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校徽
第1篇:华中师范大学校徽
华中师范大学(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一所师范类、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是“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入选“2011计划”、“111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是武汉七校联合办学成员,国家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国家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高校,是国家培养中、高等学校师资和其他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
学校坐落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南湖之滨的桂子山上,是一所渊源流长的高等学府,其部分科系最早可以追溯至1871年美国圣公会在武汉昙华林创办文华书院;历经华中大学、华中高等师范学校、华中师范学院等多个历史阶段,于1985年正式定名为华中师范大学,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
截至2014年6月,学校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近3万人,其中研究生10000余人,留学生1000余人。
历史沿革
文华书院
1871年,美国圣公会在湖北武昌城内昙华林创办了文华书院(Boone Memorial School),与1885年英国循道会在武昌开办的博文书院(Bowen College)、英国伦敦会在汉口创办的博学书院并称为武汉地区的三大教会学校。
1890年增设高中,成为六年制完全中学。
1901年翟雅各任院长之后,发展迅速。
1903年,文华书院成立大学部,这是华中师范大学校史的开端。
1909年5月18日,书院在美国哥伦比亚特区注册,正式取得大学资格,校名为“文华大学校”。
1911年1月15日首次公开进行毕业班学生学位论文答辩,16日在文华教堂首次举行毕业班布道会,17日首次授予九名毕业生文学学士学位,韦卓民为其中之一。
1915年1月29日,文华书院首次颁授硕士学位。
私立华中大学
1922年2月,美国圣公会、美国复初会、美国雅礼协会、英国伦敦会、英国循道会等差会代表应邀到汉口吴德施主教寓所开会,决定在武昌开办一所联合大学。8月,筹建华中大学的临时管理委员会成立。
1924年,文化书院改名为(私立)华中大学。
1924年汉口博学书院大学部、武昌博文书院大学部并入。
1927年,基督教及《圣经》相关课程被编入教学大纲。
1927年5月,受时局影响学校暂时关闭。随后校长孟良佐给本应于当年6月毕业的学生寄去了毕业文凭,给5月仍坚持在校学习的学生全部给予成绩“D”,并寄给学生本人成绩单副本。
1929年1月,五个教会的代表在武昌开会,达成为重建华中大学做出最大努力的共识。长沙雅礼大学、岳阳湖滨书院大学部正式并入华中大学。5月,再次举行会议,选举韦卓民为华中大学校长,在韦卓民从英格兰返回之前,孟良佐继任校长。大会表决通过学校英文名为“Central China College”。各差会就师资、财物等做出承诺。9月,华中大学重新开学。文华图书科以专科学校名义在国民政府教育部立案注册,具备了成为一所独立学校的资格。
1933年受西方经济萧条的影响,五个合作教会的拨款额削减,办学经费短缺,学校发展受到制约。
1935年申请得到了四万由美国返回的庚子赔款,并得到校友、政府及中国基金会的拨款,办学条件大为改善。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武汉形势严峻,学校着手准备西迁。
1938年举校西迁。7月10日从武昌启程,船行五天,于15日抵达长沙;22日从长沙乘火车出发,经衡阳、东安、全州,再乘汽车抵达桂林。历时一个月余,历程千余里,9月下旬在桂林开学。日军频繁轰炸,难保师生安全,校临时执委会决定再次迁移。
1939年2月20日,师生乘汽车离开桂林,经良丰、荔浦、柳州、大塘、南宁、出境至安南、东塘、谅山,抵达河内。再踏上滇越公路,于27日下午全体抵达昆明。3月16日,乘车离开昆明转辗喜洲。5月1日,在喜洲这一边陲小镇开始了华中大学新的学期。学校仍设文学院、理学院及教育学院,在此办学近八年之久。
1945年8月,抗战胜利结束的消息传至喜洲,临时执委会决定缩短假期,加快教学进度,争取尽早返回武昌,并组建了一个运输委员会,负责制定返回武昌的计划。
1946年4月17日,华中大学第一批师生由骆传芳率领出发,一周后第二批师生由黄溥率领离开喜洲,举校返回武昌。夏,全体师生安置进原华大校园临时住房,并接受政府拨款加快房屋修建。9月,开始了返回武昌后的第一学年。加入中国基督教大学联合托事部。随后,师资队伍得以充实,图书馆藏增加,办学拨款到位,校园建筑增多,学校发展势头良好。
1949年5月16日武汉解放。11月1日,学校举行建校二十五周年、重建二十周年校庆纪念会。
公立华中大学
解放初期,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高潮的即将到来,教育事业远远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改造旧大学,建设新大学的任务提上了党和政府的议事日程.因此,从1950年底至1951年初,全国各地开始了接收、改造各级各类旧学校和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教育主权的教育改造工作。基于这种客观形势的要求和改造旧教育的需要,中南军政委员会开始酝酸以中原大学教育学院为根本,在改造旧大学的基拙上,建立一所规模较大、学科齐全的综合性师范大学。
经过协商和筹备,1951年8月16日,中南军政委员会正式决定,中原大学教育学院与私立华中大学合并,改为公立华中大学,并成立“华中大学改制委员会”。
华中高等师范学校
1952年秋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根据中央人民政府1952年10月关于“撤梢华中大学改制委员会,组建华中高等师范学校建校委员会”、校名暂称为“华中高等师范学校”的指令精神,中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在(1952)教办字第3548号令中指定潘梓年为主任委员,徐悉庸、王自申为副主任委员,领导建校各项筹备工作。院系调整中,以原公立华中大学为主体,集中了私立中华大学,广西大学,南昌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湖北教育学院,平原师范学院,海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师范类专业组建了华中高等师范学校。
1953年春,华中高等师范学校经过院系调整,规模不断扩大,系科逐步齐全,中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呈报中央高教部,拟将华中高等师范学校定性为师范学院。同年10月24日,中央高教部批准将华中高等师范学校更名为“华中师范学院”
华中师范学院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原华中大学经济系、外语系并入武汉大学,1953年学校改名为华中师范学院。
1962年湖北大学的一部分并入。1970年中南民族学院的一部分,湖北教师进修学院,湖北函授学院并入。
华中师范大学
1985年学校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并由邓小平题写了校名。
2005年进入“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名单。
2009年正式成立研究生院。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师范大学生个人简历封面模板
2.师范大学毕业求职简历表格
3.师范大学简历封面模板
4.师范大学英语专业简历范文
5.师范大学英语专业应届毕业生简历表格
6.湖南师范大学简历封面
7.北京师范大学简历封面
8.东北师范大学校徽
9.四川师范大学校徽
10.福建师范大学校徽
第2篇:华中师范大学校徽
说明:1.本校徽已按比例缩放,请点击图片在新窗口中查看清晰原图。
2.www.daodoc.com整理的系列中国大学校徽,旨在为您制作简历时提供方便。
3.“华中师范大学校徽”的版权归属原设计者、学校所有。
第3篇: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简称华大、华师或华中师大,坐落于九省通衢的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南湖之滨的桂子山上,是一所渊源流长的高等学府,始于1871年美国圣公会在湖北武昌城内昙华林创办文华书院,历经华中大学、中华大学等传承,1985年正式定名华中师范大学,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校名。华中师范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重点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国家六所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之一,国家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高校,是中国“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111计划”及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重点建设高校,是武汉七校联合办学著名高校之一,国家首批批准的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是国家培养中、高等学校师资和其他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
第4篇:华中师范大学
我的专业和大学
(王嫚嫚临泉一中09届)
学弟学妹们好呀,我是临泉一中09年毕业的,现在华中师范大学化学专业,大家若是对我的我校或者专业感兴趣,可以过来看看哦!
先讲下我的学校吧,华中师范大学是国家201工程大学之一(目前还不是985哦),处于武汉市区,交通方便,校园风景很美很绿,位于桂子山,是百年老校,人文底蕴很深,有免费师范生和非免费师范生,以免费师范生为主。
学校在安徽招生分数线,在高一本线二十几分左右。
比较强的专业有英语和心理。大家可能比较关注的免费师范生的问题:免费师范生学费,住宿费全免,每月补助400元生活费(其中二月份,八月份除外)。
考研问题:免费师范生不能本科后直接读研,四年之后就要参加工作,然后在职读研,只能读教育学硕士,不能脱产读研。
就业问题:免费师范生不存在分配问题,不存在大家担心的分配到偏远地区问题,07级毕业生几乎都是自己找的工作,我将把我校07级毕业生就业情况表传上去。
但是免费师范生要回生源地工作(省份),目前只有四川和湖南能出省,安徽还不能。如果大学毕业后要去它省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