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读后感

2023-01-29 08:04:53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水浒读后感

论“水浒”英雄的成败

四年六班 赵景序

说到《水浒传》,大家对它的印象都是“忠肝义胆,替天行道”这几个字。然而大家都会思索一个问题:水浒英雄到底是赢了还是输了?我想,大家的回答肯定是“赢”,因为他们两战败了童贯,三阵败了高俅,降了大辽,灭了方腊,最后受到朝廷的招安。就像九天玄女传于宋江的天言:北幽南至睦,两处见奇功。这是水浒英雄的成功之处,这是他们的骄傲,他们的荣耀。但是,大家想想,梁山好汉真的赢了吗?

当初的一百单八将在征方腊时,不断受挫,人员锐减,直到灭了方腊回京时,人员已经所剩无几。即使活下来的,在奸臣的迫害下,能寿终正寝的还有几人?这种惨败的结局源于他们盲目的“忠君”思想。尤其是宋江,在他察觉到自己喝的御酒中已被奸臣下了慢药时,他怕急躁的李逵一时愤怒起兵,败坏他忠义的名声,竟然也用毒酒把自己的兄弟李逵也拖下水。上至宋江,下至步卒,没有谁能脱离这种忠君心理的笼罩。实话实说,他们完全可以推翻腐败的宋王朝,建立一个崭新的帝国,历史已经为他们提供了先例,秦朝末期陈胜在揭竿起兵之前曾经高呼道:“帝王将相,宁有种乎?”后来他还一度坐上大楚王的高位,而一百单八将的目标只是替天行道、代天行道,丝毫没有“换”天行道的远大志向,虽然李逵也曾说过“杀到东京,夺他鸟位”的话,但在宋江顽固的招安思想的消磨下,众好汉也无法反驳、挣脱这种可怕的束缚,最终还都搭上自己的性命。这样来说,宋江带领的一百单八将彻底地败了。他们没有败在实力上,他们的势力足以与朝廷抗衡,他们败是败在了心里,败在那颗被世俗笼罩的功名利禄的心理之上。最重要的是,他们憎恨的只是一些贪官污吏,并没有意识到社会的堕落与窘迫来源于朝廷的腐败、皇帝的昏庸,而且,他们把大笔的赌注下在皇帝身上,希望皇帝能改变思想,惩治社会的腐败,而这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幻想,因为,当时的社会现实已经决定了宋朝的灭亡,即便梁山好汉成为朝廷重臣,也不免会成为宋王朝的陪葬品。

思想决定前行的脚步,梁山好汉的思想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缚,他们不可能跳出这个束缚,因而最终他们必定失败!

第2篇:《水浒》读后感

《水浒》读后感

《水浒》是本老少庸雅皆爱的巨著。它引人入胜的连环章节中塑造了不计其数的人物形象。个性之鲜明,在中国文史上首屈一指。但在这些英雄豪杰的斗争之中,却隐藏着施耐庵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你只需随好汉们—齐发威,一齐狂笑,一齐叫骂,在无拘无束的痛快淋漓之中,便能发现这一百零八个人,每一个都是作者精神追求与内心情感的寄托。《水浒传》是我国古代,也是世界文学上的一部描写农民革命斗争的长 篇小说,和《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四大古典小说,几百年来,一直受到广大群众和小朋友们的喜爱,就连我也不例外。

《水浒传》主要讲述了太尉高俅原本是个无赖,因为会踢球,得到了皇帝的赏识,从此青云直上,无恶不作。他的干独生子高衙内横行霸道,为了霸占八十万禁军总教头林冲的漂亮妻子,他诬蔑林冲带刀进八军机,重地白虎堂图谋不轨,把林冲发配充军,还想在野猪林半路把他杀死,幸亏花和尚鲁智深仗义相救。又有打虎英雄武松、宋江等众多好汉,共108人,最终都因为种种不同原因而被逼在梁山落草为寇,揭杆起义。他们举起义旗,打着替天行道,劫富济贪的口号,杀遍大江南北,沉重地打击了反动统治者的嚣张气焰,张扬了人民群众的神勇斗志,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

李逵他是一团火,一团抗争的烈火。在他身上,永远体现着性格的彻底自由与无拘无束。他不是神化的孙悟空,他只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现实中桀骜不驯的人。一切的封建束缚他都不放在眼里。他要用他那两把板斧砍尽天下不平事。施耐庵将自己对于社会、制度、正义不得伸张的不

满淋漓尽致地挥洒在李逵身上,同时又寄托了作者对反抗和自由的热切向往。我想,李逵未免是激进的。但在社会文明的今天,人们是否被处处是规条条是律的社会磨光了个人主体思想的棱角,在其中个性不也是被磨平了吗?我对李逵的赞扬,并非赞颂他处处违规犯律,而是欣赏他在严酷的社会中依然保存着人心最底处的激进思想,他没有成为时代的奴隶,没有套上社会的枷锁,他要反抗时代的不平,这正是他的可贵之处。可现在的人们,精神与思想的无拘无束似乎被条条框框束缚了,被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所消磨。社会的文明,人的精神与思想理应进入更为人性化的深层境界。人的社会不能没有规定、条例,人们理应遵守,但人们本应在叱咤千里无拘无束的思想境界中开拓更广阔的空间,让精神理想超越古人,却没想到反让古人当了自己的模范。李逵反抗与自由的思想精神永远都昭示着人的行为可以有所依托、管制,但人的精神与思想决不可消沉、低迷与戴上世俗的枷锁。

他寄托了施耐庵对于侠义的热烈歌颂。金氏父女正是由于素不相识的鲁提辖而逃出镇关西的魔掌。林冲正是由于萍水相逢的花和尚才在野猪林幸免遇难。这一切,都是鲁智深的忠义表现。忠与义在《水浒》中,是作者所竭力唱颂的,更是贯穿这一百二十回章节的无形骨架。但忠义,在现代社会中似乎已成为了古董。它能够直接产生效益的一面,被人们保留着,而它的忠诚与义气、人们长久相处肝胆相照的一面,却被丢弃了。而此时的忠义,已成为信誓旦旦的一句空话,不经世道的人天真的想法。又有谁想过,它是友谊的最高境界,是古人留给我们炎黄子孙特有的一种高贵品质。它既是精神,又是品德,更是古人为人处事的标范。但现在呢,似乎已烟消云散了。我常常羡慕古人思想的纯洁。是他们,才有了生死与共的真挚情谊。生活在文明社会中的人,也许会讥笑他们的幼稚,但我们丢掉了多少真挚的、纯粹的情谊呢?我们的情谊中有多少是与利害直接相关的。这些真情实谊是否随着生活的紧迫而逐渐消失呢?忠与义,体现着古人多么诚挚的追求与向往。忠诚与义气,是它们得以让天南海北分散的人而在梁山八百里水泊拧成一股扯不松,砍不断的绳。在他们心中,这是高于一切的。在发达的今天,商品经济狂潮的冲击下,诚实、信用在人们心中已摇摇欲坠,大家尔虞我诈,得到的是大把钞票,而丢失的却是我们民族思想的精髓。人们拥有了一切可拥有的物质,却将真情挚感、中国人做人的原则锁入内心深处,何时才打开呢?

在一百零八个好汉中,每一个都是一个不同的哲理人生,他们昭示我们无限思考。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它永远都在闪耀着精神世界的光辉。它也永远给我带来了关于思想与情感的启示。

罗阳镇中心小学六(1)班殷会珍

第3篇:《水浒》读后感

【导语】刀豆文库的会员“chlaying”为你整理了“《水浒》读后感”范文,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有参考借鉴作用。

《水浒传》读后感 推荐度: 《水浒传》读后感 推荐度: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水浒》读后感

《水浒》读后感

今天我终于读完了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描写了宋代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以及统治阶级的罪恶。

如果让我谈谈这梁山聚义的一百单八将,我不先说呼保义宋江和小旋风柴进的仗义疏财,也不先说武松漂亮的醉拳,我一定先说鲁智深,因为我在水浒人物中我最钦佩它!

他慷慨大方,重义轻财。比如他请史进,赠金老。一听说金老父女的苦情,把自己身边带来的五两银子全放在桌上,还向史进、李忠借钱来帮助金老父女逃生。当李忠不爽利只摸出来二两银子时,鲁智深便将这银子丢还了他。

他性急如火,又心细如丝。如他听到金老父女哭诉之后,忍不住怒火,马上就要去打死郑屠。但他救助金老父女脱身的安排,又是非常周到的。在酒楼听到隔壁哭声,便把碟儿盏儿都丢在楼板上。从这也反映出他焦急、暴躁的缺点,他勇而有谋,胆大心细。他救金父女,不顾风险;戏耍郑屠,不畏强暴;出逃避祸,颇有机智。这些都写得很生动。鲁智深粗中带细,与李逵的鲁莽是不同的。

在我们现代也需要像他这样敢于拔刀相助又知法动发的人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水浒》读后感

从本质上说,宋江让粱山的兄弟们接受“招安”并不见得是件坏事情,他想达到的目的无非是“为兄弟们寻条出路”,使一群犯了事的朝廷重犯洗心革面,弃恶从善。如果一切顺利的话,那么宋江便有可能位及人臣,其他粱山兄弟也是高官厚禄,大家齐心协力,共同为朝廷效力,为百姓谋福。这岂不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可惜的是,由于太低估了朝廷的那群以高俅为首的奸臣的势力,或者说太高看了他们的道德标准,梁山一百单八将最终还是落了个死伤无数,四分五裂的下场。

事实上,当粱山好汉排好坐次,各司其职时,就已然形成了一个小范围的地方割据政权,也有充分的军事实力与朝廷相抗衡。事实也的确如此,朝廷曾多次派兵剿灭,结果都是以惨败而告终。特别是活捉了高俅那厮之后,一时之间声名大噪,朝廷应该再不会将这伙“山野毛贼”等闲视之了。

活捉高俅后,做为领导的宋江大致有三条路可供选择:

一、将高俅杀之而后快,一方面与朝廷正式宣战,一方面又与林冲一个人情;

二、放了高俅,等待招安;

三、既不杀也不放,以观后效。那现在我们就来分析下这三条路哪条更好呢?杀高俅就得联方腊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水浒》读后感

捧着《水浒》感触颇多,因为早已过了那个左手倒影,右手年华的岁月,现在,我已不再年轻。轻轻摩挲着那本曾经陪伴了走过不知多少个寒暑假的小说封面,早年的种种全都涌上心头,再读《水浒》,致我即将逝去的青春。

致青春之一。宋江,人称“及时雨”,刀笔纯熟,一介将才。初读《水浒》对宋江为人处事很反感厌恶,觉得他婆婆妈妈向来行事总要说上一

句贤弟且慢,浑不像那帮兄弟个个畅快淋漓,说干就干,豪气干云,事情每每一到宋江的手里,就会变得以另外一种形式开展,经常期盼着有什么事儿,能不经过宋江,怀念那个晁盖。可此番再读,发觉其实宋江才是一百零八单将的主心骨,没有了他,这一百零八人就是一盘散沙,人再多,众人拾柴,没有点火的,也燃不起来。宋江在的时候,梁山真正达到了顶峰,其中两次败童贯,三次赢高俅以及天下八方节度使,让朝廷侧目,让黎民钦拜,让梁山扬名天下。然而梁山成也宋江,败也宋江,从聚义到反抗到招安到被陷害,宋江一路坎坷,有过高潮有过低谷,大起大落,宋江念着的终究是对朝廷的忠义,他上梁山,被逼反抗,大败朝廷官军,都是为了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水浒读后感

水浒:一代不如一代的八十万禁军教头

八十万禁军教头,这名字提起来好生响亮。虽然八十万禁军教头并不代表能指挥八十万禁军,八十万禁军中的教头也不只一个。但禁军做为中央直属的王牌军,禁军教头的武艺水平至少也要是国家级的水平。同样被称为教头,洪教头那等乡村民办教师般的身份可就差远了。

《水浒》书中一开卷就写了王进这个八十万禁军教头,说来也有几分疑问,书中先写王进这个经历颇似梁山好汉但却并非天罡地煞之数的人物,不知有何用意。王进的武艺当不在林冲之下。第一:王进和林冲同为八十万禁军教头,第二:看两者的徒弟,王进的徒弟史进,只教了半年,史进武艺就远胜他原来的师父李忠等人,在水泊梁山上不算超一流的好手,也应该属于一流高手。而林冲的徒弟曹正的本领可就差远了,虽然我们无从知晓到底曹正和林冲学了多久,能否全得林冲真传。但史进也未必就学全了王进的全部本领。因此我觉得王进的武艺比林冲应该是只高不低。

再次出场的就是林冲了,林冲武艺十分了得。书中大小出战许多次,未曾折了锐气,在林冲绝没有力怯而走的情节,反倒是多有斗到分际,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水浒读后感

水浒读后感

范文一:

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总算被我啃完了,好辛苦!不过,我总算明白了很多道理.不必说宋江和小旋风柴进的仗义疏财,也不必说武松漂亮的醉拳,吴用的足智多谋.单说天真烂漫的李逵,他颇有些野,一身鲁莽庄稼汉和无业游名的习气,动不动就发火,遇事不问青红皂白,总是一说二骂三打.结果不是吃亏就是后悔,但是却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最重要的是他身上有一种英雄气概,有一种愿意为兄弟两肋插刀的仗义,他这一点让我尤其感动.我试想,假如让他来到我的身边,相信没有多少人能有他这样的魅力.这不是因为他的相貌,也不是因为他有所么高挑的身材,更不会是他有大把的财富,就一点,就是他那在别人眼中芝麻大的优点.请不要小看他那芝麻大的优点,在这世界上就要灭绝了.我总觉得我们在生活中对于朋友甚至亲人少了一份亲情,少了一份哥们儿友情.我清楚的记得,在我咿咿呀呀学语时,我经常毫无顾忌的到邻居家吃饭,没有礼节,没有拘束,只有欢乐.邻居家的姐姐现在和我还是和原来一样好.在我哭着闹着不上幼儿园时,我们

未完,继续阅读 >

《水浒读后感.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水浒读后感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