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
第1篇:《虞美人》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
投影呈现:故都金陵的画面
一、引
师:同学们想不想听故事。
生:(小声)想。
师:这“想”的声音不够“响”嘛!
生(大声):想!
师:好,那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历史故事。不过,需要提醒的是,这不是一个欢乐的故事,而是一个悲伤凄婉的故事。我要求大家在听读的过程中,能把听到的内容在脑海里转换为形象的画面。我也相信大家都是出色的摄影师,一定能完成这个任务。下面,让我们开始--
(课件背景音乐。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师(深情地):一个细雨蒙蒙阴云低垂的早晨,一座金碧辉煌而又气氛肃杀的宫殿,一个泪眼朦胧面容苍白的君主。佛,他拜过了;契丹,他也求过了,眼见着亡国被俘的命运是逃不掉了。在这花园般美丽的古都金陵即将沉陷于敌国铁蹄之下的时候,这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风流天子,缓缓地站起身来,脱去穿在身上15年之久的那件金光闪闪的龙袍,肉袒负荆,出城跪降。随后,在宋兵的辱骂声中,一路呜咽,北上东京。紧接着就是被囚禁,只能日夕以泪洗面。虽被封为“违命侯”,但最后的命运还是在他过完41岁生日的那天晚上,面对一弯残月,他慢慢转过身去,远眺南方他那无法看到的“三千里地山河”。失落的、冰凉的眼泪打在他的手臂上,他再也无法整理这多年积累的愁绪,吟唱了一曲最为绝望的诗歌,喝完宋太宗赐来的毒酒,倒地而亡。
请问,他是谁?
生:李煜。
师:对,他就是南唐后主李煜,一位失败的政治家。
(投影呈现李煜头像及相关档案)
姓名:李煜
别名:重光
生辰:937年七月初七
祭日:978年七月初七
籍贯:徐州
国家:南唐
职业:国主词人
信仰:佛教
师:但在死神来临之前,他却用一个艺术家的天才敏感,领受到非人的囚徒生涯,以一个昔日君主的眼光看取亡国灭种的不幸命运。在死亡的召唤声中,他没有闭上眼睛,而是蘸着血,和着泪写下了一曲曲凄凉如挽歌般的诗作,创造了审美世界的最后辉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南唐末代帝王的内心世界--
(投影呈现:江水图。《虞美人》全词内容。)
二、读
师:学习课文先从诵读开始。先请两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词,其他同学在听读过程中,要注意比较,然后评析谁朗读得更好。
一男生、一女生诵读。
师:他们读得怎么样?
生:赵楠读得声音洪亮,韵律清楚,好象感情太高亢了,这不大应该。陈露的感情处理好一些。
师:应该什么样的感情?
生:低沉、凄凉,在声调上有曲折。
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评价吗?
生:我觉得他们读得都不好,重音上只处理好了最后一句,前面的读得不怎么样?
师:依你说,应该怎么处理?
生:我觉得这几词要读好:何时、多少、又、不堪、应、只是、几多。这些词特别能表现诗人的内心痛苦的世界。
师:你再来试试读读。
生:(读)
师:大家说刘欣读得怎么样?
生(齐):好。
师:刚才刘欣在读的时候,一张一弛,一顿一挫,好象把我也带入到那个忧伤的世界了,这才是入情入境、高质量的诵读。还有没有同学向他挑战?
生:我想试一下。
师:来,先为勇敢的挑战者鼓掌!
生:(读)
(学生再次鼓掌)
师:怎么样?
生(乱):比刘欣更好!棒!
师:汪晓雨不愧是年级诗歌朗诵大赛的冠军,不过老师我今天也向向他挑战一回!
生(齐):好!(鼓掌)
师:我可是有备而来的,备好了音乐,我读完后大家再实事求是地评价,不要因为我是老师就给我面子,也不要因为我是老师就不给我面子。
生:(笑)。
师:(配乐朗诵)
生:(掌声)
师(见一学生举手):你说--
生:老师读得很投入,不过普通话还不是很标准。
师:恩?
生:“玉砌”的“砌”老师读成了“切”。
师:谢谢纠正。大家认为我比汪晓雨读得好的,举手!
(只有6个人举手,全班42人)
师:看来我是没希望超过她了,大家可要好好练练,争取超过她,有没有信心?
生(乱):好!没问题!
师:来,咱们一起背一遍,背诵的时候争取眼前能浮现出词中的景象。春花34--
生:(齐背)
三、议
师:要朗读得好,必定要把握全词的情感核心。请问,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全文的感情?
生(齐)愁
投影呈现:放大“愁”字,字色由黄变黑
师:大家说说李煜的愁有哪些。
投影呈现问题:李煜的愁
生:国家灭亡
师在黑板上书写“国家灭亡”。
生:还有离开君主宝座的失落。
师在黑板上书写“离开君主宝座的失落”。
生:没有了妻妾的幸福。
师:恩?
(众生笑)
生:至少没有了家庭啊,家已经支离破碎了。
师:这才象话。(在黑板上书写“家庭支离破碎”)
生:对往事的怀念,或者说是那个岁月流逝,自己的命运越来越差。
师在黑板上书写“感时伤怀”
师:差不多了,我自己思考的答案,跟这几位同学说的差不多,看看--
投影呈现:
往事之叹
亡国之恨
“愁”
离家之痛
思家之苦
师:这层层叠叠的铺天盖地的“愁”接踵而至,真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好。这“剪不断,理还乱”无限忧愁,虽然真实存在,但毕竟过于抽象。我们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么,问问大家,作者是怎么样来写“愁情”的?
投影呈现:作者是怎么样来写“愁情”的?
生:选取典型的景物,如春花秋月表达忧愁。有意境。
师: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能直接表现愁情吗?
生:我猜是对比吧。
师:好。
生:结尾的名句用了比喻,把抽象的感情写得很形象。
师:好。
生:虚实结合。对往事的回忆,引起现在的愁苦,前虚后实。
师:很好。
师:我看除了对比、比喻、虚实的运用外,作者的发问也很有特色。先问天:“春花秋月何时了?”再问人:“往事知多少?”最后问自己:“问君能有几多愁?”可以说是,问天天不应,问人人不知,问己泪满面。层层叠加,曲折回旋。最后以“一江春水”作结,这哪是一江春水啊?简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使抒情达到了极至。
投影呈现:
①意境的创设上: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实写:物是(自然永恒)
虚写:人非(人生无常)
②比喻
③对比。
④发问
师:我还想问问:你们是如何看待李煜的“愁”的?
投影呈现:如何正确评价李煜的“愁”?
生:这是封建帝王的愁,不值得同情。谁叫他声色犬马,不务正业呢?
生:我觉得这愁愁得美。
师:为什么觉得美?
生:因为它很有人情味,人性化。
师:说得好。
生:我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吧。
师:我说说我的看法:我无暇去责备他纵情声色以至丧失了南唐美丽的山河,我所感受的是他卸去帝王外衣后的平民式的抒情。“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种花帝王之愁为凡人之愁的做法,已经总艺术从审美的角度深深感染着古往今来的李煜的读者。再由审美的通道回过来看,我们又能看到李煜独有的天堂炼狱般的大绝望,苦难风流的大哀伤,那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如果说,我们要同情李煜的话,那只能是审美上的同情,而不是道德上的怜悯。
师:带着这种认识,我们一起来看李煜的另一词作《浪淘沙》。
师:将课本翻到68页,自读,并思考它与《虞美人》的相通之处。
投影呈现:《浪淘沙》词作内容。
生:都写的是离国离家之愁。但是没有仇恨,是纯净的愁情。
生:我喜欢“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很动情,我读到这里哽咽的。
师:说说看。
生:这算是虚写吧,梦里寻找到极乐世界,加重了现实的悲凉。越是在梦里沉醉,越能看出现实处境的凄凉。
生:我喜欢“别时容易见时难”。一般说,相见很容易,作者却反过来说,与作者的经历有关。一旦告别了国与家,就彻底孤独了。
生:我注意到作者又写到春天了。作者写春天是在怀念,也是反衬,是在与春天告别。
四、结
师:说得都不错。
投影呈现:尼采与缪塞的话。
师:尼采说:“在所有文学作品中,我尤其喜欢那些用血写出来的文字。”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的确,平庸的心灵只能有平庸的痛苦,平庸的痛苦只能产生平庸的艺术,而那些伟大的艺术只会在绝望的心灵里诞生。
我们可能不会绝望,我们可能不会写出惊人的篇章,但是,热爱生活比一切都显得重要。让我们热爱诗歌热爱生活吧!
下课。
下面是各位资友的探讨
边城:学生的探讨很精彩。不过是东方三年前的,如果现在来上,东方必会有些改变。
我觉得,学生能在老师的提示下,自己分析到这种程度已经很不错了。
只是,问题还是老师提出来的,能不能在讲完本课后,教会学生怎么去鉴赏诗歌呢?作为诗歌鉴赏的示范课我觉得可以这样上,以后学生可以根据老师的示范自行去鉴赏。
如果是我的学生,只怕很难体会到乐景与哀愁对比的妙境。
草:课堂结构流利清晰,语言幽默诙谐。
学生讨论热烈,并且从中得到美感。
不知讲这课时有必要用《虞美人》这首歌,没听过这首歌的音乐,只是听别人唱过,当时很受震撼。
春姑娘:“在他过完41岁生日的那天晚上,面对一弯残月,他慢慢转过身去,远眺南方他那无法看到的“三千里地山河”。失落的、冰凉的眼泪打在他的手臂上,他再也无法整理这多年积累的愁绪,吟唱了一曲最为绝望的诗歌,喝完宋太宗赐来的毒酒,倒地而亡”
--提问:李后主是在同一个夜晚,吟下这首词并喝下毒酒的?
东方雪:这是我在网上资料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实的。
但是为了诗意,我就这么处理了。
xiaoyanzi:认真研读东方老师的课这是第二节。
第一次是将东方老师的诗歌教学转到我们校园网,与我的同仁们一起探讨。
这是第二次,
不知道是哪位专家说过:“文(文言文)怕架空,诗怕分解”。小燕子也一直以为如果将诗歌分解了,那是非常残酷的一件事,正如一颗心脏,倘若我们将它肢解为几块,那是多么血腥的一件事情!
诗歌是讲究整体艺术,讲究感悟的一种问文体。有人说诗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作为老师的我们就必须言传,但是言传就会破坏诗歌的整体性。
因此,小燕子以为我们的诗歌教学应该教会学生的是意会的方法。
在这点上东方老师给我们指出了一条路--让学生读,并比较读的效果,让学生在朗读中品位感情,把握基调。其实我以为一旦学生很好地把握的感情,那么他就基本上“悟”到了诗歌的内涵,如果在这个时候再做肢解的分析,就会破坏诗歌的效果。
另外,我觉得倘若东方老师再多选一些音乐,让学生朗读的时候,自己选择认为合适的配乐,会更有利于学生的掌握。
第2篇:海燕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
海燕课堂实录
2005-4-7
主讲陈柯
地点:盐外初二八班
俄国有个著名的作家叫高尔基,大家知道吧
生知道师:高尔基的含义是什么:痛苦,谁对他有了解?
生春天的旋律母亲
师《母亲》是一篇什么小说?
生长篇小说
生还有《童年》《我的大学》《在人间》师嗯,对,这是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
生还有《小市民》师这是一个小剧本
大家读过高尔基的作品吗?
师简介高耳基的自传体三部曲母亲小市民
师:既然海燕能引起轰动,说明它有长久的艺术魅力
下面听老师读,一是要弄清楚字词,二是要有自己的感受。
播放录音于漪
还有不认识的读音吗?生没有了
生好,下面打开《尖子生》,将上面的字词练习完成。
出示小黑板,一男一女上讲台填写。
生苍莽的苍蜿蜒的蜒作错
订正后齐读两遍。
师通过那位老师深情的朗诵,你有什么感受
生,海燕的谨慎是伟大的,我们要学习他的感受
还有
师,我读出海燕喜欢自由,喜欢海燕无拘无束
生乐观的精神
生锐不可当威猛的形象
生勇敢的精神生海燕对暴风雨的一种渴望
生对生活极限的挑战
生以预言家的姿态
好,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读,找找这些感觉
生齐读
师叫暂停
你们这样平着读这样对吗?第三段
第四段,杨静同学来读
师既然师恐惧了,那你该怎么读?要读出恐惧的语气
师王维同学读第六段
吓坏了该怎么读?
一女生读
师好吗
生好,有停顿有重音师我们来齐读后面的一个段落
师波浪冲向高空,没有读出气势来。
师第八自然段,来
师点评
师九十自然段
师突出怎样的一种感觉?激情自豪嘲笑这种感情没有读出来
生再试读
师下面让我们再激情些高昂些,生齐读下面的段落。
不太到位,象情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要放慢点,把它熄灭,要从高到低,还有要读出蜿蜒的感觉,读慢点,
这是13段,用了什么句?
生感叹句
师所以要读得强烈些。
指导阅读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把
师课文标题是海燕,在文中找到写海燕的句子
生颜色
生海燕在叫着,建议办穿过乌云
生这是勇敢的海燕
生这个敏感的精灵读出海燕的自信心
生14段
生第二自然段,它叫喊着,通过什么来写?动作和声音
生它在号叫它在大笑
师用了什么修辞
生拟人
说明什么
生乐观向上
生在泛着波浪的
师读出什么
生勇敢
师好,下面如果我们以的海燕来填空,你会填什么
生勇敢高傲自由自在激昂敏感恶狠狠自信乐观
师用了这么多词,可见海燕的魅力所在。那么课文围绕海燕写了哪三个场景?
生1。暴风雨将临
生逼近
生来临
师想想,我们来落实一下具体的自然段。
师通过三个场景的刻画,来刻画海燕,还要
将临
狂风卷集着乌云
海燕高傲的飞翔
第二课时
今天学了哪一课
生海燕
谁写的
高尔基
师好回到黑板上来
逼近
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
海燕在英勇的抗争
来临
乌云变成火蛇
海燕作为预言家在叫喊
师除了写海燕外,还写了哪些海鸟?
生海鸥海鸭企鹅
师怎么写的?某某同学来读读
生蠢笨的企鹅把肥胖的身躯躲藏在悬崖底下
生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
师呻吟该怎么读?两个呻吟,第二个应该读得再慢一点
再试一试生读
师海鸭,谁再来
生轰隆隆的雷声就把他们吓坏了
师海鸭是怎样的
生胆怯
师那你再读出胆怯的味道
生读不来
师请个同学帮你读吧
生读
师读得很不错,海鸭还非常小啊,呵呵
师好,这三种海鸟面对暴风雨非常害怕,作用是什么?
生对比
师为了突出什么
生突出海燕
师从哪几个方面?
生声音形象颜色三个方面
师突出海燕的什么
生海燕的高傲的形象
师这篇文章发表后,有人说阅读它的文章是不分时间地点,不分国界的,那么,这篇课文仅仅是写了几种海鸟吗?
师简单介绍海燕的写作背景。俄国当时的政治形式。
鼓舞人心的力量,时代的号角
代表着什么,象征着什么
师简介象征托义于物我来提示一下,以前我们在哪篇文章接触过
生行道树
师还有一篇课文,上的公开课,也是用了象征手法
生纸船
师对,象征了对祖国对母亲的思念
师那么今天我们这课,海燕象征了什么
生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
师大家讨论一下,另外几种海鸟象征了什么?
生象征了不革命者和假革命者。
师还有其他景物描写吗
生雷声乌云狂风大海暴风雨还有闪电
师能从文中找出对应的句子?
生读关于雷声的句子,雷声轰响狂风争鸣狂风恶狠狠的
师写出了乌云象征着什么?
生黑暗势力
师对反革命势力
师恶狠狠的紧紧的写出了什么
生黑暗势力的猖狂
师还有吗
生再读大海一段
师大海象征什么?
不知道,我们把这个问题留一会。
生乌云直压下来,波浪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师,乌云直压下来,说明了什么?
生,写出了环境的气氛
生大海把乌云的箭光熄灭
师现在大家应该明白大海象征什么了吧,再联系前面想想
生人民的力量
师对啊,看第一段,在苍茫的大海上,苍莽的大海,人民的力量是巨大的
师暴风雨哪里提到了
生13段
师单纯的指暴风雨水吗
生和黑暗势力作斗争的人民
师作者想呼唤的是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
师那么这篇课文的基调是什么
生激昂磅礴
师好,下面我们再选读几个自然段,大家来选选
生1、3、7、12-15
生齐读。
师点拨,鼓励为主。
完毕,大家再找找除了象征外,还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
生对比拟人排比反复
师具体找出来,读读。
生还有借代?
师想想是借代吗?
生哦,是象征
师想想还有什么表现手法?
生烘托
师对,烘托,文中写海燕的高傲
师我们应该从海燕中学到什么
生要用信念去号召群众
生要有勇敢的精神
生要有乐观的精神
师那么这篇课文的主旨我们现在可以明确了吧
作者通过海燕这一形象,欢呼革命风暴的到来。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颂歌。
师那么在列宁毛泽东在发表演讲的时候,经常用到海燕中的一个句子,大家猜猜是什么?
生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师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生乐观勇敢
师表达了海燕的欢快之情,作为预言家的豪迈情怀。既是期盼革命风暴,又是对人民战斗的召唤。
师我们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生读
师没读出感情来,应该感情激烈点,再来
师学习了海燕后,在我们的生活中,有阳光鲜花,也有阳光阴霾,我们该怎样面对
生我们应该乐观,快乐是一天,不快乐也是一天,正确对待生活中的鲜花和阴霾。
师我们再来读第一个场景。
好,我们就读到这里,我把海燕的课堂练习发给大家,今天的作业。
第3篇:《劝学》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
《劝学》课堂实录
执教者:姜广平
执教班级:宁波神舟学校中学部高一(5)
[说明]:我的好友魏智渊先生几度催我写一篇课堂实录,我都没有时间。现在绿色课堂开通了,我想,得写上一篇了。
这次开课我是没有准备的,前一天晚上休息前接到学部电话说明天是家长开放日,要向家长开放一节课,请姜老师准备上一节课。
只有在上课时,我的心才是宁静而舒展的。只要到了讲台前,我的心便全在文本、学生那里了。当然,这一次开课还有另一种听课对象:家长。这样,三方与文本形成互动就有了难度。
(文中另起一行的括号里的文字是我的自评,或者说是夫子自道地介绍自己的上课特点。)
师:上课!
生(1):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齐)姜老师好!
(我所执教的高一[5]班只是在上语文课时才将老师的姓齐声喊出来,其他学科没有这样做。我这样做的理由是,对教学过程而言,从来都是具体的老师在与一群有血有肉的具体的孩子进行生命的互动。所以,我安排学生每节课的师生互答礼仪要指向于具体的人。我还想说明一句的是,我的这种做法是我在张家港高级中学教教书时受语文特级教师高万
第4篇:《社戏》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
《社戏》课堂实录
靳志勇
教学设计:
《社戏》计划用三课时讲完
第一课时,提出预习要求,首先要求弄清楚字音,读熟文章,了解文章的故事情节。其次在此基础上调查学生是否喜欢这篇文章,说出自己的理由。再次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每读一自然段,就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谈一谈自己是否有和鲁迅先生一样的童年生活体验,并在笔记本上做记录,下节课交流。
第二课时,首先交流阅读心得,然后分析“偷豆”情节,了解人物性格,体会“童趣”。再次,在体会“童趣”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对文章主题进行深刻的认识。初步体会文章优美的景色,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第三课时,引导学生用声音读出江南水乡的意蕴,通过品读语言,让学生体会江南水乡优美的景色,了解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并尝试着进行写作练习。
第二课时:
师: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鲁迅《社戏》的故事情节,对文章的情节已经比较熟悉了。我们在上一节课临结束的时候留下了一个作业,请看大屏幕。(大屏幕展示问题:结合文章,谈一谈自己是否有和鲁迅一样的童年生活体验,并在笔记本上做记录)现在,就请大家来共同交流。
生1:
第5篇:《扬州慢》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04-12-1
内容:扬州慢
教者:洗尽铅华
地点:高二.七班
教学实录:
(上课,师生问好。)
师:上节课,我们共同走进南唐后主李煜的内心世界,体味了他深重悠长难以排遣的愁绪,那故国之思,亡国之恨,恰似--
生:一江春水向东流。
师:千百年来,这种亡国破家的悲愁连绵不绝,至尽仍激起人们的共鸣。比如: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大家还记得哪些句子呢?
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生: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生: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师:很好。800多年前,一位21岁的词人,目睹了破碎的河山,难抑心中的悲凉,自度声律,独创词牌,追古抚今,聊以为叹。他就是南宋的姜夔。[板书课题和作者]
师: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生卒年不详。他是南宋中期向后期过渡时期的代表词人,其词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词风清空峭拔,格调甚高,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
第6篇:《闺塾》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
《闺塾》课堂实录
云南省曲靖一中任玲
时间:2005年5月9日
学生:云南省曲靖一中高二文科尖子班
第一课时:
1、明清传奇简说,汤显祖的作品,《牡丹亭》全剧剧情介绍。
2、初读节选一出戏《闺塾》,扫除字面障碍。
3、分清剧中各角色的宾白曲词。
第二课时:《闺塾》课文品读
师:《闺塾》一出戏还有另外一个名称,叫“闹学”,或者“春香闹学”。很显然,这出戏的主要内容就是春香闹学,那么,请同学们快读课文,找出春香闹学的地方,看看她闹了几次,怎么个闹法。(看书三分钟)
师:好,大家顺着找找,看春香从哪里开始闹。一闹是?
生:第一闹在上课之前。
师:把句子念一念。
生:“凡为女子,鸡初鸣,咸盥、漱、栉、笄,问安于父母。日出之后,各供其事。如今女学生以读书为事,须要早起。”春香回答:“今夜不睡,三更时分,请先生上书。”
师:你看春香多乖啊,老师一责怪,她就答应了,表态“三更时分,请先生上书”,怎么会是闹呢?(生笑)
生:一般来说不太可能三更起来读书。
师:不是不太可能,是绝对不可能,半夜三更,人们都在睡觉呢。那她说这话是什么意思?
第7篇:《促织》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一、先检查预习,看学生是否按要求熟读课文。
二、介绍背景
师问:促织是什么?你们小时候见过吗?
生1:见过,一种昆虫,也叫蟋蟀。
师问:《聊斋志异》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生3:借花妖鬼怪来写社会的书。
生4:虽说比较荒诞,但也有比较现实的地方。它揭露统治者劳民伤财,是对现实的批判,反映作者的悲愤无奈之情。
师:“志异”是什么意思?
生答:记录怪异之事
师补充:“志异”也是一种揭露现实的手法。“聊斋”是书房名,古人常有此雅兴,以书斋为文集名。
师:相对本单元其他几篇课文节选自长篇小说,《聊斋志异》是一部短篇小说集。
教师再简介蒲松龄屡试不第、供茶水听故事的经历。现在,我们的学习非常紧张,读长篇可能没时间,读《聊斋》中的短篇故事还是非常合适的。
鬼怪在《聊斋》中是美丽的、有情的。(也许是由于上了体育课,学生有些不在状态,课堂气氛稍显沉闷。于是,教师以亲切平和的语调娓娓道来。)
三、阅读课文,理清情节
教师布置学生默读课文,5分种后,师问:你们看过完了吗?我来检查一下字词,请翻译几下几个句子:
1、令以责之里正。市中游侠儿得佳
第8篇:《人生的境界》课堂实录(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
《人生的境界》课堂实录(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精选16篇)由网友 “Z菇凉” 投稿提供,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过的《人生的境界》课堂实录(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人生的境界》课堂实录(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
《人生的境界》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
《人生的境界》课堂实录
河南省南阳市二中 郭成杰 473055
师:今天我们学习冯友兰的《人生的境界》。谁知道冯友兰是什么人?
生无言。
师:冯友兰是当代数一数二的哲学大家。是我们南阳人,他出生在南阳市唐河县祁仪乡,他和他弟弟妹妹,都在自己的专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被称为“冯氏三兄妹”。这么亲近的名人,我们为什么不知道?这是有原因的。因为我们对哲学非常陌生,我们所接触的哲学只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它是我们的官方哲学。相比之下,冯友兰只是民间哲学。现在改革开放程度深入到哲学了,我们才能够接触到像冯友兰这样的哲学家。
师:闲言少叙,书归正传。考虑第一个问题:冯友兰认为哲学的任务是什么?
生: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师:第二个问题:冯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