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歇后语编故事》观后感
第1篇:《用歇后语编故事》观后感
《用歇后语编故事》观后感
看了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的《用歇后语编故事》录像课,于老师扎实、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于老师的课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曾记得孙双金老师说一堂好课应上得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这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具体体现。我觉得于老师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在课堂上,于老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情绪,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用自己智慧的火种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课堂成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们畅所欲言,自主互动。现笔者采撷课中的精华,与大家一起分享它的芬芳。
一、“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
于老师的课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课。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教与学关系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一位优秀教师的第一要素就是他对教育对象的爱心,他的民主思想和人文情怀。在《用歇后语编故事》的'教学中,处处体现了他对学生的尊重、赏识、期待、激励。你看,课前几分钟,于老师和气地与学生聊了起来,在不知不觉中,他与学生之间的隔阂消除了,学生的言谈由羞涩、拘谨变得活泼、大方,从而进入了学习必不可少的心理准备。于老师平易近人、对学生热情真诚,具有一定的亲和力。在整堂课中,盛老师始终带着自然而自信的微笑,和学生平等地交流,创设了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尤其可贵的是,于老师能放下特级教师的架子,在课堂上系上围裙,戴上头巾扮起了“老母鸡”,与学生绘声绘色地演起“老母鸡给黄鼠狼拜年——自投罗网”的故事,这样以“童心”换“童心”,与学生达到情感上的沟通,心理上的认同。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他始终带着期待的眼神,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他对学生习作的评价方法,更值得我们学习。“好,你的文章该打100分。”,“就凭你这个好词,加20分。”,“就凭你这个大喷嚏,加50分!”课堂上,于老师给了学生高度的评价,他的每一句语言,都充满了对学生的鼓励、赏识,如春风拂面,使人愉悦,使人舒畅,激发潜能,开启心智。在于老师的课中,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观念。一堂课下来,于老师已成了学生的知心朋友。浓浓的信赖、依恋之情,连听课的老师都感到亲切、温馨,更何况学生呢?
二、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
提到作文,一些学生往往唉声叹气,视作文为畏途,不会写,不爱写。作文难,难在哪里呢?难在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这为从根本上解决作文难题找到了一条出路。何为贴近学生实际?就是写作教学要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叶老的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作文只有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才觉得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就看于老师的《用歇后语编故事》吧。首先,于老师选择了学生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歇后语作为写作的题材,写作内容接近学生生活,学生觉得熟悉。其次,在于老师和学生的示范表演中,小品的构思源于生活,而于老师所演的“老母鸡”的生动幽默诙谐的语言更是原汁原味的生活语言,这样潜移默化之中使学生受到启发。再看学生们编的故事吧,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更是真实生活的缩影。在于老师的引导下,作文不再是苦差使,学生们完全没有那种“横眉冷对草稿纸,俯首咬断铅笔头”的现象。
第2篇:歇后语编故事
歇后语编故事(补课)
教学目标:
让学生学习歇后语,引导学生掌握如何编故事。让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让学生学习歇后语,说歇后语 哑巴开会——没说的 铁锤敲锣——响当当,吉寿星的脑袋——宝贝疙瘩。
1、歇后语特殊形式,生动幽默,表现力强,接下来我们说说看。
2、(教师说前言,学生说后语)
竹篮打水——一场空;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芝麻开花——节节高;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铁公鸡——一毛不拔。
2、接下来看看材料上的歇后语,读一读。
屎壳郎搽粉——臭美;屎壳郎腾空——充战斗机; 猪鼻子插葱白——装象;狗熊坐花轿——硬充新娘子; 狐狸开商店——没好货;老鼠逗猫——没事找事;
黄鼠狼偷鸡毛掸子——空喜一场;麻雀下鹅蛋——瞎吹。师:许多歇后语都是故事,老师有个想法,用歇后语编故事。
1、老母鸡给黄鼠狼拜年——没安好心
2、狐狸开店——没好货
3、黄鼠狼偷鸡毛掸子——空欢喜一场
三、提出写的要求,生即时写,让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 先写歇后语,歇后语就是题目。只要是个有头有尾的故事,语句通顺就合格。如果语言流畅具体就优秀。7月10日
一、填一填。
竹篮打水——()肉包子打狗——()十五个吊桶——()芝麻开花——()八仙过海——()泥菩萨过江——()黄鼠狼给鸡拜年——()铁公鸡——()
二、读一读。
屎壳郎搽粉——臭美; 屎壳郎腾空——充战斗机; 猪鼻子插葱白——装象; 狗熊坐花轿——硬充新娘子; 狐狸开商店——没好货; 老鼠逗猫——没事找事; 黄鼠狼偷鸡毛掸子——空欢喜一场;
麻雀下鹅蛋——瞎吹。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蚕豆开花----黑心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鸡蛋碰石头---不自量力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背鼓上门---讨打 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 唱歌不看曲本---离谱
第3篇:歇后语编故事修改稿
歇后语编故事
崇川学校
陈玲习作要求:
在口语交际中感受歇后语的情趣,再选择感兴趣的一则歇后语,展开想象编故事,演故事,最后将编、演的故事写下来。教学目标:
1、在言语交际中感受歇后语的情趣,丰富学生的积累。
2、选择歇后语展开想象编故事、演故事,打开习作思路,激发习作情感。
3、在习作交流中,学会倾听,学会修改习作。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
1、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
我们一起听一个在我们当地流传最广的民间故事。听得时候思考:故事先讲了什么接着讲了什么最后结果是什么?
(播放故事录音《大圣菩萨借狼山——有借无还》)
2、故事听完了,故事先讲了什么接着讲了什么最后结果是什么?(指名答)师总:对,这就是故事的起因、发展和结果。你知道了什么?(指名答)
预设
1、我知道了狼山名称的来历。
预设
2、我知道了人们由这个故事提炼出了一句歇后语。(板书:歇后语)这句歇后语是什么?(学生接着答或齐答)
PPT2歇后语是我们祖国语言的一种特有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它生动
第4篇:《歇后语编故事》习作设计
《歇后语编故事》习作设计
一、习作内容:
歇后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出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凝练,简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且琅琅上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爱。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听到人们用歇后语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学生生活在大语文的空间里,耳濡目染,也积累和储存了不少歇后语。因此,我选择根据“歇后语编故事”作为本次习作的内容。
二、设计理念:
《语文程标准》指出:“写作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应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本着这样的理念来设计本次习作训练,首先从挖掘学生的生活积累入手,为学生提供鲜活的习作素材,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其次从激发兴趣出发,让学生互相说,进一步感知、理解;最后通过生生互演、师生共演的方式,直观地展示歇后语所蕴涵的内容。通过这样的说、演等手段,激发了学生习作的兴趣,同时为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提供了可
第5篇:歇后语编故事的作文
歇后语编故事的作文
歇后语编故事作文 苍蝇飞进花园里一一装蜂(疯)
从前,有一只苍蝇,它有一个非常非常非常伟大的理想——做一只蜜蜂!它想:做一只蜜蜂多好呀!有勤劳的好名声,整天与花儿和蜜蜂做伴,晚上又有舒适的`蜂巢可供休息!于是,这只苍蝇有了当一只蜜蜂的念头。
它身边的朋友都劝他打消这个念头,当一只苍蝇有什么不好。可它的念头没有为此消退,反而越来越强烈。终于有一天,它离家出走,去寻找蜜蜂的家园——花园。
苍蝇来到了一座花园里,可是,它不知道蜜蜂的习性。便索性在花园里玩了起来,它趴在花蕊里晒着太阳睡觉;在荆棘丛里走迷宫;在树叶上荡秋千。玩得不亦乐乎。傍晚,苍蝇的肚子“咕咕咕”地饿了起来。它想:哎,这吃饭可是个大问题,不如我装成蜜蜂到蜂巢里去骗顿饭吃吧。苍蝇在全身上下都涂上了花粉,来到了蜂巢外。
这时,蜂巢外已经有了好多蜜蜂了,很快就到了苍蝇,站在门口的一只大蜜蜂盘问苍蝇: “你今天采的花蜜呢?”苍蝇支支吾吾地说: “我……我……“苍蝇留下了冷汗,涂在身上的花粉纷纷往下落,众蜜蜂见它不是蜜蜂,便把它赶出
第6篇:使用歇后语来编故事
使用歇后语来编故事
根据歇后语编写故事
——想象合理,内容具体
【教学目标】
1、根据给出或者自己收集的歇后语编写一个小故事。
2、故事内容要完整、有趣,试着用上平日积累的好词好句。
3、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运用“违理求变”的习作指导法,引导学生改写常见的歇后语,构思出新的童话,达到“故事新颖而合理,描写具体生动有童趣”。
【教学重点】
唤起学生的生活积累, 激发兴趣让学生感受到运用歇后语的独特韵味 。
【教学难点】
通过想象,编写新颖有趣的童话故事。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今天看到大家感到非常亲切,快乐作文让我们在这里相逢,说起我们这所学校,那真是哑巴开会———没说的;我们快乐作文的老师一个个就像雨后春笋———拔尖!为什么我们这所学校这么有名气?因为老师好,校长治校有方。提起我们的武兰菊校长,真是铁锤敲锣———响当当!
同学们注意刚才那段话的特点了吗?大量使用了什么?(生:歇后语!)
哪几个歇后语?看谁还记得?
哑巴开会———没说的
雨后春笋———拔尖
铁锤敲锣———响当当
二、第一关:积累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