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1篇:《马说》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一、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二、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三、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重点】
一、翻译并背诵课文。
二、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难点】
一、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一)PPT上展示徐悲鸿《六骏图》
师: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下这样一幅图,这是著名画家徐悲鸿先生所画的《六骏图》。画面上的几匹马意气风发、纵横驰骋,我们今天要了解到的这种马,它的遭遇确实截然不同。到底是什么马呢?学了韩愈的《马说》我们就明白了。那有哪位同学能简要的介绍下你所了解的韩愈呢?
生:韩愈,字退之。
师:这位同学答除了一部分,让我们看一下有关韩愈的有关介绍。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自己默看。(PPT展示韩愈生平)好,同学们请看一下标题《马说》,在我们以前的学习过程中有没有和这篇文章类似的标题?
生:有。师:有哪些?
生:《爱莲说》
师:那这些标题中都有“说”,说是一种文体,有哪位同学能来说一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生:议论题材,作者发表自己的观点。
师:好那我们来看一下“说”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PPT展示,大家来看一下。)接下来我们就进入课文的学习。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是要掌握字词翻译。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在朗读之后小组进行讨论,每组组长上来抽签。(在最开始的时候进行任务分配)
二、朗读课文,实现读准、读对停顿
(一)让学生拿出导学案一起读一读文言字词积累中的第一题。
(二)请生读课文,并让同学点评。(让生指出需注意的字词及停顿,PPT展示重要字音)
(三)音频范读。
师:同学们都读的很正确,现在请同学们听一听音频。(有些同学听的很认真并未能做好注释这样的学习方法是十分值得学习的。)
三、掌握字词及全文翻译
(一)请生将导学案中的重点字词答案写在黑板上,并生进行点评。
师:在这篇课文中还有哪些字词我们应该注意?
(二)请学生翻译,并进行点评。
之后挑出重点句,开火车形式下来进行翻译。
四、分析文章内容
(一)师:接下来我们进一步去学习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请大家看这几个小问题:(1)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请用课文原句回答)
答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和伯乐是客观存在的,为什么作者要说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答案:伯乐对千里马有重要作用。
师:但是这篇文章中的千里马并没能遇到伯乐而是遇到(生答:食马者和奴隶人)
(3)食马者是怎样对待马的?(用课文原句回答)答案:策之不能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不能通其意。
(4)食马者这样对待千里马造成了什么后果?(原文)
答案: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2.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这样对待千里马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即为什么要这样对待千里马?(原文)
答案:1.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其真不知马也。
师:课文中“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情感达到了高潮,这两句话大声斥责了那些食马者。课文围绕一个中心即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被摧残进行分析。这是伯乐不常有造成的,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造成的。那么文章写千里马真的只是在写千里马吗?请生回答导学案中主题探究。(千里马、食马者、伯乐的比喻义)
这种写法叫做“托物寓意”,那么作者借此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抨击
五.拓展延伸
在韩愈所处的社会存在这种现象,那么在我们的社会有没有这样的现象?如果你是“千里马”,如果没有遇到“伯乐”你会怎么对待?
生:各抒己见。
总结:1.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2.不断的完善自己。3.抓住机会去展示自己。
六.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拓展延伸写一写
3.相关练习
朱静思
第2篇:《马说》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刘佐乡中学周和枝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通假字和一词多义。
2、借助注释和古汉语字典自主翻译课文,并能当堂背诵课文。
3、理解作者“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认识识别人才的重要。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
4、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
2.理解作者“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认识识别人才的重要。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跨栏飞人刘翔已经成为全世界家喻户晓的人物了。可是有哪位同学知道在他成为一名跨栏选手之前竟然是一个跳高运动员呢?那么又是谁发现了他的跨栏天赋并培养了他呢?这个人就是刘翔的恩师孙海平教练。可以说,如果没有孙教练这个伯乐,就不会有刘翔这匹千里马,也许他还在跳高领域默默无闻呢。可见,伯乐对于千里马有着何等重要的作用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唐代大散文家韩愈的《马说》,看看他是如何论述两者之间关系的。
二、介绍作者作品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祗zh食sì马者一石dan骈pian死其真无马邪yé
2.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节奏
3、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由朗读,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4、学生自主翻译课文
这篇短文文字不深,不须逐字逐句的翻译,让学生在前面对照注释的基础上,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共同讨论。
教师指出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和重点实词,要求学生重点掌握
通假字(1)食马者“食”通“饲”,喂,喂养
(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一词多义
策:(1)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动词)
(2)执策而临之(马鞭子,名词)一词多义:
其真无马邪不以千里称也
其真不知马也策之不以其道
重点词语解释
一食或尽粟一石或:有时;一食:吃一顿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尚且;常:普通的;等:等同,一样
执策而临之临:面对5、学生再次齐读课文,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比喻人才。
(2)伯乐指的是什么?比喻能发现赏识人才的统治者。
(3)“食马者”指的是什么人?比喻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4)本文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怀才不遇,愤懑不平。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男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
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第一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4)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女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3)、最后一句反问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的的愤懑之情。
(4)、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3.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全班朗读第三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
(2)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其真不知马也。
(3)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4)概括本段内容。(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5)“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6)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这样用使句式整齐而。)
3.齐读第三自然段。
二、自主诵读,揭示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1、本文采用什么写法,要表达什么主题?
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现象,表达作者的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愤懑。
2、学习本文有什么现实意义?
学习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三、拓展延伸,联系现实
提供四个话题,学生根据兴趣任选其一作答
话题1:假如你是“千里马”,但是没有“伯乐”赏识你,你会怎么做?
话题2:假如你是“伯乐”,你怎么样发现“千里马”?
话题3:当今社会,“千里马”一定要遇上“伯乐”吗?
话题4: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四、落实背诵情况,开展背诵竞赛,老师检查背诵情况
五、课文小结《马说》一文形象简练,又含蓄深刻,所表达的思想也让人深思。我们生活在幸福开放的时代,要珍惜机会,不断磨练,让自己成为有用人才。六、布置作业1、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哪句话体现了他的意图可充当主旨句?
(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表明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其真不知马也”。)
2、虚词:(在文中找出含有此字相关意思的词语)而A转接可以译为“却,可是”B顺接可以不译之A结构助词“的”B代词,代人或物C无意义,句中停顿D帮助构成倒装,无意义其A代词,代人或物B代词他的它的C指示代词那种D反问语气词难道E推测语气词恐怕以A介词因为B介词按照也A肯定语气B反问语气C推测语气D句中停顿附:板书设计
马说
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
反面展开议论:食马者无知,千里马埋没。
食之不能尽其材表达:怀才不遇;
事例进行论证:鸣之不能通其意埋没人才控诉:埋没人才
天下无马希望:重用
总结全文:其真不知马也
李卫民
第3篇:《马说》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nbs p;教学目标: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2.掌握文中的字词解释,通假字的用法;3.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教学重点:1、掌握常见字词含义及用法。2、理解文章作者的写作目的及所表达的情感。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作者的写作目的及所表达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请学生列举和马有关的成语(如:一马当先、老马识途、驷马难追、马到成功、悬崖勒马、马革裹尸、指鹿为马、快马加鞭、车水马龙、害群之马、一马平川、千军万马、万马奔腾、厉兵秣马、马失前蹄、蛛丝马迹、鞍前马后、走马观花、兵荒马乱、马首是瞻、心猿意马、走马上任、五马分尸、塞翁失马,青梅竹马等)那么我们把能日行千里的马称为什么呢?(千里马)听说过伯乐相马的故事么?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
第4篇:《马说》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新化中学刘晓梅
教学目标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古今异义词。
如:“然后有千里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也可以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
2.学生查找有关马的成语,并作解释。
3.教师准备一个关于千里马的故事,有关“伯乐相马”“知己”等词的来历。
设计思路
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进一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鼓励学生自读,认真看注释,弄清大意。疏通文意只限于难词难句,学生理解就行,不搞机械的串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
第5篇:《马说》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授课
年级 八年级 学
科 语文 课题 《马说》 任课
教师
课型 问题解
决课 课时 1 授课时间 2011年3月18日
教
材
分
析 《马说》一文,以良马喻英雄,阐述了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能发挥才干,否则可能遭遇被埋没的道理。课文极写了知遇之难。教学中要求学生要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相应的文言词汇,体会文章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学
生
分
析 八年级(5)、(6)两班共有学生81人。这些同学,经过上学期的学习和教育,学习习惯和学风较以前有了明显的进步,但个别同学如(5)班的李浪、(6)班的李根等几位同学,由于基础薄弱,缺乏学习的动力,因此进步不大。
设
计
理
念
让学生在充分的结构化预习中掌握古汉语虚、实词的意义及用法后,在熟读和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使学生自然过渡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想感情的把握上来。使学生的理性思维在感性认识上成长起来。
教
学
目
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句。
2、理解文章寓意,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以熟读、背诵为基础,以讨论、合作交流、展示为主完成任务。
三、情感
第6篇:八年级下册《马说》说课稿
八年级下册《马说》说课稿
篇一:马说说课稿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书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
二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使学生了解作者韩愈怀才不遇的情感,理解“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的主题。
3.明确文章托物言志
第7篇: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课文《马说》教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课文《马说》教案韩 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一、作家研究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韩愈是唐代散文巨匠,同时也是对宋代作家极有影响的诗人。人们对他的“以文为诗”(把诗歌写得散文化)谈得比较多,却很少注意他那更为突出的“以诗为文”的特点。所谓“以诗为文”,是指用具有诗的情调、韵味等特色来写散文,即是
第8篇: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3马 说
23马 说
教学目标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教学重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2.掌握古今异义词。
如:“然后有千里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也可以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2.学生查找有关马的成语,并作解释。
3.教师准备一个关于千里马的故事,有关“伯乐相马”“知己”等词的来历。
设计思路
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进一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鼓励学生自读,认真看注释,弄清大意。疏通文意只限于难词难句,学生理解就行,不搞机械的串讲。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