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芦花荡》有感
第1篇:读《芦花荡》有感
读《芦花荡》有感
提起芦花荡,可能很多人并不了解,但“白洋淀纪事”相信大家一定有所耳闻。
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的岁月里,一个干瘦的老头子自如地穿梭在芦花荡里,他让抗日战士感到快乐,让日本鬼子感到胆寒。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干瘦的脸上,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他独自一人就承担了部队的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等。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护送两个在炮火中打滚的孩子。夜幕降临时,其中一个孩子负了伤,而另一个孩子则看不起老头。第一天晌午,老头子又穿进了芦花荡,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悠闲自得地剥着莲蓬。唯一的武器就是手中的船杆,可它却让日本鬼子负了伤,并狼狈不堪地在水中尖叫着。他用机智的头脑和不屈的精神替孩子报了仇。自然赢得了这两个孩子从内心的尊敬。在这同时,更赢得了我们的尊敬。
老头子不怕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精神面貌,深深地刻在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里,并不朽地传承着。
现在,我们的生活有了很大的变化,不需要我们上前线战斗,更不需要我们在炮火里打滚。还有现在这么好的生活条件。难道我们不应该感谢那些为保卫我们的国家而战斗,而奉献的人吗?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好好学习,为身边的人们,为自己的祖国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吧。
第2篇:读《芦花荡》有感
读《芦花荡》有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芦花荡》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类历史上,血与火的战争屡屡爆发。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阅读战争题材的作品,可以了解历史,可以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两个极端,可以看到人类意志力、智能、体能最大限度的表现,从中获得启示。
于是,我读了《芦花荡》这篇战争故事。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老爷爷护送大菱和二菱去找部队。途中,大菱被日本鬼子的枪打伤了,老爷爷很伤心,他对这两姐妹深感愧疚。第二天,老爷爷为大菱去找日本鬼子报仇,他打了胜仗。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知道这个老爷爷是一位有爱国抗日的热情;有老当益壮的气概;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过于自尊与自信;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
这篇文章在写作上也有许多特点,比如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用上这些写法更加形象的写出了老爷爷对敌人的痛恨。
在充满诗请画意的芦花荡里,一个干瘦的老爷爷,整天自如的穿梭着,他让抗日将军感到快乐,让日本鬼子感到胆寒。
他自信,他自尊;他有柔情,有热血,有仇恨;他爱憎分明,英勇机智,他是一只勇敢的鱼鹰!
看看老爷爷,想想我自己,差距太大了。在日常生活中,我只要遇到一点困难,就会退缩,就会想要放弃。有一次,我去爬山。爬到一半,我不耐烦地说:“到了没有啊?那么久。”又走了一会儿,我说:“怎么那么远?不爬了!不爬了!”看了这篇故事后,我感到十分惭愧。有时候,我放学回家,看到一条小狗,虽然很可爱,但我被吓得心惊肉跳,心里一点都不安宁,一直“怦怦”地跳着。但《芦花荡》里的老爷爷面对敌人时很自信,并不怕敌人。而我在面对一条小狗都怕得腿脚直哆嗦。假如我就是故事中的老爷爷,当我面对敌人时我会怎么样呢?是投降,还是鼓起勇气跟敌人对抗。读完这篇文章后,我会毅然决然地跟敌人对抗。
我要向老爷爷学习,做一个勇敢、坚强的人。
第3篇:读芦花荡有感作文
读芦花荡有感作文
这篇文章的主角并不是一位大家都熟知的英雄人物,而是一个无名无姓、普普通通的划船老人。他的工作既平凡又重要:运送食物、接送干部和伤病员到村里,全靠这只破旧的小船。一次,老人护送两名女孩儿到村里去,谁知,其中的一名女孩被日本鬼子击中了,老人痛苦地自责。他要完成自己对那个女孩的承诺,“他们打伤了你,留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第二天,他立刻将十几个日本兵引到芦花荡去,与他们斗智斗勇,最终把日本兵全部歼灭。 看完后,我心里不禁为之一震:这位老人,他既是凡人又是伟人。他平凡在只是个运物载人的老船夫;但他伟大在诚实守信,有勇有谋。
在充满诗请画意的芦花荡里,一个干瘦的老爷爷,整天自如的`穿梭着,他让抗日将军感到快乐,让日本鬼子感到胆寒。
他自信,他自尊;他有柔情,有热血,有仇恨;他爱憎分明,英勇机智,他是一只勇敢的鱼鹰!
看看老爷爷,想想我自己,差距太大了。在日常生活中,我只要遇到一点困难,就会退缩,就会想要放弃。有一次,我去爬山。爬到一半,我不耐烦地说:“到了没有啊?那么久
第4篇:《芦花荡》教学有感
《芦花荡》教学有感
有人可能会说,“对话有什么新鲜!老师问,学生答,不就是对话吗?”其实,这只是问答而已,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所谓对话,应该是人与人之间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敞开的基础上达成的双方视野的交融,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激发、共同创造的精神或意识。它所促成的不是知识的简单累积,而是知识的重新建构。引用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的话就是:对话是“从一个开放心灵者看到另一个开放心灵者之话语”。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要为对话搭建最佳平台,先为对话创设体验的情境。在语文课堂中设置情境让学生体验是一种重要而常用的方法,它往往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将心比心,从而与文字进行最为亲密的接触。
在《芦花荡》的教学中,为了赏析老人这一形象,我问:“如果你是老人所护送的两个女孩中的一个,你最喜欢老人的哪一点,为什么?”
有学生说:我喜欢老人的自信。课文中说:“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多么自信!而且他的自信也是有基础的,他的水上工夫确实了不
第5篇:四年级读后感:读《芦花荡》有感_750字
四年级读后感:读《芦花荡》有感_750字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读后感:读《芦花荡》有感_75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类历史上,血与火的战争屡屡爆发。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阅读战争题材的作品,可以了解历史,可以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两个极端,可以看到人类意志力、智能、体能最大限度的表现,从中获得启示。
于是,我读了《芦花荡》这篇战争故事。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老爷爷护送大菱和二菱去找部队。途中,大菱被日本鬼子的枪打伤了,老爷爷很伤心,他对这两姐妹深感愧疚。第二天,老爷爷为大菱去找日本鬼子报仇,他打了胜仗。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知道这个老爷爷是一位有爱国抗日的.热情;有老当益壮的气概;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过于自尊与自信;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
这篇文章在写作上也有许多特点,比如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用上这些写法更加形象的写出了老爷爷对
第6篇:芦花荡
《芦花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2、学习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3、体验孙犁小说的风格。【教学重点】
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及典型意义。2、学习富于特色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教学难点】
对老英雄性格核心的理解。【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为了保卫祖国,优秀的华夏儿女奋起抵抗,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本文描述的就是在我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对敌斗争的生活,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和第二天狠狠惩罚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赞美了老艄公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全篇洋溢着战斗的乐观主义的革命激,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真挚的热爱。
二、分析课文 1、整体把握: ⑴人物要素:
主要人物:老头子;次要人物:
第7篇:芦花荡
芦花荡
孙
犁
【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2.了解小说的三要素,理清故事情节。
3.分析文中老头子这个英雄人物的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4.学习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肖像、动作、心理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5.感知文中景随情移的写作手法,揣摩雅致隽永的环境描写的妙处,品味课文的语言。【能力目标】
1.通过诵读、复述故事情节。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以及朗读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2.紧扣小说特点,从情节、人物、环境三方面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教会学生分析小说的基本方法。
3.揣摩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品味语言,提高自己的描写能力。【情感目标】
1.体会孙犁小说诗情画意的语言美。
2.领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使其认识到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3.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主人公自尊、自信、勇敢的美好品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重点难点】
1.学会分析一般小说的方法。2.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掌握小说通过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