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乡党篇第十

2023-01-08 08:08:56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论语乡党篇第十

【本篇引语】

本篇共27章,集中记载了孔子的容色言动、衣食住行,颂扬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符合礼的正人君子。例如孔子在面见国君时、面见大夫时的态度;他出入于公门和出使别国时的表现,都显示出正直、仁德的品格。本篇中还记载了孔子日常生活的一些侧面,为人们全面了解孔子、研究孔子,提供了生动的素材。

【原文】

101孔子于乡党,恂恂(1)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2)言,唯谨尔。

【注释】

(1)恂恂:音xù,温和恭顺。

(2)便便:辩,善于辞令。

【译文】

孔子在本乡的地方上显得很温和恭敬,像是不会说话的样子。但他在宗庙里、朝廷上,却很善于言辞,只是说得比较谨慎而已。

【原文】

102朝,与下大夫言,侃侃(1)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2)如也。君在,踧踖(3)如也,与与(4)如也。

【注释】

(1)侃侃:说话理直气壮,不卑不亢,温和快乐的样子。

(2)訚訚:音yín,正直,和颜悦色而又能直言诤辩。

(3)踧踖:音cújí,恭敬而不安的样子。

(4)与与:小心谨慎、威仪适中的样子。

【译文】

孔子在上朝的时候,(国君还没有到来,)同下大夫说话,温和而快乐的样子;同上大夫说话,正直而公正的样子;国君已经来了,恭敬而心中不安的样子,但又仪态适中。

【原文】

103君召使摈(1),色勃如也(2);足躩(3)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4)如也。趋进,翼如也(5)。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注释】

(1)摈:音bìn,动词,负责招待国君的官员。

(2)色勃如也:脸色立即庄重起来。

(3)足躩:躩,音jué,脚步快的样子。

(4)襜:音chān,整齐之貌。

(5)翼如也:如鸟儿展翅一样。

【译文】

国君召孔子去接待宾客,孔子脸色立即庄重起来,脚步也快起来,他向和他站在一起的人作揖,手向左或向右作揖,衣服前后摆动,却整齐不乱。快步走的时候,像鸟儿展开双翅一样。宾客走后,必定向君主回报说:“客人已经不回头张望了。”

【原文】

104入公门,鞠躬如(1)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2)。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3)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4),逞(5)颜色,怡怡如也。没阶(6),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

【注释】

(1)鞠躬如:谨慎而恭敬的样子。

(2)履阈:阈,音yù,门槛,脚踩门坎。

(3)摄齐:齐,音zī,衣服的下摆。摄,提起。提起衣服的下摆。

(4)降一等:从台阶上走下一级。

(5)逞:舒展开,松口气。

(6)没阶:走完了台阶。

【译文】

孔子走进朝廷的大门,谨慎而恭敬的样子,好像没有他的容身之地。站,他不站在门的中间;走,也不踩门坎。经过国君的座位时,他脸色立刻庄重起来,脚步也加快起来,说话也好像中气不足一样。提起衣服下摆向堂上走的时候,恭敬谨慎的样子,憋住气好像不呼吸一样。退出来,走下台阶,脸色便舒展开了,怡然自得的样子。走完了台阶,快快地向前走几步,姿态像鸟儿展翅一样。回到自己的位置,是恭敬而不安的样子。

【原文】

105执圭(1),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2),足蹜蹜(3),如有循(4)。享礼(5),有容色。私觌(6),愉愉如也。

【注释】

(1)圭:一种上圆下方的玉器,举行典礼时,不同身份的人拿着不同的圭。出使邻国,大夫拿着圭作为代表君主的凭信。

(2)战色:战战兢兢的样子。

(3)蹜蹜:小步走路的样子。

(4)如有循:循,沿着。好像沿着一条直线往前走一样。

>>>(5)享礼:享,献上。指向对方贡献礼物的仪式。使者受到接见后,接着举行献礼仪式。

(6)觌:音dí,会见。

【译文】

(孔子出使别的诸侯国,)拿着圭,恭敬谨慎,像是举不起来的样子。向上举时好像在作揖,放在下面时好像是给人递东西。脸色庄重得像战栗的样子,步子很小,好像沿着一条直线往前走。在举行赠送礼物的仪式时,显得和颜悦色。和国君举行私下会见的时候,更轻松愉快了。

【评析】

以上这五章,集中记载了孔子在朝、在乡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孔子在不同的场合,对待不同的人,往往容貌、神态、言行都不同。他在家乡时,给人的印象是谦逊、和善的老实人;他在朝廷上,则态度恭敬而有威仪,不卑不亢,敢于讲话,他在国君面前,温和恭顺,局促不安,庄重严肃又诚惶诚恐。所有这些,为人们深入研究孔子,提供了具体的资料。

【原文】

106君子不以绀緅饰(1),红紫不以为亵服(2)。当暑,袗絺绤(3),必表而出之(4)。缁衣(5),羔裘(6);素衣,麑(7)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8)。必有寝衣(9),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10)。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11),必杀之(12)。羔裘玄冠(13)不以吊(14)。吉月(15),必服而朝。

【注释】

(1)不以绀緅饰:绀,音gàn,深青透红,斋戒时服装的颜色。緅,音zōu,黑中透红,丧服的颜色。这里是说,不以深青透红或黑中透红的颜色布给平常穿的衣服镶上边作饰物。

(2)红紫不以为亵服:亵服,平时在家里穿的衣服。古人认为,红紫不是正色,便服不宜用红紫色。

(3)袗絺绤:袗绤,音zhěn,单衣。絺,音chī,细葛布。绤,音xì,粗葛布。这里是说,穿粗的或细的葛布单衣。

(4)必表而出之:把麻布单衣穿在外面,里面还要衬有内衣。

(5)缁衣:黑色的衣服。

(6)羔裘:羔皮衣。古代的羔裘都是黑羊皮,毛皮向外。

(7)麑:音ní,小鹿,白色。

(8)短右袂:袂,音mè,袖子。右袖短一点,是为了便于做事。

(9)寝衣:睡衣。

(10)狐貉之厚以居:狐貉之厚,厚毛的狐貉皮。居,坐。

(11)帷裳:上朝和祭祀时穿的礼服,用整幅布制作,不加以裁剪。折叠缝上。

(12)必杀之:一定要裁去多余的布。杀,裁。

(13)羔裘玄冠:黑色皮礼貌。

(14)不以吊:不用于丧事。

(15)吉月:每月初一。一说正月初一。

【译文】

君子不用深青透红或黑中透红的布镶边,不用红色或紫色的布做平常在家穿的衣服。夏天穿粗的或细的葛布单衣,但一定要套在内衣外面。黑色的羔羊皮袍,配黑色的罩衣。白色的鹿皮袍,配白色的罩衣。黄色的狐皮袍,配黄色的罩衣。平常在家穿的皮袍做得长一些,右边的袖子短一些。睡觉一定要有睡衣,要有一身半长。用狐貉的厚毛皮做坐垫。丧服期满,脱下丧服后,便佩带上各种各样的装饰品。如果不是礼服,一定要加以剪裁。不穿着黑色的羔羊皮袍和戴着黑色的帽子去吊丧。每月初一,一定要穿着礼服去朝拜君主。

【原文】107齐(1),必有明衣(2),布。齐必变食(3),居必迁坐(4)。

【注释】

(1)齐:同斋。

(2)明衣:斋前沐浴后穿的浴衣。

(3)变食:改变平常的饮食。指不饮酒,不吃葱、蒜等有刺激味的东西。

(4)居必迁坐:指从内室迁到外室居住,不和妻妾同房。

【译文】

斋戒沐浴的时候,一定要有浴衣,用布做的。斋戒的时候,一定要改变平常的饮食,居住也一定搬移地方,(不与妻妾同房)。

【原文】

108食不厌精,脍(1)不厌细。食饐(2)而餲(3),鱼馁(4)而肉败(5),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6),不食。不时(7),不食,割不正(8),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9)。唯酒无量,不及乱(10)。沽酒市脯(11),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注释】

(1)脍:音kuài,切细的鱼、肉。

(2)饐:音yì,陈旧。食物放置时间长了。

(3)餲:音ài,变味了。

(4)馁:音něi,鱼腐烂,这里指鱼不新鲜。

(5)败:肉腐烂,这里指肉不新鲜。

(6)饪:烹调制作饭菜。

(7)不时:应时,时鲜。

(8)割不正:肉切得不方正。

(9)气:同“饩”,音xì,即粮食。

(10)不及乱:乱,指酒醉。不到酒醉时。

(11)脯:音fǔ,熟肉干。

【译文】

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粮食陈旧和变味了,鱼和肉腐烂了,都不吃。食物的颜色变了,不吃。气味变了,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时新的东西,不吃。肉切得不方正,不吃。佐料放得不适当,不吃。席上的肉虽多,但吃的量不超过米面的量。只有酒没有限制,但不喝醉。从市上买来的肉干和酒,不吃。每餐必须有姜,但也不多吃。

【原文】

109祭于公,不宿肉(1),祭肉(2)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注释】

(1)不宿肉:不使肉过夜。古代大夫参加国君祭祀以后,可以得到国君赐的祭肉。但祭祀活动一般要持续二三天,所以这些肉就已经不新鲜,不能再过夜了。超过三天,就不能再过夜了。

(2)祭肉:这是祭祀用的肉。

【译文】

孔子参加国君祭祀典礼时分到的肉,不能留到第二天。祭祀用过的肉不超过三天。超过三天,就不吃了。

【评析】

以上4章里,记述了孔子的衣着和饮食习惯。孔子对“礼”的遵循,不仅表现在与国君和大夫们见面时的言谈举止和仪式,而且表现在衣着方面。他对祭祀时、服丧时和平时所穿的衣服都有不同的要求,如单衣、罩衣、麻衣、皮袍、睡衣、浴衣、礼服、便服等,都有不同的规定。在吃的方面,“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而且对于食物,有八种他不吃。吃了,就有害于健康。

【原文】

1010食不语,寝不言。

【译文】

吃饭的时候不说话,睡觉的时候也不说话。

【原文】

1011虽疏食菜羹(1),瓜祭(2),必齐(3)如也。

【注释】

(1)菜羹:用菜做成的汤。

(2)瓜祭:古人在吃饭前,把席上各种食品分出少许,放在食具之间祭祖。

(3)齐:同斋。

【译文】

即使是粗米饭蔬菜汤,吃饭前也要把它们取出一些来祭祖,而且表情要像斋戒时那样严肃恭敬。

【原文】

1012席(1)不正,不坐。

【注释】

(1)席:古代没有椅子和桌子,都坐在铺于地面的席子上。

【译文】

席子放得不端正,不坐。

【原文】

1013乡人饮酒(1),杖者(2)出,斯出矣。

【注释】

(1)乡人饮酒:指当时的乡饮酒礼。

(2)杖者:拿拐杖的人,指老年人。

【译文】

行乡饮酒的礼仪结束后,(孔子)一定要等老年人先出去,然后自己才出去。

【原文】

1014乡人傩(1),朝服而立于阼阶(2)。

【注释】

(1)傩:音nuó。古代迎神驱鬼的宗教仪式。

(2)阼阶:阼,音zuò,东面的台阶。主人立在大堂东面的台阶,在这里欢迎客人。

【译文】

乡里人举行迎神驱鬼的宗教仪式时,孔子总是穿着朝服站在东边的台阶上。

【原文】

1015问(1)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2)。

【注释】

(1)问:问候。古代人在问候时往往要致送礼物。

(2)再拜而送之:在送别客人时,两次拜别。

【译文】

(孔子)托人向在其他诸侯国的朋友问候送礼,便向受托者拜两次送行。

【评析】

以上6章中,记载了孔子举止言谈的某些规矩或者习惯。他时时处处以正人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尽量符合礼的规定。他认为,“礼”是至高无上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那么,一投足、一举手都必须依照礼的原则。这一方面是孔子个人修养的具体反映,一方面也是他向学生们传授知识和仁德时所身体力行的。

【原文】

1016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译文】

季康子给孔子赠送药品,孔子拜谢之后接受了,说:“我对药性不了解,不敢尝。”

【原文】

1017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译文】

马棚失火烧掉了。孔子退朝回来,说:“伤人了吗?”不问马的情况怎么样。

【评析】

孔子家里的马棚失火被烧掉了。当他听到这个消息后,首先问人有没有受伤。有人说,儒家学说是“人学”,这一条可以作佐证材料。他只问人,不问马,表明他重人不重财,十分关心下面的人。事实上,这是中国自古以来人道主义思想的发端。

【原文】

1018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1),必熟而荐(2)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

【注释】

(1)腥:牛肉。

(2)荐:供奉。

【译文】

国君赐给熟食,孔子一定摆正座席先尝一尝。国君赐给生肉,一定煮熟了,先给祖宗上供。国君赐给活物,一定要饲养起来。同国君一道吃饭,在国君举行饭前祭礼的时候,一定要先尝一尝。

【评析】

古时候君主吃饭前,要有人先尝一尝,君主才吃。孔子对国君十分尊重。他在与国君吃饭时,都主动尝一下,表明他对礼的遵从。

【原文】

1019疾,君视之,东首(1),加朝服,拖绅(2)。

【注释】

(1)东首:头朝东。

(2)绅:束在腰间的大带子。

【译文】

孔子病了,国君来探视,他便头朝东躺着,身上盖上朝服,拖着大带子。

【评析】

孔子患了病,躺在床上,国君来探视他,他无法起身穿朝服,这似乎对国君不尊重,有违于礼,于是他就把朝服盖在身上。这反映出孔子即使在病榻上,也不会失礼于国君。

【原文】

1020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译文】

国君召见(孔子),他不等车马驾好就先步行走去了。

【原文】

1021入太庙,每事问(1)。

【注释】

(1)此章重出。译文参见《八佾》篇第三之第15章。

【原文】

1022朋友(1)死,无所归,曰:“于我殡(2)。”

【注释】

(1)朋友:指与孔子志同道合的人。

(2)殡:停放灵柩和埋葬都可以叫殡,这里是泛指丧葬事务。

【译文】

(孔子的)朋友死了,没有亲属负责敛埋,孔子说:“丧事由我来办吧。”

【原文】

1023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译文】

朋友馈赠物品,即使是车马,不是祭肉,(孔子在接受时)也是不拜的。

【评析】

孔子把祭肉看得比车马还重要,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祭肉关系到“孝”的问题。用肉祭祀祖先之后,这块肉就不仅仅是一块可以食用的东西了,而是对祖先尽孝的一个载体。

【原文】

1024寝不尸,居不客。

【译文】

(孔子)睡觉不像死尸一样挺着,平日家居也不像作客或接待客人时那样庄重严肃。

【原文】

1025见齐衰(1)者,虽狎(2),必变。见冕者与瞽者(3),虽亵(4),必以貌。凶服(5)者式(6)之。式负版者(7)。有盛馔(8),必变色而作(9)。迅雷风烈必变。

【注释】

(1)齐衰:zīcuī,指丧服。

(2)狎:音xiá,亲近的意思。

(3)瞽者:盲人,指乐师。

(4)亵:音xiè,常见、熟悉。

(5)凶服:丧服。

(6)式:同轼,古代车辆前部的横木。这里作动词用。遇见地位高的人或其他人时,驭手身子向前微俯,伏在横木上,以示尊敬或者同情。这在当时是一种礼节。

(7)负版者:背负国家图籍的人。当时无纸,用木版来书写,故称“版”。

(8)馔:音zhuàn,饮食。盛馔,盛大的宴席。

(9)作:站起来。

【译文】

(孔子)看见穿丧服的人,即使是关系很亲密的,也一定要把态度变得严肃起来。看见当官的和盲人,即使是常在一起的,也一定要有礼貌。在乘车时遇见穿丧服的人,便俯伏在车前横木上(以示同情)。遇见背负国家图籍的人,也这样做(以示敬意)。(作客时,)如果有丰盛的筵席,就神色一变,并站起来致谢。遇见迅雷大风,一定要改变神色(以示对上天的敬畏)。

【原文】

1026升车,必正立,执绥(1)。车中,不内顾(2),不疾言(3),不亲指(4)。

【注释】

(1)绥:上车时扶手用的索带。

(2)内顾:回头看。

(3)疾言:大声说话。

(4)不亲指:不用自己的手指划。

【译文】

上车时,一定先直立站好,然后拉着扶手带上车。在车上,不回头,不高声说话,不用自己的手指指点点。

【评析】

以上这几章,讲的都是孔子如何遵从周礼的。在许多举动上,他都能按礼行事,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环境,应该有什么表情、什么动作、什么语言,他都一丝不苟,准确而妥贴。所以,孔子的学生们在谈起这些时,津津乐道,极其佩服。

【原文】

1027色斯举矣(1),翔而后集(2)。曰:“山梁雌雉(3),时哉时哉!(4)”子路共(5)之,三嗅而作(6)。

【注释】

(1)色斯举矣:色,脸色。举,鸟飞起来。

(2)翔而后集:飞翔一阵,然后落到树上。鸟群停在树上叫“集”。

(3)山梁雌雉:聚集在山梁上的母野鸡。

(4)时哉时哉:得其时呀!得其时呀!这是说野鸡时运好,能自由飞翔,自由落下。

(5)共:同“拱”。

(6)三嗅而作:嗅应为狊字之误。狊,音jù,鸟张开两翅。一本作“戛”字,鸟的长叫声。

【译文】

孔子在山谷中行走,看见一群野鸡在那儿飞,孔子神色动了一下,野鸡飞翔了一阵落在树上。孔子说:“这些山梁上的母野鸡,得其时呀!得其时呀!”子路向他们拱拱手,野鸡便叫了几声飞走了。

【评析】

这里似乎是在游山观景,其实孔子是有感而发。他感到山谷里的野鸡能够自由飞翔,自由落下,这是“得其时”,而自己却不得其时,东奔西走,却没有获得普遍响应。因此,他看到野鸡时,神色动了一下,随之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第2篇:论语读后感篇

论语读后感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语读后感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论语读后感篇1

其次,我们要同正直的人、信实的人和见闻广博的人交朋友,不同谄媚的人、背后毁谤的人和夸夸其谈的人交朋友。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公冶长)我将孔子这六类人的对举看作是对第一条标准的具体化,也是交朋友的道德底线。我觉得以上这两条标准非常符合孔子对“仁”的追求。从“恭、宽、信、敏、惠”这些“仁”的细目来看,“仁”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道德品质的高度概括。孔子一生努力实践“仁”德,在交友方面也渗入了他的这一标准。直、谅和多闻分别从立身、对人和学识三个方面对选择朋友提出了一个简明而又完备的要求。

第三,孔子中庸的思想在交友观上也有体现。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子路)我们要尽可能地与言行合乎中庸的人相交,可这毕竟非常理想化,反映在现实中我们既要结交激进者,也要结交狷介者,优势互补。这样,我们就可避免偏执。

论语读后感篇2

《论语》这本书有道德、仁爱、孝道、教育等多种思想,其中主要思想是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从中我也懂得了不少: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的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有我的老师,向他好的方面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应该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在生活中,我要谦虚,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要向他的优点学习,改正自己的缺点,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我的跳绳跳得好,琴弹得好,但是胆子小,不敢上台朗诵,应该向胆子大的同学学习,及时改掉自己的缺点。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后,不亦说乎?”这句活的意思是:学了之后,要反复的再看,复习,这不是件高兴的事吗?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也应该是这样。背英语、语文的词时,要每天巩固,才不会忘记。记得有一次,老师布置的单词我第一天就背会了,可是过了一星期后老师听写,二十个单词只有五六个能记住,其它全忘了。

《论语》这本书非常好,孔子的这些思想,为后世所继承,在中国件社会为保证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论语读后感篇3

所以,我觉得,这话可能有这么两种理解:1、缺少上下文,这句话孔子可能仅是就某一件事的感叹。2、讲“由”释做“行”,将“知”释作“识”。这样该句就成了:可使民众行君子之道而不可以让他们仅仅是背得那些大道理。(参见《孔子渊源》,韩永贤,国际文化出版社P128)。

再看一看曾经作为批判孔子的理由的一段话: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耶?”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如果不看前后文,孤立地看“无违”二,很容易将孔子对孝的解释误解为盲从。其实,略微注意一下后文很容易发现,这里的“无违”讲的是“无违礼”。即“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说到这里,应该把“联系整体,联系生活地把握”这个原则说得比较清楚了。下面该回到前面没说完的话题上去。前面讲到《论语》有注意把握矛盾平衡点的特点。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应该再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

论语读后感篇4

论语中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 “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知识时常去复习,不也很有乐趣吗?

我对这句话深有体会。因为复习对知识巩固的至关重要。不信,我就给你讲个故事听听。

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的字写得非常好,所以老被人称赞,他自己也洋洋得意起来。一天,他去” 鸭儿水饺店“吃水饺,发现水饺都是从墙那边一个个扔过 来的,而且都准确地掉到了锅里。他去墙后一看,原来是一位老太太在那里包饺子。包好后头也不抬地就扔过墙去,没有一个扔到锅外的。这使王羲之大为惊异,他 觉得他写字还没有熟练到这种程度。于是,他回去后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刻苦练习书法,终于成了一代宗师。

俗话说”熟能生巧“,在学习上也是这样。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复习对学习的重要性,我们在学习上也一定要时常去复习,因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 矣“。

论语读后感篇5

与朋友交往时的准则首先,朋友相交重在一个“信”字。曾子曰:“……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子夏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我觉得这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前提,没有“信”根本不能交往,何来朋友。不过有时越是基本的道德规范越难以做到,越难以做到这要求就变得越高。当一个人真正做到最基本的要求时他所达到的价值层面是最高的。

第二,对朋友要宽容,在朋友有难或犯错时要帮助朋友。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过,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微子)“君子周急不继富。”(雍也)朋友的价值在关键时刻最能显现出来。我想,这也是“信”所要求的。一个忠诚的朋友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抛弃对方。

论语读后感篇6

《论语》是集合了孔子生平讲学和门下弟子言行的一本智慧语录,其中所体现的先贤圣人的思想,贴近普通人的现实生活,点明了人生的真谛。千年时光并没有改变人生的本质,无论过去还是现在,生命的绚烂最终将归于平淡,充实而自在的生活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说学了能按时温习,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得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理解我,我却不抱怨,不也是君子吗?;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说你十五岁有志于学习,三十岁自立,四十岁遇事不疑惑,五十岁懂得天命,六十岁听到什么都能理解,七十岁随心所欲而不越出应有的规矩。人的一生不要虚度,要立志做大事。

从《论语》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的人生道理:待人要真诚,不要花言巧语;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这是一种美德;学习要老老实实,不要不懂装懂等等的人生大道理。

《论语》这本书是一本好书,它可以帮你悟到人生中的许多大道理。

论语读后感篇7

当然,朋友还可以满足我们工具性的需求。“工具性”的说法很不好听,但却是现实的。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将工具需要和情感需要完完全全剥离开来。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学而)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乡党)孔子的行动好象就是有子的话的注释。安葬无可归的朋友,看似普通却体现了孔子对朋友朴实深厚的感情。人生道路上的相互关照,一点一滴往往最能透出友情的珍贵。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颜渊)子贡问何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卫灵公)这两段话是结交朋友工具性目的和价值性目的交织并存的最好体现。朋友有时也是良师,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当我们要实现某种崇高的价值或理想时,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帮助更是不可缺少的,于是我们就要有意去结交。就其交友的目的来说是工具性的,就其内容而言是高尚的。

论语读后感篇8

以前经常读《论语》,也会陪孩子背《论语》,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没看过《论语》是不现实的。《论语》中常见的经典句段不仅会背,还知其意,有的还能指点生活、学习。可无论如何也没想到使其指导我的教学生活!今天读了一篇文章《从孔子教学场景中汲取教育智慧》,他使我茅塞顿开:作为儒家四大经典之一的《论语》是本常读常新的书。读书还要从不同的视角去审视它、去挖掘它,只有这样才会受益匪浅。

同样的问题,孔子给与不同的答案(因材施教);褒贬并举激励弟子积极向上(先扬后抑、先抑后扬)……这样的教育情境在《论语》里举不胜举,要知道这部书是孔子的弟子对孔子的教育言行的回忆录,可见其中的教育场景一定是弟子们记忆犹新的,这说明老师的教育深刻地影响着学生,这不得不令人叹服老师的教学艺术的高妙;可见孔子的教学场景中孕育的教育智慧非常之博大,作为师者应该重拾《论语》,研读它,去寻找那精彩的教学场景,以指导自己的教育工作,使自己的教育充满智慧。

论语读后感篇9

孔子还要求统治者的行为要端正,“政者,正也。子率而正,孰敢不正”。

为官者道德的高低是政治好坏的决定性因素,“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次,选拔官吏要以道德为标准,孔子认为,如果有道德的人的职位在没有道德的人的上面,那么人民就会信服;如果没有道德的人的职位反而在有道德的人的上面,则民不服。再次,他主张推行教化,反对统治者的杀戮政策,“子欲善而民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意思是说就像草随风动一样,,为官者的言行影响着老百姓,以此要求统治者发挥身教作用,引导天下风气向善。“爱人”表现在政治上便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雍也》),采取合乎民情的便宜措施以促进生产,使人民富足。

论语读后感篇10

《论语》这本书中蕴含着许多哲理,关于孝道、治国、时间、学习……而在这众多的.道理之中,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为政》篇中关于君子做事的道理。

“子曰:‘君子不器。’”这句话的意思为,孔子说:“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只有一方面的用途。”君子,应该博学多才,无所不施,而不应像器皿那样狭隘地只能做一件事。

“为政”要通才,通才就要样样精通。“不器”就是并不成为某一个定型的人,一个好的***家,不但要是一个演员,还得是一个十分敬业的演员,演什么像什么,真实生动,惟妙唯肖,能文能武。

在学习生活中,我们同样不应只会一件事,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不是偏科。像我,文化课与体育极不对称,文化课勉强还能说得过去,而体育完完全全就是来拉分的呀。别人的体育分能将名次提高好几个,而再看看我的,说多了都是泪呀。还记得初一上学期的期末考试,我的文化分是年级第三,而一加上体育成绩,瞬间就掉到了年级第二十二,现在一想起来,心还在隐隐作痛。

所以,我也一定要提升体育能力,把体育成绩提上去,先不说能不能成为君子,锻炼自己的身体也是好的呀。而要想达到这一目标,我也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行。

论语读后感篇11

第三,要把握好与朋友的距离。“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乡党)。朋友关系是一种非常亲密的关系。真正的朋友之间用不了太多客套。但那并不是亲密无间。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里仁)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公冶长)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颜渊)从个体的角度看,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再怎么认同,两个人总还是不同的个体。人与人之间不可能没有摩擦。两个人挨得越近矛盾就可能越大,就好像挤公共汽车。我们都需要一定的属于自己的空间。从朋友间的交往来看,稍微疏远一点给双方都留出了余地。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这种距离保持一定的新鲜感,另一方面,我们还可利用这种空间交更多的各种类型的朋友。把握好与朋友的距离就能把握好交友的质和量。有的人只有泛泛之交却没有知心朋友,有的人只有少数几个知心朋友,交友面却很小。他们都没有处理好交友的距离感。

论语读后感篇12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为政方面,孔子讲得最多。可我是学工科的,对这一方面也不太感兴趣,就草草地看了一点。自然,虎头而蛇尾也是很正常的。虽然这本经书我没读完,但已从中受益良多。所以有时间和精力的话,我一定会仔细的重读几遍,细品其中滋味。

论语读后感篇13

孔子作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被他的弟子子贡称为“天纵之将圣”,一百多年后,孟子更是认为孔子身上凝聚了圣人的各方面的优点,是古代圣人的“集大成”者。司马迁不仅将孔子以布衣之身放入了世家中,而且在《史记·孔子世家》的评论中写到:“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本次阅读的是杨伯峻《论语译注》。

纵观孔子一生,他的政治是失败的,然而他的教育是成功的,他的门下既有“不迁怒,不贰过”的颜渊,又有急公好义的子路,既有可以“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的子贡,又有习于文学的子游。所谓“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四科十哲”,作为万世师表,通过他长期的教学实践,提出具有创造性的教学原则和方法,这也正是我们要学习的。

论语读后感篇14

我们学校是经典的古诗文学校,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读了很多首古诗,一年读的是【三字经】二年级是《弟子规》,我们是《论语》。

下面就来欣赏一片《无故而知新》的故事内容吧。

孔子的众多弟子中,有个叫颜回的。有一次,颜回问孔子:“获得新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什么?”孔子回答说:“获得新知识有许多途径,向老师学习,向书本学习,在交往中,生活中,自学等等。颜回又问:还有别的途径。孔子回答:温故而知新,也就是说,温习已学习过的东西,可以由此获得新的的知识和体会 。我之所以提出:温故而知新,是因为新知识的获得与有的知识是有关系的。温习旧知识有助于得到新知识。

通过这篇文章,我感到了再温习就知识时一定不要忘了以前的知识, 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

论语读后感篇15

这个寒假,我读了许多书,其中感触最深的,那就是中国古典著作?—《论语》。

《论语》刚开始看,不那么容易懂,只能依靠旁边的著解翻译着读,最后,也就习惯了“之乎者也”。《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一部重要经典,是孔子弟子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这部书大约是最后编写于战国初期。因其成于众手,具体作者已难考定,但它是一部集中地记载孔子思想的著作。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春秋鲁人,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一生对任何人都以仁义为主,思想核心便是“仁”。

读了《论语》这本书,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是反映学习态度的,知道就是知道,不懂就是不懂,这才是聪明的选择。同样,我们上课时不也应该这样吗?遇到不懂的地方,马上问老师搞懂,学习成绩才能名列前茅。读了这本书,像是得到了大量知识道理一样。

《论语》真是一本好书,它可以教给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和许多学习的方法,读了这本书,你就会发现身边许多事的道理,不妨去读一读,看一看。

第3篇:论语先进篇

论语先进篇((共14篇))由网友 “世上所有的夜晚” 投稿提供,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论语先进篇,希望大家喜欢!

篇1:论语先进篇第十一

论语先进篇第十一

1、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译文】孔子说:“先进一辈,从礼乐方面讲,像是朴野人。后进一辈,从礼乐方面讲,真像君子了。但若用到礼乐的话,吾还是愿从先进的一辈。”

2、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译文】孔子说:“以前从我在陈蔡的,此刻都不在我门下了。”德行: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有宰我、子贡。政事:有冉有、季路。文学:有子游、子夏。

3、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译文】孔子说:“颜回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心悦诚服的。”

4、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译文】孔子说:“闵子骞真是孝顺呀!人们对于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没有什么异议。”

5、南容三复

未完,继续阅读 >

《论语乡党篇第十.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论语乡党篇第十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