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艺术的审美心理解析论文

2023-01-29 08:01:48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影视艺术的审美心理解析论文

影视艺术的审美心理解析论文

审美感觉,是一种对外在事物所呈现出来的各种突出特征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在大脑皮层所形成的主观条件反射,这是一种近乎生理的反应。如欣赏《英雄》时,飞雪与如月胡杨林之战,画面色彩艳丽;无名与残剑五色湖祭奠飞雪的交锋,画面空灵、幽怨,宛如一幅中国水墨画卷,受众对之的欣赏是兴奋、是激动,是一种来不及思考便获得的审美感动,这同样是一种近乎生理的审美反应,而这种反应在影视艺术欣赏过程中具有最基础性的作用。因为人的审美感觉是建立在各种官能之上的,在人的感觉中还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这种包含着各种官能的感觉人们可以知道事物不同特征,如颜色、冷暖等。在影视的审美感觉中,视觉和听觉是其最主要的方面,即马克思所说的“感受音乐的耳朵”和“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它们在影视艺术欣赏中起着特殊而又重要的作用。现代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人所获信息总和的85%以上,来自人的视听感官。因此,影视作为视听综合艺术较之其他艺术,从其大众化程度及审美效果方面看,是其他艺术难以比拟的,具有其优越的审美地位。因为影视艺术具体、生动的视听形象,可以使受众如同身临其境。如看过《泰坦尼克号》的受众,就能真切地感受到在高度逼真的视听效果中,如同和男女主人公杰克与露丝一起亲历了那场人类的海难和超越人性超越国界的爱情绝唱。而看过《英雄》的受众,也不会忘记那些精美的画面及其震撼的视听效果。那是一种来不及思考,瞬间便获得的审美愉悦与感动,它是一种最直接的生理反应。

审美知觉是人脑对作用于审美感官的外在客观事物各种特征及属性的整体反映;知觉在感觉基础上产生,是对感觉信息一定程度的理性把握和整合。审美知觉与感觉的不同在于,感觉是对外在客观事物各种突出个别特征的反映,而知觉却是对于外在客观事物各种不同特征如形状、光线等元素构成的客观对象的综合性把握以及对这一客观审美形象所具有的某种内涵及情感性表现的整体性理解。审美知觉的首要特点是它的整体性。即人在过去经验基础上把由各种特征及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即所谓完整形象。人们在无意识中是不会人为地将之区分为各种感觉元素,它本身具完整性的特征。在艺术欣赏中,艺术作品总是以整体形象呈现在欣赏者脑海中。如欣赏罗中立的油画《父亲》,欣赏者决不会把作品形象区分为色彩、线条等孤立的元素来加以感受,而是自然地从整体上去把握作品,去感受“父亲”那深深沟壑上呈现出的沧桑和文化历史感。同理,对影视作品的欣赏与价值判断,受众最终也是以一种整体感受去把握作品,而不会将其有机元素进行分割。

审美联想与想象

审美联想与想象,是影视艺术欣赏中最富于张力与创造性的心理因素,在艺术欣赏过程中起着积极的重要作用。

(一)审美联想

审美联想,是指在主客体互相交流的审美活动中,因主体的审美感官接触到客观审美对象的某特征而引起想到另一事物的审美心理活动过程。德国心理学家艾滨浩斯研究发现联想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对比联想、类比联想等。联想是主客体审美交流活动中最常见的`审美心理现象,这即所谓的“登山则情满于山”,正是指审美主体在类似条件的刺激下,回忆起过去有关的生活和感情体验。如有些女性受众在看了意大利影片《西西里美丽的传说》后,因女主人公玛丽莲的漂亮而导致她在不同时期遭遇不同的坎坷命运,联想到自己也作为女性所饱受的许多坎坷与酸涩,不禁潸然泪下;而一些男性观看后,则联想到自己作为男人的贪欲与不敢承担责任的虚伪心理则深深自责。在影视艺术审美活动中,联想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影视中蒙太奇的各种表现手法就充分运用了人联想的天性。即是说,联想构成了蒙太奇的心理基础。如影视中的对比蒙太奇、隐喻蒙太奇等,就是运用了人联想的自然天性。比如“隐喻蒙太奇”的审美心理就是受众类比性心理联想自然天性的体现,如黑白片《辛德勒的名单》中,有一段非常突出的画面,即在一群黑压压犹太人后面跟着一个身着“红色”裙子的小女孩,看上去天真、可爱、无邪,她似乎不知道周围所发生的一切,最后这个可爱的小女孩被放在了一个推着死人的板车上。电影画面在黑白底色的映衬下小女孩红色的裙子显得特别的突出,令人心痛而又触目惊心。影片正是运用隐喻蒙太奇的艺术手法,即受众类比联想的心理天性,通过画面色彩的对比形成强烈的心理冲击力,使受众自然联想到,小女孩红色的裙子象征人类鲜活的新生命,最后这个象征人类生命蓓蕾的小女孩也被纳粹扼杀在死人堆的板车上,至此,小女孩的红色裙子成了对战争对残酷对纳粹的隐喻与控诉!正是由于人这种联想的心理天性,影视作品用不同的类比性事物进行画面造型,使影片获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这也正是影视中蒙太奇艺术手法的神奇魅力之所在。

(二)审美想象

审美想象,是指受众在精神时空中超越感知的银幕形象,在脑海中形成对直观的影视艺术形象某种程度的联系、组合和再创造。影视艺术的形象由于具有高度的逼真性、具体性,因而它不像文学那样具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如特洛依战争为美女海伦打了十年的仗,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可以对海伦的美进行无限的想象,而一旦把海伦的形象搬上银幕,受众就会认为原来海伦的形象就是这样,海伦的形象立即被具体化、直观化,令受众或满意、或失望等等。然而,尽管如此,影视中仍具有一定艺术张力的想象空间。如影片《黄土地》中就运用了虚实结合的传统艺术手法进行叙事。14岁的翠巧所嫁的丈夫在影片中并未出现,影片只是让受众看到翠巧结婚当晚蜷缩坐在床上,此时只见一只又大又黑的手把盖头揭开,接着画面呈现的是翠巧惊惧的表情形象,只见其本能地往后退,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充分调动受众对翠巧丈夫的想象及对翠巧悲惨命运的悲悯之情。在影视的叙事中,常会出现某些情节、细节的空白或“静默”,这是创作者特意留下的想象空间,以强化艺术效果,充分调动受众的审美想象。

审美情感与理解

审美情感与理解是影视审美心理因素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在影视艺术的欣赏过程中,它体现为受众最后的审美感受与体验的升华。

(一)审美情感

影视作品是艺术家生命体验的呈现,情感的结晶。艺术的创作,是艺术家生命体验的情感性运动过程。艺术欣赏同样也是情感的运动与交流。审美情感是主体对客观的审美对象是否符合自己内在的心理需求而产生的带有本质性、稳定性而又具有易变性的主观态度与体验。情感在审美心理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许多美学家认为,审美心理是感知、注意、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诸多心理因素的统一体。即审美活动中主体的情感活动,是在感知和注意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和想象,在感性里积淀理性、在理性中表现着感性。情感在影视欣赏中主要表现为受众对艺术对象的态度,集中体现为受众的“审美移情”和“审美认同”。所谓“审美移情”,就是主体在对审美对象的观照中,把人的生命情趣无意识地移至审美对象,从而达到物我两忘的心理境界,使审美客体一定程度上成为具有“生命活力”的对象。正因为这种“审美移情”作用,影片《红高粱》中那一望无际在夕阳映照下狂舞通红的红高粱,似乎就融入了“我爷爷”“我奶奶”的生命冲动与原始本能力量。在此狂舞的红高粱,隐喻着对人类生命自由追求的赞美,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所谓“审美认同”,是受众在移情作用条件下,与影视作品艺术形象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切换,用其眼睛、心理去看、去感受、去面对其所面对,去爱其所爱,恨其所恨,即发生与作品情感上的交流与共鸣,最终形成一定程度的心理确认。如美国片《魔鬼代言人》中,作为律师的丈夫因有魔鬼的父亲加之天才般的才能,使其任何正邪的律师辩护都永处于不败的辉煌境地,可付出的代价却是父亲对其美丽妻子肉体与灵魂渐进式的折磨和毁灭,当其失去深爱的妻子时,他作为人和律师的良心受到猛烈的痛苦撞击与人性的警醒,他最后以死来抗抵魔鬼父亲对他虚荣内心的诱惑,完成了作为人其人性和作为律师其职业道德良心的回归。在欣赏过程中,影片使受众进入了作品中人物的世界获得了一次人性的拷问、职业道德良心的回归和对人类虚荣原罪的思考,从而使受众与作品产生了一次深切的交流与认同。

(二)审美理解

审美理解,是在感性基础上,对审美对象的理性把握,是在感知、注意等感受性认识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理性认识活动。审美对象不仅具有感性形象,而且蕴涵着内在的本质和意蕴。因此,在影视欣赏中,必然是感性因素与理性因素的结合,情感体验和审美价值判断的统一。在影视欣赏中,受众通过视听感官感性地接触艺术形象,然而,在这种感性接触中必然包含着理性因素的参与。这即是说受众在欣赏时,必不断地在脑海中把握和理解影片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等,最终形成一种生命体验与理性的审美价值判断。只有这样,受众才能领悟《黄土地》中对农耕文明的历史沉积和农民现实困境的深刻反思;体验《泰坦尼克号》中爱情对生死的超越价值与意义,等等。

综上,对影视艺术欣赏过程中欣赏者的心理诸要素的探讨与描述,是一种动态的心理过程,不是各种心理要素简单的相加,而是诸要素之间复杂运动的结果,最终形成一种动态的影视审美心理结构,互相影响,互相渗透。(本文作者:夏燕 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第2篇:心理影视论文

≤七宗罪≥观后感

摘要:没人会否认,这个世界并不完美。为此,我们就应该去做些什么,而不

是每天忙于生计,碌碌无为。富兰克林说:那些为了暂时的安全和舒适而放弃彻

底革命的人,即得不到安全和舒适,更得不到自由。约翰·多伊觉得崇高的精

神寄言在现实中找不到自己的落脚点。所以他要用用自己的行动来实现自己崇高的精神寄言。但约翰·多伊通过灭杀人性来书写他的奋斗史,这样做绝对行不通

关键词:宗教心态客观热爱生活

威廉是纽约警察局的刑事警官,也是个凶杀案专家,他当了32年的警察,多年来几乎每一分钟都在辛劳地工作,他也看到和感受到了太多的不幸,他觉得

疲惫极了,幸好现在还有7天他就要退休了,终于可以享享清福了。

为了接替他的工作,上司又给他派了一个新搭档——年轻气盛的米尔斯,他

是和妻子翠西一同搬到纽约来的,起初翠西并不同意来这座繁乱的城市,但米尔

斯认为只有这里才能让他接手一些重要的案子,于是在他的百般劝说下,翠西才同意了。威廉作风严谨,办事老成,米尔斯则有些冲动,心高气傲的他对威廉办

案的方式很不以为然。

也许是冥冥之中已经注定了的,米尔斯的第一个案子正是威廉的最后一个案

子——一个胖得出奇的男人在家中被杀了,可是在现场,米尔斯和威廉却没有发

现什么线索。

紧接着另一起案子发生了,一位富有的辩护律师格特被杀害,在凶案现场的地板上,凶手用血写着两个字:贪婪。细心的威廉重新回到前一个案发现场,不

露掉每一个蛛丝马迹,终于在冰箱后面发现了两个字:暴食。这时他们才醒悟到

原来他是被强迫吃下大量的东西直到胃被撑破而死的。

威廉猛想到了《失乐园》中的语句——基督教的七重罪孽:暴食、贪婪、懒

惰、愤怒、骄傲、淫欲和嫉妒。他认为接下来还会发生5个谋杀案,分别与其他的诫条可怕地联系起来,可米尔斯却并不相信。

翠西邀请威廉来家中吃饭。米尔斯有些不高兴,但翠西却和威廉谈得很愉快。

在现场发现的指纹使格特的当事人毒贩维克多成了怀疑对象。他有前科,而

且有心理疾病。但当警察赶去拘捕他时,却发现他早已经死了,在墙上写着“懒

惰”二字。通过图书馆内部的调查资料,威廉终于把目标锁定为记者约翰·多

伊——一个为了不留下自己的指纹而将手指上的皮剥掉的变态者。但当威廉和米

尔斯前去寻找他时,他已经溜走了。在约翰家中,他们发现了一个金发妓女的照

片。但等他们找到她时,她也死了,旁边又是“淫欲”两个字。

到星期日,威廉就要退休了,而约翰打来电话告诉他们他又下手了。——一

个女人赤裸地死在床上,旁边写着“骄傲”。威廉决定办完这个案子再退休,可

约翰却突然来自首了。谨慎的威廉认为事情不会如此简单,因为还有两条罪未完

成,约翰一定还有花招。约翰招认还有两具尸体,并愿意带他们去找。这时,有人给米尔斯送了个包裹来。威廉打开时却发现了里面竟是翠西的头颅,约翰告

诉米尔斯是“嫉妒”杀死了翠西。盛怒和悲伤之下的米尔斯无法控制自己,开

枪打死了约翰——他犯了“愤怒”之罪,是完成7条训诫的最后一人。

看着米尔斯被押上警车,威廉面对夕阳默默无语。

看完《七宗罪》,我感到它让我接触带到人性最黑暗的一面,尽管它是虚构的,可是它的气息已经进入了现实的思绪和情感之中。记者约翰·多伊是一个变态的宗教杀手。他的杀人动机是以宗教为名义的,在杀手的彻底疯狂里似乎还有某种

理智,这是最恐怖的事。

《七宗罪》也是对人性的警示,《七宗罪》美国导演大卫芬奇1995拍摄的,从某种程度来说是对现实生活中美国持续不断发生的连环变态杀手事件的反映

和体现。对我们来说,重视人性的健康发展,宣扬积极的人文思想,形成和谐的社会,才是我们工作奋斗的最终目的。人性,不应该被淹没在机械的工作中;人,不应该是无感情无思想无人性的机器;人与人之间也不应该只有相互攻击、相互

伤害的关系。一个不正常的社会是产生这样的杀手的根源。现实生活中美国持

续不断发生的连环变态杀手事件也在电影中不断有所反映和体现。然而,现实中

以完全相同的手段进行残害的杀手虽然还没有发现,但却有很多在精神气质和思

想观念上和他十分接近的人,让我们想想世界各地近年来出现的邪教组织和连环

杀手:太阳圣殿教、奥姆真理教、吉姆·琼斯、邮包连环杀手大卫·卡钦斯基„„

最终都是以悲剧收场。

约翰·多伊在《七宗罪》里撕声力竭地喊出他的世界观:“一个人人该死的世界” 除了先前几个必死的家伙,有趣的还有另外几个在约翰·多伊的世界中

被否定的人。

首先是米尔斯,他该死,不仅仅因为“愤怒”。他有美好的家庭,妻子美

丽贤惠;还有两条爱犬,无聊的时候可以逗它们玩。他没有什么雄心大志,追求

平静无事的生活。他安于表象,萎靡于对真理的追求,完完全全一个世俗化的中

产阶级形象,“愤怒”就是他无知和盲目的表现。在杜约翰看来,这种人不过是

一些会说话的猪,和他理想中“人”的要求相去甚远,所以统统该死,包括米尔

斯的妻子。

如果按照约翰·多伊的标准,前面几个人当然都不能称其为“人”。那么,世界上还有没有完美的人呢?沙摩塞好像是。他客观理性,目光敏锐,所以他可

以看清世态炎凉。他抱怨世间的丑陋,不屑为了名利与世俗同流合污。但他又绝

非圣贤,和所有人一样,人性让他备受折磨。他为冷眼旁观付出惨重代价。一把

年纪没有爱情,没有家庭,直到退休都事业无成。表面上他似乎百毒不侵,内心

却因为得不到承认和被排挤而满腹不平,在他的世界里快乐少得可怜。这样一个

人,虽然值得尊重,但他和死人已无两样。就这一点而言,沙摩塞和约翰·多伊

之间存在很大的相似性。虽然他们分别执掌“正义”和“邪恶”,但他们俩绝对

不会缺少共同语言。

英雄主义者的典型举动是通过否定对立面来确立自我。也有这种通过否定

一种价值来确定另一种价值的心理动机,但他又与众不同,他是分裂的。对于自

己的行为,他的态度是无比肯定。可以看到,他是那么骄傲地描述自己的所作所

为,脸上充满自命不凡的傲气。而对于自己这个人,他是否定的。需要对自我进

行评价的时候,他就把自己放到了受鄙视的那一面。他同样不能饶恕自己身上所

有的“七罪”,同样必须用死亡来惩罚这个丑陋的自我。

没人会否认,这个世界并不完美。为此,我们就应该去做些什么,而不是每天忙于生计,碌碌无为。富兰克林说:那些为了暂时的安全和舒适而放弃彻底革

命的人,即得不到安全和舒适,更得不到自由。约翰·多伊觉得崇高的精神寄

言在现实中找不到自己的落脚点。所以他要用用自己的行动来实现自己崇高的精

神寄言。但约翰·多伊通过灭杀人性来书写他的奋斗史,这样做绝对行不通。

反过来,否定建立在人类智慧上的社会秩序也行不通。5000年的时间可以

改变文明,但改变不了人性。这点时间对一种生物的进化来说实在太短了,而社

会对人的要求与日俱增。为了配合文明的需要,社会建立了道德体系来约束人类的一些天性,“暴食”、“贪婪”、“懒惰”、“嫉妒”、“骄傲”、“愤怒”

这些本性都被一一否定。作为灵长类动物家族的一员,我们身上充满了原始的“暴食”、“贪婪”、“懒惰”、“嫉妒”、“骄傲”、“愤怒”本性,上天也

不会无故的发展出一种生物特性。

畸形社会的药方有两个。要么回到原始状态,和动物一样,完全按照自然法

则生存。这样的话什么道德约束,是非观,邪恶善良,统统没有了。动物只按照

本能采取行动,那么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但是人作为一种高级动物,人得向前

看,需要发展所以需要建立一套标准的社会模式,并且制订出对人的要求。

对他人的贪婪、淫荡、嫉妒、愤怒、懒惰等社会丑恶现象仅仅持悲观、指责

甚至进行屠杀的态度,那只会造成对他人人权的蔑视,对秩序的破坏,而丝毫不

能增进社会福利。所有的社会丑恶现象都是社会造成的,解决之道也只能从社会

之中去寻找,改良社会、建立良好的社会保障,使得贫富均衡,培养公民良好健

康的人格,这是我们更应该做的。

约翰·多伊是一个变态的宗教杀手,这在中国社会不大可能出现!纵观中国

几千年历史,并没有出现个人因为维护宗教教义而滥杀的。中国古代社会对于宗

教的维护大都是通过国家来完成的。再者,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具有很强的功利性

和现实性,而西方人的宗教信仰具有很强的教义意识。中国宗教的大众信仰具有

多元化的信仰特征,而西方宗教的群体信仰则具有一元化的信仰特征。这些差异

也促成中国社会不具有产生这种极端宗教杀手的土壤。

但随着西学东渐,基督教在中国也悄然兴起,特别是近代及改革开放以来。

基督教堂遍地开花。虽然马克思曾说:“宗教是人民的鸦片”但也不能否认宗教

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在坚持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下,应该引导基督教本土

化,以符合中国国情,使之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或许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能完全做到不犯七宗罪的任何一种,但是保持

着一份健康的心态、热爱生活、尊重生命是我们能努力做到的。世界是美好的,我们应该为此奋斗!。

第3篇:审美心理研究论文

浅析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审美差异

摘要:不管是在东方古老璀璨的历史和文化中,还是在古希腊及罗马的巨大艺术成就中,山水画与风景画这两种艺术的审美价值都是人类发展的宝贵遗产。这两种表现相同的对象却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的艺术形式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关键字:风景画、山水画、审美比较

西方风景画与中国山水画是在两个不同民族、两种不同文化意识、两种不同审美理念的造就下而形成的两种不同风格、不同视觉感受的画种,但其表现对象则都是自然景观。两者无论是在绘画的审美观念上,还是人们的审美习惯上,都不尽相同。西方风景画着重于对自然景观的再现,通过特定技法摹仿自然、还原自然,在视觉上给人一种真实感。中国山水画则追求自然景观在创作者内心的感受,山水之美流于内心的精神世界,是一种人格化的自然,而西方的风景画则可称为自然的人化。本文将从中西方写意与写实这一绘画特点来论述、比较西方风景画与中国山水画在审美上的差异性。

一 西方绘画的自然再现——写实美

众所周知, 西方绘画最大的特点是写实, 与中国绘画的写意性形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基于艺术感知力的艺术审美心理构建论文

基于艺术感知力的艺术审美心理构建论文

“美的艺术”并非古而有之,柏拉图认为美本身是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艺术是以美本身为原型的现实世界的摹 本。古典 美学 的 出 现,把“美”定位为一种无功利的审美判断,把艺术理解为理念的形式化表现,从而也建立起用“美”的观念把握艺术的“美的艺术”的理论。19世纪末以来影像技术与影视媒介的面世与普及,数字化技术为观众创造了一个实时反映的声音刺激,表现出了惊人的创造力,使得影像更富有史诗性和观赏性,并逐步开辟了一个人类看待和体验世界的全新格局。媒介和其他技术性工具一样,具有一种产生分离或令人入迷的力量,即人类所有的感知能在网络上得到延伸。①任何一种延伸都会改变人类感知与表征世界的方式,也会改变人对世界的体验,同时也在无意中形成这个时代的人的心理。新技术的产生使艺术的传播、感受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进而塑造人类感知外部世界和感知自我存在的方式。数字化改变了人对真实的期待也为艺术带来了更多的沉浸感,沉浸性发展到极端,会使人在精神上失去批判力与创造性,使人的能动性丧

未完,继续阅读 >

《影视艺术的审美心理解析论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影视艺术的审美心理解析论文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