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伦理学的研究纲领及其应用论文

2022-11-11 22:22:30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论科学伦理学的研究纲领及其应用论文

论科学伦理学的研究纲领及其应用论文

一、科学伦理学( 应用伦理学) 与传统伦理学有一种观点认为,即便是科学技术涉及伦理道德问题,也不过是科技工作者个人的职业道德问题,但是这种职业道德却是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从业者都应当遵循的,它并非科技工作者所独有,因而也不能称之为“科技伦理”,不能把科技工作者的职业道德问题当作科技伦理问题。

我们认为,虽然任何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但是科技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有其自己的特殊性,因此,科学伦理研究的议题中自然应该包含科学家的职业道德问题,科学家的伦理责任是科学伦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科学技术发展史来看,科学技术原本就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一旦科学技术的发展背离了人类的根本利益,它实际上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正如世界科学大会通过的《科学与科学知识的应用宣言》所承诺的,科学要对人类的未来负责,要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要扎根于社会并服务于社会。如韩启德所说: “科学研究活动是人类对真理不懈追求和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科技工作者彼此之间不可避免地要形成一定的关系(科研生产关系)、一定的社会建制(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构成具有相同或相近价值观和追求取向的科学共同体。为了确保科学共同体正常有效地运行,客观上需要科技工作者遵循一定的规则,其中,科学道德规范占有重要的地位。科学道德规范是人类一般道德规范在科学技术研究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其核心是对真理负责、对同行负责、对社会负责、对人类负责。”

实际上,关于传统伦理学与现代伦理学(应用伦理学) 之间的区别,德国哲学家奥特弗利德·赫费在《作为现代化之代价的道德》一书中作过较为系统而有创意的分析。他指出: 科学伦理学所指的是自然科学—技术—环境三位一体的伦理学,是一个多学科的行为。

科学伦理学的怀疑论至少出现了两个变体。一个变体借助于科学实用主义的论证使道德中立化,另一个变体即社会理论的和系统论的变体,科学与道德是不相容的。所以他们常问的问题是: 以道德的眼光审视科学是合理的吗?因为,在科学伦理的怀疑论者看来,以道德眼光看待科学,因而控诉科学,根本就是不恰当的。与科学伦理学的怀疑论相抗争导致了关于现代性工程的争论。科学本质上只是在现代才服从于道德上的可错性,而在现代早期人们并没有发现这个问题。“无论原子研究还是基因研究都以实例表明: 科研越现代化,就越深入地进到物质的基石之中,越深入地渗透到生命的基因中,就越严重地出现道德的可错性。” 从科学内部来说,科学是自足的,在此范围内它涉及单纯的客观性,并保持独立性。

二、作为实践哲学的科学伦理学的研究纲领

从科学实践的角度看,解决当代科学实践中的伦理问题需要一个基本的伦理决策模式,这种模式从理论上讲,应该是程序和方法的统一体。为此,我们可以借用美国行政伦理学家特里·L. 库珀在其《行政伦理学: 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一书中阐述的伦理决策模式。按照特里·L. 库珀的解释,这个基本的伦理决策模式,大体的过程是: 首先,描述任务,超越个人情感的影响去描述事实真相。其次,从伦理学的立场和角度出发,界定相关的伦理问题。再次,考虑采用各种不同的、可供选择的伦理学的'方法,即采取发散性思维或头脑风暴法,尽可能多地设想各种有关解决伦理问题的方法(例如,功利主义、美德伦理学、康德义务论、自由主义伦理学、道德多元论、道德相对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等),这些方法都是解决该伦理问题的若干个解,但是,哪些是最佳解还需要对方法进行评估或评价。又次,设想各种可能的后果,其中包括不采取任何对策的后果以及采取各种解决方法的各种不同的可能后果,同时比较各种后果的“损益值”(类似于经济学中的“成本—收益”分析)。在这一阶段,拥有丰富的道德想象力是十分必要的技能,这是一种用现时现实的演员、可信的剧本和清晰的画像生产“脑子里的电影”的能力; 最后,在各种可能后果比较的基础上,综合考察各种不同的因素,遵循美学的审美逻辑,确定某种或几种方法的组合,作出具体的伦理决策,并对之进行伦理学辩护。

三、科学伦理学研究纲领的“应用”

据英国《自然》网站2015 年4 月22 日消息,中山大学的科研人员修改了人类胚胎的基因,属世界首次,相关成果已经在学术杂志《蛋白质与细胞》上发表。此举在学术界引发了伦理争议。在中山大学副教授、基因功能研究员黄军就的带领下,科研人员利用CRISPR - Cas9 技术,试图修改人类胚胎中可能导致β 型地中海贫血的基因。黄军就的团队用了86 个废弃胚胎做实验,并发现,DNA 编辑只在其中28 个胚胎中成功,也就是成功率大约30%。实验结果说明,从基因编辑到基因疗法技术,中间有明显的障碍,在达成任何临床应用之前,仍有许多问题要研究清楚。黄军就说,希望和全世界分享研究数据。他还表示,有关研究论文曾被《自然》和《科学》拒之门外,道德争议就是原因之一。所谓基因编辑技术,是指对DNA 核苷酸序列进行删除和插入等操作,换句话说,基因编辑技术使得人们可以依靠自己的意愿改写DNA 这本由脱氧核苷酸而写成的生命之书。长期以来,对DNA 的编辑只能通过物理和化学诱变、同源重组等方式来进行。然而这些方法要么编辑位置随机,要么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操作。因此,能够方便而精确地对DNA 和核苷酸序列进行编辑,是科研工作者们长期以来的梦想。CRISPR - Cas9 系统的诞生和成熟标志着这一梦想逐渐变为现实。2014 年4 月15 日,隶属于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的世界著名生物医学研究机构Broad 研究所宣布,美国专利局批准了由他们所申请的基于CRISPR - Cas9 系统的基因编辑技术专利。这是目前世界第一例获得专利保护的基于CRISPR - Cas9 系统的基因编辑技术。

美国《科学》杂志将基因编辑技术评选为2015 年度热门性的技术突破。这项技术过去两次入选《科学》年度十大突破,2015 年“晋升”到头号突破。黄军就因在“基因编辑”方面的研究同时入选《自然》年度十大人物。黄军就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引发了严重的道德争议。科学家警告说,改变人类精子、卵子或胚胎的DNA 可能会对未来几代人产生未知的影响,因为这样的修改将会遗传给后代。他们认为,这类所谓的生殖细胞系基因工程不同于改变非生殖细胞以修正患病基因的技术。文章在线发表后第四天,科学界最有影响力的期刊之一《自然》杂志的新闻组以《中国科学家遗传改造人类胚胎》为题深入报道了此篇文章的发表及其意义。此后,《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英国独立报》《连线》《科学》杂志等都撰文关注此事。这场讨论,虽然没有20 世纪90 年代科学大战的热闹,却也在学术界掀起了一场涟漪。由于目前国际学术界对人类胚胎基因组编辑技术态度不一,支持者认为,修改人类胚胎基因能够在婴儿出生之前就清除致命疾病,因而拥有广阔的未来。反对者则表示,修改后的基因可以遗传,将来可能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

《科学》杂志发文表示,反对人胚胎基因组编辑的临床应用。鼓励CRISPR - Cas9 在基础领域内的研究,探讨其在模式生物中的编辑特异性,评估该技术的应用前景。而《自然》杂志发表评论,坚决反对人胚胎的基因组编辑。我个人倾向于《科学》杂志的观点,因为这个观点是可以得到伦理辩护的,也是符合科学精神和科学发展目标的。

第2篇:应用伦理学论文

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 法学旅游与新闻系 课程论文(设计)

学 院: 法学旅游与新闻系 学 期: 2013-2014 学年第 1 学期 专 业: 烹饪与营养教育 班 级: 11401班 学 生 姓 名: 吴 忧 学 号: 1141010128 题 目:中国当代社会伦理道德滑坡现象的分析 课 程 名称: 应用伦理学 任 课 教 师 姓 名: 谢俊

2013年12月9日 【摘要】 作为目前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国,我国现在正处于向更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由于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与道德建设发展的不想适应从而导致发展失衡,并且市场经济本身就有的盲目性、自发性的缺陷,从而导致了当今社会中某些社会道德滑坡问题频频的出现。当下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树立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消除各种不道德现象是提高全国人民精神文化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论文关键词】社会道德 道德滑坡 表现 原因 应对措施

孟德斯鸠曾经说过“在一个人民的国家中还要有一种推动的枢纽,这就是美德。”我国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也曾说过“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先人们很早就已经意识到了社会道德的重要性。而作为一个拥有几千年丰富内涵和历史文化的泱泱大国,一直以中华传统美德引以为傲的中国人们,在当今社会中却频频发生社会伦理道德、职业伦理道德、家庭伦理道德等等危机。让我们不经驻足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当今的中国人变得越来越冷漠、势利、缺乏信任„„

小悦悦事件、老人摔倒无人扶、李天一案、校长猥亵小学生、十岁女童将1岁男童丢下25楼„„一件比一件骇人听闻,一件比一件更挑战人们的底线,这个社会的道德底线。我们不禁要问,社会到底怎么了?中国到底怎么了? 社会“道德滑坡”现象分析也逐渐成为了人们的热点话题,而且参加讨论的人越来越多,范围也越来越大,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人们把种种道德滑坡现象或归于市场经济发展太迅速、或归于社会环境的发展缺陷、或归于法律法规不健全,或归于学校教育不得力,或归于个人自我修养差,等等,众说纷纭,观点不一[1]。笔者认为,导致中国当今社会“道德滑坡”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突如其来的经济体制改革开放,给社会和人民都带来的巨大的冲击,面对经济迅猛发展的繁盛局面,人们在思想上并没有做好真正的准备。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始终在搞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这个过程中,运动与建设相生,整顿与生产相伴。而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被解放了的人民更是带着极大的热情,带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对党的无限忠诚,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的建设大潮之中。这一时期,人们的思想极其单纯,大家并不认为经济收入少、加班加点、商品供应匮乏不对,相反,在做好分内工作的同时,还做了大量的分外工作,可以说,为了工作人们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近乎疯狂。在人们的思想深处有一道铜墙铁壁似的防线,以传统的和时代的道德观自觉地抵制着所谓的资产阶级思想。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在中国人面前展开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让中国人耳目一新。面对突然的变化、豁然的局面、繁杂的环境、飞速发展的经济和反差极大的生活,人们来不及思考,对某些社会现象没有时间去做本质上的分析,而是以自己工作、学习、感觉上的需求,简单而武断地否定过去的体制和传统的道德观,并迅速地从一种单纯的思想进入另一种单纯的思想,而且带着这样的思想又一次投入到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之中。这一时期的思想领域,旧的东西被丢掉,而新的东西又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人们的思想观念处于一种迷茫的状况,加之紧张的生活工作节奏,人们也就自然放松自我道德修养。可以说,这一次,中国人民打了一场思想上的无准备之仗,结果也付出惨重的道德代价。学校不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应试教育、分数论英雄是中国教育的失败也是导致社会“道德滑坡”的重要原因。

1978年高考制度的恢复,给教育界吹来一股浓浓的芳香,10年中人们对知识的极度渴望如火山岩浆迸发而出,校园沸腾了,又安静了。教师学生都有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攻克高考这座堡垒。学校的中心工作也非常明确,就是教学,说透了,实际上就是应对高考,就是提高升学率。“升学率”“就业率”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对各级学校评估的标准,在这一标准的导向下,学校的教育目的就更明确。因此,多年来,学校教育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而忽略教育的育人功能,更多地在关注学校的升学率和学生就业率,教学成绩成了学校唯一的追求,甚至主宰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当然学校教育也在始终如一地不断地完善着理论、追求着实效,在对学生进行着道德教育,但这些尽乎理想的理论,似乎触及不到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落差,有时也难以解答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面对如此纷繁的社会大环境和繁重的教学、课业负担的重压,真可谓杯水车薪,显得那样的苍白无力和无奈[2-3]。其实,在应试教育之下大谈德育教育,也只是空谈,因为学校无暇也无力更多地顾及德育教育,德育起着点缀或应付检查的作用。家庭德育教育的单一对孩子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能够改变人的命运。中国人面对这一铁的事实,对教育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孩子的教育成了每个家庭生活的中心内容和重点内容,成绩成了街头巷尾人们谈论的重点话题,而对孩子的品德培养却少之又少,家庭德育明显滞后。一方面,家长忽视对孩子的德育教育,更多地重视孩子的知识教育和智能开发,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不让孩子涉及与学习无关的事宜,诸如家务劳动、接人待物、参加各种活动等,而且众星捧月式的家庭成员结构和生活氛围,也没有给孩子提供参加劳动和社会活动的机会。繁重的学习负担和课外学习班充斥他们稚嫩的童年时代和快乐的少年时代,他们成了学习的工具。其结果是许多孩子高分低能,不能也不会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家长自身的道德素养不高,没有意识到对孩子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有些家长对于孩子的不良表现,不懂得教育,更不懂如何教育,视给孩子提供所谓的良好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为己任。再者,许多家长意识到德育的重要,但教育方式不适,粗暴行事,只告诉孩子应该或不应该做什么,却不与孩子沟通,其结果,或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或使孩子没有主见,只知顺从。当家长发现孩子身上的问题并欲纠正时,其已形成的生活习惯、品行性格、思维习惯纠正起来谈何容易。这种家庭教育的滞后性,给孩子良好人格的形成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社会德育教育主流的无力直接影响学生良好道德观的形成。

社会德育包含的范围极广,如今,媒体导向、通讯手段、现身教育、现实生活状况等都对学生的道德观念、道德品德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媒体宣传是社会教育的一种极重要的手段,一个学生从他懂事的时候起,接受广播、电视、杂志、唱片的影响和教育要多于学校,这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要比教师和家长的说服教育更具实力,更有说服作用。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歌星、影星、运动明星,每个学生心中都有自己的崇拜偶像,或者是某颗“星”的粉丝,但对其他知名人士却知之甚少。诚然,每一次的宣传活动都有很好的主题,但这些主题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被形式所掩盖,从而使得学生更多地关注宣传的形式,而忽略内容。如今在青少年中间出现的“崇拜危机”与媒体宣传不无关系。其实,在社会教育方面从未放松过,如1981年由第四军医大学学生张华因救落入粪池的老农而英勇献身的事迹引发的关于人生价值问题的大讨论、“五讲四美三热爱”的倡导、社会主义八荣八耻荣辱观的提出、英模的演讲、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评选等,然而,学生更多的是相信自己的眼睛,现实生活中不变的事实,给学生带来的是“事实胜于雄辩”的影响和教育。其他如电脑、手机的影响、长辈和朋友的现身教育、金钱的诱惑等,这些“事实”现象使学生对道德教育失去足够的信任[4]。经济发展对德育教育产生巨大的冲击。

经济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社会物质财富,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与此同时,许多社会现象在学生思想中形成的不可更改的事实也直接影响着学生道德观的形成。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逐步展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也发生巨大的变化。从社会表象上看,在学生的眼里,看到更多的是人们头脑中利益多了,理想少了;见利忘义的人多了,见义勇为的人少了;骗子多了,老实人少了;奸商多了,标兵少了;假的多了,真的少了;索取的多了,奉献的少了;贪官多了,公仆少了。而且,一些奉献社会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面对如此缤纷的社会现象,那些理想的、理论的、书本的德育很难改变学生眼中的信息,这种大于任何一种教育作用的“事实”教育,对学生良好道德观念的形成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既不必做危言耸听式的假设,也无需做杞人忧天般的推理,但历史和现实已经反复证明,一个没有良好道德修养和道德规范的民族,不可能有一个繁荣、强大、兴旺发达的美好前程。中国是一个有着5 000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视道德荣辱的礼仪之邦。如果把中国每一时期的教育作一个比较,不难看出,无论是哪一个历史时期,德育教育都占着主导地位。其实,孩子就像一张没有被涂抹的白纸,开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为他们打好底色,涂好和谐的色调,为其将来挥毫泼墨奠定基础。因此,希望全社会对教育给予更多的关注,勇于面对现实,找出不足,承认错误,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根本上改变现状,因为这关乎民族的发展,国家的强盛。

参考文献

[1]李萍.中国道德调查[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0

[2]丁丁.陶行知教育思想12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

[3]苗相甫,杨浩文.道德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张世杰.道德与人生[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

第3篇:信息伦理学:应用伦理学研究的新领域论文

信息伦理学:应用伦理学研究的新领域论文

随着数字电子媒介的蓬勃兴起、计算机与国际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以及种种信息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各种不断涌现的信息技术正在迅速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传统的认知渠道、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信息化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层面的影响,它同时也以技术负载伦理的方式对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文化层面的影响,因为表层的技术所掩盖的恰恰是深层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了满足信息社会的伦理需要,作为信息技术与伦理学交叉学科的信息伦理学informatiethiC应运而生。按照大家公认的理解,信息伦理学是指以传统伦理学的基本理论,研究现代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在当代社会中产生的伦理问题,它涉及信息开发、信息传播、信息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伦理要求、伦理准则、伦理规约,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型的伦理关系。

伦理本质上是发端于生活中的冲突和失序,西方学术界对信息伦理的研究是同信息技术应用导致的社会生活的冲突和失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本文把这一研究大致分为计算机伦理、网络伦理和现代意义的信息伦理三个

未完,继续阅读 >

《论科学伦理学的研究纲领及其应用论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论科学伦理学的研究纲领及其应用论文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