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2023-01-03 08:01:58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鼎湖山听泉》 教案教学设计

《鼎湖山听泉》

学习目标:1、在诵读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感情发展的脉络。

2、能分析作者工于取材,扣住“泉”字,抓住“听”这个关键来组合材料。

3、能分析课文以泉为主,兼及其他的详略有致、明暗交错的组材方式。

4、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5、学习本文将深刻的哲理寄予在景物的状写中,并随景致的变化,

有层次地表达。

6、在“吟哦讽诵”的基础上,背诵优美语段。

重难点分析:1、“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是本单元要重点学习的学习方法。是重点,也是难点。要教会学生在吟诵中有所“得”、有所“悟”。首先就要让学生产生朗读的兴趣,乐于沉浸其中,思考、感悟。因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热情,是很重要的环节。

2、“学习本文将深刻的哲理寄予在景物的状写中,并随景致的变

化,有层次地表达。”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在学习中,把读写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这种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

第一课时

课堂学习: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鼎湖山秀美风光。

教师补充。在优美的音配画中,学生介绍有关鼎湖山的相关资料。

2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思考:勾画作者游山踪迹,寻找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作圈点勾画和旁批。

3组织学生交流交流

二、反复诵读,深入理解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问题设计:鼎湖山可写之景很多,而作为游记,也应较全面地介绍。作者为什么要集中笔力写山泉?又是怎样做到以“泉”为主,兼及其他的?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讨论、交流

3指导学生重点朗读第二三段:1、体会比喻的妙处(两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2、找出下文中与此相呼应的比喻。3、引用楹联有何作用?4、应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朗读?学生自由朗读、揣摩语气语调、思考、交流、个别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三、语文活动: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播送音乐,指导学生用心聆听、感受。用一个比喻把自己所听所感写出来。听音乐,写片段

2组织交流、评点交流、互评

课后学习:1、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

2、收集古诗文中写自然美景的名篇。

第二课时

课堂学习:

一、课文分析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由《小石潭记》的由景生情引入对本文主题的认识。学生背诵、复习有关知识

2指导重点朗读第八段。1、文章是从哪些角度设喻的?2、为什么先举乐音,再举本体?作者如何把泉景与人生感悟联系在一起的?朗读、思考、讨论、个别读、交流

3指导学生沉浸其中反复诵读至背诵诵读

二、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引导学生交流列代写自然美景的佳作,进一步体会这种由景生情,由情而悟的写法。交流古诗文、体会其表达的情感。

2语文活动:小小辩论会

是拉动经济发展重要,还是自然环境、文物古迹的保护重要?学生按所持观点不同分组,合作辩论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1、写一个议论片段,把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地表达出来。

2、预习《林中小溪》熟读课文,并收集有关作者资料

第2篇:鼎湖山听泉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犹如”、“像……一样……”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中的具体语言材料,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凭借语言材料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美妙有趣。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课前预习:查阅有关鼎湖山的资料、图片。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清课文脉络,试着给课文分段。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我国广东省肇庆市东北部的鼎湖山吗?鼎湖山,原名顶湖。因山顶有湖,四季常盈,故得其名,民间传说黄帝打败蚩尤采首山之铜在此铸鼎,鼎成升仙,为纪念黄帝得道入仙册,习称鼎湖。鼎湖山的景色可美啦!以“植物多”、“寺庙多”、“瀑布多”驰名于世。

揭题:10鼎湖山听泉

二、看图片,听课文录音。

三、初读课文

1.布置学生自学。

(1)借助拼音,轻声自由读课文。要字字入目,把课文读通读顺。

(2)拼读生字表中生字,画出文中带生字的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3)给自然段标上序号,想一想每个自然段讲的什么。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

A肇庆聆听蒙眬汩汩

B草丛暮色古刹汇聚穿越轻柔清脆

草丰林茂时隐时现不绝于耳交错流泻

清纯悦耳山鸣谷应悠悠扬扬安详厚重

欢快活泼繁花似锦古树参天万籁俱寂

厚重回响雄浑磅礴铜管齐鸣忽高忽低

忽急忽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蓬勃生机

(2)在学生读准音的基础上,找一找这些词语中哪些是描写声音的?

指导学生美读这些词,是否可以通过自己的朗读声来诠释一些词语的意思。

(3)读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四、理清课文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作者在哪里开始听到泉声,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听得更加真切,试着给课文分段。

2.讨论交流后小结。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我们”来到风景名胜鼎湖山。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白天“我”在上山途中观景听泉。

第三段(第3--5自然段):写入夜“我”在庆云寺听泉,抒发在鼎湖山听泉的总体感受。

五、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重点指导书写“磅礴”,区分“暮”和“幕”、“墓”、“慕”的意、形。

2.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2自然段。

2.理解课文1--2自然段内容,凭借课文中的具体语言材料,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凭借语言材料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美妙有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到鼎湖山去聆听、辩识、品位那里的泉声吧!二、精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段。说说读了这一段,你了解了什么?(可了解到鼎湖山的位置和雨后鼎湖山的概貌)

2.出示第二句话。试读体会!通过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三、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过渡:雨后的鼎湖山蒙蒙胧胧,别有一番诗意!那作者又是在什么地方听到泉声,看到泉水的呢?

1.学生轻声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泉水的句子。

2.交流。教师相机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A过了寒翠桥,就听到淙淙的泉声。

a指名读,说说读了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泉声响)

b能试着把这句话读一读吗?

B进山一看,草丛石缝,到处……我们得寻找着垫脚的石块跳跃着前进。

a自由读,圈出“不绝于耳”,想想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可体会到泉水怎样?(板书:泉水多)

b还可以从哪儿看出泉水多?生读,师在“到处”、“涌流”、“交错流泻”“遮断路面”等词句下圈点。

c这两句话中的“涌流”和“流泻”能交换吗?它们有什么不同?

(“涌流”指朝上涌出朝前流淌,“流泻”指迅速地朝低处流淌)

师:当我们走在山路上,不断流淌的泉水把路面都遮断了,我们得寻找着垫脚的石块跳跃着前进,这是一件富有情趣的事呀?感情朗读这段话。

C愈往上走树愈密,绿阴愈浓。湿漉漉……汇成一片美妙的音响。

a学生看插图,听老师读这段话。

b看了图,听了朗读,有什么要说的吗?(板书:泉声美)

c这段话中有个比喻句,找出来读一读。能用“犹如”来说句话吗?

d想象意境,指导朗读。(在宁静的傍晚,刚刚下了一场雨,空气特别清新,从寺庙中传来了悠扬的钟声,和欢快活泼的泉声汇集在一起,是一首多么美妙的交响曲啊!)

就让我们一起来奏响这部交响曲吧!(齐读)

四、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3--5自然段并背诵本段。

3.学会用“犹如”、“像……一样……”造句。

3.理解课文第3--5自然段内容,凭借课文中的具体语言材料,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凭借语言材料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美妙有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在上鼎湖山的途中,我们就看到了涓涓细流的泉水,听到了钟声和泉声汇集而成的美妙的音响。当我们循着钟声,来到了半山腰的庆云寺时,又看到了什么呢?

二、学生自学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读

2.结合自己课前查阅的资料,当当小导游,简单介绍庆云寺。

三、精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师:作者夜里借宿在庆云寺,听到的泉声又是怎样的呢?

1.请同学们自由轻声地读课文,自己先体会体会。

2.指导读第一句。

(1)指名读,你知道“万籁俱寂”的意思吗?指导再读。

(2)如果,我们是客人,那主人就是--(指板书:鼎湖山)。主人不仅慷慨地捧出她美妙的泉声,而且还把这“泉声一直”--(引读)。多热情,多好客!谁能把这种情趣读出来?

3.指导读第二句

师:这么丰富的泉声,如果只用耳朵听,能真切地欣赏到她的美妙吗?所以作者是在用心--(学生接下半句)

(1)齐读。

(2)作者是怎样用心去聆听、辩识,又是怎样品位的呢?

让我们设身处地地想象一下:山中万籁俱寂,唯有泉声不断,此时此刻,作者一边聆听着泉声一边在心里不停地赞叹。

4.指导读第三句

啊!这是声音,多像一样啊!

(1)出示句式:

生轻声读第三句,准备用这样的句式说出作者的心里话。

(2)同座位互相说一说。

(3)指名回答,教师相机板书: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

(4)师引读这段话。

(5)请大家轻声地把第三句再练一练,指导学生读好这几句话。

(6)同学们,这么优美的语句,要是能背下来,变成自己的语言,那该多好啊!自己先背背。指名背。

(7)这一句,作者向我们详细介绍了鼎湖山四种泉声,其实,这里的泉声远不止这些。(板书:“……”)你听。

5.学习第四句。

(1)示范读。谁能像老师这样读?

(2)听出来了吗?这里的泉声丰富多变。

(3)引读。

(4)学生读,读出这种感觉。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鼎湖山因为有了清泉,所以。

(1)课文学到这里,请同学们联系全文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鼎湖山清泉的作用难道只是给人们以听觉上的享受吗?它还有哪些作用呢?准备用这样的句式发表你的看法:

(2)学生在下面试着写一写。

(3)指名回答。

(4)教师小结:泉声听在耳里,泉水留进心田(板书:留进心田),这是多么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啊!

(5)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五、课堂作业

用“犹如”、“像……一样……”造句

附板书:

泉声响

白天泉水多

泉声美

鼎湖山听泉轻柔

清脆

黑夜厚重回响流进心田

雄浑磅礴

第3篇:《鼎湖山听泉》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鼎湖山听泉》课堂教案(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培养文学感悟能力

2、理清文章线索

3、分析掌握文章中丰富的修辞运用手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激发,导入课文(3分钟)

学生说出三到五个风景名胜之处,并能用俗语谚语或民间传说简略介绍:如“自古华山一条路”;“桂林山水甲天下”;“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西湖与白娘子……

广东鼎湖山,绝顶有湖,因名顶湖,传说黄帝曾铸鼎于此,遂易名为鼎湖。(黄帝曾铸三鼎,象征天地人;夏禹铸九鼎,象征九州。)

二、预习检查(2分钟)

1、生字词注音

古刹磅礴雄浑万籁俱寂一泓楹联怅惘

2、解释词义

拾级:逐步登阶

盎然:充满活力的样子

迥然:形容差得很远

浑然:形容完整不可分割

万籁俱寂:一点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寂静

3、文章体裁:游记

三、课文朗读(15分钟)

1、默读全文,要求:想想这篇文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作者在哪里开始听到泉声?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听得最为真切?

移步换景,按地点的转移和时间的先后来安排写作顺序

山脚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山顶庆云寺

2、学生任选一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鼎湖山听泉》 教案教学设计

鼎湖山听泉

谢大光

[教学目的]

1、描写游览所见景物的主要特色。

2、记游写景中比喻方法的运用。

3、游览中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感受。

[教学重点]

1、比喻手法的运用。

2、以山泉之美来体现山林之美。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

1、作者简介:谢大光男1943年生,汉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人,中共党员。1962年毕业于河北工学院电力系。1962年应征入伍,历任总后勤部某部战士、文书、文工队创作员,天津人民出版社印刷厂职工,《散文》月刊编辑,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副组长、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小说家》编辑部副主任、主编,《中外散文选萃》主编、副编审。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

2、介绍鼎湖山: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部,与当地另一风景区--星湖齐名。前人为此山写过很多游记,本文为当代散文家谢大光写,却与众不同。

问:课题中哪两个字是本文的关键?(听泉二字)

[本文作者着重抓住一个“泉”字来写,用听觉来感受,写出了鼎湖山的独特的美。]

二、朗读课文,讨论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主要写了作者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九(上)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目标概说】

写景散文,大都具有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流露着浓郁的诗情画意的特色。因此学习这类文章,总是要求同学能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学会从自然风光的描写中提升自己的人格精神和审美能力。而要深入体会,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学会吟哦讽诵,在朗读中品析文字的美、意境的美、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

本单元的文章各具特色,注意学习作者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学习不同的构思与写作技巧。

一、《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感情发展的脉络。

2、能分析作者工于取材,扣住“泉”字,抓住“听”这个关键来组合材料。

3、能分析课文以泉为主,兼及其他的详略有致、明暗交错的组材方式。

4、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背诵优美语段。

5、学习本文将深刻的哲理寄予在景物的状写中,并随景致的变化,有层次地表达。

6、体会作者由听泉而产生的对人生和历史的理解。

【教学重点】

1、强化诵读,在诵读吟咏中,思考、体会、感悟,从而深刻理解文章精髓,体会文章要旨。

2、本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鼎湖山听泉》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第一单元以“写景为主题”的开篇课文。本课上承八年级(上)第四单元,下连后三篇散文。鼎湖山可写的景物很多,但是作者精心取材,把视线集中在山泉上;而且写景的角度也很独特,从“听”字入手,贯穿始终。语言优美,词汇丰富,表达了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学情分析】

“听泉”令人耳目一新,是本篇散文游记的突破点。初三的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一定的感悟、理解能力,富于想象,所以很容易利用优美语段来教会他们感悟鼎湖山泉声的美妙、感悟自然的生命力。并且,利用本文经典段落,联系课内外相似语段,教会学生描写某种事物时分层次、多角度,生动细致地描绘,做到“读写结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吟哦讽诵”

未完,继续阅读 >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