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期末抽查分析
第1篇:六年级期末抽查分析
一、命题的总体思想:
本次考试试题的内容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包括了听写,读拼音写词语,查字典,课内知识的积累和阅读、作文等几方面的内容。从试题的设计上可以看出试题能体现新大纲的理念,考查到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
二、各题型与内容的设计评价及学生答题优缺点。
第一题:(听写)要求听写课内三个句子。该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听写的能力及对课文内容的熟悉程度。大部分同学能掌握听写的内容,只有个别同学没有掌握好,错个别字。(“迅”字)得分率为75%。
第二题:(读拼音,写词语)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课文中生字掌握的情况怎么样。从试卷上看普遍学生掌握得比较好,得分率为90%。
第三题:(按要求填空)主要考查的是学生查字典,形近字组词,成语积累,课外知识的积累等方面的知识。掌握得比较好的题型有形近字组词,成语的填空,课内知识的积累。得分率为80%。
1、大部分同学对查字典掌握得比较好,得分率为90%。
2、形近字组词普遍掌握得比较好,得分率为90%。
3、填写成语,许多同学能掌握成语的填写。但对用成语造句则出现用错字,故得分率为88%。
4、判断对错一题,涉及的面比较广,前面的三题大部分同学做得比教好,就是最后一题中,中下生对课文中所讲述的道理不明确。得分率为75%。
5、按课文内容填空普遍同学掌握得较好,但部分中下生有错字,漏字的现象,得分率为85%。
6、解释古文一题,部分同学古文解释的不完整或解释错。得分率为60%。
7、默写古诗一题,古诗的默写比较好,但对读后的感受则掌握得不怎么好,主要是不会抓住中心,写出自己的感受。得分率为70%。
第四题:(课内阅读)考查的是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卷面的成绩来看得分率约为50%左右。可见学生的阅读能力较低。
1、据给出的动词一段话,考查的是学生的积累和运用的能力。由于给出的动词比较简单,学生普遍能运用动词写出生活中的一个片段,但遣词用句的能力不强,所写内容都是比较简单的。得分率约为70%。
2、用“一面……一面……”写话。由于句式比较简单。所以许多同学都能写出句子,该题掌握得教好,得分率为95%。
3、联系课文的内容,想一想,“心里又欢喜又有些害怕”一句讲出了叙利奥什么样的心情一题,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得分率约为70%。
4、自己读后的感受。掌握的程度与《游子吟》的程度一样。得分率为70%。
第五题:(课外文章的阅读)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标点、概括能力、解词能力等方面的知识。
1、加标点。许多同学对逗号、句号的运用较好。得分率为80%。
2、按什么顺序写文章一题部分同学掌握得不够好。写出了按时间顺序、方位转移的顺序写,所以得分率为70%。
3、概括短意部分同学由于概括能力较弱,所以掌握得较差。得分率为50%。
4、划出文段中描写罗丹全神贯注的句子一题掌握得较查,得分率约为40%。
5、解词一题,掌握程度约为50%。
6、理解文段的意思一题,掌握的程度约为50%。
7、概括中心的句子部分同学得不够好,得分率约为50%。
第六题:(作文)。考查学生的习作能力。从学生的作文得分来看。写人大部分同学能够掌握方法。但遣词造句的能力较差。得分率为75%。
三、需要改进的地方。
试题方面:
1、试卷的命题应体现难易适中,本份试卷难度大的题应适当增加一到两题。试题则重了积累的考查。但能力考查相对薄弱。
2、句式训练可穿插与阅读训练中检测。
3、《游子吟》中已经出现过谈感受,在《叙利奥》中可否不出现。
教学方面:
1、继续加强基础知识的强化训练。
2、注意阅读的多元化训练。
3、强化学生课外知识的积累。
第2篇:六年级期末抽查分析
六年级期末抽查分析
一、命题的总体思想:
本次考试试题的内容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包括了听写,读拼音写词语,查字典,课内知识的积累和阅读、作文等几方面的内容。从试题的设计上可以看出试题能体现新大纲的理念,考查到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
二、各题型与内容的设计评价及学生答题优缺点。
第一题:(听写)要求听写课内三个句子。该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听写的能力及对课文内容的熟悉程度。大部分同学能掌握听写的内容,只有个别同学没有掌握好,错个别字。(“迅”字)得分率为75%。
第二题:(读拼音,写词语)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课文中生字掌握的情况怎么样。从试卷上看普遍学生掌握得比较好,得分率为90%。
第三题:(按要求填空)主要考查的是学生查字典,形近字组词,成语积累,课外知识的积累等方面的知识。掌握得比较好的题型有形近字组词,成语的填空,课内知识的积累。得分率为80%。
1、大部分同学对查字典掌握得比较好,得分率为90%。
2、形近字组词普遍掌握得比较好,得分率为90%。
3、填写成语,许多同学能掌握成语的'填写。但对用成语造句则出现用错字,故得分率为88%。
4、判断对错一题,涉及的面比较广,前面的三题大部分同学做得比教好,就是最后一题中,中下生对课文中所讲述的道理不明确。得分率为75%。
5、按课文内容填空普遍同学掌握得较好,但部分中下生有错字,漏字的现象,得分率为85%。
6、解释古文一题,部分同学古文解释的不完整或解释错。得分率为60%。
7、默写古诗一题,古诗的默写比较好,但对读后的感受则掌握得不怎么好,主要是不会抓住中心,写出自己的感受。得分率为70%。
第四题:(课内阅读)考查的是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卷面的成绩来看得分率约为50%左右。可见学生的阅读能力较低。
1、据给出的动词一段话,考查的是学生的积累和运用的能力。由于给出的动词比较简单,学生普遍能运用动词写出生活中的一个片段,但遣词用句的能力不强,所写内容都是比较简单的。得分率约为70%。
2、用“一面……一面……”写话。由于句式比较简单。所以许多同学都能写出句子,该题掌握得教好,得分率为95%。
3、联系课文的内容,想一想,“心里又欢喜又有些害怕”一句讲出了叙利奥什么样的心情一题,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得分率约为70%。
4、自己读后的感受。掌握的程度与《游子吟》的程度一样。得分率为70%。
第五题:(课外文章的阅读)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标点、概括能力、解词能力等方面的知识。
1、加标点。许多同学对逗号、句号的运用较好。得分率为80%。
2、按什么顺序写文章一题部分同学掌握得不够好。写出了按时间顺序、方位转移的顺序写,所以得分率为70%。
3、概括短意部分同学由于概括能力较弱,所以掌握得较差。得分率为50%。
4、划出文段中描写罗丹全神贯注的句子一题掌握得较查,得分率约为40%。
5、解词一题,掌握程度约为50%。
6、理解文段的意思一题,掌握的程度约为50%。
7、概括中心的句子部分同学得不够好,得分率约为50%。
第六题:(作文)。考查学生的习作能力。从学生的作文得分来看。写人大部分同学能够掌握方法。但遣词造句的能力较差。得分率为75%。
三、需要改进的地方。
试题方面:
1、试卷的命题应体现难易适中,本份试卷难度大的题应适当增加一到两题。试题则重了积累的考查。但能力考查相对薄弱。
2、句式训练可穿插与阅读训练中检测。
3、《游子吟》中已经出现过谈感受,在《叙利奥》中可否不出现。
教学方面:
1、继续加强基础知识的强化训练。
2、注意阅读的多元化训练。
3、强化学生课外知识的积累。
第3篇: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期末抽查质量分析
2010年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期末抽查质量分析
2010年6月,市教师进修学校对全市小学数学各年级进行统一命题测试,并抽取了21所545份(其中城区 4所226份、中心校10 所214份、村小7 所105份)小学三年级数学期末试卷进行质量分析。现根据抽查的三年级数学试卷内容和学生答卷情况,作如下分析。
一、成绩统计
本次三年级数学全市平均成绩 80.89 分,优秀率49.10﹪,及格率94.55﹪,总体情况良好。其中城区平均成绩83.92分,优秀率55.56﹪,及格率100﹪;中心校平均成绩77.11分,优秀率36﹪,及格率88﹪;村小平均成绩84.25分,优秀率61.54﹪,及格率100﹪。
二、试卷分析
本试卷立足于《数学课程标准》和现行教材,按照8:1:1(80%为基础题,10%为综合题,10%为提高题)标准,试卷紧扣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部分内容进行命题,围绕本学期所学的知识重点:元、角、分与小数,对称、平移和旋转,乘法,面积,认识分数,统计与可能性,森林旅游,体育
第4篇: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期末抽查质量分析
2010年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期末抽查质量分析
2010年6月28日,县教育局对各个小学各年级进行统一命题测试,30日已经改完了,现在我对小学三年级数学期末试卷进行质量分析。现根据抽查的三年级数学试卷内容和学生答卷情况,作如下分析。
一、成绩统计
本班考试情况如下:参考人43人,总分3326分,平均分77.36分,及格人38人,及格率88.37﹪,优分人24人,优秀率55.81﹪,总折分是77.36分。
二、试卷分析
本试卷按照8:1:1(80%为基础题,10%为综合题,10%为提高题)标准,试卷紧扣除法和乘法、平移和旋转、统观察物体.千米和吨、轴对称图形,认识分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周长,认识分数和小数,统计。围绕本学期所学的知识重点:乘法,除法,面积,认识分数,小数,统计。试卷通过“填空、判断、选择、计算、画图、解决问题”等题型,采用图文结合等形式进行考查。试卷整体结构合理,贴近教材的呈现方式,层次清楚,重点突出。试卷重视考查学生掌握数学核心概念,建立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