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字词

2022-12-17 08:14:25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字词汇总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字词汇总

词语是词和短语的合称,包括词(含单词、合成词)和词组(又称短语),组成语句文章的最小组词结构形式单元。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字词汇总,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字词1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辅佐)《<孟子>二章》

②行拂乱其所为(违背,不顺)《<孟子>二章》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孟子>二章》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旧的知识)《<论语>十则》

③广故数言欲亡(故意)《陈涉世家》

④公问其故(原因,缘故)《曹刿论战》

⑤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原样)《狼》

⑥桓侯故使人问之(特意)《扁鹊见蔡桓公》

①若为佣耕(你)《陈涉世家》

②若夫霪雨霏霏《跟夫连用,用在一段话开关用以引起下文》《岳阳楼记》

③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像,如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④曾不若孀妻弱子《及,比得上》《愚公移山》

⑤若听茶声然《好像,似乎》《核舟记》

①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通德,感激,感恩)《鱼我所欲也》

②一狼得骨止(得到,获得)《狼》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进入)《狼》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国内)《<孟子>二章》

①其夫呓语(丈夫)《口技》

②夫环而攻之《发语词》《<孟子>二章》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成年男子的通称)《愚公移山》

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叹词,啊)《岳阳楼记》

①予观夫巴陵胜状(看,观看)《岳阳楼记》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岳阳楼记》

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看,细看)《岳阳楼记》

①开我东阁门(打开)《木兰诗》

②旁开小窗(设置)《核舟记》

③连月不开(放晴)《岳阳楼记》

①一碧万顷(都,一概)《岳阳楼记》

②长烟一空(全部)《岳阳楼记》

③孤帆一片日边来(数词)《望天门山》

④传一乡秀才观之(全,满)《伤仲永》

⑤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曹刿论战》

①野芳发而幽香(花草)《醉翁亭记》

②芳草鲜美(发出香味的)《桃花源记》

①把酒临风(面对着)《岳阳楼记》

②临溪而渔(靠近)《醉翁亭记》

③东临碣石(登临)《观沧海》

④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出师表》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秀丽)《醉翁亭记》

②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的意思)《醉翁亭记》

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看见)《木兰诗》

②曹刿请见(拜见,谒见)《曹刿论战》

③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通现,出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④胡不见我于王(引见)《公输》

①乃丹书帛曰(写)《陈涉世家》

②得鱼腹中书(帛书)《陈涉世家》

③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书信)《石壕吏》

④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名册,公文)《木兰诗》

①卒中往往语(谈论,说)《陈涉世家》

②贫者语于富者(告诉)《为学》

①又用篆章一(印章,图章)《核舟记》

②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章通彰,显著)《黑池记》

①吴广以为然(对,是)《陈涉世家》

②庞然大物也(的样大)《黔之驴》

③然而,北通巫峡(这样)《岳阳楼记》

①太守谓谁(是)《醉翁亭记》

②太守自谓也(命名)《醉翁亭记》

③何以谓之文也(称作,叫作)《〈论语〉十则》

④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认为)《爱莲说》

⑤义兴人谓为三害(称为)《周处》

①肉食者鄙(目光短浅)《曹刿论战》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浅陋)《出师表》

③蜀之鄙有二僧(边境)《为学》

①不治将益深(更,更加)《扁鹊见蔡桓公》

②曾益其所不能(增加)《〈孟子〉二章》

③有所广益(增益)《出师表》

①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志向,志趣)《为学》

②寻向所志(标记)《桃花源记》

③处处志之(做标记)《桃花源记》

①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寻找)《桃花源记》

②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不久)《桃花源记》

①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的)《陈涉世家》

②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岳阳楼记》

①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养)《马说》

②食不饱,力不足(吃)《马说》

③一箪食,一豆羹(吃的东西,粮食)《鱼我所欲也》

①会天大雨,道不能(路)《陈涉世家》

②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途)《出师表》

③策之不以其道(方法,措施)《马说》

④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仁政,王道)《〈孟子〉二章》

⑤伐无道,诛暴秦(道义)《陈涉世家》

⑥不足为外人道也(说,讲)《桃花源记》

①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命令)《陈涉世家》

②攻陈,宽守令皆不在(官名)《陈涉世家》

③令辱之(使,让)《陈涉世家》

④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让)《陈涉世家》

①故人具鸡黍(准备饭食或酒席)《过故人庄》

②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准备)《活板》

③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具备)《核舟记》

④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详尽)《桃花源记》

⑤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通俱,全,都)《岳阳楼记》

①还来就菊花(亲近,观赏)《过故人庄》

②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趋,赴)《隆中对》

③瞬息可就(完成)《活板》

①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狼》

②并杀两尉(一共)《陈涉世家》

③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全、都)《桃花源记》

④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和,以及)《核舟记》

①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国家)《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②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国都)《岳阳楼记》

①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命名,起名字)《醉翁亭记》

②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名字)《木兰诗》

③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有名的,著名的)《马说》

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有名声)《陋室铭》

⑤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解释)《口技》

①今亡变死(逃跑,逃亡)《陈涉世家》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灭亡)《〈孟子〉二章》

③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愚公移山》

④亡羊补牢(丢失)

①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制作,制成)《公输》

②为坛而盟(修筑,建造)《陈涉世家》

③唐人尚未盛为之(使用)《活板》

④孰为汝多知乎?(以为,认为)《<论语>十则》

⑤宫中府中,俱为一体(是)《出师表》

①前人之述备矣(详尽)《岳阳楼记》

②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准备,防备)《活板》

③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饮(备办,做)《石壕吏》

①车六七百乘(量词,读shèng)《陈涉世家》

②公与之乘(坐,驾)《曹刿论战》

①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行走)《桃花源记》

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运行)《观沧海》

③必能使行阵和睦(行列,指军队)《出师表》

④行拂乱其所为(行动)《<孟子>二章》

⑤将军向宠,性行淑均《品行,品德》《出师表》

⑥行收兵(行军)《陈涉世家》

⑦陈胜、吴广皆次当行(行列)《陈涉世家》

①会宾客大宴(适逢,正赶上)《口技》

②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会合,聚合)《陈涉世家》

③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聚会)《岳阳楼记》

④长风破浪会有时(必然,一定)《行路难》

⑤每有会意(领会,理解)《五柳先生传》

①屠乃奔倚其下(急走,跑)《狼》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指飞奔的马)《三峡》

①天下事有难易乎(容易)《为学》

②愿以十五城易璧(交换)《公输》

③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改变)《愚公移山》

①东市买骏马(交易物品的场所,市场)《木兰诗》

②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买)《木兰诗》

③百里奚举于市(市井)《<孟子>二章》

①并自为其名(自己)《伤仲永》

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从)《<论语>十则》

①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几个,读shù)《寓言四则》

②珠可历历数也(计算,读shǔ)《核舟记》

①佛印绝类弥勒(像)《核舟记》

②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一类)《活板》

①执策而临之(鞭子)《马说》

②策之不以其道(鞭打)《马说》

①陶后鲜有闻(少,读xiǎn)《爱莲说》

②芳草鲜美(鲜艳,读xiān)《桃花源记》

①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终于)《送东阳马生序》

②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士兵)《陈涉世家》

③生卒不详(死)

①环而攻之而不胜(包围)《<孟子>二章》

②环滁皆山也(环绕)《醉翁亭记》

①四时之景不同(景物)《醉翁亭记》

②至若春和景明(日光)《岳阳楼记》

①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尽)《岳阳楼记》

②感极而悲者矣!(极点)《岳阳楼记》

③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穷尽)《岳阳楼记》

①与君离别意(情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②望西都,意踌蹰(心绪)《山坡羊潼关怀古》

③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情趣)《醉翁亭记》

④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打算)《狼》

①予观夫巴陵胜状(美好的,好的)《岳阳楼记》

②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胜利)《陈涉世家》

③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老师)《<论语>十则》

②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军队)《曹刿论战》

①公将战。曹刿请见(请求)《曹刿论战》

②战则请从(请允许)《曹刿论战》

①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砍伐)《卖炭翁》

②十年春,齐师伐我(攻打)《曹刿论战》

①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出师表》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信实)《曹刿论战》

③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信用)《曹刿论战》

①更若役,复若赋(恢复)《捕蛇者说》

②遂与外人间隔,不复出焉(再)《桃花源记》

③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复兴)《出师表》

①闻之,欣然归往,未果(成为事实,实现)《桃花源记》

②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副词,果然、果真)《弈喻》

①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执、顽固)《愚公移山》

②人固不能无失(本来)《弈喻》

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孟子>二章》

①顾野有麦场(回头看、看)《狼》

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探望、拜访)《出师表》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副词,反而、却)《为学》

①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归去、返回)《醉翁亭记》

②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归附、归属)《读孟尝君传》

③微斯人,吾谁与归(在一起)《岳阳楼记》

①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大声号叫、呼喊)《岳阳楼记》

②号呼而转徙(大声哭)《捕蛇者说》

③号为张楚(称号)《陈涉世家》

④号令召三老(命令,传令)《陈涉世家》

①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和煦)《岳阳楼记》

②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和乐)《岳阳楼记》

③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混和)《活板》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季节)《愚公移山》

②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操守、节操)《出师表》

①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凑齐音节,无实意)《木兰诗》

②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将恐深(副词,将要)《扁鹊见蔡桓公》

③卿太重,将非鬼也?(或者)《宋定伯捉鬼》

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带兵的人、将领)《陈涉世家》

⑤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带兵)《陈涉世家》

①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断、断绝)《醉翁亭记》

②佛印绝类弥勒(极、非常)《核舟记》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绝)《桃花源记》

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居住)《愚公移山》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某种地位或某个地方)《岳阳楼记》

③居十日(用在表时间的词前面,表示经过的时间)《扁鹊见蔡桓公》

①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中间)《醉翁亭记》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曹刿论战》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口技》

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暗中)《陈涉世家》

⑤遂与外人间隔(间隔、间断)《桃花源记》

⑥立有间(一会儿)《扁鹊见蔡桓公》

①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增加)《愚公移山》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虚夸)《曹刿论战》

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发动)《陈涉世家》

②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推举)《出师表》

③胶鬲举于鱼盐之中(选拔)《<孟子>二章》

①则有去国怀乡(离开)《岳阳楼记》

②去死肌,杀三虫(除掉)《捕蛇者说》

③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距离)《为学》

①司合之所属(隶属、归属)《扁鹊见蔡桓公》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桃花源记》

③神情与苏黄不属(相类似)《核舟记》

④召令徒属曰(部下)《陈涉世家》

①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正确,与非相对)《弈喻》

②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认为正确)《弈喻》

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代词,这、这个)《口技》

④问之,鬼言,我是鬼(判断动词)《宋定伯捉鬼》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字词2

【以】

①(动词)认为,以为

示例: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两小儿辩日》

②(介词)表示所用的工具、方法,凭借的条件等

可译为“用”“拿”

示例:蒙辞以军中多务。 ——《孙权劝学》

可译为“靠”“凭”“凭借”

示例: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曹刿论战》

可译为“按照”

示例: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③ (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示例: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童趣》

④(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因为”

示例: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塞翁失马》

⑤(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也可不译

示例: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观沧海》

⑥(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而”“来”?也可以不译

示例: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⑦(连词)表目的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

示例: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

2.【为】当读作wéi时,

①(动词)做;干

示例: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鱼我所欲也》

②(动词)发明;制造;制作

示例: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 ——《买椟还珠》

③(动词)作为;当作

示例: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论语》

④(动词)成为;变成

示例:弃其杖,化为邓林。 ——《夸父逐日》

⑤(动词)是

示例: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出师表》

⑥(动词)写;题

示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

⑦(动词)以为;认为

示例:窃为大王不取也。 ——《鸿门宴》

翻译:我以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

⑧(动词)担任

示例:张乖崖为崇阳令。 ——《水滴石穿》

当读作wèi时,

3.【为】wèi

①(介词)给;替

示例: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庖丁解牛》

②(介词)向;对

示例: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③(介词)因为

示例: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答司马谏议书》

翻译: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

④(介词)为了

示例: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史记》

⑤(介词)被

示例: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守株待兔》

⑥(介词)在……的时候

示例: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

翻译:在他来的时候,大王请允许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

3.【于】

①(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所向,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或结果。译为:向、给、到、从、自 。

示例:而耻学于师。 ——《师说》

示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②(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为:在。

示例: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 ——《画龙点睛》

③(介词)与其后的名词或名词短语构成介宾短语,表示补充说明。常用于动词或形容词后,在句中作补语。译为:向,对,对于,由于,或不译。

示例:业精于勤、荒于嬉。 ——《进学解》

翻译:学业由于勤奋而专精,由于玩乐而荒废。

④(介词)表示被动。放在动词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译为:被。

示例: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翻译:您被赵王所宠信。

⑤固定结构——于是,作连词,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的“于是”相同。

示例:于是天龙闻而下之。 ——《叶公好龙》

翻译:于是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这样喜欢它,就降到了叶公的家里。

⑥作介宾短语,放在句中或句末,相当于“于+此。视语境可译为: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在这……“、”从这……“、“在……上”、“在……方面”等。

示例: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口技》

翻译:在这个时候,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了座位。

4.【与】当读作y时,

①(动词)给,给予

示例: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

②(连词)和,及(注:连词前后的几个事物为并列关系,顺序可以颠倒)

示例: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心亭看雪》

③(介词)跟,通(注:介词前后的几个事物不构成并列关系,顺序也常常不可颠倒)

示例: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论语》

④(副词)相伴,一起

示例: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饮酒》

当读作yú时,

①通“欤”,表疑问

示例: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唐雎不辱使命》

翻译: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这不是看不起我吗?

5.【自】

①(代词)自己

示例: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秋水》

②(副词)亲自

示例: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 ——《四面楚歌》

③(代词)他(她)的

示例: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陌上桑》

④(副词)原来;本来

示例:使君自有妇,罗敷。有夫。 ——《陌上桑》

译:太守你已经有妻子了,罗敷我也已经有丈夫了!

⑤(副词)自然;当然

示例: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活板》

译:用手擦试它,那些字模就自行脱落,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⑥(介词)从;由

示例: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刻舟求剑》

⑦(介词)在;自从

示例: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

译: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⑧<连>常“自非”连用,相当于“除非”、“假如不是”。

示例: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三峡》

翻译: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6.【归】

①女子出嫁。

示例:后五年,吾妻来归。 ——《项脊轩志》

翻译: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

②返回;回去。

示例:直匍匐而归耳。 ——《邯郸学步》

翻译:她竟然爬行着回家了。

③送回;归还。

示例: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翻译:城邑不能归赵国,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地带回赵国。

④归依;归附。

示例: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荆轲刺秦王》

翻译:樊将军因为无路可走投奔我。

⑤通“馈”,赠送。

示例: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论语·阳货篇》

翻译: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见,他便赠送给孔子一只熟小猪,想要孔子去拜见他。

7.【复】

①(动词)返回;回还

示例:夫迷途知返,往哲是与,不远而复,先典攸高。 ——《与陈伯之书》

翻译:误入迷途而知道复返,这是古代贤明之人所赞许的(做法),在过错还不十分厉害的时候而能改正,这是古代经典中所推崇的(行为)。

②(动词)回复;回答

示例:不敢出一言以复。 ——《送东阳马生序》

③(动词)恢复;还原

示例: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师说》

翻译: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好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

④(动词)通“覆”,覆盖,盖住

示例:天不兼复,地不周载。 ——《女娲补天》

翻译:天不能把大地全都覆盖,地不能把万物完全承载。

⑤(副词)再;又

示例: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竭泽而渔》

翻译:用欺骗和作假的方法,即使现在有用,以后也不会再有第二次了,这不是长久之计。

⑥(名词)夹衣

示例:时冬天,昼日不著复衣。 ——《世说新语》

⑦(形容词)繁复;重复

示例:山重水复疑无路。 ——《游山西村》

8.【故】

①(名词)事故;变故。

示例: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 ——《报刘一丈书》

②(名词)缘故;原因。

示例: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廉颇蔺相如列传》

翻译:赵王难道会为了一块璧玉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

③(形容词)旧;旧的;原来的

示例:飞徐者,故疮痛也。 ——《惊弓之鸟》

翻译:飞的慢,是因为旧伤疼痛。

④(名词)老朋友;旧交情

示例:君安与项伯有故? ——《鸿门宴》

⑤(动词)死亡;去世

示例:目今其祖早故,只有个儿子。 ——《红楼梦》

⑥(连词)所以;因此

示例:故君子道其常,而小人道其怪。 ——《自知之明》

译:所以君子遵循那正常的途径,而小人遵循那怪癖的途径。

9.【好】

①(形容词)容貌美

示例: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陌上桑》

翻译:秦家有位美丽的女儿,自家起名叫做罗敷。

②(形容词)好;善、佳。与“坏”、“恶”相对。

示例: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春夜喜雨》

③(形容词)友好;和睦

示例: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形容词)合适;合宜

示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⑤(副词)很。

示例:你这客官好不晓事。 ——《水浒传》

⑥(动词)完毕;完成

示例:妆好方长叹,欢余却浅颦。 ——《无题》

⑦(动词)喜好,爱好。hào

示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滥竽充数》

10.【说】

①(动词)谈说,讲说

示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桃花源记》

翻译: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说,讲说了这番经历。

②(动词)告知;告诉

示例:夫差将死,使人说于子胥。 ——《史记》

③(动词)评议;谈论

示例: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④(名词)学说;观点;言论

示例:然是说,余尤疑之。 ——《石钟山记》

翻译: 虽然是这样的观点,但是心里还是有点怀疑。

⑤(形容词)通假字,通“悦”,高兴,愉悦

示例: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 ——《滥竽充数》

翻译:南郭先生自荐去吹竽,宣王很高兴。

11.【请】

①(动词)求;请求

示例: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 ——《滥竽充数》

②(动词)表示请求对方允许说话人(即“我”)做某事

示例:王好战,请以战喻。 ——《孟子》

翻译:大王喜欢打仗,就让我用打仗来打比方吧。

③(动词)召;邀请

示例:乃请宾客,……欲以客往赴秦军。 ——《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动词)谒见;拜访

示例: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 ——《信陵君窃符救赵》

翻译:公子前往朱亥家,多次拜访,朱亥故意不答谢。

12.【使】

①(动词)命令;派遣

示例: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翻译: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②(动词)让;叫

示例: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滥竽充数》

③(动词)使唤;驱使;使用

示例:人皆得以隶使之。 ——《五人墓碑记》

翻译:人人都能够像奴仆一样使唤他们。

④(动词)出使

示例:晏子使楚

⑤(名词)出使的人;使者

示例: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卖炭翁》

⑥(连词)假使;如果

示例:使六国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阿房宫赋》

翻译:假使六国各自爱护它的人民,就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来抵抗秦国。

13.【耳】

①耳朵。

示例:无丝竹之乱耳。 ——《陋室铭》

翻译: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

②形状像耳朵的东西。

示例:木耳、银耳

③听说;耳闻。

④兼词,相当于“而已”,译作“罢了”。

示例:然野心不过遁逸耳。 ——《狼子野心》

翻译:但是凶恶的本性只不过隐藏起来罢了。

⑤表示肯定。

示例: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南辕北辙》

翻译:这几个条件越是好,就离楚国越远了。

14.【而】

①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示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②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示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③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示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

翻译: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④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示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论语》

翻译:人如果失去了信用或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还可以做什么。

⑤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示例:朝而往,暮而归。

翻译:早晨进山,傍晚回城。 ——《醉翁亭记》

⑥通“尔”,你,你的。

示例: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

15.【之】

①到……去 示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②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

示例: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

翻译:衡量一下两种对策,宁可答应,而让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

③代词,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

示例:平原君约其门下食客文武具备者二十人与之俱。 ——《毛遂自荐》

④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示例: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 ——《东施效颦》

⑤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

示例:是吾剑之所从坠。 ——《刻舟求剑》

⑥定语后置的标志

示例:蚓无爪牙之利。 ——《劝学》

翻译: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定语)

⑦用宾语前置的标志

示例:句读之不知。 ——《师说》

翻译:不知句子(如何)停顿。(宾语)

第2篇: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

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

F

凡 (1)则凡数州之土壤(凡是)(2)凡三往(总共)

方 (1)方七百里(见方)(2)方以长(长方形)3)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当……时候)

发 (1)野芳发而幽香(开)(2)一时齐发(发出)(3)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迹)(4)发闾左谪(征发)(5)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发动)

霏 (1)日出而林霏开(雾气)(2)若夫淫雨霏霏(雨雪盛大的.样子)

分 (1)今天下三分(划分,分开)(2)必以分人(分配,分给)(3)长约八分有奇(长度单位)(4)忠陛下之职分也(fèn,职分,本分)

奉 (1)为妻妾之奉(通“俸”侍奉)(2)奉命于危难之间(接受、奉行)(3)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供养)

赋 (1)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写)(2)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文章)

G

顾 (1)顾野有麦场(看)(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探望,拜访)(3)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

故 (1)公问其故(原因,原故)(2)桓侯故使人问之(特意)(3)故余虽愚(所以)(4)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5)两狼之并驱如故(原来的样子)(6)广故数言欲亡(故意)

更 (1)即更刮目相待(重新)(2)醉则更相枕以卧(进而)(3)更相庆(互相)(4)更上一层楼(再、又)(5)举杯销愁愁更愁(更加)

固 (1)君子固穷(安于)(2)齐人固善盗乎?(本来)(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4)汝心之固(顽固)

观 (1)予观夫巴陵胜状(看,观看)(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观赏)

广 (1)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宽广)(2)无高山大野可登临以自广(扩大)

苟 (1)苟富贵,毋相忘(如果,假使)(2)苟全性命于乱世(苟且)(3)苟无饥渴(或许,表希望)

光 (1)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2)仿佛若有光(光线)

归 (1)云归而岩石暝(聚拢)(2)太守归而宾客从也(3)微斯人,吾谁与归(归依)

过 (1)过秦汉之故都(经过)(2)及鲁肃过寻阳(到)(3)人恒(过犯过失)(4)况才之过于余者乎(超过,胜过),

H

号 (1)阴风怒号(呼啸)(2)号为张楚(定国号)(3)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号令)4)故自号曰醉翁也(别号)

和 (1)政通人和(和睦,协调)(2)春和景明(温和,和暖)

鸿 (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大)(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鸟名)

患 (1)且人患志之不立(担忧、忧虑)(2)无冻馁之患(忧患)(3)为乡人所患(当作祸害、认为……是祸害)

环 (1)环而攻之而不胜(包围)(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四处)(3)环滁皆山也(环绕)

惠 (1)大王加惠(恩惠)(2)汝之不惠(同“慧”,聪明)

或 (1)而或长烟一空(有时)(2)或异二者之为(或许)(3)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人)

J

极 (1)南极潇湘(到)(2)此乐何极(穷尽、尽头)

加 (1)而山不加增(更加)(2)万钟于我何加焉(好处)(3)弗敢加也(虚夸,以少报多)

间 (1)立有间(一会儿)(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暗中)(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4)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5)遂与外人间隔从不间断(间隔,隔开,不连接)

见 (1)乃入见(拜见)扁鹊见蔡桓公(2)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通现)(3)见往事也(知道)(2)愿借子杀之(依靠)(3)借第令毋斩(即使)

借 (1)每假借于人(借) (2)愿借子杀之(依靠)(3)借第令毋斩(即使)

景 (1)春和景明(日光)(2)四时之景不同(景观,景物)

将 (1)出郭相扶将(扶持) (2)公使驱将惜不得(助词,用在动词后面,无实义)(3)上使外将兵(率领,带领)(4)将非鬼也(或许)(5)公将战,曹刿请见(即将)(6)则命一上将(将军)

具 (1)未曾识书具(用品)(2)各具情态(具备)(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详细)(4)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都)

居 (1)面山而居(居住)(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在……位置)(3)居十日(经过,停留)(4)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停留)

举 (1)举大计,亦死(发动)(2)举头望明月(抬头)(3)百里奚举于市(选择,被任用)(4)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推举) (5)死即举大名耳(传扬) (6)董生举进士(参加)

绝 (1)群响毕绝(停,没有)(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没有出路)(3)以为妙绝(极) (4)佛印绝类弥勒(非常) (5)往来而不绝者(断)

尽 (1)林尽水源(尽头) (2)尽善尽美(达到顶点) (3)一食或尽粟一石(完) (4)利尽南海(全部取得) (5)进尽忠言(尽量,尽可能)

际 (1)横无际涯(边际) (2)外与于际(接,连接)

就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2)颓然就醉(接近)

K

苦 (1)何苦而不平(愁)(2)天下苦秦久矣(对……感到痛苦)

开 (1)连月不开(放晴) (2)天门中断楚江开(开通,通)

L

临 (1)临溪而渔(来到) (2)执策而临之(面对) (3)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快要) (4)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居高视下)

M

名 (1)不能名其一处(说出) (2)名之者谁(命名) (3)则题名其上(名字) (4)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著名) (5)何忧令名不彰耶?(名声,名望)

木 (1)能以径寸之木(木头) (2)以至鸟兽木石(树木)

N

能(1)然后世未有能及者(能够) (2)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技能)

Q

强 (1)凶强侠气(强悍) (2)赏赐百千强(有余) (3)不可强以仕(勉强) (4)慕义强仁(力行)(5)以弱为强者(强盛,强大) (6)项为之强(通“僵”,僵硬)

情;(1)虽不能察,必以情(实情) (2)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友情)

请 (1)请献十金(请允许,敬辞) (2)曹刿请见(请求) (3)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请教)

且 (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将近) (2)且焉置土石(况且) (3)存者且偷生(暂且)

去 (1)一狼径去(离开) (2)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出(距离)

奇 (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异) (2)长约八分有奇(多一点)

R

若 (1)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与夫连用,作发语词) (2)曾不若孀妻弱子(比得上) (3)若为佣耕(你们) (4)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如果)

S

善 (1)岂爱人之善(专长) (2)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好) (3)罗敷善蚕桑(擅长)

少 (1)少时(一会儿) (2)意少舒(稍微) (3)饮少辄醉(不多) (4)陈涉少时(年轻)

J

舍 (1)屋舍俨然(房屋) (2)便舍船,从口入(舍弃) (3)故决然舍去(丢开、离去)

食 (1)设酒杀鸡作食(食物) (2)食不饱,力不足(吃) (3)食之不以其道(通饲,喂养)

释 (1)心凝神释(得到解脱) (2)释担而立(放下)

虽 (1)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即使) (2)老妪力虽衰(虽然)

胜 (1)予观夫巴陵胜状(美丽,壮观) (2)臣不胜受恩感激(经受得住,忍受得住) (3)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尽)

使 (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派) (2)使于秦(出使) (3)使子为使(使者)

是 (1)问今是何世(判断动词) (2)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这)

书 (1)乃丹书帛曰 陈胜王(写) (2)得鱼腹中书(字条) (3)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文件) (4)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信)

属 (1)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管)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3)属余作文以记之(嘱托)

数 (1)又数刀毙之(表多次) (2)珠可历历数也(计算) (3)扶苏以数谏故(屡次)

T

通 (1)初极狭,才通人(通过) (2)政通人和,百废俱新(通达,通顺) (3)中通外直(贯通) (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明白) (5)整个(通计一舟)

W

亡 (1)河曲智叟无以应(通无) (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灭亡,死亡) (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亡,逃跑)

微 (1)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 (2)微闻有鼠作作索索(隐约) (3)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稍微)

谓 (1)谓为信然(说) (2)谓先主曰(对) (3)太守谓谁(是) (4)予谓莲(认为)

(5)舍人相谓曰(商量) (6)此之谓失其本心(叫做) (7)太守自谓也(命名)

闻 (1)余闻之也久(听说) (2)不能称前时之闻(名声)

X

鲜 (1)芳草鲜美(鲜艳) (2)陶后鲜有闻(xiǎn,少)

向 (1)狼不敢前,眈眈相向(面向) (2)向无此例(向来,从来)

信 (1)谓为信然(确实) (2)必以信(信实,对神说实话) (3)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 (4)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

修 (1)外结好孙权,内修好政理(改革,治理) (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长)

谢;(1)使君谢罗敷(致辞,说话) (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告罪,道歉) (3)为我谢曰 “明天子在上……”(致意)

秀 (1)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 (2)蔚然而深秀者(秀丽)

行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走) (2)行拂乱其所为(做,执行) (3)皆次当行(行列) (4)将军向宠,性行淑均(品行) (5)行收兵,比至陈(行军)

寻 (1)寻向所志(寻找) (2)寻病终(不久)

许 (1)遂许先帝以以驱驰(答应) (2)曳屋许许声(拟声词hǔ) (3)杂然相许(赞同) (4)高可二黍许(左右)

效 (1)恐托付不效(成效) (2)不效,则治臣之罪(实现,完成) (3)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任务)

下 (1)忽然抚尺一下(量词) (2)欲买舟而下(顺水而下) (3)不耻下问(向地位低下的人)

Y

而或长烟一空(全、都,一概) (2)吏呼一何怒(多么) (3)一时齐发(同一时候) (4)上下天光,一碧万倾(一片)

益 (1)增益其所不能,(增加) (2)不治将益深,香远益清(更加) (3)不治将益深(渐渐) (4)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好处,利益)

遗 (1)得遗金一饼(丢失) (2)以光先帝遗德(遗留,留下) (3)父母岁有裘葛之遗Wei(给与的东西)

业 (1)若业为吾所有(已经) (2)业精于勤,荒于嬉(学业) (3)武陵人捕鱼为业(职业) (4)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事业,功业)

与 (1)呼尔而与之(给,给与)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语气词)

因 (1)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凭借,根据) (2)余因得遍观群书(于是)

夷 (1)船背稍夷(平) (2)言和而色夷(平和、平易) (3)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少数民族)

已 (1)骨已尽矣(已经) (2)死者长已矣(完了、完毕) (3)且壮士不死即已(算了,罢了)

易 (1)天下事有难易乎?(容易) (2)寒暑易节(交换)

意 (1)目似瞑,意暇甚(神情,神态) (2)宾客意少舒(心情) (3)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意图,打算) (4)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5)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主旨,中心) (6)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意思)

应 (1)桓侯不应(答应,理睬) (2)急应河阳役(应征) (3)杀之以应陈胜(响应)

有 (1)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通又) (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或者)

Z

曾 (1)曾不若孀妻弱子(竟然) (2)曾益其所不能(增加) (3)曾贻余核舟一(曾经)

坐 (1)但坐观罗敷(因为) (2)众宾团坐(坐下)

作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振作,奋发) (2)作亭者谁?(制造,建筑) (3)其中往来种作(耕作,耕种) (4)一豉作气(振作) (5)属予作文以记之(写)

指 (1)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手指) (2)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笔直) (3)卜者知其指意(用意) (4)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指点)

至 (1)寡助之至(极点) (2)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到) (3)礼愈至(周到)D

志 (1)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已志(志趣) (2)寻向所志(记号) (3)不志其大(立志)

诸 (1)其西南诸峰(许多) (2)投诸渤海之尾(之于)

自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月(如果,假如) (2)有朋自远方来(从)

第3篇:文言文中一词多义解释大全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解释大全

在日常过程学习中,相信大家一定都记得文言文吧,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语言,而不是日常语言写的文章。你知道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文言文中一词多义解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解释1

1.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

2.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备: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被:1、影响(被于来世)2、同披,穿(皆被绮绣)

5.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

未完,继续阅读 >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字词.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字词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