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年上海市民投资理财认知及行为调查报告
第1篇:2016年中青年上海市民投资理财认知及行为调查报告
2016年中青年上海市民投资理财认知及行为调查报告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上海投资理财的活跃群体——18~50岁中青年上海市民投资理财的观念与特点,最近,《理财周刊》、复旦大学传媒与舆情调查中心(FMORC)联合开展了“2016年中青年上海市民投资理财认知及行为调查”。这是继“2015年中青年上海市民投资理财认知及行为调查”之后,双方开展的第二次追踪调查。
本调查于2016年11月进行,考虑到18~50岁的上海市中青年市民智能终端的使用率较高,本次调查采用配额抽样方法,通过全国最大的移动终端调查平台“调查宝”,成功对1000位18~50岁的上海市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
投资风格稳健
调查显示,中青年上海市民自发投资或理财的比例非常高,近九成五(94.8%)的受访者表示自己进行投资或理财(包括银行存款)(图1)。
中青年上海市民最重视理财产品的风险性,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追求收益率。当被问及“您选择理财产品的标准是什么”?表示自己选择理财产品的标准是“理财产品是否保本(风险)”的受访者占比最高,为38.7%。“理财产品的收益率”(34.8%)则排在选择标准的第二位,这显示出中青年上海市民的投资理财风格较为稳健、保守(图2)。
“互联网金融”成重要投资渠道
中青年上海市民最常使用的投资理财工具是“银行储蓄”,“互联网金融”由去年的第6位上升至第3位。调查显示,“银行储蓄”(53.0%)是中青年上海市民最常使用的理财工具,但是其比例由较去年(67.9%)下降了14.9%。排在第二至五位的分别是“银行理财产品”(42.5%)和“互联网金融”(余额宝、P2P等)(37.8%)、“股票”(36.9%)和“基金”(35.2%)。
在2016年,“互联网金融”(余额宝、P2P等)(37.8%)的排名由2015年的第6位上升至第3位,较去年(26.1%)提升了11.7%,超过了“股票”、“基金”、“保险”等传统投资理财工具,体现出互联网金融工具的快速发展(图3)。
投资、创业意识不断增强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风潮下,中青年上海人投资意识和创业精神不断增强。调查显示,当被问及“通过哪些方式才能盈利到足够的钱”?选择“投资致富”(75.8%)和“创业致富”(70.8%)的受访者最多,均超过七成,较去年投资致富”(63.2%)和“创业致富”(53.3%)的比例提升明显。而认为要盈利到足够的钱,应该靠“上班致富:老老实实上班,有一份稳定收入,努力存钱”的受访者占到30.8%,排名第三,较去年(46.6%)下降明显(图4)。
超过三成调查者无贷款
中青年上海人的负债贷款主要是房贷和信用卡贷款。其中房贷占比37.8%,排名第一。其次是信用卡贷款,占30.8%。消费贷款和车贷分别占20.5%和15.7%,表示自己没有任何贷款的占32.7%(图5)。
近9%拥有海外房产
中青年上海人主要通过购买外汇理财产品(35.5%)、换外汇(25.0%)等传统方式进行海外财产配置。
表示自己“从未做过海外资产配置”的受访者占比为32.2%。这意味着接近七成的'调查者尝试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海外资产配置。
值得关注的是,其中8.9%的调查者表示通过“海外房产”的方式配置海外资产(图6)。
互联网是最主要的信息渠道
调查显示,接近五成(47.2%)的受访者表示自己主要通过“网络新闻、网络免费股市看盘软件、网络基金信息”的渠道获取相关信息。通过“银行的理财专员”获取相关信息的受访者占比44.5%,排在第二位,人际渠道——“亲朋好友信息传递或交换”,占比42.3%,排在第三位(图7)。
九成投资者赚钱
在最近一年投资或理财的盈亏方面,超过九成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处于收益状态。其中,盈利10%以上的占8.8%,盈利5%~10%的占48.0%,盈利0%~5%的占35.3%,不赔不盈利的占6.5%。表示自己有所亏损的人占1.4%。总体来看,在过去的一年中,中青年上海受访者有92.1%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收益。收益率主要集中在0%~10%之间(图8)。
而在股票投资的收益率方面,超过七成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处于收益状态,其中,盈利0%~10%的占46.0%,排在第一位.盈利10%~20%的占25.5%,排在第二位。盈利20%以上的占5.8%。表示自己亏损0%~10%的人占9.2%,亏损10%~20%的人占1.9%,亏损20%以上的占1.2%,过去一年没有炒过股票的人占10.4%(图9)。
网络贷款快速发展
超过七成(74.3%)中青年上海市民投资过网络贷款(P2P)(图10)。
在投资网络贷款(P2P)的受访者中,超过九成表示自己处于收益状态。其中,盈利5%~10%的占72.7%,排在第一位。盈利10%~15%的占20.2%,排在第二位。盈利15%以上的占2.8%。表示“平台出问题,无法取回本金”的占4.3%。总体来看,在过去的一年中,中青年上海受访者有95.7%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收益。收益率主要集中在5%-10%之间(图11)。
看好中国未来经济前景
调查显示,逾六成(63.6%)的受访者相信未来一年中国经济会更好,32.1%的受访者认为“差不多”,只有4.3%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经济会更差(图12)。
中青年上海市民大多数希望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调查显示,希望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的受访者占比最高,为53.1%,认为会“双向波动”的占27.9%,认为会“持续下跌”的占16.5%,认为会“触底反弹”的占2.5%(图13)
调查显示,中青年上海市民对未来一年股市的走势看法出现分歧。45.0%的受访者认为股市会“继续盘整”,占比最高。认为股市会“牛市来临”的受访者占比为35.0%。而认为未来一年会“熊市继续”的受访者占20.0%(图14)。
中青年上海市民对银行理财产品的信心指数最高,达到3.57分(1分表示“非常不看好”,5分表示“非常看好”,满分5分),对股票的信心最低,为3.14分(图15)。
逾八成调查者“看涨”上海楼市
调查显示,今年以来的房产交易较为火热。“仅买过”房产的受访者占38.1%,“既买过也卖过”房产的受访者占比12.8%,“仅卖过”房产的受访者占6.7%。“既没买过又没卖过房”的受访者占42.4%(图16)。
调查显示,逾八成(82.1%)中青年上海市民对未来一年的上海楼市“看涨”,14.7%的受访者认为未来一年上海房价会“大幅暴涨”,64.2%的受访者认为会“小幅上涨”。认为上海房价会“保持稳定”的占17.9%。认为房价会下跌的受访者仅占3.2%(图17)。
逾六调查者成热衷网购
调查显示,逾六成(61.2%)中青年上海市民平时最常用的购物手段是“网购”。表示自己最常用的购物及消费手段是“去实体商店采购”的受访者占25.8%(图18)。
中青年上海市民最常使用的非现金支付手段是“支付宝(第三方支付)”(64.5%)。排在第二位到第四位的分别是“信用卡”(14.6%)、“网上银行”(13.4%)和“手机银行”(7.4%)(图19)。
余额宝等互联网理财产品发展迅速。中青年上海市民对“余额宝”的了解程度指数为3.90,接近“比较了解”。(1分表示“非常不了解”,5分表示“非常了解”,满分5分),远远超过了“P2P网贷”(3.23)和“直销银行”(3.04)(图20)。
网约车普及率较高
接近八成的受访者(78.3%)曾用过网约车出行,表示没用过的受访者仅占21.7%(图21)。
对于取得垄断地位的滴滴出行的涨价行为,上海中青年市民持宽容的态度,超过半数(56.8%)的受访者表示“只要方便,还会继续使用”,而表示“价格上涨后会减少使用次数”的受访者占比为43.2%(图22)。
文化程度越高投资理财比例越高
18~22岁的受访者有相当一部分还在大学就读,其财力和时间都比较有限,投资理财比例略低于其他年龄段的人群。但与2015年的相比,18~22岁的受访者投资理财比例有明显提升,从七成五(75.6%)提高到九成(90.1%)(图23)。
23~40岁的受访者投资理财的整体收益率略高于其他群体,18~22岁的受访者投资收益率最低(图24)。
总体而言,受访者中投资或理财的比例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而不断升高,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受访者投资理财的比例达到九成以上,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受访者投资理财的比例达到100%(图25)。
第2篇:投资理财调查报告
投资理财调查报告
投资理财调查报告
[前言]
1.调查目的:为了更好地了解市民的理财需求,收集市民更多的理财信息,寻找百姓关心的理财热点问题,不断完善金融机构服务等目的,做了这次调查活动。
2.调查方法:我们采取的方法是派发调查问卷,通过网络和书面文件调查,共派发书面问卷20份,网络邮件问卷20份,回复的有效问卷共35份。为了覆盖各个年龄段及不同工作阶层,其中被调查者有50%为本小组成员的家人或同学(我们能了解详细信息的),其他为保定市常住居民或暂住人口。数据通过excel及word录入,保证统计的有效性!
3.问题分析参考了经济观察报的一些信息
[正文]
1.数据分析:
通过我们的调查,得到了一些基本数据分析结果:
调查中18-25岁阶段(调查数量8个),学历大部分为本科,平均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绝大部分为在校大学生)的市民投资承担的风险较小,选择的投资工具多为定期储蓄,保险,有少数同学选择股票。这部分的投资群体在选择投资工具时关注产品的投资风险和收益居多。其理财的主要目标是合理安排资金,极少数是为了资产增值。由于是在校大学生,他们有足够的求知欲希望关注基金,股票,防地产,信托,实业投资等比较热门的投资方式,并且热衷于通过电视,网络,银行客服介绍来了解理财信息。这部分人的投资回报率多在0-30%之间,基于他们的投资风险较低,这样的回报率也在情理之中。
26-36岁阶段(调查对象5个),学历不等,平均月收入在2000元左右,多为职场精锐,投资承担的风险上升至一般,选择的投资工具也各式各样,这部分的投资群体在选择投资工具时也较多关注产品的投资风险和收益,其理财的主要
目标是资产增值,可见资金持有量对居民愿承担的风险极其投资目的有很大的影响。他们热衷于股票这一时髦的投资形式并且愿意多了解其信息,了解渠道多种多样。这部分人的投资回报率有好多为负数,可见其投资热情有余,经验不足。37-47岁阶段(调查对象9个),学历多为专科,高中,平均月收入相差很大,投资承担的风险较多或一般,选择的投资工具也是全面开花,各个工具都有涉猎。这部分的投资群体在选择投资工具时关注的方面多了些专业性,他们较多地选择了金融机构的信誉和品牌,以及机构成员是否专业方面。其理财的主要目标是资产增值,以及公司需要等其他目标,选择的投资方式有三种以上,而且希望多了解基金,股票,房地产,实业投资等多领域的信息。他们了解的渠道广泛,从报纸到网络都很受青睐,今年以来他们在投资上的回报率也是各有不同,多为30%左右,可见比较稳定和理智。
48-58岁阶段(调查数量8个),多为大学生父母的年纪,学历以专科和高中为主,平均月收入有很大差距,其投资的风险多为一般或较少,选择的投资工具多为定期储蓄,保险,少数房地产和基金。这部分的投资群体在选择投资工具时多关注产品的投资收益和风险,其投资目标为合理安排资金,家人教育,资产增值。他们希望多了解保险以及房地产的信息,少数关注股票和基金,了解方式多种多样,还增加了户外了解的兴趣,可能与邻里及同事间共同话语的增多,子女的长大有关,投资回报率显然也不高,比较谨慎。
58岁以上(调查对象5个),多为老年人,有退伍的老军人,退休老教师等,学历多为初中及以下,有少数高中(专科),退休月收入多在2000元左右,他们的投资多为风险程度一般的基金,国债,关注所投资产品的收益和风险,理财的主要目标为医疗及养老,由于年纪大的问题,对新兴的理财产品比较怀疑,还是对储蓄,国债等比较有信心,并且多希望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来了解投资信息,回报率多在0-30%之间,相对稳定。
在对银行服务的满意程度调查上得出如下结论(按满意程度从高到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其他(如邮政储蓄所)。
2.基本结论:
一、对各种投资方式的分析:
根据以上数据,在证券市场处于不稳定状态背景下,居民投资开始选择更为灵活的市场配置。整体仍以定期蓄为主,保险、基金为辅,股票、国债等比重比较小。由此可见,中国居民仍是稳妥地进行投资,中国居民总体的风险承受能力偏低,在09年经济危机的阴影下,储蓄成为我们的一种最稳妥合理化的投资方式,更确切的说不能算是投资,只能算是避险,股市你是不敢进了,你又没钱买房,那就只能把它放在银行,方便你的日常使用了。
随着通货膨胀预期的不断升温,资产类投资成为人们保值避险的理想化途径,而股票市场2010年一直走震荡势,作为手头有点钱的市民只能望而却步,钱来之不易得好好花!随着中国房价的与日俱增,他们会选择买房,尽管贷款买房,我们仍承担加息风险,但是房子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价格具有很强的下跌僵性,就算他下跌中国政府为了维稳也不会让他一直跌下去,当然同理也不
会无限制的涨!而且现在中国国内一些二线城市的房子有很高的投资价值,无论是出租或是自己居住都是不错的选择,起码比你放在银行让他被贬值好。
这两年保险业发展迅速!这与他的产品创新是分不开的。保险作为一种针对风险的投资,对我们人身安全起到重要保障,而且现在的保险都是收益型的保险,可谓是人财双保!
基金最近几年也十分受居民推崇,但是由于,近期股市的疲软表现,激进的收益率在近几个月中也是差强人意!居民对其投资激情减弱。
国债倒是一种不错的投资产品,但是其并不受大众推崇,一是大家对其了解少;二使其投资收益率低。
二、对银行的建议:
根据网络上的相关调查,居民“最大资产选择储蓄”的占比,继续维持在历史最低水平,虽然现在大多数人还都选择定期存款为其投资理财方式之一,但是我们也不难从调查中看到,现在在大多数居民心目中排名第一的仍是工商银行,排名前四名的是原国有四大行,而其他像中信银行、华夏银行一些股份制银行。则很有人接触过,甚至根本没听说过!
这就说明,银行作为金融创新的一支主要力量,起租着宣传工作仍有问题,内部竞争不足。银行业应加快金融创新步伐,以满足居民对投资产皮多样化的要求。最好能对一些居民教授相关知识。
[总结]
在调查报告分析中还看到一些居民投资的缺陷,居民投资方式仍然较单一,居民投资组合中仍是以银行定期储蓄为主,在附加一些保险、基金和房地产
等,我自认为在现在这种股市动荡,楼市政策打压严重的情况下,我们应当调整一下投资方案:
1.将购买国债提上日程,将保险、储蓄与购买国债相结合,应是不错的选择!
2.在网上进行黄金交易,黄金的买卖是T+0型的买卖,比股市要方便快捷,而且其需要的专业知识比较简单!我们可以尝试!
居民投资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没有主见跟风现象严重,切记:
不要盲目入市,因为中国股市的涨跌太感性了!如果你不保持理性,就没人能救你了。
有房虽好,但不要贪多!中国政府就的时光的民众,而不是一个投机者!提防地方商业欺诈和非法集资!
但此次调查报告仍是让人欣慰的,金融危机后,我们中国的居民仍能对投资产品很大的需求,希望了解更多的理财产品!这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将会起到很大促进作用!
第3篇:投资理财调查报告
编号:08HB—
4社会心理学研究性学习
实践项目
项目名称唐山学院大学生投资理财调查研究
项 目 负 责 人
项 目 组 成 员董雪娇霍燕韩云开王聪
王海威张双泉
指 导 教 师李剑锋
完 成日期2010年12月16日
唐山学院文法系汉语言文学专业
唐山学院在校大学生投资理财状况调查报告
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理财观念越来越强。理财已成为人们合理支配钱财的必修课程。而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一方面,他们尚未独立,还需父母资助完成学业;另一方面,他们处于一个特殊的年龄段,有着自己对生活的看法和强烈的消费欲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变成高消费群体。对大学生消费出现的诸多问题。理财这堂必修课迫在眉睫地摆在了大学生面前。本文通过对唐山学院学生的随机抽样调查,分析我校大学生的投资理财状况,并根据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以供广大同学们学习借鉴。
一、调查方法和内容
针对大学生理财情况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的方式对唐山学院各专业学生进行了随机调查,包括文科、理科和工科专业的在校学生。本次发放问卷35份,收回35份,问卷有效率100%;
第4篇:市民文明行为调查报告
市民文明行为调查报告
近期,国家统计局达州调查队会同《达州晚报》开展专项调查,了解达州市民文明行为现状,引导市民自觉摒弃不文明行为。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37.36%受访者对我市市民的文明素质基本满意,36.28%的受访者选择不太满意,14.27%的受访者选择不满意,对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不文明行为,97.01%的受访者表示将自觉改正。
本次调查,对象为我市城区居民,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通过网上问卷调查、定点发放问卷、实地走访观察相结合等方式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交通行为、公共卫生行为、公共场所行为、公共环境行为、市场秩序行为、整体评价及建议七个方面,侧重了解市民的亲身经历、实际感受和客观评价。
交通文明行为方面
1、“中国式过马路”现象仍然存在
在针对市民是否走斑马线穿行马路的调查结果中,有45%的受访者表示会偶尔随意穿行,还有4%的受访者则喜欢随意乱穿马路,近半数市民存在不遵守交通规则行为。
在是否会闯红灯的调查中,有29.21%的受访者表示偶尔会闯红灯,还有0.41%的受访者则无视红绿灯随意穿行。
第5篇:市民文明行为现状调查报告
市民文明行为现状调查报告
市民文明行为现状调查报告
近期,国家统计局达州调查队会同《达州晚报》开展专项调查,了解达州市民文明行为现状,引导市民自觉摒弃不文明行为。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37.36%受访者对我市市民的文明素质基本满意,36.28%的受访者选择不太满意,14.27%的受访者选择不满意,对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不文明行为,97.01%的受访者表示将自觉改正。
本次调查,对象为我市城区居民,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通过网上问卷调查、定点发放问卷、实地走访观察相结合等方式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交通行为、公共卫生行为、公共场所行为、公共环境行为、市场秩序行为、整体评价及建议七个方面,侧重了解市民的亲身经历、实际感受和客观评价。
交通文明行为方面
1、“中国式过马路”现象仍然存在
在针对市民是否走斑马线穿行马路的调查结果中,有45%的受访者表示会偶尔随意穿行,还有4%的受访者则喜欢随意乱穿马路,近半数市民存在不遵守交通规则行为。
在是否会闯红灯的调查中,有29.21%的受访者表示偶尔会闯红灯,还有0.41%的
第6篇:新蓝领财商认知及行为调查报告
新蓝领财商认知及行为调查报告(共3篇)由网友 “amwayg” 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新蓝领财商认知及行为调查报告,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新蓝领财商认知及行为调查报告
新蓝领财商认知及行为调查报告
中国首份《新蓝领财商认知及行为调查报告》近日正式发布。《报告》称全国31个城市的90后蓝领人群里,近五成人认为买彩票是理财,两成左右的人愿意拿出5000元以上的钱用来理财;仅有20%的人愿意投资给自我充电,这个比例远远低于大学生人群。在对互联网金融接受度方面,快递员们脱颖而出,68%的'快递员会使用支付宝等各种“宝”。
“财商是一个人认识、创造和管理财富的能力,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与金钱打交道的能力”,报告发布者、蚂蚁金服商学院负责人解释称。 报告显示,超七成的蓝领青年认为钱很重要,但他们同时又对“钱”这件事存在很多误区和偏差,比如,过半的蓝领青年认为“理财是有钱人的游戏”,仅有两成左右的人愿意拿出5000元以上的钱用来理财,近五成的90后蓝领青年把“买彩票”当做理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