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运用: 词语的锤炼
第1篇:词语运用: 词语的锤炼
词语运用: 词语的锤炼
词语的锤炼
大家都听说过“推敲”的故事吧!说说看“推”好还是“敲”好,为什么?
……
有一次,贾岛骑着驴子在街上走。当时,曲江边上的树林旁,正有许多鸟儿在飞翔着,他想,鸟儿到了晚上一定是宿在这里的树上。于是便吟诗一句:“鸟宿池边树”;有了上句,可还没有下句。正在苦苦思索的时候,眼前忽然出现了一座庙宇,一下子引起了他的联想:鸟宿池边树当然是在晚上,晚上和尚一定归来,归来必定推门,于是便吟出下句:“僧推月下门”。
但两句诗作成后,他吟着吟着,突然觉得“推”字不如改成“敲”字好,因为晚上庙门已关,“推”门进去不但不可能,同时也不生动,不如让和尚来“敲”门更恰当。可是究竟是用“推”好呢,还是用“敲”好,他又一时决定不下来。坐在驴背上,因思考“推敲”入迷,误闯到韩愈的轿子前,惊了韩愈的驾,韩愈怒问,贾岛回答是因为痴迷于“推敲”而误闯,韩愈敬佩其精神消了怒气,并帮他分析到:依我看,“敲”字好。想想看,在一个月光皎洁的晚上,四周寂然无声。这时候,一个僧人得得地敲打着山门,其情景该是多么幽美啊!贾岛听了,就将“推”改为“敲”了。
其实“推”好还是“敲”好,自从故事产生后,世人就有不同于韩愈的截然相反的理解,即“推”好。那么究竟哪一种理解好呢?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对我们很有启发:
一般人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实例。古今人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字固然显得鲁莽,但表达是冷清孤寂的氛围(庙里无其他和尚);“敲”虽然显得拘礼,但不免剥啄有声敲,打破了沉寂(也表明庙里还有其他和尚),如王维的《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反衬了此处的清幽。
所以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这“推敲”就修辞上说实际上就是词语的锤炼。它是修辞中最普通、最常用也最易掌握的一种修辞方法。并且,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它在高考中考得也最多。例如:
1.诗歌鉴赏(03、04年全国卷,04、06年福建卷等)(年年都有)
如:04年福建高考题——下面这首宋代女诗人朱淑真的《秋夜》诗全诗无“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又如:06年福建高考题——下面这首诗(李商隐《端居》)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
2.对联(福建省04年、05年的对联题)制作(值得长年考试的)
如:请补写一句与上联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下联。(04年福建高考题)
上联:爱国诚信是做人根本
下联:求实谦虚为治学前提
又如:根据下面一副对联的上联,对出下联,并拟出恰当的横批。(05年高考题)
上联:华夏儿女文武双全建伟业
下联:炎黄子孙德才兼备展宏图
横批:振兴中华
3.写请柬(05年全国卷三)(新题型)
如:王孝椿准备6月16日在阳光饭店为爸爸过70岁生日,想请爸爸的老战友刘妙山夫妇那天中午12点来一起吃饭。请以王孝椿的名义给刘妙山夫妇写一份请柬。要求称呼得体,表述简明,措词文雅。(不超过40个字)
刘伯父、伯母:
兹定于6月16日中午12点在阳光饭店设宴庆贺家父70寿辰,(届时)恭(敬)请光临。
王孝椿恭请
六月七日
4.选词填空(如2006年全国卷一的第18题填关联词、05年两份考试中心卷所命制的写敬词谦语、更早期的诗歌选词填空等)(新题型)
如:日常交际中,注重礼貌用语、讲究措辞文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请写出下列不同场合中使用的两个字的敬辞谦语。
示例:探望朋友,可以说“特意来看您”,更文雅一点,也可以说“特意登门拜访”。
⑴想托人办事,可以主产“请您帮帮忙”,也可以说“拜托您了”。
⑵请人原谅,可以说“请原谅”、“请谅解”,也可以说“请您包涵”。
⑶询问长者年龄,可以说“您多大岁数”,也可说“您老人家高寿”。
⑷邀请朋友到家里作客,可以说“下午我在家里等您来”,也可以说“下午我在家恭候您光临”。
⑸把自己的著作送给人,可以在书上写“请您多提意见”,也可以写“××先生(斧、雅)指正”。
等形式对考生进行检测。而从这些检测的形式中,我们还发现对词语锤炼的检测,涉及到两方面,一是能分析这些词语对内容与形式的影响,二是能根据题目要求做具体的锤炼。
所以我们若要搏取高考的高分数,就得同时在这两方面提高词语锤炼的能力。就分析而言,我们要了解
㈠ 词语锤炼的目标
例一: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将下面句子
从此就看见许多“新”(可以是刚来)的先生,听到许多“新”(相对“旧”)的讲义。(语义相对模糊) 改成:
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从未见过)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从未学过)的讲义。
二者的差别在哪里呢?前面两个“新”相对后者显然都是比较模糊的概念,即使仅理解成与“旧”相对,就有内容新、纸质新、思想新、教学新等多种意思,读者不能很快地准确地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就有可能误解,并且一误再误,造成最终的误读。而后者就没有这样的问题。
例二:鲁迅在《无题》诗中原是这样写的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边觅小诗
经过反复推敲,鲁迅定稿时将加点字“边”改成“丛”,于是有了现在的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大文豪鲁迅在这里追求的也是对题旨情境的适应,因为“边”虽然也显示了刀锋的`寒意,但只有“丛”才足以充分表现白色恐怖之浓重,所以它更符合诗人想要表达的情境。例三:宋朝宋祁《玉楼春》:
东城渐觉风光好,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王国维《人间词话》:“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十分生动地刻画了春天的蓬勃生机。例四:探望朋友,可以说“特意来看您”,更文雅一点,也可以说“特意登门拜访”。
⑴想托人办事,可以主产“请您帮帮忙”,也可以说“拜托您了”。
⑵请人原谅,可以说“请原谅”、“请谅解”,也可以说“请您包涵”。
⑶询问长者年龄,可以说“您多大岁数”,也可说“您老人家高寿”。
⑷邀请朋友到家里作客,可以说“下午我在家里等您来”,也可以说“下午我在家恭候您光临”。
⑸把自己的著作送给人,可以在书上写“请您多提意见”,也可以写“××先生(斧、雅)指正”。
总结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了词语锤炼追求的不仅是用词正确,更是讲求用词最佳(最恰当、最生动、最得体、最简明、最有表现力)。那么我们的分析,就可围绕着这几方面进行。至于具体地运用,我们宜先了解
㈡ 词语锤炼的角度
1.词义上的锤炼(A.同义选用 B.反义配用)
例五: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拿、摸、掏、甩)出九文大钱。
而同一篇小说中的孔乙己作者还这样写道: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其实,当孔乙己“摸”的时候,他的情况与“排”的时候就大不一样了,同是拿钱,拿出了各自不同的动作特点,心理活动,性格特征以及经济状况:作者力求用最简洁的语言达到最丰富的表现效果。)
例六:细羽家禽砖后死,粗毛野兽石先生(讲述蒲松龄作对的故事)
杭州西湖岳坟联(能表现在同一问题上的倡导和训戒) :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2.色彩上的锤炼
例七:一篇广播稿这样写:今年第一季度的产品全部(全都)合格。
(语体色彩不谐,“全部”与“全不”谐音,宜改为“全都”)
例八: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前几个褒义词及后面的“不幸”,特别能表现段政府的镇压的疯狂与恶劣,以及影响的范围,表达了鲁迅出离的愤怒以及对段政府的讽刺。)
例九:曲曲折折的荷塘上,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例十:灵车队,万众心相随。哭别总理心欲碎,八亿神州泪纷飞。
例十一:下列四句话,用的词语相同,但强调的重点却不同。其中分别强调“受话人”和“打电话”这件事的一组是 C
① 他上午在家里是给我打了一次电话。
② 他上午是在家里给我打了一次电话。
③ 他是上午在家里给我打了一次电话。
④ 他上午在家里给我是打了一次电话。
A.②③ B.①② C.①④ D.③④
仅仅更动了一个“是”的位置,强调的重点就发生了变化。
再如做对联,对联拟得好不好,结构非常重要。
例十二:请补写一句与上联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下联。(04年福建高考题)
上联:爱国诚信是做人根本(大结构为“是”字主谓句,主语为并列短语,宾语为偏正短语)
下联:求实谦虚为治学前提
词语锤炼可以从词义、色彩、语音、结构四个角度进行。 当然,光有角度没有方法,我们还是不会锤炼词语。所以我们还得研究一下那方法。㈣词语锤炼的方法
例十三:鲁迅先生在小说《药》中写华大妈拿钱,是这样写的:
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
(同是拿钱,拿出了各自不同的动作特点,心理活动,性格特征以及经济状况:作者力求用最简洁的语言达到最丰富的表现效果。)
例十四:邓小平在与撒切尔夫人谈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时,这样说道:
如果中英两国抱着合作的态度来解决这个问题,就能避免大的波动。
(这里不说“必须”,只说如果,用得好,它不但已经包含着“必须”了,表达得体而且还透着柔里有刚、绵里藏针的特点。) 例十五:后来,我从姐姐一个最要好的同学嘴里,费了很多周折,才抠出几句话来。
(“抠”比之“套、哄、诱、逼”都具体形象,使人有所感)
这个例子表明,锤炼词语可以采用2.寓抽象于具体的方法。
当然除上述两法之外,锤炼词语还可以采用3.移用词语的方法,把本是用来形容甲事物的词语移来修饰乙事物,达到一种突兀、耐人寻味的效果。
例十六:
唯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 人穷志不穷。
4.双关语(即“一石双鸟”,而非修辞格的双关),如:
例十七:04年福建高考题——下面这首宋代女诗人朱淑真的《秋夜》诗全诗无“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5、活用词性
例十八:毛泽东的《沁园春》中的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可见锤炼的方法至少有:寓繁于简、力求形象、移用、双关语、活用词性
课堂练习题:
1. 下面是一首对仗工整的古代诗歌,它写的是闲适恬静、清幽自然的夏夜情景。分别选出最能表现该诗意境的词。
溪涨清风 面, A吹 B 掠 C 袭 D 拂
月 繁星满天。 A 落 B 圆 C 明 D 上
数只船 浦口, A 傍 B 依 C 横 D 到
声笛起山前。 A 声 B 有 C几 D一
2. 简要分析说明加点词的用法及其作用。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生怕惊动了康桥的每一样东西,表达了对康桥的小心呵护,表达了对康桥深沉的爱)
3.下面对话摘自《雷雨》,鲁侍萍台词中的“老爷”可有可无吗?为什么?
周朴园:你是谁?/鲁侍萍:我是这儿四凤的妈,老爷。
(有无“老爷”,大有区别。一个词便使整句台词有了弦外之音,无穷韵味)
4.请分析下面这句话中加点词语的锤炼方法与作用。
北方也许正是搅天风雪,水瘦山寒;
(水浅了,山小了,写出了水结冰、山因草木凋零而变秃,不仅写形,而且写心神之感受)
5.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02年全国高考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有哪些含义?
“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仅指曲名。折柳代表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这首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6.将下面的对联补写完整。
上联. , ; 下联:登虎丘塔,论天下园林
答案:攀天游峰,观东南胜景
7.简要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作用。
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粪土当年万户侯;
(表达非常简洁,既赋于词新的生命力,也显得生动多了。)
家庭作业六道:
1. 下面这首诗(李商隐《端居》)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
2. 下列句子的排列在结构上不合情理,请加以调整。
A、杨柳青青着地垂 B.借问行人归不归
C.杨花漫漫搅天飞 D.柳条折尽花飞尽
3. 将下面的对联补写完整。
上联:知荣明耻,一身养正气 下联: , 。
答案:除恶扬善,九州共和谐
4.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观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第三联中写山中危石耸立,流泉受到阻挡,只能缓慢地、时断时续地流淌。它们在嶙峋的危石间艰难地穿行水流声音变得细小了,低沉了,暗哑了,仿佛是在痛苦地幽咽。“咽”字下得极准确、生动、传神。深山青松树密荫浓,日光照射在松林间,因为受到阴暗的环境影响,而现出寒冷的色调。诗人以“冷”字形容日色,更新奇绝妙。这十个字,把泉声、危石、日色、青松四个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日色之凄冷与泉声的幽咽相互衬托,深僻冷寂之境界全出。赵殿成评论说:“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昔人所谓诗眼是也。”(《诗境浅说》)“咽”“冷”两字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景象的幽静和诗人内心的孤寂,而这又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其制欲、修行、学佛所需要的清高幽僻的意境。“日色冷青松”一句,还巧妙地运用了“通感”的手法 。“日色”是视觉意象,诗人却用触觉感受的“冷”来形容它,使视觉向触觉转移,从而相互交通,这就更深刻更奇妙地表现出幽僻的感受。
5. 这样几个句子组合在一起,按此顺序表达语意既不通,语音也不畅,请加以调整。
a加水可养鱼虾,b加人不是你我,c加马跑遍天下,d加土可种桑麻。
答案:调整这首诗,要注意的东西很多,首先内容上如何围攻一个中心,其次诗句前后是否连贯,最后还得考虑押韵押得怎么样。当然,若能抓住D这个中心句,便知当为ACDB
6.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几易其稿改定为“绿”(原先是“到”,后来改为“过”,又换为“入”字,再变为“满”字)。请分析为什么。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形象,能直观感受到。)
例三十三: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02年全国高考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5.活用词性(类),例三十四:
国将不国;粪土当年万户侯;血沃中原肥劲草;
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
(表达非常简洁,既赋于词新的生命力,也显得生动多了。)
6.大词小用,例三十五:
登高也响应老婆的号召,站起来伸懒腰。讲求幽默。
训练作业:
一、将下面的对联补写完整。
1. , ;
登虎丘塔,论天下园林
2. 知荣明耻,一身养正气
, 。
一、 2. 除恶扬善,九州共和谐
二、下面是一首对仗工整的古代诗歌,它写的是闲适恬静、清幽自然的夏夜情景。分别选出最能表现该诗意境的词。
溪涨清风 面, A吹 B 掠 C 袭 D 拂
月 繁星满天。 A 落 B 圆 C 明 D 上
数只船 浦口, A 傍 B 依 C 横 D 到
(野渡无人舟自横)
声笛起山前。 A 声 B 有 C几 D一
三、下列句子的排列在结构上不合情理,请加以调整。
A、杨柳青青着地垂 B.借问行人归不归 C.杨花漫漫搅天飞 D.柳条折尽花飞尽
答案:调整这首诗,要注意的东西很多,首先内容上如何围攻一个中心,其次诗句前后是否连贯,最后还得考虑押韵押得怎么样。当然,若能抓住D这个中心句,便知当为ACDB
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观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第三联中写山中危石耸立,流泉受到阻挡,只能缓慢地、时断时续地流淌。它们在嶙峋的危石间艰难地穿行水流声音变得细小了,低沉了,暗哑了,仿佛是在痛苦地幽咽。“咽”字下得极准确、生动、传神。深山青松树密荫浓,日光照射在松林间,因为受到阴暗的环境影响,而现出寒冷的色调。诗人以“冷”字形容日色,更新奇绝妙。这十个字,把泉声、危石、日色、青松四个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日色之凄冷与泉声的幽咽相互衬托,深僻冷寂之境界全出。赵殿成评论说:“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昔人所谓诗眼是也。”(《诗境浅说》)“咽”“冷”两字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景象的幽静和诗人内心的孤寂,而这又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其制欲、修行、学佛所需要的清高幽僻的意境。“日色冷青松”一句,还巧妙地运用了“通感”的手法 。“日色”是视觉意象,诗人却用触觉感受的“冷”来形容它,使视觉向触觉转移,从而相互交通,这就更深刻更奇妙地表现出幽僻的感受。
第2篇:词语的锤炼
词语的锤炼
现在学生作文存在着一个普遍的问题是词汇贫乏,即“语言贫血症”。一个人如果患了贫血症,就会面目苍白,无精打采;一篇文章如果患了“语言贫血症”,则显得苍白无力,枯燥无味。词汇丰富的文章,如同一个气血充满、精神焕发、神采奕奕的人一样,富丽多姿,文采飞扬。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词汇的积累,并能将学过的词语运用到文章中去。读名家的美文,那些精彩的段落,大都是好词密度大。
词语的训练,要着重进行动词、形容词、副词及关联词的训练。下面提供几种我们常用的训练方法。
(1)限字联词成句法。
例一:运用提供的词语,各写一段话。(不超过80字) 《夏夜》 皎洁 清辉 倩影 袅娜 静谧 甜美
一轮皎洁的明月,在静静的河面上洒下柔和的清辉,河岸上杨柳的倩影随着夏夜的清风袅娜地舞动,不远处的树林里一片静谧,花草也早已带着甜美的微笑沉沉地睡去了。(华师一附中高一 雷晓璐)例二:写一段话描写春景,文段中必须运用不少于6个形容不同颜色的词语。(不超过200字)春晨,蓝湛湛的天空出现了绯红的云霞,山谷被映照得碧里透红,秀丽如画。我站在叠翠含烟的山上,放眼望去,只见西面山坡上的桃林染着片片粉红的云,山脚下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溪,夹岸长满了杨柳,那袅娜的枝条已开始吐绿喷翠了。那呢喃的紫燕,在树从里忙忙碌碌地穿巡,向大地传递着春天的信息;快乐的黄莺,抖动着金灿灿的翅膀,欢唱着美妙的《春之歌》。哟!好美的春色,好浓的春意啊!
句子的锤炼
句子的锤炼包括:整句与散句的锤炼;四字短语的锤炼;各种修辞格的运用。训练方法很多:如文句仿写、文句改写、句式变换、按修辞要求写句子等等。
训练题示例:(1)比喻格仿写
远望天山,美丽多姿,那长年积雪高插云霄的群峰,像集体起舞时的维吾尔族少女的珠冠,银光闪闪;那富于色彩的连绵不断的山峦,像孔雀开屏,艳丽迷人。
(2)按照给出的尾句各补写一段话。不超过60字。
①„„啊!多么美妙的音乐。(要有两个通感句)
②„„这真是一场及时雨啊!(要有4个四字短语和2个比喻句)
③„„这里的变化真大,我简直不相信我的眼睛。(要有1个排比句和2个比喻句)
句群的锤炼
句群的锤炼主要是让学生作文时注意语言的节奏和韵律,可选用名家作品中的精采句群供学生仿写。
冰心在一次作文培训班上曾这样讲道:
书里面好的句子最好抄下来。例如《三国演义》里面的句子,到现在我有时还把它抄下来,如我刚才举的《尼罗河上的春天》一文里我就偷了《三国演义》里一句话,大家看出来了没有?《三国演义》的四十九回里七星坛诸葛亮祭风一段,写的有声有色: 众兵将得令,一个个磨拳察掌,准备厮杀。是日看看近夜,微风不动。瑜谓鲁肃曰:“孔明之言谬矣,隆冬之时,怎得东南风乎?”肃曰:“吾料孔明必不谬说。”将近三更时分,忽听风声响,旗幡转动,瑜出帐看时,旗带竞飘西北,一霎时间东南风大起。我十分欣赏这段的有力的描写,就把它偷到这篇文章里了,我说:“河的两岸,几座高楼尖顶的长杆上,面面旗帜都展开着,哗哗地飘向西方,遍地的东风吹起了。”我常常抄袭,就是说模仿别人的好句子。西方有一句话:模仿是最深的爱慕。
三比之法
所谓“三比之法”,即排比、比喻、对比的综合运用。荀子《劝学》,通篇运用三比之法。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高考满分作文中多用三比之法。例如:
(1)毫无置疑,绿是最令人心动的颜色。墨绿给人以淡泊宁静;浅绿给人以恬静轻快;嫩绿则给人以生命的畅想。而绿的乐章给人的或许就是对生存、生活、生命的思索。(《绿的乐章》)(2)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雪峰是伟大的,因为满坡掩埋着登山者的遗体;大海是伟大的,因为处处漂浮着舟楫的残骸;登月是伟大的,因为有挑战者号的殒落,人生是伟大的,因为有白发,有决别,有无可奈何的失落。
(3)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了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成熟》
(4)绿,是夏日树阴下的那潭清泉,里面荡漾着几根绿油油的小草。绿,是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西湖,引得无数文人为之神魂颠倒。绿,是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梅雨潭,成为脍炙人口的美文。(《找寻自己的绿》)(5)蜡烛有心,于是它能垂泪,能给人间注入粼粼的光波;杨柳有心,于是它能低首沉思,能给困倦的大地带来清醒的嫩绿,百花有心,于是它们能在阳光里飘出青春深处的芳馨。《蜡烛有心》
(6)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四字短语
在文中恰当地运用四字短语,可以使文句富有节秦奏感,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
例一:
惊叹云蒸霞蔚的山峰,却害怕荆划棘刺,畏首畏尾,缺乏自信,这只能使人浑浑噩噩,碌碌无为。须知“无限风光在险峰”,时代需要的是凭借自信这架云梯的攀登者。当年炮火纷飞中,面对五岭、乌蒙、岷山,自信的毛泽东唱起了多少支攀登之歌,胜利之歌!他高唱“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他高唱“踏遍青山人未老”;他高唱“红
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字里行间,充满着自信者的豪气!(《自信—登山的云梯》)
例二:
云卷云舒,卷舒的是心灵的纯净无瑕;雁过雁往,过往的是人性的清影丽姿;花开花落,开落的是灵魂的郁秀馨香;
在清晰如水的明镜前,我们审视自己的瑕疵,不退惧,不避缩。坦实诚挚地擦掉污点,我们就能获得穿透灵魂的微笑。
例三:
风雨过后,眼前会是鸥翔鱼游的天水一色;走出荆棘,前面就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登上山顶,脚下便是积翠如云的空蒙山色。
在这个世界上,一星陨落,黯淡不了星空灿烂,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人生要尽全力度过每一关,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不可轻言放弃。
例四:
虎啸深山,鱼翔浅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世间万物自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生
命的玄机是找到自己的位置,缩放属于自己的光
词语的锤炼
现在学生作文存在着一个普遍的问题是词汇贫乏,即“语言贫血症”。一个人如果患了贫血症,就会面目苍白,无精打采;一篇文章如果患了“语言贫血症”,则显得苍白无力,枯燥无味。词汇丰富的文章,如同一个气血充满、精神焕发、神采奕奕的人一样,富丽多姿,文采飞扬。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词汇的积累,并能将学过的词语运用到文章中去。读名家的美文,那些精彩的段落,大都是好词密度大。
词语的训练,要着重进行动词、形容词、副词及关联词的训练。下面提供几种我们常用的训练方法。
(1)限字联词成句法。
例一:运用提供的词语,各写一段话。(不超过80字) 《夏夜》 皎洁 清辉 倩影 袅娜 静谧 甜美 一轮皎洁的明月,在静静的河面上洒下柔和的清辉,河岸上杨柳的倩影随着夏夜的清风袅娜地舞动,不远处的树林里一片静谧,花草也早已带着甜美的微笑沉沉地睡去了。(华师一附中高一 雷晓璐)例二:写一段话描写春景,文段中必须运用不少于6个形容不同颜色的词语。(不超过200字)春晨,蓝湛湛的天空出现了绯红的云霞,山谷被映照得碧里透红,秀丽如画。我站在叠翠含烟的山上,放眼望去,只见西面山坡上的桃林染着片片粉红的云,山脚下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溪,夹岸长满了杨柳,那袅娜的枝条已开始吐绿喷翠了。那呢喃的紫燕,在树从里忙忙碌碌地穿巡,向大地传递着春天的信息;快乐的黄莺,抖动着金灿灿的翅膀,欢唱着美妙的《春之歌》。哟!好美的春色,好浓的春意啊!彩。
引诗入文
即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文字里,恰当地引用诗词名句,使文章显得富有诗情画意,典丽脱俗。
例一:
晴朗的天,你正在欣赏“齐鲁青未了”,忽然一阵风来,“荡胸生层云”,转瞬间,便像宁之问在《桂阳三日述怀》里说起的那样,“云海四茫茫”。
例二:
危机四伏的沙场上,有人高唱:“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前途未卜的歧路口,有人劝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春雨绵绵的小河边,有人低吟:“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黑暗监狱的墙壁上,有人疾书:“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例三:
春雨又是一个爱美的姑娘,一个极擅丹青的画师,她手执神奇的画笔,挥洒出一个美丽的天地。
“梨花一枝春带雨”,何等脱俗;“杏花春雨润江南”,何等淡雅;而“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又是怎样的清幽。这完全是春雨的手笔啊。
例四:
坚韧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是“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是“拼得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鉴湖女侠秋瑾!我,也决心像他们那样,追求拥有坚韧的品格。(天津考生《坚韧——我追求的品格》)
例五:
如果没有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我会背上一个旅行包,与王维一起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人间佳境,与他“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我会与李清照登上那叶诗的扁舟,在黄昏后共饮一杯酒,分担她“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相思忧愁;我会与苏东坡一再游赤壁,看“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激狂壮观景色;我会与李白“举杯邀明月”,在花园里痛饮。
化诗入文
就是将古典诗词中的意境自然地化入文中,为我所用。训练题示例:
例一:化用“鸡声茅店月”入文。
薄薄的雾上来了,天空渐渐泛青,发白。守望了一夜的月亮似乎也累了,在云中走走停停。小村中的几座茅屋,就沐浴着淡淡的月光,静卧在弯弯的小河边。远处隐隐约约的几声鸡鸣,伴着几声狗叫,更衬出这乡村的宁静。在这宁静中,新的一天不知不觉地开始了。
例二:化用“草色遥看近却无”入文。
忽有一日,从远远的地方向巷中一望,一巷迷迷的黄绿,忍不住叫一声‘春来了!’巷里人倒觉得来的突然,近看那柳枝,却不见一片绿叶,以为是迷了眼儿。再从远处看,那黄黄的,绿绿的,以弥漫在巷中。这奇观儿曾惹得好多人来,看了就叹,叹了就折,巷中人就有了制度:君子动眼不动手。只有远道的客人难得来了,才折一枝二枝送去瓶插。瓶要磁瓶,水要净水,在茶桌几案上置了,一夜便皮儿全绿,一天便嫩芽暴绽,三天吐出几片绿叶,一直可以长出五指长短,不肯脱落,娟秀如女人的长眉。
例三:化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入文。
啊,这些正在开放的花朵、正在成熟的果实,多么灿烂,多么惹人喜爱。可是,一阵微风吹过,我感受到点点水珠洒落下来。这是花儿果儿们的泪水吗?水珠洒落地上,地上是一片落花的世界。是了,花果洒泪是在向落花依依惜别,是在感激落花的深情。落花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那么坦然,那么安宁,火红的花瓣在雨水中浸得发胀,将黑黑的泥土染成一片绯色。我第一次注意到落花景象是这般的壮丽,一种内在的美好情操震撼着我的心。昨天,它是那么艳丽,芬芳;今天,为了让果实有更多的阳光和养料,它翩然飘落,与大地融为一体。
例四:化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入文。大雪整整下了一夜,那落光了叶子的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像千万朵盛开的梨花。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摇晃着,那美丽的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落落地抖落下来,玉屑也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在清晨的阳光下,幻映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美文临摹
诵读下文,思考文后的问题,学习借鉴本文的语言技巧。
雨
雨,应该是一个阴性名词,她,而不是他。 雨,完全是女性化的。
春三月的雨,是少年,正值豆蔻年华。
她文静,温柔,清新,羞涩,于人不觉间,她轻轻悄悄地走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她如纱如雾,如情似梦,沾衣不湿,拂面不寒。她的裙袜飘过处,天地万物从沉沉昏睡中苏醒过来。种子发出嫩芽,竹林长出春笋,杨柳抽出新枝,睡了一冬的小生灵也伸伸懒腰,走出深深的地穴。 春雨把青春和生命赠给大地。
春雨又是一个爱美的姑娘,一个极擅丹青的画师,她手执神奇的画笔,挥洒出一个美丽的天地。
“梨花一枝春带雨”,何等脱俗;“杏花春雨润江南”,何等淡雅;而“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又是怎样的清幽。这完全是春雨的手笔啊。
春雨,遍体芬芳的少女,爱美写美的画师。
夏日的雨,是大嫂,她是个急性子,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是个利索能干,还带着几分泼辣的中年妇女。比起春雨,夏日急雨少了几分温柔和文静,可你要知道,她有那样多的事要做,她是一位多子女的母亲。
江河湖海等待着她补充营养,以丰腴自己的身躯。被太阳烤得口干舌燥的大地渴望着她的滋润。田原上的庄稼禾苗,山坡上的树木果林,像一群嗷嗷待哺的孩子,急盼着她的乳汁,年复一年地,她用自己充溢的乳汁喂饱了结实的高粱,喂鼓了肥胖的豆荚,喂足了圆滚滚的西瓜,喂熟了沉甸甸的稻穗。有了她,才有果实,才有收获,才有万种生物的生生不息。夏日的雨,能干的大嫂,慷慨的母亲。
秋日的雨,是阅尽沧桑的老妇人。她见过许多,经历了许多,也做了许多。她曾经年 轻过,辉煌过。如今,桃花梨花谢了,高粱玉米收割了,她该做的都已做过,便显得几分落寞。更有那喜欢悲秋的写出“冷雨敲窗”的诗句,发出“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抱怨。可她是宽容的,豁达的,她知道,人们不会忘记她的过去,不会忘记她做的一切。她并不落寞,她正在描绘“红于二月花”的霜叶,绘制出层林尽染、色彩绚丽的秋之图。更何况,不久之后,又是三月春雨,少女般姗姗而来。
①本文写雨却意不在雨,作者用拟人的手法赋予雨以灵性,抒写了对无私奉献者的由衷赞美之情,意境美,语言美,诗情画意,情浓意远。请体味本文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②本文词语锤炼颇见功力,请注意体会文中加“△”号的词语的作用。
③恰当地引用诗词名句,美化了意境,也美化了语言,请注意体会文中加横线的诗句的作用。
④本文在修辞手法和句式选择上都别具匠心,请注意学习画波浪线的句子的表达技巧。
⑤学习借鉴本文的语言技巧,以《风》为题写一篇抒情散文。
古文仿写
根据二十多年的实践经验,适量地进行古文仿写训练,对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有奇妙的功效。
黄鹤楼赋
南维高拱,极目楚天,北斗平临,尽收云梦,擒蛇望龟,金鹤驻足。北镇大江之惊涛,南安荆楚之黎庶,西接天府之膏腴,东连吴越之沃土。九省通衢,聚四方之英杰;唯楚有才,变历史之风云。雄胜岳阳楼,壮盖滕王阁,名冠群楼,享誉四海。 重阳前后,岁在庚辰。阁楼高可摘星辰,四座雄而震龙伯。登崇阿于林阴,赋诗词于名楼。念太白之别情,感崔颢之乡愁;大浪千叠,疑周郎之雄兵;彤霞万里,惊赤壁之烈焰;苍松古槐,仰武穆之忠魂;香檀紫竹,慕屈子之高风。黄瓦红柱,鱼龙凌空。虹桥与仙楼齐名,涛声与金石共歌。高山流水,天下知音;千湖环绕,渔歌互答。微风不寒,拂面若杨柳之息;楚乐飘升,嘤嘤唤黄鹤归来。
大江东去,烟波浩淼;朝暮之间,变幻万端。朝雾起而失晴川之树,暮霭笼而隐龟山之塔。白云红日,引百鸟来朝;朝晖落霞,逗江豚出水。楚天神韵,江城风采,虽东坡豪词,青莲佳句不能状其形貌,子安之赋,范公之文不能名其佳处也。
古往今来,看英雄辈出;少年得志,知时运自创。朝读诗书,暮修人伦,展翅而上九万里,焉用好风频借力?我辈生遇其时,岂甘蓬蒿!少当益壮,当吞云吐雾于九天;志存高远,应击浪遏舟于中流。兴万里之江山,旺千年之社稷。
璐,年方及笄,慕织锦之慧,叹咏絮之才,锥锋不利,敬毛遂之脱颖,班门弄斧,鄙义府之忧叹。有才必施,有策必献,不待杨意,不等三顾,怀鸿鹄之志,借六月之息,上九万里何难!我辈豪情,各领风骚。
第3篇:词语运用
期中知识点复习【课前检测】
1、选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3分)A、震悚(sǒnɡ)荒谬(miù)溃退(kuì)锐不可当(dànɡ)B、要塞(shāi)尴尬(ɡān)惊骇(hài)歼灭(jiān)C、颠沛(pâi)幽咽(yàn)诘问(jí)差使(chāi)D、阡陌(qiān)举箸(zhù)寒噤(jìn)仄歪(zâ)
2、请用横线画出下面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将改正的字规范地写在田字格中。(4分)名副其实 铸剑为犁 长途拔涉 谈笑风声 响彻云宵 触目伤怀 郑重其事 眼花潦乱
3、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3分)A、典质(抵押)举箸(筷子)宜乎众矣(应当)B、清涟(清水)惧惮(害怕)便扶向路(沿,顺着)C、鸿儒(大)干戚(盾牌)无人问津(唾液)
D、绥靖(安抚,平定)叹惋(感叹)触目伤怀(心)
4、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运用正确的是()(3分)A、马群里的一匹枣红马冲过来了,震悚了前面的一辆皇冠车。B、张经理为了改进企业管理,异想天开地制定了许多规章制度。C、他的“人物分析”被老师批了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