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词中包含的物理知识

2022-12-12 21:53:12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中国古代诗词中包含的物理知识

中国古代诗词中包含的物理知识

新课程倡导要注重学科间的知识的联系,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诗词中包含着许多物理知识,举例如下,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1.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游蒋山》 苏轼(宋)

2.排云数峰出,漏日半江明。──《泊樟镇》 杨万里(宋)

第一句提出“为什么太阳光会被山峰挡住?”第二句提出“为什么要推开山腰的浮云,才能看到峰顶,阳光只能从云缝中穿出照亮江面?”其实都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的道理。

3.宝钗好耀首,明镜可鉴形。──《赠妇》 秦嘉(汉)

前一句说明了光通过珠宝首饰的反射后的反射光线进入人眼中,显得格外耀眼;后一句利用了平面镜成像这一知识。

4.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春山夜月》 于良史

前一句提出了“水中为什么会有月亮?”这一现象,涉及到平面镜成像的物理知识;后一句说明了花朵分泌芳香的分子在做无规则的运动,发生了扩散现象。

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 李白(唐)

前一句主要说明了月亮成像在酒杯中的现象,涉及到光的反射。后一句可依诗句之意,从物理角度理解为:人、月下影子、酒杯中人的像而成为三人。

6.夕阳返照桃花坞,柳絮飞来片片红。──《雨窗消意图》 牛应之(清)

柳絮本来是白的,而诗中却说是“片片红”。其原因主要是太阳光里含有七种色光,当它穿过一片红色的桃花时,白光中的大部分色光被桃花所吸收,只有红光被反射出来,反射出来的.红光再照到白色的柳絮上,自然呈现出淡淡的红色。

7.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 孟浩然(唐)

通过作出月亮在水中所成的像的反射光路以及人眼看到月亮在水中所发生的折射光路图,来说明“月近人”的光学原理如图所示,S1是月亮S在水中所成的虚像,从S1点射向空气中的光线,在水面处发生折射,折射光线偏离法线,眼睛逆着折射光线看去,觉得是水中的S2射来的,眼睛看到的是S2点,S2点在S1点的上方,距水面较近,从而出现了“月近人”的感觉。

第2篇: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中国的许多诗词中既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又蕴涵着丰富的物理知识。我们在欣赏这些诗词时,不仅要挖掘诗词的思想内涵,而且应探讨诗词所描述的自然现象与自然规律。

请看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这首诗中蕴涵着丰富的物理知识。“残阳铺水中”是由于光的反射、镜面成像而形成的。“半江红”是由于红光的波长长,容易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使晚霞呈红色。“九月初三夜”说明“露”这一自然现象一般发生在秋天。“露似珍珠”说明露珠呈球形且晶莹透亮。呈球形是因为液体的表面张力作用,使液面具有收缩到最小面积的趋势(在体积相等的各种形状的物体中,球形物体的表面积最小)。露珠特别明亮是由于光发生了全反射的缘故。“月似弓”是光沿直线传播而形成的。

唐代孟浩然的《彭蠡湖中望庐山》中的“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不仅记录了“虹”这一自然现象,还揭示了产生“虹”的两个条件:光和小水珠。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说明海潮与月亮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1.缸穿裙大雨淋。(缸为什么穿裙子呢?因为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滴附着缸的外表面上。同时也暗示着降温即有大雨到来。)2.霜后暖,雪后寒。(霜是由水蒸汽直接变成固态属于凝华,又因为凝华属于放热过程所以霜后暖;大雪过后要融化从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过程要从周围空气中吸热所以雪后寒。)3.大的地震声音沉,小的地震声音尖。(这是由于大地震的振动颁率小,所以音调低感觉声音沉;小地震的振动颁率高所以音调高感觉声音尖。

4.水平不流,人平不言。(连通器的原理)5.软也是水,硬也是水。(因为水具有流动性所以水是软的。又因为分子之间存在着后斥力难压缩所以水是硬的。)

6.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因为细绳与木块,水与石头接触时受力面积极小,产生的压强极大,所以绳可以把木块锯断,水可以把石头滴透。)

7.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因为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激烈。所以当花朵分泌芳香分了扩散运动加快时便预示着温度升高天气变暖。)

8.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物体内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的作无规则的运动。这是气体分子的扩散现象。)

9.苹果离树,不会落在远处。(地球有吸引力而产生的重力方向是坚直向下所以苹果离树,不会落在远处。)

10.爬得高,跌得重。(因为被举高的物体都具有重力势能,并且举的越高重力势能越大,所以爬得高,跌得重。)

11.玉不琢,不发光。(玉被打磨后非常的光滑,是镜面反射,反射光比较强,所以说玉不琢,不发光。)12.船到江心抛锚迟,悬崖勒马早已晚。(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即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所以说船到江心很难停下。)

13.捞不到的是水中月,摘不到是镜中花。(在水和镜中成的像是虚像,所以说在水中捞不到月亮,在镜中摘不到花。)

14.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平静的池水是平面镜成像,由于光的折射所以池水看起来变浅。)

15.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物体运动的相对性,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16.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声音遇到物会反射回来即回声。)17.一叶遮目不见泰山。(光在同一种匀的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18.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彩虹是由于光的色散而形成的。)

物理知识与古诗词

古诗词是我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先人在创作时巧妙地借用了许多物理知识,使其作品大放异彩。而新课程理念强调“注重学科渗透”思想。我们在传承古代文化的同时从中获益的还应有隐藏其中的物理知识,而诗词类的试题成为近几年中考题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古诗词中的能量知识

1.苏轼的诗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诗词中涉及到能量转化情况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2、李白诗词“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词中的瀑布蕴藏着巨大的机械能。

二、古诗词中的参照物知识

1、毛泽东的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万千河”是,其中“坐地”是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而“日行”则是相对于太阳在运动。

2、李白《望天门山》一诗中写到“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青山相对出”是以船为参照物,“孤帆日边来”是以河岸为参照物。

3、《闪闪红星》歌词中“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山走来迎”是以船为参照物,而“山不动,是船行”是以岸为参照物。

4、“昨夜一阵大风,把井吹到篱笆外面去了”。井被吹走篱笆墙外是以篱笆为参照物的。

三、古诗词中的热学和分子动理论知识

1、陆游《村居山喜》中“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诗词中“花气袭人”是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加快的结果,而温度影响分子运动的激烈程度。

2、张旭《山中留客》中“纵使晴明无雨色,乳晕深处亦沾衣”。——露的形成(液化)。

3、白居易《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露的形成(液化)。

4、王安石《梅花》 “遥知不是雪,为何暗香来”——扩散现象(分子的热运动)

5、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霜的形成(凝华)

6、郭沫若《游武夷泛舟九曲》 “幽兰生谷香生径,方竹满山绿满溪”—— 扩散现象(分子的热运动)

四、古诗词中的声音知识

1、唐诗《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声音是物体振动而产生的;能区分“钟”和“鼓”是根据音色来判别的。

2、郦道元的《三峡》中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描写。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要发生反射现象,当反射回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就可以听到回声。

五、古诗词中的光学知识

1、诗人高骈在《山亭夏日》“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诗句中 “浓阴”是光沿直线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形成的无光区域;而“倒影”则是光反射时的成像现象,并且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2、唐朝诗人孟浩然《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平面镜成像知识。

3、“潭清疑水浅”——光的折射

4、范仲淹诗句“皓月千里,-静影沉壁”——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

5、李白诗词“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光的直线传播。

6、刘禹锡《望洞庭》诗句“湖光秋月两相知,潭面无风镜未磨”——光的反射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平面镜成像

7、杜牧《盆地》诗句“齿破苍苔地,偷它一线天,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平面镜成像。

8、李白《早发白帝城》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光的色散。

9、吴伟《题饮图》诗句“岸上蹄踏蹄,水中嘴对嘴“——平面镜成像

11、千里江陵一日还:运动速度大

12、轻舟已过万重山:这句诗是以山为参照物,船相对于山是运动的13、无边落木萧萧下:树叶在重力的作用下向地面落

14、不尽长江滚滚来:江水在重力的作用下向地势低的地方流动

15、沉舟侧畔千帆过:相对运动的描述,由于自己的船没有动,旁边的船相对于自己都在运动中

16、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在我国,东方比西方地势低,江水在重力作用下向低处流动。(物理+地理)

17、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由于月亮离地球远,所以月光照射的范围大。(物理+地理)

18、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

1、声音的传播不会 物理知识与古诗词

古诗词是我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先人在创作时巧妙地借用了许多物理知识,使其作品大放异彩。而新课程理念强调注重学科渗透思想。我们在传承古代文化的同时从中获益的还应有隐藏其中的物理知识,而诗词类的试题成为近几年中考题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古诗词中的能量知识

1.苏轼的诗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诗词中涉及到能量转化情况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2.李白诗词“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词中的瀑布蕴藏着巨大的机械能。

二、古诗词中的参照物知识

1.毛泽东的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万千河”是,其中“坐地”是相

对于地面是静止的,而“日行”则是相对于太阳在运动。

2.李白《望天门山》一诗中写到“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青

山相对出”是以船为参照物,“孤帆日边来”是以河岸为参照物。3、《闪闪红星》歌词中“

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山

走来迎”是以船为参照物,而“山不动,是船行”是以岸为参照物。4、“昨夜一阵大风,把井吹到篱笆外面去了”。井被吹走篱笆墙外是以篱笆为 参照物的。

三、古诗词中的热学和分子动理论知识 1、陆游《村居山喜》中“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诗词中“花气

袭人”是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加快的结果,而温度影响分子运动 的激烈程度。2、张旭《山中留客》中“

纵使晴明无雨色,乳晕深处亦沾衣 ”。——露的形成(液化)。3、白居易《暮江吟》“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 露的形成(液 化)。4、王安石 《梅花》 “

遥知不是雪,为何暗香来 ”——扩散现象(分子的热运动)5、张继《枫桥夜泊》 “

月落乌啼霜满天 ”——霜的形成(凝华)6、郭沫若《游武夷泛舟九曲》 “

幽兰生谷香生径,方竹满山绿满溪 ”—— 扩

散现象(分子的热运动)

四、古诗词中的声音知识 1、唐诗《枫桥夜泊》“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声音是物体振动

而产生的;能区分“钟”和“鼓”是根据音色来判别的。2、郦道元的《三峡》中有“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的描写。声音在传播的过程

中遇到障碍物要发生反射现象,当反射回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 0.1s 就可以 听到回声。

五、古诗词中的光学知识 1、诗人高骈在 《山亭夏日》 “

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诗句中 “浓

阴”是光沿直线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形成的无光区域; 而“倒影”

则是光反射时的成像现象,并且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2、唐朝诗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平面镜成 像知识。3、“ 潭清疑水浅 ”——光的折射 4、范仲淹诗句“ 皓月千里,-静影沉壁

”——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5、李白诗词“

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 ”——光的直线传播。6、刘禹锡《望洞庭》诗句“ 湖光秋月两相知,潭面无风镜未磨 ”——光的反射 “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平面镜成像 7、杜牧 《盆地》 诗句“ 齿破苍苔地,偷它一线天,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 “——平面镜成像。8、李白《早发白帝城》诗句“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光的色 散。9、吴伟《题饮图》诗句“ 岸上蹄踏蹄,水中嘴对嘴 “——平面镜成像

第3篇:诗词中包含的物理知识

诗词中包含的物理知识

而新课程理念强调“注重学科渗透”思想,我国的诗词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历史,诗人在创作时巧妙地借用了许多物理知识,使其作品大放异彩。我们在传承古代文化的同时从中获益的还应有隐藏其中的物理知识,而诗词类的物理试题已在中考题不断出现,内容涉及各物理知识点

一、诗词中的参照物知识

1.毛泽东的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万千河”,其中“坐地”是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而“日行”则是相对于地轴在运动。

2.李白《望天门山》一诗中写到“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青山相对出”是以船为参照物,“孤帆日边来”是以河岸为参照物。

3.《闪闪红星》歌词中“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山走来迎”是以船为参照物,而“山不动,是船行”是以岸为参照物。

4.“昨夜一阵大风,把井吹到篱笆外面去了”。井被吹到篱笆墙外是以篱笆为参照物的。5.唐诗《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从物理学角度看,诗中的“月落”是以地面作为参照物的。

二、诗词中的声音知识

1.唐诗《枫桥夜泊》“姑苏城外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物理诗词俗语知识

物理诗词知识: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物理知识:运动的绝对性)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物理知识:静止的相对性)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物理知识:物体的运动)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物理知识:物体的运动)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物理知识;参照物的选取)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物理知识:参照物的选取)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物理知识:光的直线传播)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物理知识:物态变化)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物理知识:小孔成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物理知识:光的反射)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物理知识:光的色散)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物理知识:涨潮与落潮)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物理知识:声音的传播)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物理知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物理知识:分子动理论)山头开花山脚香,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中国古代诗词

中国古代诗词大全

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

秦观

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

黛蛾长敛,任是东风吹不展。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这是写一个独处女子,在困人的春天思念远方情人的离愁别恨至深的词。词的上片“天涯”二句,首句“天涯”就距离写游子之远、彼此分离天各一方,“旧恨”就时间写分手之后,别愁离恨之长。词篇本事,就此揭示了出来。次句,“人不问”,写无人对语,独居高楼,本够凄凉,有谁关心慰问,即连同情的人都没有,故“独自凄凉”,即分外感觉到凄凉难堪了。这里“人不问”之人,当指为其朝思暮想远在“天涯”之人。其人“不问”,可知音信不通,相思难寄,这就必然加重了她对远方情人的思念更加迫切,相见的欲望更加强烈。“欲见”两句,写女子在百无聊赖愁苦之极,只好用燃香数刻来耗费时间。“欲见”写怀情人之切,“回肠”写内心之痛,用形状回环如篆的盘香,形容恰如人的回肠百转。“断尽”,指炷一根根断尽。这里用以突出女子柔肠寸断,即“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强烈感受。香断烟消,也是形容时间流逝、愁闷未散,女子的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中国古代诗词

中国古代诗词

1.《花犯·小娉婷》

年代: 宋 作者: 吴文英

小娉婷,清铅素靥,蜂黄暗偷晕。翠翘敧鬓。昨夜冷中庭,月下相认。睡浓更苦凄风紧。惊回心未稳。送晓色、一壶葱蒨,才知花梦准。

湘娥化作此幽芳,凌波路,古岸云沙遗恨。临砌影,寒香乱、冻梅藏韵。熏炉畔、旋移傍枕,还又见、玉人垂绀鬒。料唤赏、清华池馆,台杯须满引。

2.《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年代: 宋 作者: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

狼藉残红,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3.《汉宫春 立春》

年代: 宋 作者: 辛弃疾

春已归来,

看美人头上,

袅袅春幡。

无端风雨,

未肯收尽余寒。

年是时燕子,

料今宵梦到西园。

浑未办黄柑荐酒,

更传青韭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

便熏梅染柳,

更没些闲。

闲时又来镜里,

转变朱颜。

清愁不断,

问何人会解连环?

生怕见花开花落,

朝来塞雁先还。

4.《清平乐·红笺小字》

年代: 宋 作者: 晏殊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

未完,继续阅读 >

《中国古代诗词中包含的物理知识.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中国古代诗词中包含的物理知识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