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政要读后感1000字
第1篇:贞观政要读后感1000字
贞观政要读后感1000字
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是故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贞观政要读后感1000字,欢迎阅读参考。
贞观政要读后感1000字
开篇,唐太宗就说道,当皇帝首先要考虑到百姓。不能只顾自己纵欲,而影响政事务和扰民。
他这样说道:“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
普通人的过分的欲望,通常只让自己和身边的人受苦。
皇帝的欲望,加上至高无上的权力,绝对是毁灭性的。其对欲望的节制就更为必要了。
适当的节欲,对任何人都是有好处的。并不需要像佛家那样严格禁欲。
习惯性驯化了欲望这头野兽,人生更为平和,更容易到达喜乐的境地。
、情妇情夫、权欲利欲熏心,无不是道德对人性的败北。
然而若是一个经常锻炼、驯化欲望的人,则不会那么容易举了白旗。
主要问题的分歧点,并不在究竟是该“纵欲”还是“禁欲”上,而是分界线的位置问题。
怎样的追求,算是纵欲?
我喜欢吃冰激凌,那么一周吃几个算纵欲?
二 兼听
太宗问,什么是明君什么是暗君?
魏征回答:“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是故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
皇帝要兼听,百姓也要兼听,否则难以形成一个较为客观的观点。
上周,同学发微信朋友圈,抱怨道:
我们只是想看看外国人怎么生活而已,又不是想干坏事,可是facebook也不让我们上,这是为什么?
我回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另一同学Q回复:网上充斥了太多歪曲的信息,当国内所有人都能随便看到时,舆论导向根本无法控制。
我说:流言止于智者。担心的不是国人看到歪曲的信息,而是看到不歪曲的事实。
Q说:智者只是少数,而大多数都是容易被境内外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的。
我说:容易被煽动,思考能力欠缺,正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只有百家争鸣,意见市场流通起来,自由竞争,而不是被垄断,思考能力才会提升。
我把这事讲给G听,
G说:你这么说,他们肯定没有再理你了。
我说:是诶,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你怎么知道的?
G说:因为你说了些他们没法理解的话。他们不知道什么才是全面的信息,他们以为他们的信息已经很全面了。
三 打江山与守江山
太宗问臣:打江山和守江山哪个难?
房玄龄答道:一片乱世当中,群雄逐鹿,胜者为王,所以打江山难。
魏征回答:守江山难。打江山的时候,顺应百姓的意念,并不难。守江山的时候,便开始骄奢淫逸,税负徭役不减,百姓仍然叫苦连天,于是国家就衰落了。
太宗说:你们一个跟我打江山,一个跟我守江山,所以看法不一样很正常。
同G讨论这点,G的回答是这样的:
当然是守江山难。打江山的时候,你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把皇帝老儿搞下台,但是守江山的时候,是一百个人想把你搞下台。
我是这样认为:
打江山的时候,一帮难兄难弟怀着必死的信念,打了鸡血一样去干一桩“有意义”的事情,自然气势难挡。
守江山的时候,这帮兄弟死的死,残的残,不死不残的,认为自己劳苦功高,好不容易熬到个头了,是该享受享受了,于是都找你这个带头大哥要好处。封个官,分些地,莽夫们就去胡作非为欺压百姓了。
另外一些不是莽夫之流的,脑子里多转几道弯:凭什么我拼命打下来江山,还要俯首称臣?你难道比我更有资格坐上龙椅吗?于是就去背后捅刀子。
带头大哥的敌人,从遥远的在明处的对立面的旧势力,变成了近的暗处的各种势力。
且把带头大哥看作一个理想化的认为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圣人,各种棘手的事情他一来没经验管理、二来没精力管理,即便想往好的方向做,却不一定又能力。
更不必说,如果带头大哥是个修养不足的沉浸私欲的粗汉的情况了。
四 当皇帝的内功心法
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渐加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谏太宗十思疏》是其中的一篇。
这一段念书时候背过,温一下故,虽然不一定能知新。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以前跟过一个老总,对我非常好,每每见他年纪这么大,却如此辛劳,总是心疼。
他便是事必躬亲的例子,甚至连公司食堂的事情,也是天天过问,觉得厨子做菜不好吃,就亲自下厨。
于是各个部门的负责人,都没有任何一点点的决策权。所有决定,都得经过老总,老总出差了,这事情就得搁着,绝不敢自作主张。因为很多事情不是电话里足够说清楚的,同时大家也不愿意担着一个惊动了老总的风险,实在有事,也是打电话给我,让我找时机旁敲侧击一下。
以前说所谓“垂拱而治”只是理想状态,其实不然。
垂拱而治是可行的。作为一把手,只需要保证自己的修养足够做重大决策。比如,要有足够高尚的操行、足够的知识和智慧、足够的眼界和预见力。
而埋头于日常细末的老总,是很难脱身去训练自身的修养的——琐事能够磨掉一个人太多的精力。
这一点上,皇帝和百姓的差异还是颇大的,毕竟是功能不同的器官零件。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贞观政要读后感1000字
从《贞观政要》的记载中,可以看出李世民是一个十分注重修身之人,堪称历代君王之典范。他对自己提出了许多超乎寻常的要求,并且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着,偶有松懈也能迅速纠正,励精图治、勤勤恳恳,因而开启了贞观之治,创造出一个光辉耀眼的时代,为其后三百年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赢得身前身后名”,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首先学习他忧国忧民的真情怀。在《贞观政要》中,李世民反复提及自己的忧虑和恐惧,他说自己何德何能,竟能享受如此洪福、盛景和礼遇!担心自己愧对天地和百姓,更害怕一着不慎导致国破家亡、身败名裂,于是坐卧不宁、废寝忘食,真的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种强烈的危机意识在古代并不多见,大多数君王都是健忘症、乐天派,所谓“无知者无畏”吧,他们不愿意居安思危,想太多事情,每天都是歌舞升平,不相信也不害怕灾难,更不必说敬畏历史、敬畏百姓了。譬如爱美人胜过爱江山的.唐明皇李隆基,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潜在的危险,爆发了安史之乱,差点身首异处,本是咎由自取,却连累了天下苍生,岂不是可叹又可恨。回到现在,反观诸己,我们有幸生活在前所未有的和平岁月里,是否就不需要忧国忧民了呢?古人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么多名言警句,是否能引起我们一点点的惶恐?特别是对我们这些年轻人来说,每个人都肩负着照顾家庭和建设社会的巨大责任,一家老小、一方百姓都期待着你为他们带来幸福、祛除疾苦,你能不能扛得起来?有那么多的问题等着你解决,怎敢“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其次要学习他自律自控的意志力。李世民说:“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朕每思此,不敢纵逸。”又说:“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这些话历经千年,言犹在耳,依然振聋发聩,令人警醒。“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适度的欲望或可以刺激我们发奋进取,但过度的欲望就很容易变成一个不受控制的恶魔,使人丧失理智,奢侈浪费、荒淫无度,甚至产生邪恶的念头、做出邪恶的事情,就像沉迷于酒池肉林的商纣王,不但不听劝阻,反以残杀忠良为乐,耗尽民力、失去民心、激起民怨,无异于自掘坟墓,必然会众叛亲离,永远被钉在耻辱柱上,被人唾骂。因此,修身的关键就是要驾驭欲望,使欲望服从于志向、顺从于天下百姓的需要,正如魏征上奏的谏言:“自古有道之主,以百姓之心为心,故君处台榭,则欲民有栋宇之安;食膏粱,则欲民无饥寒之患;顾嫔御,则欲民有室家之欢。”既要驾驭欲望,也要防止懈怠。“懒惰为万恶之渊薮”,每个有非凡作为之人,一定是非常勤勉自励之人,李世民经常处理公务直到三更,一大早读后感()就爬起来听取朝议,连卧室、屏风都贴满了各种奏章、名册,一有空就讲经读史、笔耕不辍,既日理万机,又手不释卷,被誉为比秦皇、魏武还要发奋,岂不让那些习惯于安逸玩乐的普通人感到惭愧?李世民说:“我要让我们大唐的恩德福祉流芳百世,泽被四方,使数百年之后的人读到大唐的历史,无不为我们灿烂辉煌的业绩而赞叹不已。”毫无疑问,他做到了!
再次要学习他闻过则喜的好态度。一般人都喜欢听好话、被赞美,害怕遭否定、被难堪,而李世民却相反,他放下架子、主动求谏,喜欢言辞激烈的直谏,赞赏那些敢于坚持较真的铮臣,厌恶唯唯诺诺之人。他总结历代政治得失,感叹说:每个人的智慧和能力都很渺小,所能掌握的情况也很有限,要想正确地处理复杂的国家大事,必需集思广益、齐心协力,怎能刚愎自用、自以为是?更何况人非圣贤,很容易受到私心杂念的干扰,如果没有及时纠正,等小错变成大错,就很麻烦了。君臣之间本是共同体,理应相互扶持才能相互保全,上下一心方能长治久安,如果看到有问题却不指出来,害怕得罪同僚、触怒君主,只求明哲保身、高高挂起,这样的大臣要了有什么用?“危而不扶、颠而不持,何将焉用彼相哉?”基于这样的思想格局,所以李世民能一日三省、从谏如流、不怕批评、知错即改,不仅造就了唐王朝的丰功伟绩,也留下了他和魏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千古佳话。相比之下,许多党员干部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精神明显不够,唯恐丢面子,唯恐伤和气,甚至变成互相吹捧,保全了个人私利,罔顾了国家大义,是否应该反思?“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利于病”,这句李世民经常用来自我告诫的古训,我们也要印刻上心。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当下,“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正在轰轰烈烈展开,我们何不借此机会好好改变一下自己?向李世民等优秀人物学习如何“修齐治平”,从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之中汲取开拓创新的正能量,一起创造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新时代!
第2篇:《贞观政要》读后感分享
《贞观政要》读后感分享
《贞观政要》读后感
《贞观政要》是唐朝史学家吴兢所著作的一部政论性史书,它以记言为主,记录了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徵、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奏疏等,另外也记录了一些当时实行的经济、政治上的重大措施,读完此书,感触颇深。
唐太宗李世民能够开创贞观盛世,和?公?、?廉?这两个字是分不开的。
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朕比见隋代遗老,咸称高颖善为相者,遂观其本传,可为公平正直,尤识治体。汉、魏以来,诸葛亮为丞相,亦甚平直,尝表废廖立、李严於南中,立闻亮卒,泣曰:‘吾其左衽矣!’严闻亮卒,发病而死。故陈寿称‘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卿等岂可不企慕及之?朕今每慕前代帝王之善者,卿等亦可慕宰相之贤者,若如是,则荣名高位,可以长守。?玄龄对曰:?臣闻理国要道,在於公平正直,故《尚书》云:‘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又孔子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今圣虑所尚,诚足以极政教之源,尽至公之要,囊括区宇,化成天下。?太宗曰:?此直朕之所怀,岂有与卿等言之而不行也??这一节记载了唐太宗与臣下房玄龄的一段
谈话。在此处,唐太宗以三国时的诸葛亮作为历代宰相中的楷模,认为诸葛亮为政公平正直,以精诚之心,行公道之政,无偏无党,对那些有功于国家的人,即便是和自己的关系不好,也要对其进行嘉奖,对于那些尸位素餐,无所作为,坏纪乱法者,就算是自己的.亲信,一样严惩不贷。正因为诸葛亮至公至诚,公心为国,所以在他担任蜀国宰相期间,那些受到过他处罚的都对他没有任何抱怨。
唐太宗对房玄龄提起诸葛亮的那种大公至正的为政精神时,更多用意是激励房玄龄向诸葛亮学习,做一代贤相,率先垂范,从而上行下效,而房玄龄也迅速领会用意,表明为政以德、公平选拔人才的态度。唐太宗和房玄龄君臣同心,齐心协力,知人善任,选贤任能,培养人才,不因喜好用人,公平对待每个人才,这才有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贞观之治。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人云鸟栖于林,犹恐其不高,复巢于木末;鱼藏与泉,犹恐其不深,复穴于窟下。然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今人臣受任,居高位,受厚禄,当须履忠正,蹈公清,则无灾害,长守富贵矣。卿等宜思此语,用为借鉴。这一节记录了唐太宗告诫属下大臣受贿贪财是得小利而找大弊,得不偿失,贪欲是罪恶的源泉要廉洁,他以鸟筑巢,鱼藏身为例子,鸟栖息在树林里面还嫌树木不够高,又在树梢上筑巢,鱼藏在泉水里面,还担心水不
够深,又在洞窟下面做巢,但是他们最终还是被人们捕获,都是应为贪食诱饵的缘故,现在的臣子接受任命,身居高位,清廉无私,就不会有灾难,才能长久保持富贵。正是有了君臣上下,清廉为政,才有了贞观盛世的出现。
放眼当下,部分的党员干部,接受党的教育培养多年,不思尽忠职守,服务国家与人民,而是在工作的岗位上,徇私枉法,任人唯亲,奢靡无度,贪腐堕落,更有甚者小官大贪,严重的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了满足自己一时的私欲,最终深陷囹圄,后悔莫及,使亲人蒙羞,令朋友痛苦。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各项发展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逐步摆脱贫困步入小康走向富裕。但同时也应清醒的认识到中华民族要实现复兴,其路还很长,我们在选人用人上一定要?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要完成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需要有千千万万个智者、勇者、仁者、信者共同来开拓。所以身为党员干部的我们就一定要廉洁自律,公信以廉,时刻不忘我们是在为民执政。明朝郭允礼在《官箴》中说道: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畏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公正、公平的社会可以造就文明的风气,廉洁的政府自然就能在民众心中树立起威望。
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厚重的文化积淀,为今天我党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我们共产党人要做到?权为民所用?,不仅要加强选人用人的制度建设、加强纪律建设,还要加强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机制建设。在党内监督制度不断完善的同时,使每一名共产党员都能够提升自身修养,践行为民执政。
第3篇:《贞观政要》文言文
《贞观政要》文言文
贞观元年,太宗曰:“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任法御人者,虽救弊于一时,败亡亦促。既见前王成事,足是元龟。今欲专以仁义诚信为治。望革近代之浇薄也。”黄门侍郎王珪对曰:“天下凋丧日久,陛下承其余弊,弘道移风,万代之福。但非贤不理,惟在得人。”太宗曰:“朕思贤之情,岂舍梦寐!”给事中杜正伦进曰:“世必有才,随时听用,岂待梦傅说,逢吕尚,然后为治乎?”太宗深纳其言。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谓乱离之后,风俗难移,比观百姓渐知廉耻,官民奉法,盗贼日稀,故知人无常俗,但政有治乱耳。是以为国之道,必须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因人之心,去其苛刻,不作异端,自然安静,公等宜共行斯事也。”
贞观四年,房玄龄奏言:“今阅武库甲仗,胜隋日远矣。”
太宗曰:“饬兵备寇虽是要事,然朕唯欲卿等存心理道,务尽忠贞,使百姓安乐,便是朕之甲仗。隋炀帝岂为甲仗不足,以至灭亡?正由仁义不修,而群下怨叛故也。宜识此心。”
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人皆知畏避灾害
第4篇:读贞观政要有感
读《贞观政要》有感
《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是对贞观之治的历史经验进行全面总结和全面介绍的政论性专史。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它的作者吴兢是唐朝人,据估计,他花大量心血写成此书的目的主要有:
一、出于对“贞观之治”的仰慕;
二、出于对当朝统治者的期望。虽然《贞观政要》是一部史书,但是它突破了史书的普遍性的写作方式,《贞观政要》虽记载史实,但不按时间顺序组织全书,而是从总结唐太宗治国施政经验,告诫当今皇上的意图出发,将君臣问答、奏书、方略等材料,按照为君之道、任贤纳谏、君臣鉴戒、教戒太子、道德伦理、正身修德、崇尚儒术、固本宽刑、征伐安边、善始慎终等一系列专题内容归类排列,使这部著作既有史实,又有很强的政论色彩,既是唐太宗贞观之治的历史记录,又蕴含着丰富的治国安民的政治观点和成功的施政经验。这部书以古为镜为主旨,以君臣政论为内容,通过对话答辩的
第5篇:《贞观政要》阅读理解
《贞观政要》阅读理解
《贞观政要》阅读理解1
贞观四年,突厥颉利为李靖所击败,其部落多来归降。诏议安边之策。中书令温彦博议:“请于河南处之,得为捍蔽,又不离其土俗,因抚之,一则实空虚之地,二则示无猜之心。”太宗从之。
秘书监魏徵曰:“匈奴自古至今,未有如斯破败,此是上天剿绝。陛下以其为降,不之诛,即宜遣发河北,居其旧土。陛下以内地居之,且今降者几至十万,数年之后,滋息过倍,居我肘腋,将为后患,尤不可处以河南也。”温彦博曰:“天子之于万物也,有归我者则必养之。今突厥破除,余落归附,陛下弃而不纳,非天子之道,臣愚亦谓不可,宜处之河南。”魏徵曰:“晋代有魏时,胡部落分居近郡,江统劝逐出塞外,武帝不听其言,数年之后,遂倾漉、洛,前车之鉴也。陛下必用彦博言,遣居河南,所谓养虎自遗患也。”彦博又曰:“臣闻圣人之道,无所不通。突厥余魂,以命归我,收居内地,教以礼法,选其酋首,遣居宿卫,畏威怀德,何患之有?”又曰:“隋文帝劳兵马费仓库树立可汗令复其国后孤恩失信围炀帝于雁门。今陛下仁厚,从其所欲,河南、河北,任情
第6篇:《贞观政要》阅读理解6篇
《贞观政要》阅读理解6篇
《贞观政要》阅读理解1
是时,朝廷大开选举①,或有诈伪阶资②者,太宗令其自首,不首,罪至于死。俄有诈伪者事泄③,胄④据法断流⑤以奏之。太宗曰:“朕初下敕⑥,不首者死,今断从法,是示天下以不信矣。卿欲卖狱乎?”胄曰:“陛下当即杀之,非臣所及,既付所司⑦,臣不敢亏法⑧。”太宗曰:“卿自守法,而令朕失信耶?”胄曰:“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而置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臣窃⑨为陛下惜之。”太宗曰:“朕法⑩有所失,卿能正之,朕复何忧也?”(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选举:检举。②诈伪阶资:谎报官阶与资历。③事泄:干的坏事败露。④胄(zhu):戴胄,唐初大臣。⑤断流:断,判案;流,流放,充军。⑥敕(chì):帝王的诏书、命令。⑦所司:主管司法的部门。⑧亏法:枉法。⑨窃:私下。⑩法:运用法律。
小题1:用“/”线划出下面句子在朗读时的正确停顿(只划一处)。(1分)
此 乃 忍 小 忿 而 存 大 信
小题2:解释文中划线的
第7篇:贞观政要原文和翻译
《贞观政要》,是明成化九年内府刊本,其作者为唐代吴兢,是一本政论类史书。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贞观政要原文和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原文】
贞观①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②以啖③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朕④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⑤既作,离叛亦兴。朕每思此,不敢纵逸”。谏议大夫⑥魏徵对曰:“古者圣哲之主,皆亦近取诸身,故能远体诸物。昔楚聘詹何,问其治国之要,詹何⑦对以修身之术。楚王又问治国何如,詹何曰:未闻身治而国乱者。陛下所明,实同古义”。
【注解】
①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从公元627年至649年。
②股:大腿。
③啖(dàn):吃或给人吃。
④朕:我,自秦始皇起,变为皇帝的自称。
⑤(dú):诽谤,怨言。
⑥谏议大夫:官名。唐时掌侍从规谏。
⑦詹何:战国时楚国隐者、哲学家,善术数。亦称詹子、瞻子。
【译文】
第8篇:贞观政要原文及翻译
《贞观政要》,是明成化九年内府刊本,其作者为唐代吴兢,是一本政论类史书。《贞观政要》主要内容记载了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中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贞观政要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原文】
贞观①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②以啖③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朕④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⑤既作,离叛亦兴。朕每思此,不敢纵逸。”谏议大夫⑥魏徵对曰:“古者圣哲之主,皆亦近取诸身,故能远体诸物。昔楚聘詹何,问其治国之要,詹何⑦对以修身之术。楚王又问治国何如,詹何曰:‘未闻身治而国乱者。’陛下所明,实同古义。”
【注释】
①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从公元627年至649年。
②股:大腿。
③啖(dàn):吃或给人吃。
④朕:我,自秦始皇起,变为皇帝的自称。
⑤(dú):诽谤,怨言。
⑥谏议大夫:官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