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散文内外

2022-11-30 08:33:08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瞿秋白散文内外(精选6篇)

瞿秋白散文内外(精选6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写过散文吗?散文是抒发作文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什么样的散文才是真正的好散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瞿秋白散文内外,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瞿秋白散文内外 篇1

古人说内外有别,道理各各不同。丈夫叫“外子”,妻叫“贱内”。伤兵在医院之内,而慰劳品在医院之外,非经查明,不准接收。对外要安,对内就要攘,或者嚷。

何香凝先生叹气:“当年唯恐其不起者,今日唯恐其不死。”然而死的道理也是内外不同的。

庄子曰,“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次之者,两害取其轻也。所以,外面的身体要它死,而内心要它活;或者正因为那心活,所以把身体治死。此之谓治心。

治心的道理很玄妙:心固然要活,但不可过于活。

心死了,就明明白白地不抵抗,结果,反而弄得大家不镇静。心过于活了,就胡思乱想,当真要闹抵抗:这种人,“绝对不能言抗日”。

为要镇静大家,心死的应该出洋,留学是到外国去治心的方法。

而心过于活的,是有罪,应该严厉处置,这才是在国内治心的方法。

何香凝先生以为“谁为罪犯是很成问题的”,——这就因为她不懂得内外有别的道理。

瞿秋白散文内外 篇2

我在春天的原野守候一些花开的名词,就像等待一场鲜艳明亮的盛装爱情。让那些沉淀在季节深处的声音,衔来表情生动的隐喻。我用卑微的忠诚,邮寄我所有打包的记忆。而大地倡导一种精神的平衡术,它穿过平仄的日子,支撑所有抒情色彩浓烈的歌唱——用饱满激动的韵脚。

我同时在阅读着我自己,阅读着我身体里汹涌的词汇、修辞、章法和重叠交叉的内心对话。我这书写的多情者,企图凭借我的嗅觉捕捉隐蔽的气息,从意象堆积的生活里剥离出疼痛的主题与意义。因为我依然笃信着金石文字的力量与肉质,不可篡改和复制的属性,决定着它们拥有庞大纵横的根系和健康结实的纤维。

现世的枝节、散乱的页码和流佚的俗谚是所有阅读的开端。书写的过程是一个反刍的流程,于是纠结缠绕的线装记忆有了书写者的温度与脾性。在行进的意识中沉睡的粮食唤醒了生产的号角,我用手中的味觉靠近炊烟、稻田或者被巷陌捆绑的村庄,打开它们搁置已久的味蕾,使那些日子的表层陈述被我像手套一样摘除,它最终诞生内核的个人符号和充分的表现诚意。

我以信徒的身份膜拜着这样的图腾——具备免疫力和精神张力的宗教文字,它提供了现世重量的另一个极点,引导我泅渡出泥泞的行走生活,抵达信仰和歌唱的高度。它隐性的光辉镀亮了我黯淡的眼神和暗哑的音高,在这渺茫而滞重的大地。

从某种意义而言,现世与书写昭示了两种磁极的奇怪融合,越是俗世的无力感疼痛感索然无味苍白单薄乏善可陈感,越能收获书写的力量感安全感意绪纷繁色彩拥挤言之无尽感,越能具备铿锵响亮平静克制的叙述口吻和表现语调。反之亦然。

不仅如此,艺术的书写还使简单的世界变得不简单,使不简单的世界变得复杂。多元跨跃的比喻和通感使文字先于科学家懂得了气味的色彩,色彩的重量,重量的气味。它使一切现存的科学条框最先失效和褪色,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在这里才能联上关系,结成血缘,譬如它让女人成为了花或者花成了女人,诸如此类等。

主题的奔赴,易于造成一种偏隘,变成个人的话语消费或者情感展览,很难剔除滞留其上的体味与履痕,无主题的兑现,又易于变成贫血文人思想干涸后的障目法,成为它们句子操练意象横陈的试验场,尴尬狼狈的意义操纵处境,一次次让书写者感到力不从心,难以适从,让简单的纸上写意伴随着一次次深刻的内心修行。

我竭力让自己疲惫的笔墨挣脱这样的思维盲区,驶进洞开的视界,拥抱美好的物象或者依附裸露的真实,清洗自己沆瀣的语言,做一些纯粹的展示,包括生存,包括寂寞的爱。

也许,我永远也逃脱不了这样的一种双重失败,无论之于文本之内或者之外,但是我却因此而触到了生存的重量,并因此,一切变得饶有意味,是这样。

瞿秋白散文内外 篇3

周末要去北京开会,临走才翻翻开会地址——北京顺义区,我百度一下,突然明白了有的同事不愿意去的原因。晚上想去天安门看看,单程将近两个小时的地铁让人望而却步。在高铁上,我翻看《城南旧事》,无意间发现一个细节,宋妈原来是顺义县人。照顾英子一家人的这位爽直佣人就来自这片土地啊。

到顺义已经是晚上八点,北京城里肯定是灯火辉煌,在这里灯光明显黯淡了。或鹤立鸡群,或低矮成片的新旧住宅小区掩着星星点点的光芒,马路上来往的公交车里坐着稀稀拉拉的乘客,小汽车有条不紊等着红绿灯驶过马路。正如夜游合肥淮河路步行街与安享长丰水家湖静谧的落差之感,我竟觉得如此亲切。早晨街道热闹起来,马路上早高峰期堵车,公交车班车次数很多,有去市中心的,也有下达各个村镇的,车车坐满,更不用说地铁里庞大的人流量了。晚上,七点之后,车流量明显减少,倒是地铁口很热闹,流动小吃摊很多,摊前聚拢着从市区下班饥肠辘辘的人们。有的商场已经关门,门口旁边的小吃店倒开着门。虽然,没有去北京最繁华的地带看看。但是,我发现了更真实、更平和的北京。

2011年五一小长假,我一人去北京游玩,就住在北土城地铁站附近的一家宾馆,交通很方便。当时地铁票无论远近都是两元,我坐着地铁去看鸟巢、水立方。走马观花之后,又跑去看故宫,当时在长安街一个地铁口出来,一下子被人流震撼住了,连外国友人也瞠目结舌,站在楼梯口上拍照片。黑压压的人流涌向了天安门广场、故宫博物院,我被人流淹没了。排票进宫队伍太长,打消了我看看金銮殿的念头。天安门广场人头攒动等着降国旗,磨掉了我漫步天安门的热情。接下来的两天里,因为人多,我蜻蜓点水过了些景点。就算住在市中心,我居然走不进去北京。时隔两年的暑假,我被派到北京师范大学学习一周,因为公费出差,所以没好意思四处走动,只是在一天傍晚去了圆明园公园,看了满池的荷花,远远地望了圆明园遗址。经过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我也没想着进去看看。因为,我只是北京的过客。

顺义,没有什么古城墙,也没什么胡同庙宇,好像普通的小城市,凌乱地接地气。但她也代表着北京,简朴大方。其实在京郊出差挺好,不乱跑,还省钱。回合肥了,清晨的顺义街道上人流不多,但是地铁里已经有好多人等着第一班车进城上班,顺义顺利的一天开始了。

瞿秋白散文内外 篇4

我喜欢下象棋,但下得不好。我下象棋,纯粹是为了找人玩。我们小区有棵大槐树,树荫下,一个水泥桌子,四个水泥墩,常围着一堆人下棋。棋迷们极投入,有时凝神沉思,有时争得面红耳赤。连连取胜者,走路时胸脯都是挺的,迎接他的都是钦佩的目光。

我喜欢下棋,但机会不多。高手,不愿意和我过招,嫌丢身份;差的,不想当众丢丑;和我旗鼓相当的,得找机会,高手们对决时,还得让给人家先下。最烦人的是:忍不住参谋两步时,有人跟你呛茬抬杠。挺憋气,众目睽睽之下也挺尴尬。

不吃馒头也争口气!我回去就买了棋谱,潜心研究。演习棋谱是一件很枯燥的事儿。不但要反复演习、琢磨,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破解,组合;组合,破解;演习,反反复复……每个棋式,都得这样熟烂于心。这就是俗话讲的心中有谱。

我一头扎进书里,几个月转眼过去了,几本棋谱,囫囵吞枣地演习了一遍,心中也有了不少“谱”。

心中有了谱,再看那纷乱复杂的棋局,就气定神闲。是攻是守,是进是退,心中有数,动起子来,一板一眼。故意亮出破绽,诱敌深入;看似漫不经心,却暗度陈仓;瞧着正面布兵,实则奇兵突袭;运筹帷幄,攻城略地……那些昔日的高手,都被我杀得丢盔卸甲,落荒而逃。以前喜欢和我呛茬的人,现在更是箭穿鱼嘴,沉默不语。大槐树下,唯我独尊,独步天下,可谓一日看遍长安花。

我原想这回可以挺挺胸脯,会收获赞许的目光和啧啧赞扬声,玩得更好了。谁想他们说:“你下得好换个地方呗,在这还有啥意思!”

瞿秋白散文内外 篇5

好像有十多年光景了,每逢天津有较为重要的演出,剧场的嘉宾席中,往往会看到一位衣着洒脱而又颇显时尚的老先生,举着相机向台上拍照——后来竖起了支架,再后来镜头又更新为长筒的“大炮”。由于嘉宾席就座的大多是领导,而领导鲜有如此执著地每逢看戏必照,甚至比专职摄影记者还要投入,就很引人注目。久而久之,竟也成了剧场的一道风景。

这位老先生就是原天津市文化局副局长高长德。

作为文化系统的领导,起先,人们对于老高的看戏拍照是有些新鲜感的,同事、熟人则认为属于一时兴之所至;后来看到他持之以恒地每看必照,一次又一次神情专注地把镜头对准舞台,才发现他是认真了,是当作一项艺术爱好以至专业了。老高原本是有专业的,天津人艺资深的话剧演员,青年时代很参演过一些名剧。这一点,在他做管理工作以后渐渐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没有忘——或者说没有也不可能淡忘,在舞台上走过的人,是一辈子也抹不掉内心深处的舞台情结的。那情结经年累月地始终伴随着他,直至寻到一条新的回归途径,那就是通过拍照,把他和舞台重新紧密地维系起来。与过去不同的是,如今他是在台下,而把未尽的挚爱和激情通过镜头聚焦到了台上。

老高的舞台摄影,当然不仅是对自己早年艺术生涯的怀旧。人在台下,视野更为开阔了,突出而鲜活的证明是他拍摄了大量的戏曲特别是京剧舞台影像。这和他退休后,参与中国京剧音配像工程的组织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与京剧表演艺术家的接触更多了,对京剧艺术的了解加深了。配像过程中强烈的现场感受,生、旦、净、丑轮番变幻的美妙瞬间,激发了他要把它们长久“定格”的创作欲望。影集中的京剧舞台摄影,名家众多,剧目丰富,多姿多彩,很有一些生动传神的作品让人过目难忘。京剧是一门歌舞并重的艺术,舞台影像始终是流动的,某些精彩的身段稍纵即逝。老高的拍摄多是采取抓拍,能够捕捉到最佳瞬间是有很大难度的,这既需要相当的摄影技巧,又不可缺少对戏、对特定表演环节的熟悉和准确把握;同时还渗透着主观的审美眼光,这些得益于拍摄者早年演员经历的艺术积累和敏锐感觉。《高长德舞台艺术摄影集》为当前老中青三代京剧艺术家立像,留住他们的舞台风采,是含有珍贵的欣赏和保存价值的。

影集取材广泛,“逐光猎影”部分对舞蹈、舞剧、歌剧以及作者的老本行话剧均有涉猎。同属舞台艺术,不同艺术门类在共性中又有各自的规律、特点,构成不同的摄影技术要求。老高因工作关系,固然具备眼界宽、见识广的优势;但为了拍出理想的照片,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他又是切实下了工夫的,私下里专门向相关艺术门类的行家讨教内中奥妙,对艺术的认真可见一斑。

十余个春秋,他看过的各类演出不下数百场,逢看必照的快门按动当以万次计。影集是从中严挑精选汇编而成的。翻阅篇页间的作品,我的眼前不禁又浮现出老高在剧场全神贯注拍照的情景,于是就觉得那一刻,镜头内外的景象都很美好,都很入画。特别是后者,在一位年逾古稀的老戏剧人身上凝聚的对舞台的深爱与眷恋之情,尤令人感怀不已。

那也是值得留住的瞬间。

可以相信,老而弥坚、依然充满生活情趣与活力的作者的“瞬间”也还将延续,而且和他的镜头面对的风景同样精彩。

瞿秋白散文内外 篇6

很小的时候,母亲说过一句谚语“远敬衣衫近敬人”。

那是一个夏日的午后,我在家门口的大树下玩,一个衣衫褴褛的人过来问路,又讨水喝。我带着他走进院子,高声喊母亲。母亲从屋里走出来,见到讨水的人,问了几句话,回屋从大水缸里舀出一瓢清凉凉的水。

那人走后,我怯生生地问母亲:“妈,他穿得可真破,会不会是个坏人呀?”

母亲摸摸我的头说:“‘远敬衣衫近敬人’,他穿得虽然破,但是衣服洗得干干净净,一定不是坏人。”

母亲的话,让我觉得,做人,就该做一个内外兼美的人。

对于任何人来说,优秀的内在是必要的,但是,外在美也不应该被忽视。

庞统是三国时期一位极具才华的谋士,人称“凤雏”,与“卧龙”诸葛亮齐名。徐庶曾对刘备说,“卧龙”“凤雏”,得一而可安天下!赤壁之战后,孙刘两家都在招贤纳士,按说声名正盛的庞统,本可以扶摇直上,建立一番功业,然而,他的不修边幅,葬送了难得的两次“面试”机会。

第一次面试,在芜湖,考官是孙权。鲁肃举荐庞统后,孙权大喜过望。庞统前来拜谒,孙权见他“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心中老大的不高兴,加上庞统言语中轻视周瑜,就随口说:“先生回去吧,等用你之时,再去相请。”庞统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但并没有因此吸取教训。

第二次面试,在荆州,考官是刘备。可惜很不巧,对庞统知根知底的诸葛亮视察四郡未回。见到依然不修边幅的庞统,刘备的反应和孙权一样,只给他安排了一个耒阳县县令的官职。

着装打扮虽是个人生活习惯,但也或多或少反映一个人的内心。尤其在求职面试的特殊场合,考官又是孙权、刘备这等猛人,如果仍不注重,就有点不知轻重了。毕竟,衣着言谈举止是“第一印象”。

庞统后来被器重,得益于张飞。

一次,张飞去耒阳县巡视,听说庞统每日喝酒,不理政务,立马就到县衙找庞统算账。见庞统“衣冠不整,扶醉而出”,张飞很生气,可这时,庞统抓住了显示自己才华的绝佳机会,一百多天积压的公务,他只用半天时间,就处理得干干净净井井有条,只把张飞看得目瞪口呆,回去后,极力向刘备推荐庞统。刘备这才拜庞统为副军师中郎将,与孔明共赞方略。如果庞统能在第一次面试失败的时候,就注重自己的仪容仪表,那么,他可能早就被刘备看中,建立更多的功业。

反观诸葛亮,则大不相同,刘备第三次相请时,诸葛亮装睡,可当童子说刘皇叔已等候多时时,孔明赶紧起身说:“何不早报!尚容更衣。”立马走进后堂,过来半天,才“整衣冠出迎”。诸葛亮对仪表的注重,既是对刘备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叔本华说:“人的外表是表现内心的图画,相貌表达并揭示了人的整个性格特征。”芸芸众生,有美就有丑,我们可以不美丽,但是不能形容邋遢;我们可以不漂亮,但是不能举止猥琐……

如果,你连外在都懒得去经营,谁会关注你内心的丰富与善良?如果你连外在都不注重,谁愿意花过多的时间、精力,去了解你是否具有真才实学?

做一个内外兼美的人,为自己,也为那些赏识你的人。

第2篇:瞿秋白议论性散文

瞿秋白议论性散文

瞿秋白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瞿秋白议论性散文,欢迎阅读参考!

1、内外

古人说内外有别,道理各各不同。丈夫叫“外子”,妻叫“贱内”。伤兵在医院之内,而慰劳品在医院之外,非经查明,不准接收。对外要安,对内就要攘,或者嚷。

何香凝先生叹气:“当年唯恐其不起者,今日唯恐其不死。”然而死的道理也是内外不同的。

庄子曰,“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次之者,两害取其轻也。所以,外面的身体要它死,而内心要它活;或者正因为那心活,所以把身体治死。此之谓治心。

治心的道理很玄妙:心固然要活,但不可过于活。

心死了,就明明白白地不抵抗,结果,反而弄得大家不镇静。心过于活了,就胡思乱想,当真要闹抵抗:这种人,“绝对不能言抗日”。

为要镇静大家,心死的应该出洋,留学是到外国去治心的方法。

而心过于活的,是有罪,应该严厉处置,这才是在国内治心的方法。

何香凝先生以为“谁为罪犯是很成问题的”,——这就因为她不懂得内外有别的道理。

2、“儿时”课外学习

狂胪文献耗中年,亦是今生后起缘;

猛忆儿时心力异:一灯红接混茫前。

——定生命没有寄托的人,青年时代和“儿时”对他格外宝贵。这种浪漫谛克的回忆其实并不是发见了“儿时”的真正了不得,而是感觉到“中年”以后的衰退。本来,生命只有一次,对于谁都是宝贵的。但是,假使他的生命溶化在大众的里面,假使他天天在为这世界干些什么,那末,他总在生长,虽然衰老病死仍旧是逃避不了,然而他的事业——大众的事业是不死的,他会领略到“永久的青年”。而“浮生如梦”的人,从这世界里拿去的很多,而给这世界的却很少,——他总有一天会觉得疲乏的死亡:他连拿都没有力量了。衰老和无能的悲哀,象铅一样的沉重,压在他的心头,青春是多少短呵!

“儿时”的可爱是无知。那时候,件件都是“知”,你每天可以做大科学家和大哲学家,每天都在发见什么新的现象,新的真理。现在呢?“什么”都已经知道了,熟悉了,每一个人的脸都已经看厌了。宇宙和社会是那么陈旧,无味,虽则它们其实比“儿时”新鲜得多了。我于是想念“儿时”,祷告“儿时”。

不能够前进的时候,就愿意退后几步,替自己恢复已经走过的前途。请求“无知”回来,给我求知的快乐。可怕呵,这生命的“停止”。

过去的始终过去了,未来的还是未来。究竟感慨些什么——我问自己。

3、小小一个问题

有一天我去看一个朋友,他书桌子上放着几本书。偶然翻开一本《吴梅村词》,看了几页,我的朋友就指着一首《浣溪沙》说道:“这一首就只这一句好。”我看一看,原来是一首闺情词。他指的那一句就是“惯猜闲事为聪明”。我就回答他道:“好可是好,你看了不害怕么?不难受么?”他不明白。

我就道:“这首词,这样的诗词、文章、小说、戏剧,就是牢狱里的摄影片。幸而好,现在从这样牢狱里逃出来的越狱女犯已经有了几个了,可惜还没有人替他们拍个照,描写描写他们的非牢狱的生活状况;也许是因为这样的越狱女犯,还很少很少,或者是简直没有。可见现在关在这样牢狱里的很是不少,可是还用得着这些文学家来替他们写照么?还不快快地把他们放出来么?”

你瞧!这样一张手铐脚镣钉着的女犯的相片,怎么不害怕?怎么不难受?可怜不可怜!

唉!要不是钉着手铐脚镣,又何至于“惯猜闲事”才算得“聪明”呢?许许多多精神上的桎梏——纲常、礼教、家庭制度、社会组织、男女相对的观念——造成这样一个精神的`牢狱把他们监禁起来;天下的事情在这般不幸的女子眼光中看来哪一件不是闲事呢?既然有这许多桎梏把他们禁锢起来,他们的聪明才力没有可用之处,侥幸的呢,也不过是“舞罢曾无理曲时,妆成只是薪香坐”;不幸的呢,自然是“不分不晓恹恹默默一段伤春”了。文学家既然有这样细腻的文心,为什么不想一想,天下有许多“惯猜闲事为聪明”的女子,就有许多手足胼胝还吃不饱肚子的人。

女子既然是受着旧宗教、旧学说、旧社会的影响变成这种样子,似乎这全是旧宗教、旧学说、旧社会造出来的罪恶,文学家不过是把它描写出来罢了。殊不知道文学的作品——诗、词、文章、小说、戏剧——多少有一点支配社会心理的力量。文学家始终要担负这点责任。

“以女子为玩物”,男子说:这是应当的。非但是肉体上,就是精神上也跳不出这个范围。这样的牢狱多坚固吓!女子说——她想一想,细想一想。这也是许多事实。他究竟是莫名其妙,他简直是安之若素了,得不着还天天羡慕着呢。这样的牢狱多坚固呵!这不是中国文学家——无题体、香奁体①诗词的文人——描写出来的么?这不是他们确定社会上对于男女的观念的利器么?唉!这可以算做中国的妇女神圣观呵!

你不看见,民国三四年间,枕亚、定夷②一班人的****小说,影响于社会多大。

你不看见,现在社会上的人大多数满脑子装着贾宝玉、林黛玉、杜十娘、花魁的名字,映着《游园惊梦》、《游龙戏凤》、《荡湖船》的影子,随时随地无形之中可以造成许多罪恶。他们无论怎么样贫苦,无论怎么样富贵,要求精神的愉快、安慰是一样的。精神上的娱乐品——这类的诗词,这类的小说,这类的戏剧——又无论上等的、下等的都是差不多的东西,无非是构成男女不平等的观念。稍识几个字的人就去看这类的小说,听这类的戏;稍高深一点就去看这类的诗词。男女不平等的观念,轻蔑女子的观念——或者就是尊敬女子的观念,怜爱女子的观念,在他们已经是先入为主,根深蒂固的了。怎么谈得到妇女解放问题呢?

现在文学家应当大大注意这一点——戏剧小说尤其要紧,诗词还比较不普遍一些。中国人并非没有美术的生活,旧式的美术的生活就是这个样,所以一说到妇女解放,中国人就会联想到暧昧的事情上去,就真会遇见那样的事。所以非注意于创造新的美术的生活不可,这是现在文学家的责任呵!

这是我因为看见了那句词,起了一种感想——杂乱的感想——随便乱写几句,似乎也有好几层问题在里面,一个小小的妇女解放问题。

这个问题当真的小么?

第3篇:瞿秋白散文《鹦哥儿》

瞿秋白散文《鹦哥儿》

“昔有鹦鹉飞集陀山。山中大火,鹦鹉遥见,入水濡羽,飞而洒之。天神言:‘尔虽有意志,何足云也?’对曰:‘尝侨居是山,不忍见耳。’”——胡适之引周栎园《书影》里的话做他的《人权论集》的序言。

鹦鹉是一种鸟儿,俗话叫做鹦哥儿。大家知道鹦哥儿会学嘴学舌的学人话。然而胡适之先生整理国故的结果,发见了它还会救火,这倒是个新发见的新大陆。

话呢,的确不错:现在的鹦哥儿都会救火了。第一,因为新大陆是鹦哥儿侨居过的,所以新大陆要有大火的话,它一定要去救。第二,鹦哥儿的“骨头烧成灰终究是中国人”(见同上),因此,中国正在大火,鹦哥儿也一定要来救的。鹦哥儿怎么救火呢?

鹦哥儿会学人话,它们自然是用自己的花言巧语来救火。

例如一八七一年普法战争的结果,普鲁士的兵打到了巴黎城下;资产阶级的各种党派,看见巴黎工人武装起来防守巴黎,并且组织公社政府,于是乎大家牺牲政见,团结起来一致对付工人,宁可准备把巴黎去投降普鲁士的军队。结果,的确把法国的爱洛两州立刻割让给德国,这样得了德国普鲁士的同意,使普鲁士的军队不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瞿秋白散文《一种云》

瞿秋白散文《一种云》

《一种云》

瞿秋白

天总是皱着眉头。太阳光如果还射到地面上,也总是稀微的淡薄的。至于月亮,那更不必说;只是偶然露出半面,用他那惨淡的眼光看一看罪孽的人间,这是孤儿寡妇的眼光,眼睛里含着总算还没有流完的眼泪。受过不止一次封禅大典的山岳,至少有大截是上了天,只留一点山脚给人看。黄河,长江……据说是中国文明的父母,也不知道怎么变了心,对于他们的亲生骨肉,都摆出一副冷酷的面孔。从春天到夏天,从秋天到冬天,这样一年年的过去,凄厉的风和肃杀的'霜雪更番的来去,一点儿光明也没有。这样的漫漫长夜,已经二十年了。这都是一种云在作祟。那云为什么这样屡次三番的摧残光明?那云是从什么地方来的?这是太平洋上的大风暴吹过来的,这是大西洋上的狂飓吹过来的。还有那些模糊的血肉--榨床底下淌着的模糊的血肉蒸发出来的。那些会画符的人——会写借据会写当票的人,就用这些符篆在呼召。那些吃田地的土蜘蛛,——虽然死了也不过只要六尺土地葬他的贵体,可是活着总要吃住这么二三百亩田地,--这些土蜘蛛就用屁股在吐着。那些肚里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京城内外散文

京城内外散文

周末要去北京开会,临走才翻翻开会地址——北京顺义区,我百度一下,突然明白了有的同事不愿意去的原因。晚上想去天安门看看,单程将近两个小时的地铁让人望而却步。在高铁上,我翻看《城南旧事》,无意间发现一个细节,宋妈原来是顺义县人。照顾英子一家人的这位爽直佣人就来自这片土地啊。

到顺义已经是晚上八点,北京城里肯定是灯火辉煌,在这里灯光明显黯淡了。或鹤立鸡群,或低矮成片的新旧住宅小区掩着星星点点的光芒,马路上来往的公交车里坐着稀稀拉拉的乘客,小汽车有条不紊等着红绿灯驶过马路。正如夜游合肥淮河路步行街与安享长丰水家湖静谧的落差之感,我竟觉得如此亲切。早晨街道热闹起来,马路上早高峰期堵车,公交车班车次数很多,有去市中心的,也有下达各个村镇的,车车坐满,更不用说地铁里庞大的.人流量了。晚上,七点之后,车流量明显减少,倒是地铁口很热闹,流动小吃摊很多,摊前聚拢着从市区下班饥肠辘辘的人们。有的商场已经关门,门口旁边的小吃店倒开着门。虽然,没有去北京最繁华的地带看看。但是,我发现了更真实、更平和的北京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红尘内外散文

红尘内外散文

宝林寺,一座翻修了几次的庙宇,却承载了千年的香火,甚至有文献记载:先有宝林,始有顺德。如此,未见其貌,便先有了些敬意。

宝刹的正殿建在峰顶,顺着山势是长长的台阶,放眼望去,油然记起:路漫漫其修远兮。是遁入佛门难还是跳出尘世难,不得而知,也许是一种禅意,各人的参悟罢了。

一路攀爬,不时地惊遇一些雕刻,带着浓浓的佛教意图。两旁,是错落有致的青翠,一尘不染的色调,亦如沾染了佛意,静穆,安祥。那种似有似无的存在,那种有意无意的孤傲,似乎每一步,我们都在渐渐地远离红尘。

大殿,轻烟萦绕,诵经声嘤嘤嗡嗡,间或,一声长长的佛号,信男信女们便是长跪磕头,煞是虔诚。凡人所求,皆为利或名,福或禄,然,佛本无欲无求,我等,为何因了这凡尘俗念,扰了佛门清欲?我便移步而去,觅了一处清凉之地,诵经声依稀,而滤去了人群的嘈杂,原来,几株疏竹,便可隔断红尘。也许,人心的宁静,只需一念淡泊。

五百罗汉,喜怒哀乐,坐卧骑行,造型各异,栩栩如生,似塑尽世间千态百相,终究是佛前一罗汉。佛的无所不能,让我始觉自身的渺小,而探寻

未完,继续阅读 >

《瞿秋白散文内外.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瞿秋白散文内外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