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一课件

2022-11-12 08:35:16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地理必修一课件

地理必修一课件

地理必修一课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说出第一文库网自然灾害的类型,解释每种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2.运用地图能够说出世界和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洪涝、地震、海啸、蝗灾等灾害图片、音像资料、动画课件的呈现,使学生对自然灾害的危害有着感性的认识,进而培养学生对有用信息的提取、分析、整理归纳的能力。

2.通过对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分布规律等问题的设置,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和认识地理事物或现象的能力。

3.利用地图进行自然灾害类型及分布的学习,培养学生“以文释图”或“以图释文”的能力;利用表格归纳自然灾害的特点、成因和防御,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归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洪涝、地震等灾害图片和影像资料的呈现,刺激学生的感官,震撼学生的心灵,达到强化学生灾害意识和忧患意识的目的。

2.通过对干旱、洪涝、地震、滑坡等灾害及其关联性的学习,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解决学习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并树立全球合作,共同防灾、减灾的思想。

[教学重点]

1. 气象灾害的灾因、危害和分布

2. 地质灾害的灾因、危害和分布

[教学难点]

各种自然灾害的成因

[教学媒体与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讲授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生存与发展是人类社会的两大主题,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不断威胁着人类生命财产的安全,灾害与资源、环境、人口被认为是制约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四个主要因素。在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过程中,我们只有更好地了解自然灾害,才能使自己的损失降至最低。你了解各种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及其区域分布吗?

【板书】第二节 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讲述】自然灾害的类型划分,由于分类的角度不同,类型也就不一样。

【思考活动】下面是研究者对自然灾害进行的一些其他分类。你知道这些分类的依据是什么?请把它写在下表的空格中。

【点拨】

【讲述】自然地理环境共有四大圈层,每一个圈层要素发生异常变化都会形成灾害,按照与人类生存活动关系密切的四大圈层及成灾原因来划分,大体可以把自然灾害分为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和生物灾害四大类型。首先我们来学习气象灾害。

【板书】一、气象灾害

【思考】你知道的自然灾害中,哪些是气象灾害?

【学生回答】干旱、暴雨、洪涝、台风、寒潮等。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9~15页正文内容,填写下表。

【阅读】阅读课本第10页材料“世界现代史上最严重的旱灾”,通过阅读了解到世界现代史上最严重的旱灾发生在非洲萨赫勒地区,时间长达20年之久。通过阅读进一步了解干旱带来的危害。

【思考活动】阅读课本第10页材料“干旱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并思考:干旱造成植物缺水有哪两种类型?

【学生回答】土壤缺水导致根部缺水引起水分收支平衡失调;空气缺水导致水分不足引起水分收支平衡失调。

【思考活动】下列说法,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

①在农业生产上,只要满足农作物生长关键期的降水量需要,就算作风调雨顺。因此,即使全年降水量很多,但在农作物生长关键期没有降水而造成缺水,仍然会发生干旱。相反,全年降水量不多,但在农作物生长关键期有了及时雨,农业生产也不会出现干旱。()

②干旱区发生的干旱不算干旱,湿润区发生的干旱才算干旱( )

③一般来说,达到干旱标准的干旱都可能给人类带来危害。因此,对干旱和旱灾没有必要进行严格区分( )

④少干旱容易引发森林火灾、草原火灾、城市火灾及农林病虫害等次生灾害 ( )

【点拨】①√②×③×④√

【承转】水过少导致干旱,水过多则就会出现洪涝。

【阅读】阅读课本两则材料“雨涝是如何危害农作物生长的”和“ 洪涝灾害’”的来历”,通过阅读,认识到:洪涝灾害具有双重属性,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经济属性。它的形成必须具备两方面的条件:第一,自然条件。洪水是形成洪水灾害的直接原因。只有当洪水自然变异强度达到一定标准,才可能出现灾害。其主要影响因素有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地形地势等。第二,社会经济条件。只有当洪水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方才能成灾。受洪水威胁最大的地区往往是江河中下游地区,而中下游地区因其水源丰富、土地平坦又常常是经济发达地区。

【思考活动】读图l-12,说一说世界洪涝灾害的主要发生地区。

【点拨】通过读图,可以看出:世界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亚洲、欧洲、北美洲的沿海、沿河、沿湖地区。这些地区地形平坦,水源丰富,常常是经济发达地区。

【探究活动】1.读图1—13,找出世界上受热带气旋威胁最为严重的三个地区,分析这些地区的纬度位置有何特点。

2.从气压状况分析,热带气旋属于低压系统还是高压系统?

【学生回答】1.我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加勒比海地区和美国东部海岸。主要位于热带、亚热带沿海地区。

3.低压系统。

【投影】龙卷风远观图

【阅读】阅读课本第15页材料“美国:多龙卷风的国家”,思考:

(1) 形成龙卷风的天气系统。

(2) 美国多龙卷风的原因。

【学生回答】(1)龙卷风是热带气旋的另一种常见表现形式

(2)美国多龙卷风的原因:主要与美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有关。美国国土大部分处于北纬20°~50°之问,而南部为墨西哥湾,其海面上的.暖湿空气在春夏季节源源不断地流向美国大陆,当与西面或西北面越过落基山脉而来的干冷空气相遇时,因暖湿空气急剧上升而出现强烈的对流,不断产生作为“龙卷风之母”的雷雨云。此外,人工改造下垫面,如草原垦荒、地面硬化等,也为龙卷风的生成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思考】除了干旱、洪涝、热带气旋外,你还知道哪些气象灾害?

【学生回答】还有大风、冰雹、低温冷冻、雪灾、干热风、雷暴、沙尘暴、连阴雨、冻雨、雾等。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与人类生存活动关系密切的四大圈层发生异常变化就会形成自然灾害,岩石圈的异常变化形成地质灾害。

【板书】二、地质灾害

【启发提问】说出你知道的地质灾害类型。

【学生回答】地质灾害的种类很多,主要有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等。

【过渡】在各种地质灾害中,对人类危害最大的是地震。

【投影】汶川地震图片

【板书】 1.地震

【阅读】结合图1-16 地震构造示意图,阅读课本第17页材料“地震小词典”,了解:

(1)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前震、余震等基本概念。

(2)说明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的震源深度。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16页正文教材,回答以下问题:

(1)表示地震大小的指标是什么?如何确定?

(2)反映地震活动所造成的地面和建筑物的破坏程度的指标是什么?如何确定?

(3)你知道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有哪些吗?

【学生回答】(1)震级: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量度指标是震级。震级与地震释放出的能量多少相关。可以根据地震仪器的记录推算得出。

(2)地震烈度:反映地震活动所造成的地面和建筑物的破坏程度的指标。地震烈度不是通过仪器测定的,而是根据人对地震的感觉和地面及地面上的房屋、工程建筑、器具等遭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来确定的。

(3)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有火灾、水灾、煤气和有毒气体泄露、细菌和放射性物质扩散,以及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思考】一次地震有几个震级?几个烈度?

【启发学生回答】地震是地球内能释放的一种激烈的形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因为震级与地震释放出的能量多少相关,一次地震释放的能量是一定的,因此震级也只有一个。但不同地区受同一次地震的影响是不同的,因而地震烈度有多个。

【思考】烈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启发学生回答】地震烈度与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以及房屋、工程建筑的质量有关,一般来说,震级越大,烈度越大;距震中越近,烈度越大;震源深度越浅,烈度越大;房屋、工程建筑的质量越差,烈度越大。

【思考】你认为同级别的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三者中,哪一种地震的破坏性最大?

【学生回答】浅源地震,破坏性最大。

【阅读】阅读课本第16页材料“地震级别与人的感觉”,了解以下内容:里氏3级以下的地震为微震,3级以上的地震为有感地震,5级以上的地震为破坏性地震。

【探究活动】1995年1月17日,日本神户发生了里氏7.2级地震。读图l-17,回答问题:

1.神户地震的震中位于哪两大板块的交界地带?

2.日本的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中,受神户地震影响较小的是哪两个岛?

3.如果其他条件相同,A、B两地测得的震级和烈度哪里大,哪里小?

【点拨】1.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

2.九州岛和北海道;

3.A、B两地震级相同,A由于离震中近,所以烈度大于B。

【讲述】世界上地震的分布很不均衡,就大陆地震而言,主要集中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震带。

【读图分析】读图l-18 世界浅源地震震中分布图,分析:世界上地震分布有何规律?

【师生共同分析归纳】地震是地球内能释放的一种激烈的形式。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相关,地球内能选择地壳薄弱地带进行释放,而地壳薄弱地带主要在板块的边界,板块运动造成岩石圈发生断裂或错位,引发地震。

【探究活动】 1.环太平洋地震带位于哪些板块的交界地带?

2.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为什么环太平洋地区多地震。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03年12月26日早晨5点28分,伊朗东南部古城巴姆遭受地震袭击。这次地震震级在里氏6级以上,死亡人数超过3万。巴姆古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而今巴姆古城的大部分建筑已被地震摧毁。地震还切断了巴姆的水、电和天然气供应,使成千上万人失去了家园。

(1)伊朗为什么多发地震?

(2)地震对人类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点拨】1.环太平洋地震带位于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交界地带。

2.板块内部地壳活动相对稳定,板块边界地壳运动活跃,容易出现断裂和错位,引起地球内能的强烈释放。环太平洋地区正处于板块边界地带,所以多地震。

3.(1)伊朗位于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处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接处。

(2)地震可以摧毁建筑、使人们失去家园、造成人员伤亡、诱发其他灾害共同影响人类,比如火灾、海啸等。

【阅读思考】阅读课本第18~19页材料“美国旧金山的地震”,并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美国加利福尼亚洲多地震的原因。

【学生回答】美国加利福尼亚洲位于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地震频繁。

【承转】影响我国的主要地质灾害除了地震外,还有滑坡和泥石流。

【板书】2.滑坡和泥石流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19~20页内容,填写下表:

(1) 滑坡:

① 成因: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发生整体顺

坡下滑的现象。

② 分布:世界上很多国家都不同程度地遭受过滑坡的危害,中国、美国、日本、

意大利、瑞士、奥地利、印度、捷克、斯洛伐克等是受滑坡危害比较严重的国

家。

③ 主要危害:常常表现在对房屋和其他工程设施、耕地、农作物所造成的破坏和

河道阻塞。

(2) 泥石流

① 成因:是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② 分布:全球除南极洲外,其余六大洲都有泥石流发生。中国、日本、印度、哈

萨克斯坦、俄罗斯、意大利、法国、奥地利、瑞士、美国、秘鲁、智利等国的

泥石流活动较为频繁。

③ 主要危害:阻塞河道,冲毁农田、房屋,更重要的是对城镇、矿山、乡村的毁灭性冲淤。

【思考】我国川、黔、滇接壤地带地震、滑坡、泥石流频发,请你分析原因。

【教师启发学生回答】我国川、黔、滇接壤地带地震、滑坡、泥石流频发的原因:川、黔、滇接壤地带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现代地壳运动活跃,地震频发;地震导致山体岩石松散,再加上这里地势起伏,降水较多,且夏季多暴雨,因而滑坡、泥石流频发。如下图所示:

第三课时

【新课导入】由于人类活动的领域不断扩大,沿海地区又是人类活动最为集中的地带,所以海洋灾害对人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板书】三、海洋灾害

【提问】什么是海洋灾害?海洋灾害有哪些?

【学生回答】海洋灾害概念:因海洋自然环境发生异常性激烈变化,而导致在海上或海岸地带发生的自然灾害称为海洋灾害(Marine hazard)。

风暴潮、海啸、海浪、海冰、赤潮等造成的灾害都属于海洋灾害。其中最严重的海洋灾害是风暴潮。

【板书】1.风暴潮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第20页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 风暴潮产生的原因和分类

(2) 风暴潮的危害

(3) 全球最容易遭受风暴潮危害的地区有哪些?

【学生看书后回答】(1)风暴潮成因:是由热带气旋或温带气旋等大气运动所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现象。

(2)分类:由热带气旋引起的风暴潮叫热带风暴潮,由温带气旋引起的风暴潮叫温带风暴潮。

(3)危害:不仅可倾覆海上船只,破坏海上设施,而且严重侵袭沿岸地区,淹没城镇、村庄、耕地,破坏房屋与工程设施,甚至造成人员伤亡。

(4)最容易遭受风暴潮危害的地区:孟加拉国、日本、美国、荷兰等国家。

【过渡】海啸是另一种形式的巨大波浪。

【投影】印度洋海啸图片

【板书】2.海啸

【阅读】阅读课本20~21页材料“海啸是怎么回事”,说明海啸形成的主要原因及海啸的危害。

【学生回答】(1)海啸成因:是指海底突然变动引起海水的大幅度升降而形成的巨大波浪。引起海啸的海底变动常与海底地震和海底火山爆发有关。

(2)危害:颠覆船只,摧毁港口设施,给沿海地带造成严重破坏。

【过渡】近年来,对沿海地区影响较大的海洋灾害还有赤潮。

【板书】3.赤潮

【投影】图1-23 渤海赤潮合成卫星图像

【讲述】赤潮是海水中某些微小的微型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增殖或聚集在一起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这一概念最早是因海水变红而得名,现在已成为各种赤潮的统称。赤潮一般可分为有毒赤潮与无毒赤潮两类。有毒赤潮是指赤潮生物体内含有某种毒素或以能分泌出毒素的生物为主形成的赤潮。有毒赤潮一旦形成,可对赤潮区的生态系统、海洋渔业、海洋环境以及人体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毒害。无毒赤潮是指体内不含毒素又不分泌毒素的生物为主形成的赤潮。无毒赤潮因会大量消耗水中氧气,造成生物缺氧而死,对海洋生态、海洋环境、海洋渔业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但基本不产生毒害作用。

【思考活动】渤海赤潮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回答】自然原因:海区封闭,海湾内的水与外海交换微弱。夏季水温较高。 人为原因:周围地区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排放的生产生活污水较多,水体富营养化。

【承转】其实赤潮也属于生物灾害。

【投影】生物灾害图片

【板书】四、生物灾害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第22页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 什么是生物灾害?

(2) 常见的农林牧生物灾害有哪些?危害有哪些?

(3) 森林火灾和草原火灾属于哪种类型的灾害?

【学生回答】(1)生物灾害概念:一般来说,由动植物的活动和变化所造成的灾害,就是生物灾害。

(2)农林牧生物灾害:病害、虫害、草害、鼠害等,

危害: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导致农产品大批量变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3)森林火灾和草原火灾也属广义的生物灾害,指的是由于人们生活用火、生产用火或雷电、煤自燃所引起的森林林木或草原牧草失去控制的大范围燃烧现象。

【阅读思考】阅读教材第22页活动部分的“森林火灾发生的原因”,分析森林火灾发生的原因,找出防止森林火灾的办法。

【学生回答】

(1) 森林火灾发生原因:

人为火源:人们用火不慎引起,分为生产性火源、非生产性火源、人为纵火几种

火源 天然火源:主要有雷击、泥炭自燃、火山爆发、陨石坠落、滚石火花等

走火途径:各种烧垦烧荒、烧木炭、打靶及爆破、吸烟、野炊、烧火、照明、雷击火、火山爆发等。

(2) 防止火灾最主要的是控制火种和走火途径。

第2篇:地理必修一3.4课件

地理必修一3.4课件

地理必修一的教学课件如何设计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相关信息,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与作用

本节洋流是水圈的第三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大气圈和海洋盐度和温度后的一节,它与本册教材最后一节海洋资源的内容也有联系。这一节是承上启下的一节内容,只有让学生了解了海水的温度、盐度特征及其分布、洋流的形成与分布规律,才能为学生学习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保护奠定必要的基础知识。

(二)内容结构

可把教材内容处理成三个方面:洋流的形成、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1)了解洋流的概念、类型及成因;(2)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3)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类对洋流的利用。2.能力目标:

(1)能通过不同途径(网上或书籍)查找和本课有关的'材料,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筛选材料;

(2)通过学习,提高运用地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A.培养学生读图、绘图的能力,使学生学会有序思维;B.培养学生通过比较分析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

C.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结构、分布与动态变化的联想能力,理解地理事物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

(3)能用简明语言概括材料并阐明自己的观点;

(4)能尝试提出研究性问题,体现研究性学习意识。3.情感目标:

(1)通过洋流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洋流与人类、地理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精神,同时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提高环保意识,确立探索海洋、开发海洋的信念;

(2)通过相关内容的学习,能了解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培养辨证唯物认识观。

制定以上教学目标的理论依据是: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及高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使学生获得可发展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地理思维,树立地理环境伦理观念,形成全球意识和爱国情感,具备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体现课程理念强调的四个关注,学生系统地了解了洋流的相关知识后,用已知的洋流知识进行对地理环境影响的综合分析,从中获得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分析实际问题等能力的提高。(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洋流形成、分布规律的观察认识及相关的思考;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教学难点: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学生分析及拓展认识的展开;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教师认真小结,以使学生能够全面地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学目标,确定出以上的教学重点;根据洋流形成中影响因素较多,且理性较强,而表层洋流分布中名称较多,且联系初中区域地理知识较多,高中学生已遗忘较多、回忆确认较难,因而制定了以上教学难点。(五)教学关键分析

1.讲清楚洋流形成的动力源(即风、密度差异是形成风海流、密度流的原因,风海流、密度流流走,相邻海区海水来补充,从而形成补偿流),是突破洋流形成原因这一重点难点的关键。

2.指导学生对照“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模式图”与“世界洋流模式图”,就容易理解和记忆世界洋流分布的模式,然后进一步对照世界洋流的实际分布图吻合程度、认识模式理论的指导意义,并仔细观察分布图和模式图上不一致的地方,是突破洋流的表层分布这一难点的关键。

3.理论联系实际讲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突破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一教学关键的关键。

二、教学方法

根据高二学生的心理、生理等特征和本节教学内容,我选用了“自学指导法”、“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并辅之以电脑多媒体进行教学。1.自学指导法

教师向学生提出学习的要求,讲清学习的方法,学习过程主要由学生自己完成。指导学生独立学习书本知识、分析地图及使用其他地理资料,有助于学生自觉掌握知识,养成自学地理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自觉学习习惯。

本节中“洋流分布规律”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两段文字,通过教师指导下自学完成能够学会弄通。2.引导—探究法

引导—探究法适用于从已知到未知的学习活动。运用这种方法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经验。教师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与我们这节课所教内容是吻合的。有关洋流形成的因素——风和海水盐度温度内容,前面的教学中已学习过,有关表层洋流分布规律中一些洋流名称——初中区域地理也已学习过。这样通过教学,便能唤出学生的已知,推导探究出他的未知。另外,本节课理性内容较多,要求学生注意力要高度集中,使用引导—探究能达到这个目的。

3.电脑多媒体的使用,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提高教学效率,还能分层次演示教学,对攻克重难点效果很好。因此本节课设计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学法指导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导之有方”,才能“学之有法”,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到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为此,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学法指导。1.比较法

比较法是明确被比较的地理事物共同点和不同点的思维方法,运用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特征,且直观性强,有助于使地理知识系统化。本节内容讲述“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指导学生运用比较法(比较世界洋流模式图与世界洋流分布图寻找差异)来学习,能取得较好效果。

2.分析法与综合法

本节教材中关于洋流的形成因素应从盛行风、密度及海水的连续性三个方面加以分析,从而推导出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即是运用的分析法。而表层洋流的分布则是对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在地理空间分布的一种综合,运用的即是综合法。

3.讨论法

学生通过收集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资料,通过实例自主探究教学内容,然后在课堂上展示与讨论。这个过程学生不仅提高了收集、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拓宽了地理知识面,认识到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而且为学生参与教学提供了丰富素材。

第3篇:人教版地理必修一课件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课件

导语:为你精心整理的地理必修一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果喜欢就请继续关注我们的后续更新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宇宙中的天体、天体系统的概念,绘图说明天体系统的级别大小,确定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

2.认识太阳系的成员,确定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运用资料说出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

3.利用资料证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阅读知识窗“多样的天体”等图文信息,认识各类天体的主要特征;通过观察实践、利用网络等媒体,收集天文科普材料,增强对宇宙环境的感性认识。

2.通过阅读“天体系统示意图”,设计相应的简明框图,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3.阅读“太阳系模式图”,归纳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共同特点;利用资料证明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的影响。

4.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从温度、水、大气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逆推地球上能形成生命的原因。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提出在宇宙中寻找外星人的依据。

三.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地理必修一课堂课件

地理必修一课堂课件

地理必修一的课堂课件大家准备好了吗?下面地理必修一课堂课件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欢迎大家浏览。

篇一:地理必修一课堂课件

一、课标及其解读 :

1、课标: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2、解读:研究城市地域结构可以帮助人们揭示城市发展布局规律。城市的地域结构一般包括城市的地域形态和城市的功能分区(土地利用)两个方面。

对城市地域结构的研究有同心圆地带理论、扇形理论、多核心学说等。这些理论本身比较复杂,但本条“标准”只要求能用上述理论中反映出来的地理原理来理解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差异上。

二、学情分析:

1、生活在城市中的学生对城市提供的服务功能多少都有感性的认识;

2、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中城市的内容占了一定的比例,学生已经知道了多种各有特色的具体城市。

三、教材分析:

本课时属于湘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本节内容包括三部分:1、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条件;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中心地理论);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本节课时第3课时,我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必修一地理主题课件

必修一地理主题课件

必修一地理中,黄赤交角是比较难学的。下面是小编推荐给大家的必修一地理主题课件,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教学设计思路及教学过程分析

在高一地理上册中,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的难点在“地球的运动”,而要讲清楚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及其带来的地理现象,就一定要精心设计“黄赤交角”这一部分关键教材的教学方法,以求突破难点。

(一)“黄赤交角”概念的教学

第一,采取启发诱导的方法,使学生形成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

第二,观察地球仪,充分读图和画图,使学生获得感性直观的体验。

“黄赤交角”概念本身比较抽象,又涉及到学生到高二立体几何才学的二面角,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因此教学导入时先让学生对熟悉的地球仪再行观察,学生发现地球仪的地轴是倾斜的;然后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黄赤交角立体示意图”,教师做适当的说明:地球自转,有赤道平面;同时绕太阳公转,其公转轨道平面称为黄道面;从图上看出这两个面并不重合,有一个夹角,即黄赤交角,这个角比较稳定,目前的数值是23°26′。紧接着师生一起画出黄赤交角的平面示意图(如图1):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必修2地理课件

必修2地理课件

必修2地理课件有哪些呢?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以下是小编为您搜集整理提供到的必修2地理课件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参考学习!

必修2地理课件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10年来人口增长

历史时期人类的生产劳动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人口变化的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

工业革命以后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

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今后变化趋势

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受生育观念、生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地理必修2课件

地理必修2课件

地理必修2课件已经为大家准备好啦,欢迎大家参考以下课件内容!

一、课标及其解读:

1、课标: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2、解读:研究城市地域结构可以帮助人们揭示城市发展布局规律。城市的地域结构一般包括城市的地域形态和城市的功能分区(土地利用)两个方面。

对城市地域结构的研究有同心圆地带理论、扇形理论、多核心学说等。这些理论本身比较复杂,但本条“标准”只要求能用上述理论中反映出来的地理原理来理解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差异上。

二、学情分析:

1、生活在城市中的学生对城市提供的服务功能多少都有感性的认识;

2、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中城市的内容占了一定的比例,学生已经知道了多种各有特色的具体城市。

三、教材分析:

本课时属于湘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本节内容包括三部分:1、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条件;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中心地理论);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本节课时第3课时,我把本节课的课题定为: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

对比湘教版和人教版

未完,继续阅读 >

《地理必修一课件.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地理必修一课件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