趵突泉教学设计
第1篇:《趵突泉》教学设计
《趵突泉》教学设计
翁云芳
一、整体感知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趵突泉》。正音,理解
《趵突泉》的作者是老舍。我们学过老舍先生的一篇文章——《猫》。(幻灯片出示《猫》的内容结构图,教师示范大声读《猫》的内容结构图)
师:同学们,老舍笔下这天下第一泉趵突泉的泉水仅仅只是跳跃、奔突的泉水吗?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一起去领略趵突泉的神韵所在吧。
生自由朗读课文
字词学习
二、感受大泉
师:那我们先去欣赏大泉。请大家先读读描写大泉的这段话,感受一下大泉的与众不同之处。师:通过老舍先生写的这段文字,你觉得趵突泉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生:它不停地翻滚。生:它不停的在冒。1.注意“冒”的字形
师:这个“冒”字很特别,上面是个“冒”字头,和“日”不同的是它要写得扁扁的,和“曰”不同的是它中间一横和封口的这一横既不挨着左边一竖,也不挨着右边的横折。请大家把这个字写3遍。2.理解“冒”的意思
师:“冒”是什么意思?用你自己的话说说。
生:往上窜。生:翻滚。生:跳跃。生:奔腾。生:钻 3.主干问题:为什么作者连用三个“冒”?小组讨论
生1:因为趵突泉的大泉有三个泉眼,所以作者用了三个“冒”。生2:作者用了三个“冒”,还让人感觉泉水冒得时间很长很长。生3:作者用了三个“冒”,让人感觉泉水不断往上冒,冒得很高。
生4:我感觉这里用三个“冒”,配合前面的三个“永远”,读起来很舒服,很有节奏感。生5:用了三个“冒”,让人感觉到这泉水很有活力。4.对学生的看法梳理、引导、点拨、甄别。(1)幽默地反问,提醒学生再斟酌自己的观点。
生1:因为趵突泉的大泉有三个泉眼,所以作者用了三个“冒”。
师:(指图)一个泉眼一个“冒”,三个泉眼三个“冒”,冒,冒,冒。(笑)那如果有五个泉眼呢?那就用五个“冒”?冒,冒,冒,冒,冒?(大笑)八个泉呢?所以,你的说法乍一听挺有道理,仔细一想,有点牵强。
师:不过,你提醒了大家趵突泉一个重要的独一无二的特点,就是有三个泉同时在冒。(2)顺势细读全段,具体、丰富学生的观点。
生:作者用了三个“冒”,还让人感觉泉水冒得时间很长很长。师:读这段文字,你还可以从哪里感受到趵突泉冒得时间已经很长?
生: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趵突泉冒得时间已经很长:“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
滚。”(师板书)
师:老舍先生在济南生活了七年,明媚的春天,他去看趵突泉,它在——冒;炎热的夏天,他去看趵突泉,它在——冒;凉爽的秋天,他去看趵突泉,它在——冒;即使是寒冷的冬天,他去看趵突泉,它还是在——冒,白天去看趵突泉,它在——冒;晚上去看趵突泉,它也在——冒。所以数次游览趵突泉老舍在文中这样写——(读)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
师:读这段文字,你还可以从哪里感受到趵突泉冒得时间已经很长很长?
生:从下面这句话可以看出趵突泉冒得时间已经很长:“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好象永远不知道疲倦似的,只有自然有这样的力量!” 师:在这里,作者连续用了几个“永远”? 生:四个“永远”。
师:你们觉得这趵突泉究竟这样接连不断地冒了多少年,以至于老舍先生用了四个“冒”? 生:3年(10年,100年,80年,50年……)师:这趵突泉究竟冒了多长时间了呢?
师:100多年前,清朝一个叫刘鹗的文人写了一部名为《老残游记》的小说,《老残游记》这样描绘趵突泉(屏幕显示):“三股大泉,从池底冒出,翻上水面有二、三尺高……三股水均比吊桶还粗。”(学生读,简单说感受)
师:900多年前,北宋文学家曾巩在《齐州二堂记》中第一次出现趵突泉的名字(屏幕显示):“有泉涌出,高或数尺,其旁之人曰趵突之泉。”(学生读,简单说感受)
师:1400多年前,北魏郦道元所写的著名地理学著作《水经注》中写到趵突泉(屏幕显示):“觱涌三窟,突起雪涛数尺,声如隐雷。”(教师)
师:早在3500多年前,就有文字记载趵突泉,当时人们称趵突泉为泺。也就是说,这趵突泉至少这样冒了将近4000年。可见它冒的时间是有多长啊
(指导朗读)让我们一起来读读(3)通过想象朗读,强化学生的观点。
生3:作者用了三个“冒”,让人感觉泉水不断往上冒,冒得很高。
师:这是静止的画面,但是我们想象趵突泉不断往上冒啊,冒啊,冒啊,趵突泉的泉水冒得高,最高的时候将近一米。(哇)谁来读这句,有变化地读好这三个“冒”让人感觉到趵突泉的活泼与力量。生:(练读,个别朗读,逐步提高)
5.在理解“冒”的基础上,顺势让学生抒发自己的感受。
师:如果你就站在趵突泉旁边,看着趵突泉不停往上冒,想着它就这样冒了几千年,你有什么问题要问,你有什么想法要说。
生:趵突泉这样冒,难道不感到疲倦吗? 生:这趵突泉不断往上冒的动力来自哪里呢? 生:趵突泉的水不会枯竭吗?
生:这实在是太奇怪了,太不可思议了。生:大自然太伟大了。
师:是啊,同学们,老舍先生和你们想得一样,于是他在文章中抒发了自己的感受。我们来读:“你只要立定呆呆地看三分钟,就觉得自然的伟大,再不敢正眼去看。”
师:“不敢正眼去看”不是害怕,不是恐惧,而是跟你们的想法一样,叹服于自然的伟大。师:我们在写景的时候,既可以写自己听到的,看到的,也可以写自己的感受.三、感受小泉
师:欣赏完大泉,我们再去看小泉。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 生:(读课文)
师:大家把书合上。谁来说说让你印象深刻的其中一个小泉的样子。生:(描述)
师:谁来说说自己所记得的其中两个个小泉的样子。生:(描述)
师:有的人读书很仔细,说不定记住了三个小泉的姿态,有吗? 生:(描述)
师:不会吧,难道有人能说清楚全部四个小泉的姿态吗? 生:(描述)
师:是啊,老舍先生在文章中写了四个小泉的姿态。这小泉可真是姿态万千那(师板书)
看大屏幕,下面这段话写的是哪一个小泉?——“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大、扁一点的水泡,慢慢地有姿态地摇动上来后就碎了;然后又来了一个!” 生:第三个小泉。
师:有可能老舍先生一开始就是这样写的,但是他有一个习惯,会读一读自己写的文章,不满意的地方再修改,我们来读读这段话。
生:(读)“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大、扁一点的水泡,慢慢地有姿态地摇动上来后就碎了;然后又来了一个!” 师:老舍先生读完后,总觉得这段话没有完全写出他所看到的小泉的样子,没有写出自己当时的心情,于是,他改了——(后面反复强调这句话,反复改写)
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大、扁一点的水泡,慢慢地有姿态地摇动上来后就碎了;然后又来了一个!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大、扁一点的水泡,慢慢地,有姿态地摇动上来后就碎了;然后又来了一个!” 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大、扁一点的水泡,慢慢地,有姿态地摇动上来,碎了;然后又来了一个!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水泡,大、扁一点,慢慢地,有姿态地摇动上来,碎了;然后又来了一个!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水泡,大、扁一点,慢慢地,有姿态地摇动上来,碎了;看,又来了一个!
师:改了四次以后,老舍先生自己才比较满意,你再读读,说说你读了最后这段话的感受。
生:我能感受到老舍当时的心情,刚开始好象等得都有点不耐烦了,所以他说:“半天才上来一个水泡。”后来水泡碎了,他又有点可惜。“看,又来一个”,我仿佛看到了老舍喜出望外的样子。
生:这么一改之后,我能想象出水泡的样子,跟其他水泡比起来,大大的,扁扁的,而且速度很慢,摇摇晃晃的,有很多形状。
生:最后面的感叹号,说明老舍先生又惊又喜,对这个大泉怎么也看不够。
生:“碎了”这两个字原来和前面的句子连在一起的,没什么感觉,现在分开了,我感觉作者是看着小泉破的,突然破了,作者很惋惜。
师:一个叹号,我们仿佛老舍喜出望外的样子你看,这就是好的语言,不仅让我们小泉的姿态,也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当时丰富的表情。
师:就这样读,请你再读整段,品味每一个词,连标点符号也不要放过。你觉得哪个词用的好,哪个标点又让你产生了什么感触呢,为什么?
生:我觉得这个“挤”字用得特别好,这个“挤”字让人感觉有很多小泉争先恐后地往上窜,挨得很紧,很好看。生:我觉得这个“歪”字特别有意思,好象那些小水泡走着走着忽然没力气了,这种拟人的写法很生动。生:我觉得后面的省略号写出了小泉的姿态非常多,你可以根据前面四个小泉可爱有趣的样子想象其它的小泉,各重样子,很多。
生:我特别喜欢“池边还有小泉呢”这句话。像闲聊一样把上下两段连接起来。师:你看,这样读,文章的味道就读出来了。
师小结: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细致观察,具体描写,(师板书:抓特点 细观察 写具体)为我们展现了如此美妙的趵突泉。
以后的写作当中孩子们也要学习这样的方法。
第2篇:趵突泉教学设计
《趵突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这篇课文,欣赏美文佳句。
2、交流自己喜欢的美句,谈谈自己的感悟。
3、感受大自然的伟大,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教学重点:交流自己喜欢的美句,谈谈自己的感悟。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到山东济南观光旅游.大家看(出示课件)这就是济南的三大名胜.济南是有名的泉城,今天我们就跟随老舍先生去参观天下第一泉------趵突泉,去感受趵突泉的美.(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
了解美
(一)请同学们大声读课文,想一想文章是从哪几方面介绍了趵突泉?(要求:在读的过程中,句句读通顺,字字读响亮)(1泉水大泉
小泉)
(二)感受泉水特点
1.齐读第2自然段,看看作者是通过哪些句子把泉水的特点体现出来的?(课件出示:在西门外的桥上,便看见一溪活水,清浅、鲜洁,由南向北流着。)
2.泉水的特点是什么?用书上的词语概括出来。(清浅
鲜洁)板书:(清浅
鲜洁)3.想象一下,清浅、鲜洁的泉水会是什么样的?你仿佛看到了水底的什么?(溪水清澈见底,可以看见水底的沙石,岸边柳树的倒影等。)4.想象得多美好啊!(课件出示:清浅,鲜洁的泉水与混浊水的对比图片)再次齐读这句话,体会泉水的清浅,鲜洁。
5.此时此刻,我想到了一句话: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者还没来到趵突泉公园,就已经感受到了趵突泉的美,因为这泉水就是从趵突泉流出来的。面对这么美的泉水,作者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出示课件: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
6.从这句话中,你又能体会到什么?(体会到趵突泉在济南风景名胜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的风景就大打折扣了。)(指导朗读,重点:定,一半)
(三)学习“大泉”
7.这是作者对趵突泉的整体感受,这么美的趵突泉,老舍先生是如何来描写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在读的过程中,画出你喜欢的或者你认为写的很美的句子(生读文)8把自己刚才化的句子读一读,与同桌交流感受,再全班汇报。9.句1“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你立定呆呆地看三分钟,便觉得自然的伟大,使你再不敢正眼去看。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好像永远不感到疲乏,只有自然有这样的力量!”
a从这几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神奇,自然的伟大)b从哪些地方看出自然的伟大?(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好像永远不感到疲乏。)
c你来念一念这三个冒冒,冒,冒(指导朗读三个冒)念出生生不息的活力
师:明媚的春天,老舍先生去看趵突泉,它在——冒,冒,冒;炎热的夏天,他去看趵突泉,它在——冒,冒,冒;凉爽的秋天,他去看趵突泉,它在——冒,冒,冒;即使是寒冷的冬天,他去看趵突泉,它还是在——冒,冒,冒,(说明冒得时间很长,并且持续不断地冒冒冒)师引:在这样的泉水面前,你只立定呆呆地看三分钟,便会――生接:觉得自然的伟大,师引:伟大得――生接:使你再不敢正眼去看。
(播放趵突泉视频)
师:这样的泉,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它?(伟大、壮观、神奇、气势雄伟、力量无穷)再次齐读这几句话,感受趵突泉的壮观。过渡:还有让你觉得美的句子吗?
句2“冬天更好,泉上起了一片热气,白而轻软,在深绿的长长的水藻上飘荡着,不由你不想起一种神秘的境界。” a这句话又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呢?(一种神秘的美)b谁还想来说说?
C指名朗读读出冬天泉水神秘的美。
(四)学习“小泉”
过渡:大泉这么雄伟壮观,力量无穷,深深地吸引了我们;然而小泉可比大泉更有趣呢 1.课文第四自然段写了小泉的许多姿态,请你读一读,并在你手中的记录卡上写出小泉的各种姿态,修辞及感受.。(填表)第一种姿态:“有的像大鱼吐水,极轻快地蹿上来一串水泡;”(有趣)
第二种姿态 : 有的像一串明珠,走到中途又歪下去,真像一串珍珠在水里斜放着;”(一串珍珠在水里斜放着,感觉很美)。第三种姿态(重点)指名读
做动作读
全班做动作
“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水泡,大,扁一点,慢慢的,有姿态地,摇动上来,碎了;”
a自己加上动作进行朗读,看谁的动作最能够准确地表达出句子描写的姿态。(感受水泡慢,上来的费劲。)
b指名表演,其他同学一起读。(半天时间长,慢。看,有趣)c大家加上动作,都感受着读读。
第四种姿态: “有的好几串小碎珠一起挤上来,像一朵攒得很整齐的珠花,雪白;”(指名读,为什么吸引你(很美),朗读)。
2、想像仿写
小泉的样子和姿态只有这些吗?你是从哪里发现的?(体会省略号的用法)(你真会读书,是个会思考的孩子)
a让我们想像一下,小泉还会有什么样子呀!请你用你聪明的小脑瓜进行想像,把它写到纸上。最好学着书上的句式:有的像-----------
b谁写好了想读给大家听一听?
3、小结这么美的小泉,你能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它的特点吗?(板书:有趣)
三、总结:趵突泉美吗?趵突泉之所以这么美,正是因为老舍先生的细致观察和描写具体形象是分不开的。使人读后,不禁为大自然的神奇力量而感到惊叹,更为祖国秀美的山河而自豪。老师希望你们今后也能像老舍先生一样写出优美的文章。
四、作业:写景作文
第3篇:趵突泉教学设计
《趵突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趵突泉的特点,感受趵突泉的美,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情感。
2、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7个生字。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教学重点:
了解趵突泉的特点,感受独特的美。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师:这堂课我们上一节语文课,学习那泉水清浅、鲜洁、神秘、色彩光艳的趵突泉。(板书)谁还记得刚才老师都用什么词来形容趵突泉的美吗?(生可以回忆)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学生初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交流:这是一眼怎样的泉,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文中哪一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它的赞美?
学生汇报
三、品读课文 学习大泉的特点
1、默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让你感受到美的句子、词语。
2、看看书中是如果描写大泉的,把你喜欢的那句话找到,用自己喜欢的语气读一读。
让学生找到喜欢的段落来读一读 重点处理四个地方,指导学生读
A:不断翻滚。(可以让孩
第4篇:趵突泉教学设计
趵突泉教学设计
《趵突泉》一课是小学语文教科版第6册第四单元一篇写景的文章,而且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学好这篇文章可为今后学习写景的文章及学生的写景习作奠定基础。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趵突泉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济南名胜趵突泉的特点,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情感和爱美的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大泉、小泉的特点,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述方法。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朗读,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帮助学生理解,引导归纳总结,注重思维训练,加强能力培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入课文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播放课件)这堂课就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游览《趵突泉》。(板书课题)解释“趵”:跳跃;[水] 往上涌
看看这些生字你都认识吗?
清浅 鲜洁 垂柳 幽静 妩媚 水藻 晶莹 摇曳
有没有不懂的词?我们就带着这
第5篇:《趵突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搜集资料,朗读课文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济南名胜趵突泉的特点,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情感和爱美的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大泉、小泉的特点,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述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抓住线索,质疑“美”
1、你们平时看见的泉是怎样的?(指名说)
是啊,我们见过“泉眼无声惜细流”的山间天然小泉,也见过喷水如花的城市人工喷泉,那你们见过趵突泉吗?老师也没见过。谁在预习时已经解决了这个名字的意思呢?你想象中它应该是怎么样的呢?
果真如此吗?那就让我们赶快到课文中去领略一番吧!
2、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是啊,这样的趵突泉对于济南到底意味着什么呢?课文有个句子就很生动地写出来了,请大家在课文中找一找。
4、出示: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会失去它一半儿的妩媚。
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5、过渡:趵突泉真的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