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业培植的调研报告
第1篇:特色产业培植的调研报告
特色产业培植的调研报告
特色产业培植的调研报告
在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加快旧城镇青禾村经济社会发展,按照镇新农队办的要求,我先后深入各村小组,围绕特色产业培植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调研报告。
一、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是青禾村跨越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是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是调整农业结构的主攻方向。调整农业结构,是建设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之一。青禾村利用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打造农业特色产品,培植农业特色产业带和产业群,以实现农业资源的多渠道、多层次的开发利用,满足多样化、优质化、商品化的市场需求,有利于开辟新的市场空间,促进青禾村农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二是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20xx年,青禾村有农业人口7399人,占镇总农业人口数的14.7%,人均纯收入4407元,低于全镇6055元的平均水平,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较大。通过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建设一批规模化农业产品基地,带动加加工、储藏、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区域性支柱产业,有利于把独特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有助于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转移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民收入增收。
三是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可以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青禾自然鼻尖丰富,生态环境优良。既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开发具有显著效益的特色农产品,又要调动农民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青禾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过政策扶持、财政支持,青禾村结合当地的资源特点、土质特性、气候特征,本着产量高、品质优、特色强的产业定位原则,采取突破重点、带动农户、辐射周边的发展思路,加快了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步伐。
一是花卉产业初具规模。青禾村的青禾村小组不同程度地发展户玫瑰鲜切花种植户,种植面积多的达亩,少的也有亩,产品畅销昆明呈贡斗南。
二是畜禽产业初见成效。依托龙头企业,加快培育特色农产品基地,目前已有佳旺辰养殖场为代表的大型养殖场4家,发展以肉牛、肉羊和蛋鸡养殖为主的畜禽产业。
三是经果产业起步良好。利用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青禾村大力发菜了水果等经济林木,高原梨、红梨、杨梅、葡萄。
四是蔬菜产业发展迅速。青禾村充分发挥石泸二级公路、三(河)舞(街)公路的交通优势和自然气候条件,以土地流转方式,大力发展大棚蔬菜,创下了较好的知名度。
与此同时,全村的粮油产业、劳务产业都得到了长足发展,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青禾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特色产业既是朝阳产业,也是弱质产业,对照上级领导的要求和现代农业园区的标准,我们也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
一是特色产业化水平不高,结构单一,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弱;市场开拓力度不够,缺少品牌, 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组织形式尚未形成。
二是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没有完全建立,农民的科技、创新意识还很不够,增收致富的手段不多,增收的路径还比较窄。
三是农产品市场机制不健全,企业和农户缺乏对市场信息进行快捷了解把握的`渠道和平台,成产存在盲目性,个别市场存在管理滞后,给农业产业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
四是畜禽业发展多注重疫病防治和食品安全,忽视产业发展,畜产品深加工发展较为滞后,商品效益不高,抗击市场风险能力低。
四、深化特色产业发展的创新路径和对策建议
一是建议再进一步做好青禾村特色农产业开发的规划,突出优质区划,做到发展有目标、开发有针对性,措施有操作性,在规划中建议青禾村的畜禽产业、优质水果、花卉产业列入全镇重点发展的农业特色产业。
二是建议下达经费或相应扶持时充分考虑政策性、项目性和应急性的综合作用。
三是加强农产品市场机制建设,努力为企业和农户创建方便了解市场信息的渠道和平台,建设安全畅通、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网络体系。
四是加快农技体系建设步伐,使农技人员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中大显才能,为农特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五是出台政策要坚持分类指导原则,兼顾边远贫困地区和立体性强的山区,以特为主,不要过分强调规模经济,同时,制定政策要细,使干实事的单位和人员用得上资金,干得了实事。在特产品种、技术研究、基地建设、企业创建、农业经济组织发展、品牌创新、产地市场拓展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六是继续扶持壮大一批农特产业龙头企业,重点培育一批畜产品加工企业。加强农特产业的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全方位、多渠道的鼓励、吸纳民间资本和外资,进一步加大对农特产业的投入。
七是在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和动物食品安全的基础上,加快畜牧产业的发展,增加畜牧业对农特产业的贡献率。
第2篇:下大力培植县市特色产业
下大力培植县市特色产业
刘善桥
培植特色产业,发展特色经济,是增强县域经济实力的重要途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俞正声在省第九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县域经济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中担负着重要任务,是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石。要继续坚持‘一主三化’的方针,进一步完善扶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鼓励发展优势产业,培育产业集群,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力争涌现一批各具特色的经济强县。”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这一指示精神,着力培植特色产业,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下面,结合黄冈的工作实际,谈谈抓特色产业的情况和成效。
依托优势资源搞好产业定位
近几年,我们以各县市现有优势资源为依托,打造特色产业,培育支柱产业,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布局合理、有序竞争的格局。
一是依托优势山水资源打造特色产业。黄冈境内有巍巍大别山,浩荡大长江,山水资源优势明显。我们积极引导各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多层次、多领域推进资源开发。英山县坚持“农业抓产业,产业抓特色,特色抓茶叶,茶叶抓质效”思路,茶叶产业已成为该县特色产业和希望产业,目前,该县茶园面积达15.8万亩,茶叶产量1580万公斤,系列产值达3.75亿元,人均茶叶收入达1000多元,规模位居湖北第一、全国第四,全县财政收入的23%、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均来自茶叶。罗田县板栗面积已发展到90万亩,年创板栗生产系列产值5.5亿元,板栗产业已成为山区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武穴市长江沿线的石灰石储藏量达24亿吨,近年来,该市成功引进了华新水泥和亚东水泥
两大知名生产企业落户,拟投入32亿元,年生产水泥1200万吨。目前,华新水泥一期工程投产一年多来,共计上交税收6000万元,随着华新二期、三期工程和亚东一期工程相继建成投产,预计到2008年,武穴市水泥产业可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利税3.5亿元,将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水泥生产基地。
二是依托人文历史资源打造特色产业。黄冈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名人辈出,在省内独一无二,在国内也属少见。各县市纷纷借名人效应,做经济文章,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红安县诞生了三支红军主力部队,走出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和秦基伟等223名将军,被誉为“中国第一将军县”,该县全力开发红色文化产业,目前已筹建了遍布全县的革命遗迹遗址,兴建了红安革命传统教育学院和黄麻起义及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等重点工程,每年有30万人到红安参观瞻仰,形成了红色旅游、绿色生态游、军旅探密游、历史文人游相结合的特色旅游格局。蕲春县是明代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故里、闻名海内外的教授县,药材资源丰富,药物交易历史悠久,历为长江中下游及大别山地区重要的中药材生产和集散地。目前,该县中草药种植面积已达22.8万亩,多处药材种植基地被列为国家重点药材生产基地和全省GAP同类药材示范基地,年实现药材贸易额1.21亿元。全县已建立李时珍医药集团等17家医药企业,形成了中成药、中药饮片、保健品、医药、包装材料等医药工业产业集群,2006年,全县医药工业实现增加值21500万元,实现利税208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36%和40%。今年,该县又成立了李时珍中药材股份公司,拟投资2亿元,系列开发李时珍人文资源,提升医药产业水平。
三是依托骨干企业打造特色产业。黄冈市以骨干企业为龙头,拉动产业上下游配套整合,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如市区饮料、麻城汽配、武穴医药化工、龙感湖纺织等都是以一批骨干企业为支撑,初步成长为各具规模的产业集群。黄冈市区引进汇源果汁、湖南太子奶、伊利
牛奶等大企业,进一步网络知名饮料企业,做强饮料支柱产业。今年,随着汇源二期、太子奶二期、伊利牛奶项目的投产,市区饮料产业产值预计可达35亿元。武穴市以广济药业、祥云化工为龙头,大做医药化工文章,目前该市拥有规模以上医药化工企业15家,去年这15家企业共完成产值15.6亿元,医药化工已成为武穴市富民强县的特色支柱产业。依托特色产业抓好结构调整
加快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是提升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黄冈市已初步形成医药化工、汽车配件、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等六大特色支柱产业,其中武穴的医药化工、麻城的汽车配件、蕲春的药材加工,已进入全省重点产业行列。各地围绕发展特色产业,不断推进结构调整。
一是通过招商引资促调整。据统计,近三年来,各县市共引进各类项目3800个,项目总投资达到570亿元,实际到资170亿元,其中投资亿元以上项目77个,总投资达到185亿元,招商引资项目成为各地新的经济增长点。蕲春县近年来引进投资医药产业的客商30多家,其中投资过千万元的12家,年创产值10亿元,转化地产药材4300吨。罗田县狠抓板栗深加工,引进山东绿润、辽宁君澳、武汉惠涛等20多家企业,初步培育出拥有71家板栗加工企业的产业集群,研制开发出食品、饮料、食用菌、化工等四大板块系列15个产品,年加工产值近5亿元。
二是利用经济杠杆促调整。近几年,为了搞好基地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黄冈市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拿出2000余万元,鼓励、引导农产围绕主导产业调整结构。例如,市里在武穴、黄梅、浠水等沿江6县市,大力推广“虾稻连作”模式3.3万亩;为发展奶牛产
业,满足伊利、太子奶等龙头企业奶源需要,市里按每头奶牛财政补贴1000元的标准,鼓励、扶助全市农民养殖奶牛。
三是培植龙头企业促调整。近几年,我们突出农业招商引资,吸引汇源集团、太子奶集团、伊利集团、本草药材、娃哈哈食品、绿润集团、中百集团、莱克水产公司、大连天地人生物饲料有限公司等一批国内外、省内外知名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商贸企业落户黄冈。目前全市共有22家省级和40家市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辐射基地520万亩,带动农产64.6万户,占农产总数的48%,年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0.72∶1。全市特色板块涉及全市95个乡镇、1998个村,年可为农民增收4.5亿元。全市4337个村中,种植、畜禽、建工、水产等农业产业专业村已发展到2241个,占总村数的51.7%。
依托特色产业打造精品名牌
品牌是特色经济成熟的表现。特色优势能否成为市场优势,关键取决于品牌。
一是积极营造创牌环境。2006年,市里出台了《黄冈市实施名牌战略的意见》,对名牌企业给予政策上的扶持和奖励,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发挥企业争创名牌的主体作用。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由市政府一次性奖励50万元:获得湖北省著名商标的企业,由市政府一次性奖励5万元。武穴市建立品牌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对争创品牌的单位给予2万元至10万元的奖励,2006年对11个获得品牌的企业给予22万元的奖励,近年来,该市为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企业做强做大,市政府筹措了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100万元,安排科技三项经费支出达500万元。同时,各相关职能部门在融资、技术、信息服务和优惠政策方面,支持企业打造精品名牌。
二是努力打造自主品牌。到2006年底,全市有20种产品获得省名牌产品,6个产品获国家免检产品,获得专利41项,2家企业成为省级出口品牌企业,拥有核黄素、真空咖啡壶、磷铵、齿轮减速机、微型电机、精梳棉纱、三环气门等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拳头产品。同时,全市无公害生产基地认定达24个,面积达67万亩,累计申报农业“三品”品牌68个,罗田县圣仁堂村和英山县乌云山茶叶公园被确定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三是推介县域品牌名片。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和产品,全市各具特色的专业市场、民营工业或科技园区、特色板块经济乡村不断涌现,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县市,如罗田县是全国板栗第一县,英山县是全国名茶基地县、全国无公害茶叶示范县,蕲春县是全国著名的药市和中药材之乡,麻城是全国秸秆养牛示范县市,黄梅是全国青虾繁育基地,红安是全国著名的红色旅游县等,这些产品逐渐成了县域品牌名片,一县一业、一镇一品、几镇一品的区域特色经济已渐成优势。■
(作者系中共黄冈市委书记)
第3篇:关于农业特色产业调研报告
农业特色产业作为促进丽江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角,长期以来,市委、政府及相关部门都将其与全市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紧密结合在一起,立足实际,依托区位、资源优势,抓项目、建基地、扶龙头,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增强农村经济“造血”功能,切实加快了全市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步伐。
一、丽江市农业概况
丽江市土地面积21219平方公里,山区、半山区占全市总面积的92.3%,辖古城、玉龙、永胜、华坪、宁蒗一区四县,共63个乡镇、办事处,450个居(村)委会,5121个居(村)民小组;全市总人口11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7.6万人,占86%,22个少数民族,人口66.1万人,占58%;据统计部门统计,末,我市常用耕地面积为140.18万亩,农作物总播面积为229.95万亩,粮食总产40.14万吨,农业总产值22.9万元(当年价),其中畜牧业产值8.7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53元。
丽江市区位优势较好,环境无污染,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境内最高海拔5596米,最低海拔1015米,“立体气候”特征明显
第4篇:乡镇特色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紫金乡特色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紫金乡位于江孜县西北部,东连江热乡,西连重孜乡,南靠康卓乡,北以年楚河与藏改乡相望。乡政府位于日江公路沿线,平均海拔4050米,距离县城7公里。全乡总土地面积46.8平方公里,下辖7个行政村,719户,3954人,劳动力2255人;全乡有11个党支部,253名党员,其中农牧民党员211人;现有耕地面积为12343.78亩,草场面积为10988.25亩,大小牲畜共有1368头。201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8276.17万元,第一产业收入3171.58万元,第二产业收入3168.75万元,第三产业收入2597.22万元;粮食年产量57.71万公斤,油菜籽年产量25.1万公斤。紫金乡建档立卡贫困141户580人,其中2016年已脱贫21户103人,2017年已脱贫98户412人,2018年计划脱贫19户70人,2020年计划脱贫6户9人。
近年来,紫金乡以农民增收为主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初步构建了以禽畜养殖、传统手工业、规模种植为主的传统产业和以龙头青稞良种包衣产业为纽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