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问题及对策论文

2022-12-12 21:53:23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问题及对策论文

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问题及对策论文

一、当前国内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专业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专业结构后落,设置课程的不科学化

虽然中职教育有着20多年的探索经验,但由于时代的快速变迁,中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大部分没有打破传统,还是按照以前的模式去进行教学。没有对现有阶段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方面人才的需求方向和资源优势进行透彻的分析和研究。对当地产业结构和发展趋势的思考有所欠缺,形成学校教学和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另一方面学校开设的一些专业,师资队伍、硬件设施以及学生就业方向的迷茫、没有企业和社会力量的支撑等因素导致专业不成熟、含金量低,俗称就是学不到东西。这不仅是影响学校招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造成社会资源浪费、影响学生素质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专业设置的目标盲目化

现在的中职教育中,专业课程的盲目化设置和定位不准确。学校在学生的目标培养上定位不够准确和清楚。没有从学生角度出发,课程设置和对学生的考核内容没有明确的标准统一。教师教授内容和学生吸收的知识含量,不能够与现阶段的用人标准和素质高度所契合,不能够很好地与社会衔接。这也是个共性问题,虽然我们需要学生的个人素质全面发展,但也要有明确的方向,很大程度上在大学、高职院校也会出现类似的问题,专业定位不准确,在学生毕业之后没有明确的就业方向,只是单纯的提高学生理论素养,出现不同专业同一课程的现象,很难达到社会要求的标准。

(三)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的脱节化

目前中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也与学校的培养目标存在一定的脱节化,不能很好地衔接。目前中职教育为学生提供的岗位主要是企业等用人单位。而学科建设与专业设置缺少了用人单位和这一行业的参与和提出建议,这就缺乏学校培养人才的方向,不能准确的和用人单位、社会需求所对接。其次,在教学过程当中不能很好地达到理论联系实际这一基本准则。往往是理论占很大篇幅。缺乏实际操作的经验和过程,使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减弱。

(四)专业品牌建设意识淡泊化

学校在建立和发展自己学校的专业过程中,没有把自己学校的专业打造成本地区知名专业的意识,没有抓住机遇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和硬件设施等自身优势去打造自身的品牌优势。而是盲目地去追求短期的市场需求,缺乏社会需求的可持续性。专业课程设置繁多而复杂,缺乏相互之间关联性、自身的专一性,没有专业特色。

二、加强中职教育专业建设的对策

(一)结合政府统筹协调,合理优化专业课程设置

各级政府的教育部门应加强对中等职业教育的统筹协调,结合本地的资源优势、经济发展方向、人才的需求情况和分类以及未来发展的产业结构来综合分析和研究,进而在学生阶段制定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同时有意识的统一专业设置、专业建设、专业审批的标准。实现专业课程设置的专业化,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和专业的突出优势,进而使企业得到想要的人才,学校也同样进行专业化的发展。

(二)增强培养目标的准确性,提高中职学校的教学水平

学校要准确定位培养学生的目标,转变学校的`传统观念,从学校为培养人才的绝对主导地位转变为以学校教学为主体,结合社会、企业等用人单位的需求方向为参考,真正地实现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并在课程的设置上有针对性的实施特殊专业课程的关键技术和创新理念,缩短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距离。在学校的教学方面,要做好文化课,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等课程与实践操作课程的安排,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模式。与此同时针对不同专业和层次的学生能够发挥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使学生自身全面发展并突出专业优势,实现学有所长。在教学方面也可以适当地增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取得职业资格、技能等级、专业技能等证书来使学生增加自身的能力和生存技能。

(三)提高品牌效应,打造中职特色专业

打造“拳头专业”,使学校自身在为社会和企业培养人才方面具有持久的竞争力,使社会认可学校的专业人才。因此,中职学校应有效利用自身的优势和充分掌握当地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方向以及对人才的需求,综合研究来设立自己的品牌专业,并在师资队伍、硬件设施等方面付出努力。做到同等专业下我校最强的“拳头专业”,这样才能不靠量的积累,而是靠质的取胜,实现学校培养人才的可持续性。

第2篇: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问题及对策论文

一、当前国内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专业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专业结构后落,设置课程的不科学化

虽然中职教育有着20多年的探索经验,但由于时代的快速变迁,中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大部分没有打破传统,还是按照以前的模式去进行教学。没有对现有阶段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方面人才的需求方向和资源优势进行透彻的分析和研究。对当地产业结构和发展趋势的思考有所欠缺,形成学校教学和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另一方面学校开设的一些专业,师资队伍、硬件设施以及学生就业方向的迷茫、没有企业和社会力量的支撑等因素导致专业不成熟、含金量低,俗称就是学不到东西。这不仅是影响学校招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造成社会资源浪费、影响学生素质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专业设置的目标盲目化

现在的中职教育中,专业课程的盲目化设置和定位不准确。学校在学生的目标培养上定位不够准确和清楚。没有从学生角度出发,课程设置和对学生的考核内容没有明确的标准统一。教师教授内容和学生吸收的知识含量,不能够与现阶段的用人标准和素质高度所契合,不能够很好地与社会衔接。这也是个共性问题,虽然我们需要学生的个人素质全面发展,但也要有明确的方向,很大程度上在大学、高职院校也会出现类似的问题,专业定位不准确,在学生毕业之后没有明确的就业方向,只是单纯的提高学生理论素养,出现不同专业同一课程的现象,很难达到社会要求的标准。

(三)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的脱节化

目前中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也与学校的培养目标存在一定的脱节化,不能很好地衔接。目前中职教育为学生提供的岗位主要是企业等用人单位。而学科建设与专业设置缺少了用人单位和这一行业的参与和提出建议,这就缺乏学校培养人才的方向,不能准确的和用人单位、社会需求所对接。其次,在教学过程当中不能很好地达到理论联系实际这一基本准则。往往是理论占很大篇幅。缺乏实际操作的经验和过程,使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减弱。

(四)专业品牌建设意识淡泊化

学校在建立和发展自己学校的专业过程中,没有把自己学校的专业打造成本地区知名专业的意识,没有抓住机遇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和硬件设施等自身优势去打造自身的品牌优势。而是盲目地去追求短期的市场需求,缺乏社会需求的可持续性。专业课程设置繁多而复杂,缺乏相互之间关联性、自身的专一性,没有专业特色。

二、加强中职教育专业建设的对策

(一)结合政府统筹协调,合理优化专业课程设置

各级政府的教育部门应加强对中等职业教育的统筹协调,结合本地的资源优势、经济发展方向、人才的需求情况和分类以及未来发展的产业结构来综合分析和研究,进而在学生阶段制定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同时有意识的统一专业设置、专业建设、专业审批的标准。实现专业课程设置的专业化,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和专业的突出优势,进而使企业得到想要的人才,学校也同样进行专业化的发展。

(二)增强培养目标的准确性,提高中职学校的教学水平

学校要准确定位培养学生的目标,转变学校的传统观念,从学校为培养人才的绝对主导地位转变为以学校教学为主体,结合社会、企业等用人单位的需求方向为参考,真正地实现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并在课程的设置上有针对性的实施特殊专业课程的关键技术和创新理念,缩短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距离。在学校的教学方面,要做好文化课,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等课程与实践操作课程的安排,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模式。与此同时针对不同专业和层次的学生能够发挥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使学生自身全面发展并突出专业优势,实现学有所长。在教学方面也可以适当地增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取得职业资格、技能等级、专业技能等证书来使学生增加自身的能力和生存技能。

(三)提高品牌效应,打造中职特色专业

打造“拳头专业”,使学校自身在为社会和企业培养人才方面具有持久的竞争力,使社会认可学校的专业人才。因此,中职学校应有效利用自身的优势和充分掌握当地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方向以及对人才的需求,综合研究来设立自己的品牌专业,并在师资队伍、硬件设施等方面付出努力。做到同等专业下我校最强的“拳头专业”,这样才能不靠量的积累,而是靠质的取胜,实现学校培养人才的可持续性。

第3篇:职业教育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论文

职业教育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论文

作为我国教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发展职业教育不仅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补充,也是大力发展科学生产力、加快我国构建创新型社会步伐的重要途径。但是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初中毕业生中考后的普职分流,职业教育招生逐年扩大,每年毕业的学生越来越多,导致职业教育的学生就业压力加大。一方面是职教学生在专业对口就业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另一方面是企业招不到适用的技能人才。

一、职业教育教学的特点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就业能力的技能人才。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1.业务性强

由于职业教育的主旨是培养具备本专业扎实基础理论知识、较强操作能力的技能人才,因而表现出专业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在专业的开设上相对具体,注重本专业业务能力的培养。

2.导向性强

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就业,在不断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教给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中等职业教育论文

论中德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蒋易静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09应化2Z09331208)

【摘要:近几年,全球刮起了金融风暴。然而,在这场风暴中有两个影响较小国家——中国与德国。他们的经济发展让人羡慕,可是经济背后的职业教育,两国却相去甚远。本论文中,将主要讨论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和其经济发展的关系,最后根据全文的论述,进行比较总结。】

【关键词:职业教育 经济发展 中国 德国】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而中国也自加入WTO以后,贸易经济也发展到了一个空前的水平。自此,各企业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职业性人才。所以就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由此产生。

一、职业教育概论

职业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如对职工的就业前培训、对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等各种职业培训以及各种职业高中、中专、技校等职业学校教育等都属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浅谈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

浅谈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

内容摘要:专业建设“一要改革、二要发展”,教学方法要少而精,按需施教,学用结合,注重能力培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学能力,加大实践教学硬件建设,合理制定教学计划。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

中等职业教育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历程,从当初的起步到迅速发展,再到90年代前后的辉煌,由曾经的辉煌过渡到相对的稳定、甚至是相对的衰退。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对象与之相对应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原来招收高中毕业生转为目前主要以招收初中毕业生为主;学制从二年、三年、四年转变为目前基本上以三年为主。随着招生对象、学制、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再加上近年来兴起的信息技术革命,使教学技术、教育手段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等等的变化。从而,促使中等职业各专业建设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现结合个人多年教学经验,就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发表一下个人看法。

一、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指导思想,要贯彻“一要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论文

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论文

一、文献综述

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因其自身发展的特殊性一直是我国学者研究的重点。周裘绒(1997)分析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状况,提出了一般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办学经费的解决办法,同时提出对特别贫困地区应当特别扶持。王根顺、孟子博(2008)从西部地区整体中等职业教育经费的现状出发,分析了西部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经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沈有禄(2010)以2007年全国地方中等职业学校/中等专业学校的人均经费及生均预算内经费为例,研究发现中等职业教育的生均经费的离散程度较大。中等职业教育各类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指数值较大,同时差异也大。辛均庚(2012)指出职业教育经费来源单一是西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周永平(2013)分析了我国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补偿的价值追求与转型必要,提出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补偿的转型思路。教育经费配置效率的研究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法、基尼系数法和DEA方法等。已有的关于经费配置效率研究的文献多集中于义务教育和高等教

未完,继续阅读 >

《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问题及对策论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问题及对策论文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