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伊朗长大》的经典台词
第1篇:我在伊朗长大观后感
篇1:我在伊朗长大观后感
这是看完《我在伊朗长大》之后最为之感动的几句话。看了三遍,而且每看一遍都感受不同,但唯有一点是没变的:这部影片写的是在伊朗*的大背景下一个女人的史诗,一段追求自由和本性的心灵之旅。玛姬的外婆是整部影片的灵魂人物,虽戏份不多,但每次出场以及所讲的话都是举足轻重的,她教给玛姬以及观众许多做人的道理,相信作者的漫画也有怀念外婆的初衷。我想,影片最想表达的就是“永远别忘了你是谁,也别忘了你的家乡”。
其实影片可以分为两部分:以玛姬第一次出国为界,前部分是以玛姬的眼睛看世界,后部分是以世界的眼睛看玛姬。由于影片是以黑白的动画形式表现出来的,且小玛姬天真活泼,让观众透过她的眼睛看伊朗的政治、战争等问题时,没有任何紧张感,反倒有点“黑色幽默”的感觉,让人笑中带泪。而我看到的伊朗,人民毫无自由、人权、幸福可言,就连最平常的聚会、喝酒、牵手甚至听音乐都是不被允许的,但是,让人又心生敬畏的是,伊朗人民并没有放弃追求,他们秘密地享受那一切,与政府做着无硝烟的斗争。看着玛姬在衣服上写着“punkisnotdead”时,我知道,自由和权利是人们永远追求的,政府无权剥夺,也剥夺不了的。
玛姬出国后的生活是让我感受比较深刻的:
1、纵使身处人群之中,还是会感觉孤独;当适着说服自己已经找到归宿时,还是会显得格格不入。玛姬试图融入那个新环境,但作为一个伊朗人,她被当作野人,只是一个来自狂热的宗教徒国家的野人。她学会吸烟、蹦迪这些年轻又近乎堕落的生活,她本应不是这样的女孩,她放弃了自己的本性勉强自己学着别人生活,最后却还是一个另类。
2、家是永远包容我们的地方,受伤了,唯有父母会不加追问只求你能平安回家。当玛姬打电话给父母时,电话那头的父母抢着讲话,千叮万嘱,母亲最后说了名“多吃蔬菜和水果”,让我潸然泪下,往往他们都是从最微小的地方关心着我们。
3、永远忠于自我,作为一个女人就应该有她的气节,而不是靠外表赢取别人的喜爱,靠装可怜赢取别人的同情。人人都有选择,但万万不可选择陷害别人而满足自己,那样只会让人更看不起你,即使是深爱你的家人。
4、婚姻永远都不能成为束缚自己的枷锁,如果你确定自己一个人会比跟那个混蛋一起更幸福,那么就勇敢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吧,一次婚姻的失败是为了下一次的更好,但是也要认真对待自己的心。
5、“是恐惧让我们失去自我意识,还把我们变成懦夫”,不要去逃避什么,有胆量的人别人更欣赏。
6、不要忘记自己的根,自己的家乡,自己是谁,“姑娘,你从哪里来?”“伊朗”,电影到此戛然而止,留给人们的是感动、回忆与赞许。
玛姬的成长历史是丰富多彩的,她也告诉了每个人,自由是有代价的。茉莉人生,有了亲情的陪伴以及外婆教与的为人之道,就足以芬芳整段人生旅程了。
篇2:我在伊朗长大观后感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相信大多数人对这首诗都不陌生,它是由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创作的。在他的字里行间,无不透漏出他对自由的渴望。即使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他还是认为生命和爱情都不是他所愿,唯有自由才是永恒的追求。
追求自由的行列永远不缺乏后继者,玛赞·莎塔碧就是其中之一。她既是电影《我在伊朗长大》的主人公,也是这部电影的漫画原着者,她以漫画的形式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个人认为它的最大的主题是自由,是被禁锢的自由。电影讲述的女主人公玛赞,她的人生充满了动荡和坎坷;她像笼中之鸟一样生活在伊朗,被禁止做很多自己想做的事情,然后历经种种演变——政治变革、两伊战争、叔叔入狱、情人背叛,最后离开国家追寻自由。虽然这部片子以黑白为主,彩色画面极少,但是它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映象。如果你单纯把它当做一部动画片,那你就错了。因为看完它后,心情是沉重的。
电影从1978年的德黑兰开始讲述,主人公玛赞从小和父亲母亲以及奶奶生活在伊朗。9岁的小玛赞每天都有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她喜欢西方文化,喜欢朋克风格的衣服打扮,最喜欢的偶像是李小龙,但这些都不被外人所接受,所以她只能偷偷地、小范围地追求自己的喜好。她的行为举止都和别的小朋友格格不入,父母和奶奶都常常为此感到头痛。周围的人都觉得她是个怪小孩,不愿和她多接触。然而就在那个年代,年幼的玛赞经历了很大的演变。
那个时候正值一场旷日持久的政治变革,沙赫推翻了卡扎尔王朝,建立了更加惨无人道、霸道独裁的朝政。人民毫无自由、人权、幸福可言。玛赞爸爸的朋友布鲁什叔叔组织全国人民起来反抗,想要推翻卡扎尔王朝,想要追求自由建立新的制度,却因此被抓了起来,大街上随处可见的是游行队伍。也就是那个时候,玛赞知道了自己的祖父也是因为自由失去了青春和生命。或许是从小的耳濡目染,玛赞也并不想就这样地或者,她比任何人任何时候都渴望得到自由,渴望飞出这个大牢笼,尽管这条道路上充满荆棘。
玛赞小的时候对朋克风情有独钟,她不愿意把自己束缚在又长又没有特色的教袍里面。她有一件衣服,上面写着“punkisnotdead”,足以表现出了她对自由的渴望。电影之中有个情节是玛赞穿着朋克风的衣服走在路上,然而她遇到了那些严守传统的教徒们,斥责她竟敢穿朋克风的衣服,必须戴好头巾,穿着统一的黑袍,不然的话就会被抓到监狱里去。玛赞没办法,只好编了一个谎话才得以逃脱。她喜欢和朋友们聚在一起,喝喝酒、唱唱歌,但是这些都是违法的。就连他们偶尔才会有这么一次,也被警卫发现而不得不立刻停止,还牺牲了一条生命。玛赞回国以后交了一个男朋友,他们却因为再平常不过的牵手而被警卫抓走。这些都对玛赞的心灵造成了很大的伤害。这就是对人性的一种禁锢,是给自由上的一道枷锁,是无法冲破的一道牢笼。电影其实还讲述了另外一个层面的自由,那就是女性的自由权利。那个时期的伊朗,大多数男人对女人很轻视,认为女人根本就是弱者,包括像玛赞的母亲,电影中也不乏对她的描述。男人们瞧不起她,所以她才会在最后对自己的女儿说,“你要做一个自由的人,如今的伊朗不适合你,我不允许你再回来”。一个母亲是需要多大的勇气,才会对自己的亲生女儿说出“不要再回来”这种话。我知道,伊朗人民从来都没有放弃过自由,他们的自由只是被禁锢了,被封存了。她们还在默默地坚持,坚持到自由真正释放的那天。
我觉得,与其说这是一部动画片,不如说它是一部文艺片或者政治片来得更为贴切。电影《我在伊朗长大》保留了漫画作者的黑白基调,玛赞的回忆部分都是黑白的场景,只有回到现实的时候才有彩色的镜头,这很好地将回忆与现实区分开来。黑白的色彩给人一种沉稳、严肃的感觉,特别体现出了被禁锢的自由这样一个主题。
篇3:我在伊朗长大观后感
看这部片子是我们艺术专业老师在教室给我们放映的,还没开始看的时候,老师说是一部黑白的动漫,我就没抱什么感兴趣的心情,因为在一般人印象里,从小看的动漫都是五颜六色的,画面活跃鲜明的。我当时还在想,这是一部有多老的片子哦。
可是在这部时长一小时三十五分钟线条单纯的黑白电影里,我看到很多政治、战争、追求、自由和亲情等。电影画面很单调,有时候给人想哭的感动,故事的沉重却又让人有点喘不过气。
但是相信看过这部片子的每个人都会有一些思考。
自由不分国界,片中的小女孩在*的童年中一步一步走向成熟,变得坚强。我想,这个世界上,不分种族,不分国籍,只要是相同的心灵都会产生共鸣,这一点很令人感动。作品中女孩的奶奶真的十分可爱,每天在Bra里装上茉莉花瓣,所以片名又为《茉莉人生》,她告诉小女孩要表里如一,所有的人都可以有选择自己的权利!这样时而慈祥时而严肃坚强的奶奶真的打动了我,作者无疑是一个杰出的女性,我想她生在这样宽容的家庭是一种幸福。当在法国流浪街头被送往医院后,女孩打电话到家里,妈妈说,什么都不要讲了,家永远为你敞开着!真的是泪水交杂的温馨作品!影片的最后,重温小女孩和奶奶的对话,泪水又一次涌上眼睛……
影片通过一个早熟而且直言的9岁女孩赛玛琪的眼睛,揭示了伊斯兰革命时期,基要主义者掌握大权后伊朗人民希望的破灭,女性被迫戴上面纱,数以万计的人被投进监狱。聪明而大胆的赛玛琪,设法瞒过官方的爪牙,认识了朋克、ABBA和IronMaiden乐队,两伊战争的爆发,让人们的生活陷入无边的恐惧中。随着赛玛琪年龄的增长,她的大胆让父母对她的安全越来越担忧,她14岁那年,他们终于做出艰难决定,把她送往奥地利上学。身在他乡、孤独脆弱的赛玛琪经受了青少年惯常的苦难折磨,而且经常被等同于她所逃离的宗教基要主义和极端主义,对此她毫不退缩,极力辩白,最终赢得了认可,甚至有了爱情的体验,但是高中毕业后,赛玛琪又恢复到孑然一身,而且患上了严重的思乡病。尽管这意味着她要重新戴起面纱,生活在一个专制的社会中,赛玛琪还是决定回到伊朗家人的身边。经过一个艰难的调整期,赛玛琪进入艺术学校并嫁作人妇,她仍然没有改变自己仗义执言的个性,继续针砭时弊。24岁时她意识到,尽管自己是个道道地地的伊朗人,却无法在这个国家生活,于是她做出了痛苦的决定,离开家乡前往法国,尽管过去被烙上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但她却要追求一个乐观光明的未来。
《我在伊朗长大》系列漫画的作者玛嘉·莎塔琵要以她童年的所见所闻,用影像和语言作辩解,将自己对于伊朗这一神秘而古老国度的个人记忆描绘出来,表达方式是轻松幽默的,画面内涵却涉及成长、亲情、宗教、政治等主题。看这部电影你可以清晰的感觉到作者想告诉你什么,很具有特色的背景音乐,更加的存托出电影的情景效果,渲染我们视觉享受。
我虽然也是一个动漫迷,但是像这样经典的动漫还是很少看到,刚开始会给人的感觉是它是不是很不出名,所以我们并不知道它的存在?随后,抱着对它喜爱的心里在网上搜索了一下,这部漫画居然还获得过很多奖项:2001年法国安古兰国际漫画节心动奖最佳首版漫画
2001年比利时布鲁塞尔Lion大奖最佳首版漫画。
2002年法国安古兰国际漫画节法国国家Info电台年度最佳漫画奖。
2002年法国安古兰国际漫画节最佳剧情奖。
2004年美国Harvey奖美国最佳外国出版物。
2004年德国法兰克福书展最佳漫画奖。
通过这部电影,我们要更加学会开阔自己的视眼,对于自己感兴趣的艺术啊好、文学爱好发挥得淋漓尽致,部分国家种族的,只要能学到东西,感受到让自己心灵触动的。那就是一种知识,一种收获。
影片正是根据玛嘉·莎塔琵的同名自传漫画改编,由玛嘉·莎塔琵和文森特·帕兰德联合执导。黑白的色调,版画般的质感,很有风格。下面有两条我颇有同感的影评:
1、《我在伊朗长大》让人笑中带泪,并且没有局限在伊斯兰专政当时对一批人的迫害和打击造成的创伤中,幽默而犀利,富有教育意义,引人入胜。——《巴黎竞技》
2、如果看过《我在伊朗长大》,相信所有那些落伍者都会乖乖地闭上嘴巴、停止争论,意识到动画片的确能够成为让成年人和孩子们都感兴趣的传播媒介。——《综艺杂志》
这是当时一些报刊杂志对这部漫画的评论,相信大家看了也都有这样的感受,我也是希望我的家人能够理解,动画有时候比看教育片都更有教育的寓意,有意义。
这是一部针对性很强的电影,当然也会引起很大的争议,特别是伊朗本土,她们公开谴责该片,有关人士在接受访问时评价这部电影“一部没有真实描写伊斯兰革命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的影片”并认为“西方电影中敌对伊斯兰教就是始于法国,因而这部反伊朗的影片《我在伊朗长大》才得以制作和在戛纳电影节上得到大力推崇。”他还把这次获奖形容为“一种反传统的、不合时宜的行为”。影片自从戛纳斩获大奖以来,一直受到伊朗官方的谴责。当然还有个别伊朗政治人士对此片还是具有意见的。
玛赞·莎塔碧说:“我认为,不应该根据少数几个极端分子的恶劣行为而对整个国家做出评判。我也不希望人们忘记那些为了扞卫自由而在狱中失去生命、在两伊战争中丧生、在各种暴政统治下遭受折磨、或被迫离开亲人和祖国的伊朗人。人可以原谅,但绝不应该忘记。”
看过这部漫画之后,我就更像观看玛嘉·莎塔琵的更多漫画作品或者影视作品,从中找到这么直白、简单线条就能给人以深刻思想的画面。
第2篇:我在伊朗长大观后感
观《我在伊朗长大》有感
电影《我在伊朗长大》又名《茉莉人生》,讲述的是伊朗伊斯兰革命前后一位伊朗女孩玛嘉的成长历程。故事大概是这样的:在巴列维王朝末期,伊朗人民对政府的腐败和专制日益不满,九岁的小女孩玛嘉见证了人们的反抗活动。作为一个九岁的小女孩,她在思想方面是比较早熟的。她向往自由,有独特的爱好,也有自己的梦想,并且对共产主义很感兴趣。但是在推翻了残暴的巴列维王朝以后,她想要的自由并没有实现。革命后一年又爆发了两伊战争,政府执行更加严厉的高压政策,物资奇缺,医疗条件差,也没有娱乐活动。玛嘉被迫穿上千篇1律的黑罩衫,连言论也失去了自由。玛嘉仗义执言的个性在这个国家中格格不入,为了保护她,父母最终决定将她送到维也纳。但是到了开放自由的欧洲,玛嘉却无法适应当地的文化,而且常常遭到误解,周围的人都对伊朗有着很深的偏见,所以有一段时间玛嘉甚至不敢承认自己是伊朗人。在维也纳的几年里,玛嘉经历了几次短暂的爱情,遭到背叛使她再次迷失了自我,但是对家的怀念与日俱增。她知道回到祖国意味着要重新戴上面纱,忍受政府的高压统治,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是无法割舍的。回到伊朗后,玛嘉经历了一段艰难的调整期,之后进入了艺术学校学习,并且嫁为人妇。但是玛嘉对自由独立的向往依然存在,她发现自己真的无法适应这个国家。在奶奶的支持下,玛嘉选择了离婚出国,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
这部影片给我带来了很深的感受,可以说这是一部震撼心灵的电影。从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来看,这部影片有许多独特之处。首先,这部影片的时代背景是伊朗伊斯兰革命前后,这是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时期。而且还是发生在全球唯一的什叶派穆斯林国家——伊朗。所以这部影片带有鲜明的时代感与宗教性质。其次,这部影片并非真人真景,而是以动画的方式呈现给观众。由于牵涉到一些伊朗官方敏感的话题,实地真人拍摄是不可能的,而动画达到了更加引人入胜的境界。整个影片几乎都是黑白的画面,只是颜色的浓淡有变化,画面也不是特别复杂。就是在这黑白浓淡之间,故事娓娓道来,而我感同身受:玛嘉的“叛逆”、政府的残暴、人民的苦恼等等历历在目。这就是黑白的魅力,少了些绚丽的色彩,人物的感情更加明显,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最后,这部影片是以一位普通伊朗女孩的角度展开的,这使故事更具代表性。平民百姓的生活能更加真实地展现出一个国家的文化。局外人本身就对伊斯兰教有着诸多偏见,伊朗伊斯兰革命更是加深了外人对伊朗的误解。这一切都源于不了解,所以就不能理解,再加上错误的宣传,误解在所难免。但是这部影片使人们看到了真实的伊朗:伊斯兰革命后新政府的高压统治,人民希望的破灭,普通大众对自由与和平的向往,以及伊朗人民的聪慧善良等等。当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这部影片展现出了伊朗新一代女性的独立精神,玛嘉的所谓“叛逆”正是伊朗新兴女性追求自由与独立的一个写照。
这部影片除了开阔视野以外,还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港台将其译为《茉莉人生》也是有深意的。茉莉的花语是忠贞、尊敬、质朴、迷人。玛嘉的奶奶钟情于茉莉,她是一位有思想、独立、坚强的女性,也像茉莉一般有着清新淡雅的魅力。在玛嘉的成长过程中,奶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她教会玛嘉要学会宽恕,她说:“再没有什么比怨恨和报复更糟糕的了,要保持自尊和自我。”另外在玛嘉的成长中还有一位重要人物,就是怀有共产主义理想的阿努什叔叔。当然,玛嘉的父母也一直希望女儿能够拥有自由的人生。从他们的生活经历中,玛嘉学会了忠于自己,也明白了对家的记忆永远不能消失。他们的教诲和鼓励是玛嘉人生路上的启明星,带着家人给的勇气,以及心中对自由的执着,玛嘉最终离开了家人,离开了伊朗。从这部影片中,我明白了忠于自己的可贵,只有忠于自己,才不会迷失方向。
第3篇:我在伊朗长大 观后感
被禁锢的自由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相信大多数人对这首诗都不陌生,它是由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创作的。在他的字里行间,无不透漏出他对自由的渴望。即使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他还是认为生命和爱情都不是他所愿,唯有自由才是永恒的追求。
追求自由的行列永远不缺乏后继者,玛赞·莎塔碧就是其中之一。她既是电影《我在伊朗长大》的主人公,也是这部电影的漫画原著者,她以漫画的形式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个人认为它的最大的主题是自由,是被禁锢的自由。电影讲述的女主人公玛赞,她的人生充满了动荡和坎坷;她像笼中之鸟一样生活在伊朗,被禁止做很多自己想做的事情,然后历经种种演变——政治变革、两伊战争、叔叔入狱、情人背叛,最后离开国家追寻自由。虽然这部片子以黑白为主,彩色画面极少,但是它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映象。如果你单纯把它当做一部动画片,那你就错了。因为看完它后,心情是沉重的。。。
电影从1978年的德黑兰开始讲述,主人公玛赞从小和父亲母亲以及奶奶生活在伊朗。9岁的小玛赞每天都有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她喜欢西
第4篇:《我在伊朗长大》有感
——观《我在伊朗长大》有感
其实我是一个对政治很不感冒的人。电视上播出政治新闻时直接换掉频道,翻开报纸杂志时也只是关注娱乐、生活文学版块,悠然自得的过着所谓文艺范儿宅男式的生活„所以也没想到这样一部带有政治色彩的电影会如此吸引我,或许是因为动画片的独特功效,或许是因为伊朗浓郁的异域风采,或许是因为玛嘉— 一个伊朗人眼中的伊朗,与我们脑中的那个宗教与恐怖主义、文化与神秘感并存的国度并不是那么相像„„
先从电影的译名聊起,其实比起《茉莉人生》,我还是更喜欢《我在伊朗长大》这个名字。“茉莉人生”似乎听起来更像是一部浪漫的、励志的、温馨的女性文艺电影,似乎听起来也与一般女性电影所走路线相同——一个“简爱”式的女孩经历多重磨难最终蜕变为坚强女性,这样的译名,非但体现这部电影的特色,还抹上一种庸俗色彩。“我在伊朗长大”传达的信息则很丰富。1)这是一部讲述自身成长故事的故事。2)故事发生在伊朗,伊朗,我的祖国给我刺上了怎样的烙印?3)在伊朗长大的童年又给予我怎样的未来?也许你会说,“茉莉”寓意洁白清高,不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