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电脑知识

2022-12-27 20:26:19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基础电脑知识

基础电脑知识

现在可谓是家家户户都有电脑了,那么,电脑的基本操作您都了解清楚了吗?下面就让小编带你去看看基础电脑知识吧,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电脑的组成部分与其作用:

一、软件系统

软件系统的组成分别是: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其应用软件是指特定领域开发、并为特定目的服务的一类软件。而操作系统是位于底层硬盘与用户之间沟通的桥梁。用户可以通过操作系统的用户页面,输入命令,实现用户需求。

二、硬件系统

硬件系统是指构成计算机的物理设备,即由机械、光、电、磁器件构成的具有计算、控制、存储、输入和输出功能的实体部件。如CPU、存储器、软盘驱动器、硬盘驱动器、光盘驱动器、主机板、各种卡及整机中的主机、显示器、打印机、绘图仪、调制解调器等等,整机硬件也称“硬设备”。它是在系统目标要求的指导下,通过综合分析系统软硬件功能及现有资源,最大限度地挖掘系统软硬件之间的并发性,协调设计软硬件体系结构,以使系统工作在最佳工作状态。

1、CPU

微处理器的英文缩写是CPU,即中央处理单元,是计算机的核心部分,计算机完成的每一件工作,都是在它的指挥和干预下完成的。计算机配置的CPU的型号实际上代表着计算机的的基本性能水平。目前市场上流行的主要两个品牌:Intel和AMD。

2、内存

一般说一台机器的内存有多少兆,主要是指内存条的容量。可以在电脑刚开始启动时的画面中看到内存的容量显示,也可以在DOS系统中使用命令来查看内存容量,还可以在Windows系统中查看系统资源看到内存容量。

3、显示卡

显示卡是连接显示器和PC机主板的重要元件。它是插在主板上的扩展槽里的。它主要负责把主机向显示器发出的显示信号转化为一般电信号,使得显示器能明白PC机在让它干什么。显示卡上也有存储器,叫做“显示内存”,它的多少将直接影响显示器的显示效果,比如清晰程度和色彩丰富程度等等。

4、显示器

显示器是电脑的输出设备之一,早期的显示器外形与电视机相似都是显像管的,即CRT显示器。现在的显示器大多是LCD或LED的。

5、磁盘和磁盘驱动器

磁盘是PC机的外部存储器之一,分为硬盘和软盘两种。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使用磁介质来储存数据,所以叫“磁盘”。想要让PC机使用磁盘,必须将磁盘放置在特殊的装置中,也就是磁盘驱动器里。

6、电脑电源和机箱

电脑当然要有电源了,不过电脑的.电源可不能直接使用220伏的普通电压。电脑的电源内部有一个变压器,把普通的220V市电转变为电脑各部件所需的电压,比如CPU的工作电压,一般只有几伏。

7、扩展卡和扩展槽

当需要用电脑看VCD、听音乐时,就需要配置声卡了。声卡不是PC机的必备部件,它是PC机的一种功能扩展卡。所谓扩展卡,就是指这种卡可以扩展PC机的功能,比如声卡可以使PC机发声、传真卡可以使PC机具备传真功能、网卡可以让您连入网络等等。

虽然现在显示器已经是电脑的基本设备之一了,但由于习惯原因,显示卡仍然被视作一种扩展卡。当然,声卡、传真卡、网卡都是标准的扩展卡。

8、键盘和鼠标

键盘和鼠标是PC机的输入设备,当敲击键盘时,被敲击的键就向PC机的主板发送一个信号,并继续传送给CPU,由CPU来根据操作系统中的有关程序来确认按下的键将会引起什么反应。

9、DVD/CD ROM

即数字通用光盘。DVD光驱指读取DVD光盘的设备。DVD盘片的容量为4。7GB,相当于CD—ROM光盘的七倍,可以存储133分钟电影,包含七个杜比数字化环绕音轨。

DVD盘片可分为:DVD—ROM、DVD—R(可一次写入)、DVD—RAM(可多次写入)和DVD—RW(读和重写)。目前的DVD光驱多采用EIDE接口能像CD—ROM光驱一样连接到IDEas、SATA或SICI接口上。

第2篇:主板基础电脑知识

主板基础电脑知识

现在可谓是家家户户都有电脑了,那么,电脑的基本操作您都了解清楚了吗?下面就让小编带你去看看主板基础电脑知识吧,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主板结构分为AT、Baby-AT、ATX、Micro ATX、LPX、NLX、Flex ATX、EATX、WATX以及BTX等结构。其中,AT和Baby-AT是多年前的老主板结构,现在已经淘汰;而LPX、NLX、Flex ATX则是ATX的变种,多见于国外的品牌机,国内尚不多见;EATX和WATX则多用于服务器/工作站主板;ATX是目前市场上最常见的主板结构,扩展插槽较多,PCI插槽数量在4-6个,大多数主板都采用此结构;Micro ATX又称Mini ATX,是ATX结构的简化版,就是常说的“小板”,扩展插槽较少,PCI插槽数量在3个或3个以下,多用于品牌机并配备小型机箱;而BTX则是英特尔制定的最新一代主板结构。

在PC推出后的第三年即1984年,IBM公布了PCAT。AT主板的尺寸为13×12,板上集成有控制芯片和8个I/0扩充插槽。由于AT主板尺寸较大,因此系统单元(机箱)水平方向增加了2英寸,高度增加了1英寸,这一改变也是为了支持新的较大尺寸的AT格式适配卡。将8位数据、20位地址的XT扩展槽改变到16位数据、24位地址的AT扩展槽。为了保持向下兼容,它保留62脚的XT扩展槽,然后在同列增加36脚的扩展槽。XT扩展卡仍使用62脚扩展槽(每侧31脚),AT扩展卡使用共98脚的的两个同列扩展槽。这种PC AT总线结构演变策略使得它仍能在当今的任何一个PC Pentium/PCI系统上正常运行。

PC AT的初始设计是让扩展总线以微处理器相同的时钟速率来运行,即6MHz 的286,总线也是6MHz;8MHz的微处理器,则总线就是8MHz。随着微处理器速度的增加,增加扩展总线的速度也很简单。后来一些PC AT系统的扩展总线速度达到了10和12MHz。不幸的是,某些适配器不能以这样的速度工作或者能很好得工作。因此,绝大多数的PC AT仍以8或8.33MHz为扩展总线的速率,在此速度下绝大多数适配器都不能稳定工作。

AT主板尺寸较大,板上能放置较多的元件和扩充插槽。但随着电子元件集成化程度的提高,相同功能的主板不再需要全AT的尺寸。因此在1990年推出了Baby/Mini AT主板规范,简称为Baby AT主板。

Baby AT主板是从最早的XT主板继承来的,它的大小为15×8.5,比AT主板是略长,而宽度大大窄于AT主板。Baby AT主板沿袭了AT主板的I/0扩展插槽、键盘插座等外设接口及元件的摆放位置,而对内存槽等内部元件结构进行了紧缩,再加上大规模集成电路使内部元件减少,使得Baby AT主板比AT主板布局紧凑而功能不减。

但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计算机主板上集成功能越来越多,Baby AT主板有点不负重荷,而AT主板又过于庞大,于是很多主板商又采取另一种折衷的方案,即一方面取消主板上使用较少的零部件以压缩空间(如将I/0扩展槽减为7个甚至6个,另一方面将Baby AT主板适当加宽,增加使用面积,这就形成了众多的规格不一的Baby AT主板。当然这些主板对基本I/0插槽、外围设备接口及主板固定孔的位置不加改动,使得即使是最小的Baby AT主板也能在标准机箱上使用。最常见的Baby AT主板尺寸是3/4Baby AT主板(26.5cm×22cm即10.7“×8.7”),采用7个I/0扩展槽。

由于Baby AT主板市场的不规范和AT主板结构过于陈旧,英特尔在95年1月公布了扩展AT主板结构,即ATX(AT extended)主板标准。这一标准得到世界主要主板厂商支持,目前已经成为最广泛的工业标准。97年2月推出了ATX2.01版。

Baby AT结构标准的首先表现在主板横向宽度太窄(一般为22cm),使得直接从主板引出接口的空间太小。大大限制了对外接口的数量,这对于功能载来越强、对外接口越来越多的微机来说,是无法克服的缺点。其次,Baby AT主板上CPU和I/0插槽的位置安排不合理。早期的CPU由于性能低、功耗小,散热的要求不高。而今天的CPU性能高、功耗大,为了使其工作稳定,必须要有良好的散热装置,加装散热片或风扇,因而大大增加了CPU的高度。在AT结构标准里CPU位于扩展槽的下方,使得很多全长的扩展卡插不上去或插上去后阻碍CPU风扇运转。内存的位置也不尽合理。早期的计算机内存大小是固定的,对安装位置无特殊要求。Baby AT主板在结构上按习惯把内存插槽安放在机箱电源的下方,安装、更换内存条往往要拆下电源或主板,很不方便。内存条散热条件也不好。此外,由于软硬盘控制器及软硬盘支架没有特定的位置,这造成了软硬盘线缆过长,增加了电脑内部连线的混乱,降低了电脑的中靠性。甚至由于硬盘线缆过长,使很多高速硬盘的'转速受到影响。ATX主板针对AT和Baby AT主板的缺点做了以下改进:

主板外形在Baby AT的基础上旋转了90度,其几何尺寸改为30.5cm×24.4cm。

采用7个I/O插槽,CPU与I/O插槽、内存插槽位置更加合理。

优化了软硬盘驱动器接口位置。

提高了主板的兼容性与可扩充性。

采用了增强的电源管理,真正实现电脑的软件开/关机和绿色节能功能。

Micro ATX保持了ATX标准主板背板上的外设接口位置,与ATX兼容。

MATX结构主板

BTX具有如下特点:

支持Low-profile,也即窄板设计,系统结构将更加紧凑;

针对散热和气流的运动,对主板的线路布局进行了优化设计;

主板的安装将更加简便,机械性能也将经过最优化设计。

而且,BTX提供了很好的兼容性。目前已经有数种BTX的派生版本推出,根据板型宽度的不同分为标准BTX(325.12mm), microBTX(264.16mm)及Low-profile的picoBTX(203.20mm),以及未来针对服务器的Extended BTX。而且,目前流行的新总线和接口,如PCI Express和串行ATA等,也将在BTX架构主板中得到很好的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新型BTX主板将通过预装的SRM(支持及保持模块)优化散热系统,特别是对CPU而言。另外,散热系统在BTX的术语中也被称为热模块。一般来说,该模块包括散热器和气流通道。目前已经开发的热模块有两种类型,即full-size及low-profile。

得益于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将来的BTX主板还将完全取消传统的串口、并口、PS/2等接口。

Micro ATX主板把扩展插槽减少为3-4只,DIMM插槽为2-3个,从横向减小了主板宽度,其总面积减小约0.92平方英寸,比ATX标准主板结构更为紧凑。按照Micro ATX标准,板上还应该集成图形和音频处理功能。目前很多品牌机主板使用了Micro ATX标准,在DIY市场上也常能见到Micro ATX主板。

BTX是英特尔提出的新型主板架构Balanced Technology Extended的简称,是ATX结构的替代者,这类似于前几年ATX取代AT和Baby AT一样。革命性的改变是新的BTX规格能够在不牺牲性能的前提下做到最小的体积。新架构对接口、总线、设备将有新的要求。重要的是目前所有的杂乱无章,接线凌乱,充满噪音的PC机将很快过时。当然,新架构仍然提供某种程度的向后兼容,以便实现技术革命的顺利过渡。

要认识主板,要购买一块满意的主板,要了解电脑主板的知识,可以从以下五步开始,经过下面的知识,你一定可以从容而不被商家忽悠。

一、观察外表,掂其分量。首先,看主板的厚度,二者比较,厚者为宜。再观察主板电路板的层数及布线系统是否合理。把主板拿起,隔主板对着光源看,若能观察到另一面的布线元件,则说明该主板为双层板,否则,就是四层板或多层板。选购时应该选后者。另外布线是否合理流畅,也将影响整块主板的电气性能,这主要靠第一眼的感觉,当然这种感觉是建立在对一般主板布线相当了解的基础之上的。仔细观察主板各芯片的生产日期和型号、品牌标识。一般来说,各芯片的生产日期不宜超过三个月,否则将影响主板的整体性能。虽说硬件产品很少有过期一说,不过还是小心一点好。芯片上的标识要清晰可辨,无划痕等明显印迹。

二、扩展槽插卡。一般来说,PCI插槽的问题不多见,ISA插槽则要认真检查。不过ISA插槽观察还是比较简单的。首先仔细观察槽孔的弹簧片的形状,然后把ISA卡插入槽中后拔出,观察现在槽内的弹簧片的位置、形状是否与原来相同,若有较大偏差,则说明该插槽的弹簧片弹性不好,当然该主板的质量也不会好到哪儿去。

三、摇跳线。仔细观察各组跳线是否虚焊。开机后,轻微摇动跳线,看机子是否出错,若有出错信息,则说明跳线松动,性能不稳定,此主板必不在选购之列,注意,摇的时候用力不要过大过猛,这样容易摇坏跳线,好板子也会被你摇成坏板子。

四、主板电池。电池是为保持CMOS数据和时钟的运转而设的。“掉电”就是指电池没电了,不能保持CMOS的数据,关机后时钟也不走了。选购时,观察主板电池是否生锈、漏液。若生锈,可更换电池;若漏液,则有可能腐蚀整块主板而导致主板报废,这样的主板当然不能选了。

五、软件测速。利用SPEED系列或别的测速软件对主板进行全面的检测,不同主板间的横向比较会给你一个准确的结论。如果你不愿意自己测试的话,权威性报刊、杂志的评测报告也是很好的参考。

当然,选购主板时各个用户对自己要求的主板标准不同,具体可根据各自的经济条件和个人需要进行选购。选购时,除以上五大秘技通用外,还要注意主板的说明书、品牌及售后服务等。

《基础电脑知识.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基础电脑知识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