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语文试题(全国卷)指瑕(教师中心稿)

2023-01-10 20:46:41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2003年语文试题(全国卷)指瑕(教师中心稿)

桑进林

甘肃张掖铁路中学电话:13014112610

734012Email:sjlzytz@sohu.com

第4题:本题的正确选项为D项。“如数家珍”语出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一:“仲尼去鲁,送之不出鲁郊,赠之不与家珍。”成语的意思是好象数自己家里的珍宝一样,形容对所讲的事情十分熟悉。D项中各种老式钟表本身就是老王的“家珍”,谈不上“如”,因此是错误的。

D答案的错误很明显,但C答案也有毛病。

查《汉语成语词典》(四川辞书出版社)“自惭形秽”:“因为自己的仪容举止不如别人俊雅而感到惭愧,自愧不如。形秽:形态鄙俗,不体面。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骠骑王武子,是卫介之舅,俊爽有风姿,见介辄叹曰:‘珠玉在侧,觉我形秽。’”清代李绿园《歧路灯》:“绍闻在娄朴面前,不免自惭形秽。”“自惭形秽”也作“自觉形秽”。

又查《成语词典》(修订本)(江苏古籍出版社),注释如下:秽:音“惠”;形秽:形态丑陋,引申为缺点。因自觉不如别人而惭愧。亦作“自觉形秽”。语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骠骑王武子是卫介(加“王”字旁)之舅,俊爽有风姿,见介辄叹曰:‘珠玉在侧,觉我形秽。’”……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回:“小弟因多了几岁年纪,在他面前自觉形秽,所以不敢痴心想着相与他。”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一章:“她自觉形秽般只呆在一个黑暗的角落里,不敢发一言。”

由此可看出,“自觉形秽”的“觉”就是“感觉”“感到”的意思,在它前面再加上“感到”或“觉得”、“以为”等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犯了叠床架屋的错误。

第12题:按《考试说明》的要求,此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所选四个虚词“为”“焉”“因”“以”均在今年《考试说明》中所规定的18个虚词范畴之内。然而这四个虚词中的“以”竟然在高考中已出现过七次(1993年、1996年、1998年、1999年、2001年、2002年),且在近两年连续出现。命题人弃其它虚词于不顾而只热衷于“以”,这对维护高考的公平性是不利的。

第18题:此题两句出自课本要求背诵部分,一句出自课外,本无可非议,问题是第⑵句要求考生默写的“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其“知名度”远远比不上后两句“茕茕孑孑立,形影相吊”,这恐怕违背了名句名篇的命题原则。

第20题:本题要求考生答出作者在第三段中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几种情况,答案的区间段在“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去串演各种悲剧”。这段文字又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富有浪漫气息),写多少人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第二层就一句话,即“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第三层(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去串演各种悲剧),写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而被打发出门。由此可看出,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即答案)有三种:多少人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为了闯世界;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而被打发出门。而命题人提供的答案只有两条,把第一种情况和第二种情况合在一起,导致一些回答正确的考生反而失分。

第26题:今年高考作文题,要求考生以“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为话题作文。

读“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总觉拗口,感觉不太通顺

“感情的亲疏”,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感情的亲”,一是“感情的疏”。无论“亲”还是“疏”,都难免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这点没有错。

问题出在“对事物的认知”。“认知”一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有不同的理解。它可能是动词性的,即“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它也可能是名词性的,即“人们对事物认识的结果”。不知道命题者采用的是什么意思。

另外,两个短语用一个“和”字连接在一起,也有问题,“和”应该连接表示并列关系的两个短语,可是,这两个短语的关系并不是并列关系。

根据阅读材料,命题者的意思很可能是指“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往往会受到感情的因素的影响”。那么,可见“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一语,或由于省略了许多不宜省略的内容,或是“认知”二字有歧义,或表达语序有问题,或错误地运用了“和”字……以致出现了语病,给考生作文带来了很大的不方便,这或许是这套试题的最大遗憾!

第2篇:《祭十二郎文》注释指瑕(教师中心稿)

甘清斋

收入高中语文第三册(试验本,必修)中的《祭十二郎文》是古文“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呕血之作。明代茅坤评价该文为“祭文中千年绝调”。苏轼更是推崇之极,“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能够把这样荡人心肠的文章编入课本,作为学生描述身边事、抒写真情实感的范本,可以看出编选者的慧眼。不过,令人遗憾的是课文的注释不够严谨,起码有二处可以说是出现了严重的不该错误的错误。

课文第九段并不长,现抄录下来。

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则待终丧而取以来;如不能守以终丧,则遂取以来。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然后惟其所愿。

这段中“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课本的注释是:“抚慰你的孤儿和孤儿之母。吊,抚慰。孤,孤儿,这里指十二郎之子。”显然,“汝之乳母”的注释错误是离奇的,可以说,是不该错误的错误。“汝”除了可以作“古水名”“姓”解外,只有“你”的义项,从哪衍生出的“孤儿”义。且“乳母”与“母”之间肯定是不可以划等号的。其实,“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译为“抚慰你的孤儿和你的奶妈”就可以了。

第二处错误在该段最后的“惟其所愿”的注释。课本的注释是这样的,“指让奴婢们按他们的意愿,或去或留”。问题出在对“惟其所愿”的“其”以及“然后惟其所愿”的主语的理解上。“然后”按古汉语今译一般译为“这样之后”,那么,“这”指代的是什么,也就是说“惟其所原”的主语是谁?课本注释显然错误地理解为“其余奴婢”,而未能注意到“吾力能改葬”及全段与“惟其所愿”的语义关系。从语句的结构看,“惟其所愿”也应是“吾”而并非“奴婢”;从全段的前后意思看,“惟其所愿”的“愿”是指对十二郎的“孤”、“乳母”、“奴婢”的安置以及“改葬”,而不可能是单单对“奴婢”的处置。再说“其”义,课本注释理解为一般常见的第三人称代词“他们”,而实际上应该作比较少见的义项“我”解。对于“其”的义项“我”,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上有一项解释为“有时候是说话人本人自称“,且举例论证:[滕世子]谓然友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於大事,子为我问孟子。”(“恐其不能尽於大事”等于说我之不能尽於之事)。这里,“其”就是作“我”解;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选入高中语文第二册)中的“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句,课本对“其”的注释也是为第一人称“[其]这里指自己”。鉴此,笔者认为,“惟其所愿”的注释应该是“才算了却我的心愿”。

第3篇:山东人民版高三册语文《苏武传》指瑕(教师中心稿)

山东人民版高三册语文《苏武传》指瑕(教师中心稿)(锦集6篇)由网友 “非重要角色” 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山东人民版高三册语文《苏武传》指瑕(教师中心稿),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山东人民版高三册语文《苏武传》指瑕(教师中心稿)

刘雄飞

作为一名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师范毕业生,初见我省独立编写的语文教材,惊喜万分,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苏武传》一课存有若干瑕疵。现不胜冒昧,特此指出,供广大师生参考。

一、课文第16页注11:[置币遗单于]置办财物赠给单于。置,置办。币,财物,指玉、马、皮、帛等。遗,馈赠。

“置”解释为“置办”是错误的。原句“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按课文解释应译为“到达匈奴后,置办财物赠给单于”,显然不符合财物是苏武由汉朝带到匈奴这一事实。“置”,在这里应译为“摆放”,相应的全句译为“到达匈奴以后,摆放财物赠给单于”。

二、课文第17页注3:[告知]向单于告密。

“之”指代“单于”是错误的,应该指代“阏氏、子弟”。原因有二:1、“欲发”说明谋反即将发生,在“单于出猎”而“阏氏、子弟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山东人民版高三册语文《苏武传》指瑕(教师中心稿)

山东人民版高三册语文《苏武传》指瑕

刘雄飞

作为一名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师范毕业生,初见我省独立编写的语文教材,惊喜万分,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苏武传》一课存有若干瑕疵。现不胜冒昧,特此指出,供广大师生参考。

一、课文第16页注11:[置币遗单于]置办财物赠给单于。置,置办。币,财物,指玉、马、皮、帛等。遗,馈赠。

“置”解释为“置办”是错误的。原句“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按课文解释应译为“到达匈奴后,置办财物赠给单于”,显然不符合财物是苏武由汉朝带到匈奴这一事实。“置”,在这里应译为“摆放”,相应的全句译为“到达匈奴以后,摆放财物赠给单于”。

二、课文第17页注3:[告知]向单于告密。

“之”指代“单于”是错误的,应该指代“阏氏、子弟”。原因有二:1、“欲发”说明谋反即将发生,在“单于出猎”而“阏氏、子弟在”的情况下,告密者如果舍近求远,不但救不了“阏氏”,反而可能因告密泄漏导致谋反提前发生;2、“告之”的结果是“单于子弟发兵与战”,发兵平叛的是“子弟”而非“单于”。一说是“告发这件事”,也可以。

三、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名篇微瑕不容错过(教师中心稿)

名篇微瑕不容错过

江苏省东台市四灶镇中学史亚军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高中语文第四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小说单元中《边城》(节选)、《荷花淀》、《陈奂生上城》等名篇里有些硬伤,今提出来与君商榷,旨在进一步规范使用语言文字。

《边城》(节选)(沈从文)

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此句中的“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令人费解,因为“来”字的词性难以确定。“来”字如为动词,则断句成“来乡生意人”,可理解为:听着从渡口飘过来来到乡间做生意的人的杂乱的叫卖声。但此时“飘”字后似乎显得少个词“过来”。因为翠翠此时是坐在家中屋后的白塔下,离渡口有一定的距离。“来”字如趋向动词,则断句成“飘来”,可理解为:听着从渡口飘来在乡间做生意的人的杂乱的叫卖声。但此时“乡生意人”令人费解,是否可以改为“山乡生意人”或“乡间生意人”?笔者认为此处“来”字宜作趋向动词,断句成“飘来”,而在“乡”字前后添加适当的词,可消除生硬,易于理解。

祖父要她去烧

未完,继续阅读 >

《2003年语文试题(全国卷)指瑕(教师中心稿).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2003年语文试题(全国卷)指瑕(教师中心稿)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