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核心素养包括哪些方面
第1篇:语文核心素养包括哪些方面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扩展资料
什么是语文核心素养
1、概念:
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语文教育所获得的最具终身发展价值的人格修养与关键语文能力。
2、内容:
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简称语言、思维、审美、文化)。
3、语文素养和语文核心素养之间的区别:
语文素养泛指一切语文知识、能力与素养,包容性大,外延广。
4、关系: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基础,居于首位,它和其它层面是各自独立、相互依存。
内涵的具体阐释
1、语言建构与运用: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构建起来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与审美品位,以及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的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自信态度。
语文学习的核心素养很关键
语言的构建运用最明显的`就是选择题的字音字词、成语搭配题,和后边的作文,思维的发展就在阅读理解和大作业中有突出的体现,审美的鉴赏,一听这个名字我们就可以知道是古诗词鉴赏、包括作文,文化的理解和传承体现在文言文、古诗词等很多方面。语文的学习不仅仅是语言的学习,更加是文化的学习和运用。
从近几年的高考卷上,我们可以看到,考题题量合理,难度每年以鉴赏类(古诗词、文言文)和应用类(现代文阅读理解、大作文)为主要的难点和丢分点。考题的形式更加灵活,不再是刻板的考察,加入了许多新题型和社会热点的元素。
第2篇:语文核心素养
感悟经典里的语文素养
在当代这样一个电话逐渐代替私人书信、电视日益代替读书看报的社会里,人们慢慢地觉得,阅读似乎已经没有什么必要了。人们对阅读的重要性开始怀疑,尤其对经典阅读的重视程度正在急剧下降,它对平时阅读教学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正日益加深着这种危机,当前的阅读教学正潜伏着危机一一人们对阅读尤其是经典阅读的重视程度正在急剧下降。然而语文高考的阅读内容,由于受时间的限制,大多是‚速成式‛的‚短平快‛,与经典相去甚远,这更加速了这种危机的到来。旧有的应试教育体系和语文考试模式,‚不考就不教不学‛的功利主义不断滋长和蔓延,更为阅读危机推波助澜,它的直接负面作用就是导致学生少读经典,甚至不读经典。这对语文教育来说,真是致命的一击,对学生真是致命的伤害,其实,阅读危机‛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
新课标以语文素养的培养为核心,将语文素养视为语文课程基本理念的核心理念,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适应 21 世纪社会发展所需必备素质的人才。而课程标准所提的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味,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语文能力包含其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比语文能力要广泛得多。课程标准的制订者认为:‚课程标准中采用‘素养’一词,还有这么两层意思:一是将‘素养’理解为‘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二是认为基础教育中各个阶段的‘素养目标’是有层次差别的。至于大家为什么不用‘素质’而用‘素养’,可能是因为‘素养’一词,较之‘素质’更具有‘后天的教养效果’的意味。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尤其不能忽视对经典的教学。
在‚高考‛这根指挥棒的作用下,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本身都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阅读经典的重要性,视阅读经典为浪费时间的无用功。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由于它以独特的无与伦比的方式触及、和表达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以引发人们思考,从而为现状做出改变。其深度和广度为后人难以超越,甚至无法超越。对人类具有永久的魅力,它能经受得起时间的考验,在岁月的摔打中历久弥新。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经典是没有时间性的,它永远不会过时。在当今世界上,语言都是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民族的文。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都不仅仅是一个符号系统或交际工具。它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而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只能从阅读经典开始。不管学习何种母语,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都离不开阅读经典,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学生都概莫能外。一方面,语言文字本身可以反映一个民族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民族文化也依附于语言文字得以继承和发展。没有传统的文明不成其为文明,没有经典的文化也不成其为文化,经典是文化之母,传统的毁灭就是文明的毁灭。经典的丢失就是文化的丢失。民族文化就蕴涵于民族的语言文字之中,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其深厚的民族精神的积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只能从阅读经典开始。没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是不会有什么真正的、有价值的创新的;拒绝阅读经典的人也根本谈不上有什么文化底蕴。很难设想,一个对唐诗宋词极少涉猎的人会成为大诗人、大词家。任何一个真正的创造者。他们的共同点是善于在传统经典中吸收充足的养料作为创新的源泉。作家王蒙的话指出:‚从根本上说,母语是进修外语的基础,外语是学好母语精通母语的不可或缺的参照。‛语言文化,内涵非常复杂,大致说来,就是指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精神文化遗产,具体表现为两种类别,即文学和典籍。在语文学科,民族文化主要表现为民族的文字文化和语言文化。
对‚语文素养‛的阐述,对经典的呼吁,广大师生都应该对此拥有足够的重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则进一步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课程标准针对‚语文素养‛的内容要素又作出了如下的具体解说:‚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个解说中,显然‚能力‛仅仅是‚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形成、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含义,简而言之即对语文有长久的修养和训练。关心学生眼前水平的提高,又要着眼于他们的终身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离不开把语言文字包含的文化素养转化为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加强文学和典籍方面的修养,在吟诵经典书籍中咀嚼中国汉字,在感悟汉字的过程中理解中国的文化。这是把语言文字包含的文化素养转化为学生的文化素养的必由之路。丢掉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不仅是民族自身的悲哀,也是人类文化的损失。同理,语文课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内容在与时俱进,加强时代性,满足社会实际需要(实用)的同时,必须加强其经典性,提高课程的文化含量。
参考文献:
[1][2][3]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 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 纲汇编:语文卷[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59,543,550.
[4]韩雪屏.语文素养的 ‚冰山模型 ‛[J].语文教学通讯 2002(9).【5】倪文锦.阅读经典,提高学生语文素养【J】课程教材教法 【6】李易峰.论语文素养及其培养【J】学科教学
【7】魏本亚.高中新课标新在哪里 ?[J].语文建设,2004,(4).
第3篇: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
摘 要:21世纪的孩子是聪明能干的,他们不缺物质,却缺精神——人文素养的匮乏。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也是教育目标的要求。我们应“以人为本”,从小学抓起。本文以反思《阅读大地的徐霞客》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剖析教材、发掘人文素养的因素,课堂讲究艺术实施人文教育,从课堂中来,到生活中去,以达到内化成学生自己的人文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培养;人文素养;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一特点,上学期,我教学《阅读大地的徐霞客》一文,深深体会到,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也是教育目标的要求。21世纪的孩子是聪明能干的,他们不缺物质,却缺人文素养。这成为语文教育界关注的焦点。语文学科教育,既教书,又育人。教书与育人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新课标》并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可见,“丰富的人文内涵”是语文的第一个特点。
人文素养是一个广义的说
第4篇:谈谈语文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一、社会责任。主要是个体处理与他人(家庭)、集体、社会、自然关系等方面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
1.诚信友善。重点是自尊自律,诚实守信;文明礼貌,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等。
2.合作担当。重点是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对自我和他人负责;履行公民义务,行使公民权利,维护社会公正等。
3.法治信仰。重点是尊崇法治,敬畏法律;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依法律己、依法行事、依法维权;崇尚自由平等,坚持公平正义等。
4.生态意识。重点是热爱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行动等。
二、国家认同。主要表现为个体对国家政治制度、核心价值理念、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的理解、认同和遵从。
5.国家意识。重点是了解国情历史,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热爱祖国,认同国民身份,对祖国有强烈的归属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