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知识点

2023-01-13 08:05:04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文言文知识点

文言实词

 实词的概念

有实在的意义,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在一定的环境里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有的语法学者认为,尽管有些副词没有实在意义,但是副词如果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也应归入实词。 文言语言现象

1、通假字

“通”是通用,“假”是借用(“假”即“借”的意思)。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叫做通假。例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中的“畔”跟“叛”的读音相同,临时借“畔”代替“叛”,这里的“畔”就是通假字,“叛”是本字。又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的“要”,代替了“邀请”的“邀”,应读为yǎo,“要”就是“邀”的通假字。

通假字和假借字的异同。通假字和假借字都是用音同或音近字去代替另一个字,所以从性质上来说,并无不同。二者的区别在于:假借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也就是说某个意义有音无字,只好借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通假字的读音同本字的音。

 通假字的形式

 “本无其字”的假借字

古代文学少而所记事物多,文字常常不够用,想记一事而无其字,只

有借同音字来代替。

 “本有其字”的通假字

古人写作时,不用原字或“仓卒(猝)无其字”,而写成了另外一个音

同或音近的字,这就是“本有其字”的通假字。

 通假字的种类

 “声旁字”代替“形声字”

例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返)(《愚公移山》)

 “形声字”代替“声旁字”

例如:食之不能尽其材。(材—才)(《马说》)

 同声旁的字互相代替

例如:将军身被坚执锐。(被—披)(《陈涉世家》)

 音同或音近字的互相代替

例如: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坐—座)(《口技》)

2、古今异义

(1)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

现代汉语是对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古汉语中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古今词义相同,但很多词义已发生了变化,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情况:

 词义的扩大。例如“中国”,古代指中原地区,现在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再如“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现在已不是专有名词,而成为普通名词,泛指一般的江河。

 词义的缩小。例如“金”,古代泛指一般的金属或兵器,现在则专指“金子”。再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在则只指男子的配偶。

 词义的转移。例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则指的是鼻涕。再如“池”,古代指的是护城河,现在则指水池。

 感情色彩变化。一些词语的感情色彩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发生了改变。例如:“卑鄙”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指身份低微、见识短浅的意思,是表示谦虚的中性词语,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中的“卑鄙”即是此义;现代汉语中的“卑鄙”变成了一个双音节词,指品德恶劣、道德败坏的意思,变成了贬义词。

 名称说法改变。有些古代的单音节词变成了现代双音节词,复音节词居少数,发展到现代汉语,单音节词一般都变成双音节词了。例如“一屠晚归”(《狼》),我们现在说“一个屠夫傍晚回家”,古代汉语中的四个单音节词对应翻译成现代汉语的复音节词。

 单音节词变为复音节词。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复音节词居少数,发展到现代汉语,单音词一般都变为复音词了。

例如“一屠晚归”《狼》,我们现在说“一个屠夫傍晚回家”,古代汉语中的四个单音节词对应翻译成现代汉语的复音词。

(2)古今词义的比较

古今词义相同的有少量的词,几千年来词义没有什么变化。如人、水、火、山、月、树、石等。古今词义完全不同的大多词义已发生了变化。“牺牲”的古义:祭祀用的猪、牛、羊等。如《曹刿论战》:“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现代汉语的“牺牲”是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古代有意义,现在已不用

如“社稷”。

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已不同

如“好”,古代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现在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3、一词多义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非常普遍,有的能多达十几个义项。如“通”在初中教材所选课文中就有多种义项(1)通达。如:指通豫南,达于汉阴。(2)通过。如:初极狭,才通人。(3)贯通。如:中通外直。(4)通晓,精通。如:鸣之而不能通其意。(6)整个。如:通计一舟。然而无论有多少义项,在一个句子中某词的具体含义只能是确定的一项。

有些词不仅有多个义项,而且有多个读音。例如“属”有两个读音,每个读音各有若干个义项。(1)shu,1类.如:而养游侠私剑之属。2等,辈。如:徒属皆曰:“敬受命。”3管属。如:在骨髓,司命之所属。(2)zhu,1类似。如:神情与苏、黄不属。2通“嘱”,嘱托。如:属予文章以记之。3连续,连接。如: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掌握词语的不同意义并根据语言环境确定词语的意义是阅读文言文的基础。一词多义是由词的本义引申和比喻而形成的,所以掌握一词多义的方法是: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

4、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是指古汉语中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其基本用法和意义,当成另一类词使用。如《狼》:“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句中的“洞”本是个名词,表示“洞穴”,临时改变了词性,用为

动词,作谓语,表示“打洞”。再如《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句中“坚”和“锐”本是形容词,这里也临时改变了词性,充当宾语,分别表示“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武器”。这种情况就是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了。例如:

A、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B、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

C、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D、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

E、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例如a中的“名”本是名词,这里由于前受能愿动词“能”的修饰,后带有宾语“其一处”,故活用为动词,有“说出”的意思。例b“目”本是名词,这里用为动词,是“用眼睛看”的意思,作谓语。例c“蹄”、例d“蔓”、“枝”、例e“策”也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活用后词义也都有改变,在阅读时只要仔细体会,是不难看出这种变化的。

2、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一般只有时间名词才能作状语,普通名词作状语的很少见。而在古代汉语中,不但时间名词可以作状语,普通名词作状语的现象也极为常见,值得我们注意。

现代汉语中名词要作状语,后面必须带上助词“地”,或者前面加上介词,构成介宾短语。但在古代汉语中,名词直接作状语较为普遍,有着如下几个方面的修饰、限制作用。

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例如:

其一犬坐于前。《狼》

“犬”是名词作状语,用比喻的方法,修饰动词“坐”,表示状态,意思是“像狗那样”。

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例如:

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

法:依照法律、按照法律,修饰谓语“斩”,作状语。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如:

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

“空”是“在空中”,修饰谓语“游”,作状语。

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方式。如: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面”是“当面”,修饰谓语“刺”,作状语。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如:

时而献焉。《捕蛇者说》

“时”用在动词“献”前,作状语,是“到时候”的意思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用作使动词一定带上宾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活用为动词后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

词活用为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如:

“汗马功劳”,“汗”是名词作使动词,“汗马”即“使马出汗”。

4、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词,后面也一定带上宾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就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

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利”原为名词,现用作意动词,可译为“认为------有利”。

(2)动词的活用

1、动词活用名词

动词的主要作用是充当谓语,表示动作、行为等,但有时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动词活用为名词,充当了主语或宾语。例如: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伏”作“有”的宾语,表示跟“伏”这种行为有关的人,活用为名词,意思是“伏兵”。

2、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和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一般来说,活用为使动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例如: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孟子》

“饿”是不及物动词,这里带宾语“其体肤”,活用作使动词,意思是“使-------------经受饥饿”。

3、动词的为动用法

动词不是直接支配宾语,而是表示为(替)宾语施行某一动作。例如: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死”是为动用法,“死国”意思是“为国事而死”。

(3)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形容词代替跟它性质、状态或特征有关的人或事物,在句子中充当主语或宾语,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这个形容词作定语。例如:

侍中、侍郎郭攸之、董允等,此皆良实。《出师表》

“良实”充当判断句的宾语,意思是“善良诚实的人”,活用为名词。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的动词,多数是由于后面带有了宾语,因为形容词本身不能带宾语。例如:

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穷”原为形容词,在这里用作动词:走完。

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记》

“乐”原为形容词,在这里用作动词,译为:喜欢。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不辱使命》

“轻”原为形容词,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意思是“轻视”。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例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

“苦”“劳”“空乏”即“使其心志苦”“使其筋骨劳”“使其身空乏”。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后带宾语,表示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形容词“美”带宾语“我”,“美我”即“以我为美”,意思是“认为我美”。

5、偏义复词

所谓偏义复词,是指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而另一个语素只是作为陪衬,只有一个形式,只起到构词的作用。

(1)两个语素意义相对或相反

例如:缘西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远近是反义词,偏义在远。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存亡是反义词,偏义在亡

(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或相关

例如: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出师表》

“崩”是同义词,“崩”指皇帝死,“ ”指平民死,偏义在“崩”。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国家”是相关词,偏义在“国”。

第2篇:文言文知识点

《陋室铭》知识梳理

(九下179-180)

一、文学常识:刘禹锡和“铭”文体特点。

二、重点字词:(九下179-180)

三、理解性默写:

1、《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4、用《陋室铭》中的句子填空。“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二句,极交友之妙境。

三、思想内容:这篇铭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四、问题:

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2、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作者是一个坦荡乐观、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

3、作者最后引用孔子的话的目的何在?

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篇首的“惟吾德馨”相呼应,突出主旨,有力表现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品质。

4、作者以陋室比古圣贤的居室用意何在?

以古代名贤自比,意在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圣贤的志趣和抱负,暗示陋室不陋的原因。

5、有人说:“既然‘斯是陋室’,不管怎么说,陋室就是陋室,怎么可能‘何陋之有’呢?”如果你是刘禹锡,如何回答他?

物质方面的确比较简陋,但这里自然环境清幽,交往人物不俗,生活情趣高雅,“何陋之有”是说我志趣方面并不鄙陋,而是高雅绝俗。

五、艺术特点:(1)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托物:陋室;言志: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2)类比手法。以“诸葛庐”“子云亭”作类比,反映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比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知识梳理

(七下214)

一、文学常识:宋濂和“序”文体特点。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明初文学家。序,这里是赠序,古代一种惜别赠言的文体。

二、重点字词:(七下214-215注释)

四、思想内容:作者以自己勤苦求学而功成名就的事实,现身说法,勉励后辈马生刻苦好学。注意“勤”与“艰”字。

五、课文内容理解:

1、文中从哪些方面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1)读书难,要借书,抄书;(2)拜师难,冒严寒顶风雪,到外地寻师;(3)求教难,常遭“叱咄”;(4)生活难,“日再食,”穿“缊袍敝衣”。

2、作者成人后求学的艰难,包括哪三种情况?

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3、“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句话有何表达效果?

用反衬的手法,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虔诚和恭敬的态度。突出了他求师的艰难。

4、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经历的目的何在?

(1)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鼓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2)文章由自己的经历写起,读来也更亲切平易。

5、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他有强烈的求知欲,不怕吃苦。为获得知识,他不辞辛苦,不怕困难。(2)学习兴趣浓,以苦为乐。(3)非常虚心,尊敬老师,虔诚求教。

6、文中叙述了宋濂自己求学时的情况,你还能举出与之相似的古人读书的事例吗?

“囊萤映雪”说的是晋朝车胤、孙康。他们很爱读书,家里很穷。车胤就捉萤火虫放入袋子里,晚上读书用; 孙康冬天在雪地里,借着月光读书。(晋车胤和孙康的学习故事)“悬梁刺股”悬梁是说西汉孙敬孙敬昼夜苦读,就把头发绑到房梁上;刺股是说战国时代,苏秦,读书瞌睡时,就用锥子扎大腿。

“凿壁偷光”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

“韦编三绝”是说孔子读《易》次数之多,竟把编联简策的编绳翻断了多次。

爱莲说

一、用原文回答

1、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3、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4、体现莲自尊自爱(或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意不敢侮辱)的句子: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二、理解

1、“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来论述道理。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

2、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和世人甚爱牡丹,有什么作用?

通过对比,为了突出作者独自喜爱莲花,衬托他要在污浊的世间永远保持高洁的情操和正

直的品德。

3、作者通过衬托,表达了怎样志向?

表达了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也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永远保持高洁的情操和正直的品德。

4、文中爱菊、爱莲、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分别是什么?

爱菊:隐居避世,洁身自好。爱莲:保持高洁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爱牡丹:追求功名富贵。

5、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君子”应是怎样的人? 不追逐功名富贵、庄重正直、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曹刿论战

一、按要求默写

⒈《曹刿论战》中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其中“取信于民”是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认为庄公“可以一战”的理由)

2.“肉食者鄙”中的“鄙”在战前表现在:“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战中表现在“公将鼓之”,“公将弛之”。战后表现在“公问其故”。

二、阅读理解

1、题“曹刿论战”意思是曹刿论作战的道理,所以文章的重点不在记叙战斗情况,而在记叙曹刿“论”战略、战术。

2、“何以战?”在文中的作用?引出下文对迎战条件的分析(对话);突出了曹刿的深谋远虑(表现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衬托出鲁庄公的目光短浅)。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⑴点明请见的原因,为下文写庄公张本(或“铺垫”)⑵ 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4、“既克,公问其故”在文中的作用:

⑴ 结构上,承上启下 ⑵内容上写出了曹刿的远见,也写出了打了胜仗却不知其故的庄公的“鄙”。

5、“远谋”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是全篇的文眼,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一、战前,曹刿就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与庄公会面时,曹刿分析了庄公的二次答话,皆着眼于“民”。这就是他的“远谋”。

二、战中,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⑴善于抓住有利战机,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后发制人。⑵详察敌情,知己知彼,步步谨慎。

6、分析曹刿、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对比的手法)

曹刿:有爱国心与责任感。有卓越的政治远见,有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技巧。

鲁庄公:看法1:⑴政治上昏庸无能,⑵军事上无知,作战时急躁冒进,不察敌情,迫不及待地“鼓之”“驰之”。战争结束后,不知取胜的原因。

看法2:是位爱惜人才,知人善任的君主,是能体恤民情的开明君主,是具有乐于纳言,从善如流精神的君主。

7、概括本文的中心:文中以曹刿为主、庄公为宾,通过他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阐明了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知己知彼等

《出师表》要点:

一、第一段:

1、诸葛亮为什么先从“先帝创业未半”写起:a、流露出对刘备“中道崩殂”的痛惜之情。b、使刘禅认识到自身任务艰巨

2、形势危急体现在:a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B今天下三分。C益州疲弊

3、有利条件是:a侍卫之臣不懈于内。B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4、就纳谏方面提出建议:开张圣听

5、用“宜”与“不宜”的好处:语气委婉,态度恳切、坦诚

二、第二段:就赏罚方面提出建议:赏罚公平(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三、第五段:

1、就用人方面提出建议:亲贤远佞

2、诸葛亮对比先汉后汉的用意:a、意在说明国家的“兴隆”与“倾颓”关键在于能否亲贤远佞。B、希望刘禅以史为鉴,发愤图强。四:第六段:

这段文字着重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和诸葛亮临危受命出使东吴两件事。

五、第七段:

1、“大事”在本文具体指(北伐的目标是,“此臣所以报先帝”的“此”指代的是):

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2、“南方已定,兵甲已足”表明北伐的时机已经成熟。

六、作者在文中13次提到“先帝”7次提到“陛下”,充分体现了诸葛亮“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

七、《出师表》能流传千古的原因是:

1、全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情真意切,忠心可鉴。

2、言辞质朴无华,恳切感人。

三峡 阅读理解:

1、为什么先写夏水?

(1)夏水最能体现三峡水的湍急的特点。

(2)文章的开头描写了连绵不断、巍峨高大的山,两山夹水为“峡”,夏水的湍急和山的特征是相关的,所以要将他们放在一起写。

2、合写春冬的目的在于:

展现风平浪静时节三峡的山光水色、清幽宜人的景物特点。

3、渔歌使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有何作用?

引用,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凄清、悲伤的气氛。表现劳动人民生活的悲惨。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表达了祖国山水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有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5、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三峡的景色特点:

山:雄奇险峻,夏水:急而大;春冬:清荣峻茂;秋季:静寒悲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理解性默写: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二段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

是:。

2、《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阐述了经历磨难后产生的结果是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

4、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其中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

5、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 参考答案:

1、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2、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二)问题简答:

1、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全文共四段,可分为二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二段):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的事例,有力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第二部分(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艰苦磨炼的必要性,说明人才在困难中造就,安逸享乐能使人(国家)死亡(灭亡)。

2、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1)、这六个人物都出身卑微,历经磨难,终成大业。

(2)、文章第一段写舜、傅说等六人的经历,是为了证明:生于忧患。

3、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入则有法家拂士,出则有敌国外患

4、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5、这些磨难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的? 答:思想、身体、行为。

6、“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前提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答:前提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目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7.试分析“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人”指的是什么人?

答案:此句是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人”是指文段中的六位名人,又指那些承担重任或能够承担重任的人。

8、语段

(一)中说到“人恒过,然后能改”,结合学习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一个人在犯错之后不断地反省、反思,才能改正,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学习生活中也是这样,考试失利后要总结失分点在什么地方,在以后的学习中有的放矢,才能在下次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9、文章第一段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3分)排比。作用:①列举大量事例,突出艰苦磨难对造就人才的作用;②增强语势,增强说服力。(修辞1分,作用2分。)

10、选文在论证上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文章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结构清晰,论证极为有力。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在散文、诗词和书画上均有惊人成就,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1、文眼为“闲”字

2、体会“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的妙处。

①比喻。“积水空明” 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②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以一尺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动中有静,动而愈见其静。③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

“积水空明”就是月光本身作形容,“藻荇交横”则以竹柏影来烘托月光。这两句从正面和侧面的角度描绘出一幅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3、“闲人”的含义

“闲人”,一方面指自己被闲置,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4、本文所表现的作者的复杂的感情:

有被贬谪的的落寞;有赏月的欣喜;有漫步的安闲自适;有放下的豁达乐观;有自我欣赏。

5、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①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未寝 理由:心境相同 欣赏趣味相同; ③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志同道合 志趣相投 命运相同

论语

一、知识点归纳:

1、文中出现的成语:温故知新 见贤思齐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三人行,必有我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学习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

3、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为人处世:人不知而不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吾日三省吾身 士不可以不弘毅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人生哲理: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二、简答:

马说

1、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文章借伯乐相马的故事,作者发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的感慨,表达的主题是对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

3、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文章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4、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表达了作者的见解: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5、作者以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为喻,集中地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在位的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反而摧残、埋没人才的行为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6、本文中心突出,线索清晰。本文篇幅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贯穿全文的是“其真不知马也”这句话。

7、本文写法上的显著特点是:使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如文中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来描绘千里马的悲惨遭遇;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它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又用“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刻画了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一、用原文回答

1、表达作者寓豁达于心中,寄希望于未来的哲理性诗句或者显示作者豁达的襟怀和坚定的信念的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二、思考

1、首联用“凄凉地”、“弃置身”这些词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表达诗人长期遭贬的无限辛酸,流露出对自己被朝廷长期冷落的愤懑和不满。

2、赏析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这两句引用了两个典故,含义丰富。第三句引用向秀《思旧赋》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旧友的悼念之情,隐含作者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朋友的不满。

第四句引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怅惘。

3、描述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画面,并揭示这两句的含义(哲理)。这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画面:沉没的船只旁边有成千上万的船只驶过,枯死的树木前头有千千万万树木欣欣向荣。含义(哲理):运用比喻,蕴含了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新事物以其旺盛的生命力,最终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

感情:表现诗人对世事变迁和仕途升沉的豁达胸怀,处境虽然艰难,但仍然信心百倍,表现了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坚定信念。也表现作者对统治者愤懑之情和对老朋友的怀念。

4、作者说“暂凭杯酒长精神”,作者果真是靠“杯酒”长精神吗?谈谈你的看法。不是。这句的意思是在朋友的关怀下,要振作精神,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以此结尾,表明作者对生活并未完全丧失信心,读来给人的感受并不是消沉,相反却是振奋。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一、用原文来回答

1、《破阵子》中写梦中慰劳将士的句子: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2、《破阵子》中描写激烈战争场面的句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3、《破阵子》中表现诗人空有一腔壮志却报国无门的句子是: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4、表现作者为现实而悲叹、对人生而感叹的句子(即点睛之句)是:可怜白发生

二、思考

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抒发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两句写作者醉酒时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响彻号角声的军营。表达了作者渴望杀敌立功,建功立业的爱国激情。

2、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虽有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的悲伤和愤懑之情。表达了作者渴望杀敌立功,建功立业的爱国激情。

3、赏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作者要为朝廷完成收复失地,统一国家 的大业,以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4、赏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这两句选择快马、强弓,分别从视觉、听觉,概括而又生动地再现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

5、读了此词,你心目中的辛弃疾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性格豪放,热爱祖国;既有文才又有武略;怀有一腔报国之志却壮志难酬的爱国诗人、爱国将士。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用三个意象描绘秋末之景,渲染了萧瑟荒凉的气氛,烘托了游子寂寞愁苦内心。“小桥流水人家”描绘了优雅恬静的画面,和曲中其它的景物描写形成对比,反衬了游子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古道西风瘦马”字词描绘荒凉凄冷的画面,再次烘托游子孤苦寂寞的内心。“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直抒胸臆,点明主旨。“夕阳”照应前面的“昏”,直接抒发了游子肝肠寸断的愁苦之情。主旨:表现了游子的孤苦凄凉漂泊之情,表现了思乡之情。《试题研究》61页第五题和第六题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运用拟人的修辞“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 “怒”一方面写出了黄河的汹涌澎湃。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吊古伤今之时的内心的悲愤。如此险要之地,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王朝兴时,大兴土木,百姓遭受徭役之苦,王朝灭时,战火不断,百姓遭受兵役之苦。

主旨:表现了作者对国计民生的忧虑和对百姓苦难的同情,也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的批判。

《使至塞上》

1、首联:首联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轻车前往西北边塞,写出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和悲愤。

2、颔联:借“蓬”“雁”自况,有飘零之感,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

3、颈联:“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直”字表现了劲拔、坚毅之美。“长河”表现了黄河横贯沙漠之磅礴气势,“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诗人不仅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又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4、尾联:(1)用典:东汉窦宪在燕然山大败匈奴,刻石勒功。

(2)两句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

5、思想感情:有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和悲愤;对雄奇壮阔的边塞景象的赞美;内心变得豁达。

雁门太守行

1、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一句用比喻和夸张渲染兵临城下、敌众我寡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二句借日光显示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威武雄壮;

2、颔联“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我军将士在号角声的鼓舞下士气高昂。紫红的血迹,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为下面写援救作铺垫。

3、颈联:写夜袭。“半卷”,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借荆轲《易水歌》的典故暗示将士们具有“壮士一去不复还”的壮烈豪情。夜

4、尾联:引用“燕昭王黄金台招贤”的典故既与战争地点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表现了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5、思想感情:表现战士们凛然无畏、奋勇杀敌和誓死报国的英雄情怀。

钱塘湖春行

“水面初平云脚低” 写出了初春西湖水涨的情景,也写出了水域的阔大,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的喜爱。“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写出春天的生机勃勃。“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描绘了零零星星的野花开放的情形,“渐欲” 强调了花儿开放的数量不多,表明是早春,可以让人联想到不久后花儿竞相开放的情形;才能”显示春草虽生长很快,但毕竟才是初春,草还来不及长得太深。直抒胸臆的诗句是“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抒发了作者被景色陶醉,流连忘返的心情。

主旨:通过描写西湖秀美的初春的景色,抒发诗人愉悦的心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的心情

观沧海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融情于景,表现了 世人开阔的胸襟,激荡的胸怀(立志要统一全国,建功立业)和为自己的远大志向努力奋斗的精神。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太阳和月亮每天从东方升起来。又向西方落下来。好像从海里升起来又落到海里去一样。星光灿烂的银河,斜贯天空,它那远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表明困难重重。

表现战争的悲壮,战士们的豪情壮志。的一端垂向大海,就好像发源于沧海一样。

这是作者奇特的想象。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创造了极其开阔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伟的抱负。

主旨:这首乐府诗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奋发昂扬的精神。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试题研究》60页第二题。

次北固山下

一、理解性默写:

1、“次”的意思是停泊。诗歌中直接抒发思乡之情的句子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诗歌中通过对偶的修辞进行景物描写,并使人心胸宽阔的句子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3、诗歌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这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二、问题:

1、《次北固山下》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深切的思念之情。你认为诗中哪一句最能突出表达这一情感?为什么?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中国古代就有“鸿雁传书”的说法,从“乡书、归雁”可看出这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在通过归雁传书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

2、“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两岸阔_之大景的神韵,为后人所称道。

3、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画面。

江水浩淼,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岸齐平。顺和的江风中,一叶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悬在广阔无边的江天上。

4、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示例一: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

示例二:阔字更好,“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视野十分开阔,且与“悬”字对应。

5、请描绘“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的画面。

在残夜未尽之时,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

6、请任选角度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对偶、拟人修辞。对仗工整,“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生”“入”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 海日生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寒。

(2)充满哲理: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3)“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表现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情怀。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这首五律是一首别开生面的送别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全诗表现出诗人宽阔的胸襟,洋溢着对友人的深厚感情。它和一般送别诗充满伤感情调迥然不同,充满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诗人抒写惜别之情,劝慰友人只要存在着真挚的友谊,就不必为离别

而悲伤。

首联,借景抒情。点出了两个地点,“三秦”是送别地点,“五津”是杜少府上任地点。表现出对友人的关切和依依惜别之情。

颔联,直接劝慰友人,我们都是外出做官的人,不必伤感。

颈联,运用对偶、对比修辞,从地理距离和心理距离写人的思念之情,形象地写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的深情与厚谊,气象阔大,志趣高远,表达了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限制和空间阻隔。成为送别诗中的不朽名句。

尾联,再次劝慰友人,表达出豁达豪迈的情怀。

一、理解性默写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与“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意思相近的诗句是: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王勃劝慰即将离别的朋友在人生路上要学会坚强的句子是: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3、唐代陆龟蒙《别离》诗中“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的诗句,由此可联想到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两句诗: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渔家傲

1、有人认为,“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你的看法呢?请简要说一说。(2分)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它揭示出词人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战事未平、军功未建。这一矛盾心理正是词作所揭示的主题。

2、请你谈谈对“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感悟。(2分)

此句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

3、首句中的“异”字统领了上阕哪些景物?请用原词中的关键词语回答。(2分)“异”统领的景物有:

衡阳雁、边声连角、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答出4个景物可得2分)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是范仲淹的名句,说说你更喜欢哪一句,并简析理由。(2分)

答案:示例一:喜欢前一句。这个词句通过细节描写,运用互文的修辞,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将士们戍边的艰辛和他们因为功业未立,归期无计又非常思念家乡的复杂感情。

示例二:喜欢后一句。这一句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抒写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忧乐观,千百年来,激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为国家效命,为人民效力。(符合文意即可)(2分)

主旨:思乡忧国,壮志难酬。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1、赏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的妙处。

答:“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放眠的情景。

2、请分析“起舞弄清影”中“弄”字的表达效果。答:“弄”意即“嬉戏”,描绘了作者在月下翩翩起舞的情形,体现了作者对人世生活的热爱,为下文写月色作铺垫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包含了什么哲理?试简要分析。答:诗人把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相对,说明事物不能十全十美。

第3篇:高三文言文知识点

高三文言文知识点

1.基数表示法

基数是表示事物多少的最基本数目的数。古代汉语表示基数,大体有如下几种形式:

1、从语序上看,数词的基数表示方法,可以直接把数词放在名词、动词前,也可以放在名词、动词之后,而较少用量词。

例如:

①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清林嗣环《口技》)

②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明魏学洢《核舟记》)

③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战国列御寇《愚公移山》)

④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2、整数是一百、一千、一万等时,一般省去一。

①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唐柳宗元《小石潭记》)

②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战国策齐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3、如果出现零数,往往在整数和零数之间加有字表示。

① 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茆,在匡山之巅。(明刘基《苦斋记》)

②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西晋李密《陈情表》)

2.序数表示法

序数是表示次序的`数词,它的表示法和现代汉语基本一样,在基数前加第字表示。有时也不用第字。

①然臣辈惜程艺天下第一,不得永奉陛下,以是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陈情表文言文知识点

陈情表文言文知识点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险衅:臣以险衅(艰难祸患,指命运不济)

2、见背:慈父见背(背弃我,指死亡)

3、夺:舅夺母志(改变)

4、祚:门衰祚(zuò)薄(福分)

5、鲜:终鲜兄弟(本指少,这里是没有)

6、吊: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安慰)

7、婴:而刘夙婴疾病(缠绕)

8、废:未曾废离(停止侍奉)

9、察:前太守逵察臣孝廉(考察和推举)

10、寻:寻蒙国恩(不久)

11、笃:则刘病日笃(病重)

12、拔擢:至微至陋,过蒙拔擢(zhuó)(提升)

13、区区: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

14、听:听臣微志(准许)

二、通假字

1、闵:夙遭闵凶(通“悯”,可忧患的事)

2、零丁:零丁苦辛(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3、有:常在床蓐祖母今年九十有六(通“又”,表示整数后有零数)

4、蓐:常在床蓐(通“褥”,草席子)

三、一词多义

1、行:①行年四岁(动词,经历)

②九岁不行(动词,走路)

2、矜:①犹蒙矜育(动词,怜惜)

②不矜名节(动词,自夸)

③愿陛下矜悯愚诚(动词,怜悯)

3、至:①至微至陋(副词,极其)

未完,继续阅读 >

《文言文知识点.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言文知识点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