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酒问月教案
第1篇:把酒问月教案
把酒问月教案
把酒问月教案
【教材分析】《把酒问月》是一首应友人之情而作的咏月抒怀诗诗人以纵横恣肆的笔触,从多侧面、多层次描摹了孤高的明月形象,通过海天景象的描绘以及对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慨叹,展现了作者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
【学情分析】学生对李白的作品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且已具备了进行诗歌鉴赏的能力,因此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与讨论学会本诗。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体会重点词语和语句。
3、领悟作者在诗中的感情,把握文章主题。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教学重点】1、分析鉴赏重点语句的内容和情感。2、清楚了解诗所表达的内容,把握主题。【解决措施】从整体感知入手,在朗读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加学习的乐趣,让学生深入到作品中去找答案。
难点及解决措施【难点】通过分析把握诗的主题,学会赏析诗歌的方法。【解决措施】教师加强对重点语句、诗歌主题的讲解,用全面讲解、重点突破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字面之下情感的倾述。
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熟读诗文,会写生字词,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初步感知诗文内容和情感。
学习过程(五环节)
导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课堂导入
二、目标展示
三、自主学习
四、合作探究
五、课堂小结
六、当堂达标
“酒入愁肠,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呼为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大家来猜一猜,他写的诗人是谁呢?
对于李白的作品,大家都不陌生,现在打开《助学》第201页,默读“预习积累”2(1)题。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李白的一首《把酒问月》,去领略伟大诗人的浪漫风采。(板书:课题,作者)
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体会重点词语和语句。
3、领悟作者在诗中的感情,把握文章主题。
一、了解文题。
《把酒问月》题下原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是一首应友人邀请而作的咏月抒怀诗。此诗写月,紧扣“问”字,表达情感。前承大诗人屈原的《天问》,对后世之作又有很大的影响,宋代大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的开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就是化用了此诗的开头两句。
二、检查预习
1、为下列字注音:皎 丹阙 嫦娥 栖
2、解词。
①丹阙:红色的宫阙。
②白兔捣药:古代神话说月中有玉兔捣药。
③绿烟:遮蔽月光的云影。
④嫦娥:古代神话说,后羿的妻子嫦娥,偷吃了后羿从西王母那里得到的不死药,飞升奔月。
⑤但见:只看到。
⑥宁知:怎知。
三、读诗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诗歌。
2、个别朗读。
3、结合注释,理解全诗大意。
4、个别回答。
5、教师展示诗歌大意,生自看。
这亘古如斯的明月,究竟是从何时就高挂在青天上的呢?我现在停下喝酒,仰望苍穹,发出了疑问。多少人想要飞升到月中以求长生不老,都是徒劳,明月却依依不舍伴随着人们行路。月出像明镜飞升,下照红色的宫殿楼台,云影散尽,清辉焕发。只见到一轮明月在夜间从海上升起,又怎会知道她为何在拂晓隐没在西天云海中?月中白兔年复一年不辞辛劳地捣药,(和谁一起享用呢?)嫦娥在月宫里孤独地生活着,到底谁来陪伴她呢?生活在当今的人们不曾见过古时的月亮,现在的明月也曾经撒下清辉照见古人。古人今人世代交替就像流水一样,他们所看到的都是这一轮明月。只希望在唱歌饮酒的时候,皎洁的月光能长照杯中,使我能尽情享受当下美好的人生。
6、全班齐读。
依据提纲,探讨下列问题:
1、开头二句有什么好处?
2、“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道出月与人的什么关系?
3、“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描写了怎样的意境?运用了什么写法?
4、“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是作者的一次反问,突出表现了作者对什么问题的思考和感叹?
5、“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是诗人的第二次发问,突出表现了作者对什么问题的思考和感叹?
6、哪些诗句表现了物是人非的意蕴?你从中读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
7、总结诗中明月的形象。
答案:
1、 开头二句语序倒装,以一问摄起全篇,极富气势感。“停杯”二字生动地表现出他的`神往与迷惑杂糅的情态。
2、 这两句写出了明月既无情又有情、既亲切又神秘的人格化的特性,蕴含着诗人向往而又无奈的复杂心境。
3、这两句写月色之美。浓重的云雾渐渐消散,月亮皎洁得有若悬挂在天际的明镜,散射出清澄的光辉,照临着朱红色的宫门。诗人以“飞镜”为譬,以“丹阙”、“绿烟”为衬,将皎洁的月光写得妩媚动人,光彩夺目。
4、这两句借明月的夜出晓没来慨叹时光流逝之速。
5、在对神兔和仙女寂寞命运的同情中,流露出诗人自己的孤苦高洁的情怀。
6、“今人不见古时月……共看明月皆如此。”表达了自然漫长稳定、人世短暂多变的人生哲理和感慨。全诗表达了诗人孤苦高洁而又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情怀。
7、全诗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从中也显露着一个孤高飘逸的诗人自我。
教师总结:全诗感情饱满奔放,语言流畅自然,极富回环错综之美。诗人由酒写到月,又从月归到酒,用行云流水般的抒情方式,将明月与人生反复对照,在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中,表达了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层思索。其立意上承屈原的天问,下启苏轼的《水调歌头》。情理并茂,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第2篇:《把酒问月》
《把酒问月》
《把酒问月》
诗人 李白
朝代 唐诗
体裁 七古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把酒问月》作品评述
《把酒问月》这诗题就是作者绝妙的自我造象,那飘逸浪漫的风神唯谪仙人方能有之。题下原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彼不自问而令予问之,一种风流自赏之意溢于言表。
悠悠万世,明月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人的宇宙之谜。“青天有月来几时”的'劈头一问,对那无限时空里的奇迹,大有神往与迷惑交驰之感。问句先出,继而具体写其人神往的情态。这情态从把酒“停杯”的动作见出。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来的一问分明带有几分醉意,从而倍有诗味。二句语序倒装,以一问摄起全篇,极富气势感。开篇从手持杯酒仰天问月写起,以下大抵两句换境换意,尽情咏月抒怀。
明月高高挂在天上,会使人生出“人攀明月不可得”的感慨;然而当你无意于追攀时,她许会万里相随,依依不舍。两句一冷一热,亦远亦近,若离若即,道是无情却有情。写出明月于人既可亲又神秘的奇妙感,人格化手法的运用维妙维肖。回文式句法颇具唱叹之致。紧接二句对月色作描绘:皎皎月轮如明镜飞升,下照宫阙,云翳(“绿烟”)散尽,清光焕发。以“飞镜”作譬,以“丹阙”陪衬俱好,而“绿烟灭尽”四字尤有点染之功。试想,一轮圆月初为云遮,然后揭开纱罩般露出娇面,该是何等光彩照人!月色之美被形容得如可揽接。不意下文又以一问将月的形象推远:“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月出东海而消逝于西天,踪迹实难测知,偏能月月循环不已。“但见”宁知”的呼应足传诗人的惊奇,他从而浮想联翩,究及那难以稽考的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月中白兔年复一年不辞辛劳地捣药,为的什么?碧海青天夜夜独处的嫦娥,该是多么寂寞?语中对神物、仙女深怀同情,其间流露出诗人自己孤苦的情怀。这面对宇宙的遐想又引起一番人生哲理探求,从而感慨系之。今月古月实为一个,而今人古人则不断更迭。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亦意味“古人不见今时月”;说“今月曾经照古人”,亦意味“古月依然照今人”。故二句造语备极重复、错综、回环之美,且有互文之妙。古人今人何止恒河沙数,只如逝水,然而他们见到的明月则亘古如斯。后二句在前二句基础上进一步把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之意渲染得淋漓尽致。前二句分说,后二句总括,诗情哲理并茂,读来意味深长,回肠荡气。最后二句则结穴到及时行乐的主意上来。曹操诗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此处略用其字面,流露出同一种人生感喟。末句“月光长照金樽里”,形象鲜明独特。从无常求“常”,意味隽永。至此,诗情海阔天空地驰骋一番后,又回到诗人手持的酒杯上来,完成了一个美的巡礼,使读者从这一形象回旋中获得极深的诗意感受。
全诗从酒写到月,从月归到酒;从空间感受写到时间感受。其中将人与月反反复复加以对照,又穿插以景物描绘与神话传说,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于中也显露着一个孤高出尘的诗人自我。虽然意绪多端,随兴挥洒,但潜气内转,脉络贯通,极回环错综之致、浑成自然之妙;加之四句转韵,平仄互换,抑扬顿挫,更觉一气呵成,有宫商之声,可谓音情理趣俱好,故“于古今为创调”(王夫之《唐诗评选》)。
第3篇:把酒问月
把酒问月
作者: 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自唐代诗人卢纶的《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月下独酌四首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
第4篇:李白《把酒问月》教案
李白《把酒问月》教案
一;导入新课
月亮,皎洁、明亮,自古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娇宠,无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到如今“人生代代无穷已”,却依然“江月年年只相似”。今天,让我们伴着月的千般皎洁,万般情丝,走近李白,走进李白的精神世界,共同学习《把酒问月》。
二;作者简介
李白;(七零一-------七六二),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故自号青莲居士。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762年病逝
第5篇:李白——《把酒问月》
李白——《把酒问月》
篇1:把酒问月-李白
作品原文
把酒问月⑴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⑵,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⑶,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⑷,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⑸,月光长照金樽里。[1]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题下作者自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⑵丹阙:朱红色的宫殿。绿烟:指遮蔽月光的浓重的云雾。
⑶但见:只看到。宁知:怎知。没(mò):隐没。
⑷白兔捣药:神话传说月中有白兔捣仙药。西晋傅玄《拟天问》:“月中何有,白兔捣药”。嫦娥:神话中的月中女神。传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偷吃了羿的仙药,成为仙人,奔入月中。见《淮南子·览冥训》。
⑸当歌对酒时:在唱歌饮酒的时候。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金樽:精美的酒具。[2] 白话译文
青天上明月高悬起于何时?我现在停下酒杯且一问之。
人追攀明月永远不能做到,月亮行走却与人紧紧相随。
皎洁得如镜飞升照临宫阙,绿烟散尽
第6篇:李白《把酒问月》
李白《把酒问月》
《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把酒问月》作品评述
《把酒问月》这诗题就是作者绝妙的自我造象,那飘逸浪漫的风神唯谪仙人方能有之。题下原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彼不自问而令予问之,一种风流自赏之意溢于言表。
悠悠万世,明月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人的宇宙之谜。“青天有月来几时”的劈头一问,对那无限时空里的奇迹,大有神往与迷惑交驰之感。问句先出,继而具体写其人神往的情态。这情态从把酒“停杯”的动作见出。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来的一问分明带有几分醉意,从而倍有诗味。二句语序倒装,以一问摄起全篇,极富气势感。开篇从手持杯酒仰天问月写起,以下大抵两句换境换意,尽情咏月抒怀。
明月高高挂在天上,会使人生出“人攀明月不可得”的感慨;然而当你无意于追攀时,她许会万里
第7篇:《把酒问月》唐诗
《把酒问月》唐诗
《把酒问月》唐诗1
把酒问月
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
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
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
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
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
月光长照金樽里。
李白诗鉴赏
这首诗题下原注:
故人贾淳令予问之。故人自己不问而令我问月,颇有一种唯我能与月相通的自得在其中,青天有月来几时的劈头一问,实表现对青天明月这些无限时空的神驰与向往。问句先出,继而具体写其人神往的情态。这情态从把酒停杯的动作见出。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来的一问分明带有几分醉意。二句语序倒装,以一问摄起全篇,极富气势。
开篇从手持杯酒仰天问月写起,以下大抵两句换境换意,尽情咏月抒怀。
明月高高挂在天上,会使人生出人攀明月不可得之感;然而当你无意于追攀时,她却会万里相随,依依不舍。两句一冷一热,亦远亦近,若离若即,道是无情却有情。写出明月于人既可亲又神秘的奇妙感,人格化手法的运用维妙维肖。回文式句法
第8篇:把酒问月鉴赏
把酒问月鉴赏
【原文】
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作者:唐·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鉴赏】
这是一首应友人之请而作的咏月抒怀诗。诗人以纵横恣肆的笔触,从多侧面、多层次描摹了孤高的明月形象,通过海天景象的描绘以及对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慨叹,展现了作者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
全诗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悠悠万古,长存不变的明月,是永恒时空里的奇迹,常常引起人类的无限遐思。前两句以倒装句式统摄全篇,以疑问句表达了诗人的这种困惑,极有气势。诗人停杯沉思,颇有几分醉意,仰望苍冥发问道:这亘古如斯的明月,究竟是从何时就存在的呢?这一对宇宙本源的求索与困惑,实际上是对自身的生命价值的`思索和探寻,“停杯”二字生动地表现出他的神往与迷惑糅杂的情态。三四句写出了人类与明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