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弹力说课课件
第1篇:初中物理弹力说课课件
初中物理弹力说课课件
初中物理弹力说课课件
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弹力》。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过程分析、效果分析四个方面谈一谈关于本节课的设计。
一. 【教材分析】
《弹力》是苏科版初中物理第8章第1节内容。弹力是学生在进入初中学习了力的概念后,进一步学习的一种性质的力,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之一。弹力的学习至关重要它是学习摩擦力的基础更是力学部分的基础, 无论是从知识本身的角度出发,还是从知识外延来看。本节知识都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本节课通过实例,从生活中常见的形变现象出发,认识到弹力存在;在实验探究力与形变的关系之后,又回到了弹力应用,给学生以感性认识弹力对生活的影响。根据教材特点我确定了教学重点: 弹力的概念,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大小关系、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构造及使用方法。
从教材体系上看,学生已学习力的基本概念、并且在生活中接触过一些关于弹力的生活事列,如弓箭、气球、跳板等等,为学习弹力打下了基础。并且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实验探究能力,掌握了基本的物理研究方法
对于进入初中学习的学生,他们有较强的求知欲望,思想上、心理上还不太成熟,思维的敏捷度还不够高。基于对教材的这些认识,根据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的难点。
教学难点: 弹力概念的引入、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大小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①掌握形变与弹力的定义。
②形变大小与外力大小的关系。
③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构造及使用方法。
能力目标 :学生通过观察物体的形变和弹力的产生的一系列物理实验,学会从实验现象中分析,简单的科学规律。
情感目标 :通过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理论
联系实际的观念。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我采用了如下教法与学法。
2、教法与学法
教法:本节采用启发式教学为主,结合实验、讲解、讨论、探究等多种方法辅助教学。
学法: 学生在我所创设的物理环境中,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等活动主动获取
必要的感性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以上教法与学法,使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具体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三.【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设计问题,情景引入
首先,我通过一个小车弹簧实验,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兴趣,产生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小车和弹簧之间存在着一个力,然后设疑:这个力是什么力,是怎么产生的?既开阔学生思路,又启发学生思维,从而顺理成章的导入了新课。并展示桌子上的压力与支持力,打碎的.灯泡,提出两个问题: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吗?发生形变的物体都能产生弹力吗?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入课堂。
第二环节——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形变:
通过直接提出的方式,提出形变的定义,让学生形成形变物体所具有的一般特征。让学生归纳形变的种类,并介绍什么是弹性形变,以及弹性限度,使学生获得直观认识。
2、弹力概念:
在学生对形变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结合刚才的实验,分析两个实例,一是:弹簧拉伸,二是:受压直尺。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发生形变的弹簧能给物体以力的作用,发掘出这个力就是弹力,从而得出弹力的定义。
弹力的产生条件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先引导学生阅读弹力定义,从定义中找出弹力产生所要具备的两个条件。再举出几个具体实例,向学生们展示桌面上的书和吊于电线下的灯这两个模型让学生分析,压力和支持力都是弹力,绳的拉力也是弹力。
3、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大小的关系。
我从形变的几个基本类型入手,展开分析形变与弹力之间的关系,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通过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分组进行实验,并对实验结论进行分析与论证,分析误差形成的原因,再通过评估与交流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在各个小组间进行指导,及时发现学生们争论的焦点,并给予恰当的引导。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展示讨论结果,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和生活经验不难得出如下结论:外力越大,形变越大。
4,测力工具—弹簧测力计。
我通过图片和实物相结合的方法,使同学们认识弹簧测力计,并讲解力的单位相关知识。通过让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引导学生使用弹簧测力计,并总结使用方法,
5.弹性使能,观看课本相关图片,认识弹性势能。
设第三个环节——课时小结,巩固练习
为了让学生们能对这节课所学的新知识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指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重难点知识进行了复习小结,并引导学生解答相关例题,使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得到升华。
板书设计:板书是依据教学目标、以突出重点、简洁明了,便于记忆为出发点,依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效果精心设计的。作业为课后习题,目的是巩固重点知识,提高学生能力。
四、【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的过程设计我预计可达到以下效果: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生活实际内容引入,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活动,引起学生有意注意,设计合理的探究内容,让学生在推理、判断中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变规律的传授过程为规律的探究过程能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从而实现本节课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的教学目标。
当然本节课的设计还存在着许多的缺点和不足,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和指正。
第2篇:初中物理说课课件
初中物理说课课件
初中物理说课课件分享,一起来学习吧。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由五个段标组成,即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的传播有多快和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是按照“产生——传播——要有介质——在不同介质中快慢不同——传到人耳后经过怎样的途径引起人的听觉”的思路安排的。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物体振动发声的实例,结合小学已有的知识,说明物体发声的条件。通过与水波、弹簧上的疏密波的对比,引入声波;再通过实验,说明声音传播要有介质,且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依照初中生物课上已经知道的人耳结构图,回忆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2、三维教学目标: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了解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物质。
难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二、说教法、学法
声音与我们息息相关,学习本节内容要从生活中已有的感性认识出发,并通过探究、实验,进行分析、归纳,得出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要注意将学到的知识及时服务于社会,解释生活实际中的声现象。本节课,我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运用动画、图片及文字展示声现象奇妙,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在小学有关声现象的学习,同时声现象与人类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生的直观感觉知识丰富,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已有了基本的了解,他们对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声现象也产生着浓厚的兴趣。初中生对未知世界往往产生好奇心、求知欲,他们有强烈的活动探究欲望,这些对本节课的学习起着积极的作用。但他们在方法和环节的把握上不够成熟,因为在做实验和观察实验时不够仔细,教师要在实验时,注意提醒学生让他们观察什么,怎样观察。
四、说课堂教学设计
㈠引入新课
⑴用多媒体播放一段美妙的音乐。
⑵演示:敲击一下鼓,我们听到了声音。
⑶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的呢?
㈡新课教学
1、声音的产生
⑴实验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①将手指按住自己的喉头两侧后说话、唱歌;
②拨动张紧的橡皮筋;
③用手搅动水;
④用锤子敲锣,再用手按住锣面;
⑤捉几只能够发出清脆叫声的昆虫,观察发声时的现象;
⑥风吹树叶哗哗响……
⑦做课本第25页图2-12所示的实验,振动的音叉弹起塑料小球,为后面的声波做好铺垫。
⑵实验结论:振动可以发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
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有新的发现,我在此设计了一个“想一想、议一议”:蟋蟀、蜜蜂、蚊子、乐器(小提琴、二胡、笛子等)是怎样发声的?
2、声音的传播——声波
⑴用多媒体演示水滴滴入平静的水面,指导学生观察水的振动形成的水波。
⑵用多媒体演示弹簧一端振动时,振动在弹簧上形成疏密相间的波。
⑶演示敲击音叉时,人耳能听到音叉振动发声的现象,这时教师用多媒体模拟音叉振动形成疏密相间的声波向四周传播的过程。
⑷由学生根据水波、弹簧波的形成及传播,总结出结论: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3、声音的传播条件
⑴声音传播需要物质
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声音怎样从发声的物体传播到远处?
猜想和假说:声要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来做媒介,也可能不需要什么东西做媒介,在真空中就可以传播。
进行实验:
①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桌子一端,另一同学敲桌子另一端;
②玻璃鱼缸中盛有金鱼,用细棍轻轻敲击鱼缸上沿,金鱼立即受惊;
③用空气、木杆、金属棒、塑料棒、书本等物体传递振动的音叉声音的效果;
④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再让空气逐渐进人玻璃罩内,注意声音的变化。
由上面的探究,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效果是不同的。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的效果比在气体中好。在真空中,声音是不能传播的。
探讨:当宇航员到达月球后,他们是怎样进行相互间的交谈的?
4、声音的传播有多快
①让学生阅读课本,了解什么是声速?
②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慢,在液体中较快,在固体中更快。
③知道在同一物质中,声速跟温度有关,在15℃的空气中,声速为340m/s.
④讨论:a、百米赛跑中,计时员是怎样计时的呢?为什么?
b、某人在一根较长的有水的自来水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另一人在另一端可以听到几次声音?
⑤这一部分内容学生的感性认识相对较少,可在课后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做一个测定声音速度的探究实验,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5、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⑴通过“当喇叭发声时,肥皂液膜会发声振动”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声音在传播过程中是振动形式的传播。
⑵用多媒体介绍人耳的构造,根据人耳的构造,讨论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此时教师进行适当点拨,并用多媒体图解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声源→声波→外耳道→鼓膜→三块听小骨(锤骨、砧骨、镫骨)→耳蜗→听觉神经。
㈢小结
根据黑板上简单的板书内容,让学生对这节课进行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复述有关内容,这样既强化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利用精炼的语言进行归纳和概括的能力,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粗浅认识,整个设计过程一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给予批评和指正,谢谢!
第3篇:初中物理实验说课课件
初中物理实验说课课件
导语:观察是学习物理最基本的方法,是科学归纳的必要条件, 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外部表现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记录, 能够为物理概念的形成、物理知识的理解、物理规律的探究提供信息和依据。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初中物理实验说课课件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初中物理实验说课课件
一、观察法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总结和思索得来的。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中的实验,如长度、时间、温度、质量、密度、力、电流、电压等物理量的测量实验中,要求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进行规范的实验操作,得到准确的实验结果,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实验技能。大部分均利用的是观察法。
观察是学习物理最基本的方法,是科学归纳的必要条件, 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外部表现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记录, 能够为物理概念的形成、物理知识的理解、物理规律的探究提供信息和依据。常用观察方法有:
1.观察重点, 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如做气体膨胀对外
第4篇:初中物理力说课课件
初中物理力说课课件
初中物理浮力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是孙江苏,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浮力》。是选自教育部审定2012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物理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十章第一节“浮力”的内容,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学法教法、教学过程六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应注重让学生的生活经历到物理,从自然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验和活动,从被动到主动,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了解科技发展,从而融入到现代社会中。所以本课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科学课和社会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员参与、让学生主动探究等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二、教学目标
根据物理课
第5篇:初中物理杠杠说课课件
初中物理杠杠说课课件
杠杆是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机械。学生每天都会接触剪刀、指甲刀、夹子、筷子等物体,但仅仅是会使用,没有深入地研究这些物体的特点。学知识的学习,更要体现知识的认知发展过程,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参与探索,在探索中获得对数学的体验与应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物理杠杠说课课件,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一、说教材:
《杠杆》是初中物理八年级第十二章第一节课。教材第七八章章分别介绍了力的作用效果和平衡知识,本节从新的角度,在不同层次上研究了这个问题,其内容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扩展,也是后面滑轮、轮轴等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的基础。本节课内容包括:什么是杠杆?杠杆的五要素,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其中理解力臂的概念并画出力臂,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杠杆是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机械。学生每天都会接触剪刀、指甲刀、夹子、筷子等物体,但仅仅是会使用,没有深入地研究这些物体的特点。教材首先通过生活中用撬棍撬石头,让学生寻找杠杆的特征,引导他们用科学抽象的方法建立杠杆的概念,使学生对杠杆有初步的认识
第6篇:初中物理质量说课课件
初中物理质量说课课件
引导语:知道实验室测量质量的仪器是天平;知道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重点 质量单位及单位间换算,天平使用方法。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初中物理质量说课课件,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质量的单位,会进行质量单位的换算。
3.会调节托盘天平的平衡,会使用游码,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时,会正确读出所测物体的质量。
4.知道使用天平时要注意的事项。
5.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态度。
教学重点
1.质量的概念及其单位,认识质量是物质的属性。
2.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能测量物体的质量。
教学难点
1.托盘天平的使用及游码的读数。
2.质量不随物体的位置而改变。
实验器材
教师:铁块、铝块、木块、托盘天平和砝码、橡皮泥、铁钉、铁锤、冰块、酒精灯、烧杯、铁架台、石棉网、托盘天平挂图。
学生:铁块、铝块、木块、托盘天平和砝码。
教学过程
一、引言
教师:这一章我们将学习新的知识,通过学习我们将明确什么叫质量和密度,知道质量和密度的单位,学习怎样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怎样用天平和量筒测物体的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