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的神话世界。

导语设计根据学生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来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较快进入课堂氛围。

二、展示资料:

1、 学生代表介绍《淮南子》。

2、 教师补充说明共工和颛顼的相关资料,更进一步理解背景内容。

三、初读感知:

1、 教师范读课文(听录音),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和句子停顿。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 看谁读的好,指名学生读(读-听-评)

4、 学生齐读课文。

5、 学生参考课文注释,初步理解文意,划出疑难字词,师生交流。

四、拓展延伸:

1、 课文内容理解之后,你认为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正面:

反面:

让学生讨论并归纳共工的人物形象,从正反两方面来分析人物,让学生能够学会一分为二的看待生活中的问题,学会正确的、全面的看待事物。

2、“怒而触不周之山 ”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如何理解结尾含义?

讨论并归纳:

“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3、 运用联想和想象,描述以下场景。

共工与颛顼为帝之后,大怒,心中十分不甘,请描述共工发怒的 情状。(提示从心理、语言、动作、神态)

(教学预设)

共工心想:周为帝后之子,凭我的本能足以治好天下,为什么一 个奸诈的颛顼能夺取天下,他越想越气,脸气得煞白,青筋暴出,他 巨嚎一声奋力一击,重重撞在不周山上。

此部分设计旨在让学生掌握人物描写方法,复习学过的心理、神态、语言、肖像、动作等描写方法。

五、比较阅读

你认为共工和夸父有什么共同特点?

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神话人物的特点,更深的理解神话的特点。

六、背诵课文。

七、课堂小结:

共工和颛顼争夺帝位,怒撞不周山的传说,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在那个时候,我们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在自然面前显得那样的无力,因此把各种疑惑归结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所以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女娲等等传奇人物来。尽管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和为民造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八、作业设计:

1、背诵并默写课文,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争场景。

2、完成课后练习三。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篇短小的神话故事,这样的设计让学生了解神话,积累文言知识,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联想的能力,让学生掌握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篇三:关于共工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短文两篇》中的第二篇。本单元以探险为主题,丰富的题材,多样的文体,引人入胜的情节,精美的语言,旨在激发学生的探求兴趣,学习英雄的伟大精神,从而达到新课标对于语文培养学生人文性的基本要求。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则神话故事,文章篇幅短小,仅46个字就完整地讲述了共工与颛顼相争为帝的故事,塑造了共工“坚强不屈”“勇于挑战”“不怕牺牲”的英雄形象。简练的语言,超现实的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是本文最大的特色。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心理和智力水平,以及知识经验和情感的需求,我设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文字词,了解神话特点;培养学生想象与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演读、加感叹词、情景对话等在层层推进中细读文本,解读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培养学生的英雄情节。

教学重点:在层层推进中细读文本,感知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事物的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在这之前,我们已学过一些文言文,学生对于文言文知识已有基本掌握,有了较明确的学习方向;但在文言文学习方法上掌握不够,翻译能力不强。基于以上教学思想和学情的分析,本课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情境激学法: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讨论探究法:新课标十分注重学生的思考、探究、合作能力的培养,因此我采用讨论探究法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点拨法:针对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等进行必要的引导与点拨。

4、激发想象法: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开拓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浓厚的的学习兴趣,并且在想象中丰富了神话的内涵。

(二)说学法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凡为教者,必期达到不教”。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结合学生特点本课拟用如下学法:

1、诵读法: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字词,培养语感,达到熟读成诵。

2、圈点勾画法:让学生抓住重点字词,找重点语词语句理解课文。

3、讨论探究法:让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活跃思想、开拓思维,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学会积极主动的阅读与理解。

三、说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预习:(1) 学生预习时,注重诵读:字音要读准,朗读要流畅。(2) 对照注释及工具书,基本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大意。 2.组织上课:以4或6个人为一组,把全班分成若干组。这样有利于课程的进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精神的培养。)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现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 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这样两位神奇的神,他们长着?(出示ppt1:图片)

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我们的思维纵横驰骋,凌空翱翔,飞进神话的王国,去感受共工怒触不周山带给我们的思考。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要求注意字音、节奏、语调等。

(2)学生个别读,并请生从字音、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进行评价。

(3)小组展示朗读,学生评价。

(4)齐读课文。

2.疏通文意

(1)学生小组内相互说说课文的意思,把不懂或重要的词句在书本上圈点出来,并派一位代表写到黑板上去。

(2)请一生做小老师跟大家一起学习交流,若有其它词句可继续补充在黑板上。 重点字词:绝 (断 )潦 (积水)维 (绳子) 西北(向西北)故(所以)

重点语句: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学生若没提到,教师可追问、补充,并让学生把重要字词解释记在书本上。

(三)层层推进,细读文本

过渡:解决了字音,读通了文意,下面让我们请出主人公。这两位神奇的人物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1.品读“争”

(1)问题:共工为什么要争夺帝位?板书:争

(2)小结:传说共工有一颗爱民心,他一心想为人民做事,为了人民的利益才去争地位,

愿以偿了吗?文中哪个字可以看出他不服。

2.演读“怒”

(2)为什么 “怒”

(3)再读“怒”

① 读“怒”

A、个别读; B、一组男生读 C、所有男生读 D、全班读

E、皱起眉头,加上手势读

②创设情景对话: 颛顼当上皇帝后,与共工狭路相逢,想象他们的对话:

过渡:同学们听到这样刺激的话,共工受得了吗?是啊,我们仿佛听到了共工内心的那一声呐喊。

3.细读“触”

(1)加感叹词

让我们带着这种近乎咆哮般的愤怒再读这一句。

我们似乎感觉到共工的心在流泪,哦,不,是在流血啊!

(3)换字品读

过渡句:他是用头(撞)不周山,而不是用手移,也不是用肩扛,能换成“移”吗?为什么?

(5)触的“结果”

过渡:唉,(皱起眉头),现在你们觉得他还是英雄吗?

板书: ?

(四)小组合作,讨论探究

(2) 个人发言

填空:共工是

(五)主题思想探讨

过渡:其实去掉神话色彩,还原本色。(即去掉文中的想象和夸张)这则神话故事实际反映了哪些内容?

1.(1)远古时期原始部落间的激烈斗争。 (2)先祖对自然界的巨变的认知。

2. 主题思想:文章反映了远古部落间的斗争,塑造了一位勇敢、坚强、颇具挑战精神的共工形象,从神话角度向人们 解释了天倾西北,河向东南流的自然现象的原因。从侧面反映了远古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六)作业布置

发挥想象:描述“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争场景”。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突出本课内容及学习目标,结合这些我设定了下面这个板书,让学生一目了然。板书设计:

争 英

怒 ? !

触 雄

本文的文言文特质注定了教学应以灵活多变的朗读来带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情感的领悟。因此,我以读为主线,紧扣文本,从积累文言字词入手,引导学生理文意、品人物、悟情理,突出了学习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了美的感染与熏陶,从而达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谢谢大家!

篇四:、关于共工的说课稿

说教材: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选取的是关于探险的文章,重在体会人类对未知的探寻和对自身的挑战,学习英雄的伟大精神。《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则神话故事,文章篇幅短小,仅46个字就完整地讲述了共工与颛顼相争为帝的故事,塑造了共工“坚强不屈”“勇于挑战”“不怕牺牲”的英雄形象。文章的体裁是神话,教学中让学生回顾神话特点,感受远古人民丰富的想象力,领悟神话曲折地反映了原始部落间的激烈斗争和自然界的巨变这一深刻内涵。

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XX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了解《淮南子》等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熟读课文,弄懂文章大意;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

2. 过程与方法: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弄懂词句的含义和全文内容;通过出示资料,了解作品及人物.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远古人民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和改造自然的英勇气概。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了解一些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

2. 难点:多角度讨论分析,理解文章的内涵。

说教法、学法: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学情的分析,结合当前语文的教学理念,本文的教学可采用诵读教学法、激发想象法,探究讨论法。

诵读教学法:根据课标要求,对文言文的教学要在多层次诵读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学生在诵读中积累文言知识,体味故事的深刻意蕴。

激发想象法: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开拓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浓厚的的学习兴趣,并且在想象中丰富了神话的内涵。

探究讨论法:采用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活跃思想、开拓思维,使学生成为积极的学习者,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 学生预习时,注重诵读:字音要读准,朗读要流畅;

2. 对照注释及工具书,基本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大意。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出示幻灯图片——共工怒触不周山

师:我想请一位同学来为我描述下这幅画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生:(略)

(师补充介绍:此人是共工,此山为不周山)板书课题:共工怒触不周山

师:看着这幅画,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呢?

生:(略)

师:带着刚才的问题,我们一起走进《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 走近作者: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三. 走入文本:

1.听录音朗读。(注意正音,把握好节奏)

2. 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标记:你觉得需要注意的字词以及不理解的词句。

3.全班释疑词句,提出需要注意的字词。

4.齐读。

师:声音响亮,感情有所欠缺。我想最大的障碍还是没有很好地理解文本,那么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哪个同学知道?

生述。(可合作交流)

师点评,借助幻灯片,补充(共工败)这一情节。

四. 析:

1、师:也就是说这是一场帝王争夺之战,为什么争夺呢?文章并没有具体介绍,传说(讲述故事背景)??而本篇文章写的正是这场战争。与我们以往了解的战争描写有所不同,它没有写战斗场面,没有写战争规模,甚至没有写战斗过程,那么本文主要抓住了战争哪一角度,共工哪一方面,即文中的哪一字来写的呢?

生:怒。

师:“怒”反映了共工怎样的心理状态?

生:不顺心。

师:从“怒”中,你看出了什么?(合作探究,教师引导)

设计思路:

a.从“怒”看其表现——“触”

b.从“怒”看其后果——天柱折 地维绝

c.从“怒”看其战斗过程——激烈

(文中并没有写,但是从“怒”中,我们不难看出共工的心不甘,且造成了如此破坏性的后果,如此神勇,想想他与颛顼的争斗的激烈程度,自可不言而喻。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说一说“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斗场景究竟是怎样的?可小组交流,注意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把握神话想象和夸张的特点)

d.从“怒”看其人——你觉得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勇敢、豪气、坚强、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

2、再读感悟

在朗读时,应读出共工的那种心不甘,那种愤怒之情,那种地动山摇只势!

a.自由读

b.指名读

c.男女竞赛读

3、我们从共工身上学到了什么?面对挫折、困难时,我们应该如何应付呢?(挑战精神)

五. 主题思想探讨:

去掉神话色彩,还原本色。(即去掉文中的想象和夸张)这则神话故事实际反映了哪些内容?

a.远古时期原始部落间的激烈斗争。

b.先祖对自然界的巨变的认知。

主题思想:文章反映了远古部落间的斗争,塑造了一位勇敢、坚强、颇具挑战精神的共工形象,从神话角度向人们解释了天倾西北,河向东南流的自然现象的原因。从侧面反映了远古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六. 背一背。

七. 作业:针对七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我布置的课堂作业是:

“共工怒触不周山”时激烈的战斗场景。

八、板书设计: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

第2篇:共工氏

共工氏

共工氏,中国上古传说中人物。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许锦晶曰:共工,帝直也)。共工氏是神农氏以后,又一个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人。他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关于他的传说,几乎全与水有关,最有名的故事是:共工怒触不周山。一说共工部落活动区域在今河南辉县。人物简介

共工炎帝裔。据《山海经·海内经》 :“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袄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宋罗泌《路史、后纪二》注引《归藏·启筮》 :“共工人面蛇身朱发。”相传共工为水神。《左传·昭公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管子·揆度》 :“共工之王,水处什之七,陆处什之三,乘天势以隘制夫下。”《淮南子·本经训》 :“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共工神话最著者,为共工与颛顼之战。《淮南子·天文训》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颛顼,黄帝之裔(《山海经·海内经》)。故此战实为黄炎战争之继续。此战又或传为共工与高辛(《淮南子·原道》);与神农(《雕玉集·壮力》);与祝融(《史记,补三皇本纪》);与女娲(《路史·太吴纪》)之争。其他如禹逐共工,禹杀共工之臣相柳等传说,由禹为黄帝系统人物,当亦系黄炎战争之余绪。今河南杞县流传的“女娲补天”则谓:共工、祝融,女娲、棺人为兄妹。共工与祝融因吃天鹅蛋之争,共工撞不周山,天塌洪水泛滥,女娲乃有补天之举,似更原始。

祝融与共工战《史记·补三皇本记》 :“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此战或又传说为颛顼,神农,女娲,高辛与共工之争。[1] 人物生平

共工氏,姜姓,是炎帝的后裔。《国语·鲁语上》载:共工氏之伯九有。伯九有也就是霸九州。实际上是说共工氏一度是九州的伯(霸)主,即中原部落联盟的一个首领。这反映了九个氏族住在九个地方,共工氏在其中居于首要地位。徐旭生说共工氏居住地在今河南省辉县。郭沫若说:共工氏长期活动的地方是今河南西部的伊水和洛水流域。这个地方古代称为九州,可能来源于共工氏的九个氏。后来,这里往西的山区中还有九州之戎,大概是共工氏的余部延续下来的。[2] 姓氏来历

炎帝自阪泉之战失败后,虽然地盘丢了,但其后人仍是子孙绵绵、人丁兴旺,有的还轰轰烈烈地干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

有一支姜姓共工氏部落,居住在黄河两岸,有着丰富的治水经验,共工氏的图腾就是水。共工氏的首领世代担任治理水利的官职,人们尊之为水神。有位首领的儿子句龙还被任命为掌管山川和农业的后土,因此其后人就以他的官职为氏,称后氏。有的后人为纪念共工氏和句龙,就合二为一,称为龚氏。

自炎帝被黄帝打败之后,炎帝后人在黄帝统治之下,屡遭排挤,日积月累,共工氏对此深为不满。到了黄帝之孙颛顼时,终于引发了共工氏的反抗。颛顼于是率众部落征伐共工氏,还命善于火攻的孙子祝融参加征伐。共工氏势孤力薄,吃了败仗。传说共工氏“怒而触不周之山”,使得天地倾斜、山川易位,连日月星辰的运行也发生了变化。共工氏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其威力不可谓不大,后人也有称之为三皇之一。

光阴荏苒,到了尧舜时代,洪水再度泛滥,于是尧命禹治水。共工氏部落因有抵触情绪而采取不合作态度,禹便再次召集天下各部落征讨共工氏,共工氏又吃了败仗。这次禹把共工氏逐出中原地区,放逐到江南荒蛮之地。共工氏后人为纪念他们的祖先当过水神,就在共字旁加了水,称洪姓。[3] 主要事迹

共工治水

共工氏是个治水世家。共工治水方法是把高地铲平,低地填高。在平坦地面上修筑堤防。用土堤来挡水,这种方法没有疏通河流,水依然会漫流泛滥成灾,所以共工的治水最后都遭到失败。

发明筑堤蓄水

共工氏和他的儿子后土都对农业很精通。他们专著于研究农业生产中的水利方面。在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况后,发现有的地方地势太高,田地浇水很费力;有的地方地势太低,容易被淹。为了改变这种不利于农业生产的情况,共工氏发明了筑堤蓄水的方法。具体做法是:把地势高处的土运到低地上填高。认为洼地填高可以扩大耕种面积,高地去平,利于水利灌溉,对发展农业生产大有好处。[4]

高处搬泥石低处修堤防

共工氏赢声名

人物:共工氏

方法:低处修堤防

专业名词:共工,管水官员

治患水域:黄河中游流域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防洪工程是共工氏修筑的防洪堤。共工氏是炎帝后代,生活在黄河中游。每到汛期,共工氏居住地的大半地区就会被淹。于是,共工氏从高处搬来泥土石块,在离河一定距离的低处修起堤防。由于治水有功,共工氏在各部落中声名卓著,他的后代曾与大禹共同治水,在中国最早的文献中,称管水的官员为“共工”。

共工氏重霸九州

东北方的百姓纷纷来报说:“康回已经领着他凶恶的百姓来了!”女娲氏听得,立刻吩咐将那预备的木石芦草等一齐搬到前方去,一面亲自带了那练习跑山、泅水的三千人,并捏造的无数土偶人向前方进发。不数日,到了空桑之地,只见无数百姓拖男抱女,纷纷向西逃来,口中不住的喊道:“不好了,康回来决水了!”

原来那空桑地方左右两面都是汪洋大泽,左面连接的是菏泽,右面连接的是荥泽,北面二百里之外又连着黄泽。南面的地势,又是沮洳卑下,只有空桑地方却是一片平阳,广袤约数百里,居民很多,要算是个富饶之地了。那康回既然霸有九州,单有女娲氏不服他,他哪里肯依呢!所以带了他的百姓前来攻打。

到了空桑地方,已是女娲氏的地界,他一看四面尽是水乡,恰好施展他决水灌水的手段。可怜那无罪的空桑百姓,近的呢,都被他淹死了,有的虽则不淹死,但是连跌带滚,拖泥带水地逃,满身烂污,仿佛和泥人一般;那远的幸而逃得快,不曾遇到水,然而已惊惶不小,流离失所。女娲氏看见这种情形,便叫百姓将那五十万担的芦草先分一半,用火烧起来,顷刻之间都成为灰。又叫百姓把前面的烂泥掘起无数,同这个芦灰拌匀,每人一担,向前方挑去,遇到有水的地方,就用这个灰泥去填。

女娲氏又在后面运用她的神力,作起变化的方法,不到一会,只见那康回所灌过来的水,都向康回那方灌过去了。一则以土克水,二则亦有女娲氏的神力在内,所以奏效这般的神速。[6]

共工氏毁掉冰山

在史前,共工氏和祝融氏发生战争,共工氏不敌祝融氏,向西北的丛山峻岭撤退;最后,撤到了当时最高的,号称擎天柱的不周山不周山是当时的第一高山,由于当时的条件下没有人类可以攀登上此山的顶峰,人们就认为此山是连着天的,支撑着天,是擎天柱共工氏被打败撤退到了不周山下,无奈祝融氏的苦苦追逼,只好继续往不周山山上撤退;在撤退中探明了不周山的地理情况其实,不周山并不是连着天的,连着天的是覆盖在高山上的冰高高的不周山上耸立着看不到顶的冰山,在阳光下五彩缤纷、灿烂无比为了生存,为了抵御祝融氏的进攻,共工氏挖冰作武器冰山的下部被破坏,加速了溶化大自然的平衡被打破,崩塌的冰山溶化成滚滚火山爆发,大水流向大海,增加了海洋的面积和水量,使海洋底部地壳的压力增大,使海洋底部的地壳向地心沉降;巨大的压力使地心产生了巨大的能量,积聚的能量冲向地壳的薄弱处爆发出来不同地方的火山喷发出火焰,地壳的变动产生了地震这种现象加速了其他地方的冰山、冰川的溶化更增加了海洋的面积和水量在海洋水压和地心能量的作用下,西北部的喜马拉雅山山脉到青藏地区在不断的升高,感觉到天在变低(天倾西北)东南部的城镇和农田沉没在滔滔大水之中,感觉到大地在往大海里下陷(地陷东南)从此以后,东南的百姓就生活在被大水包围的岛屿上,交往必须用舟代步西北地区的百姓,生活在缺水的高原、高山上,为了生存不断地寻找水源,过上了游民的生活。有关传说

颛顼世系属黄帝,因此共工氏与颛顼由于农业方面的不同观点引发的帝位之争,也便可算作炎黄之战的继续。

颛顼不赞成共工氏在农业方面的做法。颛顼认为,他是部族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整个部族应当只听从他一个人的号令,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他以如果按照共工氏的做法实施会惹怒上天为由,反对共工氏实行他的计划。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表面上是对治土、治水的争论,实际上是对部族领导权的争夺。

共工氏力气上比颛顼要强,但他却不如颛顼有智谋。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鼓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当时的人对鬼神之事都极为相信,不少人相信颛顼,认为共工氏平整土地,真的会触怒鬼神,引来灾难,因此颛顼得到了多数民众的支持。

虽然共工氏没有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依然坚信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共工氏驾起飞龙到半空,猛地一下撞向不周山。一声巨响后,不周山被共工氏猛然一撞,立即拦腰折断,整个山体轰隆隆地崩塌下来。

共工氏行为最后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在共工氏死后,人们奉他为水师(司水利之神)。他的儿子后土也被人们奉为社神(即土地神),后来人们发誓时说“苍(皇)天后土在上”,就指的是他,由此可见人们对他们的敬重。[8] 地望考辨

共工,长沙子弹库楚帛书作“共攻”,是古史传说时期的著名部族。蒙文通先生认为:“共工固世为诸侯之强,自伏羲以来下至伯禹,常为中国患,而共工固姜姓炎帝之裔也。”世为诸侯之强,说明共工氏作为一个势力颇为强大的部族,曾长期存在于三皇五帝时代,这一点是基本可信的。但共工氏是否常为中国患呢?《文子》曰:“共工为水害,故颛顼诛之。”《史记·楚世家》曰:“共工氏作乱,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庚寅日诛重黎。”《国语·周语》曰:“昔共工弃此道也,虞于湛乐,堕高湮庳,以害天下。”这些文献记载似乎说明共工氏常为中国患。所谓的“患”,是说共工氏振滔洪水造成的水害,这实际上是指共工氏和炎帝部族、黄帝部族之间的争战。共工氏与以三皇五帝为代表的正统势力多次争战,且屡战屡败,因而这个失败的部族在世代相传的古史传说中就背上了恶名。共工氏的后裔后土平九土,被祀以为社;尧之时,共工之从孙四岳佐禹治水有功,赐姓曰姜,氏曰有吕。这说明共工氏的历史功绩也很显著。共工氏在羲、农之间有域,当时已是显赫的部族,《左传》记郯子述祖之言,叙炎帝于共工之后,则认为共工氏是炎帝之裔有不当之处。

概而言之,共工氏部族初盛于三皇时期,在伏羲、神农之间其势力已相当强大。五帝时期与祝融、颛顼、帝喾、尧、舜、禹多次发生战争。虽然共工氏最终战败了,但仍不啻为三皇五帝时期的著名部族。历史应该给共工氏部族一个公允的评价。

作为三皇五帝时代的顽强部族,共工氏的活动区域何在?解决这个问题还得依靠古文献的记载。有关共工氏地望的记载,最早见诸于《山海经》,该书的部分内容是古代地理的实录,是书与共工氏地望相关的记录有共山、共水、共谷等几处:《北次三经》:“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泰头之山,共水出焉。”徐旭生先生认为当在今山西省五台县境内,但徐先生并没有进行详细注解,不知何据。郭郛先生注:其地或在河南济源,或在山西芮城,或在河南辉县。我国古代地名有以族氏命名的规则,共工氏部族活动区域内的山川河流也因其族名而名曰共,后因共工氏部族迁徙而族迁名随。以上三地均在河南、山西之间的黄河两岸,皆有共山、共水等古地名,位于山西芮城的共水见下文的《中次一经》。《水经注·清水》云:“共伯既归帝政,逍遥于共山之上。山在国北,所谓共北山也。”此共山即今河南辉县市北的九峰山。《汉书·地理志·河内郡共县》,班固自注:“古国。”共县即为今河南辉县市。郦道元云:“稽之群书,共县本共和之故国,是有共名。”则今河南辉县的古共山、共水之名有可能源自该处是共和之故国。最后来看河南济源说,《海内东经》云:“济水出共山南东丘,绝巨鹿泽,注渤海,入齐琅槐东北。”

毕沅注:“云‘出共山南东丘’者,出今河南济源县共山,在县北十二里。”《水经》云:“济水出河东垣县东王屋山,为沇水,又东至温县西北为济水。”注云:“潜行地下,至共山南复出于东丘,今原城东北有东丘城。”

《中次一经》:“中山经薄山之首,曰甘枣之山。共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徐旭生先生指出:“《水经注·河水》(卷四)引此文,又说:‘今诊(诊,视也)蓼水,川流所趋,与共水相扶’,是以蓼水为共水,地在今山西西南隅芮城县境内,离黄河东曲处不远。”

徐说甚是,此共水位于今山西芮城县东北三十里,今名朱吕沟,源出甘枣山,南流入黄河。

《中次六经》:“又西百里,曰长石之山,无草木,多金玉。其西有谷焉,名曰共谷,多竹。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洛,其中多鸣石。”《水经注》引此文曰:“洛水又东,其水入焉,水北出长石之山,山无草木,其西有谷焉,厥名共谷,共水出焉。南流得尹溪口,又西南与左涧水会,又南与李谷水合。共水世谓之石头泉,而南流注于洛。”长石之山,郝懿行和毕沅都认为在河南新安县。

徐旭生先生也认为“地在今河南新安县境内。西离‘莘、虢之间’不过一二百里。”“《北次三经·泰头山》、《中次一经·甘枣山》均发源有共水,共水发源于共谷似乎更名正言顺,可能与先夏时期的望族共工氏有关。”共水当以源出之山有共谷而得名,而共谷乃因共工氏部族在此处聚居而得名为共。

《诗经》对古共国也有记载,《诗·大雅·皇矣》:“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汉书·地理志·安定郡阴密县》下,班固自注说:“《诗》密人国。”则密在今甘肃灵台县境内。《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八“泾州百泉”条下云:“共池在州北五里。”泾州今为泾川县,与灵台县相邻,这一共地在今甘肃灵台、泾川县一带。

《山海经》中记录的共山、共水、共谷和其他古文献记载的古共国,应该全部是共工氏及其子族先后活动过的地方。至于共工氏的地望,诸多学者已在论著或论文中论及,但笔者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下文分别进行说明。

徐旭生先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书中对共工氏的旧居进行了考证,认为共工氏的旧地是汉代的共县,即今河南辉县市境内。杨国宜先生也从此说[8],徐旭生先生认同今河南辉县的主要依据是:“共工在古代传说中特别同水有关系,又同颛顼很有关系。《潜夫论·五德志篇》以至于把他同颛顼相混。‘颛顼之虚’为帝丘,今为河南的濮阳县。共工氏如果远在西方,就不会同颛顼发生关系。独辉县与濮阳邻近,颛顼与共工战才有可能。”共工氏在伏羲、神农之间已经有域,而颛顼是五帝之一,他的兴盛时代要晚于共工。共工又不独与颛顼战,古文献表明共工还同祝融、帝喾、尧、舜、禹发生过战争。共工氏部族曾活动在辉县,并与地处濮阳的颛顼发生冲突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其它几处共山、共水离濮阳也不算远。仅凭这一点并无法证明辉县的“共”地就是共工氏的旧居。

王震中先生认为:“共工部落曾为古九州之伯,其前后活动范围,西起渭河上游,东至豫中嵩山脚下,北达豫北辉县及山西境内,南至熊耳山乃至南阳地区。在这一范围内,其活动中心,起初在渭河流域,后来移到中原地区。”他的主要依据是:共工是炎帝之裔,以炎帝为宗神的姜姓部落集团,最初的发祥地在渭水上游的姜水之滨。共工部落的一支四岳最初活动在渭水上游,包括四岳在内的共工部落,其早期活动中心,也应在姜姓部族集团的发祥地——渭水上游。共工是否就如王先生所言发祥于渭水上游呢?我看未必,首先,共工氏并非炎帝之裔,他最初兴盛于三皇时代,要早于炎帝。因而就不能根据炎帝的发祥地推断共工氏最初也活动在渭水上游。其次,四岳是共工的从孙,也就是说四岳为共工的子族。四岳最初活动在渭水上游,这只能说明共工氏的一支曾发展到这一带。因此,共工氏的活动中心起初就在中原地区,并长期活动于此,其后裔即四岳曾发展到渭水上游。

景以恩先生认为:“共工氏源于山东东部的莒县之阪泉与昌乐县之古营丘一带,后又沿古济水播迁于济南、章丘、莱芜一带。”景先生的根据有二:一是《山海经·海内经》云祝融生共工于江水,江水为今山东省东部的沂河。二是沂河之东今有莒县,春秋时称莒国。共工之从孙四岳既居吕,上溯到共工时,也当生于吕地。关于《山海经·海内经》的记载,许顺湛先生的看法可资借鉴,他认为:“其实祝融也是伏牺、女娲时代的族团,曾经战败过共工,后来祝融族团衰败了,炎帝族团把祝融又扶持起来,祝融族团在江水兴盛起来之后,发现共工族团的首领被杀后一直有空缺,祝融协助共工族团确立了首领,共工族团又振兴起来。这应该是祝融生共工的真相。”江水是否就是沂河先搁置不论,祝融所生之共工并非最初之共工,因而江水并不是共工氏的生地,最多说明共工氏的一支在祝融的协助下于江水一带兴盛起来。共工之从孙四岳协助大禹治水有功,因而“赐姓曰姜,氏曰有吕”。四岳最初活动在渭水上游,佐禹治水时活动在中原地区,吕地是四岳治水有功的封地。认为“共工之从孙四岳既居吕,上溯到共工时,也当生于吕地”是没有根据的。

《山海经》记录的共山、共水、共谷等以“共”为名的古地名,肯定与共工氏的地望密切相关,诸多学者已认识到了这一点,但有的认为:“仅有共之地名而无史实流传,不能作为共工氏居地的依据。”古史传说失真的成分比较大,而古地名相对来说还是靠得住的。我国古代地名的命名,有以族氏名地、以地名族氏、族迁名随等地名命名规则。共工氏最初活动在长石之山的共谷,即今河南新安一带。后来由于治理洪水而频繁迁徙,因此河洛一带有多处山川河流以共为名。《路史》云:“共工,地在弘农,虞帝时共工或云居此。”就是说虞帝时共工的居住之地在莘、虢之间,这正好也位于今河南西部。由此可以断定,《山海经》中的共山、共水、共谷等地是共工族团的活动中心,而这些共山、共水、共谷分别位于今河南新安、济源和山西芮城一带,这一区域即豫西和晋南之间的黄河两岸应该是共工氏部族的主要聚居地和活动中心,而其它以“共”为名的地方是共工氏及其后裔的迁居地或扩展地。唐善纯先生认为“共工氏曾在黄河中游活动过,共工长期活动的地方应是河南西部伊水和洛水流域”。许顺湛先生也倾向于河南西部说。说豫西地区是共工氏的主要活动区域,这当然不误。但《山海经》中所记共工氏的聚居地如共山、共水和共谷等,依上所述皆在豫西和晋南之间的黄河两岸。《国语·鲁语》云“共工氏之伯九有也”,这里的“九有”就是“九州”,《礼记·祭法》就说是“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对于“九州”的范围,王震中先生进行了考证,他认为:“当时九州之区域,其核心地区大概西自陕西之秦岭,北至晋南,东到河南中部之嵩山,南达豫西南。”从上述范围可以看出,豫西和晋南之间的黄河两岸正好是“九州”的中心地带。《管子·揆度篇》曰:“共工氏之王,水处十之七,陆处十之三,乘天势以隘制天下。”共工氏夹黄河而居,活动在豫西和晋南地区,这一段黄河又有不少的支流,正好符合“水处十之七,陆处十之三”的地理特征。其地水多而陆少,所以经常遭受水患,长期与洪水作斗争使该部族长于治水,共工氏的从孙四岳也曾佐禹治水。综上所述,共工氏源于河洛地区,并长期活动在这一地区的共山、共水、共谷等地,这些以共命名的古地皆在今河南新安、济源和山西芮城一带,正好处于河洛腹地的黄河两岸。因此,共工氏的中心活动区域应定义在豫西和晋南之间的黄河两岸,其它共工氏的聚居地是该部族的迁居地或扩展地。[9]

《诗经》对古共国也有记载,《诗·大雅·皇矣》:“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汉书·地理志·安定郡阴密县》下,班固自注说:“《诗》密人国。”则密在今甘肃灵台县境内。《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八“泾州百泉”条下云:“共池在州北五里。”泾州今为泾川县,与灵台县相邻,这一共地在今甘肃灵台、泾川县一带。

《山海经》中记录的共山、共水、共谷和其他古文献记载的古共国,应该全部是共工氏及其子族先后活动过的地方。至于共工氏的地望,诸多学者已在论著或论文中论及。历史记载

古书中谈到共工氏的相当多,关于他的传说,几乎全与水有关。《左传》昭公十七年载:「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这一记载不仅说明这个氏族很古老,而且说明他和水有很深的关系。《国语。鲁语上》载:「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水土,故祀以为社」。《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这位后土的正名叫句龙。后土、社神及句龙都与水有关。共工氏之从孙叫四岳,协助禹治水。这说明共工氏也是个治水世家。但共工氏治水失败了,主要是所用的方法不当。《国语。周语下》记载鲧治水采用的即是共工氏的方法:「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以害天下」。即是把高地铲平,低地培高。在平坦地面上修筑堤防。这种用土堤挡水而不疏通河流,水则漫流不遵其道,依然会泛滥成灾,所以共工和鲧治水都遭到失败。[10] 后人评价

徐旭生先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书中对共工氏的旧居进行了考证,认为共工氏的旧地是汉代的共县,即今河南辉县市境内。杨国宜先生也从此说,徐旭生先生认同今河南辉县的主要依据是:“共工在古代传说中特别同水有关系,又同颛顼很有关系。《潜夫论·五德志篇》以至于把他同颛顼相混。‘颛顼之虚’为帝丘,今为河南的濮阳县。共工氏如果远在西方,就不会同颛顼发生关系。独辉县与濮阳邻近,颛顼与共工战才有可能。”共工氏在伏羲、神农之间已经有域,而颛顼是五帝之一,他的兴盛时代要晚于共工。共工又不独与颛顼战,古文献表明共工还同祝融、帝喾、尧、舜、禹发生过战争。共工氏部族曾活动在辉县,并与地处濮阳的颛顼发生冲突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其它几处共山、共水离濮阳也不算远。仅凭这一点并无法证明辉县的“共”地就是共工氏的旧居。

王震中先生认为:“共工部落曾为古九州之伯,其前后活动范围,西起渭河上游,东至豫中嵩山脚下,北达豫北 辉县及山西境内,南至熊耳山乃至南阳地区。在这一范围内,其活动中心,起初在渭河流域,后来移到中原地区。”他的主要依据是:共工是炎帝之裔,以炎帝为宗神的姜姓部落集团,最初的发祥地在渭水上游的姜水之滨。共工部落的一支四岳最初活动在渭水上游,包括四岳在内的共工部落,其早期活动中心,也应在姜姓部族集团的发祥地——渭水上游。共工是否就如王先生所言发祥于渭水上游呢?我看未必,首先,共工氏并非炎帝之裔,他最初兴盛于三皇时代,要早于炎帝。因而就不能根据炎帝的发祥地推断共工氏最初也活动在渭水上游。其次,四岳是共工的从孙,也就是说四岳为共工的子族。四岳最初活动在渭水上游,这只能说明共工氏的一支曾发展到这一带。因此,共工氏的活动中心起初就在中原地区,并长期活动于此,其后裔即四岳曾发展到渭水上游。

景以恩先生认为:“共工氏源于山东东部的莒县之阪泉与昌乐县之古营丘一带,后又沿古济水播迁于济南、章丘、莱芜一带。”景先生的根据有二:一是《山海经·海内经》云祝融生共工于江水,江水为今山东省东部的沂河。二是沂河之东今有莒县,春秋时称莒国。共工之从孙四岳既居吕,上溯到共工时,也当生于吕地。关于《山海经·海内经》的记载,许顺湛先生的看法可资借鉴,他认为:“其实祝融也是伏牺、女娲时代的族团,曾经战败过共工,后来祝融族团衰败了,炎帝族团把祝融又扶持起来,祝融族团在江水兴盛起来之后,发现共工族团的首领被杀后一直有空缺,祝融协助共工族团确立了首领,共工族团又振兴起来。这应该是祝融生共工的真相。”江水是否就是沂河先搁置不论,祝融所生之共工并非最初之共工,因而江水并不是共工氏的生地,最多说明共工氏的一支在祝融的协助下于江水一带兴盛起来。共工之从孙四岳协助大禹治水有功,因而“赐姓曰姜,氏曰有吕”。四岳最初活动在渭水上游,佐禹治水时活动在中原地区,吕地是四岳治水有功的封地。认为“共工之从孙四岳既居吕,上溯到共工时,也当生于吕地”是没有根据的。

《山海经》记录的共山、共水、共谷等以“共”为名的古地名,肯定与共工氏的地望密切相关,诸多学者已认识到了这一点,但有的认为:“仅有共之地名而无史实流传,不能作为共工氏居地的依据。”古史传说失真的成分比较大,而古地名相对来说还是靠得住的。我国古代地名的命名,有以族氏名地、以地名族氏、族迁名随等地名命名规则。共工氏最初活动在长石之山的共谷,即今河南新安一带。后来由于治理洪水而频繁迁徙,因此河洛一带有多处山川河流以共为名。《路史》云:“共工,地在弘农,虞帝时共工或云居此。”就是说虞帝时共工的居住之地在莘、虢之间,这正好也位于今河南西部。由此可以断定,《山海经》中的共山、共水、共谷等地是共工族团的活动中心,而这些共山、共水、共谷分别位于今河南新安、济源和山西芮城一带,这一区域即豫西和晋南之间的黄河两岸应该是共工氏部族的主要聚居地和活动中心,而其它以“共”为名的地方是共工氏及其后裔的迁居地或扩展地。唐善纯先生认为“共工氏曾在黄河中游活动过,共工长期活动的地方应是河南西部伊水和洛水流域”许顺湛先生也倾向于河南西部说。说豫西地区是共工氏的主要活动区域,这当然不误。但《山海经》中所记共工氏的聚居地如共山、共水和共谷等,依上所述皆在豫西和晋南之间的黄河两岸。《国语·鲁语》云“共工氏之伯九有也”,这里的“九有”就是“九州”,《礼记·祭法》就说是“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对于“九州”的范围,王震中先生进行了考证,他认为:“当时九州之区域,其核心地区大概西自陕西之秦岭,北至晋南,东到河南中部之嵩山,南达豫西南。”从上述范围可以看出,豫西和晋南之间的黄河两岸正好是“九州”的中心地带。《管子·揆度篇》曰:“共工氏之王,水处十之七,陆处十之三,乘天势以隘制天下。”共工氏夹黄河而居,活动在豫西和晋南地区,这一段黄河又有不少的支流,正好符合“水处十之七,陆处十之三”的地理特征。其地水多而陆少,所以经常遭受水患,长期与洪水作斗争使该部族长于治水,共工氏的从孙四岳也曾佐禹治水。综上所述,共工氏源于河洛地区,并长期活动在这一地区的共山、共水、共谷等地,这些以共命名的古地皆在今河南新安、济源和山西芮城一带,正好处于河洛腹地的黄河两岸。因此,共工氏的中心活动区域应定义在豫西和晋南之间的黄河两岸,其它共工氏的聚居地是该部族的迁居地或扩展地。政法萌芽

太古之世,无所谓政治,亦无所谓君主,各分部落,不相统一。剥林木以为兵,用水火以胜敌,强陵弱,大吞小。不知经若干之岁月,始渐由众部而集为大群。

《吕氏春秋·荡兵篇》:“兵所自来者久矣。黄、炎故用水火矣,共工氏故次作难矣,五帝固相与争矣。递兴递废,胜者用事。人曰‘蚩尤作兵’,蚩尤非作兵也,利其械矣。未有蚩尤之时,民固剥林木以战矣。胜者为长,长则犹不足治之,故立君,君又不足以治之,故立天子,天子之立也出于君,君之立也出于长,长之立也出于争。”

其群愈大者,其争亦愈烈。蚩尤、共工,战祸最酷。

按《汉书·古今人表》,列共工于女娲氏后。《太平御览》引《黄帝世纪》:“女娲氏末,有诸侯共工氏,任智刑以强伯。”而《列子》、《淮南子》诸书,或云共工与颛顼争帝,或云共工与高辛争帝。《管子·揆度篇》称:“共工之王,水处十之七,陆处十之三,乘天势以隘制天下。”盖共工氏为古部落之最强者,自伏羲氏之末,至高辛氏时,常为世患,其子孙部落,固袭称共工氏。即其同盟之部落,散处各地者,亦以共工氏之名号,表示于敌。故有“水处十七,陆处十三”之说。盖水陆各地,在在有共工氏之名号也。章炳麟《检论·尊史篇》:“古者王伯显人之号,或仍世循用,不乃摭取先民,与今欧罗巴人无异。”是可知古代共工之多,实非一人。蚩尤为炎帝时诸侯,而《汉书,高帝纪》注,臣瓒引《大戴礼·用兵篇》,谓蚩尤为庶人之贪者。《书经》释文引马融说,又谓蚩尤为少昊末九黎君号。亦犹共工之不一其人也。《龙鱼河图》称蚩尤兄弟八十一人,或曰七十二人。盖同时称兵之酋长有七八十人,皆以蚩尤为号,故谓之为兄弟耳。虽经炎、黄之圣,亦不必取诸部而一一平之,故挞伐与羁縻之策并行。凡举族以从号令者,即因其故土而封之,使世袭为侯国。此封建之制所由起也。

《封建论》(柳宗元):“封建非圣人意也。彼其初与万物皆生,草木榛榛,鹿豕狉狉,人不能搏噬,而且无毛羽,莫克自奉自卫。荀卿有言,必将假物以为用者也。夫假物者必争,争而不已,必就其能断曲直者而听命焉。其智而明者,所伏必众。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由是君长刑政生焉。故近者聚而为群。群之分,其争必大,大而后有兵。有德又有大者,众群之长,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属,于是有诸侯之列,则其争又有大者焉。德又大者,诸侯之列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封。于是有方伯连帅之类,则其争又有大者焉。德又大者,方伯连帅之类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人,然后天下会于一。是故有里胥而后有县大夫,有县大夫而后有诸侯,有诸侯而后有方伯连帅,有方伯连帅而后有天子。自天子至于里胥,其德在人者,死必求其嗣而奉之,故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封建之制,实为吾国雄长东亚,成为大一统之国家之基。而外观虽号统一,内部之文化实分无限之阶级。自太古以至今日,无论何时何代,举不能以一语概括其时全国文化之程度。此实治中国历史者所当知之第一义也。上古之人,观于邻近部落之多及其降服酋豪之众,而旷览大地,实亦广漠无穷,故往往好为大言,以自表其所辖之广远。后世传述其说,因亦不加深考。

《春秋命历序》:“神农始立地形,甄度四海,远近山川林薮所至,东西九十万里,南北八十三万里。”(引此第以见古人好为夸词,不必深究其以若干为一里。)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

《汉书·地理志》:“昔在黄帝,作舟车以济不通,帝行天下,方制万里,画野分州,得百里之国万区。”

实则当时土地之开辟者,曾不足方数千里,而其建置国家,亦必不能整齐画一,如画棋局然。所谓国家,不过如今之村落。其数或逾万,或不迨数千,亦不能确定也。

当时诸侯之国,固甚藐小,即各部落所共戴之中央政府,亦未必能统连若干地域。观于相传之辅佐之数,及其官吏所掌职务,即可推见其政刑之简。

《论语摘辅象》,“伏羲六佐:金提主化俗,鸟明主建福,视默主灾恶,纪通为中职,仲起为海陆,阳侯为江海。”“黄帝七辅:风后受金法,天老受天箓,五圣受道级,知命受纠俗,窥纪受变复,地典受州络,力墨受准斥州选举,翼佐帝德。”

《左传》昭公十七年:“郯子曰: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太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祝鸠氏,司徒也;雎鸠氏,司马也;鸤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五鸠,鸠民者也。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九扈为九农正,扈民无淫者也。自颛顼以来,不能纪远,乃纪于近,为民师而命以民事,则不能故也。”

《管子·五行篇》:“黄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得大常而察于地利,得奢龙而辩于东方,得祝融而辩于南方,得大封而辩于西方,得后土而辩于北方。黄帝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蚩尤明乎天道,故使为当时;大常察乎地利,故使为廪者;奢龙辩乎东方,故使为士师;祝融辩乎南方;故使为司徒;大封辩乎西方,故使为司马;后士辩乎北方,故使为李。”

诸书所言,虽未尽可据,大抵羲、黄官简,而少皞、颛顼以来乃渐多。政治之进化,盖缘土地渐辟,人事渐繁而然也。

古之帝皇,虽有统一各部而为共主之势,然其居处无定,等于行国,非若后世中央政府,有确定之都城也。

《遁甲开山图》:“伏羲生成纪,徙治陈仓,”

《帝王世纪》:“疱羲氏称大昊,都陈。”“神农都于陈,又徙于鲁。”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披山通道,未尝宁居。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

《大戴礼·五帝德篇》:“孔子曰:颛顼,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乘龙而至四海,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济于流沙,东至于蟠木。”

以黄帝、颛顼之迁徙往来,即可证伏羲、神农之徙都,亦由于本无确定之都邑,第视兵力所至,形势利便,即屯其众于是。比其老死,即葬身于所死之地,亦不必反其故居①。而其子孙分居各地,亦无定处。沿及夏、商,其风犹然。盖由古代地旷人稀,而宫室服御,亦甚简陋,虽至农稼社会,犹存游猎社会之风。治史者正不可徒执一二古迹,谓某帝某皇曾都于是,因以求其文化之发展途辙,或旨分为南北东西之部族也。

由部落酋长而发生帝皇官吏之政治,其势实由下而上。故古代虽有君主政体,其君民之别,初不甚严。君者,群也。

《荀子·王制篇》:“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君者,善群者。”

《春秋繁灵》:“君者,不失其群者也。”

《白虎通》:“君,群也,群下之所归心也。”

必得其群之欢心,然后为众所推戴。神农、黄帝皆有明堂,盖合部民议事之所,后世承之,因有衢室街庭等制。

《淮南子·主术训》:“神农之治天下也,月省时考,岁终献功,以时尝谷,祀于明堂。明堂之制,有盖而无四方。”

《管子·桓公问篇》:“黄帝立明台之议者,上观于贤也。尧有衢室之问者,下听于人也。”舜有告善之胜,而主不蔽也。禹立谏鼓于朝,而备讯唉。汤有总街之庭,以观人诽也。武王有灵台之复,而贤者进也。

故谓君政治即为专制政治者,实误解古代之事迹也。近人以《书》有“黎民百姓”之语,遂谓古代区分民与百姓为阶级。百姓者,王公之子孙;民者,冥也。言未见人道,故“民”字专为九黎、有苗而设。

按《史记》称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世本·诸侯篇》云:“蜀之为国,肇自人皇。蜀无姓,相承云黄帝后。”是古之无姓者夥矣。以百姓为贵族,民为黎苗之称,则黄帝之子之无姓者皆黎苗乎?孔子称黄帝、高辛时事,数数言“民”。使上古视民为贱族,则《大戴记》及《史记》所书之“民”字,均应改为百姓矣。

《大戴礼·五帝德篇》谓:“黄帝抚万民,度四方。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颛顼治气以教民。帝喾知民之隐,抚致万民而利诲之。”

第3篇:幼儿说课稿(共)

篇1:幼儿园说课稿模版 尊敬的各位评委: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幼儿园 班教材《 》(板书课题)

通过本次活动,让幼儿了解(或掌握)

提高(培养、激发、引导)幼儿

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结合幼儿的认知基础和本次活动的内容,我拟定了包括认知、情感、能力等方面的目标 1.2.发展幼儿的表达能力、认知能力、培养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

活动难点是

先说教法: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活动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再说学法:引导幼儿通过参与、讨论、模仿、操作、展示等活动方式,逐步完成活动任务,引导幼儿在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丰富幼儿的情感、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

根据活动目标和幼儿的认知基础,我做了以下准备:

空间准备:为幼儿学习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空间环境

物质准备:所需要的材料

知识准备:

我解说的第三个方面是活动流程:

根据本次的活动内容以及幼儿的认知基础,围绕活动目标、重点和难点,我把活动过程设计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视听欣赏(或激发兴趣、情境设疑)导入新课

(二)自由探索,初步体验

这个环节,幼儿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高中化学说课稿(共).

篇1:高中化学说课稿模板 高中化学说课稿模板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是xxx,来自...。很荣幸今天能在这里给大家介绍我设计的这节课。我准备从三个方面展开说明,一说教材分析,二说教法学法,三说教学过程。第一部分说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和章节中的作用是:《》是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第册,第章第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基础,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为i 学习奠定基础。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学习做好准备。2教育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2.1知识与技能: 2.1.1 理解的内容并能

2.1.2 初步培养学生应用试验方法来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2过程与方法: 2.2.1 通过试验,探究。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2.2 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探究的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3.1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3.2 通过教学初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高中数学说课稿(共)

篇1:高中数学说课稿模板(10分钟)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是必修章第节的内容,我将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本节课的教学,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是在学习了基础上进一步研究 并为后面学习做准备,在整个

高中数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本节内容十分重要。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水平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掌握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归纳抽象概括使学生构建领悟 数学思想,培养 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体验数学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培养善于

观察勇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和严谨 的科学态度

根据教学目标、本节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本节重点是,由于学生对 缺少感性认识,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

二、教法学法

根据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相统一的规律,我采用引导发现法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并借助多媒体为辅助手段。在教师点拨下,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六、教学程序及设想

1、由„„引入:

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高中物理说课稿(共)

篇1:高中物理说课稿:《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范文 好学教育:

高中物理说课稿:《机械能守恒定律》

我说课的题目是“机械能守恒定律”,选自高一物理必修2的第7章第8节,下面我对这节课分六部分进行说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设计思想、学法指导、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

一、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在初中学习过有关机械能的基本概念,对“机械能”并不算陌生,接受起来相对轻松。通过前几节内容的学习,同学们对“机械能”这一概念较初中有了更深认识,在此基础上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本章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能初步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并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机械能守恒条件的判定、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是教学的重点。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答相关的问题,这一内容在整个高中力学中又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物理学理论和应用方面十分重要,不同运动形式的转化和守恒的思想能指引我们揭露自然规律、取得丰硕成果。但这种思想和有关的概念、规律,由于其抽象性强,学生不易理解、掌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幼儿教师说课稿(共)

篇1:幼儿园说课稿模版 尊敬的各位评委: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幼儿园 班教材《 》(板书课题)

通过本次活动,让幼儿了解(或掌握)

提高(培养、激发、引导)幼儿

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结合幼儿的认知基础和本次活动的内容,我拟定了包括认知、情感、能力等方面的目标 1.2.发展幼儿的表达能力、认知能力、培养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

活动难点是

先说教法: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活动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再说学法:引导幼儿通过参与、讨论、模仿、操作、展示等活动方式,逐步完成活动任务,引导幼儿在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丰富幼儿的情感、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

根据活动目标和幼儿的认知基础,我做了以下准备:

空间准备:为幼儿学习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空间环境

物质准备:所需要的材料

知识准备:

我解说的第三个方面是活动流程:

根据本次的活动内容以及幼儿的认知基础,围绕活动目标、重点和难点,我把活动过程设计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视听欣赏(或激发兴趣、情境设疑)导入新课

(二)自由探索,初步体验

这个环节,幼儿

未完,继续阅读 >

《共工的说课稿.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共工的说课稿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