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一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第1篇:一九九一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6页为选择题,第Ⅱ卷10页包括各类题型。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A或B)涂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监考人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本试卷一二两部分为选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25分)
1.下列成语中加黑字的字形、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2分)
A.风驰电掣(chè)瘦骨伶仃(tīng)
战战兢兢(jīng)辙(zhé)乱旗靡
B.深恶(wù)痛绝锲(qiè)而不舍
睚眦(zì)必报淋漓尽至(zhì)
C.觥(gōng)筹交错弱不禁(jīn)风
明眸善睐(lài)荷(hè)枪实弹
D.一(póu)黄土拈(niān)轻怕重
矫揉(róu)造作不省(shěng)人事
2.下列汉字笔画数不全相同的一组是(2分)
A.瓦长片毋B.瓜鸟凹辽
C.廷岌祁丞D.延孜舛尧
3.依次填入下列句栝号处的最恰当的词语是(2分)
(1)我国大型深水港--山东石臼港的建设进展顺利,()九月中旬,已完成年施工计划的90%。(2)为了迅速扭转连年亏损的局面,厂党决定()精通业务、有决策能力的退休科技人员。(3)她一连几次挑起话头,想和女儿谈谈,可是女儿()的却很冷淡。
A.静止、启用、反应B.截至、起用、反应
C.截止、起用、反映D.截至、启用、反映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栝号处的最恰当的关联词语是(2分)
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只能是两个文明同时建设、相互促进的结果。()两手都硬起来,()能两个文明一起上;单有一手硬,()可能有一时的效果,()最终两个文明建设都上不去。
A.只有、才、虽然、但B.只要、就、即使、反而
C.因为、所以、尽管、可D.既然、就、也、而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①→⑤五个标号处的正确的标点符号是(2分)B卷(相同)
恩格斯说过:“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就能牢牢记住,变成口号;而这是冗长的论述绝对做不到的①毛泽东同志也强调过,讲话、写文章“都应当简明扼要②我国历代作家常以“意则期多,字则唯少③作为写文章的准则,力求“句句无余字,篇中无长语④(姜夔《白石诗说》)⑤
12345
A”。。””,”。
B。””。””。
C”。。””,”。
D。””。”。”
下面三句话,每一句中都有四个画线处,其中使用不当的一处,分别是
6.这次日晕发生在去年10月22日,据连续观察记载,那天上午八时以后,金顶上空出现了环绕太阳的晕圈,后来逐步形成两个相交的椭圆。(1分)
A.连续B.记载C.环绕D.逐步
7.那些书摊的图书内容的好坏、环境卫生和经营作风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对青少年产生影响。(1分)
A.的好坏B.都C.或D.产生
8.每次查房、会诊之后,李大夫总耐心地指导她怎样把病历写得完整、条理、清晰,告诉她怎样诊断疑难疾病,怎样处置特殊病例。(1分)
A.每次B.耐心C.条理D.处置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然后完成9-10题
嗟夫!予尝求古仁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9.以下例句中的“则”与“则忧其民”中的“则”意义、用法相同的是(2分)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复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C.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D.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10.“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正确意思是(2分)
A.不认为外物的好或坏和自己的得或失是可喜或可悲的事。
B.不因为外物的美好而感到喜悦,也不因为自己的坎坷而感到悲伤。
C.不认为外物的美好是可喜的,也不认为自己的坎坷是可悲的。
D.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悦或者感到悲伤。
11.填入下面句子中方框处的最恰当的文句是(2分)
自从“五四”以来,翻译介绍先进国家的文化成果就成了中国人民的迫切要求。。
A.这些翻译作品促进了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中国的书面语言
B.翻译作品日见其多,一方面这些作品提高了中国艺术文化的素养,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书面语言的发展
C.翻译作品日见其多,这些作品促进了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中国的书面语言
D.这些翻译作品提高了中国学术文化的素养,同时也促进了中国书面语言的发展
12.下列各句中加红的词语同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①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③昼夜勤作息,伶萦俜苦辛。
④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⑤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⑥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A.①②⑤B.②④C.③④⑥D.①③⑤⑥
阅读下面三副对联,回答13-14题
①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②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③座上珠玑昭日月
堂前黼黻焕烟霞
13.上述对联都出自中学课文,这些课文的作者依次是(2分)
A.邓拓毛泽东曹雪芹
B.邓拓邓小平曹禺
C.吴晗毛泽东曹禺
D.吴晗邓小平曹雪芹
14.下面是对作者在文中使用上述对联用意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①用来指出知识分子要认真读书,更要关心国事;
②用来倡导实事求是的作风;
③用来批判炫耀财富的朱门大族。
B.①用来赞扬旧社会正直的知识分子;
②用来讽刺徒有虚名的知识分子;
③用来揭露富贵人家的奢华。
C.①用来说明我国知识分子有着既致力于学问又关心政治的传统;
②用来批评主观主义的作风;
③用来点染官宦人家的富贵气象。
D.①用来歌颂既重视学问又重视品德修养的人;
②用来挖苦没有真才实学却好大吹大擂的人;
③用来显示高贵门第的权势与财富。
二(15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然后回答15-21题。
齐武成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及太子即位,王居别宫,礼数优僭,不与诸王等;太后犹谓不足,常以为言。年十许岁,骄恣无节,器服玩好,必拟乘舆①。常朝南殿,见典御②进新冰,钩盾③献早李,还索不得,遂大怒,诟曰:“至尊已有,我何意无?”不知分齐,率皆如此。识者多有叔段、州吁④之饥。后嫌宰相,遂矫诏斩之,又惧有救,乃勒麾下军士,防守殿门;既无反心,受劳而罢,后竟坐此幽薨。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即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注]①乘舆:帝王的代称。
②典御:主管皇帝膳食的官员。
③钩盾:主管皇帝果蔬的官员。
④叔段:郑庄公之弟,受母姜氏宠爱,骄横自恣,后谋反时为庄公所败。州吁:卫庄公宠妾所生,受宠爱,喜争斗,弑桓公自立后,不修德政,虐待百姓,被杀。
15.下列两句中加红字的正确读音是(1分)
①器服玩好,必拟乘舆。
②不知分齐,率皆如此。
A.hàofènB.hàofēnC.hǎofènD.hǎofēn
16中文“东宫”是谁的代称?(2分)
A.齐武成帝B.太子
C.太后D.琅邪王
下列各句中加黑词语的正确意义是
17.年十许岁,骄恣无节。(2分)
A.骄傲专横B.放荡不拘C.骄傲放纵D.骄傲自满
18.玩鲁者亦当矜怜。(2分)
A.愚笨而鲁莽B.固执而粗鲁
C.顽皮而愚蠢D.愚昧而蠢笨
19.下列句子中的“意”同“我何意无”的“意”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①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②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
③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④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⑤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⑥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A.①④⑤B.①④⑥C.②③⑥D.②③⑤
20.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这句话正确的意思是(2分)
A.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述他说:“这是一个狡猾的孩子,应当让他有所成就。”
B.武成的帝每次见面时都称赞他说:“这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必将有所成就。”
C.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赞他说:“这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必将有所成就。”
D.武成帝每次见面时都称述他说:“这是一个狡猾的孩子,应当让他有所成就。”
21.对于琅邪王,“识者多有叔段、州吁之饥”,其原因是(3分)
A.琅邪王同叔段、州吁一样,受到父母宠爱,却萌生谋反之心。
B.琅邪王同叔段、州吁一样,受到父母宠爱,而他自己却未能加以节制。
C.琅邪王同叔段、州吁一样,母亲宠爱他,欲立为君,却未能对他严加管束。
D.琅邪王同叔段、州吁一样,父母宠爱他,他却蓄意谋反,遭到了惨败。
199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第Ⅱ卷(各类题型共80分)
注意事项:
1.第Ⅱ卷10页,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题卷上。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三(10分)
22.下面三句是课文《林黛玉进贾府》中对三个人的描写。请在句后的括号中分别填写出相应的人名。(2分)
①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
②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
【】
③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
23.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有一个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请把它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陋室铭》:。
24.某人接到一学术会议秘书组来函,信上说: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
此人读后不解其意,因为对此信可有多种理解,请你就文意写出三种不同的解释。(2分)
答:①
②
③
阅读下面一句不好的译文,然后回答25-26题
地方法院今天推翻了那条严禁警方执行市长关于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建任何等级的剧场的指示的禁令。
25.地方法院究竟允许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建剧场?(1分)
答:
26.把这段文字改写成三个连贯的短句。要求:层次清楚,文意明白,内容不能删减,愿意不能改动。(3分)
四(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读后完成27-34题。
世间最美的坟墓
--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
[奥地利]斯.茨威格
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a)这快将被后代永远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b)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墓冢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庇。(c)他的外孙女跟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d)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传说,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e)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忘了。(f)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中获到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g)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h)(27)
后来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个比谁都感到受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那样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28)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却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话。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29)无论你在夏天还是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象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今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34)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残废者大教堂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候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30)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注]: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27.第一自然段共有八句,每句都已给了标号。下面是对该段思路的分析和图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段先叙述参观过程(顺叙),再交代墓地的经过(转入插叙),共分两层:
(a)(b)(c)(d)→(e)(f)(g)(h)
B.全段先总述,再介绍坟墓,然后从树的来历入手,引出托尔斯泰的愿望,共分三层:
(a)→(b)(c)→(d)(e)(f)(g)(h)
C.全段先说明坟墓将永远对后代产生巨大影响(将来),再介绍坟墓的现状(现在),又追述选择墓地的经过(过去),共分三层:
D.全段以说明托尔斯泰埋骨树下的愿望为最终目标,由大到小,层层递进,共分五层:
(a)→(b)→(c)→(d)(e)(f)(g)→(h)
【】
28.“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那样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的意思是(2分)
A.(他的一生)曾像流浪汉一样遭遇坎坷,曾像士兵一样战斗。
B.(他)终于与流浪汉、士兵那样的社会底层民众融为一体。
C.(他)就像倒毙的流浪汉、无名的阵亡士兵一样在世上消失。
D.(他的声名)像流浪汉、士兵等劳苦大众那样被社会吞噬。
【】
29.“风儿……和暖的阳光……冬天,白雪……”这段景物描写在全文中起什么样的作用?下面分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
A.在不容大声说话的地方,描写自然景物的动态,反衬出墓地的宁静。
B.象征伟人将与大自然一样永世长存,更显示了他人格的崇高。
C.由于没有奢华装饰,描写自然景物更显示坟墓的朴素。
D.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活泼的景物可增添一点生气和温暖的情调。【】
30.作者用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的坟墓来进行比较,这样写起到什么作用?下面分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
A.可以显示出三人与托尔斯泰思想品格的差异,从而表明托尔斯泰才真正伟大。
B.从坟墓的迥然不同的风格,可以反衬出托尔斯泰墓的逼人的朴素。
C.三个人都闻名世界,只有伟人与伟人相比较,才能使人体会到这幽暗小土丘的“宏伟”。
D.前文虽提到托尔斯泰墓与其他伟人墓不同,但较笼统,以这三人的墓为例,读者才能得到具体而深刻的印象。
【】
31.作者说托尔斯泰墓“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从文中找出两个具体描写参观者这种崇敬之情的句子,把它们分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①
②
32.如果要简述托尔斯泰墓的环境和形状,下面的语句中哪四项是必不可少的?(3分)
A.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
B.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
C.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
D.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E.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
F.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G.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
H.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声
I.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
【】【】【】【】
33.作者用哪两个字来形容托尔斯泰墓的基本特征?(2分)
答:
34.作者为什么说“特殊的日子”?(2分)
答:
五(50分)
35.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要求学生写想象作文。他举例说,比如你可以把这个圆想象成一轮满月,然后以满月为重点,再用天幕、云彩、柳梢等作为陪衬,构成一个美丽的画面,再把这个画面用文字描述出来就是想象作文。
圆是可以想象成很多不同的物体的。请你根据这位老师的启发,把这个圆想象成另一个物体,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想象作文。(15分)
要求:
①不要再把圆想象成满月进行描写。
②以一个圆的想象物作为描写重点,不要以陪衬物作为描写重点。
③写成一个画面或一个镜头、一个场景,不要写成故事。
④想象合理,形象具体生动。
⑤语言确切、连贯,条理清楚。
36.某班开辩论会,一方的观点是“近墨者黑”,一方的观点是“近墨者未必黑”。请你选定一方,写一篇发言稿参加辩论。(35分)
要求:①写成发言稿或议论文都可以。
②不少于500字。
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
(把不选的题目划去)
199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说明:本试题答案包括常规卷和分卷试题答案。分卷的A卷和第Ⅱ卷答案及评分标准同常规定卷;分卷B卷的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见试题答案最后一页。
一.(25分)
1.C(2分)2.D(2分)3.B(2分)4.A(2分)5.B(2分)
6.D(1分)7.A(1分)8.C(1分)9.D(2分)10.D(2分)
11.C(2分)12.B(2分)13.A(2分)14.C(2分)
二.(15分)
15.A(1分)16.B(2分)17.C(2分)18.D(2分)
19.A(3分)20.C(2分)21.B(3分)
三.(10分)
22.(2分)①黛玉(或林黛玉)②迎春(或贾迎春)③探春(或贾探春)
评分标题:
答对一个不给分,答对两个给1分,答对三个给2分。有错别字的人名不给分。
23.(2分)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评分标准:
不完整不给分,有错别字不给分。若连“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一并写出不扣分。
24.(2分)①只要单位同意,其它问题都由大会解决。
②单位负责报销旅差费,大会负责安排住处和出席证问题。
③单位负责旅差费和安排住处,大会只解决出席证问题。
答题方法不限,进行语法分析或解释文意均可,意思对即可得分。答对两种得1分,三种得2分。
25.(1分)不允许
26.(3分)某市市长发出了关于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建任何等级剧场的指示。但警方却接到了严禁执行市长这一指示的禁令。今天,地方法院又推翻了这一禁令。
评分标准:
“市长指示”、“严禁警方执行市长指示”、“法院推翻禁令”三项内容,每答出一项给1分。语意不连贯、语言不通顺,扣1分;改动原意不给分。
四.(20分)
27.B(3分)28.C(2分)
29.B(3分)30.A(3分)
31.(2分)
①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话。
②成百上千到他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一朵花留作纪念。
答对一句得1分,句子不完整不给分,摘录时中间用省略号删节也算对。
32.BDEI(3分)答对两个得1分,三个得2分,全对得3分
33.(2分)朴素
34.(2分)托尔斯泰诞生一百周年
五.(50分)
35.(15分)
要求:①不要再把圆想象成满月进行描写。
②以一个圆的想象物作为描写重点,不要以陪衬物作为描写重点。
③写成一个画面或一个镜头、一个场景,不要写成故事。
④想象合理,形象具体生动。
⑤语言确切、连贯,条理清楚。
评分标准(15分)
等次一
分数15-12
标准:符合各项要求
等次二
分数11-8
符合①②③项要求,语言通顺或符合①③④⑤项要求,但未以圆的想象物作为描写重点
等次三
分数7-4;
符合①②项目要求;或不符合①,而其它各项基本符合要求
等次四
分数3-0;不符合各项要求
说明:①近似圆的想象物也可以。
②100字以上150字以下的,扣1分。不足100字的,每少10个字扣1分。
36.(35分)
本题拟有分项分等给分法和综合给分法两种评分方案,其中分项分等评分方案供河北、江西、广东三省使用。
说明:
①400字以上450字以下的,扣1分;不足400字的,每少20个字扣1分。
②写错文体的,内容项和语言项都在三等或三等以下评分。
③没有划去不用的题目的,在文面一项降低一个等次。
④内容有严重问题的,提交评卷领导小组处理。
一类卷(32-35分)
中心突出说理透彻材料能有力说明观点,流畅,确切,得体,谨严,妥贴,以33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1)具备B项和另一项条件,而余一项达到二类卷标准的,获得基准分;(2)具备上述三项条件的,酌情加分(中B项突出的,获得满分);(3)具备上述上项条件,而另两项只达到二类卷标准的,酌情减分。
二类卷(25-31分)
中心明确说理清楚,材料能较好说明观点,确切,连贯,大致得体,完整,有条理,以28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1)具备B项和另一项条件,而余一项达到三类卷标准的,获得基准分;(2)具备上述三项条件的,酌情加分(中B项比较好的,获得本类卷最高分);(3)具备上述一项条件,而另两项只达到三类卷标准的,酌情减分。
三类卷(18-24分)
中心基本明确,说理基本清楚,材料能基本说明观点,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基本完整条理基本清楚,以21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1)基本具备上述三项条件的,获得基准分;(2)中B项比较好一些的,酌情加分;(3)另有某些缺点的,酌情减分。
四类卷(11-17分)
审题有明显偏差或中心不明确,说理不清楚,材料不足以说明观点,不够通顺,语病较多,不够完整,条理不够清楚,以14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1)凡属上述情之一者,评为四类卷,获得基准分;(2)另两项稍好一些的,酌情加分;(3)另两项稍差一点的,酌情减分。
五类卷(10分以下)
严重偏离题意,文理不通,结构,条理混乱,6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1)凡属上述情之一者,评为五类卷,获得基准分;(2)其他两项尚可的,酌情加分;(3)兼有上述两项以上的,酌情减分。
说明:
①评卷宜从三类卷入手,以此为分界线,确定类别。
②400字以上450字以下的,扣1分;不足400字的,每少20个字扣1分。
③写错文体的在三类或三类以下评分。
④没有划去不用的题目的,减1分。
⑤三个错别字扣1分,重现的不计;标点错误比较多或模糊的酌扣1-2分。
⑥字体端正、美观,卷面整洁的,加1-2分;反之,字迹潦草、卷面不洁的,酌减1-2分。
⑦错别字、标点和卷面扣分累计不超过3分。
⑧内容有严重问题的,提交阅卷领导小组处理。
第2篇:一九九二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一二两部分全为选择题。在每小题提供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选出答案后,将代表该选项的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
一(25分)
1.下列加红的字在该词语中字音、字义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A.奢(shē奢侈)华
恬(tián安静)静
问难(nán诘责)
B.城垣(yuán墙)
艳(yàn羡慕)羡
休憩(qì休息)
C.癖好(pǐ古怪)好
繁翳(yì遮蔽)
修葺(qì修理)
D.晦(huì光线暗淡)涩
拙(zhuō笨)劣
撩(liáo引逗)拨[]
A.按照上级布署,他们认真组织了一系列观摩课,师生们反应热烈。
B.别看他俩在一起有说有笑的,其实是貌和神离。
C.我们都迫不急待地想知道,究竟是谁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D.这哥儿俩,一个标新立异,一个循规蹈矩,差别太大了!
[]
A.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
B.虽然没有名角亲自传授指点,但他长年在戏园子里做事,耳濡目染,各种戏路子都熟悉了。
C.每当夜幕降临,饭店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常。
D.高县长说:“全县就你一个人当上了全国劳模,无论怎么说也是凤毛麟角了!”
[]
A.我本想这次能在家乡同你见面,回家后才知道由于你正忙着搞科研,不回来了。
B.为什么对于这种浪费人才的现象,至今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呢?
C.无论干部和群众,毫无例外,都必须遵守社会主义法制。
D.经过老主任再三解释,才使他怒气逐渐平息,最后脸上勉强露出一丝笑容。[]
5.按顺序分别填入下文标号处的正确词语是(2分)
一个人(甲)不懂得正确的意见只能是对于实际事物的客观的全面的反映,(乙)坚持要按自己的主观的片面的想法去办事,那么,(丙)他有善良的动机,丁还是会犯或大或小的错误。
[]
6.填到横线上与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项是(3分)
小明爬到床底下,偷偷躲了起来,从床下拽了出来,送到幼儿园去了。
A.妈妈找了好久,最后才发现他,
B.但后来还是让妈妈给找到了,
C.使妈妈找了好久,终于把他找到,
D.但妈妈毕竟发现了他,
[]
阅读下列句子,完成7~8题。
①一骑红尘妃子笑,谁人知是荔枝来。
②熊咆龙吟殷岩泉,深林兮惊层巅。
③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⑤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蔼沈沈楚天阔。
7.以上名句全出自唐代人作品的一组是(2分)
A.①②③⑤B.①②⑥C.①②④⑤D.③④⑥
[]
8.对以上名句的原作进行分类,正确的一组是(2分)
[]
9.下列加红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沛公居山东时
指太行山以东地区。战国时秦以外的六国都在太行山以东,所以称为“山东”。
B.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指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来看,该地区在长江之外,所以称为“江表”。
C.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指嘉峪关以西的地区。
D.南取百越之地,置以为桂林、象郡
“百越”即“百粤”,秦时“百越”的地域相当于现在的广东、广西一带。
[]
10.“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这副对联,说的是(2分)
A.贾谊B.诸葛亮C.屈原D.文天祥
[]
二(15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8题。
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也。少好学,师事同郡谯周,仕蜀为观阁令史。宦人黄皓专弄威权,大臣皆曲意附之,寿独不为之屈,由是屡被谴黜。遭父丧,有疾,使婢丸药,客往见之,乡党以为贬议。及蜀平,坐是沉滞者累年。司空张华爱其才,以寿虽不远嫌,原情不至贬废,举为孝廉,除佐著作郎,出补阳平令。撰《蜀相诸葛亮集》,奏之。除著作郎,领本郡中正。撰《魏蜀吴三国志》,凡六十五篇。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夏侯湛时著《魏书》,见寿所作,便坏己书而罢。张华深善之,谓寿曰:“当以《晋书》相付耳。”其为时所重如此。或云丁仪、丁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次少之。
11.下列两句中的加红字的正确读音是(1分)
①由是屡被谴黜
②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
A.chùyúB.zhuóyú
C.chùyǔD.zhuóyǔ
[]
12.“除佐作郎”中“除”字的正确意思是(2分)
A.降职B.调职C.升职D.授职
[]
13.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黑的字在用法上是否相同,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当以《晋书》相付
②执手相看泪眼
③可觅千斛米见与
④君既若见录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14.“坐是沉滞者累年”中“是”字指代的内容是(2分)[]
A.“屡被谴黜”,“乡党以为贬议”
B.“寿独不为之屈”,“屡被谴黜”
C.“蜀平”
D.“遭父丧,有疾,使婢丸药”,“乡党以为贬议”
下列句子的正确意思是
15.宦人黄皓专弄威权,大臣皆曲意附之(2分)
A.宦人黄皓独揽权柄,耍弄威势,大臣都违背自己心意而依附他
B.宦人黄皓专门耍弄威势权术,大臣都违背自己心意而依附他
C.宦人黄皓独揽权柄,耍弄威势,大臣都迎合他的心意并依附他
D.宦人黄皓专门耍弄威势权术,大臣都迎合他的心意并依附他
[]
16.以寿虽不远嫌,原情不至贬废(2分)
A.认为陈寿虽然未能远避嫌疑,但推究实情还不至于被贬废
B.认为陈寿虽然未能远避嫌疑,但按原本情况还不至于被贬废
C.认为陈寿即使未能远避嫌疑,推究实情也还不至于被贬废
D.认为陈寿即使未能远避嫌疑,按原本情况也还不至于被贬废
[]
17.传文评价陈寿说:“其为时所重如此。”这样说的根据是(2分)
A.宦人黄皓专弄权威,大臣皆曲意附之,寿独不为之屈。
B.撰《蜀相诸葛亮集》,奏之。除著作郎,领本郡中正。
C.撰《魏蜀吴三国志》,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
D.夏侯湛见寿所作,坏己书而罢,张华认为当以《晋书》相付。
[]
18.对传文自“或云”至末尾一段内容正确的理解是(2分)
A.交代了陈寿低评丁仪、丁及诸葛亮、诸葛瞻的原因。
B.反映了陈寿撰史的态度有欠严肃、公允,有挟私报复之嫌。
C.评价诸葛亮、诸葛瞻有别于丁仪、丁,褒贬不同,侧重各异。
D.陈寿客观记载了诸葛亮、诸葛瞻的弱点与不足,议论他的人因此就少了。
[]
199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80分)
注意事项:
1.第Ⅱ卷9页,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题卷中(除题目有特殊规定外)。
2.答卷前有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三(8分)
19.在横线上默写《沁园春.长沙》的词句。(3分)
携来百侣曾游。。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20.广播稿要求通俗、口语化,一听就明白。把下面一段文字改作广播稿时,有四处非改动不可,写出这四处的序号。(2分)
自从(a)我省西部(b)地区发生地震(c)以来,本市各界(d)对震灾(e)以后的人民生活十分关心,积极开展赈灾(f)活动,捐款累计(g)已逾100万元之巨(h)。我厂原来已经捐款(包括捐赠衣服、物品折款(i))8万元,昨天又捐款2万元。这些钱物已经转送(j)到了灾区(k)。
【】【】【】【】
21.把下面句子的内容放在A.B两种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转述。(3分)
要求:①不变更原意;②人物、人称表达准确;③时间、地点交代清楚合理。
小李对小王说:“我明天上午不去语文组找郭老师了,请告诉老师一声。再帮我问问,后天晚上去她家里找她行不行。”
A.当天下午,小王在校门口对郭老师的女儿珊珊说到这件事。
小王说:
B.第二天一大早,小王跑到语文组把这件事告诉郭老师本人。
小王说:
四(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5题。
在“基本粒子”的大家族中,有一种叫中微子。它那穿山过海,敢于与光速较量的神奇本领和不费吹灰之力穿过地球的拿手好戏,极大地触发了科学家们应用研究的灵感。于是,中微子通信的设想脱颖而出了。这是一种采用中微子束来代替电磁波传递信息的无线通信方式。它可以冲破电磁波通信不可逾越的水下和地下这两大禁区,实现全球无线通信;它保密性好,传递信息快,不受外界干扰,对人体无害。这些优点是其他通信方式无法比拟的。
中微子通信过程和微波通信相似,有发射和接受装置。通信时,发射端首先用高能质子加速器,将质子加速到几千亿电子伏特的能量,然后去轰击一块金属靶子。此时,靶子的背面就会产生许多“短命”的介子,这些介子一边运动,一边发生衰变,从而变成中微子和μ子。再让它们共同穿过钢板,这时μ子被钢板阻挡并衰变了,剩下的就是纯净的中微子束。然后,再用信号对它进行调制,接着通过磁场控制载有信息的中微子束,使之按人的旨意朝一定方向传向目标。
接收端是一个贮有近亿吨水的大水箱,箱内的光探测器星罗棋布。当发射来的中微子束在水中传过时,就会与原子核中的中子发生核反应而生成μ子,μ子在水中高速前进,受到核的减速作用放出光子,这些光子进而被水中的光探测器接收,即可把原来中微子束所携带的信息调解出来,从而达到通信的目的。
22.从原文意思来看,下列对中微子通信和电磁波通信所作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它们的通信过程、传递路线核装置是基本相同的。
B.中微子穿透力强,金属板对它也不会产生阻碍。
C.中微子能冲破水下和地下两大禁区,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通信方式。
D.中微子通信和电磁波通信都是用光传输信息的。
【】
23.示意图中传输路线上用号码标出了十个位置。据文意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微子无线通信过程中,⑧应是传导距离最长的一段。
B.从⑥开始,“身怀绝技”的中微子便开始出现了。
C.通过①②两处的,是达到几千亿伏特能量的质子。
D.在③处产生的介子,到④或⑤时变成了μ子;到⑨和⑩处,μ子又重新传递信息。
【】
24.在大水箱内,接替中微子束传输信息的依次是(2分)
A.μ子-光子-中微子
B.中子-μ子-光子
C.μ子-光子
D.原子核-中子-μ子-光子
【】
A.调解器是用来还原信息的装置。
B.中微子通信的始端和终端都利用了核物理原理及其技术。
C.经过磁场之后的中微子才成为束状并具有定向性。
D.中微子通信利用了基本粒子的某些特性,是一种采用高薪技术的无线通信方式。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26~30题。
古往今来,青青翠竹吸引了无数诗人和画家,成为我国诗画的传统题材。早在《诗经》中就有提到竹子的诗:“(26甲)。”到了唐代,竹诗竹画大为兴盛。萧悦工画竹,有雅趣,白居易曾为之题《画竹歌》:“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写竹子的诗,名篇佳句颇多,如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26乙)”、韩的《秋斋》:“(26丙)”等,都生动地表现了竹子的声音和动态。
宋代涌现了更多的竹画家。苏东坡就是一位画竹的艺术大师。他画竹气魄极大,“从地起一直至顶”,线条和笔力都很强劲。元代文人画兴起后,画竹更为盛行。四大家之一倪云林的画,大都是修竹数竿,意境萧疏,具有独特的风格。明代竹画家蜂起。王绂画竹名驰天下,邵二泉题他的《墨竹》诗说:“(26丁)”,道出了他画竹的高超技艺。徐渭(字文长)创画雪竹的方法,所画极为精绝。有人评论说:“徐文长先生画雪竹,纯以明代瘦笔破笔燥笔断笔为之,绝不类竹;然后以淡墨水勾染而出,枝间叶上,罔非积雪,竹之全体,在隐约间矣。”
到清代,我国特有的画竹技法得到进一步发展,风格也更加多样化。扬州八怪异军突起,为竹画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八怪之一的金冬心格调清新,淳朴而拙厚。郑板桥更擅长画竹,他题于竹画的诗数以百计,丰富多彩,把自己的人生态度融进了对竹子的生态描绘之中。
竹子在我国传统诗画艺术中得到如此厚爱不是偶然的,因为它具有“宁折不弯”的豪气和“中通外直”的度量,成为中华民族品格的一种象征。当代画家李苦禅所写“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道出了中国竹文化的精髓。
26.(甲)(乙)(丙)(丁)四处,作为例证的诗句各是哪一项?(只填序号)(2分)
A.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音
B.萧萧数竹不胜看,到此方知画竹难。谁信中书曾放笔,片时行尽楚江干
C.隔牖风吹竹,开门雪满山
D.山月皎如昼,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前人独宿
E.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甲();乙();丙();丁()
27.对徐渭画雪竹,下面的说法中与原文意思相符的有哪几项?(2分)
A.他画雪竹时,取材不限于一类竹子,因而能使人隐约感到全体竹子的形象。
B.他画的雪竹,满身处处有雪,枝干叶若隐若现。
C.他画的竹虚实结合,因而不像竹子。
D.他能用不好的笔,画出极为精绝的艺术珍品。
E.他先画枝节叶片,然后再用淡墨勾画渲染。
【】
28.下面的词语分别能表现A萧悦、B苏轼、C倪云林、D金冬心中哪三位竹画家的艺术特色?(只填序号)(2分)
①雄健、豪放[]
②古拙、朴质[]
③雅致、逼真[]
29.简要概括出第二自然段的内容。(不超过26个字)(3分)
30.我国竹画从整体上看(不是指某个画家)有哪些主要特点?根据这段文化简要答出三点,有的可从文中找出句子改写。不超过60字。(3分)。
五(50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31、32题。
春雨潇潇,路灯朦胧。我独自站在侯车亭下避雨。
“哐啷”一声,一个穿运动鞋的小青年,把丢弃在路旁的一个大玻璃罐当做足球盘带着,这一脚大了劲,玻璃罐滚到侯车亭前,裂成了好几瓣,流出了一摊黑糊糊的东西。
“玩也不看地方,玩出这损人的事。”我心里暗暗责备他。他大概也没想到这样的后果,吃惊地看看自己的“杰作”,低着头走了。
雨大了,一辆自行车急驰而来,后轮轧上碎玻璃,“扑哧”,全瘪了。从车上跳下了一位穿红雨衣的姑娘,嘴里嘟囔着“大家都沾点光吧”,顺脚朝玻璃罐底一踢,玻璃更碎更散了。“红雨衣”抬头发现我在摇头,可能也意识到自己做得不妥,赶紧用鞋把大块的玻璃片归拢到一旁,然后才推着自行车匆匆离开。
雨小了。一对撑伞的男女挨着呢喃着走过来,高跟鞋偏偏踩到拢到一旁的碎玻璃上,脚一滑,漂亮的鞋子沾上了黑糊糊的东西:“唉,真缺德,中国人的公德心呀……”
“当心牢骚太多长白头发。”那男的一边为她擦鞋子一边笑着说。
伞下的一对低声说着话渐渐远去,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还在谈论着刚才的话题。
但是,“高跟鞋”的那句话却仿佛刺了我一下。君子动口不如动手。雨停了。我回家拿了扫帚和铲子,又回到原地一看:碎玻璃已被打扫得干干净净,不留意连那摊黑糊糊的痕迹也看不出来了。我开始是发楞,随后才不恍然大悟:“运动鞋”、“红雨衣”和伞下的一对,他们都有可能回来。那么,到底是他们之中的谁清理了这个地方呢?
31.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加以设想,写一篇记叙文,记叙他们中的谁又怎样回来清理这个地方。(25分)
注意:①选写“运动鞋”、“红雨衣”和伞下的一对都可以。
②推想合理,符合材料所设置的情境和人物的思想性格。
③符合记叙文的基本要求,突出人物的心里行为和事件的经过。
④“我”不再出现,用第三人称写。
⑤题目自拟。
⑥不少于350字。
题目:
32.选择所提供材料中的一个或几个人物(包括“我”的思想行为,进行分析,展开议论,写一篇议论文。(25分)
注意:①议论的内容与31题记叙的内容有没有联系都可以。
②题目自拟。
③不少于350字。
题目:
199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25分)
1.B(3分)2.D(2分)3.A(3分)4.A(3分)5.D(2分)
6.B(3分)7.A(2分)8.C(2分)9.B(3分)10.C(2分)
二(15分)
11.C(1分)12.D(2分)13.D(2分)14.D(2分)
15.A(12分)16.A(2分)17.D(2分)18.B(2分)
三(8分)
19.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挥斥方遒
粪土当年万户侯浪遏飞舟
评分标准:全对得3分。多一字、少一字或错一字均扣1分,扣完3分为止。
20.efhi四处。评分标准:全对得2分。填对一处不给分,二至三处给1分。
21.(3分)例如:
A处,小王:“(珊珊),小李他(或她)明天上午不到语文组找你妈妈了,请你转告一声;他还问后天晚上去你家找她行不行?”
B处,小王:“郭老师,小李说他(或她)今天上午不来找您了,问明天晚上去您家找您行不行。”(符合要求即可,不要求与参考答案字面完全相同。)
评分标准:全对给3分。必须注意在转述时,“事件”“人称和称谓”、“时间”和“地点”四个要求不能缺漏,也不能转换有误,漏一处或错一处口1分,扣完3分为止。语言不通顺者扣1分。
四(22分)22.B(2分)23.A(3分)24.C(2分)25.C(3分)
26.甲E;乙A;丙D;丁B(2分)
评分标准:答对一处不给分,对两至三处得1分。
27.B、E(2分)评分标准:选对一项得1分;选错一项扣1分,扣完为止。
28.①B②D③A(2分)评分标准:对两项得1分,全对得2分。
29.(3分)例如,宋元明时期竹画家蜂起,风格独特,技法高超。
评分标准:回答时必须点出“朝代”,“竹画家(或竹画)”,“技法”或风格”三个方面的内容,缺一个方面扣1分。超过限定字数扣1分。句子明显不通扣1分。
30.(3分)①是我国诗画的传统题材,
②能象征中华民族的品格,
③有自己独特的技法(答风格多样、技法高超也算对),
④竹诗竹画相配。
评分标准:以上四点,答出三点意思对即可。答出三点可得3分,两点2分,一点1分。超过限定字数扣1分。句子明显不通扣1分。
五(50分)
31.(25分)
32.(25分)
31题、32题有分项分等给分法和综合给分法两种评分方案,其中分项分等评分方案供河北、江西和广东三省使用。
分项分等给分法平分标准(25分)
说明:
1.文完全不对题的,该题总分在五等(即4分和4分以下)内考虑。
2.立意新颖、构思巧妙和语言表达有特色三项中达到一项加2分。加到该题满分为止。
3.不足字数的,每少50个字扣1分。
4.没拟题目的在结构项降一等评分。
5.内容有严重问题的,提交评卷领导小组处理。
6.本评分标准供31题和32题共用,其他括号中的①供31题记叙文评分用,②供32题议论文评分使用。
综合给分法评分标准(25分)
说明:
1.评卷宜三类卷入手,以此为分界线,确定类别。
2.不足字数的,每少50个字扣1分。
3.没拟出题目的,减1分。
4.三个错别字扣1分,重现的不计;标点错误较多或模糊的扣1分。
5.字体端正、美观,卷面整洁的,加1分;反之,字迹潦草、卷面不洁的,减1分。
6.错别字、标点和卷面扣分累计不超过3分。
7.内容有严重问题的,提交阅卷领导小组处理。
8.本评分标准供31题和32题共用,其中括号中的①供31题记叙文评分使用,②供32题议论文评分使用。
第3篇: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北京卷)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题。
材料一
当年,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推动了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成了全球产业界、学术界的高频词。有研究者将人工智能定义为:对一种通过计算机实现人脑思维结果,能从环境中获取感知并执行行动的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
人工职能并不是新鲜事物。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就已出现在这个世界上。1936年,英国数学家阿兰·麦席森·图灵从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入手,提出利用机器执行逻辑代码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1950年,他发表了《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提出了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标准,即“图灵测试”。“图灵测试”是指一台机器如果能在5分钟内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且超过30%的回答让测试者误认为是人类所答,那么就可以认为这机器具有智能。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哲学家约翰.希尔勒教授用“中文房间”的思维实验,表达了对“智能”的不同思考。一个不懂中文只会说英语的人被关在一
第4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7分)
①近年来,艺术史研究者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对艺术品的理解和研究,不能局限于图像、风格等艺术范围之内,还应拓展到作品的物质性特征和存在方式。如果对中国传统的‚卷轴‛这一装裱方式加以考察,我们就会发现,这种物质性特征常常是文化精神的某种映射。②把卷轴和西方油画的装饰形式进行比较,两者的不同显而易见。油画完成后被嵌入硬质的四边画框,意味着一种强制性的‚展开‛,体现出对静态的空间的占有意识。而中国书..
画所采用的卷轴形制,则自然引出一个‚敛合‛的结果。敛合意味着对空间尽可能的放弃,却隐含了时间性的要求。
③卷轴提供的形制,保障了舒卷的权力和自由,而在长幅横式的卷轴作品中,舒卷过程本身就是观看活动的一个介入因素:它拒绝对全幅作即时性的呈现,而对观看范围进行必要的控制,使观看成为一个历时性的过程。具体而言,这类作品展示时,作品左侧部分随着观看的进行被陆续打开,与此同时,右侧部分则被不断收起,观看者视野所及,就是‚舒‛和‚卷‛所
第5篇: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汉语文
一、基础知识: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薄弱
淡薄
轻薄
厚古薄今 B.强大
强迫
坚强
发愤图强 C.豁达
豁亮
豁口
豁然开朗 D.给予
送给
供给
自给自足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船长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式也没有作,犹如铁铸,纹丝不动。B.漓江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像翠绿的凭障。
C.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小声,千态万状,惟妙惟俏。D.每当闲暇的时候,她便习惯地坐在钢琴前,弹起心爱的名曲。3.下列横线连接的词,全是反义词的一项是
A.渺小----巨大
节约----浪费
热闹----冷静 B.特殊----普通
轻巧----繁重
索取----奉献 C.清澈----浑浊
轻视----重视
果断----犹豫 D.麻烦---方便
精致----粗糙
冷漠----温柔 4.下列每组成语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开源节流
第6篇: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政治(课标卷Ⅰ)
说明:本卷为课标卷Ⅰ,由政治解析团队第一时间独家人工录入。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按现行规定,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利率(年利率)一年期为3%,两年期为3.75%。老陈有10 000元闲置资金,准备存两年,那么,这笔钱以一年期连续存(第一期利息计入第二期本金)两年的利息比存一个两年期的利息
A.少141元B.多141元C.少150元D.多150元
13图5是某国20年来人均消费支出增长率的变化图。从图中可以推论出该国居民 ①消费行为越来越不理性
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③日用品消费支出不断增长
④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A①②B ①③
C ②④D.③④
14某知名家电企业通过互联网收集消费者的需求信息,并根据他们的特殊需求专门生产了近万台定制彩电.从消费者下单到生产、配送、安装,整个过程仅耗时一个月,比传统批量生产模式(含产供销)少用半年多的时间。与传统的批量生产模式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